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腹部 > 神经性胃痛 > 内容

神经性胃痛内容

胃痛.胃胀.胃里有火?多半是...

病请描述:万友生教授是我国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名老中医,从医六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对慢性胃炎的辨证论治有独特的见解。 认为慢性胃炎主要以“胃痛”、“痞满”为主要表现,病证多以虚(或虚实夹杂)证为主。 并自制“五消饮”、“芍甘百佛汤”二方,对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而致的消化不良及阴虚内热而致的胃脘痛症有良好疗效。 今天,小师妹整理了万友生老先生临床诊治不同证型的胃痛医案4则,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一、虚寒胃痛案 张某某,女,40岁。 1992年3月6日初诊: 患慢性胃炎3年。 胃痛遇寒即作,大便常年秘结,二三日一行,夏季尤甚,便结时胃痛加重。 近时便结胃痛甚,舌淡少苔,脉细弱。 投以小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味: 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10g 生姜3片,红枣5枚,冰糖60g 当归15g,制香附10g,高良姜10g 3月9日二诊: 服上方3剂,胃脘痛止,大便不结,守上方再进5剂。 3月15日三诊: 近日遇寒胃亦不痛,大便每日畅行一次。 惟黄带多,守上方去香附、高良姜,加白果、芡实、生苡仁、扁豆、山药、莲子、石斛各30g,黄柏15g,再进5剂。 3月24日四诊: 胃痛未再发作,便通,带减,嘱守上方长服以巩固疗效。 按语 本例慢性胃炎以胃脘寒痛,遇寒而作,而大便秘结(夏季尤甚)为主症,经用小建中汤合良附丸3剂即获得痛止便通的快速疗效。 万老认为:《伤寒论》小建中汤所主治的“阳脉涩,阴脉弦”的“腹中急痛”,是属土虚木旺,阴阳两虚而偏于阳虚所致,法当培土柔木、温阳为主,佐以滋阴,而小建中汤即属此法,故能主治本证。 临床上所遇到的脾胃虚寒脘腹痛症,大便溏泄的固多,大便秘结的亦不少,前者纯属阳虚,法当专主温阳,如理中汤证; 后者属阴阳两虚而偏于阳虚,法当温阳为主兼滋阴,如小建中汤证。 这就是万老对虚寒胃痛是否采用理中汤(或香砂六君子汤)或小建中汤的准则。 二、脾虚阴火证案 吴某某,女,63岁。 1993年5月13日初诊: 患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中灼热已2年。 现胃中灼热如一团火,却不欲饮冷而反喜热饮,口苦,大便干结难下,肛门灼热,尿热,而又形寒易感,胃脘胀多痛少,从不泛酸,咽及食道有梗阻感,知饥识味而纳少,舌紫暗,脉弦缓。 万老投以补中益气汤合益胃汤加减: 黄芪50g,党参50g,炙甘草15g 生甘草15g,焦白术15g,升麻10g 柴胡10g,沙参30g,麦冬15g 生地15g,玉竹15g,百合30g 佛手30g,丹参30g,山楂50g 鸡内金30g,滑石30g 5月25日复诊: 服上方至今,大见效验,胃中灼热显著减退,二便灼热也见减轻,颇感舒适。 嘱守上方长服以期竟其全功。 按语 本例萎缩性胃炎的主症为胃中灼热如一团火,却不欲饮冷而反喜热饮,且形寒易感而脉缓不数,脾虚阴火证昭然若揭。 万老对于阴火理论有颇深的研究,并有较大的发展。 先生认为:本案的胃中灼热是脾虚阴火证的常见症状,多因中焦清阳不升,浊阴难降,清浊相干,郁结于中焦所致,因此得冷饮而反剧;而口苦则为气虚不能升津上润所致。 但因气虚之中夹有阴虚的大便干结难下等症,又属气阴两虚(偏于气虚)之证。 故采用补中益气汤之补脾益气、甘温除热法为主,并佐以益胃汤等滋养胃阴法,获得良效。 三、气虚胃痛案 胡某某,女,50岁。 1990年9月5日一诊: 胃脘隐痛多年,食后噫气脘胀,从不反酸,矢气较多,大便时结时溏,粪色或黄或黑(黑时较多),神疲乏力,容易感冒。 今年7月24日作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现仍不饥食少,口干口苦,近时便溏色黑, 舌质淡,边有紫暗瘀斑,苔白腻,脉迟缓细弱(心动过缓每分钟40余次)。 投以香砂六君子合五消饮加味: 广木香、砂仁各10g,太子参30g 焦白术15g,云苓15g,炙甘草5g 法半夏10g,陈皮15g,山楂30g 六曲10g,谷、麦芽各30g 鸡内金15g,黄芪30g,防风15g 9月27日二诊: 服上方20剂,诸症好转,白腻苔见退,守上方再进。 11月27日三诊: 共服上方70剂,胃纳好转,大便成条色不黑,舌边瘀斑消失,现仅偶有胃脘隐痛而已。 嘱守上方服至胃脘隐痛全除为止。 1991年3月20日四诊: 坚守上方服至130余剂(其他中西药均停服),于3月7日在原胃镜检查的医院复查,证实病灶已大见好转(胃粘膜由灰白色转为红白相间)。 现仅感胃脘有时隐痛,食后微胀,大便已基本正常,心动过缓明显好转。 嘱仍坚守上方长服以巩固疗效。 按语 胃痛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证候之一,其病机虽有寒热虚实之辨,但多属于虚寒。 当脾胃虚寒尚处在气虚阶段时,万老最喜用香砂六君子汤。 此方功能健脾温胃,既能补气虚,又能行气滞,补气而不伤气。 凡脾气虚弱而胃寒气滞作痛者,服之每获良效。 由于脾气虚弱,运化不良,常有食积胃脘,故万老多加入自拟五消饮(山楂、六曲、谷芽、麦芽、鸡内金)以助运化而消食积。 其中鸡内金以胃治胃,能消能补,尤为治疗胃病的良药; 山楂既能消化肉积,又能活血化瘀,对胃脘久痛入络,由气滞导致血瘀的,甚为适宜; 谷芽能助脾胃生发之气,不仅能和中助运,而且能补中益气; 麦芽既能消化食积,又能疏泄肝气,很适用于木土不和的病症,而胃脘痛症多兼肝气不调,故常用之; 六曲既能健脾开胃消食行水解散风寒湿热邪气,也稍能行血化瘀,对气滞食积水停血瘀的脘腹胀痛之症都适用。 香砂六君子汤合五消饮具有良好的健胃开胃作用,远非西药健胃剂所能及。 四、气阴两虚痞满案 朱某某,男,62岁。 1993年2月13日一诊: 患萎缩性胃炎已20余年,自前年下半年起加重。 现胃脘闷痛作胀日夜无已时,午后尤甚,得噫气、矢气则稍舒,知饥而乏味纳少(以流质为主),有时嘈杂而从不反酸, 口干口苦,渴喜热饮,大便素结而现暂转软,形寒易感,四肢欠温,舌红苔白黄而厚腻、边有齿痕,脉细弦而缓。 投以自拟芍甘百佛汤合五消饮加味: 白芍30g,甘草10g,百合30g 佛手30g,山楂50g,六曲10g 谷麦芽各30g,鸡内金30g,甘松30g 陈皮30g,延胡索30g,川楝子15g 广木香15g,青木香15g 2月16日二诊: 胃脘胀痛大减,口仅微苦,已不干渴,食已知味,守上方再进。 2月20日三诊: 诸症减轻,但仍形寒肢冷。 守上方加黄芪30g、焦白术15g、防风15g,再进。 3月2日四诊: 服上方至今,病已大好,下半夜及早上胃脘已无不适感。嘱守上方长服以巩固疗效。 按语 万老治疗阴虚内热所致的肝木乘脾土的胃脘痛(痞)症喜用自制芍甘百佛汤。 芍甘百佛汤是由白芍、甘草、百合、佛手四味药组成,亦可看作芍药甘草汤与百合佛手汤二者合方。 万老认为: 仲景以芍药治腹痛,一以益脾阴而摄纳至阴耗散之气,一以养肝阴而和柔刚木桀骜之威,与行气之药直折肝家悍气者截然两途,此泻肝与柔肝之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芍有镇静和抑制末梢神经的作用,故能治疗末梢神经性肌痉挛及痉挛引起的疼痛。 芍药配甘草,酸甘相合,柔肝缓中,其效尤著。 如胃痛日久导致血瘀的,则应赤白芍同用。 百合配佛手,本是一首验方。 它与古方百合汤(百合一两,乌药三钱,治心胃疼痛)都属于养阴行气止痛之方,但乌药较温于佛手,不如佛手性凉,百合性味甘平,功能清润养阴,配合性味甘温的佛手,和中顺气化痰消食以治胃脘疼痛,其效尤著。 万老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气阴两虚证(更多见偏气虚者),益气常用异功散(或香砂六君子汤); 养阴常用自制芍甘百佛汤或益胃汤。 本例萎缩性胃炎是属气阴两虚而偏于阴虚的寒热错杂证。 故采用自制芍甘百佛汤合五消饮获效。

郑君芙 2020-04-13阅读量8724

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201...

