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爸爸向记者讲述了小涵受伤的经过:今年11月05日上午7点左右,家长骑电动车送小涵上学,路上突发遭遇侧方小汽车的撞击,瞬间的暴力导致了小涵左侧小腿自足踝部完全掉离,瞬间血流满地,家长惊慌失措、焦急万分,拨打110及120。“我们赶过去的时候,看到小涵的左下肢已经处于完全离断状态,地上一滩血,还在不断地流,我们随机对患肢进行了包扎止血、并采取了临时固定。”120随行救护医师说。当即确认病情后,听闻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在救治严重四肢创伤经验丰富、远近闻名,随即考虑急诊前往,并联系了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小儿骨科的印飞主治医师。 “我是在8:32的时候接到了患者的消息,并反复确认了病情及到达时间,”印飞主治医师说,“随即就给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并提前一方面打电话给中心手术室做麻醉及手术前准备,另一方面打电话给急诊骨科的李泽清医师,告知患者到达时间及病情,嘱急诊科提前准备相关止血设备及抢救设备。”患者的姑姑提前从上海赶到后先行挂号、办理住院。患儿是10:42分到达的急诊,经过急诊稳定生命体征、备血,完善全身查体及腿部检查后,于11:30到达中心手术室。麻醉科顾宇杰、徐同生医师顺利实行了插管全麻,打开创面确定了患儿左足踝部完全离断的病情,这是小儿手足外科最大的难题之一。 术中照片 手术从12:00开始,到15:30结束,一共持续了3个半小时。印飞主治医师团队考虑到患儿小腿胫骨严重粉碎伴缺损,实行了“短缩再植”。经“地毯式清创”彻底清除患者左小腿创口内的污染物及失活坏死组织后,先行克氏针外支架短缩固定胫骨及踝关节,稳定骨折后,即在显微镜下缝合修复了胫前动静脉,患儿肢体于13:30成功通血,接下来,印飞医师在顾珺医师、许生领医师的默契配合下,完成了腓骨固定、胫后动静脉吻合、胫/腓神经修复及足踝部13根断裂肌腱的修补,手术在有序快速中完成。 “手术一共进行了3个半小时,我们已经尽力降低患者断肢缺血时间,”印飞主治医师术后向我们介绍,“急诊手术很圆满地结束,患者离断的左小腿终于保住了。术中一共输了4袋血。手术室外,当愁眉不展的家属看到亲人从手术室推出来后,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 术后第二天,印飞主治医师来到病房查看患者的恢复情况。他在查看其患肢后表示,目前皮肤红润、张力适中,病情暂时稳定。如果这样的状态能持续下去,成活基本上不是问题。他同时叮嘱家属,卧床期间可以适当加强足部的功能锻炼,这样有益于血液循环。另外,可适当按摩大腿肌肉,预防肌肉萎缩。 印飞主治医师表示患者后期还要经历创面修复、肢体延长等多次手术。术后功能的恢复还是很漫长的过程。印飞医师表示,将竭尽所能为患者完成后续治疗,帮助其重返社会。 印飞医师个人简介: 印飞,男,讲师,无锡九院小儿畸形矫形组组长,手足畸形疾病专家,现任江苏省社会办医疗机构协会医疗美容分会显微修复重建学组副组长,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超显微医学修复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手外科分会先天畸形疾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小儿整形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创面修复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烧伤整形学组委员。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北大核心期刊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先后主持并参研省、市级课题6项。擅长:小儿先天手足畸形、四肢外伤后畸形矫形、外伤后功能重建、四肢再植再造、四肢骨折的微创治疗,四肢复杂创面的显微修复等。
