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腹部 > 孕妇胃痛 > 护理

孕妇胃痛护理

孕妇胃痛护理相关内容 更多>

偏头痛诊断与防治

病请描述: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头痛,其病情特征包括一侧或两侧中度至重度搏动性头痛,且多发生于偏侧头部,可合并有恶心、呕吐、害怕声光刺激等症状。偏头痛多起病于儿童期、青春期和成年早期。15%~30%患者头痛发作前出现先兆。中国偏头痛年患病率为9.3%,女性与男性之比约为2∶1。学术界定义为这是一种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 一、流行病学偏头痛影响了全球大概18%的人口,全球大概有13.3亿的偏头痛人群。最新的全球疾病负担2019研究报告显示,偏头痛目前仍是全世界第二大导致患者失能的病因,且在中青年女性中排名第一,占全球疾病负担的5.6%,超过了所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总和。中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成年偏头痛的年患病率是9.3%,大概有1.5亿人在最具有生产力的年龄段(15-49岁)患病。我国偏头痛患病率是9.3%,但症状就诊率是52.9%,诊断正确率是13.8%,急性期治疗率是26.6%,预防治疗是22.7%。在中国,80.3%的偏头痛患者是由初级保健水平的全科医生管理,尤其是在农村或欠发达地区更常见。偏头痛多起病于青春期,少部分可在儿童期发病,到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这个年龄段发作频繁、症状剧烈。偏头痛特别“偏爱”女性,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3倍。偏头痛常有遗传背景,在患有癫痫、抑郁症、哮喘、焦虑、卒中和其他神经遗传性疾病的人群中,偏头痛也更为常见。 二、偏头痛类型根据头痛的主要临床表现将其分型为无先兆偏头痛、有先兆偏头痛等。慢性偏头痛是指每月符合偏头痛特点的发作超过15天,连续3个月或3个月以上,而且每个月至少发作8天。这类头痛的诊断须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尤其是药物过量引起的头痛。学术界对偏头痛有非常细致的分类,更多用于学术研究。临床上,还有一些临床较少见的偏头痛类型:这是头痛与您的经期有关的时候。 这些通常发生在月经开始前 2 天,并持续到月经开始后 3 天。 您也可能在一个月的其他时间出现其他类型的偏头痛,但月经前后的偏头痛通常没有先兆。这种也称为偏头痛。 您有先兆症状但没有头痛。 事实上,先兆通常是这类偏头痛的主要警示信号。 但您也可能有恶心和其他偏头痛症状。 它通常只持续约 20-30 分钟。 您有平衡问题、眩晕、恶心和呕吐,伴有或不伴有头痛。 这种通常发生在有晕车病史的人身上。专家对这种类型知之甚少。 它会引起胃痛、恶心和呕吐。 它经常发生在儿童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变成典型的偏头痛。 您的身体一侧有短暂的麻痹(偏瘫)或无力。 您可能还会感到麻木、头晕或视力改变。 这些症状也可能是中风的征兆,因此请立即就医。这类表现为反复发生的完全可逆的单眼视觉障碍,包括闪烁、暗点,甚至失明,但是眼科检查正常,这类偏头痛与脑干先兆性偏头痛的区别在于视觉症状仅限于单眼。脑干先兆性偏头痛,实际上是指基底动脉先兆性的偏头痛,可能和基底动脉重要的后循环血管的功能收缩障碍有关系,患者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或者短暂一过性的意识模糊、偏头痛。此类病人需要跟后循环脑梗死进行鉴别,如果患者初次发病,是需要进行严密观察有没有后循环梗死的发生的可能性,因为从临床表现很难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初次发病,很明确地鉴别,尤其在急诊,没办法进行很好的血管评估的情况下,需要进行严密观察。此类患者预防的治疗方法和偏头痛类似,要避免咖啡因、腌制的食物、过度疲劳、生活不规律等诱发偏头痛发作的诱因。还需要对血管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进一步的干预,包括血压、血糖、血脂以及血管性的病变的评估,包括冠心病、外周血管病变等。这种严重的偏头痛可持续 72 小时以上。 疼痛和恶心非常剧烈,您可能需要去医院。 有时,药物或药物戒断会导致它们。这会导致眼睛周围疼痛,包括周围肌肉麻痹。 这是一种医疗急症,因为症状也可能由眼后神经受压或动脉瘤引起。 其他症状包括眼睑下垂、复视或其他视力变化。 三、基本病因与风险因素,偏头痛具有遗传易感性,约60%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如果一个人患偏头痛,则其亲属出现偏头痛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6倍。有学者找到了一类偏头痛患者的特殊的突变基因,而且有一定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综合发作时的表现,这类偏头痛被称为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基于人群的家庭研究表明偏头痛具有很强的遗传易感性,尤其是先兆偏头痛 。 受体及其调节位点似乎与偏头痛的病理生理事件有关。使用功能候选方法并使用来自 15q11-q13 基因组区域的标记对 10 个家族进行基因分型,该区域包含编码受体亚基的基因。有学者发现有一类神经系统兴奋性相关基因突变与偏头痛常见类型有关,以此推论偏头痛与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紊乱有关。这一因素在临床上表现非常明显,尤其是和女性激素水平有关,偏头痛女性可达男性的3倍,青春期女性发病尤其明显,而且常常有月经期发作规律,妊娠期或绝经后发作减少或不再发作。女性患偏头痛的频率是男性的三倍。2、年龄。 大多数人在 10 到 40 岁之间开始出现偏头痛。但许多女性发现她们的偏头痛在 50 岁后会好转或消失。3、家族史。 五分之四的偏头痛患者有其他家庭成员患偏头痛。 如果父母一方有此类头痛病史,则他们的孩子有 50% 的几率患上此类头痛。 如果父母双方都有,风险会上升到 75%。4、其他。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和癫痫会增加患病几率。 四、诱发因素来自工作或生活的压力、紧张、情绪不稳定、应激及应激后放松可诱发偏头痛。当您感到压力时,您的大脑会释放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导致血管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偏头痛。