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骨科 > 手外科 > 盖氏骨折 > 内容

盖氏骨折内容

骨折分型(汇总)

病请描述: 下肢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的分型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广东省中医院骨科罗斌1. 按骨折部位分为:头下型、经颈型和基底型2. 按骨折线的方向分型外展型:Pauwels角<30度,股骨头向外翻,外侧骨皮质有嵌插,为稳定型中间型:30度<Pauwels角<50度,为不稳定型内收型:Pauwels角>50度,为极不稳定型3. 按骨折移位程度的分型(Garden分型)GardenI型:不完全性骨折GardenII型:完全骨折,无移位GardenIII型:有部分移位GardenIV型:完全移位关于GardenIII型和GardenIV型,其主要区别是看髋臼骨小梁与股骨头骨小梁有无移位。临床上还有一个鉴别方法:GardenIII型股骨头往往低头,即内翻畸形;GardenIV型股骨头完全移位,骨小梁力线与髋臼骨小梁重排,侧位x片上可见IV型往往伴有较明显的前后移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型1.AO/OTA分型1 转子间简单骨折A1.1沿转子间线A1.2经大转子部A1.3经小转子下方A2 经转子部多块骨折A2.1有一内侧骨折块A2.2有数块内侧骨折块A2.3延伸至小转子下超过1cmA3转子间骨折A3.1反向简单骨折A3.2横行简单骨折A3.3粉碎骨折2.Jensen-Evans分型(由Jensen 于1975年通过改良Evans分型而来)基于大、小粗隆是否受累及骨折是否稳定首先分为顺粗隆间骨折和逆粗隆间骨折两类,前者分为五型I型:两骨折块,骨折无移位II型:两骨折块,骨折有移位,大小粗隆完整III型:三骨折块,有大粗隆骨折Iv型:三骨折块,有小粗隆骨折V型:大、小粗隆同时骨折,为III型和Iv型的合并R型:逆转子间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下外方斜向小转子内上方股骨粗隆下骨折股骨粗隆下骨折的分型以Seinsheimer分类较为常用,它按骨折块数目、骨折线部位和形状,将其分为五型:I型:骨折无移位,或移位<2mmII型:骨折移位为两个骨折块IIA:横行两骨折块IIB:螺旋形两骨折块,小转子与近骨折端相连IIc:螺旋形两骨折块,小转子与远骨折端相连III型:三骨折块IIIA:螺旋形骨折,小粗隆为第三块骨折块IIIB:螺旋形骨折,外侧蝶行骨片为第三块骨折块IV型:粉碎性骨折,骨折块4块或以上V型:粗隆下骨折伴有粗隆间骨折I、II型及IIIB型属于稳定性骨折,复位后内侧及后侧骨皮质相接触,固定后相对牢固IIIA、IV、及V型属于不稳定骨折,即使复位后也无法使骨折块达到稳定的接触,抗压应力落到内固定器上,容易造成骨折处畸形或内固定失败。股骨干骨折根据骨折的形状可分为:横行骨折、斜行骨折、螺旋型骨折、粉碎性骨折、 青肢骨折Winquist将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按其粉碎的程度分为四型:I型:小蝶形骨片,对骨折稳定性无影响。II型:较大碎骨片,但骨折的远、近端仍保持50%以上的皮质接触。III型;较大碎骨片,但骨折远、近端少于50%的接触。IV型:节段性粉碎骨折,骨折的远、近端无接触。股骨远端骨折Muller分型(即AO分型)根据骨折部位及骨折程度分为三类九型;A型骨折:关节外股骨髁上骨折A1型:简单骨折,包括 ①骨突骨折 ②干骺端斜形或螺旋形骨折 ③干骺端横形骨折A2型:干骺端楔形骨折,包括 ①完整楔形 ②外侧骨块 ③内侧骨块A3型:干骺端复杂骨折,包括 ①单一中间劈裂骨折块 ②不规则,局限于干骺端 ③不规则,延伸至骨干B型骨折:部分关节内股骨髁部骨折B1型:股骨外髁矢状劈裂骨折,包括①简单,穿经髁间窝 ②简单,穿经负重面 ③多骨折块B2型:股骨内髁矢状劈裂骨折,包括①简单,穿经髁间窝 ②简单,穿经负重面 ③多骨折块B3型:冠状面骨折,包括①前及外片状骨折 ②单髁后方骨折 ③双髁后方骨折C型:完全关节内髁间骨折,为髁间T型及Y型骨折C1型:非粉碎性骨折,包括①T型及Y型,轻度移位 ②T型及Y型,显著移位③T型骨骺骨折C2型:股骨干粉碎骨折合并两个主要的关节骨块C3型:关节内粉碎性骨折髌骨骨折骨折分型A型:无移位骨折 B型:横断骨折 C型:上极或下极骨折D型:粉碎性无移位骨折 E型:粉碎性移位骨折F型:垂直骨折 H型:骨块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骨折分类(Schatzker分型):Ⅰ型—单纯外侧平台劈裂骨折。典型的楔形非粉碎性骨折块向外下劈裂移位,此型骨折常见于无骨质疏松的年轻患者。如有移位,可用两枚横形松质骨螺丝钉固定。Ⅱ型—外侧平台劈裂合并压缩骨折。侧方楔形骨块劈裂分离,并有关节面向下压缩陷入干骺端。此型骨折最常见于老年患者,如果压缩超过5~8mm或存在膝关节不稳时,应切开复位,在干骺端植骨“整块”垫高压缩的平台,用松质骨螺丝钉和外侧皮质支撑钢板固定。Ⅲ型—单纯外侧平台中央压缩性骨折。关节面被压缩陷入平台,外侧皮质完整。其易发生于骨质疏松者。如果压缩严重或应力位X线片证实不稳,压缩的关节面应植骨垫高,外侧的骨皮质用支撑钢板固定。Ⅳ型—内侧髁骨折。此型骨折可以是单纯的楔形劈裂或是粉碎和压缩骨折,常累及胫骨棘。这种骨折倾向于内翻成角,应行切开复位,内侧支撑钢板及松质骨螺丝钉固定。Ⅴ型—双髁骨折。两侧胫骨平台劈裂。鉴别特征是干骺端和骨干仍保持连续性。双髁用支撑钢板及松质骨螺丝钉固定。最好避免用体积较大的内置物固定两髁。Ⅵ型—伴有干骺端和骨干分离的平台骨折,除单髁或双髁及关节面骨折外,还存在胫骨近端横形或斜形骨折。由于骨干和干骺端分离,使该型骨折不适合牵引治疗,大部分应用支撑钢板及松质骨螺丝钉治疗。如果双髁均有骨折,每一侧均应上钢板固定。pilon骨折分类Rüedi-Allg?wer分型----I型,简单劈裂骨折,关节面没有移位或轻度移位;II型,关节面移位明显但粉碎程度较小;III型,关节面明显移位与严重粉碎。踝关节骨折一、 基本概念足的旋前和旋后运动是踝关节、距下关节、前足的联合运动。当踝关节跖曲时,距下关节内翻、前足内旋,足内侧缘抬高外侧缘降低,足尖朝内称为足的旋后。当踝关节背伸时,距下关节外翻、前足外旋,足外侧缘抬高内侧缘降低,足尖朝外称为旋前。发生部位主要在跗跖关节。踝内翻是前足旋后的同时足外侧连同足跟向内位移,反之为外翻。发生部位主要在距下关节。距骨的内收是在其冠状轴水平内移,而内翻是失状轴悬转二、分型1.Lauge-hanson分型旋后-外旋型:受伤时足处于旋后位,距骨在踝穴内受到外旋应力或足部固定而小腿内旋距骨受到相对外旋的应力,距骨在踝穴内以内侧为轴向外后方旋转,迫使外踝向后移位。Ⅰo.前胫腓韧带断裂Ⅱo.腓骨远端螺旋斜行骨折(因为不是距骨直接撞击外踝,而是以距腓、跟腓韧带牵拉为主,骨折块小,骨折应该在下胫腓联合水平的由前下至后上的短斜形骨折)Ⅲo.后胫腓韧带断裂或后踝骨折Ⅳo.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因为旋后位以距骨的直接撞击为主,故骨折应是在胫距关节水平的有后下向前上的长斜形骨折)旋前-外旋型:受伤时足处于旋前位,距骨受到外旋应力,以外侧为轴向前外方旋转,踝关节内侧结构受到牵拉破坏。Ⅰo.内踝横行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骨折线位于踝关节水平间隙)Ⅱo.前胫腓韧带断裂或撕脱骨折Ⅲo.踝关节水平以上腓骨短斜行骨折(距骨直接撞击腓骨远端而非韧带牵拉,应力集中点靠上,骨折线高,在胫腓联合以上,为外踝上方6-10cm,必有下胫腓分离)Ⅳo.后胫腓韧带断裂或后踝骨折(胫骨后外侧撕脱骨折)旋前-外展型:受伤时足处于旋前位,距骨受到强力外展或外翻应力,踝关节内侧结构受到强力牵拉,外踝受到挤压应力。Ⅰo.内踝横行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骨折线位于踝关节水平间隙以下)Ⅱo.联合韧带断裂或其附着点撕脱骨折Ⅲo.踝关节水平以上腓骨短,水平,斜行骨折(骨折线位于下胫腓联合水平,即踝关节水平间隙上0.5-1cm,外踝成横形骨折(或外侧皮质可见蝶形骨片),距骨外移。)旋后-内收型:受伤时足处于旋后位,距骨在踝穴内受到内收应力,踝关节外侧结构受到牵拉,内踝受到距骨的挤压应力所致。Ⅰo.外踝骨折牵拉撕托骨折(骨折线位于下胫腓联合水平以下)Ⅱo.内踝骨折(内踝受距骨的撞击)2.Denis-Weber分型(手术分型)A型:外踝骨折线低于下胫腓联合关节水平。可由内收应力引起的外踝撕脱性骨折,旋后应力引起外踝的斜形骨折,相当于旋后内收型。此型骨折下胫腓联合未受损伤。孤立性外踝骨折即不伴内踝或内侧韧带损伤,这时距骨并不随外踝移位,对此类骨折以保守治疗为主。在双踝骨折或合并内侧韧带断裂的病例,距骨随外踝向外移位,所以外踝必须解剖复位牢固固定,螺钉固定可向上经骨折线固定在对侧腓骨皮质上,注意保持外踝向外15°的外翻。B型:外踝骨折位于下胫腓联合水平,为外旋应力引起,约有50%发生下胫腓联合损伤,相当于旋后外旋型。此型骨折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可用螺钉固定腓骨骨折。固定后检查踝关节活动若下胫腓联合不稳或者合并有后踝、内踝骨折时可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因腓骨位于胫骨外后侧,固定下胫腓联合时螺钉的方向应向前30°左右;由于腓骨承受部分重力,螺钉方向应稍向上,提供垂直方向上的分力克服重力的作用、避免螺钉的折断。此类骨折由于大部分病例下胫腓联合后韧带保持完整,在不伴内踝或外踝骨折时也可用“U”形钉在下胫腓联合前方加以固定。在作下胫腓联合固定时应将踝关节在背屈5°时固定,避免踝穴横径减小导致的活动障碍,也可避免踝穴过宽导致的踝关节不稳。C型:腓骨骨折高于下胫腓联合水平。其中C1型主要由外展应力引起,腓骨骨折略高于下胫腓联合,C2型主要由外展、外旋联合应力引起腓骨骨折,骨折位置较多位于腓骨中下1/3水平,两型均可合并后踝、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相当于旋前外展、旋前外旋型。一般腓骨远1/2处以下骨折,除C1型骨折线呈长斜形或螺旋形时可采用2~3枚螺钉固定,其余可采用钢板固定,特别是粉碎性骨折,在复位时应注意对位准确并纠正短缩移位。坚强内固定后,下胫腓联合即能随之复位,并能保持稳定,一般无须固定下胫腓联合。但当内侧结构损伤无法修复、固定不够牢固或内固定后检查下胫腓联合仍存在不稳定时,应考虑作下胫腓联合内固定术。当骨折在腓骨近1/2时,因下胫腓联合韧带、骨间韧带、骨间膜广泛损伤,腓骨即使固定后,胫腓下联合仍极不稳定,应固定胫腓下联合并避免早期负重,以防止螺钉折断。距骨骨折距骨后突骨折 距骨颈骨折 距骨头骨折 距骨体骨折距骨颈骨折按骨折移位情况,Hawkins将其分为三型:Ⅰ型:距骨颈骨折,骨折线垂直,无移位。Ⅱ型:距骨颈移位,距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Ⅲ型:距骨由踝穴及距下关节脱位跟骨骨折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分为不波及跟距关节面骨折和波及跟距关节面骨折两类。不波及跟距关节面骨折:跟骨结节纵形骨折、跟骨结节横形骨折(鸟嘴型骨折)载距突骨折、跟骨前端骨折、接近跟距关节的骨折波及跟距关节面骨折:外侧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全部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上肢骨折锁骨骨折锁骨骨折按部位分为三类:1. 锁骨中1/3骨折锁骨在此处从管状渐变为扁平,另外该处骨质相对薄弱,易发生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2. 锁骨外1/3骨折根据骨折和喙锁韧带损伤程度的不同,分为五个亚型:I型:发生于喙锁韧带外侧,因喙锁韧仍与锁骨连接维持其位置,此型多无移位。