知识库 > 皮肤 > 红斑鳞屑 > 治疗

红斑鳞屑治疗

红斑鳞屑治疗相关内容 更多>

《中国斑秃诊疗指南》解读

病请描述:斑秃(Alopecia Areata, AA)作为一种常见的炎症性非瘢痕性脱发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且病程多变。根据《中国斑秃诊疗指南(2019)》,我国AA的患病率为0.27%,而国外研究显示人群终生患病率约为2%。本文将基于最新发布的指南,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指南。 文 | 刘驰 斑秃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01 遗传因素 斑秃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遗传因素被认为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指南指出,约1/3的AA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同卵双生子共患率约为55%。此外,多个基因位点被发现与AA相关,包括HLA、ULBP1、CTLA4及IL-2/IL-21等,这些基因的变异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的调控,增加毛囊免疫攻击的风险。 02 免疫机制 AA被认为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毛囊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毛囊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Ⅰ类和Ⅱ类抗原的表达程度很低,被认为是免疫豁免器官之一。然而,某些非特异性刺激如感染和局部创伤等可引起前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如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从而暴露原本屏蔽的毛囊自身抗原。AA进展期毛球部朗格汉斯细胞数量增加,并出现淋巴细胞浸润,CD8+T细胞识别这些自身抗原,导致免疫攻击,破坏毛囊上皮细胞,最终形成AA。 03 环境因素与精神应激 环境因素,如感染、局部创伤等,可能作为斑秃的触发因素。此外,精神应激也被认为与AA发病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精神应激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免疫系统,进一步加重AA的病情。 斑秃的临床表现与分类 01 临床表现 斑秃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斑状脱发,脱发斑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单发或多发,主要见于头皮。脱发斑通常边界清晰,皮肤外观基本正常,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指(趾)甲的病变,如甲点状凹陷、点状白甲和甲纵嵴等。 02 分类 根据病情的进展,斑秃可分为以下类型: 斑片型:最常见的形式,单发或多发,脱发斑面积较小,通常易于恢复。 网状型:脱发斑多而密集,形成网状分布。 匐行型(ophiasis):主要发生于发际线部位,治疗反应较差。 中央型或反匐行型:主要发生在头顶部区域。 弥漫型:全头皮弥漫性脱发,通常呈急性经过,一般不形成全秃。 全秃(alopecia totalis):所有头发均脱落,预后较差。 普秃(alopecia universalis):全身所有毛发均脱落,预后最差。 斑秃的病情严重程度评估通常参考SALT(Severity of ALopecia Tool)评分系统,其中S代表头发脱落面积,B代表头发以外的体毛脱落情况,N代表甲受累情况。例如,S1表示头发脱落<25%,S5表示头发完全脱落。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01 拉发试验 拉发试验是诊断斑秃活动性的重要方法。患者在3天内不洗发,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拉起一束大约五六十根毛发,轻轻向外拉,若有超过6根毛发脱落则为阳性,表明有活动性脱发。 02 皮肤镜检查 皮肤镜检查在斑秃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病情活动性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AA的皮肤镜特征包括感叹号样发、黑点征、黄点征、断发、锥形发等。其中,感叹号样发是AA的特异性表现。 03 组织病理检查 AA的组织病理表现为毛球部周围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以淋巴细胞为主,并伴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此外,还可见毛囊微小化及营养不良的生长期毛囊,尤其在进展期和恢复期AA患者中较为明显。 04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通常不作为AA的诊断依据,但用于排除其他免疫异常及过敏性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检查、抗核抗体及血清总IgE等有助于鉴别并发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 01 诊断标准 AA的诊断通常基于临床表现和皮肤镜检查结果。典型AA患者无需特殊检查即可确诊,但对于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检查。 02 鉴别诊断 斑秃需与其他脱发疾病鉴别,主要包括: 拔毛癖:常表现为不规则形状的斑片状脱发,边缘不整齐,且脱发区毛发不完全脱落。 头癣:除脱发外,头皮常伴有红斑、鳞屑及结痂等炎症改变,皮损中可见真菌。 瘢痕性秃发: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限性永久性脱发,头皮可见萎缩、瘢痕或硬化。 梅毒性脱发:皮肤镜表现及组织病理表现与AA相似,但血清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临床上可见虫蚀状脱发斑。 斑秃的治疗 01 一般治疗 斑秃治疗的目标是控制病情进展、促使毛发再生、预防或减少复发,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治疗包括避免精神紧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及充足的睡眠。 02 局部治疗 外用糖皮质激素:适用于轻中度AA患者,常用药物包括卤米松、糠酸莫米松及丙酸氯倍他索等强效或超强效外用糖皮质激素。若治疗3-4个月无效,应调整治疗方案。 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适用于脱发面积较小的稳定期患者,常用药物为复方倍他米松和曲安奈德注射液,注射时需适当稀释药物,皮损内多点注射。 局部免疫疗法:适用于重型AA患者,包括多发性AA、全秃和普秃,常用药物为二苯基环丙烯酮(DPCP)和方酸二丁酯(SADBE)。 03 系统治疗 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急性进展期和脱发面积较大的中、重度患者。口服剂量一般≤0.5 mg/(kg·d),疗程为1-2个月。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适用于对糖皮质激素无效或不宜使用的患者,治疗期间应监测血药浓度及不良反应。 04 新药及老药新用 近年来,JAK抑制剂、抗组胺药物和复方甘草酸苷等新药在AA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其安全性和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预后与复发管理 01 预后因素 AA的病程与预后因人而异。轻度患者大部分可自愈或在治疗后痊愈,欧美研究显示34%~50%的轻症患者可在1年内自愈。然而,14%~25%的患者病情可能持续或进展到全秃或普秃。全秃及普秃患者的自然恢复率<10%。 02 复发管理 斑秃的复发率较高,影响复发的因素包括儿童期发病、病程长、脱发面积大、病情反复等。建议长期随访,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本文通过对《中国斑秃诊疗指南》的详细解读,帮助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指南内容。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斑秃的治疗方法可能会有进一步的突破,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引用文献: [1]中国斑秃诊疗指南(2019)[J].临床皮肤科杂志,2020,49(02):69-72.DOI:10.16761/j.cnki.1000-4963.2020.02.002.