印飞 2024-11-08阅读量174
病请描述:年少不知膝盖好,老了才把它当宝。 膝关节作为人体承担重量最大的关节,在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与其他器官类似,膝关节也遵循着生命周期的规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育成熟,达到鼎盛时期,随后开始磨损,并缓慢步入退化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中,膝盖的功能强度是不一样的,呵护它们的方法自然也各有千秋。 那么,不同年龄段的人,到底应该怎样护膝? 不同年龄护膝各有侧重 18岁以下适度锻炼 儿童青少年刚开始发育,他们的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较弱,稳定性不足,比较容易受伤。因此可以进行适度锻炼,增强肌肉力量。 锻炼时应循序渐进,运动前充分热身。当进行像反复跳跃、快速奔跑或者突然转向、急停这样的活动时,应选择合适场地,并佩戴护膝防止膝关节受伤。 18~45岁强化肌肉力量 膝关节功能在该年龄段逐渐达到鼎盛时期,但不少人学习或工作时久坐不动,这样会使周围的肌肉和韧带乏力,进而产生膝关节炎、慢性膝关节疼痛等问题。 推荐进行深蹲、弓步等腿部力量训练,加强膝关节周围肌群力量。 王明杰博士提醒,久坐时,最好隔段时间起身做些腿部伸展动作,促进膝关节周围血液循环。 46~59岁膝关节“省着用” 45岁后人体骨质逐步流失,膝关节的坚固程度也会随之下降,更易发生磨损。 建议多进行股四头肌强化训练,稳固肌肉力量,以提升膝关节稳定性。平时应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和下蹲,以免加速膝关节老化。 60岁以上避“重”就“轻” 随着年龄增长,膝关节会出现退行性改变,表现为肿胀疼痛,甚至行走困难等。 老年人尽量避免膝关节负重,可采取走路、瑜伽等低强度、非负重的锻炼方式来保持膝盖活力。 生活中注意保暖、规律补钙、多加按摩,若出现明显的关节疼痛症状,应及时就医。 锻炼膝盖肌群 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指出,锻炼膝关节周围的肌群可以提升膝关节稳固性、预防运动损伤。 其中股四头肌训练可显著优化膝关节功能,锻炼小腿后肌群也可增强膝关节稳定性。 股四头肌训练 靠墙静蹲:紧贴墙壁站立,双脚与肩宽,缓缓下蹲至大小腿成直角。根据个人体质与年龄,每次静态保持30秒至2分钟,重复5至10次。 坐姿腿屈伸:坐直,小腿垂直于地,交替抬腿伸直膝,每侧保持5-10秒,各做5-10次。 小腿后侧肌群训练 站姿提踵:站姿,双脚并拢,缓慢提踵离地3-5厘米,保持10秒,重复10-15次。 日常护膝做好5件事 除了睡觉、静坐等情况,膝关节在白天大多处于高压的工作状态,做好下面几件事,可以让膝关节“省着用”。 1.控制体重 研究发现,体重减少5公斤,关节疼痛可以减轻20%。肥胖人群的膝关节承重更大,尤其是内侧,患关节炎的几率明显增加。 2.注意补钙 日常饮食要均衡,通常情况下,从牛奶、绿叶菜、鱼类、豆制品等食物中摄取钙是足够的。 更年期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和吸收能力较差的老人,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片。 3.加强保暖 膝关节是肢体浅表关节,外界温度的变化会引起关节表面和内部温度改变。温度较低时要注意关节保暖,不要长时间对着风扇、空调吹,必要时可以裹上护膝。 4.选对鞋子 日常生活中,鞋跟以2~3厘米为宜,鞋底太薄会给膝盖带来不利影响。运动时最好穿舒适、有弹力的运动鞋,以减少膝关节压力。 5.保持良好姿态 不要扭着身体走路和干活; 避免长时间下蹲,工作时需要下蹲的话,建议改为低坐位,坐在板凳上; 如果长时间坐着和站着,则应经常变换姿势,防止膝关节负重过大; 不要常年卧床休息,休息过久会使肌肉萎缩,导致缺乏力量、稳定性下降,加重关节负担。 膝盖对于我们而言非常宝贵,如果能够在前期用心保护膝关节,后期就避免了许多痛苦。老王在此建议大家,保护膝关节,就从现在做起!
