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小腿肌肉萎缩 > 病因

小腿肌肉萎缩病因

小腿肌肉萎缩病因相关内容 更多>

恼人的“坐骨神经痛”,得了腰...

病请描述: 什么是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是人体最粗大的脊神经,由腰4~骶3神经根组成,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再沿大腿后面达腘窝(膝盖后方的凹陷区域)上方,分为腓总神经和胫神经,支配大腿后面以及小腿和足的全部肌群,也分布至大腿后面、小腿和足的皮肤。坐骨神经痛指的就是沿着坐骨神经及其分支所支配区域的疼痛。常为逐渐发生,开始呈钝痛并逐渐加重。典型表现为沿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直到足跟部或足背的疼痛,患者往往将其描述为“大腿后面像一根筋吊住的痛”。早期有的病人也可表现为痛觉过敏,即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受到轻微刺激,如轻触、冷热或者弱的伤害性刺激就会引起长时间的疼痛。随着病程进展,受压神经根的支配区域还会出现感觉迟钝或麻木。在腹压增加,如咳嗽、打喷嚏、大小便时,加重刺激神经根,常可使腿痛可加重。有些病人被迫采取腰部前屈、屈髋位,以达到松弛坐骨神经的紧张度而减轻疼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脊柱外科董健   坐骨神经痛跟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回事吗? 理论上来说,凡是造成腰4~骶3神经根损伤及坐骨神经在走行路径上受压或损伤的疾病都可引起坐骨神经痛,如神经根肿瘤、腰椎肿瘤、结核、盆腔肿瘤等其它病灶压迫坐骨神经、神经走行路径上的骨折块压迫等。现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绝大部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都发生在腰4~5和腰5~骶1节段,神经根在这些节段受损就表现为坐骨神经痛,90%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都有坐骨神经痛。应该说,坐骨神经痛往往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见和主要的表现,但坐骨神经痛绝不等同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是怎么引起的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因是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退行性变是一切生物生、长、衰、亡的客观规律,人体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组织以及每一个细胞都不可抗拒地要经历退行性变这个过程。由于腰椎要承受身体的大部分重量,活动度很大,腰椎间盘要承受如此大的的负荷,容易造成椎间盘的挤压和磨损,因此退行性变比其他组织器官要早,而且进展相对要快。在20多岁的时候,椎间盘已经悄悄地开始退变了。此外,腰椎退变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1.外力作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部分人往往存在长期腰部用力不当、过度用力、姿势或体位的不正确等情况。 2.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 (1)  椎间盘自身修复能力比较差,特别是在退变产生后,修复能力更加微弱。 (2)  椎间盘后外侧包裹髓核的纤维环较为薄弱,髓核容易从该部位突出。。 (3)  腰骶段畸形可使发病率增高,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先天性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这些畸形使得腰椎间盘各部分受力不均匀,加速退行性变。 3.种族、遗传因素:有色人种发病率较低,例如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等发病率较其他民族明显要低。研究发现小于20岁的青少年患者中32%有家族史。   除坐骨神经痛之外,腰椎间盘突出症还有哪些症状?     1.腰痛:腰痛是大多数本症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因此并不是每一个患者都会发生腰痛。还有一些患者先出现腰痛,一段时间后出现腿痛,同时腰痛自行减轻或消失,来就诊时仅主诉腿痛。痛多为刺痛,常伴有麻木、酸胀的感觉。腰痛的程度各人之间差异很大,症状轻者可以继续坚持工作,症状严重者疼痛剧烈,不能翻身,只能卧床休养,甚至需要肌肉注射杜冷丁等止痛针剂。 2. 肢体麻木、发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有一部分没有下肢的疼痛,而仅出现肢体的麻木感,这多数是因为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的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的。大腿外侧是常见的麻木区域,当穿衣裤接触时可以有灼烧感,长时间站立可加重麻木感。部分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会自己感觉患侧肢体发凉,临床实验发现受测试病人患侧肢体基础皮温低于未受累肢体的皮温,因此又称为冷性坐骨神经痛。 3. 脊柱侧凸:脊柱侧凸表现为腰椎在向左侧或右侧弯曲。一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会采取腰椎向左侧凸或右侧凸的姿势,当他们采取侧凸的姿势时,由于神经根受到的牵拉减小,疼痛往往减轻。因此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减轻疼痛所采取的姿势性代偿畸形。 4.大小便异常和性功能障碍: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巨大时会压迫椎管内的马尾神经,并且可以引发脑脊液循环受阻,出现神经水肿、充血,会进一步加重对马尾神经的卡压。马尾神经控制大小便功能和性功能,受压迫以后这些功能就会发生异常。其中大便异常以便秘、排便不能控制多见,小便异常多表现为小便费力,甚至无法小便。性功能障碍以阳痿最多见,偶有持续性阴茎勃起。这些马尾压迫综合症的表现一旦发生,需要尽快手术治疗。   