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产后手指痛 > 治疗

产后手指痛治疗

产后手指痛治疗相关内容 更多>

怀孕期间的腰背痛

病请描述:女性在怀孕期间的腰背痛极为常见,严重的可明显影响生活,甚至干扰正常的妊娠过程。但妊娠期腰背痛通常被认为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不为人们甚至医生所重视,对其发病机制研究甚少,又因检查手段受限,缺乏令人满意的防治指施。妊娠过程中,脊柱增加了扭伤和劳损的机会,容易导致腰痛,发病率一般估计在50%~80%左右,其中约1/3疼痛较重。 有许多因素可导致孕妇腰痛:①机械性因素:骶前增加了胎儿的占位,可刺激骶前神经丛;胎儿增大高出骨盆上口时,孕妇的腰椎前凸增大,以适应腹部周径和矢径的增大。后者可导致腹壁肌肉的支持力下降,背肌的应力增加,脊柱过伸,加重腰背部的劳损。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影响回流,并可压迫动脉血流,造成下腰部缺血。②妊娠期松弛激素较常人高10倍,在38~42周达高峰。骨盆的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松弛,活动度增大,导致承重时不稳。③妇女经期腰骶部痛常见,经期腰痛者,孕期腰痛的发病率也高。以往经常有腰背痛者,妊娠期腰背痛的发病率也高。④妊娠期站立位容易产生腰部劳损,腰痛发病率高;坐位工作较少;混合 位最少。⑤妊娠晚期,骨盆容量扩大,骶髂关节受牵拉,可导致腰骶部疼痛。 孕期腰背痛多发生于妊娠的中后期。发病率与体重增加并不同步,据统计一般孕妇体重增加12.5kg,前半期增加1/3,约4kg,后半期增加2/3,头3个月体重增加不明显,以后呈均匀性增加,每周0.35kg。一般认为3个月以前的疼痛与一般常人腰背痛相似,由怀孕引起多在5个月以后。 孕期腰背痛持续时间久,对已感到身体不适的孕妇,生活及工作更为不便。疼痛多局限于腰骶部,孕妇久站、久坐、弯腰、走长路时疼痛较重。侧卧位休息可缓解疼痛,这可能与仰卧位脊柱前压迫较重,而侧卧位压迫缓解有关。腰背部按摩有助于缓解疼痛。骶髂关节也是常见的疼痛部位,由于孕期关节松弛,容易劳损及扭伤。可涉及大腿前、腹股沟韧带等区域,一些能激发骶髂关节疼痛的试验都可诱发疼痛,仰卧位屈髋屈膝各90°,有骶髂关节松弛失稳者可诱发疼痛。 妊娠期腹围(特别是矢径)增大、腰椎前凸增大、手指关节松弛、腹壁及乳房妊娠纹增多,提示腰背痛发病机会大。最初的表现常为腹部矢径的增大,在12~36周可增加55%,原发性腰椎前凸也是易发腰痛信号。 多数妊娠期疼痛在产后即可缓解。 正常孕期在6个月时耻骨联合松弛裂开,产后2~3个月复原;可有明显的局部压痛,可触到裂隙。骶髂关节也松弛,易损伤引起疼痛。各种针对骶髂关节的检查,如Patrick试验、髋过伸试验、骨盆分离试验、压骶骨试验、压髂骨试验以及床边试验(Gaenslen)等都非特异,但如能诱发疼痛,即说明疼痛来自骨盆而非腰椎。 孕前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妊娠早期可参加有计划的锻炼,即使中、后期也应有适量的活动,但应避免久站、久坐。自我按摩腰部肌肉,对预防腰背痛有一定的作用。 已患有腰背痛的,应根据疼痛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理。一般疼痛可调整工作,重者应适当卧床休息。尽量采用软组织轻柔按摩、热敷等物理疗法,禁止推拿和任何暴力重手法。骶髂关节不稳疼痛可用骨盆带固定。必须应用止痛药物时,可用醋氨酚类止痛,或用松弛剂,避免使用水杨酸类制剂和NSAIDs。 孕期并发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所幸发生率极低。轻的尽量保守至产后处理,产后6周选择手术治疗。孕期必须手术时,如马尾综合征及严重神经损害,应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可能的合并症,取得合作。基于当前的孕妇保健及手术技巧,在孕期任何时间手术一般都是安全的。 以下措施有助于防止孕妇腰背痛:①养成良好的站坐走姿势,保持胸腰椎的生理直立姿势。②避免肥胖,因体重越重,背部需要平衡的重量越大,腰背痛也越明显;③鞋跟不宜超过2.5cm;④避免长时间站立;⑤不要睡软床及躺在软的沙发上,选用可提供良好支撑的较硬的床垫及沙发;⑥选择合适的腰背部锻炼项目,如直立位的深呼吸运动;散步;仰卧位屈髋屈膝,两足着床,腰背部抬起与放下练习等。

