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标题:腹股沟疝全解析 大家好,我是郭医生,咱们今天的正题是来深入了解一下腹股沟疝这个疾病。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什么是腹股沟疝呢?通俗地说,就是腹腔里的脏器,比如肠子、网膜等,通过腹股沟这个区域的薄弱点或缺损处,突出来形成了一个包块。这个包块在腹股沟区可以摸到,较大的腹股沟区还会进入阴囊,造成阴囊肿大,形成阴囊疝。这种情况,我们就称之为腹股沟疝,也叫“疝气”。 说到腹股沟疝,其实它并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全球每年有超过2000万例的腹股沟疝手术,而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患病率更是高达1%到5%。可见,腹股沟疝是一个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健康问题。腹股沟疝还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比如,根据突出的部位不同,我们可以分为斜疝、直疝、股疝等;根据疝病情的不同阶段或者内容物及血供受压情况,又可以分为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这些不同类型的疝,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腹股沟疝时,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方案。那接下来,咱们就详细讲讲这些不同类型的腹股沟疝,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治疗方法。同时,我也会分享一些我在临床上遇到的典型案例,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疾病。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或者不明白的地方,随时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尽我所能为大家解答。 腹股沟疝这病,说起来可能让人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其实,它跟咱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身体状况可是息息相关的。要想防治腹股沟疝,就得先了解它到底是怎么来的。这腹股沟疝啊,它的基本病因可不少。有些人可能是天生的,比如鞘状突未闭、腹股沟发育不良等,这些先天因素就容易让人“中招”,还有部分患者有遗传倾向。而后天因素呢,像重体力劳动、慢性剧烈咳嗽、长期便秘、前列腺增生、肥胖等导致的腹压增加,高龄、衰老、营养代谢不良等导致的腹壁薄弱,也可能导致腹股沟疝的发生。所以啊,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得注意这些风险因素。除了基本病因,还有一些诱发因素也不容忽视。长期吸烟、肥胖、便秘、妊娠、腹腔肿瘤、腹水等,这些都可能成为腹股沟疝的“导火索”。比如长期吸烟和肥胖,它们都可能影响腹壁的强度,使得腹壁变得薄弱,从而更容易发生疝。而便秘和妊娠呢,它们会增加腹腔内的压力,也容易诱发疝。所以啊,想要远离腹股沟疝,这些诱发因素可得尽量避免。大家现在对腹股沟疝的病因有没有更清晰的了解了呢?如果还有什么疑问,或者想要知道更多关于腹股沟疝防治的知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起腹股沟疝这个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刚才咱们聊到了腹股沟疝的几种常见病因,包括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那腹股沟疝究竟有哪些典型症状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腹股沟疝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腹股沟区会出现一个突出的可复性包块,伴或不伴有腹痛。这个包块在初期可能比较小,患者可能只会感到轻微的坠胀感。但随着病情的发展,肿块会逐渐增大,这时患者就会感到明显的坠胀甚至疼痛了。 不同类型的腹股沟疝,其症状也有所不同。比如易复性斜疝,这种疝气的肿块通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而在平躺休息或用手将肿块推回腹腔后,肿块就会消失。难复性斜疝则不同,它的肿块不能被完全回纳,患者可有胀痛。而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的症状则更为严重。嵌顿性疝的包块会突然增大、包块不能还纳腹腔、紧张发硬,并伴有剧烈疼痛。如果嵌顿的是肠袢,患者还会出现腹部绞痛、恶心、呕吐等机械性肠梗阻的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嵌顿性疝可能发展为绞窄性疝,这时患者的症状会更为严重,甚至可能发生肠坏死、肠穿孔、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一旦出现腹股沟区的包块不能还纳腹腔,伴疼痛,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就医检查。这样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大家觉得这些信息对您有帮助的话,记得点个关注哦!这样您就能及时获取更多关于腹股沟疝防治的知识了。 刚才咱们聊到了腹股沟疝的症状,那接下来,咱们就说说如果发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有了这些症状,该去哪儿看病,又该怎么确诊呢?大家记住了,如果怀疑自己得了腹股沟疝,首先要去的就是普通外科或者疝和腹壁外科。到了医院,医生会先给你做个仔细的体格检查,大多数情况下,这样就能确诊了。当然,如果病程比较早,或者肿块比较小,医生可能会建议你做个超声、CT或者MRI等进一步的检查。 不过,腹股沟疝的症状也可能和其他一些疾病混淆。比如说,淋巴结肿大、精索鞘膜积液、子宫圆韧带囊肿、脂肪瘤及其它软组织肿瘤等,这些都可能在腹股沟区形成包块。再比如,内收肌肌腱炎、耻骨骨膜炎等,这些疾病也可能导致腹股沟区疼痛不适。所以,确诊腹股沟疝的时候,医生还需要排除这些可能的疾病。 另外,腹股沟斜疝和直疝虽然都是腹股沟疝,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发病年龄、突出途径、疝块外形等都不一样。这些区别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家在确诊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是哪种类型的腹股沟疝。总之,确诊腹股沟疝并不复杂,关键是要及时去医院,找专业的医生进行检查。大家如果有什么疑问或者不明白的地方,随时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尽我所能为大家解答。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起来,及时发现并治疗腹股沟疝,避免造成更大的隐患。 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有哪些方式可以选择呢?目前,手术治疗主要有传统的张力性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以及腹腔镜疝修补术三种。这些手术方式啊,没有哪个是绝对的“金标准”,关键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治疗。那像传统的张力性疝修补术呢,就是把疝囊高位结扎,然后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而无张力疝修补术,听名字就知道,它强调的是“无张力”,这样术后恢复会更舒服些。腹腔镜疝修补术则是用腹腔镜来进行手术,这种方式创伤小、恢复快,但需要患者心肺功能良好,能够耐受全身麻醉,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所以啊,选哪种手术方式,还是得听医生的。 大家可能还关心,得了腹股沟疝该怎么办?吃药行不行?用疝气带保守治疗行不行?手术效果怎么样呢?其实啊,在做腹腔镜手术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在患侧腹股沟区看到明显的腹壁薄弱或者缺损所形成的“洞”,非常的直观,我们管他叫疝环,这和“洞”是不能通过吃药或者戴疝气带把它关上的,手术是根治疝的唯一确切方法。只要及时手术,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腹股沟疝是可以得到有效治疗的。现在啊,大家如果有关于手术方式的疑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哦。 另外啊,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虽然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方式,但在一些特殊年龄段和一些特殊的病人,需要采取其它的治疗方式。比如二岁以下的婴幼儿,他们有可能会自己痊愈的,需要等待观察至二岁后,腹股沟疝仍然持续存在,就得需要做手术,腹腔镜下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最好的方法。还有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或者存在未经控制的急性器官功能衰竭有生命危险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先进行内科保守治疗,先救命,病情稳定没有禁忌症后再进行手术。所以啊,大家在选择治疗方式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哦。那讲了这么多,大家可能还是有些担心和疑问。别担心啊,我们后面还会详细讲解术后恢复、护理以及预防复发的相关内容。现在啊,如果大家觉得今天的内容有帮助的话,就点个关注吧!让我们一起关注健康,远离腹股沟疝的困扰! 刚才咱们聊到了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早期手术后都能治愈,但也有1%到2%的复发可能性。及时手术很重要,术后的恢复和护理同样重要。那手术后,还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的呢?这就是接下来要给大家详细介绍的,腹股沟疝手术的并发症。麻药药效过后,有的患者会感觉刀口疼痛,这种疼痛随着时间逐渐缓解,常规的止痛药比如布洛芬都有效。手术后,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手术部位或者阴囊的血清肿,这是因为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渗血渗液,导致血液和淋巴液在局部积聚。术后及时在术区加压,穿弹力裤压紧术区,可以极大的避免血清肿并发症。别担心,这种情况医生通常会及时发现并处理。除了血清肿,还有些患者可能会遇到遗漏疝、精索血管及输精管及其它副损伤等问题。这些听起来可能有点吓人,但实际上,在专业的医生操作下,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是非常低的。而且,即使发生了,医生也会有相应的治疗方案。 手术后我6个月内要求患者避免重体力劳动、剧烈咳嗽、避免大便干燥、小便不利、控制体重等这些能使腹压急骤增加的因素。要求患者术后7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间断断来门诊找手术医生复查,指导术后恢复,检测复发。有些患者还会反映有尿潴留、切口疼痛、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问题。尿潴留可能是因为患者术后卧床未下地活动,不习惯在床上排尿引起,或者 麻药物的影响,导致膀胱肌肉暂时无法收缩,一般会在几天内自行恢复。切口疼痛、感染和脂肪液化则是任何手术都可能面临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做好术后的护理和清洁工作,就可以大大降低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 当然,除了这些短期的并发症,手术后远期还可能发生少见的慢性疼痛、精索和睾丸并发症、迟发性补片感染等问题,规范的手术和恰当的材料选择可以极大的降低这些发生率。这些并发症虽然发生率不高,但一旦发生,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大家在手术后一定要定期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问题。总之,腹股沟疝手术虽然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但只要我们选择专业的医生,做好术前的准备和术后的护理和随访,就可以大大降低这些风险。大家不必过于担心,更不要因为害怕并发症而耽误了治疗。毕竟,早发现、早治疗,才是治疗腹股沟疝的关键!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腹股沟疝的日常管理和预防。首先,对于已经患上腹股沟疝的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那就是要及时纠正那些可能导致腹内压增高的情况。比如,有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排尿困难等问题的朋友,一定要积极治疗和改善。 同时,严格戒烟,避免重体力劳动,注意休息,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日常生活管理还包括控制体重、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等方面。这些不仅能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腹股沟疝的加重。特别是要避免重体力劳动,以免给腹部增加过多的压力。那么,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监测自己的病情呢?大家要注意观察腹股沟区是否出现肿块,肿块是否增大,是否存在胀痛感。如果发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复诊,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如果出现急性、剧烈腹痛,这可能提示出现了嵌顿性疝或者绞窄性疝,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需要立即就医,评估没有手术禁忌后尽快手术。 最后,我们来谈谈腹股沟疝的预防。虽然腹外疝的具体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避免引起腹内压增高的情况,确实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这些方面,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这些内容大家都理解了吗?如果有什么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腹股沟疝的知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同时,如果觉得今天的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郭剑辉 2024-12-31阅读量262