病请描述:一、概述(一)定义与分类英语"疼痛"(pai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oena",原意是"刑罚"。刑罚通常都伴随一定程度的痛苦体验,故以喻痛觉。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害有关,或被描述为与那类损害相关"[1]。该定义强调了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其发生机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当前或既往组织损伤并非产生疼痛的必要条件[1,2]。腹痛(abdominal pain)是指上起横膈,下至骨盆范围内的疼痛不适感,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根据发病缓急和病程长短,一般将其分为急性腹痛(acute abdominalpain)和慢性腹痛(chronic abdominal pain)[2]。急性和慢性腹痛没有截然的时间分界线,但在临床实践中,一般将疼痛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的患者视为慢性腹痛[3]。急性和慢性腹痛的病因构成和诊疗原则差异较大,急性腹痛应首先排除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各类急腹症,而慢性腹痛的诊治重点在于区分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给予相应治疗[2,3]。慢性腹痛代表了一大类病因众多、处理困难的临床症候群。多数慢性腹痛患者尽管接受了详细的诊断评估,仍然无法找到器质性病因[2,3,4,5]。近年来研究发现,非器质性疾病导致的慢性腹痛大多与脑-肠互动异常有关,例如肠易激综合征(irra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此外,还有一大类慢性腹痛患者,不符合按照腹部脏器进行归类的特定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被称为"中枢介导的腹痛综合征"(centrally mediated abdominal pain syndrome, CAPS)。CAPS以往又被称为"慢性特发性腹痛"或"功能性腹痛综合征"(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syndrome, FAPS),以强调其症状不能用结构或代谢异常来解释[2]。进一步研究发现,功能性疾病导致的慢性腹痛往往有很强的中枢因素参与,腹痛与脑边缘系统和疼痛下行调节障碍密切相关[2,5]。因此,2016年发表的《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将FAPS更名为CAPS,反映出对发病机制新的理解[1]。按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诊断标准,CAPS被定义为一种与生理事件(进食、排便、月经等)无关的腹部疼痛,患者症状至少持续6个月,疼痛持续,或近乎持续,或至少频繁发作,伴随一定程度的日常活动能力减退[2,5]。(二)流行病学慢性腹痛代表了一大类病因众多的临床症候群,不同调查的评判标准不一。尚不清楚慢性腹痛的确切流行情况,但该症状无疑很常见,各级医疗机构均可见到。功能性胃肠病是慢性腹痛最常见的病因,如FD、IBS及CAPS等[2,3,5,6,7,8,9]。调查显示,慢性腹痛每年发病率约为2.29%,约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曾经历过该症状[5,6,7]。在不同地区、民族的人群中,其发病情况并无太大差异[8,9,10,11,12,13]。加拿大的一项研究表明,该国CAPS的患病率为0.5%[10]。我国一项问卷调查发现,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功能性腹痛的患病率为13.25%[13]。世界范围内成人CAPS患病率为0.5%~2.1%,女性是男性的1.5~2.0倍,发病高峰年龄是35~44岁[8,9,10]。慢性腹痛常见,而且造成可观的社会经济损失和医疗资源消耗。美国一项基于家庭人口的调查表明,慢性腹痛患病率约为2.2%,每例患者平均误工11.8 d/年,有11.2%的患者因此无法正常工作,误工损失是普通人群的3倍[9]。慢性腹痛的诊治常有不同程度的困难。据统计,80%的慢性腹痛患者有就医经历,约半数患者每年就诊1~3次[14]。尽管接受了大量检查,多数慢性腹痛患者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因,其典型代表就是CAPS。一项超过7年的随访研究发现,CAPS患者平均就诊5.7次,进行内镜或影像检查6.4次,接受手术治疗2.7次(主要是子宫切除和腹腔镜探查)[15]。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危险因素引起慢性腹痛的各类器质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胃癌、胆石症、慢性胰腺炎、结直肠癌、缺血性肠病、炎症性肠病等,具有各自的危险因素,但多和饮食不当、嗜好烟酒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关。研究发现,幼年心理事件及成年后心理社会应激是引起慢性腹痛的高危因素[11,12]。心理异常可以和器质性疾病合并存在。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药物滥用、躯体化障碍等心理疾病与慢性腹痛的重叠度较高,提示临床应重视这类人群[11,12,13,14,15]。(二)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如前文所述,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大脑接受来自外周神经的传入信号,并与认知、情感及其他感觉信息相整合,最终形成疼痛感知。因此,疼痛实际上包含了相互关联的3个单元:感觉传入单元、中枢调节单元(情感和认知)和动机单元(对疼痛的行为反应)[4,16,17,18]。1.感觉传入单元:(1)痛觉感受器:腹腔存在多种类型的痛觉感受器,可感应化学或机械性刺激因素,包括炎症、缺血、压迫、牵拉、收缩等。(2)疼痛传导神经:腹痛的传入神经纤维有2种:①A纤维,有髓鞘,直径3~4 μm,具有快速传导性能,负责传导腹壁皮肤、肌肉和腹膜壁层的痛觉(躯体感觉);②C纤维,无髓鞘,直径较细,0.3~3 μm,传导速度较慢,负责传导腹腔内脏器官所感受的疼痛(内脏感觉)。这两种传入神经纤维的终端均与痛觉受体相连,并参与交感神经链。(3)腹痛神经通路:在腹部器官和大脑皮层之间,腹痛信号传导通路上的神经元有3个层次:①Ⅰ级神经元的传导从腹部器官到脊髓;②Ⅱ级神经元连接脊髓和脑干;③Ⅲ级神经元连接脑干和皮层。同时,人体还存在疼痛下行抑制系统,对上传的疼痛信号起负性抑制作用。该系统主要起源于脑干特定区域的5-羟色胺能细胞、蓝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以及延髓阿片能神经元等,通过调控脊髓(背索)的兴奋性,控制感觉信号上行传导的程度,又被称为弥散性损伤抑制控制系统(diffuse noxious inhibitory controls,DNIC)(图1)[19]。部分慢性疼痛患者DNIC存在障碍,对疼痛上行兴奋性传导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疼痛感觉被"放大"[1]。图1 腹痛的神经传导与调节通路2.中枢调节单元和动机单元:虽然慢性腹痛可具有外周疼痛激发因素(例如慢性肠炎、术后肠粘连等),但多数患者的感觉传入单元无显著异常,在疼痛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中枢调节单元和动机单元,中枢敏感化是其重要机制。慢性腹痛患者大脑疼痛环路的皮层调控发生异常,易引起疼痛失调。长期慢性疼痛甚至可伴有大脑结构改变,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来自IBS。例如,在女性IBS患者中观察到大脑躯体感觉皮层的厚度增加,而涉及疼痛处理的岛叶皮层和前扣带回皮层的厚度变薄;另外,IBS患者的脑灰质体积广泛减小,包括岛叶皮层、杏仁核、扣带回和脑干区域,可能与幼年期的心理创伤有关[2,4,16,18]。中枢调节障碍以及脑-肠异常互动是慢性疼痛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进展,有助于理解无法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顽固性慢性腹痛[2,7,8]。三、诊断、评估与转诊慢性腹痛是常见症状,通过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首先排除器质性疾病是临床通行的做法。由于医学技术的进步,通过辅助检查发现器质性疾病的能力不断增强。然而,多数慢性腹痛患者并非由器质性疾病导致,不加选择地实施大量检查不仅违背卫生经济学原则,同时也并不符合患者的最佳利益,甚至带来医源性损害[2,3,4,5,15]。因此,对于患者而言,为明确慢性腹痛的病因应当做哪些检查,检查究竟应进行到何种程度,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个人意愿,特别是合并器质性疾病的风险,包括年龄、报警征象、合并症等。(一)诊断若有明确的腹痛症状,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可作出慢性腹痛的初步诊断。(二)评估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可将腹痛分为3种基本类型:①内脏性腹痛;②体神经性腹痛;③牵涉痛。这样的分型有助于分析腹痛症状以及鉴别诊断。慢性腹痛病因复杂多样,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可以合并存在,急性和慢性腹痛病因也可相互重叠,从而增加了评估难度。临床评估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搜集诊断信息,更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高质量的医患交流本身就有治疗作用,这一点对于慢性腹痛患者尤为重要[17,18]。医生必须尊重患者的体验,注意共情,在患者叙述病情时主动倾听,避免不恰当地打断患者[2,17,19]。1.病史:(1)病史是诊断及评估慢性腹痛的基础。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了解腹痛的病程、部位、性质、诱发及缓解因素等,对于判断慢性腹痛的病因极有帮助[19,20,21]。如前文所述,急性和慢性腹痛之间并无明确的分界线。部分急性腹痛可在急性发作后转为慢性。例如急性阑尾炎穿孔后可形成右下腹脓肿、腹主动脉夹层度过急性期后可引起缺血性肠病。慢性腹痛也可能发生急性改变,往往提示病情有新的变化,例如消化性溃疡造成穿孔、克罗恩病并发肠瘘、结直肠癌引起肠梗阻等。(2)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和个人史等信息不容忽视。慢性腹痛可见于不同年龄段的所有人群,但不同人群的病因有所不同。例如,慢性腹痛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疾病,其患病率从0.5%到19.0%不等,病因以功能性疾病、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等为主[3,9];青壮年则好发消化性溃疡、IBS、消化不良等;老年人器质性疾病的风险较高,易发生胆石症、消化道肿瘤、缺血性肠病等;女性患者还应注意妇科疾病;糖尿病病程长且控制不佳者出现腹痛,可能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所致;长期酗酒易导致慢性胰腺炎;吸烟是缺血性肠病的危险因素。