王明杰 2024-09-11阅读量532
病请描述:骨骼肌(通常被称为“肌肉”)不仅是我们日常活动的基础,还在能量代谢、呼吸、和维持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中起着关键作用。适量的运动和负重训练有助于维持和提高骨骼肌质量;然而,在缺乏运动或长期不动的情况下,骨骼肌质量会下降,导致肌肉萎缩。这种萎缩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功能,还可能降低生活质量。 什么是肌肉废用性萎缩?你是否曾经因为受伤、疾病或长期不活动而发现自己的肌肉变得越来越无力?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发生肌肉废用性萎缩。 肌肉废用性萎缩是指由于活动减少和肌肉负荷急剧下降,导致骨骼肌质量显著下降的现象。它可以影响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如大腿、小腿、手臂和面部,通常表现为以下症状: 肌肉体积缩小,两侧肌肉大小不对称; 肌力下降,难以完成以前轻松进行的活动; 运动能力受限,出现行走困难等问题; 感觉异常,可能伴随麻木或刺痛感。 这些症状不仅影响身体的外观,还会严重削弱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能力。例如,一些人在因病长期卧床或由于外伤而长期固定肢体后,会发现其肌肉明显萎缩。 哪些情况下容易发生肌肉废用性萎缩?常见的原因包括: 久坐不动:长期坐在办公桌前或沙发上,缺乏锻炼; 长期卧床:由于疾病或手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导致肢体活动减少; 神经损伤:中风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运动障碍; 外伤后固定:骨折或其他伤害导致的长期固定肢体; 心理因素:如惧怕疼痛或跌倒,导致不愿意活动。 这些情况不仅在老年人、重症患者中常见,现在许多年轻人的不健康生活方式,例如办公久坐、不爱运动,等等,肌肉废用性萎缩也已然悄悄降临在他们身上。 为什么会发生废用性肌萎缩?肌肉组织富含蛋白质,正常情况下,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着肌肉的质量。然而,在废用状态下,这种平衡被打破,表现为蛋白质合成减少而分解增加。科学研究表明,控制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复杂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有研究指出,Insulin/IGF1-AKT-mTOR通路和FoxO转录与之密切相关。此外,研究还提出,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是导致废用性肌萎缩的潜在因素。这些因素会加速肌肉细胞的损伤和死亡,进一步加剧萎缩。老龄化和营养不良也会影响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平衡,成为废用性肌萎缩的加重因素。 废用性肌萎缩会带来哪些健康问题?骨骼肌不仅仅是运动的基础,它还在呼吸、血糖调节和能量代谢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肌肉萎缩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1.运动功能障碍这是废用性肌萎缩最直接的影响。肌肉萎缩导致力量不足,使得个体的活动范围受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同时,这也增加了跌倒和外伤的风险,尤其是在老年人中。 2.代谢紊乱骨骼肌参与了葡萄糖和脂肪的代谢,因此,肌肉质量的下降会影响这些代谢过程,增加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不良预后严重的肌肉萎缩与多种疾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例如癌症恶病质、严重感染和器官衰竭等。这些情况常常导致身体的进一步虚弱,增加病情的复杂性。 如何预防和改善废用性肌萎缩? 1. 保持运动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动起来!运动锻炼,尤其是抗阻训练,可以有效增加肌肉质量,改善肌肉功能。对于年轻人和老年人而言,运动的效果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调整运动计划。对于那些由于外伤、虚弱或惧怕跌倒等原因而无法进行有效锻炼的人,神经肌肉电刺激是一种替代治疗手段。这种治疗通过诱导肌肉非自主收缩,模拟运动对肌肉的刺激,从而改善废用肌肉的功能。 2. 均衡饮食除了运动,营养干预也是预防和改善肌萎缩的关键。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肌肉生长。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鸡蛋、豆类)是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此外,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和健康脂肪摄入也同样重要,它们为肌肉提供了所需的能量和支持。3. 定期健康检查对于高风险人群,定期检查肌肉质量和功能状况非常重要。通过定期的健康监测,早期发现肌肉萎缩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287