刘驰 2024-08-30阅读量524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解读

病请描述:银屑病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免疫介导性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疾病。为了进一步规范银屑病的诊疗,提高临床治疗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发布了《2023版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本文将详细解读该指南的核心内容,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文 | 刘驰 银屑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01 遗传因素 银屑病的遗传倾向非常显著,研究显示,大约31.26%的银屑病患者有家族史,一级亲属和二级亲属的遗传度分别为67.04%和46.59%。当父母一方患有银屑病时,子女的发病率约为20%;若父母双方均患有银屑病,子女的发病率则高达65%。双胞胎研究也显示,同卵双生子的发病一致性为65%至72%,而异卵双生子的发病一致性则为15%至30%。 在遗传研究方面,HLA-C06:02位点与银屑病的发病关联性最为显著。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团队发现了38个银屑病易感基因,这些基因占全球已发现银屑病易感基因的38%。目前,已确认的银屑病易感基因超过80个,包括IL-12B、IL-23R、IL-17A、TNFAIP3等。脓疱型银屑病与IL-36基因位点相关,而银屑病关节炎(PsA)则与HLA-B27位点相关。 0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银屑病的发病和加重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点滴状银屑病常与咽部急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精神紧张、睡眠障碍、过度劳累等因素也可导致银屑病的发生、加重或复发。创伤如手术、烫伤或擦伤可能诱发同形反应,使受损部位发生银屑病。 03 免疫因素 免疫系统的异常是银屑病发病的核心机制。T细胞、树突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等免疫细胞通过分泌TNF-α、IL-17、IL-22等细胞因子,形成炎症循环,导致银屑病的特征性皮损。IL-23和Th17细胞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IL-23可促进Th17细胞分泌IL-17,而IL-17A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关系最为密切。此外,IL-17A还可通过激活信号传导子和转录活化子1(STAT1)和STAT3通路,促进角蛋白K17的表达。 银屑病的诊断与分型 银屑病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皮肤病理特征。不同类型的银屑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 01 寻常型银屑病 寻常型银屑病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银屑病病例的80%至90%。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暗红色斑块或浸润性红斑,上覆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后可见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现象。 02 脓疱型银屑病 脓疱型银屑病包括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和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GPP是一种临床少见但严重的银屑病类型,表现为全身弥漫性红斑及无菌性脓疱,常伴有发热、关节肿胀疼痛、外周血白细胞增多等系统症状。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主要发生在手掌和足跖部位,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小脓疱。 03 红皮病型银屑病 红皮病型银屑病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重症银屑病类型,患者全身弥漫性红斑,伴有大量糠状鳞屑,皮损面积可超过90%体表面积。患者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畏寒、乏力等,病程较长且易复发。 04 银屑病关节炎(PsA) PsA患者除了皮肤表现外,关节也受到影响。大约30%的银屑病患者会发展为PsA,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晨僵以及关节活动受限。根据是否存在关节病变,结合皮损情况,诊断PsA。 银屑病的严重程度分级 银屑病的严重程度分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进行评估: 01 PASI(银屑病皮损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 PASI是评估银屑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最常用指标。PASI评分根据皮损的面积、红斑、鳞屑和浸润程度进行打分,分值范围从0到72分。 02 BSA(皮损体表面积) BSA通过估算皮损面积占全身表面积的百分比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单个手掌及手指屈侧面积定义为1%体表面积。 03 PGA(医生整体评价) PGA根据红斑、鳞屑和斑块浸润的整体情况进行评分,从无症状(0分)到极重症(5分)进行分类,评分越高表示病情越重。 