潘峰 2023-08-02阅读量273

急性乳腺炎—&m...

病请描述:宝妈们熬过了十月怀胎的辛苦,终于成功卸货,本以为可以好好休息了,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大多数产妇在哺乳期,乳房会出现有硬块、胀痛、脓肿等情况,每次喂奶都是一次重生,苦不堪言。 什么是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发生在产后哺乳期,尤以初产妇多见,发病常在产后3~4周,在中医里属于“乳痈”的范畴。     急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 1、乳汁淤积:乳汁过多或乳管不畅,乳房内多余乳汁没有及时排空,都会造成乳汁淤积; 2、细菌侵入:乳头内陷时,婴儿吸乳不当,乳头破损或皲裂,容易造成细菌入侵;另外,宝宝经常含乳而睡,也可使婴儿口腔内炎症进入乳管,引起化脓性感染。   急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患者,乳房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出现较明显的硬结,按压时,疼痛感明显。同时,病人会出现寒战、高热、头痛、无力等全身症状。   *当急性炎症未能及时控制, 就可能进一步发展形成乳腺脓肿,继续发展甚至会并发败血症,所以,出现问题应及时就医。        急性乳腺炎的临床治疗? 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可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酿脓期和成脓期。   初期:以手法按摩为主 早期脓液未成,乳汁淤积,可采用局部热敷的方法,达到通乳的功效。(注意:如果脓液形成,绝不可热敷,因此时会使脓液扩散,加速感染。)       另外还可以进行乳房的按摩:在患侧乳房涂上少许润滑油,先轻揪乳头数次,然后一手掌托起患乳,另一手手指并拢由乳房基底向乳头方向轻轻推按,将淤积的乳汁逐步挤出。             乳汁未通之前,不可食用发奶类食物,如米酒、鱼类、猪蹄等,以免产乳过多,淤积加重。一般只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施治,此期2~3 天即可痊愈。   酿脓期:以清热解毒为主 此期,脓液酝酿,郁积加重,胀痛不适突出。可采用特制的中药制剂,如金黄膏外敷,达到清热解毒散淤止痛的效果。 金黄膏,由金黄散制成,也叫如意金黄膏,是很多哺乳妈妈的“网红”药物,实际上,这个药膏已经流传了四百余年,因其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为历代医家所尊用, 另外可结合内服中草药,如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以达到清热功效。经综合治疗,此期愈合时间一般只需1周左右即可。   成脓期:及时切开引流 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排出积脓,切开时注意避免损伤乳管,术后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更换敷料。此期一般需5~10 天痊愈。     预防乳腺炎: 1. 妊娠5 个月后,经常用温热水或75%酒精擦洗乳头;孕妇有乳头内陷者,应经常挤捏提拉矫正。 2. 养成定时哺乳的习惯,保持乳汁排出通畅;乳汁过多时,可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尽排空,以防淤乳。 3. 保持乳头清洁,如有乳头皲裂、擦伤应及时治疗。 4. 注意婴儿口腔清洁,不可让婴儿口含乳头睡觉。 5. 乳母应保持精神舒畅,避免情绪过度激动,断乳时应逐渐减少哺乳次数,然后再行断乳。   小贴士:需要注意的是,发生急性乳腺炎时,一般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除非使用了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因为停止哺乳不仅影响婴儿的喂养,还会增加乳汁淤积的机会。所以,在感到乳房疼痛、肿胀甚至局部皮肤发红时,不但不要停止母乳喂养,而且还要勤给孩子喂奶,让孩子尽量把乳房里的乳汁吃干净。    

