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肩胛带肌肉萎缩 > 检查

肩胛带肌肉萎缩检查

肩胛带肌肉萎缩检查相关内容 更多>

颈椎病的鉴别诊断3&mdas...

病请描述:前面我们说到了颈椎病需要鉴别诊断的两个疾病—腕管综合征和肘管综合征,今天再能看一看相对少见但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的颈肋综合征。大家都知道,胸骨两旁有肋骨相连,而颈椎则无,如果出现,则称作颈肋。颈肋综合征系指正常颈椎(多为颈7)出现肋骨(0.6%)或颈椎横突过长,造成臂丛和周围血管的卡压,引起上肢疼痛、麻木、肌肉萎缩及血运障碍等症状,是胸廓出口综合征(也包括前斜角肌综合征)的一种常见类型。 斜角肌分前、中、后三组肌群,其中以前斜角肌最为重要。前斜角肌起自颈3~颈6椎横突,止于第1肋骨的前斜角肌结节。前斜角肌后缘、中斜角肌前缘与锁骨构成斜角肌三角。前、中斜角肌由椎间筋膜发出的筋膜包裹,分为两层,在斜角肌的外缘融合,形成一个密闭的斜角肌间隙,间隙内有臂丛及锁骨下动脉穿过。 胸廓出口(或上口)的界限,外为第1肋骨,前为第1肋软骨及胸骨柄,后为第1肋骨小头及第1胸椎椎体,此出口主要为肺尖所占据,还包括锁骨下动静脉、颈总动脉等。肋锁间隙系指第1肋骨、锁骨下肌与锁骨之间的间隙,内有臂丛和锁骨下动、静脉,其宽度8~15mm。当肩部下垂尤其是手提重物时该间隙变小,锁骨下肌的肥厚也会造成肋锁间隙的狭窄。肩胛骨喙突为胸小肌附着部,当肩部过度外展时胸小肌可将喙突拉向下方,从而使臂丛和锁骨下动、静脉受到卡压。 颈肋本身一般不引起临床症状,但如颈肋占据了斜角肌间隙或胸廓出口,可使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受压。此外,颈肋较短者其外端常有一纤维带与第1肋骨相连。若纤维带较短常不出现症状,纤维带较长则可造成神经卡压。前斜角肌肥厚、颈部解剖异常、双侧肩胛带下垂是诱发颈肋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理解剖因素。 本症以女性多见,男、女之比1:4,右侧多于左侧,约半数为双侧颈肋。临床表现主要为臂丛和锁骨下动脉受压的症状和体征。 神经受压主要表现为患侧颈肩部疼痛、酸胀、无力、烧灼或麻木感;患侧上肢疼痛、麻木或疲劳感;骨间肌、小鱼际肌瘫痪,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萎缩。因臂丛下干受累机会较多,故常表现为尺神经支配区的损害症状。血管受压主要表现为患手肿胀及寒冷感,有时出现刺痛感,拾高双手时患指变白,但一般不会发生患肢严重血液循环障碍。 查体发现锁骨上窝明显变浅,呈饱满状,向上隆起。在此区内可触及骨性突起或肥厚的斜角肌,压迫此区时会出现局部疼痛和患肢疼痛及麻木感。颈椎活动受限。患侧握力减退。血管受压可出现患肢肿胀、发冷、苍白等缺血症状,有时可于锁骨上窝处闻及血管杂音。血管受压严重可出现指端坏死样改变。 Morley试验:又称斜角肌三角区加压试验,即用手部的小鱼际肌压迫锁骨上窝的斜角肌三角区,若出现局部压痛及上肢放射痛为阳性。阳性率为60%~70%。 前斜角肌紧张试验:头转向健侧并后伸,使前斜角肌处于紧张状态,然后将患侧上肢向下牵拉,若患肢疼痛、麻木加重即为阳性。 Adson试验:用于检查血管是否受压,患者端坐位,双手置于膝上,头转向患侧并后伸,深吸气并维持此状态数秒钟,此时若患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即为阳性。此外还有Eden试验、Wright试验、Roos试验,上述检查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 X线片包括颈胸椎及肩部X线片,可以明确有无颈肋、颈7椎横突过长,是否存在锁骨和第1肋骨畸形或其他颈椎异常。值得注意的是在X线检查无骨性异常的情况下,压迫症状可由纤维束带引起。血管造影可鉴别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MRI有助于鉴别本症与神经根型颈椎病、臂丛损伤或病变,肌电图检查可排除周围神经疾患。 非手术治疗主要以预防病变发展及增强颈肩部肌力为主。通过增加颈肌、肩肌、肩胛提肌以及胸肌的肌力使颈部和肩部的外形得到改善。应注意避免手提重物,减少肩胛带下垂的发生,同时还可口服镇痛药、局部封闭及理疗等缓解症状。 症状较重或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手术目的主要是扩大胸廓出口间隙,以解除对锁骨下血管和臂丛的压迫。包括第1肋骨切除术、颈肋及部分斜角肌切除术,颈肋切除时应注意是否存在纤维束带,如有应一并切除。

