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皮肤 > 皮肤粘连 > 护理

皮肤粘连护理

皮肤粘连护理相关内容 更多>

肺部手术后遭遇乳糜胸,如何应...

病请描述:在肺部手术后的康复过程中,患者可能会遭遇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乳糜胸。乳糜胸是由于乳糜液异常进入胸膜腔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胸闷、气促等不适感,还可能引发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等严重后果。那么,当肺部手术后遭遇乳糜胸,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一、乳糜胸:了解背后的故事 乳糜液,这一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词,实际上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主要来源于肠道淋巴液,富含脂肪、蛋白质、糖和电解质,因其所含的脂肪而呈现出独特的“牛乳”状。正常情况下,乳糜液经胸导管回流至左静脉角,进入血液,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肺部手术损伤胸导管或其分支时,乳糜液就会异常进入胸膜腔,形成乳糜胸。 乳糜胸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胸部手术损伤、胸部外伤、恶性肿瘤浸润、纵隔感染等。其中,胸部手术损伤是导致乳糜胸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在肺部手术过程中,由于手术操作复杂、解剖结构复杂等因素,胸导管或其分支容易受到损伤,从而导致乳糜液外漏进入胸膜腔。 二、乳糜胸的诊断:揭开迷雾 乳糜胸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胸腔积液检查。当医生怀疑患者患有乳糜胸时,会进行胸腔积液的抽取和检查。在正常情况下,胸腔积液呈淡黄色或无色透明状;而乳糜胸患者的胸腔积液则呈乳白色或淡黄色浑浊状,且含有大量脂肪和蛋白质。此外,通过胸腔积液的生化检查,如甘油三酯、胆固醇等指标的测定,也可以辅助诊断乳糜胸。 除了胸腔积液检查外,CT检查和X线淋巴管造影术也是诊断乳糜胸的重要手段。CT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胸膜腔内的积液情况以及胸导管的解剖结构,有助于医生判断胸导管的损伤位置和程度。而X线淋巴管造影术则可以通过向淋巴管内注入造影剂来观察淋巴管的走行和分布情况,进一步确定胸导管的损伤位置和范围。 三、乳糜胸的治疗:攻克难题 乳糜胸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一般来说,乳糜胸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三种。 保守治疗 在乳糜胸引流量较少且患者症状较轻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低脂饮食或禁食、静脉输液补充营养、胸腔穿刺引流或闭式引流等。通过减少胃肠道的吸收和淋巴液的生成,降低胸导管内压力,促进破口愈合和机体恢复。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 当保守治疗无效或患者症状较重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修复损伤的胸导管或其分支,防止乳糜液继续外漏进入胸膜腔。手术方法包括结扎或缝补破裂的胸导管及其分支、胸腔镜下结扎胸导管或喷洒纤维蛋白胶等。近年来,随着胸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腔镜下结扎胸导管或喷洒纤维蛋白胶的方法已经成为治疗乳糜胸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 介入治疗 除了手术和保守治疗外,介入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主要包括CT引导下于胸导管漏口处注射组织粘连剂直接封闭、经皮乳糜池及腹膜后淋巴管穿刺进行胸导管栓塞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局部注射药物或栓塞剂来封闭胸导管漏口或栓塞淋巴管分支,从而达到治疗乳糜胸的目的。 四、乳糜胸的护理:助力康复 在乳糜胸的治疗过程中,护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护理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还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预后。以下是一些关于乳糜胸护理的要点: 饮食控制 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是乳糜胸护理的重要一环。由于乳糜液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因此患者需要低脂低钠高蛋白高能量的饮食。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需要禁食并提供胃肠外营养支持。在饮食控制的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电解质水平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持续负压吸引 持续负压吸引是乳糜胸护理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持续负压吸引可以将胸膜腔内的积液和乳糜液等液体引出体外,减轻患者的胸闷、气促等症状。在进行持续负压吸引时,要密切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引流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引流管是否漏气、堵塞、打折等问题。同时要保持有效的负压环境,促进切口的愈合和机体的恢复。 局部加压包扎 对于部分需要加压包扎的患者来说,正确的加压包扎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加压包扎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要选择合适的包扎材料和方法;其次是要控制包扎的压力和时间避免过度压迫导致呼吸困难或皮肤损伤;最后是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包扎方案。 心理护理 乳糜胸的发生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因此在进行乳糜胸护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心理护理。护士应该积极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交流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消除他们的疑虑和担忧。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放松训练、心理疏导等方法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总之,乳糜胸作为肺部手术后的一个常见并发症,虽然治疗起来比较麻烦,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科学治疗、精心护理,是完全有可能战胜它的。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团队的不断努力,相信乳糜胸的治疗和护理水平会不断提高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张百华 2024-08-09阅读量2102

骨髓炎做了骨迁移后,这些困惑...