II型:发生于喙锁韧带内侧,近侧骨折段失去牵拉固定而容易向上错位,而上肢重量和肌肉牵拉使远骨折段下移。III型:外侧端包括肩锁关节面的骨折,该型骨折几乎全能愈合但易引起肩锁关节退行性关节炎IV型:儿童喙锁韧带与骨膜相连而骨折近段移位V型:粉碎骨折,喙锁韧带附着骨折与远近骨折端分离3. 锁骨内侧1/3骨折此型多无移位,该处骨折可能累及锁骨内侧生长板,该骺板大约在30多岁时才闭合。除非有严重移位或神经血管损伤,一般不需手术肱骨外科颈骨折根据损伤机理和骨折移位情况,临床上将其分为四型:无移位型骨折、外展型骨折、内收型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关节脱位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类(四部分类法):neer于1970 年提出了肱骨近端骨折的四部分分类法,,将肱骨上端4个组成部分即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和肱骨上端(关节部或解剖颈、大结节、小结节、骨干或外科颈)相互移位程度分6个基本类型,移位>1 cm或成角> 45°,否则不能认为是移位骨块。I型:轻度移位骨折肱骨上端可为一处骨折(如单一肱骨外科颈骨折、单一大结节骨折或小结节骨折等),也可是多处骨折,即同时有两处或两处以上部位的骨折(如外科颈骨折合饼大结节骨折等),但任何一处骨折的移位都不大於1厘米,骨端成角不大於45°。从病理损伤考虑,这种骨折软组织损伤较轻,或骨端间有紧密的嵌插,骨折比较稳定,一般骨折愈合较快。这种类型骨折占肱骨上端骨折的绝大多数。这种没有明显移位的骨折,由於仍有软组织将骨折块连为一体,因此称为“一部分骨折”。II型:关节段移位骨折按解剖部位命名即为肱骨解剖颈骨折,且骨端间移位大於l厘米或成角大於45°。此种骨折肱骨头的血循环受到破坏,常发生肱骨头缺血坏死。这种一处骨折因有明显的移位(或同时有轻度移位的大、小结节骨折),从而使肱骨头与肱骨干上端形成分离的两部分,因此属於“二部分骨折”。III型:骨干移位骨折从解剖部位命名即为外科颈骨折。骨折移位大於l厘米或成角畸形大於45°。单一骨干移位,肱骨上端分成两个分离的部分,因此也属於“二部分骨折”。如同时再合饼一个结节骨折且移位也大於l厘米以上时,因为肱骨上端分成三个各自分离的部分,因此应属於“三部分骨折"。如同时合饼两个结节的骨折,且均有大於1 厘米的移位,肱骨上端则分成四个各自分离的骨块,即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和肱骨干上端。这种骨折属於“四部分骨折”。IV型:大结节骨折大结节骨折且移位大於l厘米以上。大结节有三个面做为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的附着点。外伤时可造成整个大结节骨折移位,也可为大结节的一个面撕脱骨折。如为部分撕脱骨折且有明显移位时,则说明肩袖有纵行撕裂。如大结节移位骨折同时有外科颈的移位骨折,则关节段骨块由於受附丽於小结节的肩胛下肌的牵拉而发生内旋。V型:小结节移位骨折 可为单独小结节撕脱骨折,移位大於1厘米以上,即属“二部分骨折"。如同时合并有外科颈骨折且有明显移位,则属於“三部分骨折"。此时关节段由於只受附着於大结节的肩袖牵拉,因此可发生外展、外旋移位。VI型:肱骨上端骨折合并肱盂关节脱位。肱骨上端骨折脱位是指肱骨上端骨折同时合并盂肱关节的真正完全脱位,而不是指肱骨头的旋转移位或关节内的半脱位现象。在“二部分”或“三部分增折脱位的病例,肱骨头仍可能有一定的血循环。如发生“四部分”骨折脱位时,肱骨头血循环遭受破坏,易造成肱骨头缺血坏死。治疗(摘自《骨科手术学》):1. 一部分骨折 不管骨折线的数目或损伤的部位,移位小于1cm或成角小于45度通称为一部分骨折,可才用吊带悬吊7-10天,疼痛减轻后功能锻炼,合并肩关节脱位的一部分骨折应先固定骨折,再整复脱位。2. 二部分骨折 首先手法复位,如果复位满意且稳定,处理同一部分骨折;如果非手术治疗能够复位,但复位后骨折不稳定,则行经皮穿针固定或髓内钉固定;手法复位不满意时,切开复位内固定,但骨质疏松患者应避免钢板螺钉,这时可行Ender针和8字张力带钢丝固定;二部分骨折的解剖颈骨折:肱骨头缺血坏死率很高,年轻患者应切开复位用松质骨拉力螺钉内固定,老年患者可行半肩置换。二部分骨折的大结节骨折:大结节移位>1cm将造成明显的功能障碍,大结节移位<0.5cm极少引起功能障碍。移位在0.5-1cm之间,有20%患者因持续肩痛而需手术治疗,因此,移位≥0.5cm手术治疗;移位<0.5cm非手术治疗。二部分骨折的小结节骨折:常为肩关节后脱位的并发损伤,当肩关节脱位复位后,小结节也自行复位,这时行肩关节制动即可,如果小结节有≥1cm的移位,则需行内固定治疗。二部分骨折的外科颈骨折闭合复位不满意时,切开复位内固定。3.三部分骨折 很难保守治疗,因为止于大小结节的旋转袖的牵拉常使骨折块发生旋转,年轻人骨质好应行内固定,老人可考虑关节置换。4.四部分骨折 常常发生肱骨头缺血坏死,因此老年人应早期半关节置换,年轻人骨质好,可先行内固定术,尤其是外展嵌插型经撬拨复位后内固定,多数效果良好肱骨髁上骨折1. 按受伤机制分类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以伸直型多见,伸直型骨折又根据侧方受力的不同分为又可分为尺偏(内收型)和桡偏(外展型)。2. 按骨折移位程度分类(Gartland分型)1959年Gartland把伸直型骨折分为三型:I型:骨折无移位II型:骨折远折段后倾,或同时有横向移位,后侧骨皮质仍完整III型:骨折断端完全移位,骨皮质无接触1988年Pirone等对此分类略加修改,把II型骨折分为两个亚型,即:IIIa型:骨折单纯远折段后倾,后侧骨皮质完整IIIb型:骨折横向移位,或兼远折段倾斜,断端仍有接触1994年,Mcintyre对传统的三型分类再做补充,每一型都分为两个亚型。Mcintyre肱骨髁上骨折分类表类型 移位 骨折远段倾斜(伸直型)Ia 无移位 后倾<5 oIb 无移位 后倾≤15-20 o,内(外)侧间隙≤1 mmIIa 移位0-2mm 后倾≤15-20 o,或内(外)外皮质压缩或骨折间隙>1 mmIIb 移位2-15mm,断端有接触 不同程度倾斜IIIa 断端无接触,重叠≤20mm或旋转移位>15mm,断端尚有接触 不同程度倾斜IIIb 断端距离很大或重叠>20mm,或旋转移位>15mm,断端无接触 不同程度倾斜肱骨外髁骨折1. 依其病理变化分为四型(北京积水潭医院、骨与关节损伤的分型)I型:无移位型 骨折处呈裂纹壮,两骨折端有接触,局部的伸肌筋膜、骨膜未撕裂II型:侧方移位型 骨折块向侧方,前方或后方移位,骨折端间隙增大,轻度移位者伸肌筋膜、骨膜部分撕裂,重度移位者可完全撕裂,复位后骨折块不稳定,在固定中可发生再次移位。III型:旋转移位型 骨折块向侧方、前方或后方移位,并有旋转移位。由于局部伸肌筋膜、骨膜完全撕裂,加之前臂伸肌的牵拉,故骨折块发生纵轴的向外旋转可达90 o-180 o,在横轴上也可发生向前或向后的不同程度旋转,肱尺关节无变化。IV型:骨折脱位型 骨折块可侧方移位、旋转移位,同时肘关节可向桡侧、尺侧及后方脱位。关节囊及侧副韧带撕裂,肘部软组织损伤严重。2.《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分型(对手法整复更具指导意义)I型:无移位II型:轻度移位,肱桡关节解剖关节良好III型:倾斜移位,肱桡关节倾斜IV型:前移翻转型和后移翻转型3.《实用骨科学》将其分为四度Ⅰo:骨折无移位Ⅱo:骨折块向外后侧移位,但不旋转IIIo :外髁骨折块向外侧同时向后下翻转移位,严重者向后及向外各翻转90 o ,甚至180 oIVo:肱骨外髁骨折伴尺桡骨近端向后、外侧脱位,但骨折块保留在桡骨头上面不旋转肱骨内上髁骨折根据肱骨内上髁骨折块的移位程度,分为四度:Ⅰo:内上髁骨折块轻度分离或旋转移位Ⅱo:撕脱的内上髁骨块向下、向前旋转移位,可达肘关节间隙水平IIIo :撕脱的骨块嵌夹在内侧关节间隙,实际上肘关节处于半脱位状态IVo:伴肘关节向后或向外后侧脱位对Ⅰ、Ⅱ度新鲜损伤,应尽量争取保守治疗,争取解剖复位;III、IV度损伤时已存在肘关节不稳定因素,应当采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肱骨内髁骨折1.《骨与关节损伤》将其分为三型:I型:骨折无移位,骨折自滑车关节面斜形向内上方,至内上髁上方II型:骨折块轻度向尺侧或内上方移位,但无旋转III型:骨折块明显旋转移位,常见冠状面旋转,也可同时伴矢状面旋转,结果骨折面向后,滑车关节面向前。尺骨可随骨折块向尺侧移位,特别是见于骨折始自肱骨小头滑车切迹的I型损伤,肘关节半脱位尤为明显。肱骨髁间骨折1. 按受伤机制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伸直型:跌倒时,肘关节处于伸直位,手掌和人体重力向上、下传导并集中在肱骨髁部,暴力作用于尺骨,向上撞击使肱骨内、外髁分裂,向两侧分离。骨折近端向前移位,远端分裂为两块或多块并向后方移位。屈曲型:肘关节在屈曲位时直接撞击地面,也可能由于尺骨鹰嘴向上撞击所致。尺骨断面呈三角型,当暴力传导至该部时,尺骨鹰嘴犹如楔子撞击内外髁间的滑车沟,致两髁间分离移位,而肱骨下端向后移位。此骨折,按其骨折线可分为V型、T形和Y型,有时肱骨髁不部可分裂为三块以上,即属粉碎性骨折。2. Riseborough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分为四度:Ⅰo: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关节面保持平整。Ⅱo:骨折块有移位,但两髁无分离及旋转,关节面也基本平整。IIIo :骨折块有分离并有旋转移位,关节面破坏。IVo:肱骨髁部粉碎成三块以上,关节面破坏严重。肱骨小头骨折(Kocher骨折)根据损伤程度及骨折所波及的范围,可分为三种类型(见《骨与关节损伤》):I型(Hahn-Steinthal型):骨折发生在肱骨小头基底部,骨折线在冠状面上,骨折块包括肱骨小头大部分的骨质,也可以包括邻近的部分滑车边缘关节面。II型(Kocher-Lorenz型):骨折块涉及冠状面的关节面,其附着的骨质很少。III型(Broberg-Morrey型):肱骨小头冠状面软骨挫伤。尺骨鹰嘴骨折Delee分型(见《骨与关节损伤))I型:Ia—撕脱骨折,关节内;Ib—撕脱骨折,关节外II型:横形或斜形骨折III型:粉碎性骨折IV型:靠近冠状突水平的骨折,常造成前脱位桡骨小头骨折Mason把单纯桡骨小头骨折分为三型:I型:骨折无移位II型:骨折有分离移位。骨折块有大小,有时小骨折块嵌如关节间隙或游离于肱桡关节外侧缘。III型: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桡骨头呈粉碎状,移位或无移位孟氏骨折(Monteggia骨折)1.1967年Bado将其归纳为四型:I型(前侧型或伸展型):为尺骨任何水平骨折,向掌侧成角,并合并桡骨头前脱位。跌倒时,肘关节处于伸直位,前臂旋后位。II型(后侧型或屈曲型):为尺骨干骨折,向背侧成角,并合并桡骨头后脱位。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微屈位,前臂旋前位。III型(外侧型或内收型):为尺骨近侧干骺端骨折,合并桡骨头的外侧或前侧脱位,仅见于儿童。跌倒时,肘关节处于伸直位,前臂旋前位,由于上下外力传导至肘部,在肘内侧向外侧作用,致尺骨鹰嘴发生骨折并向桡册侧成角移位,同时,引起桡骨头向外侧脱位,该型尺骨骨折多且纵行劈裂,褶皱或横形劈裂,骨折移位不明显,容易漏诊。IV型(特殊型):桡骨小头前脱位,桡骨近1/3骨折,尺骨任何水平的骨折。2 孟氏骨折的常见并发症①桡神经损伤,多数在桡骨小头复位后可自行恢复。②尺骨干上中1/3交界处骨折容易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③尺骨干骨折畸形愈合,从而倒致桡骨小头容易再脱位。④桡骨小头周围的血肿容易发生骨化性肌炎。3.桡骨小头是否有脱位的判断:正常条件下,桡骨小头纵轴沿伸线通过肱骨小头中央,否则即表示有脱位。盖氏骨折(Galeazzi骨折,Compbell称之为“必须骨折”)按照骨折的稳定程度及移位方向,临床上可分为三类:1. 