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细菌感染 > 内容

细菌感染内容

老药新用----西咪替丁的新...

病请描述:西咪替丁又名甲青米胍,是基层临床上常用的一种H2受体阻断剂,对因化学刺激引起的腐蚀性胃炎有预防和保护作用,且对应激性胃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也有明显疗效,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研究发现,西咪替丁除了上述作用之外,还有许多新用途,现介绍如下:一、治疗支气管哮喘方法: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氨茶碱、糖皮质激素、西咪替丁常规治疗,七天为一疗程。(参考文献:《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3):322-324)二、治疗细菌性痢疾因西咪替丁能竞争拮抗组胺、五肽促胃液素、乙酰胆碱的泌酸作用, 保护胃肠黏膜, 抑制出血,抑制前列腺素的释放, 使胃肠运动减弱,分泌减少,增加水、电解质的吸收,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促进受损的肠上皮细胞修复,故在临床上能够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并大量脓血便。方法:在常规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西咪替丁注射液静脉给药, 每日20 mg/kg,分1-2次用完, 疗程3天。(参考文献:曹锦强,韩宏,陈思明.西咪替丁治疗婴幼儿腹泻.新药与临床,1993,12(1):56.)三、治疗溃疡型结肠炎溃疡型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结肠炎症,属难治性疾病之一,有人用西咪替丁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型结肠炎,效果显著。方法:西咪替丁注射液0.4g,温生理盐水100ml,保留灌肠,每晚一次,十五日为一疗程。(参考文献:《新医学》 1993年 第6期)四、治疗咯血西咪替丁可拮抗组胺的血管扩张作用,故有助于止血。有人用地塞米松联合西咪替丁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疗效满意。方法:地塞米松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口服西咪替丁,200mg/ 次,8 小时1次,3天为1个疗程。结果:应用西咪替丁后,可使复发性咯血停止。(参考文献:激素联合西咪替丁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的临床观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7):1598-1599)五、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因西咪替丁有抗病毒作用,能明显提高 T 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氯苯那敏为H1受体阻滞剂,能抑制组胺所致腮腺肿胀,两药联用效果更佳。方法:西咪替丁每日20mg/kg,氯苯那敏每日4~8mg, 分 2~3次口服。(参考文献:西咪替丁联合扑尔敏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4例疗效观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6年19卷第10期)六、治疗乙型肝炎乙肝HBeAg 阳性症者,可用西米替丁每日0.8g,联用激素或阿塘腺苷,对于抗原转阴有效。(参考文献:西咪替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肝胆杂志》 1995年第4期)七、治疗银屑病西咪替丁能有效拮抗H2受体,减少和消除组织胺的免疫抑制作用,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方法:西米替丁0.3g口服2次/日,6-8 周后减至0.2g口服,2次/日,继服4 周;矿泉浴15分钟,1次/日,连洗24次。(参考文献:甲青米胍的临床新用途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5,4(8)682)八、治疗皮肤瘙痒西咪替丁治疗泛发性皮肤瘙痒症患者,一般服药2-3天见效。方法:西咪替丁0.2g口服,3 次/日,连服1-2 周。对其他抗过敏药物治疗无效者,应用西咪替丁治疗仍有效。(参考文献:包佐义.西咪替丁在皮肤科的应用.中国医药报,2001,04,28(3))九、治疗脂溢性脱发方法:0.2g口服,3次/日,连用5周。(参考文献:甲青米胍的临床新用途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5,4(8)682)十、治疗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常表现为局部肋间神经痛,让人难以忍受,用西咪替丁治疗此病,效果满意。方法一:西咪替丁0.2g口服,2次/日,连服5天(参考文献:李世文,康满珍,李红辉等.老药新用途.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42.)方法二:西咪替丁每次0.2g口服,3次/日,睡前加服0.2g,用药后24小时见效,7天为一疗程。