病请描述:骨迁移也叫外支架骨迁移,是指利用牵张成骨,即骨折的断端在缓慢的牵张力的作用下可以形成新骨的原理,在骨头容易生长的部位打断,造成人为的断端,然后利用外支架每天缓慢牵拉,使打断的部位不断生成新骨,从而治疗由骨髓炎引起的骨缺损。 做了骨迁移后,很多患者会有一些困惑,快来看看你有吗? 做骨迁移后为啥总觉得疼,钉孔还总有脓? 骨迁移需要将迁移骨段通过外支架的固定环或夹块,沿着支架轨道缓慢牵拉到骨缺损的部位。在牵拉过程中,支架上固定骨块的细针或粗钉移动时会缓慢切割皮肤和肌肉,就会产生疼痛、伤口和渗出,属于正常现象,只要注意好伤口和钉孔的护理即可。如果有白色渗出或黄色渗出较多,或钉孔周围红肿,可以使用消炎药或抗生素,疼痛严重时也可以口服止痛药。 骨迁移后骨头没有对齐是怎么回事? 骨头在牵移过程中,由于肌肉牵拉、软组织阻挡等因素,可能会产生偏移。当骨缺损较长时,在牵移到位后偏移就比较大。迁移后出现骨头没有对齐的情况时,不用过度担忧,在最后一次断端清理植骨手术时,可以进行一些调整,保证断端的大部分对合,就可以保证骨折愈合和后期的负重了。 骨牵移快到位了,但是皮肤陷进去了怎么办? 由于骨迁移时皮肤也会跟着迁移,所以在骨迁移到位时,皮肤经常会卡在两个骨头断端中间。一般会在两端仍有1~2cm距离时进行嵌顿皮肤的外翻修整和骨断端清理术。皮肤条件较差者可能需要进行2~3次此类手术。 骨迁移后什么时候可以拆支架? 这是骨牵移患者最常问的问题。骨迁移后拆支架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新骨完全钙化变硬,这个速度平均为4~5mm/天;(2)对合端骨愈合,首先要做到带支架不扶拐正常行走,之后再经过拍片和CT检查评估确认。 骨迁移后拆了支架骨头会不会断? 拆支架前,我们一般要经过拍片和CT检查,评估新骨钙化程度和对合端愈合情况后,达到拆支架程度才拆除支架。但是,尽管经过各式评估,都有可能在轻微或轻度外力作用下发生骨折,包括新生骨骨折和对合端骨折。所以,在拆除支架前,需要达到不扶拐完全正常活动而没有任何不适;拆除支架后,要尽量避免外伤,使用充气足靴和扶拐,待骨量完全恢复后再逐渐正常活动。 骨迁移后关节僵硬是怎么回事? 骨迁移的外支架往往距离脚踝、膝盖等关节较近,患者活动时由于粗钉或细针刺激肌肉和皮肤,造成肌肉活动障碍和皮肤疼痛,以至于患者不能或不敢活动。活动减少或幅度减小后,关节就会僵硬,粘连,在拆除外支架后也不能马上恢复原来的活动幅度。有的患者经过艰苦的功能锻炼,能够基本恢复活动度;也有患者恢复不良,需要经过再次关节松解手术,并重新功能锻炼。所以,在带支架的时候就要做好功能锻炼,保持日常的关节活动度。 骨迁移后脚勾不起来了是怎么回事? 和关节僵硬类似,在外支架长时间的固定和牵移中,肌肉肌腱固定时间较长,肌腱会产生挛缩。骨头在牵移中,腱附着点也跟着移位,更加重了肌腱紧张。这些因素会造成跟腱和脚、脚趾的肌腱短缩,产生足下垂、足内翻、足趾屈曲挛缩,表现为脚尖绷直而勾不起来。为了对抗挛缩,往往需要在脚上装一个脚环,日间活动踝关节,晚间将脚踝固定在背伸90度的位置,患者白天还要多做主动或被动的脚趾伸直活动和脚踝屈曲活动,晚间用硬纸板或支具固定在支架上。如果挛缩严重,就必须做肌腱松解、肌腱转位、截骨矫形、跟腱延长等手术。 总而言之,骨髓炎骨迁移过程中出现疼痛、流脓现象是正常的,迁移后发生骨头不对齐、皮肤凹陷也是正常的,只需要遵照医嘱采取恰当处理办法即可。另外,骨迁移后一定要做好功能锻炼,以保证后期的活动能力。

