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通贯掌 > 饮食

通贯掌饮食

通贯掌饮食相关内容 更多>

培元八式分式解析

病请描述:第 一 式 独 立 守 神 入 静 笃  一. 动作要领 并步站立。 从上到下周身放松:百会上顶,下颌微收。沉肩坠肘,十指舒通。脊柱内拔,腰骶活松。双膝微屈,足心虚空。天门地户,气息相通。顶天立地,中脉垂正。呼吸平稳,气定心宁。内视丹田,神入静笃。  二. 气机功效 通过并步站立体位,周身放松,感觉和体验从百会天门而下贯穿颅腔﹑胸腔﹑腹腔﹑骶腔正中抵达会阴中央的中脉。中脉穿过会阴延伸出体外之后抵达两地户涌泉的中间,构成连接天﹑地﹑人的最简洁的直行气行通道,这条通道的中心在小腹中央的丹田。丹田同宇宙太极元气相应古称“内太极”,这里是内外元气交流汇合的地方。 “独立守神”的“独立”所要求的身正体松是“守神”即体验中脉和意守丹田的基础,“独立”是形式“守神”是目的,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独立”与“守神”的结合,是进入《道德经》所说的“至虚极,守静笃”状态的基础,是内养元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第 二 式 呼 吸 吐 纳 调 机 枢  一. 动作要领 开步站立。 两臂从体侧摆起向小腹前丹田水平收回抱球,松腰塌胯两膝松屈,膝尖不过足尖。保持上体中正,两眼平视前方。 鼻吸口呼,将呼吸调整到深长柔缓,绵绵不绝的腹式呼吸,吸则小腹内收气聚丹田,呼则小腹放松气动丹田。意守丹田。 二. 气机功效 开步屈膝抱球是体验丹田的基本姿势。在这一姿势将呼吸调整为腹式呼吸,同意守丹田相结合,可以内养元气,激发元气的生机活力,长期坚持练习此式,即便每天十几分钟,很快就可以收到功效。为了保持意守丹田同腹式呼吸相结合的功效,建议这一式要多停留一段时间以便养成习惯。 以下动式全程贯穿着腹式呼吸。动作要领中单数为吸﹑双数为呼。在导引练习里“呼”同“吸”的时间不完全是等同的,一般而言,吸在于聚集元气,呼在于引气行气,由于聚气部位的不同和引气路径的差异,呼吸要随之进行调整,切不可以西方体操机械的1﹑2﹑3﹑4来拘限“呼”“吸”同动作配合的灵活性。   第 三 式 金 钟 嗚 响 肃 降 令  一. 动作要领 保持上式开步站立。 ⒈ 掌心向上引领两臂从体前上升至云门水平,掌心向下顺势构成“金拳”。 ⒉ 右拳向左胸前收回,以拳眼叩击左云门;左拳向腰背甩出,以拳背叩击命门。 ⒊ 松拳,掌心向下两臂回收体前至云门水平。 ⒋ 两臂垂落体侧。 重复⒈ 至⒋ 做左拳叩击右云门动作。 ⒌ 重复⒈ 至⒋ 两掌上升水平为期门,在前叩击期门在后叩击命门。两掌回收体前为期门水平。先叩击左期门,后叩击右期门。 ⒍ 重复⒈ 至⒋ 两掌上升水平为冲门,在前叩击冲门在后叩击尾骶。两掌回收体前为冲门水平。先叩击左冲门,后叩击右冲门。 在左拳叩击右冲门右掌叩击尾骶,两掌回收体前冲门水平后,随两臂松垂体侧收回左足成并步站立式。 二. 气机功效 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位最高,主呼吸其性肃降,对脏腑和全身组织发挥清洁排污的作用。肺象为金钟,以金拳手太阴手阳明相聚处拳眼叩击云门,排除肺脏郁滞﹑疏通肺经,对加强肺的肃降功能有良好作用。金拳顺序叩击云门﹑期门﹑冲门的同时叩击命门﹑尾骶,在上清排上焦心肺,在中清排中焦脾胃,在下清排下焦肝肾的郁结阻滞,全面利用肺主肃降同其他脏腑的协同关系,对全身发挥行滞清肃的功能。丹田位于小腹中央,它在脊背的投影上限为命门下限为尾骶。命门在两肾中间同元气息息相通,叩击命门﹑尾骶意在激发调动元气同五脏功能的协同机制。 本式可以用于感冒伤风﹑咳嗽气喘﹑痰滞胸闷﹑咽喉疼痛不适﹑鼻窍不通或流涕或过敏等症。在河图里4是金的生数,9是金的成数。肺属金,可重复4次或者9次。  第 四 式 大 禹 治 水 祛 湿 浊  一. 动作要领 接上式并步站立。 ⒈ 两手向小腹前收拢掌心向上,中指相距一拳。屈肘两掌从小腹前上升至土线水平。 ⒉ 身体左转45度,两掌心向下。左足向左前方45度伸出足尖落地,两膝微屈重心在右足。左掌向左髋关节外侧推出坐腕指尖斜向右前方,右掌从体前正中升起至胸前,向右上方45度推出掌心斜向外上方。头随身转眼看右掌。 ⒊ 保持上式不动。 ⒋ 身体转正,松左腕左臂松垂体侧,右臂从右前方45度下降松垂体侧,头随身转眼看前方。