稳定型桡骨远端青枝骨折合并尺骨小头骨骺分离,均为儿童,此型损伤较轻,易于整复。2. 不稳定型桡骨下1/3骨折,骨折可为横型、短斜形、斜形。短缩移位明显,下尺桡关节脱位明显。多为跌倒时手掌撑地致伤,前臂旋前位致伤时桡骨远折段向背侧移位,前臂旋后位致伤时桡骨远折段向掌侧移位,临床上以掌侧移位者多见。此型损伤较重,下尺桡关节掌背侧韧带、三角纤维软骨盘多已断裂,骨间膜亦有一定的损伤。3. 特殊型尺桡骨干双骨折伴下尺桡关节脱位。多为机器绞轧伤所致,损伤重,此时除下尺桡关节掌、背侧韧带,三角纤维软骨盘多断裂外,骨间膜多有严重损伤。桡骨远端骨折1.1959年,Lidstrom将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分为四度:畸形 背侧成角 桡骨短缩程度I度 无 无 >3mmII度 轻度 1-10 o 3-6mmIII度 中度 10-15 o 7-12mmIV度 重度 >15 o >12mm2.关节面情况的分级0级:关节面平整,或有1mm塌陷I级:关节面有1-2mm塌陷II级:关节面有2-3mm塌陷III级:关节面有3mm塌陷3 Fryman分类1976年,Fryman根据桡腕关节、桡尺关节的骨折线情况及与之并存的尺骨的骨折情况分为八类:I型:关节外骨折,无尺骨远端骨折II型:关节外骨折,合并尺骨远端骨折III型:关节内骨折波及桡腕关节但无尺骨远端骨折IV型:关节内骨折波及桡腕关节合并尺骨远端骨折V型:关节内骨折波及下尺桡关节但无尺骨远端骨折VI型:关节内骨折波及下尺桡关节,合并尺骨远端骨折VII型:关节内骨折波及桡腕关节及下尺桡关节,但无尺骨远端骨折VIII型:关节内骨折波及桡腕关节及下尺桡关节,合并尺骨远端骨折骨盆骨折的分类1.按骨折位置与数量分类:①骨盆边缘撕脱骨折:如髂前上棘、髂前下棘、坐骨结节撕脱骨折等。②骶尾骨折。③骨盆环单处骨折:如髂骨骨折、骶髂关节轻度分离、耻骨联合轻度分离、一侧耻骨上下支骨折等。④骨盆环两处以上骨折,如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耻骨联合分离并骶髂关节脱位、耻骨上下支骨折并髂骨骨折、髂骨骨折并骶髂关节脱位等。2. 按暴力的作用方向分类(Burgess分类法):①侧方压缩型(LC骨折)分三个亚型。LC-I型:耻骨支横形骨折,同侧骶骨翼部压缩骨折。LC-II型:耻骨支横形骨折,同侧骶骨翼部压缩骨折及髂骨骨折。LC-III型:耻骨支横形骨折,同侧骶骨翼部压缩骨折及髂骨骨折,对侧耻骨支骨折、骶髂关节轻度分离。②前后压缩型(APC骨折)分三个亚型。APC-I型:耻骨联合分离。APC-II型:耻骨联合分离、骶髂关节轻度分离。APC-III型:耻骨联合分离、骶髂关节完全分离。③重直压缩型(VS骨折)耻骨联合分离或耻骨支垂直形骨折,骶髂关节完全脱位,半骨盆上移。④混合型(CM骨折)如LC/VS,LC/APC。临床上用的比较多的是Tile分型,他将骨盆骨折分为三型:A型(稳定型):骨盆环骨折,移位不大,未破坏骨盆环的稳定性,,如耻骨支,坐骨支骨折,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等.B型(旋转不稳定型):骨盆的旋转稳定性受到破坏,但垂直稳定性尚好,根据损伤机制不同分为:B1型:开书型(前后挤压)B2型:侧方挤压,同侧骨折,耻骨联合绞锁B3型:桶柄损伤,一侧前环,对侧后环骨折C型:旋转和垂直稳定性均受到破坏,也分为三亚型C1型:单侧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脱位C2型:双侧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脱位C3型:伴髋臼骨折桡骨远端骨折4. AO/ASIF分类该分型是目前比较全面的分类,瑞士内固定协会以骨与关节损伤的严重程度将桡骨远端骨折分为27类。A型:关节外骨折A1型:孤立的尺骨远端骨折A2型:桡骨远端骨折无粉碎、嵌插A3型:桡骨远端骨折粉碎、嵌插B型:关节内骨折B1型:桡骨远端矢状面骨折B2型:桡骨远端背侧缘骨折B3型:桡骨远端掌侧缘骨折C型:复杂关节内骨折C1型:关节内简单骨折(2块),无干骺端粉碎C1-1:后内关节骨折块C1-2:矢状面骨折线C1-3:前关节面骨折线C2型:关节内简单骨折(2块),有干骺端粉碎C2-1:矢状面关节骨折线C2-2:前关节面骨折线C2-3:骨折线延伸至骨干部分C3型:粉碎的关节内骨折块,附及尺骨损伤C3-1:简单干骺端损伤C3-2:粉碎骨干后端骨折C3-3:粉碎骨折线延至骨干部分腕舟骨骨折1. 按骨折部位分类①舟骨结节骨折:舟骨结节部为关节囊及韧带附着处,多为撕脱骨折,该处血运丰富,容易愈合。②远侧1/3骨折:舟骨远端雪循环较好,愈合多不成问题,但需稍长时间。③腰部骨折:为最多见的一种,由于进入舟骨的血管部位有变异,有的舟骨腰部血循环较差,所以愈合需较长时间,约有30%骨折不愈合。④近侧1/3骨折:舟骨近端几乎没有血管进入,近端骨折后,来自舟骨腰部的血液供应断绝,骨折极不易愈合,或发生坏死。2. 按骨折稳定程度分类①稳定骨折:无移位或侧方移位幅度小于1mm的骨折。②不稳定的骨折:侧方移位超过1mm的骨折、有背向移位或桡向成角移位的骨折、伴发腕背伸不稳定或腕骨脱位的骨折为不稳定骨折,此型多需手术治疗。腕关节损伤分型:a1:月骨周围脱位;a2:月骨脱位b1:经舟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b2:经舟、头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b3:经舟、头、钩、三角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b4:掌侧经舟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c1:经桡骨茎突月骨周围骨折--脱位;c2:经桡骨茎突、舟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c3:头舟骨综合症(仅表现为头舟骨骨折);c4:孤立性舟、月骨脱位d1:腕骨背侧脱位;d2:腕骨掌侧脱位。如月骨留于原位,而其他腕骨完全脱位时,即称为月骨周围脱位。若此种损伤并发骨折,则称经×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骨盆骨折1.按骨盆骨折后的 形态分类压缩型;为骨盆侧方受到撞击所致分离型:系骨盆受到前后方向的砸击或两髋分开的暴力所致,又称为开书型中间型:骨盆前后环发生骨折或脱位,但骨盆无扭转变形2.按骨盆环的稳定性分类稳定性骨折:前环骨折如耻骨支骨折,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等均不会破坏骨盆的稳定性不稳定性骨折:后环骶髂关节及其两侧的骨折脱位和耻骨联合分离,都破坏了骨盆的稳定性3.临床上用的比较多的是Tile分型,他将骨盆骨折分为三型:A型(稳定型):骨盆环骨折,移位不大,未破坏骨盆环的稳定性,,如耻骨支,坐骨支骨折,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等.B型(旋转不稳定型):骨盆的旋转稳定性受到破坏,但垂直稳定性尚好,根据损伤机制不同分为:B1型:开书型(前后挤压)B2型:侧方挤压,同侧骨折,耻骨联合绞锁B3型:桶柄损伤,一侧前环,对侧后环骨折C型:旋转和垂直稳定性均受到破坏,也分为三亚型C1型:单侧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脱位C2型:双侧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脱位C3型:伴髋臼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分类法Steibery分类法于1992年被美国骨科医师协会髋关节分会所接受,具体分期如下:0期:X线片正常,骨扫描和MRI表现正常或非诊断性Ⅰ期:X线片正常,但骨扫描和MRI表现异常A—轻度(小于15%的股骨头受累)B— 中度(15%-30%的股骨头受累)C— 重度(大于30%的股骨头受累)Ⅱ期:股骨头透亮或硬化改变A—轻度(小于15%的股骨头受累)B— 中度(15%-30%的股骨头受累)C—重度(大于30%的股骨头受累)Ⅲ期:软骨下骨塌陷(新月征)但无股骨头改变A—轻度(小于15%的关节面,下陷小于2mm)B— 中度(15%-30%的关节面受累)C—重度(大于30%的关节面受累)Ⅳ期:股骨头变形下陷A—轻度(小于15%的关节面受累,下陷小于2mm)B— 中度(15%-30%的关节面受累,下陷2—4mm)C—重度(大于30%的关节面受累,下陷大于4mm)Ⅴ期:关节面间隙狭窄或和髋臼改变A—轻度(平均股骨头受累严重程度同Ⅳ期)B— 中度(确定的相似,并估计有)C— 重度(髋臼受累)Ⅵ期:退行性关节炎改变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疾病,明确骨坏死大小对决定治疗方法及预后十分重要。而Steiberg分期最重要的特征是客观测定坏死范围,虽然此分期比以往的各种分期方法繁琐。Marous 分期法:Ⅰ期:髋无症状,X线片无表现或轻微密度增高(点状密度增高)。Ⅱ期:仍无症状或轻微,X线密度增高,头无塌陷。Ⅲ期:症状轻微,有软骨下骨折或新月征,一般多见扇形骨折,新月征少见。Ⅳ期:髋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跛行及功能障碍,头扁平或骨质坏死。Ⅴ期:疼痛明显,死骨破裂,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密度更加硬化。Ⅵ期:疼痛严重,有的疼痛较Ⅴ期减轻,但股骨头肥大变形,半脱位,髋臼不光滑,甚至硬化增生。补充一:根据椎间盘突出的程度与病理状态,目前国际上多采用国际腰椎研究会(ISSLS)、美国矫形外科学会(AAOS)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六型:退变型(degeneration)、 膨出型(bulging)、突出型(protrusion)、后纵韧带下型(subligamentousextrusion, SE)、后纵韧带后型(transligamentous extrusion,TE)和游离型(seguestration, SQ),其中前三型属于未破裂型,后三型属于破裂型。补充二髋臼骨折分类法:Letournal和Judet分类法为目前最普遍采用的方法,共五大基本类别:1,后壁骨折2,后柱骨折3,前壁骨折4,前柱骨折5,横形骨折。而进一步将上述中2个基本类型并存的5个联合类型分为 :T 型骨折、后柱及后壁骨折、横形及后壁骨折、前柱及半横形后部骨折、双柱骨折。即:A 后壁骨折B 后柱骨折C 前壁骨折D 前柱骨折E 横形骨折F 后柱骨折+后壁骨折G 横形骨折+后壁骨折H “T”型骨折I 前后半横型骨折J 全双柱骨折pilon骨折分类Rüedi-Allg?wer分型----I型,简单劈裂骨折,关节面没有移位或轻度移位;II型,关节面移位明显但粉碎程度较小;III型,关节面明显移位与严重粉碎。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分型(一)Myerson分型由Myerson等(Foot Ankle, 1986, 6: 228)提出,它将跖跗关节骨折脱位分型如下:A型损伤(total incongruity):A型损伤包括全部5块跖骨的移位伴有或不伴有第二跖骨基底骨折。常见的移位是外侧或背外侧,跖骨作为一个整体移位。这类损伤常称为同侧性损伤。B型损伤(partial incongruity):在B型损伤中去,一个或多个关节仍然保持完整。B1型损伤的为内侧移位,有时累及楔间或舟楔关节。B2型损伤为外侧移位,可累及第一跖楔关节。C型损伤(divergent):C型损伤为裂开性损伤,可以是部分(C1)或全部(C2)。这类损伤通常是高能量损伤,伴有明显的肿胀,易于发生并发症,特别是骨筋膜室综合征。(二)Quenu-Kuss分型1909年Quenu和Kuss首次提出,1982年Hardcastle改进,较实用,将跖跗关节骨折脱位分为三型。A型:同侧性损伤(5根跖骨共同向背外侧移位)。B型:孤立性损伤(第1跖骨、内侧楔骨损伤)。C型:裂开性损伤(第1跖骨和其余跖骨分别向内、外侧移位