过度焦虑也可能是偏头痛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许多女性注意到她们在月经前后、怀孕期间或排卵期间会感到头痛。 症状也可能与更年期、使用激素的节育或激素替代疗法有关。如明亮或闪烁的灯光、大声喧哗等。大声的噪音、明亮的灯光和强烈的气味会引发偏头痛。浓烈的气味(香水、油漆味、二手烟等)均可诱发偏头痛。口服避孕药和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可加重偏头痛。另外,经常服用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也会诱发偏头痛。唤醒-睡眠模式的变化均可诱发偏头痛强烈的体力活动可能诱发偏头痛,包括性活动吸烟同样是一个诱导因素摄入过多或摄入不足会导致头痛。 咖啡因本身可以治疗急性偏头痛发作。 五、症状偏头痛的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开始常为隐约疼痛,逐渐变为搏动性疼痛,活动时加重,还可从头的一侧转移至另一侧,累及头前部或整个头部;对光线、噪音和气味敏感;伴有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腹部疼痛;食欲差;感觉非常的暖或冷;肤色苍白;疲劳;头晕;视野模糊;腹泻。比较罕见的症状包括发烧、影响正常的肢体活动。大多数患者的头痛持续约4小时,但严重者可持续超过3天。偏头痛的发生频率因人而异,每月发生2~4次较为常见,但有些患者每隔几天就会发生偏头痛,也有些患者一年仅发生一两次。 六、就医,偏头痛的诊断非常依赖于患者对症状的描述,因此如果经常出现偏头痛发作的症状和体征,应记录发作及处理的情况,并在就医时向医生描述。对于有头痛史患者,若头痛模式改变或突然感觉不同于以往,应尽早就医。若出现以下任何症状和体征,应立即就医:1. 突发的、严重的头痛;2. 头痛伴发烧、颈部僵硬、精神错乱、癫痫发作、复视、乏力、麻木或言语障碍;3. 头部受伤后头痛,特别是头痛加重;4. 咳嗽、劳累、紧张或运动后,头痛加重;5. 年龄超过50岁新发头痛。 七、相关检查1、体格检查着重于神经系统检查,根据先兆症状及头痛性质,可能会检查意识是否清醒、言语交流状态、眼部活动、颈部强直性等,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一旦判断为偏头痛,如果患者还在发作期可能会快速叮嘱患者安静休息,以避免过多检查诱发更为严重的头痛发作。2、血液检查一般考虑偏头痛很少进行血液检查,当怀疑合并有血管疾病、脊髓或颅内感染、内分泌性疾病时,可能安排相关检查。3、磁共振成像MRI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可产生大脑和血管的详细图像,其可帮助医生排除脑肿瘤、卒中、脑出血、感染及其他脑和神经系统疾病。4、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使用一系列X射线可创建大脑的详细横截面图像,有助于医生排除肿瘤、感染、脑损伤、脑出血及其他可能导致头痛的疾病。5、腰椎穿刺若怀疑颅内感染、出血或其他潜在疾病,医生可能会推荐腰椎穿刺。6、血清CGRP浓度检测近年来有研究认为,血清CGRP浓度与偏头痛密切相关。 八、鉴别诊断,根据偏头痛发作类型、家族史和神经系统检查,通常可作出临床诊断。而通过脑部CT、MRI等检查,可排除脑血管疾病、颅内动脉瘤和占位性病变等颅内器质性疾病。偏头痛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丛集性头痛,这是较少见的一类头痛,一侧眼眶周围发作性剧烈疼痛,持续15分钟~3小时,发作从隔天1次到每日8次。本病具有反复密集发作的特点,但始终为单侧头痛,并常伴有同侧结膜充血、流泪、流涕、前额和面部出汗和Horner征等。 2、紧张型头痛,这类头痛为双侧枕部或全头部紧缩性或压迫性头痛,常为持续性,很少伴有恶心、呕吐,部分病例也可表现为阵发性、搏动性头痛。多见于青、中年女性,情绪障碍或心理因素可加重头痛症状。 3、症状性偏头痛,由头颈部血管性病变引起的头痛,如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未破裂的囊状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由非血管性颅内疾病引起的头痛,如颅内肿瘤;由颅内感染引起的头痛,如脑脓肿、脑膜炎等。这些继发性头痛在临床上也可表现为类似偏头痛性质的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但无典型偏头痛发作过程,大部分病例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或刺激症状,颅脑影像学检查可显示病灶。由内环境紊乱引起的头痛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子痫或先兆子痫等,可表现为双侧搏动性头痛,头痛在发生时间上与血压升高密切相关,部分病例神经影像学检查可出现可逆性脑白质损害表现。 4、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这类属于继发性头痛。头痛发生与药物过度使用有关,可呈类偏头痛样或同时具有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性质的混合性头痛,头痛在药物停止使用后2个月内缓解或回到原来的头痛模式。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对预防性治疗措施无效。 九、治疗 偏头痛无法根治,其治疗目的是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症状,预防头痛复发。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性治疗分为发作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是加强宣教,帮助患者确立科学、正确的防治观念和目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寻找并避免各种偏头痛诱因;非药物干预手段包括针灸、按摩、理疗、生物反馈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 1、药物治疗,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临床治疗偏头痛通常应在症状起始时立即服药。治疗药物包括非特异性止痛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和特异性药物(如麦角类制剂、曲普坦类药物)。药物选择应根据头痛程度、伴随症状、既往用药情况等综合考虑,进行个体化治疗。 轻-中度头痛· 单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萘普生、布洛芬、双氯芬酸等有效,如无效再用偏头痛特异性治疗药物;· 阿片类制剂如哌替啶对偏头痛急性发作亦有效,因其具有成瘾性,不推荐常规应用;· 对于有麦角类制剂或曲普坦类应用禁忌的病例,如合并有心脏病、周围血管病或妊娠期偏头痛,可给予哌替啶治疗以终止偏头痛急性发作。 