盛佳钰 2023-02-23阅读量672

精华篇:71种中医外治法!(...

病请描述:      48.导法       将药物塞入肛内作通便用,亦可治疗其他疾病。如治大便不通,猪胆汁和蜜导肛内。用干姜、盐、杏仁捣丸导之,治腹胀满不通。       49.枕法       将药物研粗末装入布袋中,作枕头用。如治目痛不得睡,蒸大豆袋盛枕之。大寒犯脑,蒸吴萸枕头下。       50.铺法       将药物平铺于床上,令患者卧。如治瘫痪,酒炒蚕沙铺床上卧,间日一作。(按:此法民间叫“药榻”法;如将药物装入被套中作被盖叫“药被法”。)       51.卧(眠)法       将药物蒸热,令患者卧眠。如治转筋,荆芥蒸热卧之,取汗。腰痛(寒湿痛),蒴藋炒热眠之。(按:此法与铺法类似,但使用方法和要求不同。)       52.坐法         将药物研末,炒热,布包,令患者坐于其上,以治其前后二阴疾病,如治五痔,十年不瘥,炙鲤鱼肠令香,坐上,虫出,经用有效。小儿肺热脱肛。铺活螺蛳令儿坐上面。(按:如将药物制成丸剂或锭剂塞入阴道,治疗妇女白带、阴痒叫“坐药”。)       53.罨、掩法       指用药物覆盖、遮蔽患处,类似现代的冷罨、热罨。如破伤风,葱、蜜、甘草、甘遂捣烂和面为饼,揭起疮痂,罨之汗愈。治毒病后,目赤痛有翳,以青布掩目上,以冷水渍青布,数易之。       54.托法       用手掌向上承着东西曰托。如治疝气偏坠,用肥姜切片铺板上,堆艾一尖烧之,将烧完时乘热带火连姜艾捣烂,摊菜叶上,向阴囊下托之。初时其冷如冰,少倾滚热,寒湿从汗出即愈。       55.壅法       将药物堆积在一定部位上。如治热暍,仰卧暍入,以热土壅脐上,令人尿之,脐中温即愈。(按:近人以纸圈围脐,填白矾、食盐末于内,滴冷水药上,治疗产后癃闭及前列腺肥大引起的小便不通。这是壅法的改良。)       56.夹、握法       用药物夹腋窝或两腿间或握于掌心。如治风寒汗不出,用苍术、羌活、明矾各6g,姜汁为丸,握手心取汗。或夹两腿间,侧卧暖盖取汗,不汗,热汤催之。治狐臭,马齿菜一束捣碎,以蜜和作团,以绢袋盛之,夹药腋下。       57.套法       是用药物治疗手指疾患的方法。如蛇头疔,用鸡蛋或猪胆套之。       佩(挂)法将药末装入囊中,挂入胸前。一般用于预防疾病。如用羌活、大黄、柴胡、苍术、细辛、吴萸各3g,共研细末,绛囊盛之,佩于胸前,可辟瘟疫。小儿疳疾,羊脬吹起,阴干,入汾酒100ml,挂儿胸口,气消后即去之。       58.戴法       将药末装入囊中,放入帽内,戴头上。如治心神不安,用绛囊盛灵砂戴于顶上。(按:现代有用药物表带、手镯及药物口罩亦曰戴。)       59.着法         将药末装入某一疾患的相应部位的衣服内衣上曰着。如治善忘,七夕以蛛丝着(放)衣领中,或以远志着巾角中。