文根 2023-01-31阅读量584

中低位直肠癌预防性造口专家共识

病请描述: 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摘要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比例越来越高,但吻合口漏仍然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何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以及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的危害程度,一直是结直肠外科的热点和难点。预防性造口是目前临床上应对上述问题的常用方法,但由此带来的过度造口、造口相关并发症等问题也困扰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共识就预防性造口使用指征、临床价值、手术技巧、并发症防治、还纳及造口期护理等相关问题进行阐述,旨在为我国中低位直肠癌手术行预防性肠造口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意见。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diagnosisandtreatment,MDT)模式的推广以及对直肠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比例越来越高,但吻合口漏仍然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3%~24%,相关病死率可达6%~26%[1]。这不仅会导致患者造口无法还纳、肛门功能不良等生活质量问题,甚至会影响肿瘤学预后[2⁃4]。因此,如何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以及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的危害程度,一直是结直肠外科的热点和难点。在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造口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并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的学术支持下,专家组通过查阅国内外最新指南及大量研究文献,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了《中低位直肠癌手术预防性肠造口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以期为我国中低位直肠癌手术行预防性肠造口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意见。本共识证据级别及推荐强度评定见表1[5]。 图片 一 预防性造口的定义 预防性造口也称保护性造口或转流性造口,是指在低位前切除术后为达到粪便转流的目的,进行临时性的末端回肠造口或横结肠造口[6⁃7]。 1.低位吻合和超低位吻合:以齿状线作为标志,低位吻合指的是吻合口至齿状线的距离为2~5cm;超低位吻合是指吻合口至齿状线的距离<2cm[8]。 2.袢式造口:指造口的远、近端未横断,在腹壁外均通向共同的造口开口处,部分袢式造口在对系膜无血管区可放置支撑棒[9⁃10]。见图1。 图片 图1袢式造口(于冠宇和李鑫绘制) 3.单腔造口和双腔造口:肠管连续性完全中断,只将肠管近端在腹壁外开口称为单腔造口。见图2。肠管远近端横断之后,近端和远端分别在腹壁外各自开口称为双腔造口。见图3。由于单腔造口和双腔造口多为治疗性造口,故在本共识中不予阐述。 图片 图2单腔造口(于冠宇和李鑫绘制) 图片 图3双腔造口(于冠宇和李鑫绘制) 二 预防性造口的临床价值 预防性造口能否降低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一直是争议的焦点。理论上,预防性造口通过转流肠内容物,减轻吻合口处的机械性张力和细菌污染,可以降低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11⁃13]。已有多项回顾性研究及Meta分析结果表明,预防性造口可以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及吻合口漏发生后的再手术率[14⁃15]。亦有前瞻性研究报道,预防性造口组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5.8%~10.3%,显著低于未行预防性造口组的16.3%~28.0%[16]。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预防性造口并不能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17⁃18]。 