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冬天脚冷 > 检查

冬天脚冷检查

冬天脚冷检查相关内容 更多>

春困可能是疾病先兆

病请描述:春困何解?         “金地夜寒消美酒,玉人春困倚东风。”-----宋-曾巩《钱塘上元夜祥符寺陪咨臣郎中丈燕席》 春风温润,叫人双眼迷离难睁,周身酥软无力困重,头昏脑胀记忆力差,工作效率低,哈气连天,气短难继,此等症状都是春困的表现。春困是江南春季常见现象,众人习以为常,但是,如果有些人春困现象明显较往年或他人重,休息不能缓解,且影响到生活工作要引起重视,可以是某些疾病发生的先兆。 一、生理性春困 “热胀冷缩”,人的血管也一样,春困是季节转换引起的生理变化。冬天低温使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液能充分供应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进入春季后气温升高,人的毛孔、汗腺、周围毛细血管开始舒张,大量血液流向外周。天气变暖,加快了新陈代谢,机体本身的耗氧量又在不断地加大,使得供给心脑肾的血液“相对”减少。因而人们就会感到各种缺氧引起的“春困”症状。 对于生理性春困,可以通过保持室内环境通风,降低室内温度,增加户外运动的方法使人的体表温度稍微下降,血管收缩保证重要脏器血供来缓解春困。江南多水湿,阴雨连绵的雨水节气到清明,再到黄梅季节,反反复复潮湿难受。湿邪困脾,脾主四肢肌肉,会出现肢体困重,加之春季肝气生发,易引起“肝气犯胃、木克土”的现象,使得胃病好发。此时保持清淡饮食减轻脾胃负担,可以缓解春困症状。上班族可以含服薄荷糖,在困倦时洗个冷水脸,伸展一下肢体关节,放松领带,多抖脚收缩腓肠肌促进血液循环,使用除湿机。 二、病理性春困 病理性春困是指自身不能通过休息缓解疲乏困倦或者比以往明显加重。这是身体出现了问题,我们的机体感官是极其敏感的,对于当机体出现问题,只要环境一点点变化就会出现反应,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哮喘的患者,只要有一点气温变化就会发作,甚至起床几秒钟没穿衣服受凉就会发作,关节病患者天气还没阴雨就已经关节痛发作了。同样道理,机体出现问题的患者对春天气温变化很敏感,应该就医。 1.虚劳(体虚) 虚劳病患者往往以神疲乏力为主。如果有心慌、心悸可以是心气不足或气血两虚;如果有尿频怕冷、腰酸膝软耳鸣,可以是肾阳气虚;如果有胃口不好,不思饮食,大便溏薄,可以是脾气虚。 2.湿阻 湿阻病患者也有神疲乏力,头昏,肢体困重,同时还有口中粘腻,舌苔厚厚一层,有的患者会有盗汗,如黄梅天一样难受。这类患者应当少食甜腻,如蜂蜜、年糕、汤团等,包括冷的食物。 3.瘀血 中医认为瘀血能够阻碍气的运行,如果患者有颈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冠状动脉斑块。会有头晕头昏、心慌症状,应当积极检查排除可能存在的大脑腔隙性梗赛、心肌缺血等。在明确诊断和治疗时,可以选用中药活血化瘀。 4.其他 如果面色苍白,眼结膜、指甲、嘴唇发白,可能是贫血,需检测血常规、血清铁、粪便隐血等明确诊断后治疗;如长期伏案工作,久视电脑,玩游戏手机,打麻将等,要注意可能是颈椎病,年纪轻的虽然检查没有为题,但不等同于颈部肌肉神经血管没为题,可以是颈肩综合症,应当改变长期低头不良生活习惯的同时,适当选择中医针灸、拔罐等理疗;如果有晨起睡后依旧困倦、咽干苦,可能是打鼾所致,引起的肌体缺氧,身体所有的器官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可以通过换睡姿侧睡,打鼾症状会缓解,如果还不能缓解症状,可求助于医生进行睡眠呼吸监测,明确是否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如有眼睑下肢浮肿,心跳慢,怕冷,大便少,困倦,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应当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

吴欢 2024-04-01阅读量127

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这7...

