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藏在“懒洋洋”背后的健康隐患——费健主任的贴心科普指南 大家好,我是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费健医生。从医30年来,我做过上万台手术,也通过线上平台解答了超10万人次的疑问。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沉默的杀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它看似温和,却能悄悄影响全身健康,尤其是女性朋友们更需警惕! 一、甲减:你的身体为何“电力不足”?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精密仪器,甲状腺就是负责“发电”的核心部件。甲减即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全身代谢“降速”。 常见症状自查清单(快看看你中了几条?): 总觉得累,睡不醒,记忆力像“断片” 怕冷,夏天也要盖厚被子 体重莫名增加,减肥像“登天” 皮肤干燥、脱发,甚至眉毛变稀疏 便秘、月经紊乱、怀孕困难 ⚠️ 高危人群注意: 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 做过甲状腺手术或放射治疗 长期服用含锂、胺碘酮等药物 孕期或计划怀孕的女性 二、诊断甲减:抽一管血就能“破案” 许多患者问我:“费主任,我该做什么检查?”其实关键就两步: 抽血查甲功:重点看TSH(促甲状腺激素)和FT4(游离甲状腺素)。 TSH升高+FT4降低=原发性甲减(最常见) TSH正常/降低+FT4降低=中枢性甲减(需排查脑垂体问题) 病因探究:如抗体检测发现TPOAb(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提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如桥本氏病),另外还要询问家族史和手术史等。 💡 小贴士: 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无需空腹 孕期TSH参考值更低,需用“妊娠专用标准” 三、左甲状腺素:甲减患者的“生命燃料” 治疗甲减的核心是补充甲状腺激素,左甲状腺素是首选药物。但如何吃对药?记住这10个细节: ⚠️ 警告: 擅自停药可能导致黏液性水肿昏迷(死亡率高达20%!) 过量服用会引发心慌、手抖等“药物性甲亢” 四、特殊人群:孕妇、老人用药需谨慎 1. 孕期甲减: 危害:增加流产、早产风险,影响胎儿智商! 治疗:孕前TSH需<2.5mIU/L,发现怀孕立即复查并调整药量。 安心提示:左甲状腺素与人体自身激素相同,孕期哺乳期均可安全使用。 2. 老年甲减: 用药原则:起始剂量从12.5μg开始,缓慢加量,警惕心绞痛等副作用。 监测重点:每4~6周查TSH,避免过度治疗导致骨质疏松。 五、生活管理:这些小习惯让疗效翻倍 饮食:适量补碘(如加碘盐),但避免海带、紫菜过量(反而抑制甲状腺功能)。 运动:选择瑜伽、散步等温和运动,避免剧烈消耗。 情绪:甲减易导致抑郁,多晒太阳、培养兴趣爱好有助于调节心情。 费主任的心里话 甲减就像一辆逐渐熄火的车,及时“加油”才能重新上路。作为医生,我最痛心的是看到患者因擅自停药或听信偏方而病情加重。请记住: 确诊甲减后,90%患者需终身服药,但规范治疗不影响寿命! 每3~6个月复查甲功,动态调整药量。 遇到药物品牌更换、剂量困惑,务必咨询医生,勿自行决定。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愿每位读者都能做自己的“甲状腺守护者”。如有疑问,欢迎到我的线上诊室咨询——科学治病,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 《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治指南》 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治疗共识 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甲状腺MDT中心临床数据 (本文作者:费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费健 2025-04-15阅读量9
病请描述:缺铁性贫血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化系统影响 缺铁性贫血初期,患者可能出现轻微的消化功能异常。由于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胃肠道黏膜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应,导致消化功能减弱,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恶心、便秘或腹泻等症状。长期以往,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 ###二、免疫系统影响 铁元素是维持免疫系统正常运作的重要元素之一。缺铁会导致免疫细胞数量减少、功能下降,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患者可能频繁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且恢复速度较慢。此外,缺铁性贫血还可能影响伤口愈合速度。 ###三、神经系统影响 缺铁会导致大脑供氧不足,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患者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头晕、耳鸣、嗜睡等症状。儿童患者还可能出现智力发育迟缓、学习能力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其认知和行为发展。 ###四、心血管系统影响 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心脏负担会加重,因为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泵血以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长期如此,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如心悸、气短、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如心律失常、休克等症状。 ###五、其他系统影响 缺铁性贫血还可能对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例如,缺铁可能导致肾血流量不足,长期以往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在女性患者中,缺铁还可能引发月经失调等问题。 ###六、皮肤和毛发影响 由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不足,皮肤可能会变得苍白无光泽。同时,缺铁性贫血还可能导致头发脱落,指甲变得脆弱易碎。 综上所述,缺铁性贫血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其他多个系统。因此,一旦出现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并接受治疗。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均衡饮食,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摄入,如红肉、动物肝脏等,以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刘尚勤 2025-02-21阅读量764