预防性造口由于其粪便转流作用,减轻了因吻合口漏导致的腹盆腔感染、脓肿等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从而降低了二次非计划手术的概率[19⁃20]。 预防性造口并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也未对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产生不良影响,亦不会延长术后住院天数[21]。 专家共识1:预防性造口有可能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证据等级:2A;73.9%同意)。 专家共识2:预防性造口能够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腹盆腔感染的严重程度,降低因吻合口漏导致的二次手术率(证据等级:1A;100%同意)。 专家共识3:预防性造口不会显著增加手术难度和术后住院天数(证据等级:2A;98.6%同意)。 三 预防性造口的适应证 预防性造口的适应证主要依据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其主要包括患者因素、肿瘤因素和手术因素三方面。 1.患者因素:性别、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前合并症(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肠梗阻等)、新辅助治疗(如长程放化疗及短程放疗)、吸烟、饮酒、术前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等。 2.肿瘤因素:肿瘤分期、肿瘤大小、肿瘤距肛缘距离等。 3.手术因素:手术方式及入路、吻合口与肛缘距离、术中出血量与围手术期输血量、切断直肠使用闭合器数目以及手术时长等。 鉴于吻合口漏危险因素众多,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构建了预测吻合口漏的模型并展示出了一定的预测效能[22⁃26]。但目前构建的模型均基于回顾性数据,尚未有前瞻性的研究证实其在吻合口漏预测中的实际价值。 专家共识4:临床工作中,对于不同患者应采取个体化危险因素评估,以决定是否行预防性造口术。推荐对有2个或2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考虑行预防性造口术(证据等级:1C;97.1%同意)。 四 预防性造口的术式选择和操作原则 (一)预防性造口的术式选择 末端回肠袢式造口和横结肠袢式造口,是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常用的两种预防性造口术式。两者均可达到有效的转流目的。但由于造口肠管在消化道位置的不同,使得转流物的性状和流量存在着较大差异。 1.回肠袢式造口:手术操作方便,具有血供良好、易愈合、造口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还纳方便、患者恢复快等特点。 2.横结肠袢式造口:操作相对复杂,需游离部分大网膜以便充分松解横结肠及系膜从而形成无张力的横结肠造口,特别对于肥胖患者,网膜肥厚、粘连较多,肠脂垂多且肥大,会进一步加大造口和还纳的难度。 3.不同部位预防性造口的优劣:回肠造口的患者排气、排粪时间早,患者可以早期进流食,缩短了患者的禁食时间[27]。回肠造口的造口旁疝、造口脱垂、还纳后切口感染等均少于结肠造口[28⁃29]。回肠造口周围皮肤炎及水电失衡较横结肠造口常见,并有16%的回肠造口会变成永久性造口[30⁃32]。如拟行永久性造口,则更推荐结肠造口术,因为这能减少排泄物的输出,从而减少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的风险[33⁃34]。有研究表明,在造口相关的手术并发症上,回肠造口总体获益优于结肠造口[35]。 (二)操作原则 限于篇幅,以末端回肠造口为例,简介其手术操作原则。 1.末端回肠造口位置:一般选择距回盲瓣30cm处的回肠行袢式造口,若保留远端回肠过短,则不利于回肠造口还纳。对于行全结直肠切除术+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回肠造口的患者,可选择距吻合口50cm的小肠进行回肠造口。 2.支撑棒的应用:可选用硬性或软性造口棒。当造口有张力时,硬棒可能起作用。 3.肠造口的固定与缝合:预防性回肠袢式造口可将回肠浆膜层直接固定于皮下,使其突出于皮肤表面。对体型瘦小、严重腹水、预防性造口保留时间长者,可以进行分层缝合。 4.一期开放造口:在手术完成后直接开放,于肠袢对系膜缘纵行切开2~3cm肠管(或横行切开1/2肠管)。 专家共识5:推荐优先选择末端回肠袢式造口。对于急性梗阻等原因导致肠道准备不佳或晚期患者、结直肠吻合不可靠需做暂时减压的患者,建议行横结肠袢式造口。