中-重度头痛,严重发作可直接选用偏头痛特异性治疗药物以尽快改善症状,部分患者虽有严重头痛但以往发作对反应良好者,仍可选用。麦角类制剂适用于发作持续时间长的患者,复方制剂如麦角胺咖啡因合剂可治疗某些中-重度的偏头痛发作。须注意:麦角类和曲普坦类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心悸、烦躁、焦虑、周围血管收缩,大量长期应用可引起高血压和肢体缺血性坏死。因具有强力的血管收缩作用,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和孕妇患者均为禁忌。此外,麦角类和曲普坦类药物应用过频,会引起药物过量使用性头痛,建议每周用药不超过2~3天。 药物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别,(1)缓解疼痛。 非处方药通常效果很好。 主要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咖啡因和布洛芬。 切勿给 19 岁以下的任何人服用阿司匹林,因为存在瑞氏综合症的风险。 服用非处方止痛药时要小心,因为它们也可能会加重头痛。 如果你使用它们太多,你可能会出现反弹性头痛或变得依赖它们。 如果您每周服用任何 OTC 止痛药超过 2 天,请与您的医生讨论可能效果更好的处方药。 他们可能会推荐可以很好地缓解偏头痛的处方药,包括曲坦类药物,以及较新的迪坦类药物。 您的医生可以告诉您这些是否适合您。(2)恶心类治疗药。 如果您因偏头痛而感到恶心,您的医生可以开药。(3)曲坦类。 这些药物可以平衡大脑中的化学物质。 您可能会吞下一颗药丸、在舌头上溶解的药片、喷鼻剂或打一针。 示例包括阿莫曲坦、依曲普坦、利扎曲坦、舒马曲坦和佐米曲坦。 2、伴随症状治疗,恶心、呕吐者有必要合用止吐剂,严重呕吐者可给予小剂量氯丙嗪。伴有烦躁者可给予苯二氮䓬类药物以促使患者镇静和入睡。 3、手术治疗,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4、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包括中草药,针灸,按摩等不同治疗方法。有中草药治疗方面,目前还没有强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哪些中草药可能缓解偏头痛。但是,中医治疗偏头痛有悠久的历史。治疗偏头痛的中药主要有具有平肝、息风、理气、活血通络、止痉等作用的天麻、三七、柴胡、川芎、全蝎、白芷、香附、钩藤、葛根、白芍、郁李仁等,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上药物进行治疗,如果病情持续不能缓解,建议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针灸方面,从偏头痛发病的位置来说,它主要是在耳面部,基本上的以足少阳胆经,就是以少阳经也就是手上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以及足阳明胃经受累为主。在治法上强调的是通络止痛、疏利少阳,取穴方面可以取局部穴位配合远端的穴位。最常用的穴位,如风池、太阳、头维、率谷、合谷、太冲、外关、足临泣。另外,脊椎按摩疗法、按摩、穴位按摩、针灸和颅骶疗法等物理治疗也可能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5、预防性治疗,预防性治疗是在偏头痛还未发生时的用药,其指导用药的适应范围包括:· 频繁发作,尤其是每周发作1次以上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 急性期治疗无效,或因副作用和禁忌症无法进行急性期治疗者;· 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特殊变异型偏头痛,如偏瘫性偏头痛、基底型偏头痛或偏头痛性梗死等。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药物分为以下几大类,均应从小剂量单药开始,在医生指导下缓慢加量至合适剂量,同时注意副作用。偏头痛发作频率降低50%以上可认为预防性治疗有效。有效的预防性治疗需要持续约6个月,之后可缓慢减量或停药。 心血管药物· 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偏头痛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和噻吗洛尔已被证明可有效预防偏头痛;· 钙离子拮抗剂有助于预防偏头痛和缓解症状,如维拉帕米有助于预防有先兆的偏头痛;·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赖诺普利可减少偏头痛的发作时间和严重程度。 6、其他治疗,(1)心理治疗,偏头痛的心理治疗主要基于行为治疗,包括放松、生物反馈及认知治疗。放松疗法主要目的是,降低身体各系统的激活及促进身体放松。生物反馈可通过使用各种仪器,感受衡量肌张力(肌电图生物反馈疗法)、皮肤电阻(电皮生物反馈疗法)或周围体温(温度生物反馈疗法)来测量、放大并反馈躯体信息给患者,从而达成由生物反馈促进的放松。认知疗法通过指导患者更好地处理与头痛相关的应激反应及其他伴随心理疾患,来治疗反复发作的头痛。(2)行为疗法。放松训练:选择安静的场所 ,排空大小便 ,舒适地躺着或坐着。将注 意力集中于自己身体的感受,摒弃杂念,进行自然有节律的缓慢 的腹式深呼吸 。 十、预后 大多数偏头痛患者的预后良好。偏头痛症状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缓解,部分患者可在60~70岁时偏头痛不再发作。 十一、并发症 1、偏头痛持续状态,偏头痛发作持续时间≥72小时,而且疼痛程度较严重,但其间可有因睡眠或药物应用获得的短暂缓解期。 2、无梗死的持续先兆,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在一次发作中出现一种先兆或多种先兆症状,持续1周以上,多为双侧性;本次发作其他症状与以往发作类似;需神经影像学排除脑梗死病灶。 3、偏头痛性脑梗死,极少数情况下,在偏头痛先兆症状后出现颅内相应供血区域的缺血性梗死,此先兆症状常持续60分钟以上,而且缺血性梗死病灶为神经影像学所证实,称为偏头痛性脑梗死。 4、偏头痛先兆诱发的痫性发作,极少数情况下偏头痛先兆症状可触发痫性发作,且痫性发作发生在先兆症状中或后1小时以内。偏头痛常见的合并症还包括:哮喘、慢性疼痛、纤维肌痛、抑郁症、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 十二、日常照护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寻找并避免各种偏头痛诱因,遵医嘱服药,可帮助患者预防和减少偏头痛发作。 