(3)详细询问腹痛特点及伴随症状十分重要,须特别了解腹痛与进食、排便及月经等生理事件的关系。例如,与进食相关的、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是消化性溃疡的典型表现;餐后痛可见于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缺血性肠病等,而进食后减轻的疼痛多见于十二指肠球溃疡;排便前下腹痛,便后减轻,常提示为结直肠疾病,如IBS、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等;与月经周期相关的腹痛要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症和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性交痛、痛经、不孕等均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下腹痛伴有尿频、尿急则提示间质性膀胱炎。(4)应重点了解患者有无报警征象(alarm signs),包括:年龄>40岁、便血、粪便隐血阳性、贫血、腹部包块、腹腔积液、发热、体重下降、胃肠道肿瘤家族史等[2]。伴有报警征象的患者应警惕器质性疾病[2,4]。对于年轻、临床表现典型且报警征象阴性的患者,功能性胃肠病(如IBS)的可能性较高[2,4,21]。无论器质性疾病还是功能性疾病,慢性腹痛合并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等心理疾患的比例甚高,临床应加以关注,必要时应给予心理评估[11,12]。对于器质性疾病所致慢性腹痛,腹痛部位对病因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不同部位慢性腹痛的常见器质性病因见表1[3,21]。反之,功能性疾病特别是CAPS所致慢性腹痛,疼痛部位常常弥散而不固定。为避免遗漏重要病史,可按照P(provocation,诱因)、Q(quality,疼痛性质)、R(radiation,疼痛放射)、S(severity、疼痛严重程度)、T(timing/treatment,疼痛时间/治疗情况)的顺序采集关于腹痛的病史。慢性腹痛的病史要点及相关病因见表2。2.体格检查:慢性腹痛患者常无腹部异常体征,但体格检查具有重要意义,不可或缺。(1)首先要关注生命体征,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需要紧急处理。例如,体温升高提示腹痛病因可能为感染、自身免疫病或恶性肿瘤;脉搏增快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脓毒症、贫血等;呼吸频率增快须考虑心肺疾病;血压下降应怀疑休克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2)细致体格检查有助于诊断某些器质性疾病(例如腹壁病变、肠梗阻等),还可发现消瘦、贫血、黄疸、腹部包块等异常体征。2%~3%的慢性腹痛系腹壁疾病所致,被称为"慢性腹壁痛"(chronic abdominal wallpain)。Carnett试验(Carnett′s test)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具体方法是让患者平卧,嘱其抬头以收缩腹肌,若原来的压痛部位疼痛加重,则为试验阳性[2]。直肠指诊有助于发现直肠癌、盆腔脓肿等疾病。疼痛主要位于下腹部的女性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妇科查体。(3)仔细的体格检查可反映医生对病情的重视,说明医生认可患者腹痛症状的真实性,这对密切医患关系,安抚患者情绪是十分重要的。少数患者可能因各种原因(例如药物成瘾)而伪造腹痛症状,查体还有助于检验患者的主诉与客观体征是否一致。例如正被"严重腹痛"折磨的患者,可观察其在诊室内活动和上、下检查床的能力。(4)对于CAPS等难治性腹痛患者,体格检查可能有一些共同特征,可视为诊断线索:①尽管腹痛剧烈,但大多无自主神经激活表现(如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出汗等),这些体征大多见于器质性疾病,但也可见于惊恐障碍等心理疾患。②腹部可能有多处手术瘢痕,提示既往不必要的手术探查或切除史。③"闭眼征":即腹部触诊时CAPS患者常闭眼躲避,而急腹症患者因惧怕查体加重腹痛而保持睁眼。④"听诊器征":即用听诊器代替医生的手进行触诊,可减轻患者对疼痛的行为反应,从而可更准确地评估内脏敏感性。⑤CAPS患者虽然腹痛较重,但变化体位多无困难,而急腹症患者体位改变可加重腹痛。CAPS的这些特点在其他功能性胃肠病如IBS也不同程度地存在[2,19]。3.辅助检查:慢性腹痛的病因以功能性疾病最为常见,在诊断功能性疾病之前,应当设法排除器质性疾病。但排除器质性疾病是否必须通过大量的辅助检查,以及通过何种辅助检查,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慢性腹痛患者若符合CAPS的诊断标准,报警征象阴性,且没有其他疾病可以解释腹痛症状,临床可选择少数检查作为器质性疾病的初筛,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和隐血、肝肾功、甲状腺功能、ESR或CRP、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125)以及腹盆腔超声等。必要时,可选择内镜、CT、MRI等进一步检查[19,20,22]。4.医患共同决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当今时代,单纯由医生或患者为主导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医患共同决策逐渐成为主流诊疗模式。医患共同决策的内涵是医生运用专业知识,与患者充分讨论诊疗选择、获益、风险等各种可能的情况,并考虑到患者的价值观、倾向性及处境后,由医生与患者共同参与作出的、最适合患者个体的健康决策过程[23]。慢性腹痛的病因评估有一定的复杂性,病程相对漫长,对患者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的要求较高,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医患共同决策,是慢性腹痛最合理的诊疗模式[2,3,15,17,19]。医患共同决策有助于密切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花费,对慢性腹痛患者尤为必要[24]。针对慢性腹痛,建议医患共同决策包括以下环节:(1)医生和患者充分交流,分享信息。患者分享症状和自己对病情的理解;医生分享医学和诊疗知识。双方都保持开放,且彼此尊重。(2)医生告知患者,双方需要共同作出决定(例如是否进行昂贵的或侵入性的检查),并且患者的意见非常重要。(3)医生以中性的态度介绍所有可能的选择,以及每个选择的获益、风险及优缺点。慢性腹痛患者可能高度依赖医生为其作出选择。但医生应告知患者,对于腹痛这样的复杂症状,很多情况下并无明确证据支持某个选项,最终临床决策取决于患者的病情、价值观、偏好及其产生的利弊权衡。(4)就患者的价值观和偏好,医患双方展开共同讨论,医生对患者的思考给予支持。慢性腹痛患者通常对诊疗效果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医生能够完全消除其腹痛。为此医生应当与患者协商,以便医患双方就治疗目标达成一致。(5)作出决策后,医生与患者讨论诊疗相关事项,并安排随访[23]。(三)诊断标准与诊断流程1.诊断标准:导致慢性腹痛的器质性疾病具有各自的诊断标准。但在临床上,多数慢性腹痛系功能性疾病所致,故应加强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包括IBS、FD、CAPS等。其中CAPS腹痛症状较为突出,患者常反复就诊,生命质量下降,并且严重消耗医疗资源。CAPS的诊断标准为[2,4]:患者腹痛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符合以下所有标准:(1)疼痛持续或近乎持续。(2)疼痛与生理行为(进食、排便、月经等)无关,或仅偶尔有关。(3)疼痛造成日常活动受限(包括工作、社交、娱乐、家庭生活、照顾自己或他人、性生活等)。(4)疼痛不是伪装的。(5)疼痛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另外,需注意患者常合并心理疾病,但各类心理疾病缺少一致性表现,无法用于诊断;患者可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胃肠功能障碍,例如食欲下降、腹泻等。腹痛是CAPS的核心症状,与FD和IBS的鉴别点在于CAPS的疼痛与进食和排便无关,与慢性盆腔疼痛的区别在于疼痛部位。CAPS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如FD、IBS)可有重叠,也可合并其他全身功能性疾病(如纤维肌痛、腰背痛、慢性疲劳综合征等)。CAPS合并心理疾患如焦虑、抑郁的比例较高,原因可能与患者对症状适应不良(maladaptation)有关。心理疾患可加重CAPS对患者的不良影响,但并非诊断CAPS所必需[25,26,27]。2.诊断流程:慢性腹痛的诊断流程见图2。注:报警征象包括年龄>40岁、便血、粪便隐血阳性、贫血、腹部包块、腹腔积液、发热、体重下降、胃肠道肿瘤家族史等;生理事件包括进食、排便、月经等;初步筛查包括外周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和隐血、肝肾功、甲状腺功能、ESR或CRP、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 125)以及腹部超声(四)鉴别诊断如何鉴别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是慢性腹痛的处理要点,也是难点。建议在充分了解病情的基础上,结合患者意愿、医生经验及所在医疗机构的资源,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实施辅助检查。1.对初诊患者,要特别注意有无提示器质性疾病的报警征象。2.除了报警征象,以下病史特点提示器质性腹痛可能性大[19,20]:(1)病程较短。(2)腹痛部位明确且局限。(3)与胃肠生理活动(进食、排便)相关。(4)疼痛程度变异较大。(5)感觉描述(钝痛、绞痛)多于情感描述(无法忍受的、折磨人的)。(6)人际关系方面无困难。3.以下病史特点提示功能性腹痛可能性大[2,4,25,26,27]:(1)病程较长。(2)腹痛范围弥散,难以准确定位。(3)腹痛与排便、进食、月经等生理活动无关。(4)腹痛频繁发作,导致工作生活受限,但发作间期一切如常。(5)主诉腹痛程度严重,但与客观发现不平行;患者分散注意力时疼痛可减轻,而在讨论病情或检查过程中可加重。(6)患者用情绪化的语言来形容疼痛症状,例如"痛到不想活了"。(7)常合并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但患者不认可有心理因素参与腹痛,更愿意强调自己症状的真实性("我真的很痛")。(8)频繁就诊,主动要求各种检查(甚至剖腹探查)以完全明确腹痛病因("都痛到这个程度了,一定是有什么严重问题")。(9)期待医生能够完全消除腹痛症状,却疏于自我管理来适应慢性病("医生你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我的腹痛,我不能再这样痛下去了")。4.病程对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根据慢性腹痛的病程可将其分为3类:持续性(unrelenting)、间歇性(intermittent)、难治性(intractable)[19]。慢性持续性腹痛的特点是持续存在,但症状可轻可重,可达数月之久;这类腹痛由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可能性较高,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和临床检查多能找到原因。