(参考文献:《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2期)十一、治疗口腔溃疡西咪替丁为组胺和受体拮抗剂,能够抑制组胺分泌,减轻对神经末梢的刺激。用西咪替丁外敷治疗口腔溃疡,止痛时间明显缩短。方法:将西咪替丁片粉碎成末,外敷于溃疡处,3次/天,涂药后十分钟禁食禁饮。(参考文献:《医药导报》2002年3月第二十一卷第三期)十二、治疗水痘西咪替丁可作为治疗水痘的首选治疗药物。方法: 口服西咪替丁15mg/(kg*d),分3次,连续服药至症状消失。十三、治疗扁平疣方法:西咪替丁0.4g口服,3次/d,10 天为1个疗程,然后停药观察,10天后无效者加服1个疗程。十四、治疗荨麻疹方法:西咪替丁0.4g口服,3次/d,氯苯那敏4mg口服,1次/d,连用7 天后,有效者再连服28 天。十五、治疗寻常痤疮痤疮是因为皮脂腺管与毛囊孔堵塞,致使皮脂的慢性炎症和与雄激素增多有关的一种多因素皮肤疾病。有人用西咪替丁治疗痤疮,效果显著。方法一:2%西咪替丁溶液,外搽,每日2 次。方法二:西咪替丁0.2口服,3次/日,连用四周。(参考文献:西咪替丁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 《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3): 276-276》)十六、治疗褥疮方法一:清洁消毒创面后涂以2%西咪替丁新制水溶液,每日2 次,痂皮形成后停用。方法二:常规消毒之后,用西咪替丁原液(0.2 g/ml)喷洒创面,再用西咪替丁棉球填塞腔道。(参考文献:《护理学杂志》,2008,23(2):50-50)十七、治疗急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主要是由于病毒和细菌等感染而引起,史建中用西咪替丁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胃肠炎,疗效显著。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将西咪替丁注射液0.4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2次/日,0.2g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2次/日,连用4天。(参考文献:西咪替丁治疗急性胃肠炎的效果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2015年第13期)十八、治疗病毒性肠炎西咪替丁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可以通过抗组胺、免疫调节、抑制前列腺素释放等途径等,增强免疫反应而发挥对病毒的清除作用。同时,西咪替丁又能阻断H2受体,减轻肠粘膜炎性水肿,促进绒毛修复。方法:西咪替丁0.2g口服,3次/日,睡前加服0.4 g,连服3-5天。(参考文献:曹锦强,韩宏,陈思明.西咪替丁治疗婴幼儿腹泻.新药与临床,1993,12(1):56.)十九、治疗疱疹性口腔炎西咪替丁能选择性阻断抑制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H2受体,降低抑制性T淋巴细胞活性,促进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合成,恢复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阻止病毒复制。有人用西咪替丁治疗疱疹性口腔炎,疗效满意。方法:西咪替丁10-20 mg/kg·d,分2-3次口服。(参考文献:李世文,康满珍,李红辉等.老药新用途.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42.)二十、治疗女性多毛症由于西咪替丁具有抗雄激素作用,可使毛发生长速度减慢,Vigerky报道5例妇女多毛症患者,用西咪替丁治疗后,效果显著。方法:0.3g口服,5次/日,连用3月。二十一、治疗慢性结肠炎方法:西米替丁0.2g口服,3次/日,睡前再加服0.4g 。二十二、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方法:西米替丁0.2g口服,3次/日,睡前再加服0.4g 。二十三、治疗遗尿病曹渊华用西咪替丁治愈1例遗尿症患者,女,15岁,学生。有12年病史,每晚次数不定,经用多种方法治疗无效。近1周每晚遗尿2-3 次,这次因食鱼发生荨麻疹用西咪替丁0.2g、维生素C0.2g,3次/日。当晚未发生遗尿,连用4d药物,随访4年未复发。以下情况,使用需谨慎:1. 癌性溃疡病患者,使用前应先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2. 老年患者由于肾功能减退,使用本品,可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发生眩晕、谵妄等症状;3. 本品对骨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用药期间应注意检查血象;4. 严重心脏及呼吸系统疾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器质性脑病及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5. 幼儿容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故应慎用;6. 由于西咪替丁为肝药酶抑制剂,可抑制和减慢多种药物的肝内代谢。因此,西咪替丁应避免与中枢抗胆碱药同时使用,以防加重中枢神经毒性反应;避免与氯霉素联用,有诱发缺铁性贫血的可能。