病请描述:专家简介:史国栋,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学位。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分管行政及医疗副主任。长期从事脊柱外科临床工作,尤其在颈腰椎手术的微创治疗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在脊柱微创手术方面,师从于美国Phoenix,AZ Anthony Yeung教授,在椎间孔镜等脊柱微创手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擅长: 脊椎退变、创伤、畸形及脊椎微创,尤其擅长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在多节段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脊柱结核、齿状突骨折伴寰枢脱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在颈腰椎手术的微创治疗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在腰椎手术方面提出了根据神经根张力判断减压是否彻底理论,使腰椎手术的疗效实现了跨越式提升的同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微创化,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了卧床时间从而缩短了住院日;在颈椎手术方面提出了颈椎原位减压技术,颠覆了传统的脊髓飘移理论,大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社会兼职: 担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脊柱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脊柱微创学组及颈椎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第一届脊柱伤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届青年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骨科学会骨科协会脊柱外科分会青年委员。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任《脊柱外科》和《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编委,参加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进修生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迄今已经培养研究生30余名。 学术科研: 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坚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家园,在临床中寻找科研方向,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著50余篇;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论著21篇, SCI论文13篇,总影响因子39分,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186分;主编、副主编专著4部,参编专著9部。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上海市卫计委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包括军内)2项,校级课题1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史国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无数患者重新挺直了脊梁,恢复了生活的自信与美丽!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在腰椎手术方面提出了根据神经根张力判断减压是否彻底理论,使腰椎手术的疗效实现了跨越式提升的同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微创化。在颈椎手术方面提出了颈椎原位减压技术,颠覆了传统的脊髓飘移理论,大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每一次手术都精益求精,毫厘之间彰显大爱真情。本期名医访谈,我们有幸邀请史主任一起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的有关问题。 1、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随着健康中国理念的不断推进,腰椎间盘突出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了,同样也是危害中老年人甚至是年轻人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想要充分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就首先得知晓腰椎间盘的结构。 腰椎的中间是空心的,称为椎管,椎管内有脊髓和神经通过;两节椎体之间的部分叫椎间盘,它由软骨终板、纤维环和髓核三部分组成。髓核位于椎间盘的中央,它是一种富含水分、呈胶冻状的弹性蛋白,起到缓冲的作用,防止两块骨头直接撞击。在髓核的周围是纤维环,一层层的纤维环把两节椎体连接在一起,并把髓核牢牢地固定在中央。软骨终板位于椎体和椎间盘的交界处。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下腰痛和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以20-60岁为多发年龄,男性多于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是因腰椎间盘的退变,同时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失去固定后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脊柱退行性疾病。 2、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表现出的症状多为髓核压迫神经导致的神经压迫症,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 (1)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引发的腰痛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顶压纤维环外层、韧带,刺激椎管内的神经所致,常常为首发症状,多数患者先有反复的腰痛,此后出现腿痛。 (2)下肢放射痛: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4-腰5及腰5-骶1间隙,导致坐骨神经被压迫,产生坐骨神经痛,疼痛多为逐渐发生,具有放射性,疼痛由臀部沿大腿后方向小腿及足背部放射。 (3)腰部活动受限和腰椎畸形: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腰部活动受限,最明显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一般以前屈受限为主。为了缓解疼痛,有些患者腰椎突出代偿畸形,常表现为行走时向前倾斜,卧床时取弯腰侧卧屈髋屈膝位。 (4)马尾综合征:对于腰椎间盘突出严重的患者,可能产生马尾神经的压迫,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3、为什么会得腰椎间盘突出症? 如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纤维环的退变、破裂,任何可能导致髓核从纤维环中突出的原因都可能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 (1)椎间盘退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量逐渐下降,髓核失去弹性,纤维环逐渐出现裂隙。在退变的基础上,劳损积累和外力的作用下,椎间盘发生破裂,髓核纤维环甚至终板向后突出,这也是中老年人发病的主要原因。 (2)损伤:许多年轻人长期久坐、不注意坐姿,如弯腰驼背、趴着写字等,都会增加腰椎的负担,导致椎间盘负担过重,产生退化而最终发病,因而椎间盘突出症在年轻人中发病率逐渐增加。除此之外,遭遇车祸、腰部创伤等也会影响纤维环的完整性,引起椎间盘突出发生。 (3)妊娠:妊娠期间整个韧带处于松弛状态,而腰骶部又承受比平时更大的应力,增加了椎间盘突出的风险。 (4)其他:其他一些如遗传,先天发育异常等因素也会使得这部分人的发病风险显著高于其他人。 4、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腰突? 在年轻人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主要还是由现在年轻人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由于学业原因,当代年轻人大多会长期久坐,在正常休息时间也不例外,他们会选择在坐电脑前上网、看剧、打游戏等,这些长期的静坐工作学习以及打游戏时间会大大增加椎间盘的负荷,另一方面男生强度过大的体育运动以及不当的锻炼方式也会加重椎间盘的负担,从而增加其患病的几率,这也导致了年轻男性发病高于年轻女性。此外,现在许多年轻人都普遍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只会发生于老年人,因此对腰椎的保护意识淡薄,经常做拿高处物品、搬东西、单手拎重物等动作,加大腰椎间盘的损害。长此以往,腰椎周围肌肉等保护结构弱化,腰椎退化,导致腰椎间盘突出。 5、突出后的腰椎间盘还会复位吗? 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周围保护固定髓核的结构(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失去固定后突出而形成的。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环本身纤维结构走形交错复杂,同时纤维环本身没有血运,自身愈合能力差,一旦纤维环撕裂,就基本无法修复。从这点看,腰椎间盘突出重新回去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事实上,腰椎间盘一旦突出了一般就不能再回原位了。腰椎间盘作为承重装置,时刻处于高负荷状态也是导致突出难以回纳的主要原因。即使在平卧休息时,由于肌肉及纤维坏的张力,腰椎间盘内仍保持一定的压力。即使将腰椎间盘内压降为负压,突出的髓核也可能由于纤维环的嵌顿而难以完全回纳。假设能完全回纳了,也由于破裂的纤维环所形成的通道持续存在而造成椎间盘的再次突出。 许多患者在接受按摩和牵引等治疗后症状缓解,认为是腰椎间盘已经复位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按摩牵引这种治疗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这些方法可使腰椎得到充分的休息,减少运动的刺激,有利于组织充血、水肿的吸收、消退,还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压力,从而减轻症状,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属于对症治疗的范畴,是无法让突出的腰椎间盘复位的。 6、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尤其对于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首选非手术治疗。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根据病情考虑进行脊柱微创技术治疗。而对于部分病情严重,非微创手术治疗适应症的患者,可以考虑开放手术治疗。 初次发作或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休息后症状可以自行缓解的患者,由于身体其他疾病不能实行手术者,或不同意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同时尽量控制疾病的进展,主要方法包括生活管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例如,卧床休息,一般严格卧床3~4周,腰围保护、适当下地活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治疗;静脉输入甘露醇减轻神经根水肿治疗;牵引治疗,其中,骨盆牵引最常用;理疗、针灸、按摩(专业医生指导下)、运动治疗、医疗体操等。但注意一定要去正规专业的地方进行按摩、针灸,否则有加重疾病的可能性。 7、腰椎间盘是不是一定要手术?开刀还是微创? 