慢性间歇性腹痛的发作时间可长可短,从数分钟、数小时以至数日不等,但有完全正常而无疼痛的发作间期,病程可长达数年;其病因为功能性疾病的可能性较高,但部分患者仍可找出器质性病因,例如胆石症可出现慢性右上腹痛,但在发作间期可无症状[22]。慢性难治性腹痛病程在6个月以上,经全面、多方检查未找到器质性病因,也未发现病理生理异常;这类腹痛以功能性疾病为主,代表性疾病包括CAPS。(五)转诊建议当慢性腹痛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基层医生考虑将患者转诊至综合医院或上级医疗机构,病情顽固的患者可能需要转诊至多学科胃肠功能性疾病中心或疼痛治疗中心。1.普通转诊:(1)怀疑有器质性疾病,且需要较为复杂的诊断评估。(2)对初步经验性治疗反应不佳。(3)需要影像、内镜等复杂检查来帮助诊断。(4)患者需要接受心理评估或干预。2.紧急转诊:(1)有明显的报警征象发生时,如进行性吞咽困难、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体重减轻、贫血等。(2)合并严重的心理或精神异常,有自残、自杀风险者。四、治疗(一)治疗原则明确为器质性疾病所致慢性腹痛,应给予相应处置。由功能性疾病所致慢性腹痛,治疗目标不是完全消除腹痛,而是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病情,适应慢性疾病,同时尽量减轻症状,提高生命质量。1.器质性疾病:对于由器质性疾病所致的慢性腹痛,在明确诊断后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例如,给予抑酸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应用抗血栓药物治疗缺血性肠病;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等。部分器质性腹痛患者在对因治疗的同时,合理应用镇痛药物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腹痛症状,例如慢性胰腺炎。部分患者通过内镜或手术治疗才能解除疼痛,包括胆石症、肠梗阻、恶性肿瘤等。2.功能性疾病:以CAPS为代表。CAPS患者大多表现为顽固性腹痛,反复就医,甚至多次接受不必要的手术。CAPS的治疗目标不是完全解除腹痛症状,而是教育和引导患者适应慢性疾病,在认知病情的基础上逐渐改善症状。建立相互信任,坦诚交流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24]。应根据腹痛症状的严重性和工作、生活受限程度决定治疗方案,少数病情顽固的功能性腹痛患者可能需要转诊至心理专科、多学科胃肠功能性疾病中心或疼痛治疗中心[2]。(二)治疗方案无论器质性还是功能性疾病所致慢性腹痛,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戒除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以及避免情绪紧张等均属必要。器质性疾病腹痛关键在于治疗原发病。1.医患交流:良好的医患交流本身对于慢性腹痛就有治疗作用[2,4,24]。建议医生在接诊时尽量做到以下几点[2,24]:(1)用开放式问题作为问诊的开始,邀请患者讲述病情。(2)主动倾听患者叙述,在认真聆听的基础上,用封闭式问题确认病情。(3)承认患者的症状是真实存在的。(4)共情。(5)注意宣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疾病的本质。(6)了解患者对病情的理解和对医生的预期。(7)设定合理的治疗目标。(8)把握接诊时间限制。(9)医患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10)医患共同决策。2.对症治疗:疼痛的对症治疗方面,镇痛药物对某些器质性疾病有效,例如慢性胰腺炎等。应用这类药物须遵循WHO的疼痛三阶梯治疗原则:Ⅰ类用药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或对乙酰氨基酚,后者不良反应较NSAIDs更少;Ⅱ类用药可选择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Ⅲ类用药可考虑强阿片类药物,但应控制剂量,注意不良反应并避免成瘾。阿片类镇痛药不仅有成瘾的可能,还可能引起胃肠动力障碍(便秘、恶心、呕吐),甚至诱发麻醉剂肠道综合征(narcotic bowel syndrome)而加重腹痛,故除非是恶性肿瘤等终末期疾病,否则应尽量避免用于慢性腹痛的患者[2,4,19]。上述镇痛药物对于CAPS往往收效甚微,很可能是因为这些药物的治疗靶点在外周,而CAPS的疼痛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异常导致。3.CAPS的治疗:初治的CAPS患者应在消化或心理专科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后可转回基层医疗机构。目前对CAPS的首选药物是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s)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 SNRIs)。TCAs是最常用的治疗器质性或功能性疼痛综合征的药物,包括阿米替林、丙咪嗪、多虑平和地昔帕明等。TCAs的镇痛作用可能与抗焦虑作用无关[4, 28]。给药应从小剂量开始,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嗜睡、易激惹、便秘、尿潴留、低血压、口干、失眠等。SNRIs的镇痛效果弱于TCAs,但改善情绪的作用强于TCAs,可能与其缺乏对去甲肾上腺素受体的作用有关[4,28]。这类药物以度洛西汀、文拉法辛、米纳普伦等为代表。SNRIs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失眠、震颤、性功能障碍等。TCAs和SNRIs可同时发挥止痛和抗抑郁作用,控制腹痛的效果优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SSRIs是最常用的治疗焦虑和抑郁的药物,但对疼痛的疗效有限,原因可能是对突触水平的去甲肾上腺素无影响。4.中医治疗:有研究显示,中医治疗可以改善慢性腹痛的症状,提高生命质量。慢性腹痛患者的常见证候有:肝胃不和证(包括肝胃气滞证和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包括脾胃气虚证和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等。上述证候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慢性腹痛的常用中成药物包括气滞胃痛颗粒、摩罗丹、胃苏颗粒、荜铃胃痛颗粒、胃复春、三九胃泰颗粒等[29,30,31]。中医治疗腹痛有一定效果,尚需要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临床应注意审证求因、辩证施治、合理用药。五、疾病管理(一)慢性腹痛的疾病管理首先,患者和医生应在无障碍的前提下充分交流,医生主动倾听并认可患者的症状,医患双方共同努力以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在详细了解病情的基础上,医生应重点询问有无报警征象,有针对性地查体,并合理选择辅助检查。根据病史、体征和检查结果,医生对器质性疾病或功能性疾病作出初步判断,并针对病因给予相应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收效。部分慢性腹痛患者病程迁延,常合并心理疾病,处理较为棘手,可能需要心理行为干预,甚至消化、心理、疼痛等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4,25,26,27,32]。慢性腹痛的管理流程见图3。图3 慢性腹痛管理流程图对于确诊CAPS的患者,医生应了解患者对病情的理解和对治疗效果的期望。CAPS患者常抱有过高的治疗预期("治愈"腹痛或确诊为某个器质性疾病),应通过协商来教育患者,使得医患双方就诊疗目标及方法达成一致。适当的心理学方法如共情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通过良好的沟通,医生应帮助患者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应根据症状严重性和生活受限的程度决定治疗方案,TCAs或SNRIs可作为一线治疗。治疗效果不理想的CAPS,医生应恰当把握转诊至心理医学科的指征,CAPS的管理流程见图4[2,4,19]。注:TCA三环类抗抑郁药;SNRI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图4 中枢介导的腹痛综合征的管理流程图(二)筛查慢性腹痛是基于症状的一大类疾病,可通过问卷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筛查。(三)随访和评估1.评估内容:全面了解病史,评估疾病诊治和腹痛控制情况。应重视和警惕原发病不能解释的新发症状,以及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病例,必要时转诊并做进一步深入检查。2.评估频率:(1)腹痛未缓解:随访频率:每2~4周1次,直至病情得到控制。随访内容:腹痛及伴随症状、生命质量、用药情况、生活方式评估及建议。(2)腹痛缓解:随访频率:每3个月1次。随访内容:腹痛及伴随症状、生命质量、用药情况、生活方式评估及建议。六、预防(一)一级预防导致慢性腹痛的诸多疾病常和不当的生活方式相关。故针对一般人群,应普及防病知识,避免烟酒等不良嗜好,节制饮食。精神心理因素在慢性腹痛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应教育公众学会调整和管理情绪,合理平衡工作与生活,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大量研究发现,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负性生活事件(例如受虐)是成年后发生功能性胃肠病的危险因素,故应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11,12,18]。(二)二级预防建议对慢性腹痛高危人群(尤其是功能性疾病者)定期筛查,对危险人群进行监测,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防止病情加重。(三)三级预防针对患者群,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及时控制原发病及腹痛症状,提高生命质量[4,28]。七、健康教育慢性腹痛常与患者的不良生活嗜好有关,例如过度疲劳、饮食不当、嗜好烟酒等,应予以纠正。社会环境因素如工作压力增大、人际关系紧张、负性生活事件等,是慢性腹痛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应当加强对患者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合理应对生活不良事件,及时排解压力,保持身心健康。综上所述,慢性腹痛病因众多,复杂多样,其中功能性疾病占大多数[1,2,3,24,25,26,32]。高质量的病史和查体以及合理选择辅助检查,是诊治慢性腹痛的关键。功能性疾病所致慢性腹痛以CAPS为代表,该病与焦虑、抑郁等心理疾患关系密切,中枢神经系统疼痛调节机制障碍是主要的发病原因[33]。CAPS的病史和体征有一定的特征性,辅以针对性的化验有助于除外器质性疾病。充分沟通以及医患共同决策是处理CAPS乃至所有慢性腹痛患者的基础。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根据病情正确应用药物、内镜、手术及心理治疗等方法可望收到良好效果。

