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一、概述: PFAPA(periodic fever,aphthous stomatitis,pharyngitis,and adenitis,PFAPA)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病,主要表现为反复或周期性发热,常伴有咽炎、阿弗他口炎和/或淋巴结炎。一般从儿童早期(1-4岁)开始发作,大多数患者会在10岁前停止发作,但少数发作可持续至成年。 二、发病机制: PFAPA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环境因素被认为在该综合征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部分PFAPA病例可有家族聚集性,但对家族性病例进行基因组学分析并未发现有意义的单一基因突变。另有一些队列研究发现,与复发性阿弗他口炎和白塞病综合征相关的几个基因组非编码区共有突变也与PFAPA综合征密切相关。 三、临床表现: PFAPA综合征最特征性的表现是周期性发热(发热时体温38.5℃-41℃,每2-8周规律发作1次,每次病程持续3-7天),通常可以预测下次发作时间。其他主要表现包括咽炎、阿弗他口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PFAPA患者咽炎可呈渗出性改变,也可伴有扁桃体炎。40-80%患者在发作期间出现阿弗他口炎,表现为唇或颊粘膜的溃疡,偶尔见于咽部。60%-100%患者同时有颈部淋巴结炎,肿大的淋巴结常有压痛。同时,PFAPA发作前或发作期间可有畏寒、疲倦、腹痛、呕吐、头痛或关节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但患儿的生长发育不受影响。 图1 PFAPA患者阿弗他口炎和咽炎 四、实验室检查: PFAPA综合征目前无诊断性实验室检查。发作期可有血常规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升高和血沉增快,发作间期以上指标恢复正常。 五、诊断: PFAPA综合征目前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仍是基于临床的排除性诊断。1989年发布的PFAPA综合征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点: 1.儿童期早期发病; 2.规律的反复发热发作; 3.发作期至少伴有其中一种特征:阿弗他口炎、咽炎和/或颈部淋巴结炎; 4.患儿在无症状发作间期正常生长,没有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 5.发作期未见呼吸道感染体征,并排除了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其他已知的周期性发热综合征、免疫缺陷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除此之外,接受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1-2剂)后几小时内症状(发热和咽炎)缓解也可作为临床诊断PFAPA的依据。 六、治疗: 在发作开始时给予单剂量的糖皮质激素 (1–2 mg/kg) 或可以在几小时内快速缓解发热,而咽炎、阿弗他溃疡和颈部淋巴结肿大需要更长时间缓解。如果一剂不能有效缓解发作,则可在第二天给予第二剂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和西咪替丁可以用于预防PFAPA发作,有助于延长发作间隔时间。扁桃体切除术可以用于对内科治疗(糖皮质激素联合或不联合预防性治疗)无效或发作频率严重干扰生活的患者。
王汉久 2024-11-25阅读量4706
病请描述:发烧本是再常见不过的病症,我以为医生们对发烧了若指掌,闭着眼睛都能诊断开药。直到女儿生病了我才知道,原来有个医学术语叫做“不明原因的发热”,面对旷日持久的发烧,原来医生也可以束手无策。 一、是细菌还是病毒?都不是…… 女儿在德国出生,1岁5个月大的时候,一直很健康的她,第一次生起了病。那时她刚上托儿所,像是在那里感染了什么感冒病毒,发烧、流鼻涕。我们先是带女儿去了儿科诊所,一些基本的检查之后,诊所医生说普通感冒不需要特殊治疗,吃退烧药,3天就好了。 医生还是相当负责的,说虽然他认为没有细菌感染,但谨慎起见,还是采个指尖血吧。 5分钟后化验结果出来了。医生说幸亏采血化验了,C反应蛋白(CRP)有点高,说明有细菌感染,于是给我们开了抗生素回去吃。 回家之后服用抗生素和退烧药,可是女儿发烧更严重了,温度更高到近40度,并且间隔更频繁,退烧药效不到3小时。我极其不安,心头升起不良的预感,虽说吃药见效总要一个过程,但是直觉告诉我无论如何不应该急剧恶化。 熬过周末到周一,我们又去了诊所,向医生强调抗生素并不起作用,孩子发烧越来越重。医生又采了指尖血,化验结果证实了我们的话,CRP升高了,抗生素没起作用。这超出诊所诊疗范围了,诊所医生给我们开了转诊单,让我们去医院就诊。 到了医院,医生给女儿静脉注射广谱抗生素,同时一系列检查拉开帷幕。但除了发烧、流鼻涕外,所有的检查都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女儿身上出现过一些小红点,医生没说什么,小红点很快又消退了。 又换了更强、更广谱的抗生素,依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每6小时一次近40度的高烧已经在一个1岁多的孩子身上持续一个星期了。我开始慌乱,却不知道,这种毫无头绪才刚刚开始。 血液细菌培养结果出来了。医生说,没有发现细菌,而且对抗生素不敏感,有可能只是病毒感染。 兜了个圈子又回来了,不是说CRP高意味着细菌感染么?医生说,一般来讲的确是这样,但也有一些例外。 于是开始检测那些会造成”例外“的病毒感染,风疹、流感、HIV...... 然而,所有病毒感染检测全部阴性。 