马彩毓 2018-06-27阅读量1.3万

乙肝患者,如何要个健康宝宝?

病请描述:很多人认为自己得了乙肝,就会传染给宝宝,于是小两口迟迟不敢要孩子。他们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A:得了乙肝能要孩子吗?B:孩子生出来也会得乙肝吗?C:乙肝患者怎样才可以顺利生出健康宝宝?要孩子是人生大事,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乙肝患者,如何要个健康宝宝? 关于乙肝,你应该了解这些!首先,我们来说说乙肝的传播途径。乙肝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其主要传播方式有以下4种:母婴传播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胎盘上婴儿吸吮含有病毒的母血或者在分娩过程当中接触母亲的分泌物和羊水而被传染。血液传播如果使用了被乙肝病毒感染过的血浆以及血清或者其他的血制品,就会发生乙肝病毒感染。性传播在性生活过程当中,接触到了乙肝病毒患者的体液,那么就会有乙肝病毒的传染。所以当夫妻一方患有乙肝疾病的时候,另一方就应该及时注射乙肝疫苗来防止被感染。生活物品的传播与乙肝病人生活在一起,共用了生活物品或者餐具,如果这时刚好皮肤黏膜有破损,那么乙肝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阴道分泌物等很有可能会通过黏膜或皮肤微小的擦伤裂口进入易感者的机体,造成乙肝病毒感染。所以与乙肝病人生活在一起的时候,生活物品和差距应该隔离使用,特别是餐具应该进行高温消毒后再使用。  得了乙肝,能不能健康要孩子?1、妈妈篇从乙肝的传播途径可以看出,乙肝虽有较高传染性,却不是遗传病。所以想要孩子的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只要做好相应检查和干预措施,符合标准还是可以正常怀孕生子。1)急性乙肝患者经过充分治疗和调养,肝功能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乙肝病毒抗原都已转阴,体力完全恢复,即可怀孕。2)乙肝病毒携带者长期随访肝功能始终正常,B超检查没有隐匿的肝硬化存在,可以正常生育。3)慢性乙肝患者病情长期稳定,也可以怀孕。4)大三阳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抗病毒治疗半年或一年,而后停半年,检查合格后再考虑怀孕。也就是说,只要肝功能正常,肝脏没有炎症活动,也没有临床症状,不管是携带者还是患者都可以怀孕。 划重点:乙肝妈妈备孕、怀孕、产后你还应该注意这些:备孕:孕前需要做哪些检查?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仅做产前检查是不够的,应该在孕前做详细的检查,以确认能否承受怀孕的整个过程,并评估一下对胎儿的传染性。乙肝两对半就是乙肝五项,主要确定乙肝类型。肝功能检查乙肝患者由于体内存在病毒,很容易造成肝脏损伤。因此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查,如果在检查结果显示肝功能异常,最好不要怀孕,因为在妊娠期,肝脏代谢负担大,此时怀孕,只会增加患者的肝脏负担,原本正常的肝功能可能会受到损害,影响孕妇以及胎儿的健康。B超通过B超检查可以了解肝脏病情发展,是否出现明显病变。如果发现乙肝患者有向肝硬化方面发展迹象,那么暂时不能怀孕,需要及时对症治疗,等病情稳定后再怀孕。HBV-DNA检查就是乙肝病毒DNA检查,可以了解患者体内的病毒情况,如果HBV-DNA阴性,说明患者体内的病毒数量少,病毒复制缓慢,传染性小;如果HBV-DNA阳性,说明患者体内的病毒数量高,病毒复制活跃,而且传染性强,此时怀孕,极有可能给胎儿造成传染。孕前最好接种疫苗孕前,如果母亲接种乙肝疫苗,并且成功免疫至抗体出现,此时就是最佳怀孕时期。母亲体内的抗体可有效地保护孕妇和新生儿减少感染乙肝病毒的机率。 孕期:定时检测肝功能孕中应定期复查肝功能及全面评估肝脏功能,密切注意肝病有无加重的迹象。如果怀孕早期出现肝功能轻度异常,最好不要用药,以免对胎儿产生影响。如果出现严重肝功能异常,首先要考虑孕妇生命安全,由妇产科和传染科医生共同协商处理方案。怀孕6个月后,可视情况给予降酶治疗,这时用药比较安全。孕期到底能不能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可以刺激我们机体免疫系统,机体会产生针对相应病原的保护性免疫原反应,从而起到预防这种疾病的目的。常规的疫苗一般分为灭活疫苗和活疫苗两大类。灭活疫苗,就是把培养的病毒或者细菌先灭掉了,这种疫苗对孕妇来说是比较安全的。而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一般是禁止在孕期接种的,有的还需要接种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怀孕。因为乙肝疫苗就是比较安全的灭活疫苗,孕期和哺乳期都是可以接种的。没怀孕时接种最好,如果在接种过程中发现怀孕了,也不需要中断接种或者去选择流产。 产前:产前检查乙肝妈妈产前检查不能少,不仅仅是肝功能,还要检查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必要时,分娩后给予止血药物。剖宫产or自然分娩?准妈妈的产道分泌物和血液中含有乙肝病毒,有人认为,采用剖宫产的分娩方式就可以避免宝宝感染乙肝病毒。这种想法不无道理,但是剖宫产毕竟是手术,会引起大量出血,宝宝不可能完全接触不到母亲的血液。建议慢性肝炎或轻型肝炎产妇可选择阴道分娩,只要在自然分娩的时候注意防止产程过长,尽量减少胎儿吸入羊水就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胎儿。急性传染期或重型肝炎产妇以剖宫产为宜 产后:乙肝妈妈是否能进行母乳喂养?很多有乙肝的妈妈们,都特别害怕给宝宝喝母乳会不会也被传染乙肝。有研究表明,宝宝出生后,立即接受乙肝联合免疫—也就是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可阻断大部分产时和产后乙肝病毒传播,即使进行母乳喂养,也不会增加婴儿再感染,可以正常给宝宝进行母乳喂养。但是一定要养成喂奶前洗手和清洁乳头的好习惯。产后新生儿如何预防乙型肝炎?(1)HBsAg阴性母亲的婴儿在宝宝出生后24h内、1个月、6个月(0、1、6)各注射一次乙肝疫苗。(2)HBsAg阳性或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方案1:在宝宝出生后12h内,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此后1和6个月时再各注射1次乙肝疫苗。方案2:出生后6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出生后1个月再使用相同剂量一次。 但这6种情况最好避免受孕!①急性乙肝,伴有明显的肝功能异常,在没有产生抗体之前,最好暂缓怀孕;②乙肝病毒感染时间较长且肝脏损害严重,肝脏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硬化,伴有明显的血小板减少,脾脏功能亢进,凝血功能障碍的;③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异常较为明显,且肝功能波动较大;④慢性乙肝患者伴有严重的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⑤曾有过怀孕史,但因肝脏不能承受而终止妊娠者;⑥乙肝病毒感染者并伴有妇产科疾患不宜怀孕者,有重复剖宫产史者。 2、爸爸篇母婴传播是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主要途径,但调查显示,父婴传播也可以引起婴儿乙肝。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父亲,其精液中含有乙肝病毒,通过受精,可以传染给孩子。乙肝病毒父婴传播虽没有母婴传播多,但是一旦感染容易造成终身携带乙肝病毒。此外,即使受精时没有感染乙肝病毒,但是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孕期性生活等,都有可能使孕妇感染乙肝病毒,从而以母婴传播方式传给宝宝。因此,男方若患有乙肝,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孕前开始阻断乙肝病毒的父婴传播。首先通过检查确定乙肝类型及活动度。然后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治疗,待病情稳定、肝功能正常、传染性降低后,方可怀孕。*本文为微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来源:123RF正版图库

健康资讯 2018-06-05阅读量1.2万

什么是前列腺炎?哪些因素可能...