对于袢式造口,可根据造口部位、术者习惯等,选择支撑棒的应用(证据等级:1C;92.8%同意)。 五 造口并发症的预防及干预 肠造口包含腹壁损伤修复、肠腔开放污染、腹部术后腹盆腔适应性改变等多个病理生理过程,并可受患者个体化因素影响,容易出现造口相关并发症。根据并发症发生的时间,可以分早期并发症(30d内)和晚期并发症(30d后);通常除造口旁疝外,大多数造口并发症为早期并发症。 (一)外科医师手术技术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 外科医师的手术技术及经验必然会影响造口质量及相关并发症。预防的基本原则如下:(1)临时性造口操作应尽可能简单;(2)避免在取标本切口上制作造口;(3)选取造口肠管宜兼顾腹壁定位和肠管张力;(4)合理切除皮肤及皮下组织,制作尺寸适宜的腹壁隧道;(5)造口肠管固定尽可能简单,充分利用其与周围组织的自然粘连。 (二)造口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 1.肠管及系膜并发症:包括造口肠管或系膜出血。开放造口后需对造口处黏膜确切止血;预置支撑棒需要警惕系膜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和血肿;固定肠管时浆肌层缝合,须避免缝合系膜血管引起出血、血肿。出血可通过压迫、电凝或结扎血管处理。临时性造口坏死极为罕见。 2.皮肤及皮下组织层并发症:包括皮肤黏膜分离和造口旁浅层软组织感染等。预防原则是减少死腔形成,促进造口粘连。应少切或不切除皮下组织,钝性分离后制作腹壁隧道即可。避免皮肤层以下的缝合。可通过引流、换药来促进肉芽组织形成和愈合。 3.肌肉筋膜层并发症:包括深层软组织感染、造口回缩、造口脱垂和早期造口疝。深筋膜和腹外斜肌腱膜的切开应避免过大。对临时性造口来说,筋膜层通常不用缝合,如能运针缝合则意味着开孔过大。造口回缩、脱垂和早期疝形成均可归因于过大的腹壁缺损,多可通过换药和合适造口器具选择等维持至造口还纳[36]。 4.造口早期狭窄:造口肠管输入袢早期狭窄,可导致造口排出不畅及肠梗阻。常见原因为肠袢扭转、腹壁过厚致腹腔内成角、过度缝合导致出口狭窄等。一期开放造口应确认输入袢通畅。采用手指引导,必要时在肠管近端开口处置入软质支撑管(如导尿管)等方法多可缓解。 5.罕见严重并发症:如腹壁脓肿或坏死性筋膜炎,此类并发症通常为医源性因素,如过深过密的肠管缝合固定引起肠壁穿孔,过度的深筋膜或腹外斜肌腱膜切开、皮下组织切除,形成死腔导致脓肿等。一旦出现多需局部切开、引流,甚至二次手术重建造口。 专家共识6: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手术因素和术后因素。不同的造口并发症需要不同的治疗策略(推荐等级:1B;92.8%同意)。 六 预防性造口还纳 1.还纳时机:术后1个月还纳,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还纳患者[37]。Walma等[38]发现,与3个月以上还纳相比,3个月内进行造口还纳,能够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而6个月以上进行还纳,会导致远端结肠肌肉及黏膜萎缩,导致肛门功能障碍[39]。因此,目前较多采取的是3个月左右进行还纳手术。 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增加了还纳手术吻合相关并发症的风险[40]。Thalheimer等[41]研究发现,辅助治疗期间还纳会增加伤口感染、腹泻、腹胀等并发症发生率。因此,要注意辅助治疗对造口还纳时机的影响。 2.还纳前检查:直肠指诊在吻合口检查中的敏感性为98.4%,并且对直肠癌复发的诊断同样有帮助[42]。结肠镜检查可以观察吻合口愈合情况,必要时可进行吻合口异常情况的活检。MRI和CT对直肠癌的复发或转移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水溶性造影剂灌肠常用于评价吻合口完整性,对诊断吻合口漏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5.4%)和阴性预测值(98.4%)[42]。排粪造影能同时观察排粪过程中直肠的形态结构和排粪功能[43]。 3.预防性造口还纳操作:Leung等[44]指出,相对于手工吻合,器械吻合具有降低术后肠梗阻、缩短手术时间的趋势。有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切口的关闭中,使用慢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能够显著降低切口疝的发生率[45]。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报道,在造口还纳手术中,预防性使用生物补片能够显著降低切口疝的发生率(12%比20%,P=0.012),且不影响伤口感染率、生活质量、疼痛评分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等[46]。多项研究和荟