病请描述:在我们生活中,关于健康相关的俗语有很多,这些你听过吗 早上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 饭前先喝汤,胜过良药方。...... 那么这些口耳相传的俗语真的有道理吗?今天微医君就挑了几句常见的俗语,我们一起来解析一下。 俗语一:早饭好、午饭饱、晚饭少 如果问到三餐怎么吃,很多人第一反应就会是这句俗语。确实,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天三餐的能量分配,最好是3:4:3,按照这个比例,和这句俗语的匹配度还是很高的。然而现在很多人的饮食结构是完全颠倒的:早饭来不及吃,应付一下;午饭随便吃点,填饱就行;晚饭则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要是按比例的话,可能是3:3:4,甚至是2:3:5......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难做到的应该就是“早饭吃好”和“晚饭吃少”,那早饭和晚饭应该怎么吃呢? 早饭应在醒来之后的2小时之内、一般不晚于上午10:00进行,早餐应该包括全谷类食物(而不是精细食物)、水果或果汁、 脱脂乳制品或半脱脂乳制品。 晚饭则应在距离睡觉前3个小时,最好在18:00-19:00之间进行。晚饭要吃得清淡,可以适当吃些肌纤维短、好消化的瘦肉、蛋类,少吃肥肉。另外,晚饭还要保证食物多样性,多吃蔬菜和粗粮,有助于摄入更多膳食纤维,增加胃肠动力。 俗语二:饭后百步走,活到99 大家一般吃完饭后,都会做什么呢?有些人会选择直接坐下或者躺下,这种做法其实不太好,饭后站立一会儿对于长期坐着工作或学习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如果能走一走就更好了,“饭后百步走,活到99”,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这饭后散步也是有学问的。 放下筷子就走的习惯并不可取,因为饭后立即运动会对呼吸、胃肠蠕动有影响。微医君建议饭后半小时内,我们可以做一些小幅度的运动,比如檫桌子、扫地等,休息半小时后,再出门散步,既促进消化,又锻炼身体。 俗语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说到锻炼,很多人都会想起这句。所谓的三九和三伏,说的就是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侯,在这种极端天气下锻炼,不仅能健体,还能增强对寒冷、炎热等天气的适应能力。当然,还能磨炼意志等等。但真的合适吗? 大量临床资料显示,每年的盛夏和寒冬两个时节,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最多。相信大家也看过不少相关的新闻,有些人因中暑而不幸患病甚至离世,其中不乏平素体健的年轻人突发心梗、心源性猝死。事实上,国内外很多研究都显示,气温降低或升高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正相关性。 所以三九和三伏这样极端的天气,微医君不建议大家加强锻炼,锻炼还是要从自身情况出发,量力而行,不要盲目! 俗语四:热水泡脚,胜吃补药 热水泡脚,一直是很多人信奉的养生理念。特别是现在冬天天气冷,很多人都有泡脚的习惯,感觉特别舒爽! 确实,热水泡脚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四肢寒冷;适当泡脚还能刺激经络,缓解疲乏,有助于睡眠。但是泡脚不当,也会有健康风险,所以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水温不宜过高,40℃左右即可; ●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 ●泡脚桶不要交叉使用,容易造成脚气等足部疾病的相互传染。 ●以下人群不宜泡脚:静脉曲张或血栓患者;糖尿病患者;儿童;冻伤患者。 俗语五: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秋冬季节,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俗语就是“春捂秋冻”,这句话的意思大致就是告诉大家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 初春时期气温变化又大,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会难以适应,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而入,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同理,秋冬交替时期,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所以春捂秋冻的道理也是符合的。 不过,现在正值冬季,气温较低,大家还是要注意保暖,特别是这些部位“冻”不得: ●头部。冬季外出应戴帽子,最好是能盖住前额; ●颈部。气温较低时可以带条围巾或者穿高领衫等; ●腹部。天冷时一定不要让腹部裸露,晚上也要注意保暖; ●膝部。若本身就有关节疼痛的情况,可以戴上护膝; ●脚部。气温降低,就不宜再穿露脚面的春秋鞋了; 俗语六:十男九痔,十女十痔 关于痔疮,确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但真的有达到“十男九痔,十女十痔”这种程度吗? 事实确实没有这么夸张,根据临床上的统计,成年人痔疮的发病率接近50%。这个发病率也是不容小觑的…… 为什么会得痔疮呢?快看看你有没有下面这些坏习惯: ●便便时间过长,喜欢拿手机、报纸等阅读; ●饮食习惯不好,不喜欢吃蔬菜,喜欢吃辣、刺激性食物,时不时暴饮暴食; ●长期久坐; ●不注意肛周卫生; ●作息不规律,喜欢熬夜; 一旦得了痔疮,反反复复发作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内痔,常常会便血,内痔后期还会脱出、嵌顿。长时间的嵌顿,还会导致痔核坏死和不同程度的感染等等,所以如果有相关的症状,建议就医检查。 俗语七:情急百病生,情舒百病除 我们常常说气大伤身,人一旦总是情绪不好,就会生病。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身体患有某些疾病时,往往也伴有情绪上的变化,容易烦躁、焦虑。相对的,当情绪不佳时,也会让人感到身体上的一些不适。比如长期不愉快、抑郁、恐惧、失望,会抑制胃肠运动,从而影响消化机能。情绪激动时会导致心跳加速,脑部血管收缩,血流加快等等,所以情绪确实和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面对坏情绪,我们也要有应对方法: ●学会理智控制。不断给自己暗示:愤怒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冷静面对。 ●情绪转移法。听听音乐、聊聊天、逛逛街,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放松自己。 ●合理的自我宣泄。不要将所有坏情绪随意安放或者是憋着,自我宣泄让其得到排解才是真的。 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这7句“健康俗语”你真的懂吗https://kknews.cc/health/vozkleq.html