收回左足成并步站立。 重复⒈ 至⒋ 做右侧动作。 二. 气机功效 脾胃为土运化水湿,土主中央斡旋四方。土线是横贯神阙﹑天枢﹑大横的一条水平线,它将人体分为上下两截,上应于天下应于地,脾通过它调解疏导着肝木东升﹑肺金西降﹑心火南下﹑肾水北上这一套五脏五行协调共生的机制。本式两手掌平置于土线之前略微停留,以及从土线开始左右转体,按掌升臂,正是为了激发脾土和土线的这一功能:转体以命门为轴两肾应答;足尖落地,刺激脾经井穴;手掌下按心经神门着力,肺经中府﹑云门疏通;举臂拉开腋下心经极泉﹑胁肋脾经大包﹑肝经期门以及心包经天泉等穴位。 本式可以用于脾失健运湿邪內滞引起的恶心反胃﹑胃腹痛胀﹑大便不调﹑痰多胸闷﹑四肢无力﹑疲惫倦怠﹑肌肉疼痛等症。在河图里5是土的生数,10是土的成数,可重复5次或者10次。  第 五 式 郁 路 通 达 可 厥 阴  一. 动作要领 ⒈ 两掌从耻骨开始推摩小腹正中两侧至胃脘,两掌分摩中腹两侧掌根按压胁肋外侧。同时出左足成开步站立式。 ⒉ 右掌从右向左推摩土线,左臂向左斜前方自然伸出,右拇指按压在曲泽穴上。 ⒊ 右拇指反时针方向旋摩曲泽。 ⒋ 按压曲泽。 ⒌ 右拇指推摩曲泽至间使,反时针方向旋摩间使。 ⒍ 右拇指按压间使。 ⒎ 右拇指推摩间使至大陵,反时针方向旋摩大陵。 ⒏ 右拇指按压大陵。 ⒐ 右拇指推摩大陵至劳宫,反时针方向旋摩劳宫。 ⒑ 右拇指按压劳宫。 ⒒ 右拇指从曲泽推摩间使﹑大陵﹑劳宫至中冲。其他四指指尖从天井开始推摩支沟﹑阳池﹑中渚﹑液门至中冲。 ⒓ 右拇指食指挤压推拔中冲后松开,掌心向下从体前松垂体侧。 保持开步站立,重复⒈ 至⒓ 做右侧动作。 二. 气机功效 肝主疏泄主情志,心包助心护心调心神,心包与肝同属厥阴为木。心包为阴血之母,与心包配对的三焦经为阳气之父,本式再次推摩土线激发脾主升降的功能,然后以逆时针泻法顺摩手厥阴心包经中冲之外的五输穴,推摩心包和三焦经的五输穴,最后推拉提拔心包经井穴中冲,目的在于疏导厥阴﹑少阳开通气血郁滞。可以用于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情志郁闷﹑焦虑烦躁﹑睡眠障碍﹑饮食障碍等症。在河图里3是木的生数,8是木的成数,可重复3次或者8次。  第 六 式 宁 心 定 志 阔 胸 臆  一. 动作要领 接上式开步站立。 ⒈ 掌心向后,肘尖上提至大包水平。 ⒉ 松髋屈膝﹑屈腕按掌,双肘微屈掌心向下指尖向前。 保持⒉式,做2至3次腹式呼吸。 ⒊ 松腕掌心向后,两臂从体侧上升至肩高。 ⒋ 掌心向下,两掌指尖对拉。 ⒌ 拔顶提踵,屈肘腕背向耳上方拉回。 ⒍ 掌心从体前两侧下按至髋侧,指尖向前,足踵落地。 重复⒊ 至 ⒍ 两次。 ⒎ 松腕掌心向后,两臂从体侧上升至头顶两侧,在上升过程中转臂,掌心向前。 ⒏ 掌心斜对巅顶百会,两肘微微内收。保持该式不动做2至2次腹式呼吸。 ⒐ 保持上式,做腹式呼吸数次。 ⒑ 松腋屈肘,两掌从体前下按至小腹前,两臂自然松垂体侧。  二. 气机功效 心为五脏君主主司神明,胸廓为城府下界为膈肌,在象为朱雀。本式通过模仿朱雀展翅凌空飞翔开通胸膈﹑宽胸理气;通过心火下降滋养肾水使水火交接既济安神定志。可以用于五脏失和情志不调引起的烦躁不安﹑气短心悸﹑胸隔胀满﹑睡眠障碍﹑精神倦怠等症。在河图里2是心火的生数,7是心火的成数,可重复2次或者7次。 第 七 式 俯 仰 天 地 固 肾 精  一. 动作要领 接上式开步站立。 ⒈ 掌心向前屈腕掌心向上,身体向后倾斜成弓状足跟受力,仰面朝天。 ⒉ 保持上式。 ⒊ 蹬足踵的同时推动腕背向后向侧带领两臂上升,两臂与头颈平齐,掌心向前,身体随两臂上升直立,目视前方。 ⒋ 松胯塌腰,吊尾屈身,随上体屈曲带动两臂从体前下降,两手攀足,拇指按压在太溪穴,其他四指覆盖踝背和踝外侧。 ⒌ 两拇指向后向上向前用补法旋摩太溪。 ⒍ 两拇指按压太溪。 重复⒌和⒍两次。 ⒎ 拇指放开太溪两掌外旋掌心向前。尾骨下降带动身体上升。 ⒏两臂垂于体侧,成开步站立式。 ⒐ 收回左足。 ⒑ 成并步站立式。  二. 气机功效 肾主骨功在脊柱跟在足踵腰为其府,两肾中间命门同丹田元气同气相求。本式通过后仰前屈固肾强腰,通过足踵发力带动躯体上升连通足踵与脊柱的内在关系,用补法按摩肾经原穴太溪补益肾气,这些都有助于固肾培元。本式可以用于肾虚引起的关节脆弱或疼痛﹑腰酸腿软﹑气短无根﹑小溲不利或失禁等症。在河图里1是肾水的生数,6是肾水的成数,可做1次或者重复6次。  第 八 式 元 气 循 环 归 根 底  一. 动作要领 接前并步站立。 (1)掌心向后,两臂从体侧摆起掌心至丹田水平。 (2)掌心向前,两掌向小腹前收回,男性左手掌在下,女性右手掌在下,两掌覆盖丹田。 内视丹田,调匀呼吸,保持数分钟后,两臂自然松垂体侧,缓缓收功。 二. 气机功效 男性为阳,左为阳故男性左手在下轻覆丹田;女性为阴,右为阴故女性右手在下轻覆丹田,通过内视与呼吸配合,将在全身脏腑循行一周的元气引导回归根蒂。此式同第一式﹑第二式都是内养元气的基本姿势,除了作为收式组合在培元八式中运用之外,也可以单独运用,或者同第一式﹑第二式组合在一起运用。