04 DLQ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DLQI用于评估银屑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值范围为0到3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受影响越大。指南强调治疗不仅要改善皮损,还应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银屑病的治疗选择 01 外用治疗 外用治疗是轻度银屑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指南推荐使用维生素D3衍生物如他卡西醇,以及弱效至中效的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软膏和糠酸莫米松软膏。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减少炎症和鳞屑,并在长期使用中相对安全。 02 光疗 光疗特别是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被推荐用于中度至重度银屑病患者。研究表明,NB-UVB疗效较广谱中波紫外线(BB-UVB)更为显著,且与外用药物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03 系统治疗 中重度银屑病或外用治疗无效的患者,系统治疗是主要选择。常用药物包括甲氨蝶呤、环孢素、维A酸类药物(如阿维A酸)、托法替布等。指南建议,对于那些对传统系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生物制剂。 04 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是近年来银屑病治疗的重大进展,主要靶向TNF-α、IL-17和IL-23等细胞因子。阿达木单抗(抗TNF-α单抗)、司库奇尤单抗(抗IL-17A单抗)和乌司奴单抗(抗IL-12/23单抗)均已被证明在改善银屑病皮损和预防复发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银屑病的共病管理 银屑病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常伴有多种共病,如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精神心理疾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等。指南详细列出了各类共病的管理策略。 01 心血管疾病 研究显示,银屑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特别是重度银屑病患者。常见的心血管共病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指南建议,银屑病患者应定期监测心血管健康状况,尤其是在使用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治疗药物时,如TNF-α抑制剂。 02 代谢性疾病 银屑病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和肥胖有密切关联。银屑病患者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1.69倍。研究显示,肥胖是银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在年轻患者中。体重指数(BMI)与银屑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指南建议在治疗银屑病的同时,应积极管理代谢性疾病。 03 精神心理疾病 银屑病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这与银屑病的外观影响和慢性病程密切相关。精神抑郁可能通过炎症通路加重银屑病的病情。指南建议对合并精神心理疾病的银屑病患者进行定期评估,并在必要时转诊至心理科进行综合治疗。 04 慢性肾脏疾病 严重银屑病患者罹患慢性肾病和终末期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在使用可能对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时,如甲氨蝶呤、环孢素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应定期监测肾功能。 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特别提到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策略,融合了中医诊治银屑病的最新研究成果。 01 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银屑病强调“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养血润燥”的基本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例如,对于湿热内蕴证患者,可选用清热解毒、利湿化浊的中药方剂;对于血瘀阻滞证患者,可使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 02 中药的外用与内服结合 中药的外用治疗可以有效减轻局部症状,如炎症和瘙痒,而内服中药则有助于整体调理,预防复发。指南建议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本指南在继承以往版本的基础上,结合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更加系统、规范和科学的诊疗建议。对于临床医生而言,遵循指南不仅能提高银屑病的治疗效果,还能有效减少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引用文献: [1]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56(7):573-625. DOI:10.35541/cjd.20220839.