病请描述:什么是前列腺炎?哪些因素可能诱发前列腺炎?前列腺炎是前列腺炎症性病变的简称,是一组疾病的统称,它更喜欢跟青、中年男性“交朋友”。据统计,大约40%的男性曾受到前列腺炎症状的困扰。在实际生活中,有更多的男性曾经历过前列腺炎症状的一过性发作,尤其是在劳累、受凉、感冒、醉酒、憋尿或性生活后。199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将前列腺炎分为以下4型:一、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I型)I型前列腺炎就是前列腺局部的急性感染,是由于细菌或其他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患者常常表现为突发的发热,同时伴有尿频、尿急、排尿疼痛,尿液中白细胞升高等。二、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II型)这类前列腺炎也是由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致病微生物引起,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多数患者出现反复的尿路感染、会阴部不舒服,有时候会有睾丸、腰背部酸痛等表现。三、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III型)又被称为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是前列腺炎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慢性前列腺炎的90%以上,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的骨盆区疼痛或者不舒服感,症状一般超过3个月,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排尿症状和性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四、 无症状性前列腺炎(IV型)这类患者常没有任何主观症状,只在前列腺液检查或者前列腺组织活检内发现炎症存在的证据。前列腺炎可以影响各个年龄段的成年男性,其确切病因及具体机制至今尚未被研究清楚,从目前来看,前列腺炎的发病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一、前列腺局部充血前列腺局部充血是前列腺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会导致前列腺内部血流速度减慢,引起前列腺局部温度升高,为致病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温床。前列腺充血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1、会阴部长时间受到压迫,如久坐不动、长时间开车、骑自行车等;2、性生活不正常,性生活过度频繁或者过度节制,性交中断等;3、饮酒;4、感冒受凉;二、致病微生物感染很多前列腺炎是由于各种致病微生物侵入前列腺所致,这些微生物主要是通过尿路传播而来。这些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霉菌、病毒等,其中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很多尿路感染如果未得到良好的治疗,可能为前列腺炎发病埋下隐患。三、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机体的免疫反应一般是对人体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过度的免疫反应会引起炎症反应。目前认为,无菌性前列腺炎的发生可能与机体局部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四、精神心理因素一些病情迁延不愈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会有抑郁、悲观等心理表现,有研究认为精神心理因素是前列腺炎不易治愈的重要因素,但心理因素与前列腺炎之间的确切因果关系目前还不清楚。五、其他因素前列腺炎可能的发病原因还有很多,比如抵抗力下降,不正规的前列腺按摩等。总之,前列腺炎的病因是多方面,不能片面强调某一因素。慢性前列腺炎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方法,且容易复发,因此,需要广大男性朋友了解一些前列腺炎相关知识,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预防前列腺炎的发生。

阴雷 2018-05-29阅读量1.6万

胆囊切除术后症状复发原因

病请描述:胆囊切除术后症状复发经常被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近年来由于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B超、经皮经肝胆管造影术(PTC)等临床应用,证实此症候群多有器质性病变,故不能统称为综合征。我们对胆囊切除术后又出现症状者42例行各种检查,其中41例发现有器质性病变。1、一般资料42例均因胆囊良性病变行胆囊切除术,术后再次出现症状。经ERCP,B超、PTC检查除外肝脏、胃肠道有关疾病,确诊为胆囊切除术后复发者41例,1例未见异常。42例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30-79岁。2、复发原因及手术方式复发原因:胆管19例(占45.2%),其中胆总管结石18例;肝内胆管结石4例;两处同时有结石4例;残留胆囊管内结石3例。胆总管狭窄11例(占26.2%),其中胆总管上段狭窄4例(均合并结石);胆总管下段狭窄7例(4例合并结石)。残留胆囊管过长5例(占11.9%)。慢性胰腺炎4例(占9.5%),胆总管十二指肠瘘2例(占4.8%),未见异常1例。手术方式:单纯胆囊切除10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5例;胆道探查14例;胆道镜取石3例;胆总管空肠吻合术5例,手术中误切断胆总管吻合术2例;急诊手术3例。3、临床表现腹痛25例(占59.5%);发热17例(占40.5%),多为轻、中度发热。黄疸15例(占35.7%),多为轻、中度梗阻性黄疽,2例总胆管、肝内胆管多发结石,有重度黄疽。恶心呕吐4例(占9.5%);腹泻2例(占4.8%)。4、治疗及预后42例中ERCP取石9例,胆总管扩张术5例(4例狭窄减轻,1例无效)。二次手术取石及/或狭窄段切除术14例。余14例经内科抗炎、利胆、化石对症治疗痊愈。讨论:1、临床表现:主要是腹痛、发热及黄疽。本组病例腹痛为59.5%。腹痛位于右上腹或剑突下。胆总管结石及狭窄者为绞痛向腰背放射。肝内胆管结石者多为隐痛、胀痛。残留胆囊管内结石者可有放射痛。本组病例发热占40.5%,多为轻、中度发热,这是因为胆管胆汁排流不畅,继发感染所致。合并化脓性胆管炎可出现寒战、高热。本组病例黄疸占35.7%,长期胆汁淤积可形成肝硬化。2、复发原因:胆道结石残留或再发最为常见,结石残留原因是手术只单纯切除胆囊或只取出肝外胆管结石,未处理高位肝内胆管结石而又落入肝外胆道。另外胆道内小结石、漂浮的胆石在手术中不易清除,可再形成大结石。结石再发与胆总管狭窄关系密切,狭窄处胆汁淤积,合并感染再形成结石。结石再发较残留多见,二者鉴别困难。胆总管狭窄本组占26.2%,发生原因与手术方式及手术损伤有关。如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误切断吻合术都可形成吻合口狭窄。胆道镜取石及术中探查也可损伤胆道形成狭窄。急诊手术患者,一般情况差,局部解剖关系不清,探查可能损伤胆总管。残留胆囊管>0.5cm称为残留胆囊管过长,当胆管压力上升时胆囊管扩张形成小胆囊,胆汁易在此沉积形成结石。慢性胰腺炎常在胆总管结石或狭窄基础上发生,原因是胆总管压力增高,Oddi括约肌痉挛、水肿、纤维化、胆汁及细菌逆流入胰管导致慢性胰腺炎。因此胆囊切除患者术前应做ERCP,B超声等检查,详细了解病变部位;术中仔细探查或术中加做胆道造影,减少结石残留及术中损伤。可降低胆囊术后复发率。本文选自关劼等,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赵刚 2018-04-20阅读量1.1万