(按:现代的药物背心、护肩、蔽膝等均属着法。将药物与服饰相结合作保健用品已成时尚。)       60.包裹法       是用纱布、布帛一类物品将药饼或药物包裹患处。如治小儿痰喘,生矾、米粉以醋和饼,包足心一宿,痰自下。吐衄,蒜泥裹足,引热下行。转筋,羊毛醋煮裹脚。       61.勒法       用布带一类的东西捆紧。如回乳,缴脚布勒乳一夜,即回。       62.兜肚法       将药末装入布缝制成兜肚形状的用品内置于脘腹部。如用白檀香、羚羊角各30g,沉香、零陵香、白芷、 马豆铃、木鳖仁、甘松、升麻、血竭、紫丁皮各15g,加麝香和艾绒作兜肚,兜患者肚上,治遗精、白浊及妇女经脉不调,赤白带下。       63.扎法       用布带或丝线缠束腰部、手指及瘿瘤上。如孕妇肾虚腰疼,酒炒黑豆布包,作腰带扎腰上。鼻衄,以红线扎右手中指中节上。瘿瘤,芫花,壁钱煮线,系患处。       64.梳法       用梳子蘸药梳头。如蓖麻子浸油梳头,长发令黑;大麻子及叶,并沐日梳,长发;榧子同胡桃、侧柏叶浸水,梳发不落。(按:现代有将药液装入梳体的贮液腔内,梳头时经过空心的梳齿均匀地涂在头皮上,经头皮吸收后起保健和治疗作用。)       65.染法       用药汁将须发染黑。如治白发,用黑豆煮醋染。醋石榴,染须发。       66.抽法       此法有抽吸通气的作用。如治肾虚耳聋,用巴豆仁、川椒、菖蒲等分研末,加全蝎、松香、黄蜡为条,放耳内抽之。(按:现代抽脓、抽胸水、腹水等均属抽法。)       67.踏法       指用脚踩在器械或药袋上。如破伤筋挛,竹筒穿绳挂腰,坐时以脚踏滚之,一月效。脚气上逆,川椒盛囊踏足下。       68.蹬法       指脚向下用力踩。如治虚中风,口噤不能下药,足蹬热水葫芦取汗。       69.拍法       用手蘸药水拍击患处。如天行烦乱热极并伤寒水结胸,饮停心下不散,用芫花浸水拍胸前,热除为度。       70.鞭法       用物抽打。如治小儿语迟,伯劳踏枝鞭之。不啼,冷水灌少许,外以葱鞭之。(按:现代的药棒疗法与以上作用类似。)       71.刷法       刷如治发癣,斑蝥1g,白酒60ml,以毛刷蘸酒,刷头癣处。固齿用青盐、补骨脂、花椒、白芷、细辛、薄荷、防风、墨旱莲等生晒研细末刷牙。(按:现代已制成各种中药牙膏刷牙,防治齿病、感冒以及乌发等。)       注意:以上诸法,有些比较原始古老,但可给人以启迪;有些虽然方法基本相同,但在手法和使用上稍有差别,如抹、拭、揩法及浸、渍法等;大部分疗法,现在仍可根据条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继续运用,有一部分已经过改革、延伸,更适合现代医疗发展的需要,如中药穴位注射、中药离子导入、超声雾化、红外线、激光照射以及磁疗等。