1、家庭护理,患者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适当的运动来缓解偏头痛病情:· 实践肌肉放松训练:放松方法包括渐进式肌肉放松、冥想或瑜伽。· 保证足够睡眠:每天作息规律,确保有足够的睡眠,但不要过度。· 休息和放松:头痛时,可尝试在黑暗、安静的房间里休息。· 坚持写头痛日记:即使看过医生,也要坚持写头痛日记。这将有助发现诱发偏头痛的因素以及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黑暗、安静的房间里闭着眼睛休息· 将冷敷布或冰袋放在额头上,并轻按头皮上的疼痛部位。· 喝大量的液体 2、日常生活管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偏头痛诱发因素,如进食奶酪、巧克力等食物,避孕药、硝酸甘油等药物,以及避免过劳、紧张、情绪不稳等,并遵医嘱服药。 十三、预防在注意避免偏头痛诱发因素的同时,可遵医嘱服用预防性治疗药物。同时,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采取预防策略,可减少偏头痛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创建每日生活计划:日常生活中,建立规律的睡眠模式并定时进餐。另外,尽量控制压力。· 识别并避免触发因素。 在日记中记录您的症状模式,以便找出导致它们的原因。· 管理压力。 冥想、瑜伽和正念呼吸等放松技巧会有所帮助。· 定期进行适度运动:定期有氧运动可缓解紧张情绪,有助预防偏头痛。经医生同意,可选择喜欢的有氧运动,包括散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同时应注意,运动时要慢慢热身,因为突然剧烈运动会引起头痛。此外,经常运动也有助减肥或保持健康体重,肥胖被认为是偏头痛的一个易发因素。不过,运动也不可以过度,过度运动也可能会诱发偏头痛,因此,需要坚持适量运动。· 减少雌激素的影响:对于女性偏头痛患者,雌激素可能会诱发或使头痛恶化,所以应避免或减少服用含雌激素的药物。· 定期进食。· 多喝水。· 得到充足的休息。

王炎林 2024-04-11阅读量125

虚弱产妇如何做好产后恢复

病请描述:  生产的过程几乎耗尽了产妇的所有能量,加上随之而来的生理改变,使得疲劳而虚弱的妈妈需要更细心的调养才能恢复元气。由于产后调养是从分娩后的那一刻就开始,因此,住院期间的生理照顾便显得格外重要。  此时,产妇能够了解自己的生理状况,掌握一些自我照顾或配合医护人员的小技巧,便能极大提升产后调理的质量。  自然产  产后的生理变化有很多,在自然产方面,需要特别照顾的有恶露、排便、感染、胀奶、产后痛与下床晕眩等。  ⊙恶露。产后从阴道内排出的液体称为恶露,它是胎盘的内膜组织,属于产后正常的现象,约持续4~6周。因时间的不同,恶露的量和成分也会改变,医护人员往往是观察恶露的性质、气味、量及持续时间,来了解子宫复原情况及产妇有无感染。如果血性恶露持续2周以上、量多或恶露持续时间长且为脓性、有臭味,就是子宫腔内受到感染;如果伴有大量出血,子宫大而软,则显示子宫可能恢复不良。此外,恶露量也会因为用力或喂哺母乳而增加,或是服用大量的生化汤,造成大出血情况。如果产妇有恶露量过多(半个小时浸湿2片卫生垫)、血块太大或血流不止等状况,就必须告诉医护人员,以免发生危险。正常的恶露排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血性恶露:产后1~3天出现,量多、色鲜红,含有大量血液、粘液及坏死的内膜组织,有血腥味。  2.浆性恶露:产后4~10天出现,随着子宫内膜的修复,出血量逐渐减少,颜色转为暗红色与棕红之间,子宫颈粘液相对增多,且含坏死蜕膜组织及阴道分泌物和细菌、无味。  3、白恶露:产后1~2星期,恶露转变为白色或淡黄色,量更少,早晨的排出量较晚上多,一般持续3周左右停止。  护理提案:  1.多用环形方向按摩腹部子宫位置,让恶露能够顺利排出。  2.大、小便后用温水冲洗会阴,擦拭时务必记住由前往后擦拭或直接按压拭干,勿来回擦拭。  3.冲洗时水流不可太强或过于用力冲洗,否则会造成保护膜破裂,建议可以采用卫生护垫,不宜用棉球,刚开始约1小时更换一次,之后2~3小时更换即可。更换卫生棉时,由前向后拿掉,以防细菌污染阴道。  4.手不要直接碰触会阴部位,以免感染。  5.食用猪肝、甜点均有助排出恶露。  ⊙排尿。正常情况下,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会排尿。另外,由于利尿作用,在产后12~24小时排尿会大为增加。如果4小时后仍没有排尿,就必须请医护人员协助解决,因为尿液滞留会提高泌尿道感染的机会,且胀满的膀胱也可能使子宫移位,影响子宫收缩,甚至造成子宫出血。产后排尿不顺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因为膀胱、尿道因生产而受伤、水肿,产妇无法感觉膀胱满了;另一个原因则是会阴伤口疼痛及腹内压减少,造成产后小便困难或解不干净的感觉。  护理提案:  1.为了刺激排尿以及避免使用导尿管,应该每15~20分钟收缩和放松骨盆肌肉5次。  2.下床排尿前,要先吃点东西才能恢复体力,以免昏倒在厕所。  3.上厕所的时间如果较长,站起来的时候动作要慢,不要突然站起来。  4.如果使用导尿管,产褥垫要经常更换,约3~4小时更换一次,同时清洗会阴部。  5.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高纤维食物。  ⊙排便。妈妈们应该在产后2~3天内排便,但是由于黄体素影响肠肌松弛,或是腹内压力减小,很多人产后第一次排便的时间往往会延后,尤其是因为准备分娩而没有正常饮食时,更容易造成排便不顺。  护理提案:  1.为了避免排便时用力过度,应该多喝水、多吃新鲜水果,有条件的话,吃全麦或糙米食品。  2.常下床行走可帮助肠胃蠕动,促进排便。  3.避免忍便,或延迟排便的时间,以免导致便秘。  4.避免咖啡、茶、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  5.避免油腻的食物。  6.如果有便秘情况,可按医生指示使用口服轻泻剂或软便剂。  7.排便之后,使用清水由前往后清洗干净。  ⊙感染。产后感染的原因除了母体因产前贫血、营养不良或先天体质虚弱等因素外,主要还是因为在生产过程当中,产道、会阴伤口受到感染以及失血所导致,也有可能因为泌尿道或乳腺发炎等,非生产直接造成的感染发烧。如果是会阴、阴道感染,患者除了会发冷或发热之外,患部会有红肿、热痛,会阴缝合处可能出现脓性分泌物。如果是子宫内膜炎,患者除了会有子宫压迫所造成之疼痛感外,还会持续出现血性恶露和分泌物。如果是骨盆腔、蜂窝组织炎,病人除了在下股与阴道会有压痛外,阴道内侧有肿块,子宫会因附近的韧带、组织发炎、肿胀;产妇若有乳腺炎,会产生胀奶、发烧的情况;如果产妇感染泌尿道炎、肾盂肾炎,常会因为伤口疼痛而不敢小便而引起小便疼痛、尿频、血尿等不适。  护理提案:  1.注意伤口清洁,清洗会阴部时,可以在水中加碘。  2.常下床行走可帮助肠胃蠕动,促进排便。  3.产后24小时后即可以用热水坐浴,帮助血液循环。