微医华佗云 2020-03-05阅读量8671

小儿保健推拿

病请描述:        我国目前有3.8亿儿童,约占中国人口的1/4,现在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地成长,对正在生长发育迅猛成长的群体,预防保健显得尤为重要。用最简单最省钱的方法来推进小儿保健的方法称之为小儿保健推拿。              小儿保健推拿是在小儿无病的情况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而设计和采用的,是有助于小儿生长发育和健身的推拿方法。隋代《诸病源候论》中就有了导引按摩防治疾病的记载。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丰富的儿童保育内容,用推拿防治小儿疾病的条目共计15条;提到“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风寒”,这是应用按摩防治小儿疾病的最早文字记载。到了明清时期小儿推拿已发展成独立体系,将中医学的整体观、脏腑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融入小儿推拿学科,奠定了小儿保健推拿的理论基础,期间小儿保健推拿方法亦在民间广为流传。              近代几大小儿推拿流派在保健推拿运用方面均有其自身特色。推拿三字经派学术上重视“纯阳”,手法上以清见长,有取穴少、用独穴、推时长等特点,如常以推六腑清理与调节肠胃,清天河水调理肺卫,成为取穴特色。张汉臣推拿派临证重视望诊,强调小儿“稚阴稚阳”,取穴每从补肾着手,以顾护正气为先,较早开展了补脾土手法的实验研究,并证明补脾土手法能使胃酸度明显增加,对胃蠕动以及对蛋白质的消化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以名老中医冯泉福为代表的小儿捏脊派,提出以“捏脊八法”防治小儿诸病。该流派对小儿疳积有其独到见解,如通过捏脊手法调理脾胃,调和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和经络疏通。目前捏脊疗法已成为常用的儿童保健手法之一。著名推拿专家刘开运创立了以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理论和脏象学说为基础,结合小儿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以“推五经”为核心内容的刘氏小儿推拿疗法,按五脏进行归类,据五行制订补泻方案,如补母、泻子、抑强、扶弱等原则,已成为防治疾病的取穴和手法的依据。        小儿从出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无论在形体、生理、病理等方面,都与成人不同。年龄愈小这些特点表现的越明显。掌握这些特点,对小儿的健康和疾病的防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用推拿保健法,根据小儿的生理及小儿肌肤柔嫩、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的特点,做到轻快柔和,平稳着实。“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小儿保健推拿法为几个穴位及手法组合而成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操作简便易行,患儿非常容易接受,用之可以健脾胃,通经络强身健体。即可预防疾病,又可治疗疾病。     1补脾经:操作者左手固定小儿拇指于半屈曲位,右手拇指自小儿拇指挠侧指尖推向指根部(一般情况下不分男女,均推小儿的左手)。