杨磊 2022-03-04阅读量9177

精华篇:71种中医外治法!(...

病请描述:精华篇:71种中医外治法!(1-47)       1.贴(帖)法       是指用黏稠状膏药,或将药物调制成饼状,贴于患处。如治风寒头痛及夹脑风,以川芎9g、南星3g、葱白适量,捣贴太阳穴,小儿贴囟门。治小儿阴肿,捣芜菁薄上。(按:黑膏药,古称“薄贴”。)       2.涂法       是用较稀薄的药物于患处薄薄地涂上一层。如治中风口眼歪斜,用白附子、蝎尾各15g,僵蚕30g共为末,酒调涂患处。       3.敷(傅)法       是指用较浓厚的药物敷于患处或腧穴。如治胃热痛,用大黄、玄明粉、香附、郁金各30g,滑石60g,甘草、黄芩各15g,研末,姜汁调敷中脘穴。       4.围(圈、箍)法       与敷法相同,但要求药物敷在四周,中间留孔,是外科疮疡常用的一种外治疗法。如铁箍散治痈毒疔疮,箍瘤膏治肿瘤。       5.封法       与敷法类似,上药后不但要扎紧,而且必须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揭开。如治疔疮用拔疔丹。       6.覆法       指用较浓药物,扣盖患处。如治阳黄,用新鲜百部根捣烂覆脐上,以糯米饭一升、水、酒各半,合揉软,盖药上,包扎,一两日口内作酒气,水从小便出,肿自消。也有用核桃壳、蚌壳装药覆盖患处及剖鸡或蟾蜍破腹覆胸的。       7.发泡法       又称“冷灸”,是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皮肤,使之发生水泡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如治黄疸,南星捣置杯内,扣脐上,起泡挑去泄水。       8.摊法       一般是用药末同黄蜡融化摊于患处,如治中风逆冷、惊悸,用南星、川芎各半,共为末,同黄蜡融化摊手足心。(按:类似现在的蜡疗)。       9.熨法       是采用药物粗末和适当材料,经过加热处理后,热熨于患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如治便秘,用枳实15g,麸皮500g,盐炒熨脐腹。(按:借助现代化学发热剂或电热作热熨,更为方便。)       10.烧(焠)法       将火焰或余烬直接点灼       患处。这种方法要严格掌握火力、时间、以防烧伤。也有间接燃烧的。如硫黄纸卷焠疣,治气闭耳聋。用苍术削下尖上平式,插耳内艾烧之,耳有热气为度。       11.爆灯火       与烧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在受爆的皮肤表面发生爆炸,可以听到声响。如民间常用灯草蘸油点燃,爆角孙穴治痄腮。(按:西安市针灸医院等单位根据此法共同研制了一种燎灸药火柴,灸灼经穴或痛点,治疗腰腿痛、头痛、痛经等症。)       12.照法       用药末卷入纸卷       内,用火点燃,在患处反复灼照的一种疗法。如治产后气血虚,神不定而胡言乱语,用四根灯草,加朱砂点灯焰,照之。杨梅疮,水银同铅结砂,入乳没、黄丹作神灯照之。       13.烙法       用烧热的铁器烫熨。如治舌肿起如猪胞,烧铁钉烙其上,使熟,即自消。《金匮要略》治小儿疳虫蚀齿,用雄黄、葶苈二味末之,取腊月猪脂溶,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这亦名烙法。       14.烘法       是指用火取暖或用火烤干。如足疮,足底木硬,牛皮胶同姜汁、南星末调涂,烘之。(按:现代治胃寒痛的“药物怀炉”亦属此法。)       15.