病请描述:术后的疼痛管理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疼痛定义为组织损伤导致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并早已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将导致病人不愉快的体验,是影响病人术后康复的重要因素。疼痛还能增加机体氧耗,影响患者的饮食、睡眠和心肺功能的恢复,延长住院时间。 疼痛也是患者恐惧手术、导致术前焦虑的主要原因。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核心是减轻患者创伤和手术后的疼痛,降低患者因此导致的恐惧和焦虑,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由于疼痛导致的并发症。 创伤或者手术引起的疼痛一般是急性疼痛(持续小于一个月),持续大于3个月则为慢性疼痛,需要防止疼痛由急性变成慢性。 对患者疼痛程度,需要实时评估,并及时调整药物的应用。视觉模糊评分(VAS)评分是目前最常用的评分。0分为无疼痛,10分为疼痛无法忍耐。1-3分为轻度,可以维持当前用药方案;4-6分为中度疼痛,需要调整或增加镇痛药物;同时要排除感染等引起的疼痛。 患者的睡眠和情绪变化对疼痛控制和康复也有明显的影响,患者住院后常由于环境改变,对创伤和手术的恐惧引起焦虑和失眠,将进一步对镇痛产生负面影响。解决办法是加强入院和术前宣教,并在安全情况下,适当使用安眠或抗焦虑药物。 手术可造成对局部组织的伤害,是引发疼痛的主要原因,手术中应尽量操作轻柔,减少剥离。手术或者创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是引起疼痛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氨甲环酸和糖皮质激素等的应用可以适当减少炎症反应引起的疼痛,但这一治疗并非常规,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和不确定性,不同医生理解不同。 疼痛的急诊处理: 对于骨折或者关节脱位,需要明确病因后,及时复位,可以明显缓解疼痛。复位后选择合适的外固定方式,比如石膏或者夹板等,也可以明显的缓解疼痛。创伤后使用镇痛药物,首先要排除颅脑损伤、脏器损伤和肢体筋膜室综合征等引起的疼痛。否则容易掩盖这类损伤引起的疼痛,延误治疗,严重甚至有生命危险。 对于明确诊断,排除上述外伤的患者,应尽早给予镇痛药物的治疗。轻度疼痛可以口服或者注射非甾体镇痛药,严重则可加用阿片类镇痛药物,需要注意观察呼吸抑制等副作用。 入院宣教和术前教育可以减少病人的恐惧和焦虑情绪,降低病人失眠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有利于疼痛控制。医护人员应对刚入院病人尽早的进行宣教,让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减少焦虑。同时对受伤部位给予适当的固定,并交代注意事项。予以适当的消炎镇痛药物和消肿药物,减轻疼痛和缓解肢体肿胀引起的不适。 骨科手术中的疼痛管理: 以微创理念的操作技术进行骨科手术,可有效减轻手术的伤害性刺激,减轻炎症反应,有利于术后疼痛控制。 鸡尾酒镇痛是一种手术切口周围浸润镇痛,通过在切口周围注射以一种麻药物为主或加多种药物的混合制剂,以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又被称为"鸡尾酒镇痛"。手术切口浸润镇痛在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创伤骨科、运动医学等骨科手术均有广泛应用,临床研究结果认为手术切口周围浸润镇痛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患者术后对阿片类药物需求,同时不影响肢体肌力,有利于术后患者的加速康复。目前镇痛药物包括罗哌卡因、得宝松和吗啡等,在手术即将结束时,注射在切口周围和手术部位。 在有些医院,神经阻滞镇痛成为术后镇痛常用的镇痛手段。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麻醉师在术前予以区域神经阻滞或者埋管,进行一次性或持续性神经阻滞。此种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小,但对麻醉师技术有较高的要求,我院尚未开展。 术后镇痛: 镇痛泵是手术后病人面临选择的一种常用自控镇痛方式。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较常用的是静脉PCA,PCA的主要优势在于镇痛药物的剂量由患者自控,患者可根据自身疼痛耐受情况调整药物剂量。PCA使用方法简便,起效快,适用于各种手术的术后镇痛。PCA的药物选择一般以阿片类药物为主,如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可联合地佐辛、氟比洛芬酯、右美托咪定等。PCA的缺点在于阿片类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低血压和尿潴留等需要加强术后观察。 轻中度疼痛可以考虑口服、静脉或者肌注等给予镇痛药物,口服药物如非甾体抗炎镇痛药西乐葆、莫比可和安康信等,也可以使用类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等。前者的副作用对胃有刺激,有胃病者慎用,后者则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注射类药物有特耐和凯纷等,一般可以视疼痛程度,一天一次或者两次。疼痛严重者可以使用吗啡和强痛定等阿片类药物,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老年人慎用,长期使用容易成瘾。 疼痛一般在第二天有明显好转,镇痛药物也可以根据患者的感受随时调整。一般24或48小时可停用镇痛药物,在康复时可以适当使用口服镇痛药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请咨询您的医生。
王晓庆 2024-11-15阅读量749
病请描述:一般措施:1.鼓励努力戒烟戒酒。2.建议慢性胰腺炎患者摄入低脂饮食,少食多餐,减少每餐份量,多饮水,避免脱水。慢性疼痛的治疗1.排除其他病因的影像学检查:腹痛的慢性胰腺炎患者开始治疗前,必须做包括CT、磁共振在内的影像检查,以确认症状是慢性胰腺炎引起而不是其他病因。2.腹痛的内科治疗–大多数慢性胰腺炎引起疼痛的患者需要镇痛药治疗。建议采取升阶梯式治疗策略,避免一开始就应用强力的止痛药。慢性胰腺炎所致腹痛的初始治疗为对乙酰氨基酚和/或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比如布洛芬、依托考昔、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等。一旦此类药物效果不佳,就建议咨询专业的疼痛科医生和外科医生了,因为一方面需要评估病情,另一方面,强力的镇痛药需要专科医生才有权限开立。3.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慢性胰腺炎引起疼痛的患者药物治疗无效时,需要看胰管是否有扩张。--胰管未扩张的患者:可以采取腹腔神经丛阻滞或手术切除病变的胰腺。--胰管扩张或难治性疼痛的患者:可选择内镜引流或者外科手术(包括胰腺切除或者胰管空肠吻合)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消化功能不良、脂肪泻):可以服用胰酶治疗。糖尿病:咨询内分泌科医生,按照糖尿病来系统治疗。 总之,慢性胰腺炎的治疗需要专业性很强的专科医生来进行,所以所有治疗方案都需要咨询专业的医生。
孟凡斌 2024-09-02阅读量1803
病请描述:儿童抑郁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期或青少年期的精神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它不仅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还可能对他们的身体和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了解儿童抑郁症的危害,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一、儿童抑郁症的危害 1. 心理影响:儿童抑郁症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持续的悲伤、绝望或无助感,失去对日常活动的兴趣和乐趣。这可能使孩子产生自卑感、自责、自我否定,进而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长期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孩子出现焦虑、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2. 社交影响:儿童抑郁症可能导致孩子社交退缩,与同龄人疏远。这可能使孩子在社交活动中感到孤立无援,难以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长期的社交障碍可能导致孩子出现社交恐惧症、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 3. 学习影响:儿童抑郁症可能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这可能使孩子在学业上表现不佳,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长期的学业挫折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和心理健康。 4. 身体健康:儿童抑郁症可能导致孩子出现食欲和睡眠问题,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长期的饮食和睡眠障碍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营养不良、体重下降、免疫力下降等身体健康问题。此外,抑郁症还可能增加孩子患其他心理和生理疾病的风险,如焦虑症、恐慌症、慢性疼痛等。 5. 自杀风险:儿童抑郁症可能导致孩子产生自杀观念或行为。这可能使孩子面临生命安全的威胁,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长期的自杀风险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自伤、自杀等严重后果,对他们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二、儿童抑郁症的危害原因 1. 生物学因素: - 遗传因素:抑郁症具有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症病史,孩子患抑郁症的风险可能增加。 - 神经生物学因素: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例如,5-羟色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抑郁症患者中常常出现异常。 - 生物节律紊乱:睡眠障碍、饮食问题等生物节律紊乱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抑郁症状。 2. 心理学因素: - 个性特征:孩子的个性特征,如敏感、完美主义、自我批评等,可能使他们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 心理压力:孩子面临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冲突、家庭矛盾等心理压力可能导致他们出现抑郁症状。 - 认知偏差:抑郁症患者往往存在认知偏差,如过度悲观、负面思维等,这可能加剧他们的抑郁症状。 3. 社会学因素: - 家庭环境:家庭冲突、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负面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抑郁症状。 - 学校环境:学业压力、欺凌、校园暴力等负面学校环境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抑郁症状。 - 社会支持:缺乏社会支持,如孤独、缺乏朋友、缺乏关爱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抑郁症状。 三、儿童抑郁症的危害预防 1. 家庭支持:家庭成员应给予抑郁症患者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安全的生活环境。 2. 社会支持:政府和社会团体应关注抑郁症患者的权益,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如特殊教育、职业培训等。 3. 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抑郁症及其并发症的认识,消除对抑郁症患者的歧视和误解,促进包容和支持。 4.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5. 早期干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处理抑郁症问题,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总结:儿童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它不仅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还可能对他们的身体和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了解儿童抑郁症的危害,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通过早期识别和合理治疗,可以减轻儿童抑郁症对孩子的影响,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处理抑郁症问题,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和社会也应给予抑郁症患者更多的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
生长发育 2024-05-21阅读量1426
病请描述: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的这些误区,了解一下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愈发引起人们关注。然而,对于这一问题,社会上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将揭示其中的几个误区,以期帮助大家深入了解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并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 误区一:孩子胖是生长发育的正常表现 许多父母普遍认为,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胖胖的是正常现象,不需过分忧虑。然而,实际上,过度肥胖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心理和身体健康会带来负面影响。过重的负荷会增加关节的压力,影响器官的正常功能,甚至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过度肥胖可能会导致身高增长受限。额外的体重会对骨骼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并可能导致骨骼变形。肥胖还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造成自尊心下降、自信心减弱等问题,与同龄人的社交交往也可能受到影响。在身体健康方面,过度肥胖会增加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的负担,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肥胖还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这些疾病可能会伴随孩子进入成年阶段甚至终身,给健康带来严重风险。 误区二:只有过度进食才会导致肥胖 在现代社会中,高糖、高脂的食物供应广泛,尤其是快餐、零食等高能量食品的普及,使得孩子们更容易摄入过多的能量。此外,缺乏规律的运动和体育锻炼,以及过度沉迷于电子设备等生活习惯,也进一步加剧了青少年肥胖问题。除了生活因素,遗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发生。如果家族中有肥胖的成员,那么孩子患肥胖的风险可能会增加。遗传因素与基因的作用密切相关,可能影响代谢率、食欲控制以及脂肪存储等身体机制,增加肥胖的风险。 误区三:节食是减肥的最佳方法 一些家长为了帮助孩子减肥,可能会采取限制孩子进食的方法,希望能够达到减肥的效果。然而,持续性的限制饮食并不是解决肥胖问题的有效途径,反而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健康问题的发生。 饮食对于孩子的健康至关重要,是促进生长发育和提供充足能量的重要来源。但是,不合理的节食可能导致孩子无法获得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导致营养不良的问题。此外,长期的饥饿感和限制性饮食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引发进食障碍等问题。适当的饮食管理与合理的运动结合才是健康减肥的正确方式。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包括选择营养均衡的食物,控制摄入的总能量,增加蔬菜水果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并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消费。此外,鼓励孩子参与适合他们年龄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以增加身体活动水平,帮助消耗多余的能量,并促进心肺健康。 误区四:肥胖只是外表问题,不影响孩子的生活 肥胖问题确实不仅仅是一个外表问题,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一方面,肥胖可能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孩子可能因为体形不符合常规标准而感到自尊心低下,缺乏自信心。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外貌感到困惑和沮丧,甚至受到同学们的欺凌和嘲笑,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肥胖还会带来许多身体健康问题。肥胖孩子可能面临睡眠障碍,如呼吸暂停和睡眠窒息等问题。这可能会导致疲劳和白天的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和日常生活造成困扰。肥胖还会导致运动能力下降,加重关节和骨骼的负担,增加运动损伤和慢性疼痛的风险。肥胖还与许多慢性病,如心脏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家长们应正确认识肥胖问题,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干预,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学校要加强健康教育,提供有氧运动课程,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政府、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宣传力度,提供多样化的健康促进措施,共同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生长发育 2024-02-22阅读量1637