二、发烧10天,医生说来试试这种病吧 女儿发烧10天,CRP升到16时(正常值为0~0.05),医生说我们来试试川崎症的治疗吧。这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也会引起发热。 之所以说试试,是因为与川崎症对比,我女儿大部分症状都不符合。但川崎症的后果太严重,医生想防患于未然,所以优先考虑它的可能性。而且川崎症的治法,是注射免疫球蛋白,如果这个诊断正确,则可以避免严重的心脏并发症,如果错误,治疗方法对身体也没有伤害。 分两次注射完毕免疫球蛋白之后,每次间隔6小时的发烧,频率降低为间隔12小时。我们心存欢喜,仿佛看到一线曙光。我们问医生,是不是可以再注射一个疗程,发烧就能止住了? 但医生的答案并不如所愿。川崎病在注射免疫球蛋白后,发烧应该停止,而女儿的状况仅仅是有所缓解,川崎的诊断很大概率是错误的。医生决定让我们再等一天,如果发烧还没有停止的话,继续考虑其他原因。 如10天来的每一个凌晨一样,女儿又在高烧中哭醒了。川崎病被否定了。 三、发烧22天,诊断再一次失败 病毒检测结果全部阴性。没找到细菌。不是川崎。没有淋巴、肝脾肿大,没有关节红肿,心肺及其他脏器都正常。这是见鬼了么?每天2次让她身体发烧到40度的是个什么鬼。我跟孩子爸开始在网上搜一切可能造成发烧的原因,看到一个就去问医生,会是寄生虫么,会是肿瘤么? 医生说,都不像,但还有一个可能性很符合现在的特征,那就是“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这种病是免疫系统的抗体攻击自身组织产生的炎症,可以先用可的松来做一个测试。可的松是一种激素,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如果存在外来感染源,由于可的松不能消灭感染源所以退烧作用会非常暂时;但如果没有外来感染源,是免疫系统攻击自身,可的松的退烧作用则非常明显。 连续用了3天可的松,3天没有发烧。 可的松起了明显的作用,这说明免疫系统疾病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医生说看起来应该是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了,这个病一般会有关节肿胀、皮疹、持续发烧、淋巴肝脾肿大等症状,不过年纪太小的患者关节症状通常不明显,具体可以通过检查血液抗体来诊断。 我们用了一个星期来等待抗体检查的结果。期间,女儿每天凌晨四五点和傍晚四五点各一次近40度的发烧,一直持续到第21天。 第22天,抗体检查结果出来了,阴性,诊断再一次失败。 四、诊断沦为了“猜猜猜”,我们决定转院 当儿科主任说,还有一个猜测可以试试看,我就明白,诊断已经彻底沦为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他说检查结果中还有两项结果略微偏高,白细胞介素和铁蛋白,这可能是轻微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造成的,不过这两项指标没有特异性,所以这只是个猜测,不如先按照这个猜测来治疗试试吧。 治疗方法是冲击疗法,用10倍于正常剂量的可的松冲击免疫系统。我的理解就是一次把免疫系统干趴下,让它好好冷静冷静,短时间内爬不起来。 之后我们从医院住院部离开,回到了家里。说是观察病情,实则医生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就是在期待这一次的可的松冲击之后,发烧可以自愈。 10倍强度的可的松让高烧停止了2个星期,孩子体温徘徊在37.5~38.5摄氏度之间。2个星期之后,凌晨4点,发烧卷土重来,40度。 我不再相信这仅仅是发烧而已,也不再相信这病可以自愈,更不相信老医院还能猜到什么新的疗法。必须转院。我们转去了慕尼黑大学医院儿童免疫专科。 五、终于确诊了! 一切又要重头查起,结果也如同之前一样,除了CRP和白细胞高之外,无任何异常。 医生问,是否有皮疹。这里我们犯了一个错误,孩子生病头两天里,身上有过小红点,上一个医院的医生也看到了。这些小红点很快就消失了,而且已经是近4个星期之前的事了,于是我觉得没必要提起,便回答没有。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小红点是诊断的关键点之一,我当时应该把整个过程讲述给医生听,而不是擅自判断重要与否。 后来小红点再次出现,保险起见,我拍了照片。医生看过照片之后,越发肯定了之前的猜测,有一项关键的化验已经朝着这个方向走了,等到结果出来一切便可真相大白。 发烧持续了整整6个星期的时候,一份化验单的到来,终于让一切水落石出。 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非常高,是斯蒂尔症(Morbus Still),又叫“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不是之前查抗体已经被否定了么?不,不一样。 被否定的是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其下还有7个子类别,其中最特殊的就是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名字相似,其实差别很大。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其本质是自身细胞对抗自身组织产生的炎症,抗体检查呈阴性,诊断需要查蛋白S100。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有三大临床症状: 1.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强度、可以自愈的、周期性的发烧。 2.全身随机出现的、短暂停留几个小时后消失的皮疹,通常是平面的小红点。 3.肝脾,淋巴肿大,关节红肿,全身器官受累。 第三条目前没在女儿身上发现,医生称这是“非典型的”,因此格外难诊断,在欧洲发病率是万分之一。 这个病可以控制,无法治愈,治疗手段是通过抑制免疫系统来控制炎症反应,如注射生物制剂。 药物的效果非常好,立竿见影,用上药之后,发烧立刻停止了。从此,我们便开始了每天给孩子打针的生活,期间不断根据验血结果调整药量。 女儿2岁半的时候我们尝试过停药,可停药几个月之后又复发了。复发之后医生给换了一种药,4~6周打一次,大大减轻了孩子每天打针的痛苦。 生物制剂没有带来副作用,她正常生活、上幼儿园,身体智力等发育均正常。然后每1~2个月复查一次,每半年检查一次眼睛,时刻注意关节是否有异常。 我们已经渐渐接受了这一种会伴随女儿终身的疾病,并渐渐学会如何与它相处,久而久之与疾病共存好像也不是那么可怕的事了。感谢科技的进步,有生物制剂这么好的药可以用;感谢医疗保险,减轻我们的经济负担;感谢女儿,生了病也依旧美好地成长着。 本文转自医学界儿科频道,以及作者才子的分享,在此特别感谢!