口腔有异味?教你4招除味

病请描述:早上醒来就感觉口腔怪怪的,似乎有股味道,于是果断刷牙喝水,感觉没味道就出门去了。可是一整天跟别人说话,人家都避着我,好朋友也说我今天口气特别重。我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口臭?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口臭?很多人有口臭但自己不觉得,这可能是因为嗅觉适应,简单说,就是你闻习惯了所以闻不出来。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口臭呢?很简单,就是向手心哈气,或用棉签、小勺在舌苔或牙缝上刮一下,然后一闻便知。“好的,检查了一遍,发现自己确实是有一点点、非常轻微的口臭,快告诉我怎么去掉这个味道吧!”莫急!想要去除口臭,首先你要知道你的口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4种生活习惯可引起口臭1、经常吃葱、蒜、韭菜;2、不勤刷牙;3、常吸烟;4、长期饮酒、食肉、熬夜、失眠等。以上这些都是生理性的口臭,大家多喝水、漱口、认真刷牙、嚼口香糖,一般都能搞定,困扰大家的应该是生病导致的口臭。8种疾病是口臭的根源口腔上通鼻腔,下通咽喉,咽喉下通食道、消化道,喉咙下通气管、呼吸系统,甚至血液循环中一些有味道的分子也随着呼吸而散发出来。因此口腔、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都有可能是导致口臭的原因。1、口腔疾病:引起口臭的疾病有90%都是口腔问题,如龋齿、牙龈炎、牙周炎、口腔粘膜炎以及蛀牙、牙周病等口腔疾病。这些疾病容易导致口腔内细菌滋生,尤其是厌氧菌,其分解产生出了硫化物,发出腐败的味道,而产生口臭。2、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发现,口臭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较大的相关性。这可能与胃幽门螺杆菌有尿素酶活性,分解尿素产生氨释放入呼吸道有关。3、月经期:女性月经期体内雌激素和黄体酮浓聚物增加,可对牙周组织产生影响,减少唾液流量,导致口腔中可挥发的硫化物增多,引起口臭。4、呼吸系统疾病:肺脓肿、支气管扩张、坏死性肺炎以及肺积脓经常都有口臭发生,另外,反复发作的扁桃体感染可能引起慢性滤泡性扁桃体炎,而深的扁桃体陷窝可能积存食物、唾液及坏死组织,腐败发酵后呼出臭气。5、便秘:便秘也可引发口臭,便秘患者肠道中的益生菌尤其是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致病菌数量明显增加,出现较严重的肠道菌群紊乱,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减少,引发口臭。6、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产生酮体,酮体通常会使呼出的气体中带有烂苹果味,这也是糖尿病的首要信号之一。7、肝肾功能异常:肝功能衰竭者体内血液中的尿素氮和氨含量增多,尿素氮和氨部分可从口腔中排出,导致口气中有臭鸡蛋味。肾衰竭者也常释放出相同的臭气。8、其他:服用某些药物、血液病、重金属中毒、寄生虫病等都会产生口臭。药物引起的口臭多为一过性口臭,停药后即可消失。 教你4招改善口腔异味1、刷牙+刮舌+使用牙线:研究表明,同时采用多种口腔清洁方式与单纯刷牙相比,去除口臭的效果明显更好。这是因为舌苔和牙缝中残留着许多食物残渣,是细菌的养分。充分清除可以抑制细菌滋长。2、使用含精油的漱口液:精油是一种酚类化合物,主要成分是麝香草酚、薄荷脑、桉叶醇及柳酸甲酯的水醇溶液,其香味有遮盖作用含有精油的漱口液能 降低晨起口气中的致臭气体含量。然而,精油除口臭的效果较短暂(0.5~3 小时),需要频繁漱口。如果普通的漱口液效果不明显,请在口腔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含氯已定、三氯生和西吡氯铵等抗菌成分的医用漱口液。3、多咀嚼:咀嚼可以刺激口腔唾液分泌、促进机械摩擦的清洁作用。所以,进食坚硬、粗糙的食物、嚼口香糖也可以达到缓解口气的作用。4、治疗原发病:不管是口腔问题、肠胃疾病,还是呼吸系统疾病,只有把原发病治好了,口腔异味才能真正地清除。*本文为微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参考文献:《口臭的原因及治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3年10期,刘雪楠,徐韬;图片来源:123RF正版图库 