病请描述: 由于血尿酸值高于420umol/L就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长期血尿酸超标不加管理,可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引发痛风性关节炎,并可直接造成肾脏的损害,故防治痛风记住“420”这个日期也就记住了尿酸“红线”。 跟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等慢性基础性疾病一样,痛风实际上也是一种代谢障碍并且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病,其漫长的病程及多器官、多组织结构和功能损害不可忽视。但遗憾的是,由于患者缺乏相关的健康知识,造成观念错误、治疗不规范等原因,临床上许多患者对痛风的管理远远不及对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重视和风险管控意识强,从而造成痛风长期反复,最终引起关节、肾脏等多器官严重损害。 痛风虽然不像心梗、脑梗一样有直接致死的凶险,但痛风急性发作时让患者几乎痛不欲生,远期对关节的损害以及伴发糖尿病、高血压、肾衰等,可以加重这些疾病的并发症,使得治疗更为复杂。 痛风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患上痛风后除了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外,还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血尿酸也像血压、血脂、血糖一样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以下是痛风患者常踩的5个“坑”,摸清这些“雷区”别轻易踩坑,有助于降服痛风这个“暗藏的杀手”,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 【痛风不痛就不是病】 不少人在体检时发现血尿酸值超标,但并无关节痛等症状,就认为痛风不是病;或者痛风急性发作后症状缓解不痛了,就认为痛风已经好了,不用管它了,连药也停了。 痛风不痛就不是病?这是常见的一个大坑!事实上,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缓解期、间歇期,可能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但是,只要血尿酸水平不达标又放任不管,血液中的高嘌呤仍然可以促发痛风复发,加重痛风性肾病、尿酸性结石、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症、糖尿病等疾病。痛风的尿酸值应该降到多少是根据病情来决定的,病情越严重,管控的要求也就越严。对于大部分痛风患者来说,血尿酸目标值应降至360μmol/L以下;若合并痛风石或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则应降至300μmol/L以下,以减少痛风复发频率,使已形成的痛风石减小。 【尿酸降的越快越好】 痛风急性发作时由于疼痛剧烈,常常让患者不堪忍受,急欲快速把尿酸水平降下来,以尽快缓解痛苦。有的患者擅自将降尿酸药物剂量加大,甚至几种药物一起用,加大“火力”对付高尿酸。 事实上,痛风急性期不能急于降尿酸,也不是降得越快越好。血尿酸下降过快,不但会诱发痛风关节炎发作,使患者疼痛加剧,更甚者变成慢性疼痛,而且尿酸下降太快,譬如低于180μmol/L,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在痛风急性期可以按医嘱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或者小剂量激素等药物抗炎止痛,待症状完全缓解7~10天后再逐步开始降尿酸,并逐渐增加剂量,直到血尿酸水平正常,小剂量维持治疗。应用药物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己随意服用。 【饮食控制后可不用再吃药】 很多人都知道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肉汤、海产品、豆类、啤酒等,可引起血尿酸升高。认为既然这样,只要控制好饮食,从源头上减少嘌呤的摄入来源就行了,就可以不用服药了。 事实上,人体内8成的尿酸来源于自身细胞的代谢以及药物的影响,而只有2成的血尿酸来源于饮食。所以,即使很严格地控制饮食,也只能控制住2成的嘌呤来源,对内源性合成的8成嘌呤是无能为力的。譬如,对于那些尿酸值高于480μmol/L的“痛”友们,饮食控制最多只能将血尿酸降低70~90μmol/L,要想稳定地控制好血尿酸水平,就需要通过药物来控制。事实上,药物的副作用远比尿酸没有控制好造成的危害来的更少。 【饮料戒酒不戒糖】 啤酒、白酒可以引起痛风发作,一喝就“灵”,餐桌上可以用果汁、甜品、雪碧、可乐等含糖饮料代替酒类吗? 答案上同样不行。因为痛风本身就是一种代谢性的疾病,是由于体内的尿酸生成过多或者是排泄不好引起的,血尿酸的沉积容易引起各种的疼痛和关节炎类的发作。对于痛风患者来说,糖是仅次于高嘌呤饮食的第二大非健康食品,饮料对身体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而且糖类摄入多了还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也容易转化为脂肪,造成患者体内代谢进一步紊乱。因此,痛风病人最好不要喝过多含糖饮料,以免代谢进一步紊乱加重患者痛风的发作,使病情缠绵难愈。 【剧烈运动可降尿酸】 代谢性疾病大多与患者运动量不足有关,痛风病特别青睐肥胖人士。参加剧烈运动或者长时间进行大量运动有助于减肥并降低血尿酸吗? 确实,痛风患者应该经常参与体育运动锻炼,控制好体重有利于血尿酸水平的下降。但剧烈的运动却适得其反,一来会使本已受累的关节组织受损,二来剧烈运动会产生大量的乳酸,抵制尿酸排泄,可诱发痛风的急性发作。建议痛风患者有规律地参加散步、快走、慢跑、太极拳、游泳、推举杠铃、跳绳、深蹲等项目,但不宜太过劳累,轻微出汗即可,忌大汗淋漓。别忘了运动后不宜大量的喝饮料。
俞一飞 2023-10-25阅读量525
病请描述:《肌肉骨骼慢性疼痛诊治专家共识》解读 肌肉骨骼慢性疼痛(CMP)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指的是发生在肌肉、骨骼、关节、肌腱或软组织等部位超过3个月的疼痛[1]。CMP多发生在40岁以后,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而近年来,其发病率更是不断攀升,并逐渐呈年轻化的趋势。 CMP不仅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严重者还可能致残,或引发焦虑、甚至抑郁等心理障碍。2021年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发布《肌肉骨骼慢性疼痛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对CMP的分型、发生机制、疼痛评估、治疗方法等各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本文就共识中的要点进行解读,以期帮助医务工作者理解并应用此共识。 一、分门别类,助力CMP诊断 共识选用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公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ICD-11)内容,将CMP分为以下三种类型[2]: ①慢性原发性肌肉骨骼疼痛 ②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 ③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 同时,共识还参考现有CMP的中医辨证分型,将其分为风寒湿痹、气滞血瘀、痰瘀痹阻、气血亏虚、肝肾亏虚五种证型[2]。 二、中西结合,阐述CMP发生机制 共识从中医和西医两个角度出发,阐述了CMP的中医病机及西医方向的可能机制: 1、中医病机 (1)不通则痛: 饮食、情志、外感或外伤,致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和、痰瘀互阻,使经脉闭阻、不通则痛。可表现为刺痛、胀痛、冷痛、走窜痛等,常见于风寒湿痹型、气滞血瘀型和痰瘀痹阻型[2]。 (2)不荣则痛: 先天禀赋不足或病久体虚,气血不足、阳气虚衰、阴.精亏损,使人体脏腑经脉、四肢百骸失于温煦濡养引起疼痛。 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或绵绵作痛,可见于气血亏虚型和肝肾亏虚型[2]。 2、西医机制 目前CMP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共识认为其可能机制包括炎性反应、纤维化瘢痕形成、神经递质大量释放和神经免疫异常改变、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等[2]。 三、疼痛评估,完善治疗方案 CMP明确诊断后,需要对疼痛及其相关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评估,有利于病情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共识列举了各项指标的评估工具,供临床医生选用。 (1)疼痛强度评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和McGill疼痛问卷(MPQ)是最为常用的疼痛强度评估工具,此外也可以采用数字评分法(NRS)、口述分级评分法(VRS)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2]。 (2)疼痛性质评估:ID pain量表是最常用且可靠的工具,可用于评估是否伴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等因素[2]。 (3)功能评估:评估工具包括SF-36评估表和睡眠评估等,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疼痛评分、北欧标准化肌肉骨骼症状调查问卷(NMQ)[2]。 (4)心理评估:包括睡眠、情感低落、焦虑心境、愤怒、焦虑与抑郁组合、消极/积极影响组合等方面。可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流行病调查中心抑郁量表(CESD)等工具进行评估。 四、突出阶梯化综合治疗 共识提出,CMP治疗前须明确诊断,并对患者的疼痛病史、体格检查和功能方面进行全面、动态的评估,同时还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共识认为肌肉骨骼慢性疼痛的治疗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应采用阶梯化综合治疗模式。可根据病人病情和证候变化特点,首选非药物疗法,包括中医、西医或中西医结合手段。若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有进展,在非药物疗法的基础上,可逐级选择外用药物、内服药物或手术干预。 1.非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健康管理、心理干预、运动疗法、中医疗法、物理疗法、躯体保护等方法,可帮助患者缓解痛感及伴随的抑郁、焦虑、失眠等症状,还能指导患者对体重、生活方式、运动习惯和心理状态进行管理[2]。 2.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口服NSAIDs药物是CMP治疗的一线用药。应最低有效剂量,短疗程使用,长期使用时需要注意其引发胃肠道症状、肾功能损害、影响血小板功能和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 外用NSAIDs经皮肤直接渗透,在疼痛组织局部浓度高,起效迅速,是治疗部位局限的轻、中度慢性疼痛的首选用药,也可以作为口服给药的局部增效剂联合用于控制中、重度疼痛。目前已经上市的外用NSAIDs包括洛索洛芬钠、氟比洛芬、双氯芬酸等[2]。 (2)阿片类药物: 口服阿片类药物主要适用于NSAIDs无效,或无法耐受NSAIDs消化道、心血管等不良反应的中、重度慢性疼痛病人,以及手术后CMP等。常见药物有强阿片类药物吗啡、羟考酮芬太尼等;弱阿片类药物可待因、双氢可待因等。 外用型阿片类药物如缓释型透皮贴剂适用于非阿片类止痛剂不能控制的中、重度慢性疼痛[2]。 PS: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便秘等,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成瘾。另需注意避免同时使用阿片类药物和苯二氮草类药物。 (3)抗抑郁药: 目前在慢性疼痛治疗中常用的抗抑郁药主要包括5-HT及NE再摄取抑制剂(如度洛西汀)、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等。为减少抗抑郁药物口干、便秘、视物模糊及心血管反应等不良反应,一般推荐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有效剂量并维持[2]。 (4)抗惊厥药: 常用的抗惊厥药为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如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主要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线用药,但目前也用于治疗纤维肌痛等[2]。 (5)肌肉松弛剂: 包括外周性肌肉松弛剂和中枢性肌肉松弛剂(CAMR)。外周肌肉松弛剂多用于麻醉,CAMR多用于治疗颈肩腰腿痛[2]。 (6)抗骨质疏松药: 骨质疏松症慢性疼痛的基础治疗药物包括钙剂和维生素D,根据病人骨密度及骨质疏松骨折情况,可联用骨吸收抑制剂(如双膦酸盐、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或RANKL抑制剂等)或骨形成促进剂(如甲状旁腺激素、四烯甲奈醌等)[2]。 (7)改善循环药物: 改善循环药物可以改善循环、减轻炎性水肿,从而缓解慢性疼痛。目前常用药物如甘露醇、地奧司明、草木犀流浸液片[2]。 (8)中药: 中医药也是CMP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2]。与西药相比,中药具有作用靶点多,半衰期长等优势,通过药物配伍应用力求恢复全身的健康状态。共识还对不同中医证型的用药给予了推荐,我们已整理成表格放在文字下方,供参考。 其中复方杜仲健骨颗粒等口服中成药被用于多种证型的治疗,成分中所含的杜仲和续断可补肝肾、强筋骨,牛膝能化瘀通筋,三七、鸡血藤养血活血、舒筋活络,因而可同时用于肝肾亏虚和气滞血瘀两种证型,实现对症治疗CMP的目标。中药安全性高,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用药风险明显降低,更适合长期使用。 此外,外用类中药,如:骨通贴膏、消痛贴膏、田七镇痛膏等,通过熏、贴敷、涂搽等形式刺激患处或穴位,起调节脏腑气血阴阳、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作用。 3.注射治疗: 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指征不明确或手术意愿不强的患者。神经系统和影像学检查无明显阳性发现的肌肉骨骼慢性疼痛病人,可以行周围神经阻滞或硬膜外类固醇注射术。对于痛点局限的慢性疼痛可以行封闭治疗。对于关节疼痛的病人,可以行关节腔内药物注射或臭氧注射[2]。 4.外科治疗: 适用于原因明确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肌肉骨骼慢性疼痛,如腰椎间盘突出、膝骨关节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可以采用对应的微创或开放手术治疗。 对于非手术综合管理疗效不佳,且神经系统和影像学检查无明显阳性发现的肌肉骨骼慢性疼痛,可以采用射频治疗、周围神经阻滞、硬膜外类固醇注射术等外科诊断和治疗手段[2]。 五、结语 共识认为,肌肉骨骼慢性疼痛是临床常见、复杂难治性疾病,治疗时应融合传统的中医思想和先进的西方医学理论。在利用西医精确的诊断设备和机制探索成果的同时,灵活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让中医药积极介入,对实现多模式镇痛,防止病情恶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图片来源|pexels 参考文献: [1]应振华,于晶晶,李慧敏,等.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研究概况及药物治疗进展[J].浙江医学,2020,42(9):883-886. [2]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肌肉骨骼慢性疼痛诊治专家共识[J].骨科,2021,12(5):389-395.