潘峰 2024-02-27阅读量243

风湿闰月说 | 常被肩颈痛困...

病请描述:不少年纪较大的女性会突然出现关节肌肉疼痛,疼痛的范围有可能会越来越大,可从一侧肢体发展到对侧、躯体,而且晨起僵硬,导致肢体不能正常活动;这时很多人想到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 去到医院检查发现只是血沉和C反应蛋白这两个炎症指标升高,而自身免疫、类风湿因子和肌电图等的相关检查却无明显异常。 图片 如果这时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只是简单的消炎止痛,病人往往呈消耗性疾病样改变,体重明显下降,贫血,乏力甚至肌肉萎缩;相反如果能及时诊断并加用小剂量激素,患者则呈奇迹般恢复,短时间可判若两人。 这样的一个怪病,其实就是今天想跟大家介绍的风湿病里不少见但又有很高误诊率的疾病—风湿性多肌痛。 图片 什么是风湿性多肌痛? 图片 风湿性多肌痛是一种以颈、肩胛带及骨盆带等四肢近端和躯体肌肉酸痛、晨起僵硬,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常伴有乏消瘦、发热(多为低热)等全身反应的一种综合征; 这个病多发在50岁以上的女性朋友中,有家族聚集发病趋势,早期无特异性症状。 图片 常表现为低热、乏力、倦怠、 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而最具特征的临床表现是双侧肩痛和僵硬,因此在临床上常常被漏诊或误诊。此病病因目前尚未明确,有人认为可能与年龄、遗传、环境和免疫等因素有关。 而中医认为风湿性多肌痛属中医学“行痹”“肌痹”“肉痹”等范畴,由于年老参杂因素较多,病机比较复杂,常见的病机为老年人脏腑功能虚弱,气血不足,营卫失司,风寒湿邪乘虚入侵,致寒凝经络、络脉阻塞、气血瘀滞,躯体和四肢失养故而肌肉疼痛难忍、僵硬等。 因此,中医认为肝肾亏虚,寒湿痹阻、气滞血瘀是风湿性多肌痛的主要病机。 图片 类风湿关节炎与风湿性多肌痛的区别 图片 前文也提及了,其实这个病很多人会误以为是类风湿关节炎。 01 痛感的区别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患者分不清楚肌肉痛与关节痛的区别。 关节痛是要有关节肿胀与压痛的,多肌痛不是关节痛,而是肌肉的酸痛,因为肌肉的持续酸痛,从而导致关节肌肉活动障碍。 02 晨僵的区别 另外一个原因是出现了晨僵,但是两者的晨僵表现却大有区别。 类风湿关节炎的晨僵是夜间入睡后血液运行不畅,血液经络的痹阻而出现的关节晨起僵硬,通常的晨僵时间在30分钟到2小时之间,经过活动后,血脉经络运行通畅后可以缓解; 而风湿性多肌痛出现的晨僵常伴有发热、乏力,并且常常在活动后僵硬未见缓解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 图片 图片 怎么判断为风湿性多肌痛? 图片 ①发病年龄>50岁; ②颈、肩胛带及骨盆带部位至少2处肌肉疼痛和晨僵,时间≥4周; ③血沉和(或)C反应蛋白升高; ④小剂量激素(泼尼松≤15mg/d)有效; ⑤无肌力减退或肌萎缩及肌肉红肿热; ⑥排除其他类似风湿性多肌痛表现的病变如类风湿关节炎、肌炎、肿瘤和感染等。 如符合6条可确诊为风湿性多肌痛。 图片 风湿性多肌痛该如何治疗? 图片 针对不同病证,加用桂枝白芍知母汤、当归拈痛汤、独活寄生汤及身痛逐瘀汤等中药治疗,能起到补肾肝肾、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利湿解肌、活血通络止痛作用,疗效显著。 因此,西医治疗采用小剂量激素具有显著的疗效,加上中医扶正祛邪辅治,把握病机,治当标本兼顾,病症同治,根据不同证型运用中药辨证治疗,比单纯激素治疗起效快,疗效更佳。 温馨提醒:本文基于疾病科普分享,不能代替医院就诊。意见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式请遵医嘱。 图片来源:摄图网 参考文献: [1]苏定雷.全身疼,警惕“风湿性多肌痛”[J].医药食疗保健,2016:9. [2]郑秀春.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多肌痛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131-2132.

