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腓肠肌撕裂 > 饮食

腓肠肌撕裂饮食

腓肠肌撕裂饮食相关内容 更多>

夜里腿抽筋?不一定是缺钙,很...

病请描述:导语 很多人腿抽筋会连续抽几次,疼痛难忍又无法动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应对呢? 很多人可能都会出现类似情况,夜里睡觉突然传来一阵疼痛——小腿抽筋了!于是,大家不约而同的反应就是缺钙。没错,缺钙的确会造成腿脚抽筋,但缺钙不是抽筋的唯一因素。 什么情况下腿更容易抽筋? “抽筋”学名为肌肉痉挛,是指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的现象,会造成肌肉僵硬、疼痛难忍。 小腿抽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No.1   过度疲劳 如果近期较为疲劳,休息不好,晚上睡觉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抽筋,所以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保证休息。 另外,老年体弱,肌肉力量差,机体代谢功能减退,和年轻人相比,也更容易抽筋。 No.2   寒冷刺激 多见于冬季或夜间气温比较低的情况下,小腿受凉,血管收缩,肌肉缺血会出现疼痛。所以,温度低的时候建议做好腿部保暖。 No.3   缺钙 与大多数人的认知一致,缺钙是抽筋的重要原因之一。血液中钙离子浓度太低时,肌肉容易兴奋而痉挛。 老年人钙质吸收能力减弱、钙质流失明显,因此,常受到抽筋的困扰。 No.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患有心脑血管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当出现下肢酸痛、腿抽筋、行走不便等症状时,应该想到是否有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 No.5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有研究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小腿抽筋的发生率可高达70%;因脊神经根受压和脊神经根内血流量下降,发生腿抽筋。 No.6   不宁腿综合征 该病发作时与“夜间小腿抽筋”的症状十分类似,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中。 表现为下肢自发的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下肢深部或骨头内有撕裂、蠕动、刺痛、灼烧、瘙痒感,并且双下肢有一种急迫的想要运动的感觉,患者常被迫踢腿、活动关节或按摩腿部。 症状一般持续数秒,反复发生,静止不动时,不适感尤为明显。因而常在夜间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No.7   局部压迫 还可能是一些外在因素导致,比如:过重的被褥压在脚面,或睡觉姿势不佳等,压迫腿脚,也会引起肌肉“被动挛缩”和血供不足。 No.8   某些疾病导致 某些先天性疾病或神经损伤,如中风、癫痫、破伤风等,会使肌肉失去神经的正常支配,过度兴奋,而容易痉挛抽筋。 2个简单动作,缓解腿抽筋 方法一: 可以用手抓紧抽筋腿部的脚趾,或者用脚掌按住墙,脚尖尽量向上翘,脚跟向下蹬,同时用力伸直膝关节,这样可以慢慢缓解抽筋感觉。 方法二: 可以按压抽筋部位,也可以拇指翘立,用力点按承山穴,并坚持点住不要放松,直至肌肉痉挛缓解为止。 5个方法预防腿抽筋 注意保暖: 尤其夏季,要避免空调、风扇直接吹身体。睡觉前用40摄氏度左右的水泡脚,大约20分钟,可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达到舒筋活血的作用。 避免疲劳: 走路或运动时间不可过长,不能让小腿过度疲劳。 矫正睡姿:矫正自己的不良睡姿,睡觉的时候注意睡姿。 拉松被褥: 在仰卧的时候,被子可能压住足部,这样使腓肠肌和足底肌肉紧绷。紧绷的肌肉很容易发生痉挛。只要将被褥拉松一些就可以了。 规律锻炼: 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和运动,改善血供,增强肌肉收缩能力。 饮食上的注意: 要保证营养均衡,如果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可以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食物,例如牛奶、海带、豆制品等。 少抽烟喝酒,喝浓茶或咖啡,这些都会加速体内钙质的流失。 Tips: 一般抽筋危害小,处理简单,但如果经常发作,且持续时间比较长,尤其是有其他疾病的中老年人,则应尽快去医院,排除血管、神经的器质性病变,千万不可大意。

国敬芝 2020-05-29阅读量8468

运动健康小常识(二) ...