熏法       有煎汤熏和烧烟熏两种,是借助药物的热气治疗局部或全身疾病的方法。如治伤寒无汗,用紫苏煎浓汤,熏头面及腿弯。《金匮要略》:蚀于肛者,雄黄熏之。雄黄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       16.蒸法       是将药物蒸腾以后,放入容器内,或散发于病室中,由鼻孔或肌肤吸入而治病的方法。如治外感阳虚不能作汗,用黄芪、防风各30g,蒸全身。       17.糁法       是指将药末撒于膏药上,然后贴于患处,与“掺”同,但吴尚先似专用于膏药。(按:糁,据《辞海》释,以米和羹;饭粒。引申为散粒。其义与此法不贴切。)       18.掺法       系将药末撒于患处或疮疡表面。如治孔窍出血,用穿山甲末掺患处。又如疮口日久不收,内有多骨,用陀僧末日掺患处,能推骨出。       19.扑法       又名粉身法。是用纱布或稀绢包裹药末轻轻扑撒患处。如《伤寒论•太阳篇》大青龙汤方下:汗出多者,温粉扑之。腋下狐臭,矾石绢袋盛之,常粉腋下。       20.抹、搽、拭、揩法       都是将药水轻轻涂搽患处,只是在手法上有细微的差别。其中拭、揩两法,对患部兼有清洁的作用。如霍乱寒性转筋,热醋煮青布抹胸腹。痄腮,靛花磨鹿角搽患处。       21.扫法       用羽毛或柔软的织物,蘸药汁轻轻地一过性地涂搽患处。如天行发斑,升麻水扫患处。       22.拓(溻)、搭法       是《理瀹骈文》中的外治方法,根据其内容和方法,似属溻渍法,相当于现代的湿敷法。如治阳毒大热,用井水或绿豆汤新青布浸拓胸口。霍乱转筋,绵蘸醋溻之。衄血危急,用井水或醋浸湿纸搭囟门。       23.摩法       用手掌或手指掌面紧贴体表皮肤做轻缓柔和而有节律的盘旋状抚摩。如治蓄血少腹满急,苏叶煎汤,布浸汤铺腹上,以手盘旋摩患处。亦有用药膏或药粉置穴位或患处摩之,以促进药物从皮肤渗透吸收。       24.擦法       两物相摩曰擦。此法动作来回较有力度。如治咳嗽、哮喘,用白凤仙花根、叶熬浓汁,擦背上,令极热,再用白芥子90g,白芷、轻粉各9g,蜜调作饼,贴背心第三骨节,虽热痛勿揭,数饼可除根。(按:擦牙开噤,亦属此法。)       25.搓、揉法       手相摩曰搓;以掌根或指腹按而做小幅度摩动曰揉。二法在应用上稍有差异。如治小儿厥冷,用煨姜捣汁,和麻油涂手足心,揉搓手足心。老人伤冷及停滞不化,用生姜或紫苏煎汤揉脘腹。       26.按(安)法       是用药末安放患处加以按压,常用以止血。《备急千金要方》治舌强不得语,以矾石、桂心二味等分末之,安舌下,立瘥。       27.捋法       也是一种抚摩动作。如治霍乱转筋,水蓼煎饮,并捋脚。       28.吹法       是借助管状物将药末送入口腔、咽喉、耳鼻等孔窍的方法。如治重伤风,鹅不食草研末吹鼻,涕泪出即清爽。小儿口疳,甘蔗皮灰吹患处。       29.嚏法       是用羽毛、纸捻或药末刺激鼻黏膜而使之喷嚏,以做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如治受暑头痛,以皂角末取嚏。       30.嗅(闻)法       是用鼻孔嗅闻药物或食物的气味来治病的方法。如治胃口不开,以葱、椒、酱等烹鲫鱼令病人嗅。产后出血过多而晕,用炭盆泼醋闻,或秤锤烧红置醋盆中闻。       31.吸法       是用鼻孔吸入药物的蒸气或药烟的方法。如治血虚头痛,用当归、川芎、连翘各9g,熟地15g,煎汤置壶中吸其气。治咳嗽不论新久,昼夜不停,用款冬花、佛耳草、熟地各30g,烧吸。(按:现代有雾化吸入法及各种药烟。)       32.搐法       用鼻孔将药末吸入的方法。如治鼻渊,用苍耳子散鼻。(按:也有用药末搐鼻治疗牙痛的。)       