微医药 2022-03-23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老年人有时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是摔了一跤,就骨折了。 有些人会觉得很奇怪:我年轻的时候就不会这么容易就发生骨折,现在这是怎么了? 实际上,之所以容易发生骨折,是因为有些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骨头变“脆”了,当然就容易发生折断。 骨质疏松到底是啥? 其实,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骨病,主要改变就是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我们的骨头是由骨小梁纵横交错形成的,就像是支撑房子的承重墙一样。骨质疏松会导致骨小梁被破坏,支撑作用变弱,就像是房子失去了部分承重墙,我们的骨头可不就变得脆弱了。有时候,只是很小的外力,如摔倒、撞击,甚至是打喷嚏,都会导致骨头的断裂。 人为什么会发生骨质疏松呢? 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骨质疏松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 继发性骨质疏松主要是一些疾病或药物导致的,如甲亢、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等。 另外,一些特殊因素,比如吸烟、酗酒、摄入过多含咖啡因饮料; 长期卧床; 日照减少、缺钙、缺乏维生素D; 胃切除等,也可能诱发骨质疏松。 绝经后为什么会出现骨质疏松? 性激素可以影响骨代谢,而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无法有效抑制破骨细胞,导致破骨细胞活跃,骨细胞被快速分解、吸收,骨量下降且流失加快,骨骼中空隙增加,形成骨质疏松。 老年性骨质疏松又是怎么回事? 老年性骨质疏松一方面也有性激素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衰老过程中,会出现营养吸收能力下降、器官功能衰退,导致维生素D缺乏和负钙平衡,同样也会导致骨量及骨质的下降。 得了骨质疏松会有什么后果? 1 乏力、疼痛 部分患者会出现容易疲劳、劳累后加重、负重能力下降甚至无法负重的症状,有些患者还会出现骨痛,疼痛常在姿势改变时、长时间行走后、夜间或负重活动时加重,甚至导致活动受限。 2 脊柱变形 骨质疏松会导致脊柱压缩性骨折,使身高变矮、驼背等脊柱畸形,甚至影响心肺功能。严重的腰椎的压缩骨折,也会牵连到腹部脏器,出现便秘、腹胀等。 3 影响日常生活 骨质疏松症对健康的最大危害是容易出现骨折,骨折后患者即使存活,也常常遗留慢性疼痛和残疾等问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发生过骨折后,再次骨折的概率还会明显上升。 4 死亡 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0万中老年人因骨质疏松造成髋部骨折,其中30%左右因此而死亡。妇女每年死于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人数已经超过乳腺癌和卵巢癌死亡人数的总和。股骨颈及股骨上端骨折,可使患者长期卧床,不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可能合并脑梗死、肺或泌尿系统感染,一年内死亡率可达20%。 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骨质疏松? 部分骨质疏松患者会出现乏力、疼痛等症状,但不是所有的骨质疏松都有症状,很多患者都是在发生了骨折后才发现自己有骨质疏松。没有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骨密度检查,这是目前临床上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 得了骨质疏松怎么办? 如果已经发生了骨折,一定要立即就医,千万不要耽误。 如果没有发生骨折,也需要通过规范的治疗来阻止骨质继续丢失。 首先基础治疗。基础治疗主要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一般来说,钙剂和维生素D可以通过正常的饮食摄取,当饮食中摄入不足时,可以使用钙剂和维生素D的营养补充剂。 其次是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一般来说,抗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骨形成促进剂,比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以及骨吸收抑制剂,如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对于不同的患者,需要制定恰当的方案,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最后是运动疗法。运动疗法就是每天运动半小时以上,可以选择散步、打太极、运动操、游泳等。运动疗法不仅可增强肌力与肌耐力,改善平衡、协调性,提高步行能力,还可改善骨密度、维持骨结构,降低跌倒与脆性骨折的风险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治疗只能阻止更多骨质的丢失,已经失去的骨质是无法挽回的。所以说,骨质疏松,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怎样做才能预防骨质疏松? 1 注意饮食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需要注意每日摄入足量的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这些营养物质最好从饮食中摄取。可以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包括奶制品,如纯牛奶、酸奶、奶酪等;海产品,如虾皮、蚌肉等;菌藻类食物,如海带、紫菜、黑木耳等;豆制品,如豆浆、豆腐等。 吸烟和饮酒均可以影响钙和维生素D的代谢,过量的咖啡因可以增加尿钙排泄、影响身体对钙的吸收,碳酸饮料可以阻止钙吸收,过多的盐以及蛋白质过量亦会增加钙流失。所以,生活中应尽量戒烟、限酒,减少咖啡、浓茶、碳酸饮料的摄入量,同时注意饮食清淡。 2 适当晒太阳 紫外线能够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所以接受足够的阳光照射。一般建议上午11时~下午3时,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30分钟。当然,也要注意避开强光,以免皮肤被晒伤。 3 适量运动 防治骨质疏松,运动比单纯补钙更重要。临床研究表明,经常运动可以使骨骼承受的应力增加,同时增加肌肉的力量,有利于骨骼的生长。运动量要符合个人实际情况,可以每周进行3次30分钟以上的运动,如跑步、爬楼梯、跳绳、打球、举重等。
许鹏 2021-12-16阅读量8781
病请描述: 目 录一、 概述二、 病因和发病机制三、 诊断四、 治疗 引 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男科赵连明 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病之一。虽然它不是一种直 接威胁生命的疾病,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其庞大的患者人群和高昂 的医疗费用给公共卫生事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由于目前对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还不十分清楚,许多医 师在临床诊治前列腺炎过程中感到棘手。对前列腺炎的认识、病情轻重的判断、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疗效评价等诸多方面有必 要进行规范。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聘请有关专家,以国内外循证医学资料为依据,参考《Campbell¢s Urology》、《吴 阶平泌尿外科学》及国外相关指南,结合国内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反复研讨,完成了我国《前列腺炎诊断治疗指南2007版》。 经过两年的推广和应用,参考各地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并补充新的循证医学资料,修订为《前列腺炎诊断治疗指南2009版》。 一、 概 述(一)概念与分类急性前列腺炎是一种定位于前列腺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有明显的下尿路感染症状及畏寒、发热和肌痛等全身症状,尿液、前列腺液中 白细胞数量升高甚至出现脓细胞。慢性前列腺炎是指在病原体或(和)某 些非感染因素作用下,患者出现以骨盆区域疼痛或不适、排尿异常等症 状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还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慢性前列腺炎是由具有各自独特病因、临床特点和 结局的一组疾病组成的临床综合征 [1-5]。1. 传统的分类方法Meares-Stamey的“四杯法”对前列腺炎进行分类是第一个规范的前列腺炎分类方法,通过比较初始尿液(voided bladder one,VB1)、中段尿液(voided bladder two,VB2)、前列腺按摩液(expressed prostatic secretion, EPS)、前列腺按摩后尿液 (voided bladder three,VB3)“四杯”标本中白细胞数量和细菌培养结果将前列腺炎划分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acute bacterial prostatitis, ABP)、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bacterial prostatitis,CBP)、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nonbacterial prostatitis,CNP)、前列腺痛 (prostatodynia,PD) [ 1]。该分类体现了过去以感染为前列腺炎主要病因的认识。2. 新的分类方法199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根据当时对前列腺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情况,制定 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2, 3]:Ⅰ型:相当于传统分类方法中的ABP。起病急,可表现为突发的发热性疾病,伴有持续和明显的下尿路感染症状,尿液中白 细胞数量升高,血液或(和)尿液中的细菌培养阳性。Ⅱ型:相当于传统分类方法中的CBP,约占慢性前列腺炎的5%~8%[6]。有反复发作的下尿路感染症状,持续时 间超过3个月,EPS/精液/VB3中白细胞数量升高,细菌培养结果阳性。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s,CP/CPPS),相当于 传统分类方法中的CNP和PD,是前列腺炎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慢性前列腺炎的90%以上[6]。主要表现为长期、反 复的骨盆区域疼痛或不适,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排尿症状和性功能 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EPS/精液/VB3细菌培养结果阴性。根据EPS/精液/VB3常规显微镜检结果,该型又可再分为ⅢA(炎症性CPPS)和ⅢB(非炎症性CPPS)2种亚型:ⅢA型患者的 EPS/精液/VB3中白细胞数量升高;ⅢB型患者的EPS/精液/VB3中白细胞在正常范围。ⅢA和ⅢB2种亚型各占50%左右[6,7] 。Ⅳ型:无症状性前列腺炎(asymptomatic inflammatory prostatitis, AIP)。无主观症状,仅在有关前列腺方面的检查 (EPS、精液、前列腺组织活检及前列腺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等)时发现炎症证据[8,9]。以上分类方法除增加了无症状性前列腺炎外,还将传统分类方法中的CNP和PD合并为一类,体现了将慢性前列腺炎(Ⅲ型) 作为临床综合征的新认识。此外,将Ⅲ型分为炎症性(ⅢA)和非炎症性(ⅢB)两个亚类,由于分类依据从EPS扩大到EPS/精 液/VB3的白细胞数量多寡,使这2个亚类并不与CNP和PD分别对等[7]。对慢性前列腺炎认识的转变及随之产生的新 分类使其治疗策略转向以改善症状为主,且对不同亚类更有针对性。根据国际前列腺炎合作网络(International Prostatitis Collaborative Network, IPCN)对该分类方法进行了3年的临床应用后,认为该分类方法较传统的分类方法有很 大的进步,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仍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3]。(二) 流行病学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疾病。有资料显示约有50%的男性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会受到前列腺炎的影响[10] 。部分前列腺炎可能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1,12],并对公共卫生事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13] 。1. 发病情况前列腺炎患者占泌尿外科门诊患者的8%~25%[10,14,15]。(1)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由于应用不同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及所选择调查人群结构的不同,造成不同文献中报道的前 列腺炎患病率有较大差异。在美洲,20~79岁男性前列腺炎患病率为2.2%~16.0%[16-20],在欧洲,20~59岁男性 前列腺炎患病率为14.2%[17],在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20~79岁的男性中前列腺炎患病率为2.7%~8.7% [22-25]。(2)组织学炎症的检出率:近年来研究发现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穿刺或手术标本中组织学炎症的检出率达49.5%~100%[26-30]。(3)尸检中的患病率:根据尸检报告,前列腺炎的患病率为24.3%~44.0%[31,32]。2. 前列腺炎发病的影响因素前列腺炎可以影响各个年龄段的成年男性。50岁以下的成年男性患病率较高[20,23,33]。此外,前列腺炎发病 也可能与季节、饮食、性活动、泌尿生殖道炎症、良性前列腺增生或下尿路综合征、职业、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 有关[20-22,34,35]。 参考文献1. Drach GW, Fair WR, Meares EM,et al. Classification of benign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prostatic pain: prostatitis or prostatodynia?[J]. J Urol,1978,120:2662. Krieger JN, Nyberg LJ, Nickel JC. NIH consensus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prostatitis.