病请描述: 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年龄、身体特点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运动中一旦出现急性运动损伤,应尽快按照RICE原则进行处理,并及时到正规医院的运动损伤科就诊。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开展,运动健身深入人心。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运动指导,本市各大医院骨科病人中运动损伤患者多年来持续增多上班族为了健康、减肥抑或塑形注重运动,却因缺乏科学的自我防护不健身反伤身 老年人选择了不适当的运动形式,身体组织器官受损的情况越来越常见 今天是第9个全民健身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开展,运动健身深入人心。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运动指导,本市各大医院骨科病人中运动损伤患者多年来持续增多,很多医院还建立了运动医学门诊。运动损伤已经不是运动员的“专利”。天津医院的运动损伤专家陈德生教授对此表示,经常运动能够让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进行合理的交替,在保持神经系统兴奋度的同时,避免神经系统过度紧张,从而达到消除疲劳、强健体魄的目的。但门诊中发现,上班族为了健康、减肥抑或塑形很注重运动,却因缺乏科学的自我防护不健身反伤身;老年人选择了不适当的运动方式,身体组织器官受损的情况越来越常见。 他提醒市民,掌握正确的运动技巧、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以及运动时间,是避免运动损伤的重要环节,才能真正实现强身健体目标。运动中一旦出现急性运动损伤,应尽快按照RICE原则进行处理,并及时到正规医院的运动损伤科就诊。 1最常见 膝踝腰椎腕掌部关节伤 陈德生说,目前运动损伤以关节韧带扭伤、肌肉软组织拉伤、腰部扭伤、半月板撕裂、关节囊韧带或腱撕裂、腱病或腱炎等最为多见。其中关节韧带扭伤所占比例最高,尤其以膝关节、踝关节、腰椎以及腕掌部关节损伤为主。因为这些关节承受着整个人体的重量,几乎所有运动都离不开这些关节的参与。主要表现为关节不稳定、酸痛、肿胀,绞锁、弹响、畸形、不适感等。此外,表皮外伤和骨折也极为常见。表皮外伤也是最轻的运动损伤,多发生在身体四肢部位。如果发生擦伤部位较浅,清理后,涂上红药水或者包扎即可。如果伤口面积较大、较深,则需要到医院止血后缝合,并注射预防破伤风的药物。骨折属于比较严重的运动损伤。一旦出现,在对受伤部位进行紧急处理后,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另外,不同的运动方式造成的运动损伤有其自身的特征。对于足、篮、排球三大球类运动而言,最集中的伤是在踝、膝、肩三个部位,主要原因是跌倒、跳起抢球、落地不正确、场地过滑,多伤在半月板、韧带和肌腱等。跑步爱好者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集中在下肢,包括跑步者膝、跳跃者膝、胫前肌筋膜炎、跟腱炎及足底筋膜炎等。 2咋预防 运动前20分钟有效热身 陈德生指出,运动前充分热身对于预防运动损伤至关重要,适当的热身可以让肌肉和关节提前适应运动的强度和活动范围,既能达到最好的运动状态,还能够有效地防止运动中出现损伤。但过量的准备活动也会导致身体功能状态不佳。推荐大家运动前应该常规进行以下六个肌肉群的牵拉热身动作,分别是臀大肌、腘绳肌、股四头肌、腰背肌、大腿内收肌和腓肠肌。