黄闰月 2024-02-27阅读量173

为什么我的手放下来肩膀就痛手...

病请描述:昨天遇到一个病人。左侧手麻木肩膀疼痛,手臂举起来疼痛缓解下垂就会疼痛加重,麻木出现。经过检查,这是一个典型的胸廓出口综合征 病例。   胸廓出口综合症是因为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出口处受到各种先天或后天继发因素压迫而产生的手及上肢酸痛、麻木、无力、肌肉萎缩及锁骨下血管受压征象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胸廓出口上界为锁骨,下界为第1肋骨,前方为肋锁韧带,后方为中斜角肌。上述肋锁间隙又被前斜角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锁骨下静脉位于前斜角肌的前方与锁骨下肌之间;锁骨下动脉及臂丛神经则位于前斜角肌后方与中斜角肌之间。压迫神经的原因有异常骨质,如颈肋、第7颈椎横突过长,第1肋骨或锁骨两叉畸形,外生骨疣,外伤引致的锁骨或第1肋骨骨折,肱骨头脱位等情况。此外有斜角肌痉挛、纤维化,肩带下垂和上肢过度外展均可引起胸廓出口变狭窄,产生锁骨下血管及臂丛神经受压迫症状。 此外上肢正常动作如上臂外展,肩部向后下垂,颈部伸展,面部转向对侧,以及深吸气等也可使肋锁间隙缩小,神经和血管受压迫的程度加重。所以会出现上肢下垂,疼痛麻木加重的症状。而上举压迫减轻症状缓解。 临床上分为神经受压和血管受压两类,神经受压的症状较为多见,也有神经和血管同时受压。 (一)神经受压症状有疼痛,感觉异常与麻木,常位于手指和手的尺神经分布区。也可在上肢、肩胛带和同侧肩背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晚期有感觉消失,运动无力,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4~5指伸肌麻痹形成爪形手(二)动脉受压有手臂或手的缺血性疼痛、麻木、疲劳、感觉异常、发凉和无力。受压血管会导致末端供血不良。皮温下降或者淤血充血的改变。         治疗方法,西医的主张进行康复训练或者是手术治疗,甚至把第一肋骨切除。那样第一肋骨和锁骨之间的压迫形成的狭窄也就会消失。卡压症状是消失了,但是缺少一个肋骨之后,胸部会出现前交叉畸形加重脊柱曲度变大肩胛骨前移等新问题。 但中医正骨的方法是通过调整骨关节的位置,使锁骨和第一肋骨之间的间隙扩大锁骨归位,脊柱过屈矫正,肩胛骨后移恢复正常位置之后卡压自然也就消失。症状也就缓解了。除极少数骨关节严重错位无法归正。多数都不需要手术治疗。     有问题可以留言。欢迎理性沟通。

马彩毓 2024-01-22阅读量323

常被肩颈痛困扰的女性注意了,...