曾海 2019-10-16阅读量1.1万

小胃病到胃癌会有4个变化!如...

病请描述:从胃炎到胃癌,胃的黏膜很可能经历了炎症、异常改变,最终出现单个癌细胞,最终变成胃癌的病灶。但癌变的几率非常低,且癌变的过程会很长。 如果你有胃炎,还长期持续不好的习惯,且不做检查,就要当心了! 1、疼法改变了 胃溃疡一般是饱餐后疼痛,在饭后半小时至2小时疼痛,下次进餐前疼痛就消失了。一旦疼法发生了改变,比如持续无规则的腹部疼痛或者有所减轻,就应警惕。 2、乏力消瘦 胃溃疡病人短期内如果出现劳累、疲惫、乏力、食欲减退,以及出现消化不良性的腹泻、恶心、呕吐,全身状态短期内发生急剧恶变,营养状况变得很差,体重急速下降,出现贫血,且药物治疗效果变差,这可能是恶变的信号。 3、大便黑色 如果溃疡病人出现了无法解释的黑便,或者大便潜血试验结果持续呈阳性,并且发生严重贫血,这些现象均表明,胃溃疡可能正在恶变。 4、腹部包块 胃溃疡一般不会形成腹部包块,如果在心窝部摸到包块,质硬,表面不光滑,迅速增大,按压有疼痛,放射到背部、左腰部、肚脐部、胸部、心前区,甚至胸骨后。随包块的增大,呕吐也随之加重,此种情况大都是发生了恶变。 四个伤胃坏习惯,你有吗? 1、饮食不规律: 胃是一个很守时的器官,胃液的分泌在一天中存在一定规律,如果在胃液高峰期胃里没有东西,很容易损伤胃黏膜。过了饭点暴饮暴食,会明显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严重的会引起急性肠胃炎,甚至胃出血。 2、烟酒和饮食不洁 抽烟、喝酒都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黏膜下血管的收缩、痉挛,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胃溃疡。一些不干净食物中所含的幽门螺旋杆菌则是引起胃溃疡的重要元凶。 3、压力大情绪差 如果长期处在高压的状态下,精神紧张、情绪低落,甚至焦虑、气愤,这些不良情绪很容易造成植物神经性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各种各样的胃肠道疾病。 4、乱吃止痛药 胃疼时很多人都会自己买药吃,但在不明病因的情况下,有些药物甚至会加重胃病的恶化。而生活中常用的药品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地损伤胃黏膜,比如解热镇痛抗炎类(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止痛片)等。 那么,胃病发作了怎么办?中医:不慌,2件事常做,缓解胃痛,养出好胃 第一件:坚持吃营养丰富的早餐 想要保护好胃,一份营养早餐十分重要。要养成坚持吃早餐的习惯,并且,早餐要多样化,营养丰富,还要是热食。 即使时间来不及,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早餐粉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柯坪芜菁粉,由芜菁、黑芝麻、糙米、燕麦、苦荞麦、小米、高粱等多种食材烘焙干,放入破壁机打磨成粉,取适量用开水冲服即可。营养丰富全面,而且里面加入了很多药食同源的养胃食材,常吃可以改善胃部脆弱的状况,达到养胃暖胃,对胃炎胃溃疡等胃病有一定改善的效果。 第二件:适量做一定的运动 保护胃部健康,还要有一定的运动。运动可以兴奋下丘脑外侧的饮食中枢,反射性刺激和提高消化能力,增加食欲。相反,如果长期缺乏锻炼,会导致食欲减退、胃动力不足,易诱发胃、结直肠炎症和肿瘤。