刘驰 2024-08-30阅读量460

《毛发疾病皮肤镜诊断专家共识...

病请描述:皮肤镜作为一种无创且便捷的显微诊断方法,近年来在毛发疾病的诊断中逐渐获得广泛应用。为规范皮肤镜诊断技术在毛发疾病中的应用,促进临床医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工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皮肤影像学亚专业委员会发布了《毛发疾病皮肤镜诊断专家共识》。本文将对该共识进行全面解读,帮助临床医生深刻理解和应用皮肤镜技术,更好地服务患者。 文 | 刘驰 毛发疾病的分类及其特点     毛发疾病主要分为多毛和脱发疾病两大类。其中,脱发疾病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类型。脱发疾病可以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先天性脱发较为少见,通常由于遗传因素或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而获得性脱发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点,根据病因是否会造成毛囊的永久性损害,又可分为瘢痕性和非瘢痕性脱发。 01 非瘢痕性脱发 病因:主要由于头皮局部的免疫性或非免疫性病因导致毛囊周期的改变。常见的非瘢痕性脱发包括雄激素性脱发、斑秃、休止期脱发、拔毛癖、牵拉性脱发和梅毒性脱发等。 诊断重点:非瘢痕性脱发的诊断依赖于皮肤镜下的特征性表现,如毛干粗细不均、黄点征、黑点征等,这些征象帮助医生鉴别不同类型的非瘢痕性脱发。 02 瘢痕性脱发 病因及特点:瘢痕性脱发导致毛囊的永久性损伤,毛囊被胶原纤维增生所填充,无法再生。瘢痕性脱发根据损害是否主要针对毛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①原发性瘢痕性脱发:如盘状红斑狼疮脱发和毛发扁平苔藓,病理改变主要集中在毛囊。 ②继发性瘢痕性脱发:由局部疾病或外伤引起,如烧伤、头癣等。 临床表现:瘢痕性脱发的诊断更为复杂,需要结合皮肤镜和病理检查来确认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皮肤镜诊断的基本原理 01 无创性显微诊断 皮肤镜通过无创手段,放大观察毛囊单位在皮肤表面的开口、皮表微细结构、毛干形态、毛细血管及发根形态等信息。 02 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 皮肤镜可以直接观测到与常见脱发疾病病理改变相关的特征性征象,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皮肤镜下常见毛发疾病的特征性表现 01 毛干形态  观察毛干的直径、色泽、粗细均匀性以及末端形态,可以识别多种脱发疾病的特征性表现: 感叹号发:由于毛发近头皮处逐渐变细,形成上粗下细的感叹号形态,是斑秃的特征性改变,提示毛囊营养不良。 断发:在离皮面一定距离处离断,残端卷曲或分叉,是拔毛癖的特征性表现。 毳毛:直径均一、色素较浅、细软的短毛发,短毳毛通常是营养不良性或新生毛发。 逗号发:毛干状似逗号,常见于头癣,是头癣特有的皮肤镜征象。 圈状发或螺旋状发:类似圆圈或开瓶塞的螺旋状起子,存在于斑秃病情恢复时 02 毛囊开口 毛囊开口的形态变化是皮肤镜诊断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尤其在鉴别瘢痕性和非瘢痕性脱发中起到关键作用: 黄点征:毛囊口扩大,角质和皮脂堆积形成黄点,是斑秃的标志性征象。 黑点征:毛干在皮面的水平齐根离断后遗留的毛干残留,提示斑秃病变活动性较高。 毛囊周红点征:毛囊周围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常见于红斑狼疮患者的脱发病灶。 毛周角化过度:表现为毛囊周棘状突起,毛周褐色晕往往发生于雄激素性脱发的早期。 