一般为300~500次,能健脾,助消化。     2分推膻中:用两拇指自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向两乳头分推50一100次。具有调理肺气、预防肺脏疾患的作用。        3摩腹:(1)分推腹阴阳:用两拇指自剑突(胸骨下端)沿肋弓缘向两旁分推30一50次。(2)摩腹:用掌心或四个手指头(除拇指外),以小儿肚脐为中心,肚脐至剑突的一半距离为半径做圆周按摩5分钟。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助消化,温补下元,止泻通便。     4揉脐:用食指或掌根在脐眼处轻揉5分钟。     5按揉足三里    部位:双膝盖外侧凹陷下行三寸。    操作:患者平卧位或坐位,医者以双手拇指指腹同时按揉,时间2~3分钟。    作用:足三里是胃经合穴,按揉足三里有调理脾胃,增进食欲,镇痉止痛,疏通经络的功能。      6按揉三阴焦    部位:双足内踝上三寸    操作:患者平卧位或坐位,医者以双手拇指指腹同时按揉,时间2~3分钟。    作用:三阴焦属足太阴脾经穴,按揉三阴焦能活血脉,通经络,疏下焦,利湿热,通调水道,对尿频,遗尿,惊风有良好疗效。     7分推肩胛骨:用两拇指分别在两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做八字形推动,分推50-100次。     8按揉脾俞    部位:第十一胸椎(第十一与十二胸椎棘突间)下,旁开1.5寸。    操作:患者俯卧位,医者以右手食指,中指指腹分别置于两侧脾俞按揉,时间2~3分钟。    作用:脾俞属足太阳膀胱经穴,按揉脾俞能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症。      9捏脊(脊柱)    部位:自大椎至长强呈一线    操作:患者俯卧位,医者双手拇指指腹桡侧顶住皮肤,食中指前按,与拇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并捻动向前,自患儿长强穴(尾椎骨)至大椎穴止。3岁以下小儿连捏3遍,第4遍捏3下将皮肤提一下,可听到一响声,(称捏三提一法)。3岁以上小儿连捏4遍,再捏3提1,捏脊前先捏脊椎及两侧膀胱经部位,再用掌根或拇指指腹抚摩几遍,以疏通气血。    作用:脊椎属督脉,督脉贯脊属脑络肾,督率阳气,统摄真气,捏脊自下而上捏提能调理阴阳,通经络,活气血,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之功效。           注意要点:        1.一般宜在每晚睡前进行,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可以连续治疗2~3疗程或间歇性治疗(休息3天后,继续进行第二个疗程)。     2.患病期间可暂停,待愈后再进行。     3.平时应注意调节饮食,不宜过食生冷或暴饮暴食,起居有规律。     4.适用于0一6岁的小儿,对0一3岁的小儿效果尤佳。

林强 2019-06-22阅读量1.1万

从肝论治干燥综合征

病请描述: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一病近年日益受到关注,且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及诊断水平的提高,本病已上升为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第二大风湿病。其表现与“干燥”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导致外分泌腺破坏为主,兼有内脏损害的系统性疾病。中医辨治多从“津亏阴虚”、“燥毒血瘀”入手,脏腑着重于肾阴不足、肺阴亏虚、脾胃阴伤等,少有从肝论治者。而经过笔者近十年对本病的临床诊治体会到,本病无论早晚,都可从肝论治之,且往往效验颇多,起效较一般养阴法更捷,值得进一步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顾军花 一、从肝论治SS的中医理论基础 (1)           从功能来看: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泄气机,调畅情志,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同时肝通过主疏泄功能而助五脏气化。