罗斌 2018-10-19阅读量1.2万

儿童尺桡骨双骨折的治疗体会

病请描述:                [摘要]目的:探讨塑形夹板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的效果;方法:19例儿童尺桡骨双骨折的住院病人使用以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为主的方式治疗。 结果:随访时间最短3月。15例手法整复的病例2-3周后的X线拍片显示骨折解剖复位和接近解剖复位的9例;对位3/4,对线良好者3例;对位1/2,对线良好者2例;1例于整复及夹板固定后又移位,接受钢板固定术。所有病例都骨性愈合。手术治疗的4例病人骨折愈合,前臂旋转、腕部活动完全正常,无疼痛。结论:手法整复,塑形夹板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有良好的疗效,关键是复位技术与病人的依从性。手术治疗对于开放性尺桡骨双骨折及再发骨折移位效果优异。广东省中医院骨科许树柴[关键词]儿童 尺桡骨骨折  手法复位  夹板固定 手术治疗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radius and ulna fractures in children using plastic splints.  Methods:19 patients with radius and ulna fractures were  reducted manually and stabilized by splints. Result:At least 3 months follow-up;  2-3 weeks later adequate radiograph  shew  anatomic reduction or almost in 15 children ; 3/4  paratope and excellent alignment in 3 children; 1/2 paratope and excellent alignment in 2 children; 1 child of loss position and   immobilization with stainless steel plate; Another 4 children were operated and immobilization with internal fixation. All the fractures  have  bony union and have excellent function of rotation without pain; Conclusion: Manual reduction and  immobilization  by splint perform well in  the radius and ulna fracture in children. Manual reduction skills and patient obedience are key factors. Operation is useful for the patients with  open  fractures or  re-fractures . Key words: children  ;  radius and ulna fracture;    manual reduction ;   immobilization  by  splints ;   operation   尺桡骨骨干骨折仅占全部儿童骨折的3%-6%。大约75%的尺桡骨骨干骨折发生在远端1/3,15% 发生在中段1/3,5% 发生在近端1/3,孟氏骨折脱位和其他复杂损伤约占5%。总结我院骨科2002年9月-2007年7月应用手法复位,夹板为主的方式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19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9例患者,都是住院病人;男14例,女5例。年龄4-16岁,平均年龄。右侧6例,左侧13例。开放性骨折4例,闭合性骨折15例。合并有肱骨髁上骨折2例,盖氏骨折2例,孟氏骨折脱位1例。伤后就诊时间2H-36H。其中15例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在这15例中,传统中医四夹板固定10例,超上下关节石膏双夹板5例,其中1例因为骨折再次移位而接受钢板固定;4例开放性骨折中,3例手术治疗。 1.2治疗方法 1.2.1 麻醉 局部骨折端血肿内麻醉、臂丛麻或者氯氨酮全麻。 1.2.2 手法 在整复前应把四块固定夹板或者石膏,绷带等准备好。在X光C-臂机下监视手法整复。 患者仰卧位,助手双手握住尺桡骨的近端即肘关节部,双拇指在上,双四指在下起稳固、缓力、对抗性牵引的作用。医者明确骨折的角度方向后,握住患者的手腕部,在牵引的同时,做左右轻度旋转,另一手在断端用力按压捏骨对位(注意角度方向要掌握好,与辅力的拉力配合好)。对位时能听到骨的移动声。整复中注意桡骨的旋转位置,特别是旋前圆肌止点近侧的骨折,桡骨近端常有明显的旋后,宜将远折端放在相应的旋后位置再行对位。而尺骨下1/4骨折,尺骨远端常呈旋前位,放在旋前位置易于整复。术中透视骨折位置。 1.2.3 手术治疗 4例开放性骨折者,3例手术治疗,其中钢板固定2例(年龄都为11岁),克斯针固定1例;术后石膏托固定,前臂置于中立位。1例缝合创口后手法整复,石膏夹固定。 1.2.4 固定 整复后再检查一下对位是否良好。对位良好后,加以固定。根据情况,必要时可加稳骨垫以保持对位后的不移位。放夹板前,先用剪好的硬纸壳经水浸后用棉花或纱布包裹,外用四块夹板固定包扎好。如果中段1/3骨折,前臂置于中立位;如果下段1/3骨折,前臂置于旋前位;如果骨折位于旋前圆肌止点近端,前臂置于旋后位;固定完毕后再次用C-臂机透视正侧位片;手臂悬吊在胸前。 1.2.5 术后处理 术后第1周每3-4天随诊1次,拍X片;肿胀消除后调整夹板松紧度。半月至3周内每4-5天复查1次。伤后3周复查时去掉硬纸壳。如果2-3周内残留一定程度的成角畸形,此时骨折是“粘合”,或者说是“牛皮糖”状态,可行柔和塑形以矫正位置;四周后去掉夹板,用硬纸壳水浸塑形后纱布或绷带包裹后包扎骨折处,起软式固定作用(又叫适度固定)并进行功能锻炼。第五周至第六周去掉外固定物。 2 结果 所有病人随访时间最短3月。 骨折整复情况:15例保守整复的病例2-3周后的X线拍片显示骨折解剖复位和接近解剖复位的9例;对位3/4,对线良好者3例;对位1/2,对线良好者2例;这15例中,有2例患者2-3周内再作柔和塑形矫形,纠正成角;有1例于整复及夹板固定后7天骨折又移位,接受钢板固定术。所有病例都骨性愈合。 开放性骨折3例患者手术者中,1例患者先用交叉克氏针固定桡骨及尺骨,加石膏托固定,3天后尺骨复移位,再次钢板固定尺骨;2例直接作钢板固定者解剖复位,骨性愈合。 所有手术的4例(其中1例是由于整复后再次移位改由手术治疗)病人术口愈合,骨折愈合,前臂旋转、腕部活动完全正常,无疼痛。 3 讨论 尺桡骨双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上肢损伤之一。在我国,夹板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成为临床上主要的固定方法之一。尺桡骨骨折手法整复强调早期复位,整复时远端之助手应适当的旋转,试图对位,复位时仅有牵引力是不够的,一定要有手感,利用折顶法按压可帮助复位。分骨垫的使用应注意,可利用纸卷成圈后用棉花包绕,分骨垫不要太大太厚,可预防压疮形成。我们先使用纸板预包扎后初步分骨及固定,然后透视,如果位置好,完成最后的夹板固定(纸板不去除)。 注意复查X片,残留一定程度的成角畸形而对线对位良好,可用夹板垫片三点对压纠正;如果不能纠正,最好待到2-3周时手法纠正;儿童尺桡骨骨折2-3周是“粘合”期,或者说是“牛皮糖”状态,可行柔和塑形以矫正位置,太早纠正轻度成角有时容易尺桡骨全移位;可塑性夹板(如铝夹板)塑形良好,可减少压疮,预防骨折再移位。 随着内固定技术的发展,适宜于儿童的内固定物更加“Expert”化。如果复位困难,可开放复位,2.4或者2.7mm钢板固定,桡骨钢板的塑形必须良好;交叉克氏针固定尺桡骨不稳定,慎用。也可行桡尺骨克氏针髓内固定。  参考文献 1.James H. Beaty,James R. Kasser著,王家让,李康华,胡建中主译. Rockwood & Wilkings'Fracture in Children.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长沙:2005年7月第1版,419-455。 2.Kaye E. Wilkins. Principles of Fracture remodeling in children. Injury,Int. J. Care Injured(2005)36 ,Supplement 1:S-A3-S-A11.                        