03 皮面结构 皮肤表面的微结构变化可以帮助进一步诊断: 白点征:可能是汗腺或皮脂腺结构,病理基础尚有争议。 色素性网状结构:多见于毛发稀疏的头顶部,可能由日晒引起。 褐灰色征:可能由于色素失禁导致,多见于毛发扁平苔藓。 04 毛细血管形态 通过观察毛细血管的扩张形态和排列特点,可以进一步区分毛发疾病的类型: 形态:点状、线状、蛇形、圈状、发夹状等。 排列特点:弥漫性、网状、分支状、放射状等。 这些类型的观察对识别毛发疾病的活动性和炎症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常见脱发疾病的皮肤镜诊断 01 斑秃 典型征象:斑秃的皮肤镜征象包括黄点征、黑点征、断发、短毳毛增多、感叹号发等。感叹号发是斑秃的急性脱发过程中的特征,提示毛囊营养不良。 诊断与鉴别:黄点征和短毳毛是斑秃的敏感性指标,而黑点征、感叹号发和断发则具有高度特异性。皮肤镜对斑秃与其他脱发疾病(如拔毛癖)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02 雄激素性脱发 典型表现:毛干粗细不均、直径变细的毛干增多是雄激素性脱发的典型征象。进展期时可出现黄点征,女性患者以毛囊单位的毛干数目减少为主。 皮肤镜下表现:男性雄激素性脱发患者在皮肤镜下可见毛干变细、毛囊口周围褐色晕等表现,女性患者则以毛囊单位的毛干数目减少为主要表现。 03 拔毛癖 典型皮肤镜征象:黑点征、断发等为拔毛癖的典型表现,往往伴随出血点、血痂和抓痕等皮肤损伤。 诊断难点:拔毛癖易误诊为斑秃,皮肤镜有助于区分这两种疾病。 04 急性休止期脱发 皮肤镜特点:急性休止期脱发拉发试验可为弱阳性,皮肤镜下可见大量短新生毛发,直径变细的毛干比例小于20%,这一特征可与雄激素性脱发鉴别。 05 梅毒脱发 梅毒脱发与斑秃类似,皮肤镜下可见黄点征、黑点征和断发,但无感叹号发,其脱发斑较小且数量多。 06 头癣 头癣的皮肤镜征象主要为逗号样发或营养不良的发干,这是头癣的典型表现。 瘢痕性脱发的皮肤镜诊断 01 盘状红斑狼疮(DLE) DLE的皮肤镜表现为毛囊口减少或消失、毛囊角栓、头皮色素脱失或沉着,晚期可见瘢痕性白斑和毛细血管扩张。 02 毛发扁平苔藓 皮肤镜下可见银白色毛囊周鳞屑、毛囊角栓以及色素失禁引起的蓝紫色斑片,晚期毛囊开口减少或消失。 03 假性斑秃 假性斑秃的皮肤镜特异性不多,主要表现为毛囊开口消失,皮损处毛囊开口消失。 04 脱发性毛囊炎 典型表现为簇状发、毛囊角栓、浅表溃疡等,晚期可见瘢痕性脱发特征,如皮表光滑、真皮萎缩等。 05 脓肿穿凿性毛囊周围炎 早期特征:毛囊开口仍存在,但毛干减少或消失。常见黄点、毛囊角栓、断发、黑点及毳毛留存。 晚期特征:毛囊开口逐渐减少或消失,提示毛囊的进一步破坏和病变进展。 皮肤镜诊断的临床价值    皮肤镜诊断在毛发疾病的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01 瘢痕性与非瘢痕性脱发的鉴别 瘢痕性脱发表现为毛囊开口消失、皮表光滑,而非瘢痕性脱发则能见到毛囊单位和毛囊开口。 02 急性弥漫性脱发的鉴别 通过皮肤镜,可以鉴别弥漫性斑秃、急性休止期脱发、女性雄激素性脱发等多种类型的弥漫性脱发。 03 评判斑秃的活动性和治疗效果 皮肤镜能够了解斑秃患者脱发皮损的发展阶段,指导临床治疗。       《毛发疾病皮肤镜诊断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毛发疾病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通过对皮肤镜的应用,医生可以更加精准地识别和诊断毛发疾病,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查。本文希望通过对共识的全面解读,帮助医生更好地掌握皮肤镜诊断的要点,为临床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引用文献: [1]章星琪,邹先彪,刘洁.毛发疾病皮肤镜诊断专家共识[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6,32(03):129-132.