健康资讯 2018-03-29阅读量2.6万

宝宝发烧父母最应做的两件事

病请描述:很多父母在宝宝发烧的时候不知所措,总是紧张不安。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地观察宝宝的身体状况,找准宝宝发烧的原因,对症下药,那么给宝宝退烧就再也不是件难事。 一、分清宝宝发烧的3类原因 衣服穿太多、喝水太少等外在因素: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的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等。 感冒、胃肠炎等内在因素:1、感冒:不论一般感冒或者流行性感冒都是宝宝最常见的疾病。感冒的症状不一,发烧、食欲下降、胃肠不适、拉肚子、耳鼻喉等问题都有。 2、耳鼻喉发炎:耳鼻喉的问题通常会有发炎现象,所以会有红肿的产生,是一种病毒感染,常见有发烧、咳嗽、流鼻水、喉咙红肿(宝宝通常不愿意进食)等症状。 3、玫瑰疹:典型的症状就是会莫名的高烧(39℃以上),大约持续3-4天,然后起红疹(此时烧会退去),红疹通常会慢慢消失,不会留下任何疤痕,也没有其他并发症,爸妈不用担心。 4、肠胃炎:可分为细菌感染(沙门氏杆菌)和病毒感染(轮状病毒)。主要表现为呕吐、拉肚子、食欲下降等,严重时可出现精神差、发烧(38.5℃以上),脱水,此时需住院输液治疗,并隔离排泄物。 5、泌尿系统感染:对于小便次数较平日明显增多,小便时感觉疼痛的儿童,特别是女孩,应怀疑泌尿系统受到感染。 6、脑炎、脑膜炎:典型的症状就是高烧至39℃以上,而且伴随精神倦怠、眼神呆滞、食欲差,甚至有抽筋现象出现。必须尽快就医,目前唯一的检查方法就是抽脊髓。 是否有接种疫苗等其他因素:有些刚刚预防接种的孩子,也会出现发热,通常是注射“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的疫苗后。若有身体不适或感冒,就不适合带宝宝去打疫苗,以免混淆(72小时内是注射疫苗后发烧的观察期,超过就不是因为疫苗而引起的发烧了,需另做判断)。 二、宝宝发烧不同程度区别对待 1、体温38℃以下,不用着急去医院。体温38℃以下,不用着急去医院。如果孩子体温在38℃以下,只是咳嗽、有痰、流清鼻涕、不用着急去医院看,也不要给孩子吃抗生素,吃些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就可以。 2、体温38℃以上,分情况对待。38℃以上,照样玩耍,分情况对待。孩子体温达到38℃了,但精神状态很好,照样满地玩,可以吃退烧药同时进行物理降温,注意给孩子多喝水。如果吃药后体温依然上升,且伴有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症状,要马上去医院检查。 3、体温超过39℃的患儿,应格外仔细的观察。对于体温超过39℃的患儿,爸爸妈妈就应格外仔细地观察。特别是精神萎靡、头痛明显、呼吸急促、喘憋的孩子,一定要到医院及时请医生诊治,切不可自作主张,以免延误病情,导致严重后果。 宝宝的健康关系到一家人的幸福。父母要时刻注意宝宝的一举一动,当宝宝大哭大闹时,要最为注意,这是他向你们发出警报,快来看看我吧。*本文为微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来源:123RF正版图库

健康资讯 2018-03-09阅读量2.8万

胆囊胆管形态与结石形成的关系

病请描述:X线图像上胆囊形态可分为茄子型、悬垂型、屈曲型、中隔型、圆型和精灵帽型六种。茄子型最常见,是正常形状。其余五种类型的胆囊并称异形胆囊。总胆管狭窄和/或胆囊管过长、扭曲为胆管异形。目前研究证实:“胆石发生率增高是与胆囊收缩功能低、排空不良有关”。异形胆囊的胆囊收缩、胆汁排泄功能明显低于茄型胆囊,而胆石发生率却明显高于茄型;胆管异形的胆石发生率亦高。这些都说明胆汁在胆道内郁滞是结石形成的基本条件,没有胆汁疼积,胆囊,胆管内就不易形成结石。 为探讨胆囊、胆管解剖形态与排胆功能及结石形成的关系,对562例患者进行胆囊造影的X线摄片图象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茄型最常见,有316例占56.23%,其胆石发生率14.87(47例),胆管异形率6.65%(21例)。其余五种类型的胆囊并称异形胆囊,共246例占43.77%,胆石发生率38.21%(94例),胆管异形率12.20%(30例)。 讨论: 胆囊形态的改变,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胆系或邻近脏器疾病所引起的。先天形 态异常,本身就阻碍胆汁输出,这种阻力随年龄而增大,成为壮年胆石发生率增高的原因,亦可成为胆道感染、胆汁成分异常的原因。同时,胆道感染也可引起胆汁郁滞和胆囊形态改变,我们在术中往往可以见到并经病理检查证实:反复发作的胆囊炎症和胆囊管梗阻,胆囊组织遭受严重损害,粘膜破坏,壁增厚,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疤痕收缩致使胆囊形态改变和胆汁郁滞。胆道以外的原因,如肠蠕动和腹压的变化、胆囊周围结缔组织变化、附近脏器病变等,也可引起胆囊、胆管的位置和形态发生改变。     炎症和胆囊形态改变,既可使胆汁郁滞,又可使胆汁酸化,PH值下降,有利于胆红素钙和碳酸钙沉淀。故感染常成为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停滞在胆囊内的胆汁,胆盐被吸收,胆汁中随固醇、卵磷脂与胆盐三者比例失调,胆固醇沉淀析出。终于使析出物与炎症组织的脱落细胞、细菌集团、渗出的蛋白质成分一起形成结石。异形胆囊和胆管异形,它们的胆汁郁滞和胆道感染的机率高,故结石发生率也高。 本文选自尹光耀,铁道医学,1983年第11卷第4期。