热身运动一般在20分钟以上,以身体微微发热为宜。如果运动中发生如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扭伤或断裂等急性损伤,需要以科学的方式进行紧急处理有助于组织康复。 陈德生说,运动医学中有个“RICE原则”,因为RICE恰好是大米的意思,所以也被称为“大米原则”,这个原则是专门针对运动损伤的处理。如果伤势不严重,广大运动爱好者可自行参照这个原则处理。“RICE原则”包括下面四个步骤:RICE的第一个字母R代表Rest(休息),停止受伤部位的运动;第二个字母I代表冰敷,冰敷袋置于受伤部位,受伤后48小时内,每隔2至3小时冰敷20至30分钟,冰敷时皮肤的感觉有四个阶段:冷→疼痛→灼热→麻木,当变成麻木时就可以移开冰敷袋;第三个字母C代表压迫,可以用弹性绷带包扎于受伤部位,如足、踝、膝、大腿等部位,来减少内部出血,减轻伤后的肿胀;E代表抬高,抬高伤部加上冰敷与压迫,减少血液循环至伤部,避免肿胀。伤处应高于心脏部位,且尽可能在伤后24小时内一直抬高受伤部位。 3有差异 老人锻炼少选登山爬楼 “一般来讲,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与身体某部的解剖弱点及运动技术上的特殊要求相关。但如果运动形式选择不当、运动强度不适合、运动时间不佳也都可能引发运动损伤。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些老年人登山后关节不适前来就诊,还有些年轻人平时不运动偶尔运动发生肌肉拉伤的情况。”陈德生说。 在运动形式的选择上,一定要按照身体特点、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并掌握其正确的动作要领和技巧进行运动健身。按照人体肌肉骨骼特点和年龄特点,通常认为45岁以上或有关节疾病的人不适合以登山、爬楼梯为日常锻炼方式。长时间不锻炼的人起初锻炼最好选择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尽量不进行对关节灵活度要求高、具有一定对抗性的球类运动,如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老年人锻炼也应以有氧运动为主,有锻炼基础的人可适当进行肌肉锻炼。另外,尽量选择动作多样化的运动,以太极拳等作为运动方式时,每锻炼半小时要变换姿势,尽量避免长时间蹲马步,以免伤及膝关节。 在运动强度的选择上,有一个总的原则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要追求个人极限,不盲目和勉强做力所不能及的动作。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最好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运动量是否适宜可根据以下表现判定:锻炼后有微汗、轻松舒畅感,脉搏10分钟内恢复,饮食、睡眠良好,次日体力充沛,说明运动强度适当;如果锻炼后大汗淋漓头晕眼花、胸闷胸痛、心悸气短、饮食睡眠不佳,脉搏15分钟内不恢复甚至比前一天快,次日感到周身乏力、缺乏运动欲望,则表明运动强度过大。任何人如果在运动结束10分钟后,心跳次数每分钟仍在100次以上,则不应再加大运动量,应根据情况适当减少运动强度;如果运动后身体无发热感,脉搏无明显变化,并在3分钟内恢复,说明运动量不足。 运动健身的时间选择也非常重要,夏季户外运动最好在清晨和傍晚。饱腹和空腹都不适合运动健身。较为剧烈的运动最好在饭后四十分钟至一小时进行,运动后半小时之内不要吃饭。老年人晨练前可以少量饮食,运动时最好随身携带巧克力等食物,以免发生低血糖。