肝又能藏血,《医学入门》称肝为血海,盖肝藏血,疏血脉,宣气机,冲脉为十二经之海,隶属于肝,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处,有调节十二经气血的作用。肝藏之血,来源于先后天之精,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称“藏真散于肝”,提示肝藏先天之精气;而《素问·经脉别论》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说明后天饮食水谷精微亦藏于肝。肝藏血的另一个含义是收摄血液,即肝有使血液收敛于血脉之中,不致溢出脉外的作用,也就是防止出血的功能。肝藏血功能失职,则易导致各种出血,如肌衄、齿衄、崩漏等。其他如卫气的升发,水津的运行出入,胆汁的分泌贮运,阴精的生化藏泄,筋膜的和柔活利,都与肝紧密相关。而主要是通过疏调气机,调节血量来影响周身的气血津液代谢,其实质主要在于肝主筋膜,而人体一切气血津液的代谢通道,包括五脏六腑的构成均是无数筋膜组织所组成,故调肝即调周身之筋膜,进而影响全身各系统的功能。 (2)           从解剖位置及经络分布来看:肝在体内位置上与其他脏腑相连,肝上为肺、心,旁为脾胃,下为胆肠;足厥阴肝经“循阴股……过阴器、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之后,上入颃颡(鼻咽部);连目系……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冲任之脉本乎血而隶属于肝。肝为营之源,泪为肝之液。因此,肝通过调节气血的方式可调节或部分替代其他脏腑的功能。如《血证论》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则水谷乃化。”《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土得木而达”。提示肝之疏泄可影响脾胃之运化。《内经》云:“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绝”,说明肝气不足可影响肾精之功能。在《内经》中,肝与肾某些功能难以截然分开。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化,故有补肾即所以补肝之说,肝虚多通过滋肾水以涵养肝木。此外如肝能协助肺主治节朝百脉等都说明肝与其他脏腑组织关系密切。清·周学海《读医随笔》说:“肝者,贯阴阳,统气血……握升降之枢也。……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可见肝为气化之本,而只有气血调畅人才不致于生病,而调畅气血的要务莫属于肝,在五脏之中唯独肝既疏泄无形之气,又贮藏有形之血,其疏泄气血的功能可影响各脏腑之功能,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可见肢体百骸的活动均需血液作为基础,且有赖肝脏的调节。 (3)           从五行生克制化来看:肝属木,木生火,肝旺则既克其所胜,形成木克土,肝乘脾之象;又旺其所生,形成木生火,心肝火旺,或肝火与命门相火偏旺之象。肝血不足或肝气衰,则不能生火,致心血不足,心胆气怯,时有悲怨;同时肝受制于金,木旺反侮金或金虚肺病不能制木,也必形成木火刑金之证。反之金旺乘木或脾胃火旺而侮肝之证也可发生。 (4)           从表里关系来看:肝与胆相表里,临床既可见肝实之证造成肝胆火旺或肝胆湿热,又可见肝虚之证引起肝胆气怯、肝郁胆失疏泄而致痰扰之证。 (5)           从女子与肝的关系来看: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子的经、孕、胎、产、乳无不与肝经调畅密切相关,肝与冲任两脉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肝之疏泄可直接影响经血之运行,而SS一病女子发病达男子的6~8倍,临床除干燥见证外,还常见月经失调、不孕流产、乳癖带下等也提示肝经失调为其重要原因。 