健康资讯 2024-03-15阅读量5078

【就医必读】石膏护理家长需要...

病请描述:首先,石膏是为了固定骨折,所以需要保持适当的紧度,避免过松无法控制骨折和发生骨折移位。    其次,骨折后局部肿胀明显,很多手环、脚环等会造成卡压加重远端缺血,所以尽量不要让小朋友佩戴手环、脚环等物品。    最后, 打石膏前需要去除首饰及指甲油,如取不下来只能破坏取出。疼痛:如出现损伤部位或其他部位明显疼痛,口服美林不能缓解,请立即到医院并联系急诊或骨科医生。肿胀:脚趾或手指变白、变蓝、变紫或变黑,意味着血运受阻,请立即到医院并联系急诊或骨科医生。神经症状:如感觉手、脚麻木或感觉丧失,不能活动指或趾,请立即到医院并联系急诊或骨科医生。异物掉入石膏内:无法取出时,请立即到医院并联系急诊或骨科医生。。石膏松动、外力碰撞及摔伤:请立即到医院并联系急诊或骨科医生。Tip 1打石膏期间可以洗澡吗?答: 保持石膏干燥及清洁,石膏部分不可以浸泡水,其他部分可以擦身。      如何保持孩子的清洁:    1.把孩子脱了衣服放在毛巾上。    2.打湿您的手并搓上香皂。    3.用香皂搓孩子身上。    4.用布小心地清洗掉孩子身上的香皂,不要弄湿石膏。    5.擦干孩子并穿上衣服。    6. 用纸尿片或尿布挡住孩子的屁股,这样石膏就不会被污染。    7.可以在石膏外穿袜子以保持石膏干净,冬天还可以给孩子的脚趾头保暖。保持石膏干燥。不要用水清洗石膏,如果有污迹,可以擦掉。必要时使用保鲜膜、强力胶带包扎双层塑料袋或专用防水套保护石膏。骨折处48小时内冰敷(外用止痛片),冰袋隔着毛巾放置石膏上,石膏不影响降温。在雨天需要特别注意保护石膏。高分子石膏虽然能防水防潮,但石膏里面的衬垫不能。若不小心弄湿了,小面积情况下可以用吹风机冷风吹干,大面积弄湿,需要及时到门诊更换石膏。打石膏期间可以穿衣服吗?                当然可以!可以自行裁剪。淘宝京东等有各种专用护理服Tip 2       经常检查孩子的手或脚。       每天检查几次孩子的手和脚,以确保孩子的手和脚是正常颜色的和温暖的。      在石膏治疗开始的6小时内,每小时检查足趾末端的循环情况,而后维持在1天4次即可。      检查方法:按压脚趾头或指尖来观察其血液循环的情况,如果血液循环好的话,松手后颜色会很快由白色恢复到粉红色。如果手指足趾、甲床呈现黑色、冰冷,并且在按压后,不能从白色迅速恢复为粉红色,说明血液循环障碍,可能血管损伤或石膏过紧。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不论什么时候立即到医院诊治。如果为软性石膏绷带(我院为蓝色的),可以先自行移除(类似拆绷带)用纸板、木板临时固定后再至医院复诊。Tip 3患肢抬高。用枕头将患肢垫高,利于消肿,并预防压疮。上肢骨折使用前臂吊带。避免出汗,尽量呆在阴凉舒适环境下。远离热源,避免加热。如果皮肤瘙痒时,不应将任何东西插入石膏去抓痒,可以使用冷风向石膏内吹气,可以缓解搔痒的感觉。穿戴石膏乘坐飞机具有风险。下肢石膏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Tip 4注意手指和足趾在石膏末端的位置。如果手或足趾缩进石膏内,那么石膏有可能滑脱。这种情况可能造成皮肤的压疮,要立即联系医生更换石膏。Tip 5拆石膏后的护理。高分子硬石膏需要电锯下拆除。拆除后皮肤一般有一层黄褐色的痂皮或死皮,油脂等,要避免抓挠,可以用温水清洗后涂一些润肤霜等保护皮肤。如果出现湿疹,需要皮肤科门诊进一步处理。外用药:糠酸莫米松软膏日一次 当合并渗出时:百多邦 日三次 不渗出时继续糠酸莫米松;可以使用医用几丁糖液体辅料及生长因子等。刚开始肢体活动时会有点不适或疼痛,会逐渐减轻。骨折患儿,拆除石膏后,要特别注意安全,避免摔伤导致二次骨折。记住, 如果有以下情况,请立即到医院联系医生就诊:- 受伤部位或其他部位肿痛难忍。- 脚趾或手指变白、变蓝或变紫。- 石膏边缘的皮肤变得很红、很痛、或发炎。- 石膏破损或松动、变软。- 石膏弄湿、变软。- 闻到石膏里面有恶臭。- 不能看到脚趾或手指活动、帮助患儿活动时诉剧烈疼痛。      最后,一定要按医生要求定期返院复诊。因为儿童处于持续生长状态,即使骨折愈合后期也可能出现生长发育不对称,甚至畸形。所以儿童的骨折需要随访到成年乃至终身。

潘汝涛 2022-06-24阅读量9792

烈日炎炎,糖尿病患者如何控制...