方法是准备一个洗澡盆,放半盆水,坐泡在水中,每天3~4次,一次约10~15分钟,泡至伤口愈合为止;浸泡前后要先清洗会阴。  4.如果有感染的话,要以淋浴的方式洗澡。  5.有尿意就立刻排出,以免憋尿加重感染。  ⊙胀奶。从怀孕5~6个月开始,孕妇的乳腺细胞已完成增生,许多孕妇的乳头上开始出现乳痂,那是乳汁溢出残留在乳头上的结果。产妇会在产后第3天左右开始分泌乳汁,乳房在分泌乳汁之前,会比较肿胀饱满而有沉重下垂的感觉,如果婴儿吸吮乳头或乳房稍加挤压,乳汁即会流出,如果一开始就哺喂母乳,很少会有胀奶的情况,但是如果宝宝不喝母乳或吸得不够,妈妈就会有胀奶的困扰。  护理提案:  1.如果胀奶严重,乳头变硬,每次喂奶前应先热敷、按摩乳头,挤出一些奶水,使乳晕周围较柔软,方便宝宝吸吮。  2.宝宝如果有喝奶情况不理想,那是因为妈妈哺喂的姿势不当,应该让他含住整个乳晕,而不是只有乳头的部份。  3.如果哺喂母乳后,仍感觉乳房胀痛,非常不适,可以使用挤奶器挤出过多的乳汁,防止过度肿胀。  4.在两餐喂奶间隔时间,可以用冷敷或冰敷来减轻疼痛。  5.如果无法直接哺喂宝宝,应该将奶水挤出,维持泌乳功能。  6.如果发现有乳头破皮或起水泡,可在伤口涂抹乳汁,保持干燥并调整喂乳姿势,以免再受伤;如破皮严重,可停喂一两餐,但要挤出乳汁。  7.如果宝宝吃的较频繁且又暂时不在身边,挤奶的次数就要更多,才不会胀奶,挤奶的间隔时间最好不要超过4小时。  8.要退奶的产妇应少吃鱼、汤汁,减少水分摄取,并可穿紧一点的胸罩,以免胀奶。  9.若不能母乳喂养,可以用冰敷,并服用医生嘱咐的止痛剂,或服用韭菜、麦芽水,不可再按摩、刺激乳房。  ⊙产后痛。生产后第一天子宫维持在脐部高度,然后每天下降一横指,10~14天子宫会回复到骨盆内的位置,4~6星期回复到正常体积。产后腹部像抽筋般地疼痛(尤其是喂哺宝宝母乳的时候),可能是产后痛,主要是因为子宫收缩,使子宫能正常下降到骨盆内所引起的。经产妇比初产妇更容易有产后痛,子宫被过度膨胀如羊水过多、多胞胎等也会加重产后痛,喂哺母乳者因婴儿吸吮会使体内释出催产素,刺激子宫收缩加重产后痛,不过4~7天这种疼痛会自然消失。  护理提案:  1.目前产妇住院期间所开的药物,大多已包括子宫收缩剂在内,因此,不宜同时服用生化汤,免得子宫收缩过强造成产后痛。  2.采用侧睡,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以减少该部位的疼痛,坐时臀部垫个坐垫也会有帮助。  3.如果是自然分娩,可以在肚脐下方触摸到一个硬块就是子宫的位置,最好在产后前10天,就用手掌稍微施力作环形按摩,一直到感觉该部位变硬即可,如果子宫收缩、疼痛厉害时,应暂时停止按摩,并用俯卧姿势来减轻疼痛。  4.若是仍然感觉疼痛不舒服,影响到休息及睡眠,应通知医护人员。  5.必要时可以用温和的镇静剂止痛。  ⊙下床晕眩。刚生完产应该尽量卧床休息,除了极少数初产妇,可能会因为产道严重裂伤而必须卧床24小时外,自然生产的妈妈在产后即可下床活动,但要注意安全。剖腹产产妇在手术后隔天即可下床,但要使用腹带,避免伤口疼痛,且身边要有人陪伴。  护理提案:  1.为安全起见,产妇第一次下床,应有家属或护理人员陪伴协助,下床前先在床头坐5分钟,确定没有不舒服再起身。  2.下床排便前,要先吃点东西才能恢复体力,以免昏倒在厕所。  3.上厕所的时间如果较久,站起来动作要慢,不要突然站起来。  4.万一产妇有头晕现象,要让他立刻坐下来,把头向前放低,在原地休息。  5.给产妇喝点热水,观察她的脸色,等到血色恢复了,再移动回到床上。  6.厕所内有紧急呼唤灯或铃声,如果有情况要立刻通知医护人员。  二、剖腹产  剖腹产与自然产的生理变化大致相同,但是因为有伤口的缘故,会有更多的不便,产妇除了排尿、排气与伤口等需要特别的照顾,其他的生理护理都与自然产相同。  ⊙排尿。产后数天产妇的尿量会增加,尿管通常需留置1~2天,拔除尿管后,产妇一般可在4~8小时内自己解小便。但是由于腹部伤口疼痛,而不敢用力,造成排便困难。  护理提案:  1.尿袋不可上提超过腹部(膀胱位置)或放置在地上。  2.摄取足够水分,避免尿液颜色深黄。  3.避免拉扯导尿管,而产生血尿。  4.避免压折或扭转尿管,造成尿路不通。  5.尿管粘贴处与尿袋悬挂处应为同一方向。  6.尿管应放置于膝盖下方,不可高过膀胱。  7.如有任何不适(如膀胱涨、血尿、疼痛),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8.导尿管要等到产妇慢慢练习起床、站立、走路之后才能拔除。  9.3~4小时要排尿一次,并注意排尿时是否有灼热或刺痛的感觉,以防尿道感染。  ⊙排气。剖腹产都会接受麻醉,排气代表肠道已恢复蠕动,一般建议等到排气之后再进食,排气后可先喝一些水,1小时过后,如果没有呕吐情况,即可适量进食。  护理提案:  1.手术完,若觉口干,可以棉签沾水润唇,并按医生指导喝水。  2.如果没有不适情况,先食用流质食物,如:鱼汤和果汁,再采取半流质,最后才可以进软质或固体食物。  3.空腹不可吃水果。  4.不要食产气食物,如:面条、蛋、豆类食物。  5.易发酵的食物也不要吃,以免胀气。  ⊙伤口。剖腹产的伤口约在下腹10厘米左右,愈合约需1周,因为伤口较大,发生感染的几率也相对提高。另外,肥胖的产妇由于皮下脂肪较厚,也容易发生伤口感染。  剖腹产伤口的照顾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保持干爽;二是在手术隔天视情况换药,但是不可天天换,以免伤口刚愈合又撕裂。由于伤口会疼痛,要特别注意翻身的技巧。  护理提案:  1.第1周内不可下冷水,如果要洗澡,必须贴上防水胶布。  2.伤口1周内尽量保持干爽并视情况换药,若有渗湿或出血应马上通知医护人员。  3.伤口疼痛可视情况给予止痛药。  4.7天内不可将伤口弄湿,洗澡需采用擦澡的方式。  5.伤口未愈合前勿弄湿后弄脏,万一弄湿的话,必须立即擦干。  6.在咳嗽、笑、下床前,以手及束腹带固定伤口部位。  7.翻身的时候,用一手扶住伤口,另一手抓住床边扶拦,利用手部力量翻身(而不是肚子的力量)。  8.下床时先围上束腹,用手脚的力量将身体移到床边,然后请家人帮忙摇高床头,侧身扶住床缘,先放下一只脚,再放另一只脚,之后坐5分钟再下床,家属应在旁适时扶助。  9.不要因为伤口疼痛,而不愿意动。  三、产后调养  无论是自然产或剖腹产妈妈,产后越早开始调养身体,越能帮助恢复体力:1.要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有利于身体复原。  2.摄取足够的营养,补充足够的水份,如开水、牛奶、汤类等。  3.要注意外阴部的清洁,勤换卫生垫。  4.每天必须沐浴(不宜盆浴),以维持皮肤正常的排泄功能。  5.产后住院期间不要空腹吃水果,否则容易胃痛。  6.自然产产妇应经常以冲洗器冲净会阴伤口,每天温水坐浴一次,每次10~15分钟。  7.产后1周内禁食麻油、酒、人参,以免影响子宫收缩。摘自《呵护孕妇、产妇、胎儿、婴儿365条妙计》,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王新良主编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王新良 2020-09-23阅读量9125

娠期常见的八种疼痛,如何缓解?