王汉久 2024-11-25阅读量2056
病请描述: 近日耳鼻喉科病房住进来一位特殊的患者,年仅18岁的小刘,年纪虽轻,但颌下反复肿痛的病史有十年之久。据家长反映,小刘自幼曾出现原因不明的颌下肿痛,口服消炎药后肿痛慢慢消退。但这一症状时常发作,尤其在劳累、休息不好时出现。每年发作多次,症状也逐渐加重,常伴发热,食欲不振,夜不能寐,给自己造成了很多困扰。于当地医院就诊,每次均给于口服抗生素进行治疗,症状得以暂时控制,但不定期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工作及生活,为此小刘多地求医,却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病因,十分苦恼。前段时间,颌下区再次出现胀痛,并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多方打听后来我院求诊,科室团队经过全面系统的询问病史、专科检查,考虑小刘的疾病为颌下腺导管结石合并颌下腺炎。颌下腺位于其导管开口下方,故唾液容易淤滞在导管,如果唾液中钙盐成分较多,容易形成结晶沉积,从而形成结石,因为结石的堵塞,导致颌下腺分泌的唾液排出进一步受阻,潴留,口腔细菌易逆行感染诱发慢性炎症,在免疫力下降时常引发急性发作。随后通过下颌区薄层CT检查发现了隐藏在颌下腺导管中的结石,证实了我们的诊断。 科室组织了术前病例讨论,制定了“两步走”计划。首先积极治疗颌下腺炎症;第二步待感染有效控制后,行手术切除患侧颌下腺及导管结石。手术中我们对重要结构如颌外动脉、舌神经、舌下神经等精准分离并加以保护,完整切除了因反复发炎肿大硬化的颌下腺及结石。术后患者很快康复出院。一粒“石子”引发的十年烦恼解除后,小刘及家人对我科的诊疗技术表示满意和赞叹。
袁波 2024-11-04阅读量855
病请描述:肺癌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一的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病例的85%。 非小细胞肺癌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大细胞癌等多种亚型。深入了解非小细胞肺癌对于预防、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1非小细胞肺癌的类型与特点 1.鳞状细胞癌:常发生于较大的支气管,与吸烟关系密切。癌细胞形态类似于鳞状上皮细胞,生长相对较慢,转移较晚,但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不如其他亚型。 2.腺癌:多起源于较小的支气管上皮或肺泡上皮,是女性和非吸烟者中常见的类型。腺癌通常在肺的周边部位生长,容易通过血液转移到远处器官,如脑、骨和肝脏。 3.大细胞癌:细胞较大,形态多样,缺乏小细胞癌和腺癌的特征。大细胞癌的生长速度较快,转移较早,治疗效果相对较差。 2发病原因 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吸烟:吸烟是导致非小细胞肺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苯并芘等,可损伤支气管上皮细胞,引发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癌变。 2.环境因素:长期暴露在石棉、氡气、砷、铬、镍等致癌物质的环境中,会增加患非小细胞肺癌的风险。此外,空气污染、厨房油烟、工业废气等也可能与肺癌的发生有关。 3.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基因突变,如 EGFR、ALK、ROS1 等,会增加个体患非小细胞肺癌的易感性。家族中有肺癌病史的人,其患病风险也相对较高。 4.慢性肺部疾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结核、肺纤维化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肺癌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 3症状与诊断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通常没有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持续时间较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2.咯血:痰中带血或咯血,血量可多可少。 3.胸痛:肿瘤侵犯胸膜或胸壁时,可引起胸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钝痛或刺痛。 4.呼吸困难:肿瘤阻塞支气管或引起胸腔积液时,会导致呼吸困难。 5.发热:肿瘤坏死或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发热。 6.体重下降:由于肿瘤消耗和食欲减退,患者可能出现体重不明原因的下降。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 1.