赵刚 2018-03-04阅读量8784

胆囊分隔与胆囊疾病的关系探讨

病请描述:胆囊疾病的发病原因很多,包括感染、梗阻、化学等因素,本文就胆囊皱襞位置进行分析,发现先天性胆囊皱襞异常(又称胆囊分隔),可明显增加胆囊疾病的发病率,现报告如下。 临床床资料:5年期间经超声检查共发现2900例分隔胆囊,其中男性1355例,女性1535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4岁,其中1252例经手术证实。2900例胆囊分隔患者中胆囊皱襞正常1450例(A组),胆囊皱襞异常1450例(B组)。判断标准:①胆囊颈部高回声光带为皱襞位置正常(A组)。②胆囊体、底部之间或颈、体部之间有横贯胆囊腔的高回声光带为皱襞异常(胆囊分隔即B组)。 进行分析,结果A组中正常胆囊占58%(841例),病变胆囊占42%(609例),其中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发病率分别约12.3%,8.4%,9.5%,6.3%,3.5%,2.0%;B组中正常胆囊占11.8%(172例),病变胆囊占88.2%(1278例),其中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发病率分别约20.1%,9.2%,38.5%,11.8%,5.6%,3.0%。B组胆囊病变发病率显著高于A组。 正常的胆囊皱襞由胆囊颈和胆囊管的粘膜形成,为螺旋状的皱襞,又称螺旋襞,具有节制胆汁流出和流入的作用。有资料显示胆囊皱襞位置异常较胆囊皱襞位置正常的胆囊疾病发病率明显增高,表明皱襞越接近胆囊底部发病率越高,双皱襞更明显增加发病率。当皱襞位于底部时,慢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者上腔囊壁明显增厚,内壁毛糙,而颈部囊壁无明显增厚,说明病变主要累及上腔。经手术治疗患者大部分胆囊的外观可见胆囊体部或底部膨大,切开胆囊,囊内可见一横隔横跨前后壁,横隔有长有短,胆囊体部或底部囊壁均呈炎性改变,尤以底部明显,部分皱襞呈炎性改变。上述改变说明由于胆囊畸形皱襞的存在,直接将胆囊分成上下两腔,造成胆汁排泄不畅,尤其是上腔胆汁排出受阻,进而导致胆汁长期淤积于胆囊腔内,使胆汁反复刺激胆囊腔及囊壁,致使胆囊发生一系列病变。本研究发现,由于胆囊皱襞位置异常,产生类似机械性阻塞现象,明显影响胆囊的收缩功能,从而导致胆盐的过度浓缩,囊壁毛糙、增厚,进而影响胆囊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致胆囊壁的粘膜大量增生,从而形成一系列炎性改变。 当浓缩的胆汁排除受阻,致胆汁浓缩,这种浓胆汁对胆囊壁产生强烈的化学刺激,较易并发细菌感染,致使胆囊壁水肿、发炎,引起胆囊壁的血供障碍,从而导致急性胆囊炎症。当急性胆囊炎发作之后,胆囊粘膜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进而导致胆囊壁增厚、纤维化、慢性炎细胞侵润、肌纤维萎缩,使胆囊功能丧失,严重者胆囊变小、或充满结石,形成萎缩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的胆囊病理解剖可见胆囊壁中度增厚,长期反复炎症者胆囊壁高度增厚,增厚的胆囊壁与周围组织粘连。本研究还发现急、慢性胆囊炎的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结石嵌顿于皱襞中,且皱襞横贯性越大,结石越容易嵌顿,胆囊炎症越明显。 胆囊息肉是胆囊内突出的异常赘生物,胆囊胆固醇息肉属良性疾病,是一种非新生物病变,是胆囊粘膜胆固醇结晶沉着,常常是体内胆固醇代谢紊乱的局部表现叫,目前对胆囊息肉病因有多种观点,如感染、饮食、神经等因素。但都难于解释清楚胆囊息肉的生长、再生、复发的机理。本研究发现皱襞位置异常时本病发病率增高,分析原因可能与胆汁排出受阻,胆固醇代谢紊乱,胆囊内压力过高,导致胆固醇颗粒沉淀于粘膜上皮细胞基底层,组织细胞过度膨胀造成,或由于炎症的增加,造成组织间质的腺性上皮增生,并由大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而成,胆囊腺肌增生症是以胆囊粘膜和肌肉增生为主要病变的一种胆囊良性增生性疾病。本研究发现皱襞位置异常时可明显加重粘膜和肌层增生,导致其发病率增高,这可能是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发病原因之一。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胆囊腺肌增生症是癌前病变或癌变倾向,因此提出凡B超检查发现胆囊壁增厚或不规则均应切除胆囊。 结论:胆囊皱襞位置异常(胆囊分隔)是胆囊疾病发生的病因之一,胆囊内由于皱襞位置异常影响了胆汁的排泄及胆囊的收缩功能,导致胆汁淤积,并且皱襞越近底部或皱襞横贯性越大,胆囊疾病的发病率越高。 本文选自罗选文等,西部医学2013年1月第2卷第1期

赵刚 2017-11-24阅读量1.3万

为什么我的尿道炎久治不好--...