病请描述:早期妊娠时,准妈妈往往会出现早孕反应的胃脘部烧灼痛、乳房发胀有刺痛等,孕中后期腰酸背痛、耻骨疼痛、腿部抽筋也困扰着孕妈妈。这些疼痛在孕期发生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不可避免,那就想办法缓解吧。 1.乳房发胀刺痛 通常来说,女性怀孕后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共同刺激下,于第8周起,乳房逐渐长大,乳头和乳晕部颜色加深,乳头周围有深褐色结节等现象,12周以后还会有少许清水样乳汁分泌。所以乳房会有刺痛、膨胀和搔痒的感觉,另外,乳头也会有疼痛的现象。 改善方式 乳房的清洁与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它不仅能使乳房、乳头、乳晕等处保持清洁卫生,也有助于防止乳管阻塞,减轻乳房胀痛。用热毛巾敷于乳房处,能大大地防止乳房结硬块,使乳腺畅通,方便分泌乳汁;轻轻地按摩乳房,也有益于缓解疼痛症状。 随着孕周的增加,选配适当的胸罩可减轻这种感觉。千万不要买小了,否则,它会限制乳腺组织的正常发育,影响哺乳。 2.胃脘部烧灼痛 每餐吃完之后,总觉得胃部麻乱,有烧灼感,有时烧灼感逐渐加重而成为烧灼痛,尤其在晚上,胃灼热很难受,甚至影响睡眠。这种胃灼热通常在妊娠后期出现,分娩后消失。这是因为子宫在逐渐变大,准妈妈的肠胃增加了很大的压力,而且荷尔蒙使隔离食道和胃的肌肉变得松弛,从而导致胃酸容易向上翻涌,并使胸部产生灼热感。 此外,妊娠时巨大的子宫、胎儿对胃有较大的压力,胃排空速度减慢,胃液在胃内滞留时间较长,也容易使胃酸返流到食管下段。 改善方式 为缓解胃部疼痛,建议每日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少食用高脂肪食物等,不要吃口味重或油煎的食品,这些都会加重胃的负担;饭后半小时内不要躺倒(吃饭时尽量坐直,这样胃酸就不会向上走)。日常饮食中临睡前喝一杯热牛奶,也有很好的效果。如果晚上经常胃痛,可遵医嘱睡前服用抗酸剂。 3.手指浮肿、疼痛、发麻 手指属身体末端,孕期中血液循环不佳时,此部位更容易受到影响,会出现水肿的情况,严重者,会进一步产生酸麻的感觉。这是因为血液循环不佳,水分从血管壁组织液渗出,因此四肢末端容易浮肿,特别是每天早上睡醒时,经过一夜的固定睡眠姿势,血液缺乏流动,容易因严重的水肿而感到手指发麻。 改善方式 感到手指发麻时,只要稍做活动后一般就可恢复正常,可做握拳再放松的动作,促进血液循环。另外,平时要减低钠的摄取量,饮食以轻淡为主,避免过咸的食物引起水肿,也可多吃些促进排水的食物,像是红豆汤,多吃含有维生素B1的食物,像是坚果、全麦谷物和绿色蔬菜等。若是感到严重的不适,也可冰敷手腕内部来减轻不适。 4.腿部抽筋 怀孕后期,常见孕妇出现小腿抽筋的情况,抽筋的学名是「肌肉痉挛」,就是指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强烈收缩现象,会造成肌肉僵硬、疼痛,主要有三个原因导致:第一是缺乏钙质,因孕妇对钙的需求增加,当体内钙不足时,又走了许多的路、站太久,就容易使小腿肚和腿部肌肉抽筋;其次,则是因为体重增加,导致小腿肌肉负担加重,使得小腿肚和脚部肌肉发生疼痛性收缩而导致抽筋,最后,扩大的子宫影响血液循环也会造成小腿抽筋,一般而言,缺乏钙质的原因最为常见,因为胎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钙,若是妈咪钙质摄取不足,就容易造成抽筋。 改善方式 小腿抽筋时,应尽量伸直抽筋的腿部,并将脚板往自己身体的方向下压,让小腿筋有被拉直的感觉,此时会增加肌腱张力,当张力增加到某一程度后,神经会将讯息传至大脑,大脑为了避免肌腱受伤就会释放出放松肌肉的讯息,抽筋现象就会解除。另外,按摩及热敷抽筋的腿部肌肉,也可减轻抽筋的疼痛症状。 且平时应多按摩腿部肌肉,帮助血液及淋巴循环,而为了避免睡觉时血液循环不佳而导致抽筋,建议孕妈咪睡觉时将脚部垫高,促使血液回流。 平时应多摄取高钙食物,像是小鱼干、豆类制品、起司、海带、牛奶等,怀孕中期以后每天的钙质应补充到1,200mg,一般建议怀孕20周后可另外补充钙片,并且适当的晒太阳,帮助维生素D的合成,也有助于钙质的吸收。 5.肩膀酸痛 一般而言,怀孕中期后出现的肩膀酸痛多是因为血液循环不佳所造成。怀孕后的血液量会增加,到了怀孕中后期,扩大的子宫会压迫静脉,影响血液回流,造成血液循环不佳,末梢循环也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再加上活动不便,运动量减少,更可能恶化血液循环不佳的情况。 肩胛骨部位属末梢循环,易因血液循环不佳而引起酸痛,再加上固定的姿势,像是上班族经常维持同一姿势打计算机,更容易加重肩膀酸痛的情形。其它若是孕妇有姿势不良的情况也可能引发肩膀酸痛。 改善方式 避免肩膀酸痛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停的移动”,维持同一姿势不要超过20分钟,像是不要坐、站超过20分钟,周翰生医师表示,若是不能离开座位,也应起身伸伸懒腰、动动肩膀,促进血液循环。 当肩膀酸痛时,也可采用热敷的方式,以不烫伤为原则,一般约40度左右的温度,就可感到高温,将热毛巾敷于酸痛处约10~20分钟,也可请老公帮忙按摩,进行简单的揉搓按摩即可,主要目的在于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不要针对特殊穴位进行穴位按摩,以免引发宫缩。 一般来说,不论坐或站,肩、颈和头部应该维持直立和平衡,且肩膀要放松自然下垂,以免为肩膀带来过大压力。 6.腰酸背痛 原因怀孕进入中后期,因为子宫明显扩大,重心前移,身体会自主的将重心拉回,周翰生医师表示,拉回的力量主要是靠下背、腰部的力量将重心拉回,因此,常见许多孕妇用手支撑腰部,形成肚子向前挺、肩部向后拉的身型,这样的姿势有为原本腰椎部位的正常曲线,此部位会承受较多压力,便容易形成腰酸背痛的情况。 改善方式 孕期须尽量维持正确的姿势,虽然腹部重量会使身体重心前倾,但要尽量拉直身体,勿使脊椎向前倾。