许树柴 2018-08-09阅读量7883

特殊英文名称骨折整理

病请描述: 总结一下,按拼音排序的部分人名类骨折: Aviator骨折 :是距骨的骨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描述,是一种水平压力造成的骨折。 Barton骨折: 累及桡骨远端关节面移位骨折,可能发生腕关节半脱位,骨折线可以发生在背侧或掌侧。 Bennett骨折: 第1掌骨基底的斜形骨折,掌骨近端形成轴向移位,掌侧边缘形成三角形的骨碎片。 Bosworth骨折: 腓骨远端骨折伴有胫骨脊近端后外的骨碎片。 Boxer骨折: 第5掌骨颈骨折伴有掌骨头向掌侧移位。 Burst骨折 椎体轴向压力造成的骨折,通常发生骨折碎片向外侧的移位。可以发生在颈椎、胸椎或腰椎。 Chance骨折: 胸腰段椎体的分离性骨折,伴随脊髓、神经根、椎体的水平方向的崩裂骨折。 Chauffeur骨折: 桡骨干的斜形骨折,早期有机械性弯曲,进而通过逆性外力造成的斜形骨折。 Chopart骨折: 骨折或移位累及足的Chopart关节。 Clay—shoveler骨折: 下颈椎或上胸椎脊柱序列的骨折,损伤是由于工人企图向上扔一满铁铲的泥土,但是泥土粘住铁铲,引起一个突然的屈曲力量反作用于颈部引起的损伤。 Colles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的一般术语,伴有桡骨远端向背侧的移位,可以有或没有尺骨干的骨折。 Cotton骨折: 是指伴有双踝及后踝的三踝骨折。 Die—punch骨折: 远端桡骨的关节内骨折,伴有月骨陷窝背侧表面的压迫。 Dupuytren骨折: 腓骨远端骨折伴有远端胫腓韧带断裂,以及距骨侧方移位。 Duverney骨折: 髂骨翼的骨折,但么有骨盆环的分离移位。 Essex—Lopresti骨折: 桡骨颈骨折伴有远端尺桡关节分离。 Galeazzi骨折: 桡骨远端1/3骨折伴有尺骨远端半脱位。 Greenstick骨折: 儿童的不完全性骨折,伴有骨折的压力侧部分皮质和骨膜的连接。 Hangman骨折: 骨折通过第2颈椎椎体(轴位)神经弓。 Hill—Sachs骨折: 后外侧肱骨头压缩性骨折,是由于前方关节盂移位或肱骨碰撞前方关节盂边缘引起。 Holstein—Lewis骨折: 肱骨远端1/3骨折伴桡神经嵌压。 Hutchinson骨折: 同Chauffeur骨折。 Jefferson骨折: 寰椎环的压缩性骨折,骨折是由枢椎压缩性外力引起,骨折多发生在寰椎前侧后侧以及侧方小关节。 Jones骨折: 第5掌骨基底的骨干骨折。 Lisfranc骨折: 骨折累及到足的跗骨关节。Lisfranc是Napolenon的外科医生,是他描述了创伤性足截肢通过足跗骨关节水平。 Maisonneuve骨折: 腓骨近端骨折伴内踝骨折及三角韧带断裂。 Malgaigne骨折: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伴有前方和后方的骨折线累及髋关节。 Mallet指: 远节指间关节的屈曲畸形,是由附着远节指骨伸肌腱分离引起,也可由伸肌腱的直接损伤继发引起。或由远节指骨撕裂性骨折引起肌腱嵌入骨折端引起。 Monteggia骨折: 尺骨近端1/3骨折合并桡骨头半脱位。 Nightstick骨折: 直接外伤造成尺骨单骨折。 Posadas骨折: 经髁的肱骨骨折,伴有骨折碎块向前移位,以及因双髁骨折造成尺桡骨的脱位。 Pott骨折: 腓骨外踝上2~3处的骨折,伴有三角韧带断裂以及距骨的半脱位。 Rolando骨折: 第1掌骨关节内的Y形骨折。 Segond骨折: 髂胫束附着处造成的胫骨外髁的撕脱性骨折。 Shepherd骨折: 距骨后结节的骨折。 Smith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伴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也称为反Colles骨折。 Stieda骨折:膝关节内侧副韧带附着处的内侧股骨髁的撕脱性骨折。 Straddle骨折: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 Teardrop骨折: 颈椎的屈曲性骨折或移位,伴随前方椎体三角形骨折以及后方韧带的撕裂,损伤较复杂而且不稳定。 Tillaux骨折: 在骨骺特定的闭合期胫骨远端骨骺外侧的骨折。胫骨的内侧骨骺已经融合。 Torus骨折: 儿童时期替代完全性骨折而形成的代偿性骨的压缩弯曲性骨折。 Walther骨折: 经过耻骨支并延伸到骶髂关节的髋臼骨折。髋臼的内侧面向内移位。 首先我说一下踝部特殊名称骨折:胫骨远端的外侧面有一个适合腓骨的切迹或浅槽,该切迹是由一个大的前结节(称之为Chaput结节或Tillaux-Chaput结节,有下胫腓前韧带附着)和一个明显较小的后结节(Volkmann结节,即后踝有下胫腓后韧带附着)构成的。下胫腓前韧带斜向远侧到外踝的前部分,其腓骨止点称之为Wagstaffe结节,或称之为Le-Fort结节。这三个结节发生撕脱骨折,顾名思义,就称之为相应的骨折了!!!! 1.Chaput骨折(或Tillaux-Chaput):即下胫腓前韧带在胫骨的起点处发生的撕脱骨折。 2.Volkmann骨折:也称之为后踝骨折,是下胫腓后韧带在胫骨的止点处发生的撕脱骨折,骨折块可涉及和不涉及后踝关节面。 3.Wagstaffe骨折:(Le-Fort骨折):下胫腓前韧带在腓骨的止点处的撕脱骨折。 踝部除了这几种特殊名称骨折还有几种: 1.Maisonneuve骨折:下胫腓联合韧带撕裂,下胫腓关节分离,并且近段腓骨螺旋形骨折,骨折线位于腓骨颈部。 2.Cotton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的后缘的骨折伴距骨向后脱位。 3.Dupuytren骨折:踝部骨折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骨折统称为此类骨折。 4.pott骨折:是踝部骨折同时伴有踝部内翻畸形的骨折。多位内翻暴力所致。 再来说一下挠骨远端的特殊名称骨折: 1.Colles骨折:挠骨远端骨折,具有这几个特征:背侧粉碎、向背侧成角、向背侧移位且挠骨短缩的关节外骨折。 2.Smith骨折:目前认为该骨折是挠骨远端骨折发生远侧骨折块和腕骨一起向掌侧移位的关节外骨折。也称之为反Colles骨折。 3.Barton骨折:挠骨远端有移位的、不稳定的且经关节的挠骨远端骨折。可向掌侧也可向背侧移位。 4.Chauffeur骨折:指挠骨茎突受舟骨撞击的剪切骨折形成带关节面的三角形骨折。 5.Die-punch骨折:也称月骨负荷骨折或模具冲压骨折,指挠骨的月骨对应面发生的向近侧的压缩骨折,有不与周围关节囊相连的游离关节面骨折块。 Segond骨折: 此名词源自法国外科医生Paul Ferdinand Segond,是指胫骨平台外侧撕脱骨折。就骨折本身而言,在临床上并不需要特别的手术治疗,但Segond骨折强烈提示前交叉韧带断裂。 Segond骨折位于胫骨平台近端背侧,与外侧关节囊的中央部分或外侧半月板胫骨韧带相连。受伤机制是屈膝位胫骨内旋损伤,这种受伤机制包括了胫骨外髁的旋转和向前的半脱位,在这种情况下外侧关节囊韧带出现损伤,膝关节屈曲位收到内旋暴力时前交叉韧带是一级稳定结构,只有前交叉韧带损伤时暴力继续传导作用于外侧关节囊时才会出现 Segond骨折,其常合并有前交叉韧带断裂,故将Segond骨折作为诊断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强有力证据。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特指伴有桡骨头和尺骨冠突骨折的肘关节后脱位,属于肘关节内复杂骨折脱位的一种类型。这类损伤均同时伴有肘内外侧副韧带的撕裂,但不伴有尺骨鹰嘴骨折。 非常好的帖子,支持一下!杜普伊特伦氏骨折,腓骨远端骨折伴有远端胫腓韧带断裂以及距骨侧方移位; Gossefin£果斯兰氏骨折,胫骨远端的v字形骨折,延伸至踝关节; Henderson f.亨德森氏骨折,踝关节的三踝骨折; Hofa f.霍法氏骨折,股骨内侧髁冠状骨折; Jones f.琼斯骨折,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 Tillaux骨折:是一种发生于青少年的特殊类型骨折,最早由Tillaux描述。其发生机制是外旋应力作用在胫腓前韧带,造成胫骨远端前外侧骺板撕脱性损伤,这种骨折多发生在内侧的骺板已经闭合,但骺板的外侧尚未闭合的特定时期。骨折线经过骺板,贯穿骨骺并向远端进入关节,产生Salter-Harris Ⅲ型或Ⅳ型骨折。如果骨折有移位,则有切开复位和内固定的手术指征。这种骨折一般都是十五到十七岁的青少年. 我补充几个:手部: Bennett骨折 :通关节的第一掌骨基底骨折 Rolando骨折:第一掌骨基底的T或Y型粉碎性骨折,可伴有关节半脱位拳击骨折:第二、五掌骨颈骨折多见 前臂: Monteggia骨折(孟氏骨折):尺骨干骨折+桡骨头脱位 Galeazzi骨折(盖氏骨折):桡骨骨折+下尺桡关节脱位 肘部: Kocher骨折:肱骨小头骨折 第一快刀 wrote: 首先我说一下踝部特殊名称骨折:胫骨远端的外侧面有一个适合腓骨的切迹或浅槽,该切迹是由一个大的前结节(称之为Chaput结节或Tillaux-Chaput结节,有下胫腓前韧带附着)和一个明显较小的后结节(Volkmann结节,即后踝有下胫腓后韧带附着)构成的。下胫腓前韧带斜向远侧到外踝的前部分,其腓骨止点称之为Wagstaffe结节,或称之为Le-Fort结节。这三个结节发生撕脱骨折,顾名思义,就称之为相应的骨折了!!!! 1.Chaput骨折(或Tillaux-Chaput):即下胫腓前韧带在胫骨的起点处发生的撕脱骨折。 2.Volkmann骨折:也称之为后踝骨折,是下胫腓后韧带在胫骨的止点处发生的撕脱骨折,骨折块可涉及和不涉及后踝关节面。 3.Wagstaffe骨折:(Le-Fort骨折):下胫腓前韧带在腓骨的止点处的撕脱骨折。 踝部除了这几种特殊名称骨折还有几种: 1.Maisonneuve骨折:下胫腓联合韧带撕裂,下胫腓关节分离,并且近段腓骨螺旋形骨折,骨折线位于腓骨颈部。 2.Cotton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的后缘的骨折伴距骨向后脱位。 3.Dupuytren骨折:踝部骨折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骨折统称为此类骨折。 4.pott骨折:是踝部骨折同时伴有踝部内翻畸形的骨折。多位内翻暴力所致。 补充两个踝部特殊骨折 Pilon 骨折 涉及负重关节面(胫距关节面)与胫骨远侧干骺端的骨折。其典型特征是干骺端存在不同程度的压缩、干骺端的压缩粉碎性骨折不稳定、原发性关节软骨损伤以及永久性关节面不平整导致预后不良。 Bosworth骨折指踝关节骨折脱位,腓骨近端骨折片向后移位交锁于胫骨后面,闭合复位很难成功。踝关节遭受外旋暴力,腓骨脱位至胫骨后面,然后再骨折,近端骨片受阻于胫骨后嵴处,由于骨间膜及韧带紧张,腓骨肌腱被拉紧,腓骨近端骨片被牢牢地嵌于后侧,常需手术切开复位。 Jefferson骨折:第一颈椎双侧性前、后弓骨折,X线片上很难发现骨折线,有时在正位片上看到C1关节突双侧性向外移位,侧位片上看到寰椎前后径增宽及椎前软组织肿胀阴影,CT检查最为清楚,而MRI检查智能显示脊髓损伤情况。修正版主的 Monteggia骨折:尺骨上1/3骨干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 Galeazzi骨折:桡骨干下1/3骨折合并尺骨小头脱位。 pilon骨折:累及胫距关节面的胫骨远端骨折为pilon骨折   胫骨Pilon骨折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是指胫骨远端1/3波及胫距关节面的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严重粉碎,骨缺损及远端松质骨压缩。常合并有腓骨下段骨折(约75%~85% )和严重软组织挫伤。Rockwood等 认为,Pilon骨折应包括:(1)踝关节和胫骨远端的干骺端骨折,通常伴有踝关节的关节面粉碎性骨折;(2)内踝骨折;(3)胫骨前缘骨折;(4)胫骨后面横形骨折。 Wagstaffe (Lefort)骨折指下胫腓前韧带或距腓前韧带在腓骨附丽点的撕脱骨折,是外踝前缘的纵形骨折。 Wagstaffe将其分为3种类型---- Ⅰ型:下胫腓前韧带和距腓前韧带附着部位共同撕脱骨折。 Ⅱ型:下胫腓前韧带附着点以下腓骨斜形骨折,伴韧带附着点骨折,系由距骨撞击所致。 Ⅲ型:腓骨斜形骨折同Ⅱ型,同时伴有下胫腓前韧带于胫骨前结节撕脱骨折。 Tillaux骨折 1872年Tillaux在一片碎纸上所画,他死后被Chaput发现,后来Heiger和Mankin进一步作了细致的描述。 Tillaux骨折指踝关节外展外旋后,下胫腓联合前韧带胫骨附丽部撕脱骨折,即胫骨前结节撕脱骨折,也可发生腓骨附丽部撕脱骨折。常在踝穴片显示,或在踝关节内旋45度正位片中显示。此型骨折是踝关节骨折脱位Lauge-Hansen分类中,旋后-外旋型(supination-external rotation)的第Ⅰ度。 Tillaux骨折有两点特定的因素---- ①年龄因素:年龄在13~14岁胫骨远端骺板内侧一半闭合(骺板软骨骨化)、外侧一半末闭(仍为静止软骨),至14.5~16岁才全部闭合,该骨折就在这特定的18个月中发生。 ②解剖因素:附丽在胫骨远端骨骺与腓骨远端干骺端上的下胫腓联合前韧带较干骺端松质骨和骺板软骨坚韧而不易断裂,外旋暴力可使胫骨远端骨骺于前外1/4(即骺板闭合与半闭合的交界处)被撕脱,发生Salter-HarrisⅢ型骨折;骨骺越成熟,垂直的骨折线越靠近外侧,是青少年特有的损伤,一般骨折块移位较小。 Tillaux骨折可行闭合复位,将足内翻、内旋并将踝关节置于0°位以U形石育或短腿前后石膏托固定。 不知道算不算行军骨折跖骨应力性骨折、疲劳骨折,多发于第二跖骨,运动员、长途行军的新兵、舞蹈演员等多见。多由第一跖骨发育不良或过短,致第二跖骨承受较大应力,过大强度的训练导致。 Jones骨折第五跖骨基地部以远1英寸内的骨折称为Jones骨折 Kienbock病月骨无菌性坏死,好发于20—30岁之青年人,对腕部活动频繁者,尤其是某些手工业工人,风镐、振荡器操纵者,长期对月骨产生振荡、撞击、使关节囊、韧带小血管损伤,闭塞,导致月骨缺血,而缺血的月骨骨内压力又增高,进一步使循环受阻,产生缺血性坏死。 Dupuytren骨折脱位被列为一种少见的Lauge-Hansen旋前-外展型损伤,属于三度损伤,即腓骨高位骨折、胫骨下端腓骨切迹部位撕脱骨折、三角韧带断裂同时有下胫腓分离。一般地,包括内踝撕脱骨折或三角韧带损伤,下胫腓前韧带损伤或下胫腓韧带完全损伤或后踝撕脱骨折,外踝不同水平骨折,腓骨骨折部位高至中上1/3水平,此损伤距骨向外移位较大,下胫腓韧带及骨间膜广泛损伤。治疗:可先固定腓骨,用骨栓横行固定下胫腓关节,并同时修补三角韧带。 脊柱的骨折 椎体后部骨折 又称座带骨折(seat belt fracture)。由Chance于1948年首先描述此骨折,故文献又常称Chance骨折,为一种屈曲拉伸骨折。典型的损伤机制为汽车座带束于患者腰腹部,当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减速或撞车时,座带支点以上的躯干屈曲,前冲力还同时产生一个向前拉伸的力量。将椎体由后方向前撕裂,骨折线横过椎体、椎弓根和椎板,椎体后部的韧带完全撕裂。有时前纵韧带亦可撕裂,常合并有神经系统的症状。 铲土者骨折猛烈屈曲下,颈椎棘突和肌肉对抗性牵拉造成棘突撕脱骨折。以C6至T1棘突多见。常见铲土工和矿工。 幸运性骨折一般情况下颈椎骨折脱位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损症状。但是临床上也有出现了不少无症状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虽然这些患者颈椎骨折和脱位严重,但是脊髓受累症状却无或者仅有轻微症状,有学者也称之为“幸运性骨折损伤