[J] JAMA,1999,282:236-2373. Nickel JC, Nyberg LM, Hennenfent M.Research guidelines for chronic prostatitis: consensus report from the first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International Prostatitis Collaborative Network[J]. Urology,1999,54:229-2334. Alexander RB, Trissel D. Chronic prostatitis: results of an internet survey[J]. Urology,996, 48:568-5745. Kiyota H, Onodera S, Ohishi Y, et al.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Japanese urologists concerning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prostatitis and 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J]. Int J Urol,2003, 10:636-6426. Schaeffer AJ, Knauss JS, Landis JR, et al. Leukocyte and bacterial counts do not correlate with severity of symptoms in men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itis Cohort Study[J]. J Urol, 2002, 168(3): 1048-1053.7. Krieger JN, Jacobs RR, Ross SO. Does the chronic prostatitis/pelvic pain syndrome differ from nonbacterial prostatitis and prostatodynia[J]. J Urol, 2000, 164(5):1554-1558.8. Nickel JC, Downey J, Young I, et al. Asymptomatic inflammation and/or infection in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J]. Br J Urol Int,1999, 84:976-9819. Carver BS, Bozeman CB, Williams BJ,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men with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ategory IV prostatitis and association with serum prostatic specific antigen[J]. J Urol, 2003, 169:589-59110. Krieger JN, Riley DE, Cheah PY, et al. Epidemiology of prostatitis: new evidence for a world-wide problem[J]. World J Urol,2003,2:70-7411. Tripp DA, Nickel JC, Landist JR, et al. Predictor of quality of life and pain in chronic prostatitis/ 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itis Cohort Study[J]. Br J Urol Int,2004, 94:1279-128212. Wenninger K, Heiman JR, Rothman I, et al. Sickness impact of chronic nonbacterial prostatitis and its correlates[J]. J Urol,1996,155:965-96813. Calhoun EA, McNaughton Collins M, Pontari MA, et al. The economic impact of chronic prostatitis[J]. Arch Inter Med. 2004,164:1231-123614. Rizzo M, Marchetti F, Travaglini F, et al. Prevalenc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ostatitis in Italy: a prospective urology outpatient practice study[J]. Br J Urol Int,2003, 92:955-95915. Collins MM, Stafford RS, O’Leary MP, et al. How common is prostatitis? A national survey of physician visits[J]. J Urol,1998, 159:1224-122816. Collins MM, Stafford RS, O’Leary MP, et al. Distinguishing chronic prostatitis and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symptoms: results of a national survey of physician visits[J]. Urology,1999, 53:921-92517. Roberts RO, Lieber MM, Rhodes T, et al. Prevalence of a physician-assigned diagnosis of prostatitis: the Olmsted County Study of Urinary Symptoms and Health Status Among Men[J]. Urology,1998,51:578-58418. Nickel JC, Downey J, Hunter D, et al. Prevalence of prostatitis-like symptoms in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using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J]. J Urol, 2001, 165:842-84519. Nickel JC, Downey JA, Nickel KR, et al. Prostatitis-like symptoms: one year later[J]. Br J Urol Int,2002, 90:678-68120. Collins MM, Meigs JB, Barry MJ,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prostatitis in the 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 cohort[J]. J Urol,2002, 167:1363-136621. Mehik A, Hellstrom P, Lukkarinen O, et al. Epidemiology of prostatitis in Finnish men: a population- 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J]. Br J Urol Int,2000, 86:443-44822. Ku JH, Kim ME, Lee NK, et al.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chronic prostatitis-like symptoms in young men: results of a community-based survey[J]. Urology,2001, 58:853-85823. Tan JK, Png DJ, Liew LC, et al. Prevalence of prostatitis-like symptoms in Singapore: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 Singapore Medical Journal, 2002, 43:189-19324. Cheah PY, Liong ML, Yuen KH, et al. 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s survey with follow-up clinical evaluation[J]. Urology,2003, 61:60-6425. Kunishima Y, Matsukawa M, Takahashi S, et al.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 for Japanese men[J]. Urology, 2002, 60:74-7726.Claus GR, et al. J Urol 2005;173(Sup):346, abstract 127727.Gerstenbluth RE , Steftel AD , MacLennan GT , et al . Distribution of chronic prostatitis in radical prostatectomy specimens with up-regulation of Bcl2 in areas of inflammation. J Urol , 2002, 167 (5) :2267-2270.28.Nickel JC, Downey J, Young I, et al. Asymptomatic inflammation and/or infection in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JU Int,1999,84 (9):976-98129.Nickel JC. The overlapping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of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and prostatitis. Current Opinion in Urology, 2006,16(1): 5-1030.张祥华,张骞,李学松,等。 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的检出率——两种不同诊断标准的比较研究。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7,1(7): 539-54131. 夏同礼,孔祥田,宓培,等.我国成人前列腺非特异性炎[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5,16:711-71332. McMeal JE. Regional morphology and pathology of the prostate[J]. Am J Clin Pathol,1968, 49:347-35733. Liang CZ, Zhang XJ, Hao Y, et al.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J]. Br J Urol Int,.2004, 94:568-57034.赵广明,韩贵夫,赵连华.汽车司机与慢性前列腺炎[J].男科学 报,1999,5:176-17735. Rothman I, Stanford JL, Kuniyuki A, et al. Self-report of prostatitis and its risk factors in a random sample of middle-aged men[J]. Urology,2004, 64:876-879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Ⅰ型前列腺炎病原体感染为主要致病因素。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毒力较强的细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前列腺并迅速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 ,多为血行感染、经尿道逆行感染[1,2]。病原体主要为大肠埃希菌[3,4],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肺炎克雷白菌、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属等,绝大多数为单一病原菌感染 [5-7]。 (二)Ⅱ型前列腺炎致病因素亦主要为病原体感染,但机体抵抗力较强或/和病原体毒力较弱,以逆行感染为主,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属,其 次为大肠埃希菌、棒状杆菌属及肠球菌属等 [8-11]。前列腺结石和尿液反流可能是病原体持续存在和感染复发的 重要原因。 (三)Ⅲ型前列腺炎发病机制未明,病因学十分复杂,存在广泛争议:可能是多种病因同时起作用,其中一种或几种起关键作用[12-15] ;或者是许多难以鉴别的不同疾病,但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临床表现[16,17];甚至这些疾病已经治愈,而它 所造成的损害与病理改变仍然持续独立起作用。多数学者认为其主要病因可能是病原体感染、炎症和异常的盆底神经肌肉活动 等共同作用结果[9]。1.病原体感染本型患者虽然常规细菌检查未能分离出病原体,但可能仍然与某些特殊病原体:如厌氧菌、L型变形菌、纳米细菌 (nanobacteria) [18]、或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等感染有关。有 研究表明本型患者局部原核生物DNA检出率可高达77%[19];临床某些以慢性炎症为主、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无菌 性”前列腺炎,可能与这些病原体有关[20-22]。其他病原体如寄生虫、真菌、病毒、滴虫、结核分枝杆菌等也可 能是该型的重要致病因素,但缺乏可靠证据,至今尚无统一意见[15, 23, 24]。2.排尿功能障碍某些因素引起尿道括约肌过度收缩,导致膀胱出口梗阻与残余尿形成,造成尿液反流入前列腺,不仅可将病原体带入前列 腺,也可直接刺激前列腺,诱发无菌的“化学性前列腺炎”,引起排尿异常和骨盆区域疼痛等[25,26]。许多前列腺炎患者存在多种尿动力学改变,如:尿流率降低、功能性尿路梗阻、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等 [27-28]。这些功能异常也许只是一种临床现象,其本质可能与潜在的各种致病因素有关。3.精神心理因素研究表明:经久不愈的前列腺炎患者中一半以上存在明显的精神心理因素和人格特征改变[29-31]。如:焦虑 、压抑、疑病症、癔病,甚至自杀倾向[32-34]。这些精神、心理因素的变化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成后尿 道神经肌肉功能失调[35],导致骨盆区域疼痛及排尿功能失调[12,36];或引起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功能变化而影响性功能 [37],进一步加重症状,消除精神紧张可使症状缓解或痊愈。但目前还不清楚精神心理改 变是其直接原因,还是继发表现[32,33]。4.神经内分泌因素前列腺痛患者往往容易发生心率和血压的波动,表明可能与自主神经反应有关[38] 。其疼痛具有内脏器官疼 痛的特点,前列腺、尿道的局部病理刺激,通过前列腺的传入神经触发脊髓反射, 激活腰、骶髓的星形胶质细胞 [39] ,神经冲动通过生殖股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传出冲动[40],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前列腺素、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等[41],引起膀胱尿道功能紊乱,并导致会阴、盆底肌肉异常活动,在前列腺以外的相 应区域出现牵涉痛[12,13 ,42-44]。5.免疫反应异常有学者认为前列腺炎可能是一种过敏性炎症反应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前列 腺产生的某些精浆蛋白抗原如PSA等可以作为自身抗原性物质[45-47];病原体的残余碎片或坏死组织也可作为抗 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在前列腺局部发生免疫反应,造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导致一系列的临床表现[48]。近年研究发现某些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细胞免疫抑制因子(IAP)明显减低,而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增高 [14,49],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20,50,51,],说明前列腺局部免疫因素异常增强和细胞因子基因表达 水平的复杂变化,可能参与了前列腺炎的发病过程[52]。6.