刘驰 2024-08-30阅读量368

小腿色素沉着,其实是血管病

病请描述:瘀积性皮炎,也称为淤积性皮炎,是一种与下肢静脉曲张有关的皮肤病,常见于静脉曲张和水肿患者,尤其是长期站立者、重体力劳动工作者或多次妊娠妇女1。其主要症状包括下肢慢性潮红、鳞屑、瘙痒和肿胀,以及深褐色皮肤色素沉着1。淤积性皮炎的发病原因可能与静脉高压、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内皮细胞间隙加宽使纤维蛋白渗入间质等因素有关,导致局部皮肤组织缺氧和营养不良1。 治疗淤积性皮炎的方法包括一般疗法、全身疗法和局部疗法。一般疗法主要是控制静脉高压,如休息时抬高患肢,避免长久站立或重体力劳动,并使用弹力绷带包扎或外科手术治疗静脉曲张1。全身疗法可能包括口服抗组胺药物止痒和内服活血化淤的中药以促进血液循环1。局部疗法则按照湿疹局部用药原则处理,可能包括糖皮质激素药膏与保湿润肤霜联合应用,以及抗生素控制感染1。 此外,淤积性皮炎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小腿下三分之一轻度水肿,随后可能出现红斑和褐色素沉着,这是由于红细胞渗透到真皮内,含铁血黄素造成的4。患者应注意休息,适当抬高小腿,局部继发湿疹按湿疹处理,溃疡形成时可用湿敷或抗生素软膏4。 值得注意的是,淤积性皮炎的治疗时间可能较长,需要数月至数年,但通过积极合理治疗可以缓解临床症状,防止并发症,尽管难以根治5。患者还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措施,如减少站立、行走时间,避免重体力劳动,保持患处清洁,并注意饮食调理5。

樊炜静 2024-08-23阅读量348

红斑鳞屑治疗相关医生 更多>

血管性皮肤病、色素性皮肤病、损容性皮肤病的诊断和激光治疗,瘢痕、皮肤肿瘤的手术治疗;以及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皮炎湿疹类疾病、红斑鳞屑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血管性皮肤病、色素性皮肤病、损容性皮肤病的诊断和激光治疗,瘢痕、皮肤肿瘤的手术治疗;以及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皮炎湿疹类疾病、红斑鳞屑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评分:9.9
问诊量:7153
主要擅长免疫性皮肤病(血管炎,天疱疮,类天疱疮等)、红斑鳞屑性皮肤病(银屑病等)、病毒感染性皮肤病、皮肤肿瘤、老年皮肤病的疑难杂症的诊治、皮肤病的中西医优化治疗、面部皮肤美容(痤疮,色斑,酒渣鼻等)的个体化治疗和微整形。
评分:9.7
问诊量:190
皮肤病理诊断,对各种难以诊断和治疗的皮肤病与性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尤其擅长皮肤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对各型皮肤淋巴瘤的早期诊断和合理化治疗均有丰富的经验。 例如:皮肤肿瘤;银屑病 (牛皮癣) 、玫瑰糠疹等,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大疱性皮肤病; 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等; 代谢性皮肤病如: 皮肤淀粉样变、粘液水肿、瘢痕疙瘩等; 红斑结节性皮肤病如: 结节性红斑、硬红斑、脂膜炎等。以及其他常见皮肤病和性传播性疾病。

红斑鳞屑治疗相关医院 更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26.6万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33.4万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210.5万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特需诊疗部

三级甲等 预约量:2.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