袁锋 2018-07-19阅读量1.0万

最全面的骨折分型汇总

病请描述: 下肢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的分型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 按骨折部位分为:头下型、经颈型和基底型2. 按骨折线的方向分型外展型:Pauwels角<30度,股骨头向外翻,外侧骨皮质有嵌插,为稳定型中间型:30度<Pauwels角<50度,为不稳定型内收型:Pauwels角>50度,为极不稳定型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关节与骨病专科袁锋3. 按骨折移位程度的分型(Garden分型)GardenI型:不完全性骨折GardenII型:完全骨折,无移位GardenIII型:有部分移位GardenIV型:完全移位关于GardenIII型和GardenIV型,其主要区别是看髋臼骨小梁与股骨头骨小梁有无移位。临床上还有一个鉴别方法:GardenIII型股骨头往往低头,即内翻畸形;GardenIV型股骨头完全移位,骨小梁力线与髋臼骨小梁重排,侧位x片上可见IV型往往伴有较明显的前后移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型1.AO/OTA分型1 转子间简单骨折A1.1沿转子间线A1.2经大转子部A1.3经小转子下方A2 经转子部多块骨折A2.1有一内侧骨折块A2.2有数块内侧骨折块A2.3延伸至小转子下超过1cmA3转子间骨折A3.1反向简单骨折A3.2横行简单骨折A3.3粉碎骨折2.Jensen-Evans分型(由Jensen 于1975年通过改良Evans分型而来)基于大、小粗隆是否受累及骨折是否稳定首先分为顺粗隆间骨折和逆粗隆间骨折两类,前者分为五型I型:两骨折块,骨折无移位II型:两骨折块,骨折有移位,大小粗隆完整III型:三骨折块,有大粗隆骨折Iv型:三骨折块,有小粗隆骨折V型:大、小粗隆同时骨折,为III型和Iv型的合并R型:逆转子间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下外方斜向小转子内上方股骨粗隆下骨折股骨粗隆下骨折的分型以Seinsheimer分类较为常用,它按骨折块数目、骨折线部位和形状,将其分为五型:I型:骨折无移位,或移位<2mmII型:骨折移位为两个骨折块IIA:横行两骨折块IIB:螺旋形两骨折块,小转子与近骨折端相连IIc:螺旋形两骨折块,小转子与远骨折端相连III型:三骨折块IIIA:螺旋形骨折,小粗隆为第三块骨折块IIIB:螺旋形骨折,外侧蝶行骨片为第三块骨折块IV型:粉碎性骨折,骨折块4块或以上V型:粗隆下骨折伴有粗隆间骨折I、II型及IIIB型属于稳定性骨折,复位后内侧及后侧骨皮质相接触,固定后相对牢固IIIA、IV、及V型属于不稳定骨折,即使复位后也无法使骨折块达到稳定的接触,抗压应力落到内固定器上,容易造成骨折处畸形或内固定失败。股骨干骨折根据骨折的形状可分为:横行骨折、斜行骨折、螺旋型骨折、粉碎性骨折、 青肢骨折Winquist将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按其粉碎的程度分为四型:I型:小蝶形骨片,对骨折稳定性无影响。II型:较大碎骨片,但骨折的远、近端仍保持50%以上的皮质接触。III型;较大碎骨片,但骨折远、近端少于50%的接触。IV型:节段性粉碎骨折,骨折的远、近端无接触。股骨远端骨折Muller分型(即AO分型)根据骨折部位及骨折程度分为三类九型;A型骨折:关节外股骨髁上骨折A1型:简单骨折,包括 ①骨突骨折 ②干骺端斜形或螺旋形骨折 ③干骺端横形骨折A2型:干骺端楔形骨折,包括 ①完整楔形 ②外侧骨块 ③内侧骨块A3型:干骺端复杂骨折,包括 ①单一中间劈裂骨折块 ②不规则,局限于干骺端 ③不规则,延伸至骨干B型骨折:部分关节内股骨髁部骨折B1型:股骨外髁矢状劈裂骨折,包括①简单,穿经髁间窝 ②简单,穿经负重面 ③多骨折块B2型:股骨内髁矢状劈裂骨折,包括①简单,穿经髁间窝 ②简单,穿经负重面 ③多骨折块B3型:冠状面骨折,包括①前及外片状骨折 ②单髁后方骨折 ③双髁后方骨折C型:完全关节内髁间骨折,为髁间T型及Y型骨折C1型:非粉碎性骨折,包括①T型及Y型,轻度移位 ②T型及Y型,显著移位③T型骨骺骨折C2型:股骨干粉碎骨折合并两个主要的关节骨块C3型:关节内粉碎性骨折髌骨骨折骨折分型A型:无移位骨折 B型:横断骨折 C型:上极或下极骨折D型:粉碎性无移位骨折 E型:粉碎性移位骨折F型:垂直骨折 H型:骨块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骨折分类(Schatzker分型):Ⅰ型—单纯外侧平台劈裂骨折。典型的楔形非粉碎性骨折块向外下劈裂移位,此型骨折常见于无骨质疏松的年轻患者。如有移位,可用两枚横形松质骨螺丝钉固定。Ⅱ型—外侧平台劈裂合并压缩骨折。侧方楔形骨块劈裂分离,并有关节面向下压缩陷入干骺端。此型骨折最常见于老年患者,如果压缩超过5~8mm或存在膝关节不稳时,应切开复位,在干骺端植骨“整块”垫高压缩的平台,用松质骨螺丝钉和外侧皮质支撑钢板固定。Ⅲ型—单纯外侧平台中央压缩性骨折。关节面被压缩陷入平台,外侧皮质完整。其易发生于骨质疏松者。如果压缩严重或应力位X线片证实不稳,压缩的关节面应植骨垫高,外侧的骨皮质用支撑钢板固定。Ⅳ型—内侧髁骨折。此型骨折可以是单纯的楔形劈裂或是粉碎和压缩骨折,常累及胫骨棘。这种骨折倾向于内翻成角,应行切开复位,内侧支撑钢板及松质骨螺丝钉固定。Ⅴ型—双髁骨折。两侧胫骨平台劈裂。鉴别特征是干骺端和骨干仍保持连续性。双髁用支撑钢板及松质骨螺丝钉固定。最好避免用体积较大的内置物固定两髁。Ⅵ型—伴有干骺端和骨干分离的平台骨折,除单髁或双髁及关节面骨折外,还存在胫骨近端横形或斜形骨折。由于骨干和干骺端分离,使该型骨折不适合牵引治疗,大部分应用支撑钢板及松质骨螺丝钉治疗。如果双髁均有骨折,每一侧均应上钢板固定。pilon骨折分类Rüedi-Allg?wer分型----I型,简单劈裂骨折,关节面没有移位或轻度移位;II型,关节面移位明显但粉碎程度较小;III型,关节面明显移位与严重粉碎。踝关节骨折一、 基本概念足的旋前和旋后运动是踝关节、距下关节、前足的联合运动。当踝关节跖曲时,距下关节内翻、前足内旋,足内侧缘抬高外侧缘降低,足尖朝内称为足的旋后。当踝关节背伸时,距下关节外翻、前足外旋,足外侧缘抬高内侧缘降低,足尖朝外称为旋前。发生部位主要在跗跖关节。踝内翻是前足旋后的同时足外侧连同足跟向内位移,反之为外翻。发生部位主要在距下关节。距骨的内收是在其冠状轴水平内移,而内翻是失状轴悬转二、分型1.Lauge-hanson分型旋后-外旋型:受伤时足处于旋后位,距骨在踝穴内受到外旋应力或足部固定而小腿内旋距骨受到相对外旋的应力,距骨在踝穴内以内侧为轴向外后方旋转,迫使外踝向后移位。Ⅰo.前胫腓韧带断裂Ⅱo.腓骨远端螺旋斜行骨折(因为不是距骨直接撞击外踝,而是以距腓、跟腓韧带牵拉为主,骨折块小,骨折应该在下胫腓联合水平的由前下至后上的短斜形骨折)Ⅲo.后胫腓韧带断裂或后踝骨折Ⅳo.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因为旋后位以距骨的直接撞击为主,故骨折应是在胫距关节水平的有后下向前上的长斜形骨折)旋前-外旋型:受伤时足处于旋前位,距骨受到外旋应力,以外侧为轴向前外方旋转,踝关节内侧结构受到牵拉破坏。Ⅰo.内踝横行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骨折线位于踝关节水平间隙)Ⅱo.前胫腓韧带断裂或撕脱骨折Ⅲo.踝关节水平以上腓骨短斜行骨折(距骨直接撞击腓骨远端而非韧带牵拉,应力集中点靠上,骨折线高,在胫腓联合以上,为外踝上方6-10cm,必有下胫腓分离)Ⅳo.后胫腓韧带断裂或后踝骨折(胫骨后外侧撕脱骨折)旋前-外展型:受伤时足处于旋前位,距骨受到强力外展或外翻应力,踝关节内侧结构受到强力牵拉,外踝受到挤压应力。Ⅰo.内踝横行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骨折线位于踝关节水平间隙以下)Ⅱo.联合韧带断裂或其附着点撕脱骨折Ⅲo.踝关节水平以上腓骨短,水平,斜行骨折(骨折线位于下胫腓联合水平,即踝关节水平间隙上0.5-1cm,外踝成横形骨折(或外侧皮质可见蝶形骨片),距骨外移。)旋后-内收型:受伤时足处于旋后位,距骨在踝穴内受到内收应力,踝关节外侧结构受到牵拉,内踝受到距骨的挤压应力所致。Ⅰo.外踝骨折牵拉撕托骨折(骨折线位于下胫腓联合水平以下)Ⅱo.内踝骨折(内踝受距骨的撞击)2.Denis-Weber分型(手术分型)A型:外踝骨折线低于下胫腓联合关节水平。可由内收应力引起的外踝撕脱性骨折,旋后应力引起外踝的斜形骨折,相当于旋后内收型。此型骨折下胫腓联合未受损伤。孤立性外踝骨折即不伴内踝或内侧韧带损伤,这时距骨并不随外踝移位,对此类骨折以保守治疗为主。在双踝骨折或合并内侧韧带断裂的病例,距骨随外踝向外移位,所以外踝必须解剖复位牢固固定,螺钉固定可向上经骨折线固定在对侧腓骨皮质上,注意保持外踝向外15°的外翻。B型:外踝骨折位于下胫腓联合水平,为外旋应力引起,约有50%发生下胫腓联合损伤,相当于旋后外旋型。此型骨折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可用螺钉固定腓骨骨折。固定后检查踝关节活动若下胫腓联合不稳或者合并有后踝、内踝骨折时可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因腓骨位于胫骨外后侧,固定下胫腓联合时螺钉的方向应向前30°左右;由于腓骨承受部分重力,螺钉方向应稍向上,提供垂直方向上的分力克服重力的作用、避免螺钉的折断。此类骨折由于大部分病例下胫腓联合后韧带保持完整,在不伴内踝或外踝骨折时也可用“U”形钉在下胫腓联合前方加以固定。在作下胫腓联合固定时应将踝关节在背屈5°时固定,避免踝穴横径减小导致的活动障碍,也可避免踝穴过宽导致的踝关节不稳。C型:腓骨骨折高于下胫腓联合水平。其中C1型主要由外展应力引起,腓骨骨折略高于下胫腓联合,C2型主要由外展、外旋联合应力引起腓骨骨折,骨折位置较多位于腓骨中下1/3水平,两型均可合并后踝、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相当于旋前外展、旋前外旋型。一般腓骨远1/2处以下骨折,除C1型骨折线呈长斜形或螺旋形时可采用2~3枚螺钉固定,其余可采用钢板固定,特别是粉碎性骨折,在复位时应注意对位准确并纠正短缩移位。坚强内固定后,下胫腓联合即能随之复位,并能保持稳定,一般无须固定下胫腓联合。但当内侧结构损伤无法修复、固定不够牢固或内固定后检查下胫腓联合仍存在不稳定时,应考虑作下胫腓联合内固定术。当骨折在腓骨近1/2时,因下胫腓联合韧带、骨间韧带、骨间膜广泛损伤,腓骨即使固定后,胫腓下联合仍极不稳定,应固定胫腓下联合并避免早期负重,以防止螺钉折断。距骨骨折距骨后突骨折 距骨颈骨折 距骨头骨折 距骨体骨折距骨颈骨折按骨折移位情况,Hawkins将其分为三型:Ⅰ型:距骨颈骨折,骨折线垂直,无移位。Ⅱ型:距骨颈移位,距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Ⅲ型:距骨由踝穴及距下关节脱位跟骨骨折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分为不波及跟距关节面骨折和波及跟距关节面骨折两类。不波及跟距关节面骨折:跟骨结节纵形骨折、跟骨结节横形骨折(鸟嘴型骨折)载距突骨折、跟骨前端骨折、接近跟距关节的骨折波及跟距关节面骨折:外侧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全部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上肢骨折锁骨骨折锁骨骨折按部位分为三类:1. 锁骨中1/3骨折锁骨在此处从管状渐变为扁平,另外该处骨质相对薄弱,易发生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2. 锁骨外1/3骨折根据骨折和喙锁韧带损伤程度的不同,分为五个亚型:I型:发生于喙锁韧带外侧,因喙锁韧仍与锁骨连接维持其位置,此型多无移位。II型:发生于喙锁韧带内侧,近侧骨折段失去牵拉固定而容易向上错位,而上肢重量和肌肉牵拉使远骨折段下移。