总之,肝体阴用阳,体阴是指肝脏为精、血、津等物质基础,用阳是指肝气具有疏泄、条达、宣散之功能。这种功能并不局限于气机调畅还涉及到精神活动、物质代谢、神经内分泌活动,血液运行、妇女月事、男子排精等一系列活动。经云:“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但肝虽有藏精血作用,但还具有疏泄之功,并不完全“藏而不泻”,它既贮藏有形之血,又疏泄无形之气。在五脏之中肝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因肾水可滋养肝木,肝木可疏泄脾土 。但与心、肺、胆等脏腑也有密切关系。 二、SS的发病特点与症候表现与中医“肝”的功能密切相关 SS是一种顽固难愈、以明显的口干少唾、眼干少泪、鼻咽干、阴道干涩等皮肤粘膜干燥、龋齿、腮腺肿胀、关节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严重者可损害内脏出现间质性肺炎、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胰腺炎、免疫性肝炎、血细胞减少等。其体内往往存在着大量的自身抗体,并因淋巴细胞高度活化而有并发淋巴瘤、各种腺癌等危险,属于一种以侵犯腺体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男女之比为1∶9,且好发于40~60岁,但14岁以下的青少年也可发病。其主要临床症候特点及与中医“肝”的关系如下: (1)           口干:许多轻症病人可无明显口干,但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轻度口干,但也常被忽视,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时可出现明显口干,唾液分泌减少,吃饭时唾液分泌少而不能进干食,舌红无苔或多裂纹,吞咽困难,由于缺乏唾液的滋润清洗,还常可伴有牙龈炎、多发龋齿、口角干裂、口臭等。临床对此症候往往多从脾胃湿热伤阴或肺津不足立论,但迭用清热养阴之法却收效欠佳,殊不知津液代谢也需气血调畅,气行则水行,精血足则津液生,而肝为气血调达不可或缺之脏,肝气得畅,肝肾精血充足则津液自生,且调动体内已生之津液畅达于口唇,可迅速缓解口干症状。 (2)           眼干:多表现为眼干、眼痒涩痛、欲哭无泪、羞光畏明、目糊昏蒙,由于缺乏泪液冲洗还往往易发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或溃疡,有的甚至可以引起失明。而肝开窍于目,泪为肝之液,肝脉循经上注于目系。《素问·五脏生成》说:“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又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矣。”故临床在眼干时予以滋阴养血柔肝,眼炎时予以清肝平肝散结之法往往获效迅速。 (3)           呼吸道:多表现为鼻腔干燥,鼻中分泌物少,易结干痂或血痂;咽喉干燥,咽痛音哑时作,不能多言;如有咳嗽多见干咳、呛咳,痰少或痰液粘稠难咯,可因呼吸道粘膜分泌不足而经常发生急慢性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肺大泡、胸膜炎等。临床上根据肝脉循鼻咽部上行,肝与肺有金木相制,木反侮金之关系,采用疏肝、平肝、清肝、柔肝诸法可以明显缓解上述症状。 (4)           消化道:可表现为食物干咽困难,贲门功能不佳易引起胆汁返流性食道炎,胃腺体萎缩形成萎缩性胃炎,也可以有急慢性胰腺炎、肝炎及肝脾肿大。临床对此部分症状多从养胃阴、健脾出发,但仍疗效欠佳,而因肝与脾胃之木土相关,肝之疏泄直接影响脾胃受纳运化功能,肝与脾尚有统血藏血功能方面的配合,肝脉循行也挟胃、属肝、络胆等,故从肝调脾倒能收意外之功。 (5)           泌尿道:可表现为反复发生的慢性尿路感染、多发性尿路结石、严重者可出现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肾性糖尿,肾小球肾炎等。对于这种慢性反复发作的泌尿道感染或血尿,大多医家喜从清利下焦湿热或清热止血出发,但收效短暂或欠佳,若从清补肝肾之阴,清泄相火,佐以柔肝养阴,缓急止痛兼以清热止血治疗,则疗效易得且能巩固。 (6)           肌肉关节:可以有肌肉、关节疼痛,也可以局部痉挛或麻木、感觉迟钝等。以往这部分表现往往从痹论治,或散寒温经通络,或祛湿活血止痛,但若从肝主身之筋膜,筋为肝之合,肝能协同肾之元神主关节运动功能等方面考虑,采用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的方法,临床往往起效迅速。 (7)           皮肤黏膜及淋巴:本病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肌肤干燥起刺或肌肤甲错,有的伴有结节性红斑、紫癜、雷诺现象、皮肤溃疡、阴道干燥萎缩、淋巴结肿大、腮腺肿痛等。针对这些皮肤粘膜损害及慢性淋巴和腮腺炎症,许多医家均从活血化瘀、或消肿化痰法论治,但若配合采用疏肝泄浊、调气活血法治之,也能很快提高疗效。 由上可见,干燥综合征一病的多种临床见证均可采用调肝法主治或配合治疗,这是因为调肝气,养肝肾之精血,均可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体内水液气血代谢,从而较快地调动体内水分重新分布而迅速缓解临床症状。 三、依据中医脏腑辨证可将大部分SS进行以肝为中心的分型论治 临床结合上述论述,我们可将大部分SS进行以肝为中心的分型论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1.         肝郁气滞证:多见于SS早期,也可伴见于全程。前者多为因郁致病,后者则多为因病致郁。临床症见口干少津,咽干咽梗,眼干涩痛,颐肿有核或乳胀痛有核,月经不畅或伴少腹作痛,大便欠畅或干结,夜寐欠安等。舌红少津,苔薄白而干,脉细弦。治拟疏肝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六郁汤。 2.         心肝火旺证:多见于SS早中期,或平素肝火较旺之人。临床症见口干口苦,失眠多梦,眼干而涩痛,心烦易怒,胁痛如灼或可伴发蛇窜疮,面红目赤,甚者头痛如裂,耳鸣如潮,大便干结或秘,甚或吐、衄、昏厥。舌质殷红少津,苔少而干,脉弦数或洪大。治拟泻火清肝,方用泻心汤、栀子清肝饮或丹栀逍遥散,重者可用凉膈散。木火刑金而见干咳不止、甚者咯血时可用咳血方、泻白散。 3.         肝胆(胃)郁热证:多见于SS中期,或平素胃火较旺之人。临床症见口干口苦,泛泛欲呕,吞酸嗳气,胸脘灼痛,消谷善饥,眼干灼痛,易生疳肿,或见黄疸,口疮频发,大便秽臭,或秘或不爽。舌红苔黄白腻而干,脉弦数而滑。治拟清胆和胃,方用左金丸、龙胆泻肝汤或茵陈蒿汤。若为肝经风热上袭头目,可用《眼科六经法要》之石决明散。 4.         肝郁脾虚证:多见于SS中后期,或平素脾阳不足之人。临床症见口干目干持续不解,纳少或不欲饮食,脘腹食已作胀,大便溏烂不爽,并可伴见第1型肝郁气滞的表现,舌质淡暗,苔白腻或薄白,舌边齿印,脉濡软而滑,重按欠力或细弦带滑。治拟疏肝解郁,健脾化湿。方用归芍六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导痰汤等。 5.         肝气失敛证(或称肝泄太过证):此证虽不多见,但也可伴见于各证中,临床以各种出血、消谷善饥、汗泄过多、大便泄泻、小便频数或失禁,带下绵绵、遗精滑泄为主。热证引起者可兼舌红、苔黄,脉弦数;寒证引起者兼见舌淡、脉细弱。治拟敛肝柔肝,方用一甲煎、牡蛎散、金锁固精丸等。 6.         肝肾阴虚证:多见于SS中后期。临床症见口干喜饮,目干涩痛,头痛隐作,时作眩晕,下肢酸软,腰酸背痛,月经量少,潮热盗汗,面红升火,入暮低热等,舌红少苔,脉弦细或数。治拟养肝柔肝,滋阴益肾。方用一贯煎、六味地黄丸、滋水清肝饮等。 7.         阴虚血瘀证:多见于SS中后期。临床症见面色晦暗,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目干涩痛或视力下降,妇女经闭痛经,小腹拒按或有包块瘰疬,或有全身关节疼痛不消,甚者关节畸形。舌质紫暗或伴瘀斑瘀点,苔少或光苔,脉细数或弦涩。治拟养阴活血,消癥散结。方用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桂枝茯苓丸、失笑散等。 8.         肝肾精血二亏证:多见于SS中后期。临床症见口干饮不解渴,目干目糊,头晕乏力,心悸失寐,筋脉拘挛,爪甲失荣,肌肤甲错,便结或秘,或见脏躁证,治拟养血柔肝,补益肾精。