氧化应激学说正常情况下,机体氧自由基的产生、利用、清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前列腺炎患者氧自由基的产生过多或/和自由基的清除 体系作用相对降低,从而使机体抗氧化应激作用的反应能力降低、氧化应激作用产物或/和副产物增加,也可能为发病机制之 一[53-57]。7.盆腔相关疾病因素部分前列腺炎患者常伴有前列腺外周带静脉丛扩张、痔、精索静脉曲张等,提示部分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症状可能与盆腔静脉充血,血液於滞相关,这也可能 是造成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16]。某些临床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其病因还可能是间质性膀胱炎所致 [17,58]。 (四)IV型前列腺炎因无临床症状,常因其他相关疾病检查时被发现,所以缺乏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资料,可能与III型前列腺炎的部分病因与 发病机制相同[59]。 (五)前列腺炎的诱发因素前列腺炎发病的重要诱因包括:吸烟、饮酒、嗜辛辣食品、不适当性活动[60]、久坐引起前列腺长期充血和盆 底肌肉长期慢性挤压、受凉、疲劳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或特异体质等。 参考文献1. Millan-Rodriguez F, Palou J, Bujons-Tur A, et al. Acute bacterial prostatitis: two different sub-categories according to a previous manipulation of the lower urinary tract[J]. World J Urol, 2006, 24(1):45-50.2. Terai A, Ishitoya S, Mitsumori K, et al. 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for ascending urethral infection in acute bacterial prostatitis[J]. J Urol, 2000, 164(6):1945-1947.3. Etienne M, Chavanet P, Sibert L, et al. Acute bacterial prostatitis: heterogeneity in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management.Retrospective multicentric analysis of 371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acute prostatitis[J]. BMC Infect Dis, 2008, 30(8):12.4. Ha US, Kim ME, Kim CS, et al. Acute bacterial prostatitis in Korea: clinical outcome, including symptoms,management, microbiology and course of disease[J].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8, 31 Suppl 1:S96-1015. 张杰秀, 华立新, 钱立新,等. 急性前列腺炎综合治疗35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5, 26 (12):855.6. 王景顺, 田浩,朱建周. 感染性前列腺炎五年来菌谱及耐药性分析[J]. 医学信息, 2006, 19 (2):299-301.7. Andreu A, Stapleton AE, Fennell C, et al. Urovirulence determinants in Escherichia coli strains causing prostatitis[J]. J Infect Dis, 1997, 176(2):464-469.8. 曹伟,代洪,童明华,等.慢性前列腺炎细菌感染及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13 (8):791-793.9. 胡小朋,白文俊,朱积川,等.慢性前列腺炎细菌及免疫学研究[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2 , 23 (1):29-3110.程力明,马文辉,赖秋亮,等.531例慢性前列腺炎病原体分析[J].中华男科学, 2004,10(1):64-65.11.Riegel P, Ruimy R, de Briel D, et al. Corynebacterium seminale sp. nov., a new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genital infections in male patients[J]. J Clin Microbiol, 1995, 33(9): 2244-2249.12.Rowe E, Smith C, Laverick L, et al.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placebo controlled, double-blind study of pelvic electromagnetic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with 1 year of followup[J]. J Urol, 2005, 173(6):2044-2047.13.Pontari MA, McNaughton-Collins M, O\\\\\\\\\\\\\\\\\\\\\\\\\\\\\\\\\\\\\\\\\\\\\\\\\\\\\\\\\\\\\\\\\\\\\\\\\\\\\\\\\\\\\\\\\\\\\\\\\\\\\\\\\\\\\\\\\\\\\\\\\\\\\\\\"leary MP, et al. The CPCRN Study Group. A case-control study of risk factors in men with 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J]. BJU Int, 2005, 96 (4):559-565.14.孟安启, 郑少斌, 陈彤,等.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的多因素分析[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2 ,22 (9):846-848.15.Shortliffe LM, Sellers RG, Schachter J.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nonbacterial prostatitis: search for an etiology[J]. J Urol, 1992, 148(5):1461-1466.16.Pavone C, Caldarera E, Liberti P,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chronic prostatitis syndrome and pelvic venous disease: a survey of 2,554 urologic outpatients [J]. Eur Urol, 2000, 37(4): 400-403.17.Forrest JB, Schmidt S. Interstitial cystitis, chronic nonbacterial prostatitis and 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in men: a common and frequently identical clinical entity[J]. J Urol, 2004, 172(6 Pt 2):2561-2562.18.Zhou Z, Hong L, Shen X, et al. Detection of nanobacteria infection in type III prostatitis[J]. Urology,2008,71(6):1091-5.19.Riley DE, Berger RE, Miner DC, et al. Diverse and related 16S rRNA-encoding DNA sequences in prostate tissues of men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J]. J Clin Microbiol, 1998, 36(6):1646-1652.20.Orhan I, Onur R, Ilhan N, et al. Seminal plasma cytokine levels in the diagnosis of 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J]. Int J Urol, 2001, 8(9): 495 - 499.21.Szoke I, Torok L, D\\\\\\\\\\\\\\\\\\\\\\\\\\\\\\\\\\\\\\\\\\\\\\\\\\\\\\\\\\\\\\\\\\\\\\\\\\\\\\\\\\\\\\\\\\\\\\\\\\\\\\\\\\\\\\\\\\\\\\\\\\\\\\\\" Osa E, et al: The possible role of anaerobic bacteria in chronic prostatitis[J]. Int J Androl, 1998, 21(3):163 - 168.22.吕厚东, 曹卉, 李荣华, 等. 细菌L型与前列腺炎[J]. 男性学杂志, 1994, 8(3):160-161.23.Ohkawa M, Yamaguchi K, Tokunaga S, et al: Ureaplasma urealyticum in the urogenital trac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 or related symptomatology[J]. Br J Urol, 1993, 72:918- 921.24.邓春华, 梁 宏, 梅骅, 等.前列腺内尿液反流在慢性前列腺炎发病中的作用[J].中华泌尿外科杂 志,1998,19(6 ):288-289.25.Persson BE, Ronquist G: Evidence for a mechanistic association between nonbacterial prostatitis and levels of urate and creatinine in expressed prostatic secretion[J]. J Urol 1996;155:958- 960.26.Ghobish A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flowmetrograms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odynia[J]. Eur Urol , 2000 ,38:576-583.27.宋波, 刘志平, 金锡御, 等.功能性膀胱下尿路梗阻与慢性前列腺炎[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5 ,16( 2) :78.28.Mehik A, Hellstrom P, Lukkarinen O et al. Increased intraprostatic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J]. Urol Res, 1999 ,27(4):277-279.29.Nickel JC, Tripp DA, Chuai S, et al. Psychosocial variables affect the quality of life of men diagnosed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J]. BJU Int. 2008 , 101(1):59-64.30.Tripp DA, Nickel JC, Wang Y, et al. Catastrophizing and pain-contingent rest predict patient adjustment in men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J]. J Pain. 2006, (10):697-708.31.Clemens JQ, Brown SO, Calhoun EA. Mental health diagnoses in patients with interstitial cystitis/painful bladder syndrome and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a case/control study [J]. J Urol. 2008 , 180(4):1378-82.32.陈群, 王翠华, 严志强, 等. 慢性前列腺炎病人情绪因素与森田疗法[J], 中华男科学, 2003, 9 (9):676- 678.33.陈修德, 郑宝钟, 金讯波, 等. 慢性前列腺炎的心理障碍及治疗[J], 中华男科学, 2004, 10(2): 112-114.34.Tripp DA, Curtis Nickel J, Landis JR, et al. CPCRN Study Group. Predictors of quality of life and pain in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itis Cohort Study[J]. BJU Int, 2004; 94(9):1279-1282.35.Shoskes DA, Berger R, Elmi A, et al. Muscle tenderness in men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the chronic prostatitis cohort study[J]. J Urol. 2008 , 179 (2):556-6036.H etrick DC, Ciol MA, Rothman I, et al. Musculoskeletal dysfunction in men with 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type III: a case-control study[J]. J Urol, 2003, 170(3): 828–831.37.Anderson RU, Orenberg EK, Chan CA, et al. Psychometric profiles and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function in men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J]. J Urol. 2008, 179(3):956-60.38.Yilmaz U, Liu YW, Berger RE, et al.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changes in men with 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J]. J Urol. 2007, 177(6):2170-4.39.周占松, 宋波, 卢根生, 等. 前列腺炎性疼痛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关系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7(18):1853-1854.40.陈勇, 宋波, 熊恩庆, 等. 前列腺与会阴盆底联系的电刺激研究[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4, 25 (2):124-126.41.Shahed AR, Shoskes DA. Correlation of beta-endorphin and prostaglandin E2 levels in prostatic fluid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 with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esponse[J]. J Urol, 2001, 166 (5) :1738-1741.42.罗建辉, 熊恩庆, 宋波, 等. 非细菌性炎性刺激大鼠前列腺对膀胱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 报, 2005, 27(21):2145-2147.43.周占松, 宋波, 卢根生, 等. 慢性前列腺炎牵涉痛神经机制及其与膀胱、盆底肌的关系[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5,30(12):1055-1057.44.周占松, 宋波, 卢根生, 等. 前列腺、膀胱及盆底肌伤害感受神经元在脊髓中的分布及其关系的研究[J]. 