病请描述:不少年纪较大的女性会突然出现关节肌肉疼痛,疼痛的范围有可能会越来越大,可从一侧肢体发展到对侧、躯体,而且晨起僵硬,导致肢体不能正常活动;这时很多人想到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去到医院检查发现只是血沉和C反应蛋白这两个炎症指标升高,而自身免疫、类风湿因子和肌电图等的相关检查却无明显异常。如果这时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只是简单的消炎止痛,病人往往呈消耗性疾病样改变,体重明显下降,贫血,乏力甚至肌肉萎缩;相反如果能及时诊断并加用小剂量激素,患者则呈奇迹般恢复,短时间可判若两人。这样的一个怪病,其实就是今天想跟大家介绍的风湿病里不少见但又有很高误诊率的疾病—风湿性多肌痛。什么是风湿性多肌痛?风湿性多肌痛是一种以颈、肩胛带及骨盆带等四肢近端和躯体肌肉酸痛、晨起僵硬,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常伴有乏消瘦、发热(多为低热)等全身反应的一种综合征;这个病多发在50岁以上的女性朋友中,有家族聚集发病趋势,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常表现为低热、乏力、倦怠、 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而最具特征的临床表现是双侧肩痛和僵硬,因此在临床上常常被漏诊或误诊。此病病因目前尚未明确,有人认为可能与年龄、遗传、环境和免疫等因素有关。 而中医认为风湿性多肌痛属中医学“行痹”“肌痹”“肉痹”等范畴,由于年老参杂因素较多,病机比较复杂,常见的病机为老年人脏腑功能虚弱,气血不足,营卫失司,风寒湿邪乘虚入侵,致寒凝经络、络脉阻塞、气血瘀滞,躯体和四肢失养故而肌肉疼痛难忍、僵硬等。因此,中医认为肝肾亏虚,寒湿痹阻、气滞血瘀是风湿性多肌痛的主要病机。类风湿关节炎与风湿性多肌痛的区别这个病很多人会误以为是类风湿关节炎,但事实上两者有较大区别。01痛感的区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患者分不清楚肌肉痛与关节痛的区别。关节痛是要有关节肿胀与压痛的,多肌痛不是关节痛,而是肌肉的酸痛,因为肌肉的持续酸痛,从而导致关节肌肉活动障碍。02晨僵的区别另外一个原因是出现了晨僵,但是两者的晨僵表现却大有区别。类风湿关节炎的晨僵是夜间入睡后血液运行不畅,血液经络的痹阻而出现的关节晨起僵硬,通常的晨僵时间在30分钟到2小时之间,经过活动后,血脉经络运行通畅后可以缓解;而风湿性多肌痛出现的晨僵常伴有发热、乏力,并且常常在活动后僵硬未见缓解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怎么判断为风湿性多肌痛?①发病年龄>50岁;②颈、肩胛带及骨盆带部位至少2处肌肉疼痛和晨僵,时间≥4周;③血沉和(或)C反应蛋白升高;④小剂量激素(泼尼松≤15mg/d)有效;⑤无肌力减退或肌萎缩及肌肉红肿热;⑥排除其他类似风湿性多肌痛表现的病变如类风湿关节炎、肌炎、肿瘤和感染等。如符合6条可确诊为风湿性多肌痛。风湿性多肌痛该如何治疗?针对不同病证,加用桂枝白芍知母汤、当归拈痛汤、独活寄生汤及身痛逐瘀汤等中药治疗,能起到补肾肝肾、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利湿解肌、活血通络止痛作用,疗效显著。因此,西医治疗采用小剂量激素具有显著的疗效,加上中医扶正祛邪辅治,把握病机,治当标本兼顾,病症同治,根据不同证型运用中药辨证治疗,比单纯激素治疗起效快,疗效更佳。参考文献:[1]苏定雷.全身疼,警惕“风湿性多肌痛”[J].医药食疗保健,2016:9.[2]郑秀春.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多肌痛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131-2132.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黄闰月 2021-04-23阅读量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