病请描述: 非淋菌性尿道炎是指由淋菌以外的其他病原体,主要是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等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在临床上有淋病性尿道炎的表现,但在分泌物中查不到淋球菌,细菌培养也无淋球菌生长。女性患者常合并子宫颈炎等生殖道炎症。本病目前在欧美国家已超过淋病而跃居性传播疾病的首位,在我国日益增多,成为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 临床症状: 1.典型表现有尿道刺痒,伴有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症状时轻时重,但症状较淋菌性尿道炎轻。 2.在较长时间不排尿或清晨首次排尿前,尿道口可出少量黏液性分泌物,有时仅表现为痂膜封口或裤档污秽。有相当一部分人可无任何症状。 3.男性患者可发生附睾炎。女性患者可无症状,一般可发生尿道炎、白带增多、黏液脓性宫颈炎、急慢性盆腔炎及不育症等。 由于有些患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发病缓慢,症状不典型,在初诊时易被误诊或漏诊,因此,对有尿道炎的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患者有不洁性生活史,潜伏期一般为1-3周。 ②对无症状的患者,首先确定有尿道炎,然后再与淋病作鉴别; ③取分泌物进行革兰染色排除淋病的可能,当高倍视野下可见到10~15个中性粒细胞,同时无革兰阴性双球菌时,可疑诊为非淋菌性尿道炎; ④免疫荧光法或酶免疫法检查沙眼衣原体或培养法检查解脲支原体,阳性者可以诊断。 治疗意见: 一西药治疗 1、目前对四环素、强力霉素、红霉素已有不少菌株产生耐药。新一代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不但对衣原体、支原体有效,对淋球菌也高度敏感。 2、磺胺、利福平对衣原体有效,对支原体无效。 3、庆大霉素、新霉素、多黏菌素对衣原体无效。 4、链霉素、壮观霉素对衣原体无效,对支原体有效。 5、四环素0.5g,4/d,共用7d,改0.25g,4/d,共用14d。 6、强力霉素0.1g,2/d,共用7d。 7、红霉素硬脂酸盐0.5g,4/d,共有7d。 8、红霉素琥珀酸乙酯0.8g,4/d,共用7d。 9、美满霉素0.2g即刻,0.1g,2/d,共用14d。 二中药治疗 针对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因、病机,中药治疗药物应该以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为主,辅以补肾固本,活血化瘀,扶正祛邪,提高机体免疫力为组方之法。非淋菌性尿道炎泌尿系感染常见致病菌有金葡菌,而由于金葡菌的耐药率高达62%,使得西药抗生素以及部分中药对该菌引起感染的治疗束手无策。纯天然植物道地取材大复方中成药,以“清热解毒之冠”而著称的道地药材金银花为君药配伍,主要成分共计十味名贵药材,利用金银花、半枝莲、扁蓄、瞿麦、石韦、川木通、车前子、淡竹叶、桑寄生、灯心草的多靶点协同作用,对金葡菌杀菌活性明显提高,对金葡菌敏感度及抑菌效果更强。其临床治疗金葡菌引起的非淋菌性尿道炎疗效更显著,作用更稳定。       这里提醒大家,很多患者早期可以感染淋病或者是混合感染,通过使用抗生素后,淋并被治愈,而非淋菌性微生物没有清除,而转化为费林军性尿道炎或者是慢性前列腺炎,需要到专科就诊,明确诊断,不建议私下服药治疗,贻误治疗。

马彩毓 2017-11-17阅读量1.2万

ERCP术后胆道感染分析

病请描述: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胆胰疾病治疗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但是由于ERCP是一种侵入式操作,术后会引发一些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胆道感染。国外ERCP术后感染率为0.5%-8.0%,而国内报道的感染率为0.35%一20.4%。ERCP术后胆道感染诊断标准:患者术前无胆道感染现象,术后7天内出现体温升高(体温≥380C),白细胞计数异常(WBC≥10x109或者WBC<3x109),并且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排除肺部等其他部位感染等因素引起的发热。胆道感染分析:1、良恶性原发病ERCP术后胆道感染情况:243例ERCP术后感染患者中,术前检查为恶性的130例,术后发生胆道感染30例,感染率为23.08%;良性的113例,术后发生胆道感染7例,感染率为6.19%,两组术后胆道感染率有差异。2、不同梗阻部位ERCP术后感染情况:243例中,高位梗阻121例中,术后发生胆道感染30例(24.79%);低位梗阻患者122例中,发生胆道感染7例((5.74%),两组术后胆道感染率有差异。3、不同ERCP操作时间术后感染情况:243例中,90例ERCP操作时间<30min,术后发生胆道感染5例(5.6%);153例操作时间)30min,术后发生胆道感染32例(20.9%),两组术后胆道感染率有差异。4、其他因素对ERCP术后感染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是否置入胆道支架、支架的材质,各因素比较发现无差异。5、胆道感染病原学分步ERCP术后感染的病原学分析显示,以G-菌为主要致病菌。本研究结果表明,ERCP术后感染与患者性别、年龄、是否置入胆道支架、支架的材质无关,而与疾病的良恶性、发生梗阻的部位、ERCP操作时间长短有关。对ERCP术后病原菌分析发现,感染的致病菌中,以G-菌为主要致病菌种。高位梗阻一般是由肝门部胆管癌或者恶性肿瘤侵犯肝门部所致,这样引起的肝内胆道系统互不交通,临床上一般很难在所有梗阻的胆管内放置支架引流,一旦细菌侵入便很难排除,因而ERCP术后很容易引起胆道感染。而低位梗阻引流则相对容易,引发的术后感染自然较少。ERCP操作时间延长,可能是由于梗阻部位高,操作难度大,操作附件反复进出,带入细菌的可能性增大引起感染。因此,与ERCP操作相关的医疗器械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对于使用过的器械,退出时应进行消毒处理,避免污染。作为ERCP操作医务人员,应该在保证效果的情况下,不断完善操作技术,减少操作时间。本文选自尹红,西南国防医药2016年5月第26卷第5期

赵刚 2017-10-19阅读量1.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