健康小站 2018-11-02阅读量3105

警惕常见的心身疾病

病请描述:赵小姐最近病了,病得十分蹊跷。她每天都觉得胸闷、胃痛、恶心,但从社区卫生中心到三甲医院都跑遍了,心电图、胃镜、CT等各种检查也全都做了,就是查不出具体有什么问题。 当赵小姐再一次忧心忡忡地把一大堆检查结果放在医生面前时忍不住抱怨道:“唉!这段时间我负责的一个重要项目就要验收了,工作特别忙,又赶上女儿小升初,一大堆麻烦事。怎么偏偏这个时候生病呢?现在查也查不出来,真是急死人了!” 医生听了她的话,想了想说:“我建议你到心理科去看一看!” 心理科?赵小姐觉得奇怪,从小到大内科、外科、儿科、妇科……都看过,就是没有看过心理科。 她有些不高兴地说:“我明明身体不舒服,心理又没问题,看什么心理科!” 看着赵小姐疑惑的表情,医生解释道:“你得的可能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也被称作“心理生理疾病”,是一类由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简单的说:我们的社会环境、日常生活琐碎和各种突发事件都会给我们的内心造成压力和冲突,而当这些压力得不到缓解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以生病的方式表示抗议。 你可以想象自己是一座活火山,在正常的情况下可以保持内部和外部的生态平衡,但是当特殊情况发生时——比如地壳运动带来了巨大压力,火山内部的岩浆就会从薄弱的地方喷涌而出,造成喷发。而压力越大,喷发的强度和造成的破坏力就越大! 拿赵小姐来说,项目验收和女儿升学如同地壳运动一样给她的“活火山”造成了强烈的压力,内心的各种担忧、焦虑等负性情绪就像滚烫的岩浆一样不断翻腾。当这些“情绪岩浆”被压抑在心里得不到释放,就会从身体上寻找喷发的出口。于是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就接踵而至,赵小姐觉得这病生得莫名其妙,但其实是她没有听见自己的身体在抗议:我抗不住了,需要支持!我太累了,需要休息! 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哪些? 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的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就诊者有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即心身疾病。心身疾病的范围非常广泛,小到胃溃疡、哮喘,大到冠心病、癌症等都是其不同表现。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常见的心身疾病呢? 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神经性厌食、肥胖病、神经性呕吐、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神经性心绞痛、低血压病、心脏神经症等;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功能性胸痛等; 皮肤: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瘙痒症、湿疹、斑秃、银屑病、多汗症等; 内分泌代谢:甲状腺功能亢进、突眼性甲状腺、糖尿病、肥胖症等; 神经系统:肌紧张性头痛、偏头痛、抽搐、书写痉挛、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泌尿及骨骼肌肉系统:遗尿、阳痿、月经紊乱、经前紧张症、类风湿关节炎、肌痛、颈臂综合征、腰背部肌肉疼等。 赵小姐所表现出的胸闷、胃痛等,就是属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心身疾病症状。而我国中医理论中也有对心身疾病的系统化论述和分类,如《皇帝内经》中就提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同样表明人的内心情绪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据调查,有36%-60%的人曾经受到过心身疾病的困扰,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心身疾病?我们又怎样知道自己会不会患上某种心身疾病呢?首先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罹患什么样的心身疾病、为什么会得某种特定的疾病,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 生物遗传因素:先天遗传因素是心身疾病的致病原因之一,特定的身体素质和躯体状况都会成为心身疾病滋生的土壤。比如有些人天生对压力的察觉很敏锐、容易焦虑,属于抑郁易感人群,较之其他人群更容易出现心身疾病。 社会-文化因素:每个特定的年代及其文化背景给那个时代的人留下的心理烙印和躯体影响是不同的,这也是心身疾病的一个引发因素。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黑人患高血压的比例至少为白人的两倍,原因是由于种族歧视等社会因素黑人面临更多失业、贫困等生活压力,同时由于文化背景和饮食习惯的差异,日常饮食中黑人较白人摄入的盐分更多,从而导致了高血压的患病率更高。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导致心身疾病的内因,主要包括情绪因素和个性特征。长期而严重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愤怒、抑郁、恐慌等会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如在针对胃造瘘伴有胃粘膜疝病人的观察中,研究者发现:当病人情绪愉快时,粘液分泌及胃部血管充盈增加,胃壁运动会随之增强,患者的不适感会随之降低;而当病人处于悲伤、自责等负性情绪时,胃粘膜苍白、分泌减少,长期如此病情将会加重。 生活应激事件:每个人的人生中都可能发生重要的应激事件,就是指那些可以造成个人生活风格和行为改变,并要求个体去适应和应对的特殊事件。这些事件包括:离婚、丧失亲人、工作变动、突发灾难等,它们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或创伤,并导致躯体不适。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遭受了持续而严重的空袭,每一次空袭后就会出现大批溃疡病和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使得医院病床供不应求。 心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既然心身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息息相关,那么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学习情绪调节和管理,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对于预防心身疾病就十分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对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反应保持敏感性。如果察觉到自己长期处于负性情绪的困扰中,并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就应该主动地进行情绪调节。可以借助运动、娱乐、与家人朋友沟通或心理咨询等方式疏导不良情绪,调整心身平衡,从而防病于未然。 如果发现自己可能患上了心身疾病,一定要到精神专科医院或者综合医院的心理科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采取心理治疗和躯体治疗结合的措施,通过药物合并支持性心理治疗等综合手段来介入。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快速有效地缓解各类情绪问题和躯体不适,而心理治疗则可以让患者与医生或治疗师一起探讨触发躯体疾病的内在心理原因,改变负性认知观念和消极行为,从而更好地治疗心身疾病。 但是,由于我国大众对心身疾病的认识较少和长期形成的就医习惯,90%的心身疾病患者会选择去各科就诊而就是很少去心理科。患者们往往只对医生描述自己身体上的症状,而不愿主动诉说情绪问题和心理压力,这就使得很多心身疾病很难被发现和正确诊断。就算医生建议转诊心理科或精神专科医院,很多患者也会像赵小姐一样不能理解或拒绝转诊,导致延误了治疗。 因此了解心身疾病知识,增加防病意识对于疾病的预防、发现和治疗非常重要。请记住: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从来都是一对紧密相联的灵魂伴侣,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互相影响,共同进退。请倾听他们的需求、用心照顾好这对伴侣,我们的身心才能和谐健康!

乐发国 2018-08-21阅读量7710

《解痉药》大全,临床最详细的...