III型:外侧端包括肩锁关节面的骨折,该型骨折几乎全能愈合但易引起肩锁关节退行性关节炎IV型:儿童喙锁韧带与骨膜相连而骨折近段移位V型:粉碎骨折,喙锁韧带附着骨折与远近骨折端分离3. 锁骨内侧1/3骨折此型多无移位,该处骨折可能累及锁骨内侧生长板,该骺板大约在30多岁时才闭合。除非有严重移位或神经血管损伤,一般不需手术肱骨外科颈骨折根据损伤机理和骨折移位情况,临床上将其分为四型:无移位型骨折、外展型骨折、内收型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关节脱位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类(四部分类法):neer于1970 年提出了肱骨近端骨折的四部分分类法,,将肱骨上端4个组成部分即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和肱骨上端(关节部或解剖颈、大结节、小结节、骨干或外科颈)相互移位程度分6个基本类型,移位>1 cm或成角> 45°,否则不能认为是移位骨块。I型:轻度移位骨折肱骨上端可为一处骨折(如单一肱骨外科颈骨折、单一大结节骨折或小结节骨折等),也可是多处骨折,即同时有两处或两处以上部位的骨折(如外科颈骨折合饼大结节骨折等),但任何一处骨折的移位都不大於1厘米,骨端成角不大於45°。从病理损伤考虑,这种骨折软组织损伤较轻,或骨端间有紧密的嵌插,骨折比较稳定,一般骨折愈合较快。这种类型骨折占肱骨上端骨折的绝大多数。这种没有明显移位的骨折,由於仍有软组织将骨折块连为一体,因此称为“一部分骨折”。II型:关节段移位骨折按解剖部位命名即为肱骨解剖颈骨折,且骨端间移位大於l厘米或成角大於45°。此种骨折肱骨头的血循环受到破坏,常发生肱骨头缺血坏死。这种一处骨折因有明显的移位(或同时有轻度移位的大、小结节骨折),从而使肱骨头与肱骨干上端形成分离的两部分,因此属於“二部分骨折”。III型:骨干移位骨折从解剖部位命名即为外科颈骨折。骨折移位大於l厘米或成角畸形大於45°。单一骨干移位,肱骨上端分成两个分离的部分,因此也属於“二部分骨折”。如同时再合饼一个结节骨折且移位也大於l厘米以上时,因为肱骨上端分成三个各自分离的部分,因此应属於“三部分骨折"。如同时合饼两个结节的骨折,且均有大於1 厘米的移位,肱骨上端则分成四个各自分离的骨块,即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和肱骨干上端。这种骨折属於“四部分骨折”。IV型:大结节骨折大结节骨折且移位大於l厘米以上。大结节有三个面做为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的附着点。外伤时可造成整个大结节骨折移位,也可为大结节的一个面撕脱骨折。如为部分撕脱骨折且有明显移位时,则说明肩袖有纵行撕裂。如大结节移位骨折同时有外科颈的移位骨折,则关节段骨块由於受附丽於小结节的肩胛下肌的牵拉而发生内旋。V型:小结节移位骨折 可为单独小结节撕脱骨折,移位大於1厘米以上,即属“二部分骨折"。如同时合并有外科颈骨折且有明显移位,则属於“三部分骨折"。此时关节段由於只受附着於大结节的肩袖牵拉,因此可发生外展、外旋移位。VI型:肱骨上端骨折合并肱盂关节脱位。肱骨上端骨折脱位是指肱骨上端骨折同时合并盂肱关节的真正完全脱位,而不是指肱骨头的旋转移位或关节内的半脱位现象。在“二部分”或“三部分增折脱位的病例,肱骨头仍可能有一定的血循环。如发生“四部分”骨折脱位时,肱骨头血循环遭受破坏,易造成肱骨头缺血坏死。治疗(摘自《骨科手术学》):1. 一部分骨折 不管骨折线的数目或损伤的部位,移位小于1cm或成角小于45度通称为一部分骨折,可才用吊带悬吊7-10天,疼痛减轻后功能锻炼,合并肩关节脱位的一部分骨折应先固定骨折,再整复脱位。2. 二部分骨折 首先手法复位,如果复位满意且稳定,处理同一部分骨折;如果非手术治疗能够复位,但复位后骨折不稳定,则行经皮穿针固定或髓内钉固定;手法复位不满意时,切开复位内固定,但骨质疏松患者应避免钢板螺钉,这时可行Ender针和8字张力带钢丝固定;二部分骨折的解剖颈骨折:肱骨头缺血坏死率很高,年轻患者应切开复位用松质骨拉力螺钉内固定,老年患者可行半肩置换。二部分骨折的大结节骨折:大结节移位>1cm将造成明显的功能障碍,大结节移位<0.5cm极少引起功能障碍。移位在0.5-1cm之间,有20%患者因持续肩痛而需手术治疗,因此,移位≥0.5cm手术治疗;移位<0.5cm非手术治疗。二部分骨折的小结节骨折:常为肩关节后脱位的并发损伤,当肩关节脱位复位后,小结节也自行复位,这时行肩关节制动即可,如果小结节有≥1cm的移位,则需行内固定治疗。二部分骨折的外科颈骨折闭合复位不满意时,切开复位内固定。3.三部分骨折 很难保守治疗,因为止于大小结节的旋转袖的牵拉常使骨折块发生旋转,年轻人骨质好应行内固定,老人可考虑关节置换。4.四部分骨折 常常发生肱骨头缺血坏死,因此老年人应早期半关节置换,年轻人骨质好,可先行内固定术,尤其是外展嵌插型经撬拨复位后内固定,多数效果良好肱骨髁上骨折1. 按受伤机制分类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以伸直型多见,伸直型骨折又根据侧方受力的不同分为又可分为尺偏(内收型)和桡偏(外展型)。2. 按骨折移位程度分类(Gartland分型)1959年Gartland把伸直型骨折分为三型:I型:骨折无移位II型:骨折远折段后倾,或同时有横向移位,后侧骨皮质仍完整III型:骨折断端完全移位,骨皮质无接触1988年Pirone等对此分类略加修改,把II型骨折分为两个亚型,即:IIIa型:骨折单纯远折段后倾,后侧骨皮质完整IIIb型:骨折横向移位,或兼远折段倾斜,断端仍有接触1994年,Mcintyre对传统的三型分类再做补充,每一型都分为两个亚型。Mcintyre肱骨髁上骨折分类表类型 移位 骨折远段倾斜(伸直型)Ia 无移位 后倾<5 oIb 无移位 后倾≤15-20 o,内(外)侧间隙≤1 mmIIa 移位0-2mm 后倾≤15-20 o,或内(外)外皮质压缩或骨折间隙>1 mmIIb 移位2-15mm,断端有接触 不同程度倾斜IIIa 断端无接触,重叠≤20mm或旋转移位>15mm,断端尚有接触 不同程度倾斜IIIb 断端距离很大或重叠>20mm,或旋转移位>15mm,断端无接触 不同程度倾斜肱骨外髁骨折1. 依其病理变化分为四型(北京积水潭医院、骨与关节损伤的分型)I型:无移位型 骨折处呈裂纹壮,两骨折端有接触,局部的伸肌筋膜、骨膜未撕裂II型:侧方移位型 骨折块向侧方,前方或后方移位,骨折端间隙增大,轻度移位者伸肌筋膜、骨膜部分撕裂,重度移位者可完全撕裂,复位后骨折块不稳定,在固定中可发生再次移位。III型:旋转移位型 骨折块向侧方、前方或后方移位,并有旋转移位。由于局部伸肌筋膜、骨膜完全撕裂,加之前臂伸肌的牵拉,故骨折块发生纵轴的向外旋转可达90 o-180 o,在横轴上也可发生向前或向后的不同程度旋转,肱尺关节无变化。IV型:骨折脱位型 骨折块可侧方移位、旋转移位,同时肘关节可向桡侧、尺侧及后方脱位。关节囊及侧副韧带撕裂,肘部软组织损伤严重。2.《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分型(对手法整复更具指导意义)I型:无移位II型:轻度移位,肱桡关节解剖关节良好III型:倾斜移位,肱桡关节倾斜IV型:前移翻转型和后移翻转型3.《实用骨科学》将其分为四度Ⅰo:骨折无移位Ⅱo:骨折块向外后侧移位,但不旋转IIIo :外髁骨折块向外侧同时向后下翻转移位,严重者向后及向外各翻转90 o ,甚至180 oIVo:肱骨外髁骨折伴尺桡骨近端向后、外侧脱位,但骨折块保留在桡骨头上面不旋转肱骨内上髁骨折根据肱骨内上髁骨折块的移位程度,分为四度:Ⅰo:内上髁骨折块轻度分离或旋转移位Ⅱo:撕脱的内上髁骨块向下、向前旋转移位,可达肘关节间隙水平IIIo :撕脱的骨块嵌夹在内侧关节间隙,实际上肘关节处于半脱位状态IVo:伴肘关节向后或向外后侧脱位对Ⅰ、Ⅱ度新鲜损伤,应尽量争取保守治疗,争取解剖复位;III、IV度损伤时已存在肘关节不稳定因素,应当采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肱骨内髁骨折1.《骨与关节损伤》将其分为三型:I型:骨折无移位,骨折自滑车关节面斜形向内上方,至内上髁上方II型:骨折块轻度向尺侧或内上方移位,但无旋转III型:骨折块明显旋转移位,常见冠状面旋转,也可同时伴矢状面旋转,结果骨折面向后,滑车关节面向前。尺骨可随骨折块向尺侧移位,特别是见于骨折始自肱骨小头滑车切迹的I型损伤,肘关节半脱位尤为明显。肱骨髁间骨折1. 按受伤机制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伸直型:跌倒时,肘关节处于伸直位,手掌和人体重力向上、下传导并集中在肱骨髁部,暴力作用于尺骨,向上撞击使肱骨内、外髁分裂,向两侧分离。骨折近端向前移位,远端分裂为两块或多块并向后方移位。屈曲型:肘关节在屈曲位时直接撞击地面,也可能由于尺骨鹰嘴向上撞击所致。尺骨断面呈三角型,当暴力传导至该部时,尺骨鹰嘴犹如楔子撞击内外髁间的滑车沟,致两髁间分离移位,而肱骨下端向后移位。此骨折,按其骨折线可分为V型、T形和Y型,有时肱骨髁不部可分裂为三块以上,即属粉碎性骨折。2. Riseborough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分为四度:Ⅰo: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关节面保持平整。Ⅱo:骨折块有移位,但两髁无分离及旋转,关节面也基本平整。IIIo :骨折块有分离并有旋转移位,关节面破坏。IVo:肱骨髁部粉碎成三块以上,关节面破坏严重。肱骨小头骨折(Kocher骨折)根据损伤程度及骨折所波及的范围,可分为三种类型(见《骨与关节损伤》):I型(Hahn-Steinthal型):骨折发生在肱骨小头基底部,骨折线在冠状面上,骨折块包括肱骨小头大部分的骨质,也可以包括邻近的部分滑车边缘关节面。II型(Kocher-Lorenz型):骨折块涉及冠状面的关节面,其附着的骨质很少。III型(Broberg-Morrey型):肱骨小头冠状面软骨挫伤。尺骨鹰嘴骨折Delee分型(见《骨与关节损伤))I型:Ia—撕脱骨折,关节内;Ib—撕脱骨折,关节外II型:横形或斜形骨折III型:粉碎性骨折IV型:靠近冠状突水平的骨折,常造成前脱位桡骨小头骨折Mason把单纯桡骨小头骨折分为三型:I型:骨折无移位II型:骨折有分离移位。骨折块有大小,有时小骨折块嵌如关节间隙或游离于肱桡关节外侧缘。III型: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桡骨头呈粉碎状,移位或无移位孟氏骨折(Monteggia骨折)1.1967年Bado将其归纳为四型:I型(前侧型或伸展型):为尺骨任何水平骨折,向掌侧成角,并合并桡骨头前脱位。跌倒时,肘关节处于伸直位,前臂旋后位。II型(后侧型或屈曲型):为尺骨干骨折,向背侧成角,并合并桡骨头后脱位。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微屈位,前臂旋前位。III型(外侧型或内收型):为尺骨近侧干骺端骨折,合并桡骨头的外侧或前侧脱位,仅见于儿童。跌倒时,肘关节处于伸直位,前臂旋前位,由于上下外力传导至肘部,在肘内侧向外侧作用,致尺骨鹰嘴发生骨折并向桡册侧成角移位,同时,引起桡骨头向外侧脱位,该型尺骨骨折多且纵行劈裂,褶皱或横形劈裂,骨折移位不明显,容易漏诊。IV型(特殊型):桡骨小头前脱位,桡骨近1/3骨折,尺骨任何水平的骨折。2 孟氏骨折的常见并发症①桡神经损伤,多数在桡骨小头复位后可自行恢复。②尺骨干上中1/3交界处骨折容易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③尺骨干骨折畸形愈合,从而倒致桡骨小头容易再脱位。④桡骨小头周围的血肿容易发生骨化性肌炎。3.桡骨小头是否有脱位的判断:正常条件下,桡骨小头纵轴沿伸线通过肱骨小头中央,否则即表示有脱位。盖氏骨折(Galeazzi骨折,Compbell称之为“必须骨折”)按照骨折的稳定程度及移位方向,临床上可分为三类:1. 稳定型桡骨远端青枝骨折合并尺骨小头骨骺分离,均为儿童,此型损伤较轻,易于整复。2. 不稳定型桡骨下1/3骨折,骨折可为横型、短斜形、斜形。短缩移位明显,下尺桡关节脱位明显。多为跌倒时手掌撑地致伤,前臂旋前位致伤时桡骨远折段向背侧移位,前臂旋后位致伤时桡骨远折段向掌侧移位,临床上以掌侧移位者多见。此型损伤较重,下尺桡关节掌背侧韧带、三角纤维软骨盘多已断裂,骨间膜亦有一定的损伤。