陈德生 2018-12-17阅读量5077

痛病悟源(9)-烦人的脚跟痛

病请描述: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一些脚后跟疼痛的病人,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生率很高,仅次于腰腿痛的患者。没有明显外伤,多数患者从脚跟表面上看没有红肿,也没有畸形改变,活动时加剧,甚至有时痛得不敢走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脚后跟痛(足后跟痛)。中医学称之为“气落底”。疼痛轻者尚可行走,重者步履艰难,甚至难以入眠。该病诱因多为长途跋涉、长久站立、肥胖、受伤、冷水浸泡、遭受湿冷等因素。发病机理归因于骨内静脉淤滞、血循不畅、跟骨骨内压增高。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疼痛科王祥瑞脚后跟痛常见原因:跖腱膜炎,骨质增生,跟下脂肪垫炎,腰椎病变,跟管综合征,跟部滑囊炎,肢动脉硬化症,跗骨窦软组织劳损,跟骨结核、肿瘤等.1.跖腱膜炎:人的脚后有3个关节和100多块肌腱和韧带组成,脚底的韧带紧连着跟骨的底端,当人行走时,巨大的牵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韧带上一个狭窄的区域内,长期负荷过重使韧带松弛,这些情况能造成脚跟骨的受力点发生变化,在新的受力点发生损伤和产生无菌性炎症时出现疼痛。足底腱膜炎:足底腱膜有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力的作用。长时间的行走、过度的负重,都会引起腱膜的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其部位常常集中于跟骨结节腱膜起点处。跖筋膜炎又叫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是由于足底筋膜过度受压引起的。足底筋膜由足跟部起,到前足止,是贯穿于足底的纤维组织。足底筋膜炎也可能引起足跟痛、足弓痛及足跟骨刺。跖筋膜炎患者通常在组里侧(跟骨与足弓之间的部分)受伤。跖筋膜炎患者的疼痛通常在早上下床后的第一步或长时间休息后再迈步的时候。该病起病缓慢,40岁以上中老年多发,足跟下疼痛,向前放射,清晨下床站立时痛甚,不敢站立行走;但行走片刻疼痛又可缓解,行走多又可使疼痛加重,多为位于跟骨下前方的针刺样痛。检查可发现跟骨前内侧区有深在的明显压痛点,病人可能是扁平足。如有骨刺,可触及硬性肿物并有压痛,X线检查有骨刺形成。值得指出的是,不一定发现骨刺都有跟骨痛,而有跟骨骨刺者也并非均发生跟骨痛。2.骨刺:骨质增生是骨骼的一种状态,表现为骨骼生长、发育及其完成功能的过程中,某些部分失去正常的形态,骨质增生的形式多种多样,因所在部位不同而有其各自的特点,当跟骨骨刺(骨质增生)形成时,反复挤压和刺激可造成局部炎症反应,诱发足跟痛。跟骨骨刺并不是引起足跟疼痛的常见原因。跟骨为最大的跗骨,呈不规则长方形,前部窄小,后部宽大,向下移行于跟骨结节。在跟骨结节处有足底长韧带(也叫跖长韧带)与前方第1~5趾骨相连,与腱膜一起起维持足弓的作用。在临床上常见跟骨骨刺很大而没有症状,有的骨刺很小症状却很明显。患跟骨骨刺的足,足弓均较健侧加深,且骨刺的生长部位均在跖长韧带和跖腱膜的跟骨结节附着点处。跖长韧带和跖腱膜后端均附着在跟骨结节的上下缘,且跟骨结节处长的骨刺一律是尖部指向足前方。由此可见产生骨刺的原因是跖长韧带和跖腱膜挛缩。跖长韧带和跖腱膜挛缩引起跟骨附着点处持续性的牵拉损伤,韧带和腱膜的纤维也就不断地被撕裂,机体为了强化强度,防止被拉断,就使附着点不断钙化和骨化,而形成骨刺。症状:足跟底部疼痛,走动后好转,晨起或休息后再开始走动时,疼痛厉害,有的晨起后要一两小时的预备活动后才能走路。诊断:①足跟底部疼痛,跟骨结节处压痛明显。②患足足弓加深,跖长韧带和跖腱膜(让患足伸平时)像弓弦一样在足弓处可清楚摸到。③X线片示:患足跟骨结节处有鸡咀样骨刺生成。治疗:俯卧位,踝关节前缘垫一枕头,足跟朝上,将足垫稳,在压痛最明显处亦即骨刺的尖部(结合X线片)进针刀,刀口线和足纵轴垂直,针体和足跟底的后平面呈60°角,进针刀深度达骨刺尖部,作横行切开剥离,3-4次即可出针,之后使患足过度背屈,同时另一手拇指指向足背方向指顶足弓部像弓弦一样的跖长韧带和跖腱膜,同样做2-3次。注意事项:切开剥离的位置一定要在骨刺尖部,并将尖锐的顶部磨平,不必将骨刺过多削掉。