病请描述:腹部痉挛性疼痛是由腹部空腔脏器痉挛性收缩引起的,比如胃痉挛、肠痉挛、阑尾痉挛、胆道痉挛、输尿管痉挛等。单纯的痉挛一般是由受凉、劳累、情绪刺激等引起的,可用解痉止疼药来缓解。 临床常用解痉药大全(分类明确) 临床常见解痉药的分类: 生物碱类M胆碱受体阻断药、季铵类抗胆碱能药、叔胺类抗胆碱能药、罂粟碱衍生物(维林类)及其他解痉药。 一、生物碱类M胆碱受体阻断药 代表药是阿托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能具有对抗乙酰胆碱和拟胆碱药的毒蕈碱样作用,引起平屑肌松弛、腺体分泌抑制、心率加速、瞳孔扩大等。临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内脏平滑肌绞痛。常见副作用是口干、乏汗、心悸、视力模糊等。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者禁用。 1.阿托品: 具有多方面药理作用,能解除平滑肌痉挛,包括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血管循环;抑制腺体分泌;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跳加快;散大瞳孔,使眼压升高;兴奋呼吸中枢。 主要用于:抢救中毒性休克,有机磷农药中毒;治疗胃肠痉挛引起的疼痛、肾绞痛、胆绞痛及麻醉前给药减少支气管粘液分泌等;眼科用来散瞳。 特点:抗胆碱作用比较强,用途广泛,为基础医疗体系必备药物之一。 注意:阿托品静脉注射宜缓慢,用量超过5mg时,即产生中毒,中毒表现为兴奋过于强烈时可用短效巴比妥类或水合氯醛,呼吸抑制时可用尼可刹米。另外可皮下注射新斯地明0.5~1mg,每15min1次,直至瞳孔缩小症状缓解为止。 2.山莨菪碱(654-2): 由山莨菪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用人工合成方法制成的药品称为"654-2",可使平滑肌解除痉挛,对微血管的解痉作用更明显,同时有镇痛作用。 适用于治疗:胃肠道及胆道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感染中毒性休克;血管性疾病,如脑血管痉挛,脑血栓,血管神经性头痛等;各种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眩晕病;眼底病等。 特点:作为解痉药,其散大瞳孔和抑制腺体分泌作用较阿托品弱,而且极少引起兴奋症状。解痉作用较阿托品弱,且口服吸收较差。 注意:脑出血急性期病人禁用。 3、丁溴东莨菪碱: 丁溴东莨菪碱注射液其外周作用与阿托品相似,仅在作用程度上略有不同。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胃肠道痉挛、胆绞痛、肾绞痛或胃肠道蠕动亢进等。 特点:本品对平滑肌解痉作用较阿托品为强,能选择性地缓解胃肠道、胆道及泌尿道平滑肌痉挛,亦可用于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及改善微循环;其对心脏、眼平滑肌(散瞳及调节麻痹)和唾液腺等腺体分泌的抑制作用较阿托品较小。 注意:对于血压偏低者应用本品时,应注意防止产生体位性低血压;皮下或肌注时要注意避开神经与血管,如需反复注射应不在同一部位,宜左右交替注射;禁与碱、碘及鞣酸配伍。 4.颠茄: 作用同阿托品相似,但药效较弱,常用于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轻度胃肠道、肾、胆绞痛等。本品为胃肠解痉药类非处方药药品。 二、季铵类抗胆碱能药 1.普鲁本辛(溴丙胺太林): 具有与“阿托品”相似的M受体阻断作用。 适用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辅助治疗,亦用于胃炎、胰腺炎、胆汁排泄障碍、多汗症、孕妇呕吐及遗尿。 特点:对胃肠道平滑肌具有选择性,所以对胃肠道的作用较强而持久。对汗腺、唾液的分泌有轻度抑制作用。 注意:对本品过敏及青光眼患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及心脏病、高血压、前列腺肥大、消化道阻塞性疾病、重症肌无力、尿潴留、呼吸道疾病患者慎用。 2.格隆溴铵: 其周围作用类似阿托品 特点:能选择性作用于消化道,有抑制胃液分泌及调节胃肠蠕动作用,服后能迅速解痉、抑酸、止痛。缓解内脏痉挛只可作为辅助药,主要利其较强抑制胃液分泌作用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胃炎等,本品抑制腺体分泌作用较强,临床亦多用于麻醉前给药。服药初期可出现口干(口苦)现象,在1~2周后减轻或消失。 注意: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幽门梗阻患者忌用。 3.匹维溴铵: 它是一种钙拮抗剂,通过抑制钙离子流入肠道平滑肌细胞发挥解痉作用。 特点:没有抗胆碱能作用,也没有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对症治疗与肠道功能紊乱有关的疼痛、排便异常和肠道不适及与胆道功能紊乱有关的疼痛。本品可以用于前列腺肥大、尿潴留和青光眼的肠易激综合征病人。 注意: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禁用。片剂不宜嚼碎,宜直立体位服用。 4.奥替溴铵: 对于消化道平滑肌具有选择性和强烈的解痉挛作用,因此适用于所有的运动功能亢进,不同原因和不同部位以及由于平滑肌纤维病理性萎缩引起的痉挛反应。 适用:胃肠道痉挛和运动功能障碍(肠易激综合征,胃炎,胃十二指肠炎,肠炎,食管病变)。也可用于内窥镜检查前准备。 特点:在治疗剂量不会引起副作用,亦不会引起阿托品样作用,过量不会对人体造成特别的问题。 注意: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幽门狭窄的患者使用应提高警惕。 5.奥芬溴铵 有抑制胃肠蠕动和减少胃液分泌作用。具有阿托品样的外周作用及具有显著的神经节阻滞作用,但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小。 适用于:十二指肠溃疡及胃肠道痉挛等 注意:幽门梗阻患者、前列腺肥大患者、青光眼患者、手术前患者禁用;心功能不全患者、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不完全性或完全性肠梗阻等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儿童慎用。 三、叔胺类抗胆碱能药 代表药物是贝那替秦片: 本品能有效的抑制胃液分泌,缓解消化性溃疡的症状,解除胃肠痉挛,减轻胃痛、恶心、呕吐及消化不良,使胃肠功能趋于正常。 适用: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胃肠痉挛、胃胀气、胆石绞痛、多汗,以及其他自主神经障碍引起的胃肠疾病。 注意:有可能发生口干、排尿困难、瞳孔散大及便秘。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幽门狭窄患者禁用。 四、罂粟碱衍生物 1.屈他维林: 是一种特异性平滑肌解痉药,对血管、支气管、胃肠道及胆道等平滑肌均有松弛作用,用于解除或预防功能性或神经性的平滑肌痉挛。 特点:屈他维林的解痉作用比同样作用于平滑肌的罂粟碱强很多倍,而且作用持续时间更长。屈他维林只作用于平滑肌而不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因此可用于抗胆碱类解痉药禁忌的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的患者。 不良反应:可见过敏性皮炎、头痛、头晕、恶心、心悸和低血压;本药注射时有眩晕、心悸、多汗等。 2.阿尔维林: 是一种选择性平滑肌松弛药。可选择性作用于胃肠道及泌尿生殖器官的平滑肌 特点:正常剂量下几乎不影响气管和血管平滑肌。对平滑肌的解痉作用是罂粟碱的2.5~3倍,为阿托品的5倍。但其抗胆碱作用仅为阿托品的万分之一。 适用于:肠易激综合征、肠痉挛、腹痛、憩室炎所引起的疼痛、胆道痉挛,也用于痛经、子宫痉挛、泌尿道结石或感染引发的痉挛性疼痛、下泌尿道感染引起的尿频、膀胱痉挛及其他痉挛性疼痛。 不良反应:恶心、头痛、头晕、瘙痒、红斑、皮疹及过敏反应 注意:对阿尔维林过敏者、麻痹性肠梗性肠梗阻患者、前列腺瘤患者禁用。妊娠前3个月慎用。 3.美贝维林: 本品是一亲肌性解痉药,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解除痉挛症状,同时不影响正常肠运动。 特点:解痉作用不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因无抗胆碱作用。对症治疗肠易激综合症引起的腹痛痉挛,肠功能紊乱和肠部不适,治疗由于器质性疾病继发引起的肠痉挛。 适用于前列腺肥大和青光眼患者。 不良反应:偶见头痛、头晕、腹胀、恶心和皮肤过敏等。 注意:对盐酸美贝维林过敏者、肠梗阻患者禁用、粪便嵌塞和结肠弛缓患者、严重肝功能不全者禁用。宜于餐前20min服用,并应整片吞服,勿咀嚼。 五、其他解痉药 1.曲美布汀: 本药为胃肠解痉药,对胃肠道平滑肌具有较强的松弛作用,能缓解各种原因引起的痉挛。 特点:故本药能直接作用于消化道平滑肌,对胃肠道平滑肌双向调节作用,调整胃运动节律,改善胃排出功能;改善慢性胃炎伴随的腹胀、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调整肠运动节律,改善肠运动状态;改善肠易激综合征伴随的食欲缺乏、腹鸣、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也用于肠道易激综合征。 本药毒性较低,不良反应少而轻微。 2.间苯三酚: 是一种非阿托品类、非罂粟碱类纯平滑肌解痉剂,用于消化系统和胆道功能障碍引起的急性痉挛性疼痛及急性痉挛性尿道、膀胱、肾绞痛;妇科痉挛性疼痛。 本品为注射剂:40mg/4ml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次1~2安瓿,每日1~3安瓿。静脉滴注每日剂量可达5安瓿,于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溶液滴注。极少数可能有过敏反应,例如皮疹,荨麻疹。 注意:该注射液不能与安乃近在同一注射针筒混合使用(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本品长期低温(10℃以下)存放可能析出结晶,使用前可微温(40~50℃)溶解,待结晶溶解后,冷至37℃,仍可使用;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谢仁武 2018-03-12阅读量2.8万