张振国 2022-11-22阅读量2421

PTGD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

病请描述:1.6拔管指征:对于AC患者经综合评估后无法耐受全麻手术或拒绝胆囊切除术:者,长期带管不仅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还会导致穿刺点红肿化脓,引流管阻塞致逆流感染等,因此符合以下拔管指征时,应尽早拔除:(1)无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2)置管时间在1月以上;(3)胆汁透亮,为黄绿色,未见明显絮状物及脓性物质;有下列情况时应根据患者状况适当增加带管周期:(1)患者大于70岁;(2)全身营养状况差;(3)有长期服用类固醇药物史。 1.7预后: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PTGD的安全性逐渐提高。有研究表明,胆囊:是否合并结石、胆囊周围的炎性渗出情况、胆囊壁厚度、血象白细胞水平及碱性磷酸酶高低并不能作为患者的预后分析指标,而肝功AST与ALT及总胆红素等指标则与患者是否进展为MODS关系密切,肝功较差时,往往提示预后不佳。PTGD术后死亡率往往更与患者的年龄与基础疾病有关。部分AC患者在拔除引流管后未行胆囊切除术,而在这类患者中,术后1-3年内复发率达40%以上,且复发胆囊炎行LC中转开腹率超过50%,故为了避免将来的年龄因素以及AC发作时伴随诸多疾病的不利因素,仍建议在PTGD术后对无绝对手术禁忌症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时机行手术治疗。 2、PTGD与胆囊切除术: 2.1  PTGD序贯二期胆囊切除术:大多AC患者PTGD术后需序贯联合LC治疗。对于病程小于72h的AC患者,由于胆囊周围水肿较松弛,易于分解粘连,故此时急诊手术优于PTGD。而超过72h后,胆囊周围尤其是三角区易形成局部粘连,解剖模糊,故尽管腹腔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据报道急诊手术死亡率仍高达4.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中转开腹率约5%-20%;而PTGD后择期LC的死亡率与常诊手术相似,约0.36%,中转开腹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远远低于急诊手术。就住院时间及总花费上,PTGD序贯LC治疗虽然住院时间较短,但花销费用较高(主要为介入器材费用);急诊手术避免了穿刺介入及后期置管护理的高额费用,但因为围术期并发症较多,住院及补液时间长。由于缺乏更多的病例研究及回顾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性证据较少,尚无法在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上就二者进行统计分析比较。 2.2  PTGD术后合适的LC手术时机:临床上对于PTGD术后LC的手术时机尚没有统一的结论。早期(72h内)行LC手术,由于胆囊炎症尚未完全消退,囊壁仍较厚,Calot三角关系模糊,,周围炎性水肿区对器械难以耐受,结扎胆道或血管时不确切,分离三角时易损伤胆道系统及血管,易出现胆漏及腔镜下不可控出血,手术操作较复杂,中转开腹百分率高;手术及全麻时间长,且术后补液及抗感染时间长,住院费用高;部分病例可见腹盆腔炎性渗出物积聚,尽管术中不断冲洗,但仍存在术后腹腔感染的病例。在2013版的东京指南中则指出基础情况差的患者在PTGD术后2-3个月行LC,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术中可见胆囊炎症消退明显,胆囊三角解剖较清晰,但部分研究发现,如果胆汁引流时间过长,可致胆囊明显萎缩,囊壁纤维化,与肝脏粘连紧密,分界不清,分离解剖时易伤及周围组织脏器;另外,由于引流管留置时间久,皮肤穿刺区易发生切口化脓感染;AC患者行PTGD术后,在间歇期4~8周内择期行LC,不但可以降低手术操作的难度,规避手术风险,而且缩短了术后住院天数,与常诊手术相似,花销也显著降低。此外,可避免长期留置引流管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如穿刺区切口感染、引流管堵塞导致胆汁反流感染而引发的全身症状、固定缝线断裂,引流管脱出或移位甚至需要重新置管等;但在临床上,LC的手术时机往往决定于术者的手术经验,另外同样也受医院的硬件设备及患者的主观意愿影响。拔管前为确保窦道的形成,建议拔管前行PTGD管造影。 本文选自:张宇航,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在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

赵刚 2021-01-09阅读量8898

皮肤粘连护理相关医院 更多>

武汉市第四医院武胜路院区

三级甲等 预约量:3.3万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

乌镇微医互联网医院

一级医院 预约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