毫无疑问,并不是所有的腰椎间盘患者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毕竟是有创的治疗方式,或多或少会对机体造成损伤,影响正常生理功能。一般而言,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进行手术的适应症主要包括:(1)诊断明确,经长期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2)病情进展,神经压迫症状严重的患者(如出现肢体麻木甚至下垂);(3)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其他腰椎骨性病变;(4)症状反复发作者;(5)急性发作,具有明显马尾神经症状者; 腰椎间盘的手术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摘除突出的髓核,缓解神经的压迫,同时尽量保证腰椎的稳定性。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是两种,第一是传统的后路腰椎管减压、腰椎间盘切除,或者腰椎融合术。第二是微创脊柱椎间孔镜手术。 微创手术是在皮肤上做一个小切口,伸入椎间孔镜等器械,让其通过脊椎自然间隙进入椎管,在椎间孔镜下通过手术摘除突出椎间盘组织时对椎管影响很小,不破坏脊椎正常结构,不需广泛肌肉剥离,无腰背肌损伤,不破坏脊柱的稳定性,保留了大部分间盘组织和功能,镜下视野宽泛清晰,使手术更加安全,并且可以达到开放手术的效果和要求,甚至更佳。 开放手术则是需要将腰椎打开,在肉眼直视下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再对周围的神经进行减压,由于开放手术需要打开正常的腰椎结构,会对腰椎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开放手术经常还需要进行腰椎的融合固定,从而稳定腰椎。 腰椎间盘突出首选对人体创伤较小的微创手术,对于病情单一的腰椎间盘突出,且突出在神经管的位置,同时突出物不是非常巨大,而且病人的椎间盘退变不太严重,病人年龄比较轻,建议进行微创手术。 对于年龄比较大,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有脊柱不稳定,腰椎小关节退变严重造成神经根出现骨性狭窄,或椎间盘退变严重,以至于没有残存多少正常有用的椎间盘,甚至出现了椎间隙塌陷等病理改变,而且腰椎管明显狭窄的患者,以及微创手术后复发的患者,此时微创手术难度大,手术效果难以保证,甚至可能导致复发,因此建议做传统开刀手术。而对于不能耐受开放手术的老年患者,则考虑微创手术是否能进行。 在手术的选择上,很多病人也想当然以为微创手术适合所有的患者,创伤小效果就一定好。其实不然,传统方法和微创手术各有优缺点,适合不同的病人。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治疗必须经过脊柱外科专业医生评估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8、腰椎手术后的效果怎么样?会不会复发? 一般而言,在进行了椎间盘突出的手术之后,大部分患者的症状能够得到改善,手术后的临床症状大概有70%-80%可以改善,许多患者在术后疼痛能够立马缓解,因此总体上来说手术效果还是有保证的。 但手术只是把突出的椎间盘去除,90%~95%的正常椎间盘还是在原来的位置,也就还会有复发的风险。目前主流的观点是:术后6个月以上后出现了手术部位同侧或者对侧的椎间盘突出并产生神经根性症状被称为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据不完全统计:复发几率3%-15%不等。同时,术后的复发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1)患者自身因素:年龄>50岁、体重指数(BMI)>25的患者,腰椎的压力大,退化多,术后复发风险也因此增高。 (2)病情严重程度: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复发的重要因素,同时如果患者会合并有糖尿病,也会影响手术的效果,增加手术的复发率。 (3)术后因素:术后从事重体力和高强度工作,是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相反,如果术后尽量避免做弯腰搬重物的动作,避免久坐、穿高跟鞋和做剧烈运动,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复发的风险。 9、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防 腰椎间盘突出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治疗其实也是缓解症状的一种,而不能达到老百姓们理解的“治愈”,术后还是有再发的风险,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还是在于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退行性变基础上积累伤所致,积累伤又会加重椎间盘的退变,因此预防的重点在于减少积累伤。同时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1)避免长期不间断的腰椎间应力活动,如长时间打麻将,上网,看电视,久坐,劳动,玩手机等。 (2)注意劳逸结合,每工作久坐1小时就尽量起身走动、活动一下,放松腰部,减轻腰椎间盘负担。 (3)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确合适的坐姿、睡姿,拒绝葛优躺,一旦出现坐姿不良情况,或者经常弯腰驼背,容易造成腰间盘突出,甚至是诱发腰椎盘疾病。 (4)平时生活应该加强腰背肌肉训练,增强脊椎的稳定性。通过正确的身体运动可以增强体质,防止肌肉萎缩。可以在俯卧在床上做"燕子飞"(角弓反张)动作,或挺腹动作。 (5)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保护腰椎,尽量避免单手提重物,弯腰搬重物等危险动作。提重物时应该先蹲下拿到重物,然后慢慢起身,尽量做到不弯腰。最后还要控制体重,减轻腰椎负担的同时,还能预防许多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的发生。
史国栋 2020-05-19阅读量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