3. 特殊型尺桡骨干双骨折伴下尺桡关节脱位。多为机器绞轧伤所致,损伤重,此时除下尺桡关节掌、背侧韧带,三角纤维软骨盘多断裂外,骨间膜多有严重损伤。桡骨远端骨折1.1959年,Lidstrom将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分为四度:畸形 背侧成角 桡骨短缩程度I度 无 无 >3mmII度 轻度 1-10 o 3-6mmIII度 中度 10-15 o 7-12mmIV度 重度 >15 o >12mm2.关节面情况的分级0级:关节面平整,或有1mm塌陷I级:关节面有1-2mm塌陷II级:关节面有2-3mm塌陷III级:关节面有3mm塌陷3 Fryman分类1976年,Fryman根据桡腕关节、桡尺关节的骨折线情况及与之并存的尺骨的骨折情况分为八类:I型:关节外骨折,无尺骨远端骨折II型:关节外骨折,合并尺骨远端骨折III型:关节内骨折波及桡腕关节但无尺骨远端骨折IV型:关节内骨折波及桡腕关节合并尺骨远端骨折V型:关节内骨折波及下尺桡关节但无尺骨远端骨折VI型:关节内骨折波及下尺桡关节,合并尺骨远端骨折VII型:关节内骨折波及桡腕关节及下尺桡关节,但无尺骨远端骨折VIII型:关节内骨折波及桡腕关节及下尺桡关节,合并尺骨远端骨折骨盆骨折的分类1.按骨折位置与数量分类:①骨盆边缘撕脱骨折:如髂前上棘、髂前下棘、坐骨结节撕脱骨折等。②骶尾骨折。③骨盆环单处骨折:如髂骨骨折、骶髂关节轻度分离、耻骨联合轻度分离、一侧耻骨上下支骨折等。④骨盆环两处以上骨折,如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耻骨联合分离并骶髂关节脱位、耻骨上下支骨折并髂骨骨折、髂骨骨折并骶髂关节脱位等。2. 按暴力的作用方向分类(Burgess分类法):①侧方压缩型(LC骨折)分三个亚型。LC-I型:耻骨支横形骨折,同侧骶骨翼部压缩骨折。LC-II型:耻骨支横形骨折,同侧骶骨翼部压缩骨折及髂骨骨折。LC-III型:耻骨支横形骨折,同侧骶骨翼部压缩骨折及髂骨骨折,对侧耻骨支骨折、骶髂关节轻度分离。②前后压缩型(APC骨折)分三个亚型。APC-I型:耻骨联合分离。APC-II型:耻骨联合分离、骶髂关节轻度分离。APC-III型:耻骨联合分离、骶髂关节完全分离。③重直压缩型(VS骨折)耻骨联合分离或耻骨支垂直形骨折,骶髂关节完全脱位,半骨盆上移。④混合型(CM骨折)如LC/VS,LC/APC。临床上用的比较多的是Tile分型,他将骨盆骨折分为三型:A型(稳定型):骨盆环骨折,移位不大,未破坏骨盆环的稳定性,,如耻骨支,坐骨支骨折,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等.B型(旋转不稳定型):骨盆的旋转稳定性受到破坏,但垂直稳定性尚好,根据损伤机制不同分为:B1型:开书型(前后挤压)B2型:侧方挤压,同侧骨折,耻骨联合绞锁B3型:桶柄损伤,一侧前环,对侧后环骨折C型:旋转和垂直稳定性均受到破坏,也分为三亚型C1型:单侧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脱位C2型:双侧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脱位C3型:伴髋臼骨折桡骨远端骨折4. AO/ASIF分类该分型是目前比较全面的分类,瑞士内固定协会以骨与关节损伤的严重程度将桡骨远端骨折分为27类。A型:关节外骨折A1型:孤立的尺骨远端骨折A2型:桡骨远端骨折无粉碎、嵌插A3型:桡骨远端骨折粉碎、嵌插B型:关节内骨折B1型:桡骨远端矢状面骨折B2型:桡骨远端背侧缘骨折B3型:桡骨远端掌侧缘骨折C型:复杂关节内骨折C1型:关节内简单骨折(2块),无干骺端粉碎C1-1:后内关节骨折块C1-2:矢状面骨折线C1-3:前关节面骨折线C2型:关节内简单骨折(2块),有干骺端粉碎C2-1:矢状面关节骨折线C2-2:前关节面骨折线C2-3:骨折线延伸至骨干部分C3型:粉碎的关节内骨折块,附及尺骨损伤C3-1:简单干骺端损伤C3-2:粉碎骨干后端骨折C3-3:粉碎骨折线延至骨干部分腕舟骨骨折1. 按骨折部位分类①舟骨结节骨折:舟骨结节部为关节囊及韧带附着处,多为撕脱骨折,该处血运丰富,容易愈合。②远侧1/3骨折:舟骨远端雪循环较好,愈合多不成问题,但需稍长时间。③腰部骨折:为最多见的一种,由于进入舟骨的血管部位有变异,有的舟骨腰部血循环较差,所以愈合需较长时间,约有30%骨折不愈合。④近侧1/3骨折:舟骨近端几乎没有血管进入,近端骨折后,来自舟骨腰部的血液供应断绝,骨折极不易愈合,或发生坏死。2. 按骨折稳定程度分类①稳定骨折:无移位或侧方移位幅度小于1mm的骨折。②不稳定的骨折:侧方移位超过1mm的骨折、有背向移位或桡向成角移位的骨折、伴发腕背伸不稳定或腕骨脱位的骨折为不稳定骨折,此型多需手术治疗。腕关节损伤分型:a1:月骨周围脱位;a2:月骨脱位b1:经舟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b2:经舟、头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b3:经舟、头、钩、三角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b4:掌侧经舟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c1:经桡骨茎突月骨周围骨折--脱位;c2:经桡骨茎突、舟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c3:头舟骨综合症(仅表现为头舟骨骨折);c4:孤立性舟、月骨脱位d1:腕骨背侧脱位;d2:腕骨掌侧脱位。如月骨留于原位,而其他腕骨完全脱位时,即称为月骨周围脱位。若此种损伤并发骨折,则称经×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骨盆骨折1.按骨盆骨折后的 形态分类压缩型;为骨盆侧方受到撞击所致分离型:系骨盆受到前后方向的砸击或两髋分开的暴力所致,又称为开书型中间型:骨盆前后环发生骨折或脱位,但骨盆无扭转变形2.按骨盆环的稳定性分类稳定性骨折:前环骨折如耻骨支骨折,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等均不会破坏骨盆的稳定性不稳定性骨折:后环骶髂关节及其两侧的骨折脱位和耻骨联合分离,都破坏了骨盆的稳定性3.临床上用的比较多的是Tile分型,他将骨盆骨折分为三型:A型(稳定型):骨盆环骨折,移位不大,未破坏骨盆环的稳定性,,如耻骨支,坐骨支骨折,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等.B型(旋转不稳定型):骨盆的旋转稳定性受到破坏,但垂直稳定性尚好,根据损伤机制不同分为:B1型:开书型(前后挤压)B2型:侧方挤压,同侧骨折,耻骨联合绞锁B3型:桶柄损伤,一侧前环,对侧后环骨折C型:旋转和垂直稳定性均受到破坏,也分为三亚型C1型:单侧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脱位C2型:双侧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脱位C3型:伴髋臼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分类法Steibery分类法于1992年被美国骨科医师协会髋关节分会所接受,具体分期如下:0期:X线片正常,骨扫描和MRI表现正常或非诊断性Ⅰ期:X线片正常,但骨扫描和MRI表现异常A—轻度(小于15%的股骨头受累)B— 中度(15%-30%的股骨头受累)C— 重度(大于30%的股骨头受累)Ⅱ期:股骨头透亮或硬化改变A—轻度(小于15%的股骨头受累)B— 中度(15%-30%的股骨头受累)C—重度(大于30%的股骨头受累)Ⅲ期:软骨下骨塌陷(新月征)但无股骨头改变A—轻度(小于15%的关节面,下陷小于2mm)B— 中度(15%-30%的关节面受累)C—重度(大于30%的关节面受累)Ⅳ期:股骨头变形下陷A—轻度(小于15%的关节面受累,下陷小于2mm)B— 中度(15%-30%的关节面受累,下陷2—4mm)C—重度(大于30%的关节面受累,下陷大于4mm)Ⅴ期:关节面间隙狭窄或和髋臼改变A—轻度(平均股骨头受累严重程度同Ⅳ期)B— 中度(确定的相似,并估计有)C— 重度(髋臼受累)Ⅵ期:退行性关节炎改变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疾病,明确骨坏死大小对决定治疗方法及预后十分重要。而Steiberg分期最重要的特征是客观测定坏死范围,虽然此分期比以往的各种分期方法繁琐。Marous 分期法:Ⅰ期:髋无症状,X线片无表现或轻微密度增高(点状密度增高)。Ⅱ期:仍无症状或轻微,X线密度增高,头无塌陷。Ⅲ期:症状轻微,有软骨下骨折或新月征,一般多见扇形骨折,新月征少见。Ⅳ期:髋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跛行及功能障碍,头扁平或骨质坏死。Ⅴ期:疼痛明显,死骨破裂,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密度更加硬化。Ⅵ期:疼痛严重,有的疼痛较Ⅴ期减轻,但股骨头肥大变形,半脱位,髋臼不光滑,甚至硬化增生。补充一:根据椎间盘突出的程度与病理状态,目前国际上多采用国际腰椎研究会(ISSLS)、美国矫形外科学会(AAOS)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六型:退变型(degeneration)、 膨出型(bulging)、突出型(protrusion)、后纵韧带下型(subligamentousextrusion, SE)、后纵韧带后型(transligamentous extrusion,TE)和游离型(seguestration, SQ),其中前三型属于未破裂型,后三型属于破裂型。补充二髋臼骨折分类法:Letournal和Judet分类法为目前最普遍采用的方法,共五大基本类别:1,后壁骨折2,后柱骨折3,前壁骨折4,前柱骨折5,横形骨折。而进一步将上述中2个基本类型并存的5个联合类型分为 :T 型骨折、后柱及后壁骨折、横形及后壁骨折、前柱及半横形后部骨折、双柱骨折。即:A 后壁骨折B 后柱骨折C 前壁骨折D 前柱骨折E 横形骨折F 后柱骨折+后壁骨折G 横形骨折+后壁骨折H “T”型骨折I 前后半横型骨折J 全双柱骨折pilon骨折分类Rüedi-Allg?wer分型----I型,简单劈裂骨折,关节面没有移位或轻度移位;II型,关节面移位明显但粉碎程度较小;III型,关节面明显移位与严重粉碎。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分型(一)Myerson分型由Myerson等(Foot Ankle, 1986, 6: 228)提出,它将跖跗关节骨折脱位分型如下:A型损伤(total incongruity):A型损伤包括全部5块跖骨的移位伴有或不伴有第二跖骨基底骨折。常见的移位是外侧或背外侧,跖骨作为一个整体移位。这类损伤常称为同侧性损伤。B型损伤(partial incongruity):在B型损伤中去,一个或多个关节仍然保持完整。B1型损伤的为内侧移位,有时累及楔间或舟楔关节。B2型损伤为外侧移位,可累及第一跖楔关节。C型损伤(divergent):C型损伤为裂开性损伤,可以是部分(C1)或全部(C2)。这类损伤通常是高能量损伤,伴有明显的肿胀,易于发生并发症,特别是骨筋膜室综合征。(二)Quenu-Kuss分型1909年Quenu和Kuss首次提出,1982年Hardcastle改进,较实用,将跖跗关节骨折脱位分为三型。A型:同侧性损伤(5根跖骨共同向背外侧移位)。B型:孤立性损伤(第1跖骨、内侧楔骨损伤)。C型:裂开性损伤(第1跖骨和其余跖骨分别向内、外侧移位

袁锋 2018-07-19阅读量1.1万

何为孟氏、盖氏、smith骨...

病请描述: 孟氏骨折:尺骨上三分之一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 盖氏骨折:  桡骨下三分之一骨折合并尺骨小头脱位。 smith骨折:桡骨远端骨折

李强 2017-05-02阅读量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