如何预测自己可能有腰椎间盘突出症 到目前为止,除了CT和磁共振检查以外,还没有更简单的检查诊断方法,但掌握以下的病史特点,可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做些简单的自我预测,同时在就诊时能给医生提供充分、可靠的线索。 1.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这是腰突症的典型症状之一:a)一般突然发病;b)时好时坏,时轻时重,反复发作;c)多数病例一般先是发生腰痛,以后出现腰痛伴放射性下肢痛;d)一些增加腹压的动作可使症状加重,如用力排便、喷嚏,甚至咳嗽;e)先有腰背痛的患者,疼痛时间短者数天,长者可达数年,部位多在腰部和腰骶部,这类疼痛的感觉部位较深,进程较缓慢,且定位不准确,活动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 2.麻木,也是病人可以主观感觉到的情况:a)一般在小腿外侧、后侧、足跟及足外缘先感到麻,或火辣辣的感觉;b)如果不重视,则会慢慢发展为“发木”的感觉。 3.无力,病人可感觉脚部活动不灵活:a)表现为大脚趾上翘力量减弱;b)也可表现为脚背向上翘或向下绷紧的力量减弱,很多患者感觉为开车时无力控制油门。 4.下肢温度低,这种情况出现的机会比较少:a)可感觉到一条腿“发凉”;b)以小腿、脚及脚趾尤为明显;c)有时可出现单侧或双侧的下肢水肿。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哪些治疗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的选择因人而异,取决于该病的不同病理类型、病理阶段、临床表现以及病人的年龄、身心和社会、工作状况。主要疗法有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两大类,两种疗法各自有其适应症。80%-8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经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或暂时缓解。 保守疗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方法,治疗的目的是使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部分吸收或回纳,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从而缓解或消除疼痛症状。包括:卧床休息、物理治疗(推拿按摩等)、中医药治疗(包括针灸)、牵引、局部封闭药物注射等。卧床休息是保守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它可以使椎间盘、椎管内承受压力降低,有助于缓解对神经根、马尾神经等的压迫,减轻神经根水肿,对初次发作和症状、体征较轻者效果非常明显。当症状初次发作时,应当“绝对”卧床休息,“绝对”一词的含义是:饮食、大小便均不应下床或坐起,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卧床时间过长,缺乏必要的肌肉锻炼会导致肌肉萎缩,因此在症状、体征缓解后,应当进行适当的肌肉锻炼。另外还应当注意的是:床不宜太软,也不宜太硬,应当宽大,有利于病人翻身,并防止褥疮发生;最好能够坚持持续卧床一段时间,一般为3周或以上;卧床的姿式可以选择仰卧、侧卧、俯卧及跪卧等,主要以自感舒适为宜。病人在卧床时应当全身肌肉放松,可以口服放松肌肉的药物,也可以听听音乐,读读报刊等进行放松和休息,这样既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又可以愉悦身心。 如果保守治疗无效超过三到六月或者症状反复发作可进行手术治疗。应当注意的是,当出现会阴部麻木、大小便异常时应尽早手术。对于手术后复发症状严重的患者也建议手术。经典的手术方法是后路开窗突出髓核摘除术,有些特殊的类型需要行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近年来一些新技术如非融合技术,像人工椎间盘、弹性固定等因有其明显的优点也开始在临床应用。但应该慎重,需找有经验的大医院和医师开展。。 无论是保守疗法还是手术疗法,不能够仅仅为治疗而治疗,都应该建立在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身体和全面参照相关辅助检查基础之上,X线、CT、MRI、肌电图等辅助检查都非常重要,而且有时是必须的,尤其是神经根受压的相应定性、定位检查,以免误诊。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否预防 预防工作应从学校、家庭、工作和职业前训练开始,要了解正确的劳动姿势,注意劳动保护,从而避免加速腰椎间盘退变和在腰椎间盘退变基础上的损伤。预防措施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1.坚持健康检查:青少年或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注意检查有无脊柱先天性或特发性畸形,如有此种情况,将来极易发生腰背痛,并诱发椎间盘突出。对于从事剧烈腰部运动的工作者,如运动员和杂技演员,应注意检查有没有发生椎弓根骨折等,如有这种结构上的缺陷应该加强腰背部保护,防止反复损伤。 2.改正不良的劳动姿势。背重物时,胸腰稍向前弯,髋膝稍屈,迈步要稳,步子不要太大。扛重物时,身体先蹲下,腰要挺、胸要直,起身要靠下肢用力,起身后稳住身子再迈步。劳动时正确的站姿应该是:膝关节微屈,臀部轻轻收缩,自然收缩腹肌,这样可使骨盆轻微后倾,腰椎轻度变直,减少腰骶角的角度,增加脊柱支撑力,减轻椎间盘的负担。站久了,可以改为“稍息”的姿势,即一侧脚向前跨半步,让体重放在一侧下肢上,而使另一侧下肢稍加休息,两侧交替。 3.加强肌肉锻炼  强有力的背部肌肉,可防止腰背部软组织损伤,腹肌和肋间肌锻炼,可增加腹内压和胸内压,此有助于减轻腰椎负荷。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锻炼方法: (1)  抱膝触胸:仰卧位双膝屈曲,手抱膝使其尽量靠近胸部,然后放下,一上一下为一个动作,连续作20-30个。 (2)  五点支撑法: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然后缓慢放下,一起一落为一个动作,连续20-30个。                                             以上动作须连贯进行,每晚睡前一次,连续3-6个月。 (3)  飞燕点水运动。即:患者俯卧硬板床上,先是上肢后伸,头后背尽量后仰,而后下肢并拢后伸,全身翘起,腹部着床,持续15~30秒,每次30分钟,每天两次以上。 4.避免体重过重。

董健 2018-07-10阅读量8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