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等,可以帮助发现肺部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和周围组织的关系。 2.病理学检查:通过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胸腔镜或开胸手术活检等方法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诊断,明确肿瘤的类型和分化程度,这是确诊非小细胞肺癌的金标准。 3.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CYFRA21-1)等,对肺癌的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治疗方法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基因检测结果等因素。 手术治疗 手术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Ⅰ期、Ⅱ期和部分ⅢA 期的患者,如果身体状况允许,应尽可能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包括肺叶切除、全肺切除和楔形切除等。手术后,根据病理分期和危险因素,可能需要进行辅助化疗或放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放疗 放疗是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的治疗方法。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可以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也可以与化疗联合应用。此外,放疗还常用于术后辅助治疗、脑转移和骨转移的姑息治疗等。 化疗 化疗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来治疗肺癌。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铂类(顺铂、卡铂)、紫杉醇、多西他赛、吉西他滨、培美曲塞等。化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放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联合应用。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可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基因突变或蛋白质靶点进行治疗的方法。例如,对于 EGFR 基因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使用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奥希替尼等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于 ALK 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可以使用克唑替尼、阿来替尼等 ALK 抑制剂。靶向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点,但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相应的靶点。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细胞。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治疗药物是 PD-1/PD-L1 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等。免疫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尤其是对于晚期患者,可以显著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5预防措施 虽然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预防仍然是降低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以下是一些预防非小细胞肺癌的建议: 1.戒烟:吸烟是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戒烟是预防肺癌最有效的方法。不仅吸烟者要戒烟,同时也要避免吸二手烟。 2.避免暴露于致癌环境:减少接触石棉、氡气、砷、铬、镍等致癌物质,在工作中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改善室内外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对呼吸道的刺激。 3.健康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高脂肪、高糖、高盐和加工肉类食品。 4.适量运动:保持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降低患癌风险。 5.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者、有家族病史者、慢性肺部疾病患者等,应定期进行胸部低剂量螺旋 CT 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肺癌。
郑远 2024-09-02阅读量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