第 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6, 28 (2):157-159.45.Alexander RB, Brady F, Ponniah S. Autoimmune prostatitis: evidence of T cell reactivity with normal prostatic proteins [J]. Urology, 1997, 50(6):893-899.46.Batstone GR, Doble A, Gaston JS. Autoimmune T cell responses to seminal plasma in 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PPS)[J]. Clin Exp Immunol, 2002, 128(2):302-307.47.John H, Barghorn A, Funke G, et al. Noninflammatory 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immunological study in blood, ejaculate and prostate tissue [J ]. Eur Urol, 2001,39 (1) : 72-78.48.Doble A, Walker MM, Harris JR, et al. Intraprostatic antibody deposition in chronic abacterial prostatitis[J]. Br J Urol, 1990, 65(6):598-605.49.范治璐, 马悦, 张萍, 等.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免疫学病因的探讨[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0,21 (7):446.50.Alexander RB, Ponniah S, Hasday J, et al. Elevated levels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the semen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J]. Urology,1998,52(5):744- 749.51.Nadler RB, Koch AE, Campbell PL, et al. IL-l beta and TNF-alpha in prostatic secretions are indicators in the evaluation of men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J]. J Urol, 2000, 164(1):214 - 218.52.Desireddi NV, Campbell PL, Stern JA, et al.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and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alpha as possible biomarkers for the 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J]. J Urol. 2008, 179(5):1857-61.53.Shahed AR, Shoskes DA. Oxidative stress in prostatic fluid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correlation with gram positive bacterial growth and treatment response[J]. J Androl, 2000, 21 (5) : 669-675.54.Pasqualotto FF, Sharma RK, Potts JM, et al. Seminal oxidative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J]. Urology, 2000, 55(6):881-5.55.Orsilles MA, Depiante-Depaoli M. Oxidative stress-related parameters in prostate of rats with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prostatitis[J]. Prostate, 1998, 34(4):270-274.56.Vicari E. Effectiveness and limits of antimicrobial treatment on seminal leukocyte concentration and relat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production in patients with male accessory gland infection [J]. Hum Reprod, 2000 , 15(12):2536-2544.57.Zhou JF, Xiao WQ, Zheng YC, et al. Increased oxidative stress and oxidative damage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bacterial prostatitis[J]. Asian J Androl. 2006, 8(3):317-23.58.Hassan AA, Elgamal SA, Sabaa MA, et al. Evaluation of intravesical potassium sensitivity test and bladder biops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J]. Int J Urol. 2007, 14(8):738-42.59.Nickel JC, Alexander RB, Schaeffer AJ, Landis JR, Knauss JS, Propert KJ; Chronic Prostatitis Collaborative Research Network Study Group. Leukocytes and bacteria in men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compared to asymptomatic controls[J]. J Urol, 2003, 170(3):818-822.60.Bartoletti R, Cai T, Mondaini N, et al. Prevalence, incidence estimation, risk factor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in urological hospital outpatients in Italy: results of a multicenter case-control observational study[J]. J Urol, 2007 , 178(6):2411-5. 三、 诊 断(一) 诊断原则推荐按照NIH分型诊断前列腺炎。Ⅰ型: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和血、尿的细菌培养结果。对患者进行直肠指检是必须的,但禁忌进行前列腺按摩。 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前,应进行中段尿培养或血培养。经36小时规范处理,患者病情未改善时,建议进行经直肠B超等检查,全 面评估下尿路病变,明确有无前列腺脓肿[1]。Ⅱ型和Ⅲ型(慢性前列腺炎):须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包括直肠指检)、尿液和前列腺按摩液常规检查。推荐 应用NIH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2](NIH 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NIH-CPSI,见附录一)进行症状 评分。推荐“两杯法”或“四杯法”进行病原体定位试验(见附录四)。为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可选择的检查有:精液分析或细菌培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 )、尿细胞学、经腹或经直肠B超(包括残余尿测定)、尿流率、尿动力学、CT、MRI、尿道膀胱镜检查和前列腺穿刺活检等( 见表Ⅵ-1)。Ⅳ型:无症状,在前列腺按摩液(EPS)、精液、前列腺按摩后尿液、前列腺组织活检及前列腺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时被发 现。 表Ⅵ-1 Ⅱ型和Ⅲ型前列腺炎诊断建议l 必需项目 病史 体格检查(包括直肠指诊)尿常规检查前列腺按摩液常规检查l 推荐项目 NIH-CPSI 下尿路病原体定位检查:“四杯法”或“两杯法”l 可选择项目n 实验室检查 精液常规及病原体培养尿细胞学 PSA n 器械检查 尿流率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包括压力-流率测定或影像尿动力学) 尿道膀胱镜n 影像学检查 经腹或经直肠B超(包括残余尿测定) CTMRIn 前列腺穿刺活检 (二) 诊断方法前列腺炎具体诊断方法包括:1. 临床症状诊断前列腺炎时,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发病原因或诱因;询问疼痛性质、特点、部位、程度和排尿异常等症状;了解治 疗经过和复发情况;评价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了解既往史、个人史和性生活情况。Ⅰ型:常突然发病,表现为寒战、发热、疲乏无力等全身症状,伴有会阴部和耻骨上疼痛,尿路刺激症状和排尿困难,甚 至急性尿潴留。Ⅱ和Ⅲ型:临床症状类似,多有疼痛和排尿异常等。Ⅱ型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下尿路感染。Ⅲ型主要表现为骨盆区域疼痛 ,可见于会阴、阴茎、肛周部、尿道、耻骨部或腰骶部等部位。排尿异常可表现为尿急、尿频、尿痛和夜尿增多等。由于慢性疼痛久治不 愈,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并可能有性功能障碍、焦虑、抑郁、失眠、记忆 力下降等。Ⅳ型:无临床症状。 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由于诊断慢性前列腺炎的客观指标相对缺乏并存在诸多争议,因此推荐应用NIH-CPSI进行症状评估[2]。NIH- CPSI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有9个问题(0~43分)。第一部分评估疼痛部位、频率和严重程度,由问题1~4组成(0~21分);第 二部分为排尿症状,评估排尿不尽感和尿频的严重程度,由问题5~6组成(0~10分);第三部分评估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由问 题7~9组成(0~12分)。目前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泛应用于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和疗效评估[3-5]。2. 体格检查诊断前列腺炎,应进行全面体格检查,重点是泌尿生殖系统。检查患者下腹部、腰骶部、会阴部、阴茎、尿道外口、睾丸 、附睾和精索等有无异常,有助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直肠指检对前列腺炎的诊断非常重要,且有助于鉴别会阴、直肠、神 经病变或前列腺其他疾病,同时通过前列腺按摩获得EPS。Ⅰ型:体检时可发现耻骨上压痛、不适感,有尿潴留者可触及耻骨上膨隆 的膀胱。直肠指检可发现前列腺肿大、触痛、局部温度升高和外形不规则等。禁忌进行前列腺按摩。Ⅱ型和Ⅲ型:直肠指检可了解前列腺大小、质地、有无结节、有无压痛及其范围与程度,盆底肌肉的紧张度、盆壁有无压 痛,按摩前列腺获得EPS。直肠指检前,建议留取尿液进行常规分析和尿液细菌培养。3. 实验室检查(1)EPS常规检查EPS常规检查通常采用湿涂片法和血细胞计数板法镜检,后者具有更好的精确度[6,7]。正常的EPS中白细胞<10个 ph="">10个/HP,卵磷脂小体数量减少,有诊断意义。白细胞的多少与症状的严重程度不相关[8]。胞质内含有 吞噬的卵磷脂小体或细胞碎片等成分的巨噬细胞,也是前列腺炎的特有表现[9]。当前列腺有细菌、真菌及滴虫等 病原体感染时,可在EPS中检测出这些病原体。此外,为了明确区分EPS中白细胞等成分,可对EPS采用革兰染色等方法进行鉴别[7]。如前列腺按摩后收集不到EPS,不宜多次重复按摩,可让患者留取前列腺按摩后尿液进行分析[7]。(2)尿常规分析及尿沉渣检查尿常规分析及尿沉渣检查是排除尿路感染、诊断前列腺炎的辅助方法。(3)细菌学检查1)Ⅰ型 应进行中段尿的染色镜检、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以及血培养与药敏试验[9]。2) 慢性前列腺炎(Ⅱ型和Ⅲ型) 推荐“两杯法”或“四杯法”病原体定位试验。①“四杯法”:1968年,Meares和Stamey[6]提出采用依次收集患者的分段尿液和EPS分别进行分离培养的方法 (简称“四杯法”),区分男性尿道、膀胱和前列腺感染(表Ⅵ-2)[12]。 表Ⅵ-2 “四杯法”(Meares-Stamey试验)诊断前列腺炎结果分析[13]类型标本VB1VB2EPSVB3Ⅱ型WBC-+/-++细菌培养-+/-++ⅢA型WBC--++细菌培养----ⅢB型WBC----细菌培养---- ②“两杯法”:“四杯法”操作复杂、耗时、费用高[7],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通常推荐“两杯法”。“两杯法 ”是通过获取前列腺按摩前、后的尿液,进行显微镜检查和细菌培养(表Ⅵ-3)[14]。表Ⅵ-3 “两杯法”诊断前列腺炎结果分析[13]类型标本按摩前尿液按摩后尿液Ⅱ型WBC+/-+细菌培养+/-+ⅢA型WBC-+细菌培养--ⅢB型WBC--细菌培养-- (4)其他病原体检查1) 沙眼衣原体检测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检测方法有培养法、免疫荧光法、斑点金免疫渗滤法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连接酶链反应(ligase chain reaction,LCR)等[15]。培 养法仅检测活的Ct,且因费用、时间及技术水平等原因,不推荐临床应用[16]。目前主要采用灵敏度高、特异性 强的PCR 和LCR 技术检测Ct的核酸成分[17,18]。2) 支原体检测 可能引起前列腺感染的支原体主要为溶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和人型支原体 (mycoplasma hominis,Mh)[19,20]。培养法是Uu和Mh检测的金标准,结合药敏试验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帮 助;免疫学检测和核酸扩增技术等也应用于支原体检测[21]。由于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也可能存在于男性尿道中,建议先取尿道拭子检测,在排除尿道感染后,再进行EPS检测,以进一 步明确是否为前列腺感染。此外,对于EPS中其他病原体,如真菌的检测方法主要为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和分离培养[22-14];病毒检测通常 采用前列腺组织培养或PCR技术 [17]。(5)其他实验室检查前列腺炎患者可能出现精液质量异常,如白细胞增多、精液不液化、血精和精子质量下降等改变[25-27]。在 部分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也会出现PSA升高的情况[28]。尿细胞学检查在与膀胱原位癌等鉴别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29]。4. 器械检查(1)B超: 尽管前列腺炎患者B超检查可以发现前列腺回声不均,前列腺结石或钙化,前列腺周围静脉丛扩张等表现 [30,31],但目前仍然缺乏B超诊断前列腺炎的特异性表现,也无法利用B超对前列腺炎进行分型。但B超可以较准 确地了解前列腺炎患者肾脏、膀胱以及残余尿等情况,对于除外尿路器质性病变有一定帮助。经直肠B超对于鉴别前列腺、精囊和射精管病变以及诊断和引流前列腺脓肿有价值 [32]。(2)尿动力学:① 尿流率,尿流率检查可以大致了解患者排尿状况,有助于前列腺炎与排尿障碍相关疾病进行鉴别;② 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 研究表明,前列腺炎患者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可以发现膀胱出口梗阻、尿道功能性梗阻、膀胱逼尿肌 收缩力减退或逼尿肌无反射和逼尿肌不稳定等膀胱尿道功能障碍[33]。在临床怀疑有上述排尿功能障碍,或尿流 率及残余尿有明显异常时,可选择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以明确诊断。(3)膀胱尿道镜膀胱尿道镜为有创性检查,不推荐前列腺炎患者常规进行此项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如患者有血尿,尿液分析明显异常, 其他检查提示有膀胱尿道病变时可选择膀胱尿道镜检查以明确诊断。