也可在身体能承受的情况下,做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像是手臂向上延展,或是平时有游泳习惯的孕妈咪,产后也可继续维持,水中可藉由浮力减轻身体负担,运动会较在陆上来的轻松,也可藉由在水中的伸展运动到腰背肌肉。另外,也可用热敷的方式改善,并以坐姿,请先生稍微按摩下背处,藉以舒缓下背部紧绷的肌肉。产后,腹部的重量消去,就会自行复原。 若感到严重的不适,也可选用托腹带来分散压力,但由于可能须穿戴一整天,一定要选择透气舒适的材质。 7.双腿浮肿、静脉曲张 怀孕进入后期,子宫扩大会压迫下腔静脉,阻碍静脉血液回流,造成体内钠和水分滞留,当体内水分积存,就会造成水肿,一天中,下午的水肿会最明显,一般常见的部位是在下半身腿部,可用大拇指按压小腿部分,若是按压后,皮肤明显的凹陷,且按压处会呈现较白的肤色,回复时间慢,就表示有水肿现象。出现的顺序通常为足部、小腿、大腿、外阴、腹部、四肢和眼睑。 水肿一般都是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所影响,但若孕妇同时有高血压、蛋白尿等情况,就有可能是患了妊娠高血压,不可轻忽。 改善方式 怀孕期间的水肿只要没有合并高血压和蛋白尿,一般没有大碍。要减轻水肿的症状就要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休息时可把脚抬高,也可多转动踝关节和脚部来促进血液循环,另外,适当的散步和腿部按摩对预防水肿也有效。此外,休息时左侧卧也可以缓解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 如果孕期蛋白质不够,也会造成水肿,因此建议多吃鸡蛋、牛奶、鱼虾等食物,少吃盐。 8.耻骨疼痛 怀孕后,体内分泌的松弛素和黄体素会使韧带松弛,好让骨盆的伸缩性变大,除了能给胎儿更多的成长空间,也有助于分娩,但有时这两种荷尔蒙分泌过多,会使骨盆间的韧带过于松弛,造成骨盆排列产生问题,就会造成耻骨联合过度分离,引发耻骨疼痛。 一般而言,怀孕过程可能增加耻骨间的距离约2~3㎜,一般为怀孕的妇女,耻骨间的正常距离为4~5㎜,增加后也应在9㎜以下,只要在此范围之内,孕妈咪通常不会有症状,即使有疼痛也都还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一旦超过9㎜,就属于耻骨联合过度分离,会引起较厉害的疼痛感。 一般而言,进入怀孕后期,耻骨疼痛的情况才会较为明显,但若是关节本身就有问题者,或先前骨盆曾骨折,或是上胎胎儿较大,都可能提前出现耻骨疼痛的问题。 疼痛多半是从耻骨部位延伸到髋骨,使髋关节无法内收及外展,更可能造成下背疼痛,当双腿分离或抬脚时都会引起特别的疼痛,有些严重的孕妈咪,从床上起身或转身都会因为疼痛变得相当困难。 改善方式 通常是在坐起和翻身,或双腿张开时会较疼痛,因此,建议孕妈咪要避免双腿张太开的动作,若是十分疼痛,建议多卧床休息,且睡觉时采用侧躺,并在双腿中间放置一枕头,以免侧躺时股骨关节过度内缩又再度引发疼痛。平时站立也要避免单脚使力,应双脚平均受力,另外,也可使用托腹带减缓过度分离的情况。

杨银 2018-09-01阅读量8674

娠期常见的八种疼痛,如何缓解?

病请描述:早期妊娠时,准妈妈往往会出现早孕反应的胃脘部烧灼痛、乳房发胀有刺痛等,孕中后期腰酸背痛、耻骨疼痛、腿部抽筋也困扰着孕妈妈。这些疼痛在孕期发生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不可避免,那就想办法缓解吧。 1.乳房发胀刺痛 通常来说,女性怀孕后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共同刺激下,于第8周起,乳房逐渐长大,乳头和乳晕部颜色加深,乳头周围有深褐色结节等现象,12周以后还会有少许清水样乳汁分泌。所以乳房会有刺痛、膨胀和搔痒的感觉,另外,乳头也会有疼痛的现象。 改善方式 乳房的清洁与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它不仅能使乳房、乳头、乳晕等处保持清洁卫生,也有助于防止乳管阻塞,减轻乳房胀痛。用热毛巾敷于乳房处,能大大地防止乳房结硬块,使乳腺畅通,方便分泌乳汁;轻轻地按摩乳房,也有益于缓解疼痛症状。 随着孕周的增加,选配适当的胸罩可减轻这种感觉。千万不要买小了,否则,它会限制乳腺组织的正常发育,影响哺乳。 2.胃脘部烧灼痛 每餐吃完之后,总觉得胃部麻乱,有烧灼感,有时烧灼感逐渐加重而成为烧灼痛,尤其在晚上,胃灼热很难受,甚至影响睡眠。这种胃灼热通常在妊娠后期出现,分娩后消失。这是因为子宫在逐渐变大,准妈妈的肠胃增加了很大的压力,而且荷尔蒙使隔离食道和胃的肌肉变得松弛,从而导致胃酸容易向上翻涌,并使胸部产生灼热感。 此外,妊娠时巨大的子宫、胎儿对胃有较大的压力,胃排空速度减慢,胃液在胃内滞留时间较长,也容易使胃酸返流到食管下段。 改善方式 为缓解胃部疼痛,建议每日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少食用高脂肪食物等,不要吃口味重或油煎的食品,这些都会加重胃的负担;饭后半小时内不要躺倒(吃饭时尽量坐直,这样胃酸就不会向上走)。日常饮食中临睡前喝一杯热牛奶,也有很好的效果。如果晚上经常胃痛,可遵医嘱睡前服用抗酸剂。 3.手指浮肿、疼痛、发麻 手指属身体末端,孕期中血液循环不佳时,此部位更容易受到影响,会出现水肿的情况,严重者,会进一步产生酸麻的感觉。这是因为血液循环不佳,水分从血管壁组织液渗出,因此四肢末端容易浮肿,特别是每天早上睡醒时,经过一夜的固定睡眠姿势,血液缺乏流动,容易因严重的水肿而感到手指发麻。 改善方式 感到手指发麻时,只要稍做活动后一般就可恢复正常,可做握拳再放松的动作,促进血液循环。另外,平时要减低钠的摄取量,饮食以轻淡为主,避免过咸的食物引起水肿,也可多吃些促进排水的食物,像是红豆汤,多吃含有维生素B1的食物,像是坚果、全麦谷物和绿色蔬菜等。若是感到严重的不适,也可冰敷手腕内部来减轻不适。 4.