洗、濯法用药煎水洗涤患处。如乳汁不通,用麦芽120g,水500ml,煎洗乳房。木梳梳乳千遍。小儿胎垢,身如蛇皮鳞甲,用蛇蜕15g,水1000ml,煎洗患处。口糜,白矾化汤濯足。       33.沐法       洗头发。如桐叶同麻子煮米泔,沐发则长;莲子蒸取汁,沐发则黑;桑白皮同柏叶,沐发不落。       34.浴法       用药煎水洗澡。如麻疹,用西河柳60g,水1000ml煎浴。(按:如单纯洗下阴部叫“坐浴”。目前药浴已在全国普遍开展。)       浸、渍法浸泡使药物从肌肤渗透。浸渍二法,基本相同,但渍法要求比浸法的时间更长一些。如风寒汗不出,热水浸足,围背安睡。“小便不通,黄酒二斤浸足。水肿从足起至腹,赤豆一斤,加水三升,煮烂取汁,温渍足膝。”          35.泽法       以少许药液经常泽润。如治头发脱落,以白芷、附子、防风、辛夷、川芎、当归、大黄等常泽发,可生发。       36.浇(淋)法       用药水由上往下淋。如治烫火伤,冷烧酒浇患处,鸡蛋清调墨涂,免起疱。转筋,柏叶捣裹,并煎汁淋。       37.喷(噀)法       将药水或药粉散着射出。如麻疹不透,用芫荽15g,水酒各半,煎喷身上。吐衄、九窍出血,凉水噀面。(按:现代的喷雾法主要用于口咽部。)       38.沥、滴法       是用药水一滴一滴地落于局部病灶上。二法基本相同,“沥”比“滴”持续时间要长一些。如治小儿鹅口,以鹅屎汁沥儿口中。蜈蚣、蝎伤,白矾一块,灯上烧化,滴患处即解。其他如用药水滴眼、滴鼻等。       39.点、注、柱法       一般是用药末集中使用于局部,治局部或全身疾病。如治心痛,用雄黄、火硝等分为末,麝香少许,水调点睛明穴,男左女右,扶行数步即愈。治目中息肉,以贝齿、珍珠等分,研粉,以注翳肉上。治悬壅咽热,暴肿胀,以盐末,箸头张口柱之。       40.灌法       指注入液体药物。如诸虫入耳,以醋、香油或韭汁、葱叶、姜汁等随灌。治小儿霍乱,牛涎灌口中一合。此外,还有用药液或胆汁灌肠等。       含、漱法是用药末绵裹含口内或用药液漱口。含,不吐出,也不吞下;漱,含水荡涤口腔后吐出。如治口臭,细辛、豆蔻含之,甚良。治口热生疮,升麻、黄连末之,绵裹含。齿衄,地骨皮、杞子、麦冬各9g,煎汤漱。(按:含,包括舌下含药。)       41.咬、咋法       以上下牙对位,压碎或夹住药末,多适用于齿科疾病。如取桃仁少许,安虫齿上咬之。以鸡屎白烧灰,绵裹置痛齿上,咬咋之。齿长,生地黄咋之。       42.嚼法       用牙齿磨碎食物或药物。如食醋齿,胡桃肉嚼之即解。瘰疬,皂荚子、连翘、玄参煮过,嚼之。       43.舔法       用舌头接触药物。如治痰喘咳嗽,以皂荚三挺,分夹杏仁、巴豆、半夏,以姜汁、香油、蜜分炙为末,舔之。         44.纳(内)法       将药物放进一定的部位。如寒泻,车前子、肉桂末各等量纳脐。痈疽漏管,三仙丹加朱砂9g、硼砂3g,纸捻纳入管。湿热下注生虫阴痒,明矾纳入阴中。还有纳眼眦、纳鼻、纳谷道等。       45.填法       将药物塞满空凹的部位。如治冷痢,肉桂末填脐。二便关格,白矾填脐中,滴冷水。       46.塞法       将药物堵塞或安插于一定部位。如治喘,用巴豆霜、姜汁为丸,橘皮裹塞鼻。耳聋,棉裹铁屑塞耳,口含磁石。还有塞肛门、塞阴道等。       47.插法       将细长的药物或药捻放入。如治二便不通,草乌头、葱蘸插入肛门,名霹雳箭。耳鸣耳聋,甘遂插耳,口含甘草。漏孔,漂东丹1.5g,枯矾6g,赤石脂3g,冰片0.6g,共为末,搓纸捻插入患处。如枯痔钉插入痔核内亦属插法。

杨磊 2022-03-04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