治疗该病,并不要求骨刺铲掉,骨刺留在里面,并不产生症状,也不影响功能。足跟痛活动后减轻多为足跟刺、跟腱滑囊炎,活动后加重应考虑跖管综合症。3.跟下脂肪垫炎:特点是坐一会突然站起时或睡醒觉后起床时着地疼痛明显,活动一会儿会明显减轻.原因是炎症刺激的疼痛随着足跟与地面的挤压使血流增快,炎性物质被部分带走,疼痛缓解.休息时炎性物质又在产生及积存在此.故再次着地还会疼痛.部位在跟下脂肪垫,性质为无菌性炎症。触诊跟下有空虚感,压痛范围广泛,X线检查有时脂肪垫钙化。跟部皮肤厚,具有特有的脂肪垫,以缓冲压力,减轻震荡。脂肪垫是许多真皮伸展至跟骨下面纤维隔,形成许多小房,每个小房又由斜行及螺旋形排列纤维带所加强,小房中充盈有特殊弹性纤维,以抵抗压力和吸收震荡.4.腰椎病变:腰椎退行性病变,可以伴随坐骨神经痛,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腰4、5和腰5、骶1椎间隙,而坐骨神经正是来自腰4、5和骶1-3神经根,所以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或先有臀部开始,逐渐放射到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外侧和足趾。初期表现就是整个后脚跟底板疼,严重的还会伴有半个臀部凉、无知觉,大腿外侧麻、小腿麻等症状。5、跟管综合征:夜间疼痛,感觉异常或麻木感。站立时症状明显。症状的分布依受累的神经分支而有所区别:跖神经受累时,从踝至足跖和大跖;胫神经跟内侧支受累,分布在足跟和足趾内侧痛。跟内侧区压痛。在敲击神经远端时,其支配区产生异感。为区别神经本身有无病变,应做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率的检查。6、跟部滑囊炎:常见于一侧跟腱止点部痛,行走、站立和剧烈活动后疼痛加剧。跟腱附着处压痛,可触及肿物,有时可触及磨擦感和捻发音。7.下肢动脉硬化症:患者早期常表现为腿部发凉、麻木,腿部肌肉痉挛,也就是“抽筋”。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是老年人缺钙或是腰椎病所致,还有人以为是年老体衰的正常现象8.跗骨窦软组织劳损;跟骨骨突炎: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一般作对症处理,可使患儿减轻活动,也可用跟垫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距骨下关节炎: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9.跟骨结核、肿瘤等10.腓肠肌、比目鱼肌、庶方肌肌筋膜触发点的牵涉痛:由于创伤、受凉等因素,形成了触发点,根据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原理,进行综合治疗,在腓肠肌上部、比目鱼肌、庶方肌有明显压痛点部位定点后,碘伏消毒,用5ml注射器7号针抽吸2ml 0.2%利多卡因注射液和2ml注射用水,在明显压痛点反复穿刺痛点,患处有肌肉抽搐和激烈酸胀不适感时滴注一两滴注射液,如此反复进行穿刺治疗,直到患者没有酸胀疼痛感和肌肉抽搐为止。每隔7~10天治疗1次,治疗2~3次。牵张锻炼:针刺治疗后指导患者在家中做自我牵张锻炼:双手扶墙,双脚并拢,脚跟贴地,身体与墙约成45°,牵拉腓肠肌、比目鱼肌、庶方肌,每次维持1~2min。每天2~3次。长期锻炼。补充多种维生素如甲钴胺片、维生素C片和改善周围循环如丹参片的药物。针刺可以破坏肌肉的触发点和刺破张力带或强烈刺激触发点,引发了脊髓的强烈反射,改变或破坏了脊髓中枢的感觉支配区,从而放松了张力带达到止痛。利多卡因仅仅是用来对不舒适的针刺感觉进行阻滞。对腓肠肌、比目鱼肌、庶方肌的牵张锻炼,可以使肌肉保持一种松弛和有氧状态,是减少复发的关键。机体内的维生素缺乏或正常低线的维生素含量可以引起疼痛。因此作为辅助治疗应当长期恰当的补给多种维生素药物,有利于对治疗的巩固和减少复发。另外,改善微循环可以缓解局部血管危象,也是协助减少触发点疼痛的辅助因子。11.跟腱腱围炎患者跟腱附着部位的腱周围组织因外伤或劳损发生炎症引起跟腱部肿胀、疼痛。发病后,患者跟腱粗大、有压痛。活动时踝关节疼痛加重。老年人发生足跟痛后,首先应找病因,依据X线片可检查出是否为肿瘤、结核、骨刺等病变。急性期时,患者应适当休息,局部热敷、按摩,以及口服消炎止痛药如消炎痛、布洛芬、扶他林等。12.