腿部抽筋 怀孕后期,常见孕妇出现小腿抽筋的情况,抽筋的学名是「肌肉痉挛」,就是指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强烈收缩现象,会造成肌肉僵硬、疼痛,主要有三个原因导致:第一是缺乏钙质,因孕妇对钙的需求增加,当体内钙不足时,又走了许多的路、站太久,就容易使小腿肚和腿部肌肉抽筋;其次,则是因为体重增加,导致小腿肌肉负担加重,使得小腿肚和脚部肌肉发生疼痛性收缩而导致抽筋,最后,扩大的子宫影响血液循环也会造成小腿抽筋,一般而言,缺乏钙质的原因最为常见,因为胎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钙,若是妈咪钙质摄取不足,就容易造成抽筋。 改善方式 小腿抽筋时,应尽量伸直抽筋的腿部,并将脚板往自己身体的方向下压,让小腿筋有被拉直的感觉,此时会增加肌腱张力,当张力增加到某一程度后,神经会将讯息传至大脑,大脑为了避免肌腱受伤就会释放出放松肌肉的讯息,抽筋现象就会解除。另外,按摩及热敷抽筋的腿部肌肉,也可减轻抽筋的疼痛症状。 且平时应多按摩腿部肌肉,帮助血液及淋巴循环,而为了避免睡觉时血液循环不佳而导致抽筋,建议孕妈咪睡觉时将脚部垫高,促使血液回流。 平时应多摄取高钙食物,像是小鱼干、豆类制品、起司、海带、牛奶等,怀孕中期以后每天的钙质应补充到1,200mg,一般建议怀孕20周后可另外补充钙片,并且适当的晒太阳,帮助维生素D的合成,也有助于钙质的吸收。 5.肩膀酸痛 一般而言,怀孕中期后出现的肩膀酸痛多是因为血液循环不佳所造成。怀孕后的血液量会增加,到了怀孕中后期,扩大的子宫会压迫静脉,影响血液回流,造成血液循环不佳,末梢循环也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再加上活动不便,运动量减少,更可能恶化血液循环不佳的情况。 肩胛骨部位属末梢循环,易因血液循环不佳而引起酸痛,再加上固定的姿势,像是上班族经常维持同一姿势打计算机,更容易加重肩膀酸痛的情形。其它若是孕妇有姿势不良的情况也可能引发肩膀酸痛。 改善方式 避免肩膀酸痛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停的移动”,维持同一姿势不要超过20分钟,像是不要坐、站超过20分钟,周翰生医师表示,若是不能离开座位,也应起身伸伸懒腰、动动肩膀,促进血液循环。 当肩膀酸痛时,也可采用热敷的方式,以不烫伤为原则,一般约40度左右的温度,就可感到高温,将热毛巾敷于酸痛处约10~20分钟,也可请老公帮忙按摩,进行简单的揉搓按摩即可,主要目的在于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不要针对特殊穴位进行穴位按摩,以免引发宫缩。 一般来说,不论坐或站,肩、颈和头部应该维持直立和平衡,且肩膀要放松自然下垂,以免为肩膀带来过大压力。 6.腰酸背痛 原因怀孕进入中后期,因为子宫明显扩大,重心前移,身体会自主的将重心拉回,周翰生医师表示,拉回的力量主要是靠下背、腰部的力量将重心拉回,因此,常见许多孕妇用手支撑腰部,形成肚子向前挺、肩部向后拉的身型,这样的姿势有为原本腰椎部位的正常曲线,此部位会承受较多压力,便容易形成腰酸背痛的情况。 改善方式 孕期须尽量维持正确的姿势,虽然腹部重量会使身体重心前倾,但要尽量拉直身体,勿使脊椎向前倾。也可在身体能承受的情况下,做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像是手臂向上延展,或是平时有游泳习惯的孕妈咪,产后也可继续维持,水中可藉由浮力减轻身体负担,运动会较在陆上来的轻松,也可藉由在水中的伸展运动到腰背肌肉。另外,也可用热敷的方式改善,并以坐姿,请先生稍微按摩下背处,藉以舒缓下背部紧绷的肌肉。产后,腹部的重量消去,就会自行复原。 若感到严重的不适,也可选用托腹带来分散压力,但由于可能须穿戴一整天,一定要选择透气舒适的材质。 7.双腿浮肿、静脉曲张 怀孕进入后期,子宫扩大会压迫下腔静脉,阻碍静脉血液回流,造成体内钠和水分滞留,当体内水分积存,就会造成水肿,一天中,下午的水肿会最明显,一般常见的部位是在下半身腿部,可用大拇指按压小腿部分,若是按压后,皮肤明显的凹陷,且按压处会呈现较白的肤色,回复时间慢,就表示有水肿现象。出现的顺序通常为足部、小腿、大腿、外阴、腹部、四肢和眼睑。 水肿一般都是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所影响,但若孕妇同时有高血压、蛋白尿等情况,就有可能是患了妊娠高血压,不可轻忽。 改善方式 怀孕期间的水肿只要没有合并高血压和蛋白尿,一般没有大碍。要减轻水肿的症状就要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休息时可把脚抬高,也可多转动踝关节和脚部来促进血液循环,另外,适当的散步和腿部按摩对预防水肿也有效。此外,休息时左侧卧也可以缓解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 如果孕期蛋白质不够,也会造成水肿,因此建议多吃鸡蛋、牛奶、鱼虾等食物,少吃盐。 8.耻骨疼痛 怀孕后,体内分泌的松弛素和黄体素会使韧带松弛,好让骨盆的伸缩性变大,除了能给胎儿更多的成长空间,也有助于分娩,但有时这两种荷尔蒙分泌过多,会使骨盆间的韧带过于松弛,造成骨盆排列产生问题,就会造成耻骨联合过度分离,引发耻骨疼痛。 一般而言,怀孕过程可能增加耻骨间的距离约2~3㎜,一般为怀孕的妇女,耻骨间的正常距离为4~5㎜,增加后也应在9㎜以下,只要在此范围之内,孕妈咪通常不会有症状,即使有疼痛也都还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一旦超过9㎜,就属于耻骨联合过度分离,会引起较厉害的疼痛感。 一般而言,进入怀孕后期,耻骨疼痛的情况才会较为明显,但若是关节本身就有问题者,或先前骨盆曾骨折,或是上胎胎儿较大,都可能提前出现耻骨疼痛的问题。 疼痛多半是从耻骨部位延伸到髋骨,使髋关节无法内收及外展,更可能造成下背疼痛,当双腿分离或抬脚时都会引起特别的疼痛,有些严重的孕妈咪,从床上起身或转身都会因为疼痛变得相当困难。 改善方式 通常是在坐起和翻身,或双腿张开时会较疼痛,因此,建议孕妈咪要避免双腿张太开的动作,若是十分疼痛,建议多卧床休息,且睡觉时采用侧躺,并在双腿中间放置一枕头,以免侧躺时股骨关节过度内缩又再度引发疼痛。平时站立也要避免单脚使力,应双脚平均受力,另外,也可使用托腹带减缓过度分离的情况。

杨银 2018-09-01阅读量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