病请描述: 医生看病其实除了开药做检查,很多时候需要给患者一些具体的生活和饮食方面的指导,以及通俗易懂的科普介绍,让患者在治愈本次发病的同时,还能学习到如何预防和日常的自我防护知识。这点在肛肠疾病方面尤其显得重要,但短短的就医时间,长长的候诊队伍,难免让医生临诊时,无法腾出大段的时间来和每个患者一一做解释。有鉴于此,根据三十年的临床经验,笔者把日常患者就诊时侯最关心的问题,以及一些必须要对患者的关照,做了按疾病分类的整理,希望每个普通人,能够通过掌握了一些肛肠科的基本的知识,不得肛肠病,而患者在得病的最初,能够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判单判断,是否选择按照书本的知识,进行自我疗愈,还是及时就医,避免疾病的加重。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群。 内容摘要 作者根据30年左右临床经验,针对患者所需、所想、所痛,总结了36条肛肠疾病的预防保健小知识,并以此引出便秘、痔疮、肛裂、肛周脓肿、肛瘘、炎症性肠病等常见肛肠疾病,以及肛周湿疹、尖锐湿疣、肛乳头肥大、直肠黏膜内脱垂、一过性肛门直肠痛、结肠憩室等少见肛肠病症,深入浅出地介绍相关疾病知识,生动形象地科普疾病防治方法,体贴入微地指导就医途径。作者以西医诊疗为基础、中医防治为特色,想民意,解民生,使疾病知识点既易于理解,又贴近生活、方便实用。 特别推荐 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是最大的免疫器官,是“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重要“节点”,是抵御外来病邪的重要屏障……振宜医生作为一名肛肠科骨干专家,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如何保“肠”而全“寿”,也是他的一番“好心肠”了。 ——胡鸿毅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序 今年中秋前,王振宜医生嘱我为他的科普新作《“肠”寿36计 肛肠疾病大揭秘》写序,为能梳理全书脉络,特意让振宜医生把付梓稿传我学习一下。尽管是科普教育方面,但真要写出言辞达意,反映出振宜医生良苦用心的文字来,一时又有点犹豫了。手头正好有一本《段逸山解读医古文》,重读段先生点评剖析的80余篇本科时就接触到的医学美文,更深刻地体味到了段先生对医古文学习的新“意境”:要跳出字词训释的教学框框,引导注重意义领悟、深切宽广的高度来学习把握文章的要旨精髓,尤其是在读通字面之意外,更要求读透作者字下之意和思想感情。这也联想到之前在大学工作期间,与各位同事一起推动《医古文》“课程思政”和人文医学教改,其出发点也就是要挖掘出医学家的科学仁爱和大医精诚。振宜医生这本册子,讲的是防病、识病、治病的浅显道理,但映射出的已经是一名优秀中医师和学问家的内心特质了。 中医本来就有重视脾胃“后天之本”的理念和诊治方法体系,肠道不仅是脾胃运化和升降功能的具体体现者,更是参与者。或者讲,从肠道管理着手,是实现脾胃(消化)功能正常,乃至事关全身健康状态的关键所在。现代临床已经证实,“脑肠轴(肽)”、肠道菌群和微生态与内分泌代谢、肠道功能与卒中及脓毒血症等急危重症转归的关联作用。这些已知的机制,无不都在重复着这样的概念: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是最大的免疫器官,是“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重要“节点”,是抵御外来病邪的重要屏障,等等。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提出的“养生十三法”中,涉及消化道保健的就有“口常转”“腹常揉搓”“摄谷道”之法。还有扭膝、散步、搓脚、摆腰等动作,很直接的反应也包含了对胃肠道的舒畅作用。孙思邈称“十三法”为“聪明之法”,在“宝命全形”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似可见一斑了。振宜医生作为一名肛肠科骨干专家,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如何保“肠”而全“寿”,也是他的一番“好心肠”了。 古代医家的楷模,都善于认真记录与反思临床病案,称之为“诊籍”。医缓能精准科学地判定生死,医和善于创新发现“六淫致病”等具体机理,扁鹊更是一位热心的实践家、传道者和古代的科普“达人”,力求“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求“疾可已、身可活”,但又内省发出“医之所病病道少”的感叹,反复强调的“六不活”都饱含着养生、预防、“治未病”的理念。扁鹊还是一名古代优秀“全科医生”,哪里有需要,他就会潜心钻研地方流行病,变身一位精深的专科大夫,沉下心来解决病人的痛苦。振宜医生与古代医家心灵碰撞,可以讲已经实实地融入在这本册子之中了。 “医者非圣贤莫为”。期待广大读者依着“肠”寿之计,体味着振宜医生的情怀,一起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道中奋斗并幸福着。 胡鸿毅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2024年11月
王振宜 2025-02-10阅读量809
病请描述:牛先生本是一位性格开朗,善于交流的人,在3年前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表情也异常的严肃,刚开始家人担心他有工作压力,经常开导他,但牛先生说他没有压力,就只是不想说话,对此,家里人也是束手无策,甚至怀疑他是精神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带他去了精神科,服用了一段时间抗抑郁焦虑的药物。后来,牛先生的家人逐渐发现,他不仅不愿意与人接触交流,行动也变得迟缓,于是来到了医院就诊,在进行相关检查后被确诊为患上了帕金森病。 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学廉教授介绍:帕金森病是中脑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引起的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其发生与年龄、遗传因素及接触环境毒素有关,主要发病人群集中在60岁以上老人,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和肿瘤之后,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杀手”,目前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根据疾病进展的不同阶段、患者的个体差异,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实现“专病专治”。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帕金森病早期的首选治疗手段,但药物疗效较好的阶段即“蜜月期”过后,单纯的药物治疗已经无法控制病情,患者会出现异动症、开关现象等症状。经过帕金森关爱中心多学科团队充分评估后,可考虑进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BS),缓解患者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帕金森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初期症状复杂多样且不典型,很容易被忽视,因此要及早识别帕金森病的危险信号,早干预早治疗。1、早期震颤 往往从一侧上肢手部开始,呈节律性搓丸样动作,且静止时易发生。2、行动迟缓和步态异常 刷牙、系纽扣等一些精细的动作变得缓慢吃力,走路感觉迈不开步子,迈步时腿突然“僵住”,姿势不稳。3、不典型的“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失眠、多梦、焦虑、抑郁、记忆力下降、便秘等,病情发展到后期还会出现“面具脸”,患者通常表情呆板。 王学廉教授提醒:如果出现以上这些症状,应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行确诊。虽然帕金森病不能完全治愈,但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和细致护理等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能够很好地控制帕金森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学廉 2025-01-23阅读量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