中医学认为足跟痛是由于肾阴不足即肾虚,又受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所致,经脉之气受阻而致疼痛。治疗原则滋补肾阴,通经活络,活血化瘀。针灸穴位:太溪,照海,足跟部阿是穴可针三到五针,可每晚用热水烫脚。跟痛症患者多能从第5腰椎和第1骶椎棘突同侧旁找到压痛点,经斜扳法复位腰椎后,跟痛症随之消失。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全草。又名广谷草、胀饱草。其味苦、辛,性寒,有清肝散结、宣通湿痹之功效。临床用以治疗足跟痛,有明显疗效。取夏枯草50克,食醋1000毫升。将夏枯草放入食醋内浸泡2~4小时,然后煮沸15分钟。用药液先熏后洗患处20分钟,每日1~3次。每剂药可用两天。少则3~4剂,多则7~8剂,疼痛即可缓解或消失。13.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本病多于中年后起病。亚急性或慢性发病,进行性发展。多数患者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有疲乏、无力、腹泻、贫血等症状。神经系统主要有以下表现:1).周围神经损害最早出现。多表现为由下肢开始的足趾、手指末端对称性、持续性感觉异常:麻木、刺痛、发冷感、烧灼感。查体可检出手套样、袜套样感觉障碍及神经干压痛。2).脊髓损害主要累及后索和侧索。后索症状出现较早。表现为以下肢明显的深感觉障碍:位置觉、振动觉、运动觉减退或消失;感觉性共济失调:患者步态不稳,如踩棉花感,夜间尤重,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稳,Romberg’s征阳性。随病变进展,出现双下肢无力,并累及侧索,损伤锥体束,引起肢体痉挛性瘫痪。临床体征由周围神经、后索、锥体束受损程度决定。如果病变以周围神经为主,则表现为肢体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低、呈弛缓性瘫痪;如病变以锥体束为重,则表现为肢体强直、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疾病晚期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3).脑神经损害除视神经受累外,其余脑神经不受影响。主要表现为视力受损、双侧性视野中心暗点、视野缩小、视神经萎缩等。可发生在疾病的早期或晚期,也可发生在患有恶性贫血而没有亚急性联合变性征象的病人中。4).精神症状由于治疗上的进步,精神症状现在很少见。但在维生素B12及肝精应用之前较常见。可表现为易激惹、淡漠、认知功能受损、反应迟钝、幻觉、定向力丧失、抑郁、记忆力减退乃至痴呆。Vit B12浓度低于100pg/ml时,注射1次Vit B12,10天后如出现网织红细胞增多,则有助于临床诊断。锤状趾小腿趾长伸肌和足部骨间肌上的激痛点是锤状趾、爪状趾和脚趾疼痛的病因。这种病的表现是脚趾抽筋,不论主动或被动都不能拉直。如果激痛点不被发现,最终会导致脚的永久性畸形。无论这种病症刚刚发生还是有几十年了,激痛点治疗方法都可以解决。大脚趾痛Travell&Simons医生曾讲过,大拇趾痛经常被诊断为关节炎、人工草皮趾(Turf Toe)和痛风。在很多病例中,这种疼痛是由小腿胫骨前肌上的激痛点所引发。这些激痛点的关联痛包括大拇趾痛、第一趾骨头痛(即大拇趾与脚掌的连接处)。这种疼痛感觉起来像是在关节处。不了解这些原理的医生可能会开出治疗痛风的药方,即使检测结果并不是很确定。真正的痛风,尿酸晶体会沉积于关节处,由尿酸血症引起,总体上是因为血液中的尿酸指标超标。饮食中的肉类摄入过多以及水摄入量过少可能会加重尿酸血症。痛风和激痛点引起的类痛风症状可能同时存在。体内维生素C缺乏会让这两种病因都很难去除。足跟痛的保养方法有:1、休息;2、选择厚底、鞋底不能软、鞋垫软一些的鞋子,最好后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适应足跟的弧形;3、足跟部应用软垫,如硅胶制成的跟痛垫,保护足跟减轻摩擦;5、功能锻炼治疗方面:1、理疗;2、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3、局部注射治疗;4、矫正鞋垫缓解跖腱膜张力,减轻刺激,缓解疼痛

王祥瑞 2018-07-20阅读量5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