方用芍药甘草汤、甘麦大枣汤、左归丸、三甲复脉汤等。 9.         阴虚火旺风动证:多见于SS后期。临床症见下肢痉挛、拘急,头晕欲仆,口干灼痛或口疮多发,咽干涩痛,口唇焦燥,口角皲裂红痛,手足颤动,或伴中高度发热、身发斑疹暗红灼热、关节灼痛,舌绛红少苔或光剥,脉细数或弦数。治拟镇肝熄风,养阴救液。方用镇肝息风汤、羚角钩藤汤、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等。 总之,抓住肝为筋膜之主这一总病机,从肝论治干燥综合征,即可从疏调肝气,补养肝血,柔肝养阴出发,缓解SS所致的从内至外、五脏六腑之筋膜干涸之变,从而为治疗这一顽症提供新的思路。

顾军花 2018-08-04阅读量1.0万

小幔丽的故事4(特纳综合征孩...

病请描述: 4、小幔丽母亲焦急等待生长激素治疗前的评估 小幔丽母亲回去后,再次网上搜寻和学习,反复思考了与我交流的要点,并经过与家人商量,最后决定并进行了生长激素治疗前的评估检查。评估检查和得出结论需要一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小幔丽母亲来讲,深恐出现不宜生长激素治疗等情况,因此仍然感到时间还是太长,当我通知小幔丽母亲来听评估结果时,小幔丽母亲第一句话就是问小幔丽能不能用生长激素。当然,我还是劝她耐心听完所有评估情况。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徐庄剑 小幔丽的出生史、既往史和家族史:第四胎第四产,出生时足月,顺产,体重3.0kg,身长50cm,发际(头皮长头发的边缘部分)低,颈部两侧皮肤松弛呈蹼状,有多发痣,上颚高窄,乳距宽,乳头内陷,轻度漏斗胸、肘外翻和膝外翻,第四掌骨短小,无通贯掌,脊柱未见异常,无平底足。肺心腹查体未见异常。母亲的第一、二、三胎分别为意外怀孕人流、自然流产、引产(妊娠期产前检查发现胎儿内脏外翻)。母亲染色体核型为45,X/46,XX。父亲和母亲身高分别为172cm和170cm。婴儿期喂养困难,体格生长落后于同龄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评估时体格检查:4岁7月。体重16.5kg,身高98.5cm,坐高59.7cm,指间距91.5cm,BMI(体块指数,即为体重/身高2)17kg/m2,颈蹼不明显,仍有多发痣,上颚高窄,乳距宽,乳头内陷,轻度漏斗胸、肘外翻和膝外翻,第四掌骨短小,无通贯掌,脊柱未见异常,无平底足。无黑棘皮。肺心腹均未见异常。乳房和外阴呈幼女型。听力、视力均正常。 评估时有关辅助检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激发试验:血黄体生成素峰值和卵泡刺激素峰值(IU/L)增高,分别为5.17和113.13,尤其是后者,而雌二醇和睾酮不高,分别为5.1pg/mL和 0.01ng/mL,泌乳素增高,为12.24ug/L,均符合特纳综合征女孩。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非同日不同路径可乐定+精氨酸+胰岛素试验:生长激素峰值为7.1ng/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基本正常,提示生长激素轴基本正常。左手、腕正位片:TW2R法骨龄4.1岁。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血电解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甲胎蛋白和甲状腺功能等均正常。腹部B超:子宫1.0cm×1.1cm×0.8cm,双侧卵巢、肝、胆、胰、脾、双肾及双肾上腺声像图显示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I平扫:未见异常。 评估结论:小幔丽的评估情况符合特纳综合征表现,具有生长激素治疗指征。 给予小幔丽的生长激素治疗方案为:2.25IU/d(即约0.138IU/kg·d),皮下注射,结合合理运动和饮食等,3个月后复诊观察疗效和检测不良反应有关指标。  

徐庄剑 2018-07-17阅读量7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