催眠疗法-寻找失去的记忆

病请描述: 何蕊芳团队心理案例分享(1)------失去的记忆        大多数人可能都听说过“失忆”这个词吧,我们也经常会在文学影视作品中看到相关内容,某某受刺激了以后失忆了,不能认识他最亲近的人,和亲人面对却不能相认,活在两个世界,给家人带来莫大的痛苦。在5.12地震那一年,我刚好接了这样一个病例,在这里与各位分享一下。        A女士,33岁,小学文化,已婚,母亲去世,父亲健在。育一男一女,儿子10岁,女儿3岁,甘肃某山区农民,与邻居争吵打架后肩、腿等部位软组织损伤,不认识人,心急,失眠,自言自语,送至当地县医院救治,头颅核磁未见异常,诊断:“多处软组织损伤,急性应激反应。”5天后外伤好转,心急、失眠、自言自语未见减轻,不能进行有效交流,不能述及吵架原因及过程,送我院心理科就诊。入院后精神检查:意识清楚,定向力不完整,时间定向:只知道是冬天,具体年月日说不出来,或者信口开河。人物定向: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不知道自己是谁,也认不出看护她的亲人,认识医生,护士。地点定向:反复让记住床号,无法记住。知道自己在医院,具体那个医院无法说清楚。入院诊断“急性应激障碍?癔症性失忆”。给少量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治疗,1mg一日两次,一周后失眠、心急、自言自语等精神症状全部消失。仍然不能认出亲人,不能回忆纠纷开始以后的事情全部遗忘。家属非常着急,将利培酮加量,一日两次,一次2mg,茴拉西坦等脑营养支持治疗,10天,出现锥体外系反应,震颤等药物副作用,加服“盐酸苯海索片”,2mg,一日三次,药物加量,锥体外系反应消失,记忆没有恢复,不能认识家人,患者社会功能部分恢复,主动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体力劳动,打扫卫生,自己去食堂打饭,生活能自理。患者表情呆板,家属表示不能接受。将“利培酮”减至1mg,一日两次。10天,锥体外系反应消失,患者表情自然。记忆没有恢复,考虑到病前有纠纷,排除诈病。患者自纠纷起至今,1月余,一直没有见到过3岁的女儿,医院安排家属,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3岁女儿突然带到患者面前,观察患者反应。于是将小女孩从60公里以外的家里接到患者身边,女儿看见妈妈后,扑过去喊妈妈,患者只是拍拍女儿女儿的头,说“哪里的小孩,还心疼”,对女儿的亲昵没有表示,给丈夫说:“赶紧把你家娃带走。”然后,患者像没事的一样自顾自的走出病房,似乎这个孩子和她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时接近年关,已经是腊月26,患者家属非常着急,病人记忆力不恢复,他与邻居也无法评理,讨说法。        经过病例讨论,决定用催眠治疗,帮助患者恢复记忆。经过暗示敏感性测试,治疗室准备,故事编排。开始催眠治疗。用渐进式先放松,引导患者进入3级催眠状态时,用事先编排好的故事进行导入,故事的主题是回家,(前期背景资料收集,患者生病以后没有见到过父亲,父亲身体不好,一直非常牵挂患者的情况)。第一个场景:回家见到父亲,父亲的样貌,神情,父亲所表达的担心、问候,用父女的亲情作为突破口,唤醒患者对父亲的记忆。在引导患者进入父亲家门,握住患者的手,在此刻,患者开始摇头、皱眉,表情非常痛苦。此时,医生没有让剧情进展,只是引导病人体验自己住院以后父亲的牵挂,给了5分钟时间来体验;第二个场景:接下来的场景是让患者将自己的伤害经历告诉父亲。我们本来担心这次阻抗会更大,病人的只是皱了眉头,并没有前面那么痛苦的表现。第三个场景:父亲陪患者来到自己家,来到争吵的场地,模拟场景再现,患者再次出现阻抗,开始摇头、皱眉,表情非常痛苦。催眠深度仍然维持在3级左右。第四场景:父亲表达他对病人的希望。唤醒。        唤醒后,请当天的陪护,病人的家属走进治疗室,没想到,家属一进门,患者就喊“小红”(化名),家属的名字,家属拉着病人的手热泪盈眶。病人也泣不成声。在场的医生也是很受感动。认出了家属,大家都平静了一下情绪,我们询问了当时发生冲突的经过,病人逐一叙述。记忆全部恢复。        这个病人也许其他医生都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只要能治好病,都是好办法。在这里给各位简单介绍一下催眠:        催眠并不是像我们所了解的那么神秘,他就是一种专注于某一点的状态,主要作用是激发一个人的潜能,通过“暗示”的原理,达到改善的目标。 催眠术的介绍 一、 催眠相关的概念        催眠(Hypnosis)的概念   指在被催眠者愿意的前提下,催眠师通过语言将被催眠者引导至潜意识开放的状态下,将可以帮助被催眠者达成改变的观念植入于他的潜意识,以达到帮助被催眠者改变行为习惯、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        催眠状态   指暗示导致的一种表面上与睡眠相似的恍惚状态。此时个人变得易受暗示并对催眠者的影响产生反应,可回忆起已经遗忘的事件,以及消除心理症状。        催眠的操作流程   被催眠者先平静而舒适地躺在催眠床上。在催眠过程中,暗示的语言必须坚定有力,简单明确、清晰,被催眠者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做出反应。        暗示是用言语、手势、表情等使人不加考虑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事,催眠就是暗示作用。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催眠是采用特殊的的行为技术并结合言语暗示,使正常的人进入一种暂时的,类似睡眠的状态,催眠状态也可由药物诱发,分为自我催眠与他人催眠,自我催眠由自我暗示引起;他人催眠在催眠师的影响和暗示下引起,可以使病人唤起被压抑和遗忘的事情,说出病历,病情,内心冲突和紧张。催眠还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既催眠疗法)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紧张、焦虑、冲突、失眠以及其他的身心疾病。催眠是用来改善和治疗人们心灵创伤的疗法。 催眠的适应症           神经症        抑郁症,焦虑症,酒精依赖,强迫症紧张症,恐惧症,口吃症,自卑,贪食症,厌食症,恐病症,厌学症,疑病症,网络成瘾,强迫症,神经衰弱症,情感挫折,失恋者,社交恐怖症,产后忧郁症。        生理障碍        过度自慰,阳痿早泄,异常性心理,性心理障碍,急慢性胃炎,洁癖,胃痛,神经性哮喘,神经性尿频,遗尿,性欲缺乏症,性功能障碍,梦精遗精,麻痹性癔病。         儿童行为障碍        包括咬指甲,拔头发,遗尿,口吃等儿童不良行为,儿童退缩行为,儿童多动症。        神经系统疾患        包括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神经病,失眠,先天性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更年期综合症神经衰弱。        其他用途        增强自信心,增强行动力,提升销售业绩不良习惯的改变,提高记忆力,提高学习能力,克服恐惧,戒酒,戒烟,减肥,减轻压力,术后镇痛,疼痛控制,无痛分娩,减轻癌和关节疼痛,改善肌体抵抗力,破坏或消除由于病毒引起的湿疣和其他疾病等等。        从催眠术的实施过程看,它并不神秘,那些将人诱导进催眠状态的手段利用的就是人们共有的精神反应。所以重新认识催眠术,还催眠术以本来面目,应当是科学工作者的义务。 催眠的注意事项        一、实施催眠的环境和时间设置        环境设置:最好选择安静、舒适、温馨的环境,有利于放松心情的环境,使人能自然而然地感到轻松、舒适和安全。        时间设置:一般一次催眠1小时左右,根据催眠中要解决的不同问题视具体情况调整。作为治疗性的催眠最起码5次治疗,第一次为适应性治疗,第二次才真正开始治疗;一般每10次为1个疗程。当然,由于个体差异有人并不一定需要做完整个疗程就全面恢复。        二、接受催眠调整期间的生活习惯        每次治疗前要排空大小便,不要吃得太多太饱;消除杂念,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治疗;绝对禁止饮酒(饮酒后会出现头昏、头痛、烦躁等反应),尽量不服用人参、激素等;尽量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向催眠师真实反映治疗后的体验和变化。        三、实施催眠的禁忌症        虽至今未见催眠暗示伴发严重后果的实例报导,但实施催眠仍应注意选择适应症,同时注意禁忌症,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禁忌症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精神分裂症或其他重性精神病。这类病人在催眠状态下会促进病情恶化或诱发幻觉妄想。        2. 脑器质性精神疾病伴有意识障碍的病人。催眠可使得症状加重。        3.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心力衰竭等。        4. 对催眠有严重的恐惧心理,经解释后仍然持怀疑态度者。

何蕊芳 2016-04-27阅读量8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