病请描述:     下面就来谈一谈炎炎夏日如何更好控制血糖,安然度夏~及时补水     夏天出汗较多,体内水分的丢失量很大,应注意多饮水,糖尿病患者每天的饮水量应该达到1500ml左右。如果活动量大,出汗多,还应该补充额外的水分。(1)不渴而饮:很多患者误以为糖尿病的多饮、多尿症状是喝水过多引起的,只要少喝水就能控制这些症状,殊不知这是在害自己。当机体脱水时不仅会升高血糖,还会诱发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同时老年人神经系统反应较迟钝,口渴感觉不敏感,因此要养成“不渴而饮”的好习惯。每日饮水1500ml-1700ml,运动后、出汗量特别大的时候还应当增加饮水量。(2)察“颜”观色:对于饮水量多少是合适的,患者除了根据日常活动和出汗情况形成自己的经验之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尿液的颜色来评估,尿液颜色如果较深说明饮水量不够,控制在浅黄色以下较为合适。(3)开水淡茶是绝配:对于喝什么,当然白开水是首选,无糖零卡,绝对安全有效。温度在30度至40度之间,能迅速被机体吸收。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很多药物,消化道黏膜极易被破坏,过热的水易引起不良的刺激,发生炎症反应,过凉的水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其次,偶尔可以辅以淡茶,每日1-2杯,特别是出汗较多的时候。避免饮用碳酸饮料、甜饮料、啤酒等,这些饮品都含有高糖和热量,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4)少量多次:避免进食后1小时内大量饮水,因为这段时间胃中的碳水化合物还没有排空。如果此时大量饮水,水和胃中食物相混合,会加速碳水化合物中糖分的吸收,使餐后血糖迅速上升,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因此建议在睡眠、吃饭、饭后1小时以外的时间来饮水,并且按照连续、少量、频服、大约每两小时饮用200ml水分为宜。定时定量就餐    人们在夏季往往食欲下降、喜食清淡、爱喝稀饭、愿吃水果。不能因为食欲不好少吃,甚至不吃,这对糖尿病的治疗与控制非常不利。尤其是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不可随意减少主食,否则容易出现低血糖。这对血糖的平稳控制十分不利。需要注意的是:糖友饮食宜多干少稀,以干为主。因为稀粥吸收快,会明显的升高餐后血糖。瓜果虽好,切勿贪食     夏季上市的瓜果比较多,很多糖尿病患者一时控制不住进食过量水果,血糖就会跟着升高。这是因为水果中含有果糖,而果糖经过分解后就会变成人体吸收的葡萄糖,葡萄糖增多,血糖自然就跟着升高了。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含糖量低的水果,但量不宜多,并且最好是在两餐之间(如上午10~11点,下午3~4点)或睡前食用,同时相应减去正餐中主食的量。需要注意的是:严重高血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水果,可用番茄、黄瓜等蔬菜代替。夏天要择时运动     糖尿病患者夏日运动不可少,但是一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最好是早晨或者傍晚气温相对较低的时候,进行强度适中的运动。中午炎热时运动最好选择有空调的健身房。预防感染     夏天赤脚机会多,脚部出汗也更多,更容易引起脚部外伤、霉菌、细菌感染。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尽量让脚部多透气。经常洗脚并保持脚部干燥,定期检查脚部是否出现感染等。注意预防低血糖一年中,夏天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通常处于较低水平。因为,夏天人体内对抗寒冷的肾上腺激素分泌减少,胰岛素敏感性也增高,胰岛素的作用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夏天天气闷热,食欲减退,进食减少,同时出汗多,热量消耗大;室外活动增多,活动量较大,代谢加强,消耗过多,对血糖的利用增加。所以,夏天的血糖通常情况下较其他季节偏低,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及时加餐,定期监测血糖,避免出现低血糖。注意皮肤清洁     糖友在夏季应保持皮肤清洁,并注意防晒,外出时不妨戴上遮阳帽和太阳镜。此外,足部卫生不容忽视,建议穿透气的鞋袜,被汗液浸渍后应及时更换,以免导致真菌感染,出现脚气。药物的使用及保存虽然夏天相比冬天来说血糖好控制一些,但是糖尿病患者还是必须要按时按量吃药,不能在家自行减量或停药。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储存,降糖药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胰岛素最好冷藏在2~8℃冰箱中,用时拿出先放在室内“回暖”。要注意的是:切勿放入冰箱冷冻,不要在太阳下直晒。

俞一飞 2022-06-19阅读量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