4. CT和MRI对鉴别精囊、射精管等盆腔器官病变有潜在应用价值,但对于前列腺炎本身的诊断价值仍不清楚[1]。(三) 鉴别诊断Ⅲ型前列腺炎缺乏客观的、特异性的诊断依据,临床诊断时应与可能导致骨盆区域疼痛和排尿异常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以排尿异常为主的患者应明确有无膀胱出口梗阻和膀胱功能异常。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良性前列腺增生、 睾丸附睾和精索疾病、膀胱过度活动症、神经源性膀胱、间质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 、性传播疾病、膀胱肿瘤、前列腺癌、肛门直肠疾病、腰椎疾病、中枢和外周神经病变等。 参考文献1. Nickel JC.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prostatitis[J]. World J Urol, 2003, 21 (2):75-812. Litwin MS.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J]. Urology, 2002, 60(6 Suppl):14-183. Propert KJ, McNaughton-Collins M, Leiby BE,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symptom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men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itis Cohort study[J]. J Urol, 2006, 175(2):619-6234. Cheah PY, Liong ML, Yuen KH, et al.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 in a Malaysian population[J]. World J Urol, 2006, 24(1):79-875. Hong K, Xu QQ, Jiang H, et al. 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 of Chinese[J]. Zhonghua Nan Ke Xue. 2002;8(1):38-416. Krieger JN, Ross SO, Deutsch LA, et al. Counting leukocytes in expressed prostatic secretions from patients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J]. Urology, 2003, 62(1):30-347. Muller CH, Berger RE, Mohr LE, et al. Comparison of microscopic methods for detecting inflammation in expressed prostatic secretions[J]. J Urol, 2001, 166(6):2518-25248.Schaeffer AJ, Knauss JS, Landis JR, et al. Leukocyte and bacterial counts do not correlate with severity of symptoms in men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itis Cohort Study[J]. J Urol, 2002, 168(3): 1048-10539.National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rostatitis. Clinical Effectiveness Group (Association of Genitourinary Medicine and the Medic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enereal Diseases)[J]. Sex Transm Infect, 1999, 75 Suppl 1:S46-S5010. Ludwig M, Schroeder-Printzen I, Ludecke G, et al. Comparison of expressed prostatic secretions with urine after prostatic massage--a means to diagnose chronic prostatitis/inflammatory 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J]. Urology, 2000, 55(2):175-17711. Meares EM, Stamey TA. Bacteriologic localization patterns in bacterial prostatitis and urethritis[J]. Invest Urol, 1968, 5(5):492-51812. McNaughton Collins M, MacDonald R, Wilt TJ.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abacterial prostatitis: a systematic review[J]. Ann Intern Med, 2000, 133(5):367-38113. Nickel JC. Prostatitis and related conditions. In: Walsh PC. Eds. Campbell’s Urology[M]. 8th ed. Philadelphia : Saunders, 2002.603-63014. Seiler D, Zbinden R, Hauri D, et al. Four-glass or two glass test for chronic prostatitis[J]. Urology A, 2003, 42(2):238-24215. Black CM. Current methods of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fections[J]. Clin Microbiol Rev, 1997, 10(1):160-18416. Wagenlehner FM, Naber KG, Weidner W. Chlamydial infections and prostatitis in men[J]. BJU Int, 2006, 97(4):687-69017. Krieger JN, Riley DE. Prostatitis: what is the role of infection[J].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2, 19(6):475-47918. Mania-Pramanik J, Potdar S, Kerkar S. Diagnosis of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fection[J]. J Clin Lab Anal, 2006, 20(1):8-1419. Skerk V, Marekovic I, Markovinovic L, et al. Comparative randomized pilot study of azithromycin and doxycycline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in the treatment of prostate infection caused by Ureaplasma urealyticum[J]. Chemotherapy, 2006, 52(1):9-1120. Krieger JN, Riley DE. Chronic prostatitis: charlottesville to Seattle[J]. J Urol, 2004, 172(6 Pt 2):2557-256021. Krieger JN, Riley DE, Roberts MC, et al. Prokaryotic DNA sequenc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idiopathic prostatitis[J]. J Clin Microbiol, 1996, 34(12):3120-312822. Kaplan-Pavlovcic S, Masera A, Ovcak Z, et al. Prostatic aspergillosis in a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1999, 14(7):1778-178023.Sohail MR, Andrews PE, Blair JE et al. Coccidioidomycosis of the male genital tract[J]. J Urol, 2005, 173(6):1978-198224. Truett AA, Crum NF. Coccidioidomycosis of the prostate gland: two case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South Med J, 2004, 97(4):419-42225. Henkel R, Ludwig M, Schuppe HC, et al. 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hronic prostatitis affect the acrosome reaction in human spermatozoa[J]. World J Urol, 2006, 24(1):39-4426. Papp GK, Kopa Z, Szabo F, et al. Aetiology of haemospermia[J]. Andrologia, 2003, 35 (5):317-32027. Schoor RA. Prostatitis and male infertility: evidence and links[J]. Curr Urol Rep, 2002, 3 (4):324-32928. Nadler RB, Collins MM, Propert KJ, et al.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test in 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J]. Urology, 2006, 67(2):337-34229. Nickel JC, Ardern D, Downey J. Cytologic evaluation of urine is important in evaluation of chronic prostatitis[J]. Urol, 2002, 60(2): 225-22730. Di Trapani D, Pavone C, Serretta V, et al. Chronic prostatitis and prostatodynia: Ultrasonographic alterations of the prostate, bladder neck, seminal vesicles and periprostatic venous plexus [J]. Eur Urol, 1988, 15(3-4):230–23431. Ludwig M, Weidner W, Schroeder-Printzen I, et al. Transrectal prostatic sonography as a useful diagnostic means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 or prostatodynia[J]. Br J Urol, 1994, 73(6):664– 66832. de la Rosette JJ, Karthaus HF, Debruyne FM. Ultrasonographic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nonbacterial prostatitis[J]. Urol Int, 1992, 48(3):323–32633. Ka plan SA, Ikeguchi EF, Santarosa RP, et al. Etiology of voiding dysfunction in men less than 50 years of age[J]. Urology, 1996, 47(6):836–839四、治 疗(一)治疗原则前列腺炎应采取综合治疗。Ⅰ型:主要是广谱抗生素、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伴尿潴留者可采用细管导尿或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引流尿液,伴前列腺 脓肿者可采取外科引流。Ⅱ型:治疗以口服抗生素为主,选择敏感药物,疗程为4~6周,其间应对患者进行阶段性的疗效评价。疗效不满意者,可改 用其他敏感抗生素。可选用α-受体阻滞剂改善排尿症状和疼痛。植物制剂、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和M-受体阻滞剂等也能改善相 关的症状。ⅢA型:可先口服抗生素2~4周,然后根据其疗效反馈决定是否继续抗生素治疗。推荐使用α-受体阻滞剂改善排尿症状和疼 痛,也可选择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植物制剂和M-受体阻滞剂等。ⅢB型:可选择α-受体阻滞剂、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植物制剂和M-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Ⅳ型:一般无需治疗。 (二)治疗方法Ⅰ型Ⅰ型前列腺炎的抗生素治疗是必要而紧迫的。一旦得到临床诊断或血、尿培养结果后,应立即应用抗生素。开始时可经静 脉应用抗生素,如:广谱青霉素、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甙类或氟喹诺酮等。待患者的发热等症状改善后,可改用口服药物( 如氟喹诺酮),疗程至少4周。症状较轻的患者也应使用抗生素2~4周[1]。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伴尿潴留者可采用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引流尿液,也可采用细管导尿,但留置尿管时间不宜超过12小 时。伴脓肿形成者可采取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引流、经尿道切开前列腺脓肿引流或经会阴穿刺引流[2]。 Ⅱ型和Ⅲ型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进展性不明确,不足以威胁患者的生命和重要器官功能,并非所有患者均需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治 疗目标主要是缓解疼痛、改善排尿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疗效评价应以症状改善为主。1.一般治疗健康教育、心理和行为辅导有积极作用。患者应戒酒,忌辛辣刺激食物;避免憋尿、久坐,注意保暖,加强体育锻炼 [3]。2.药物治疗最常用的三种药物是抗生素、α-受体阻滞剂和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其他药物对缓解症状也有不同程度的疗效。(1)抗生素 目前,在治疗前列腺炎的临床实践中,最常用的一线药物是抗生素[1,4-6],但是只有约5%的慢 性前列腺炎患者有明确的细菌感染。 Ⅱ型: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物穿透前列腺的能力选择抗生素。药物穿透前列腺的能力取决于其离子化程度、脂溶 性、蛋白结合率、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子结构等。可选择的抗生素有氟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和莫西沙 星等[5~7])、四环素类(如米诺环素等[8])和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等药物。前列腺炎确诊后,抗生素治疗的疗程为4~6周,其间应对患者进行阶段性的疗效评价 [1]。疗效不满意者,可 改用其他敏感抗生素。不推荐前列腺内注射抗生素的治疗方法[7]。ⅢA型:抗生素治疗大多为经验性治疗,理论基础是推测某些常规培养阴性的病原体导致了该型炎症的发生。因此推荐先口 服氟喹诺酮等抗生素2~4周,然后根据疗效反馈决定是否继续抗生素治疗。只在患者的临床症状确有减轻时,才建议继续应用 抗生素。推荐的总疗程为4 ~6周[1]。部分此型患者可能存在沙眼衣原体、溶脲脲原体或人型支原体等细胞内病原 体感染,可以口服四环素类或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治疗[9]。ⅢB型:不推荐使用抗生素治疗。(2)α-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能松弛前列腺和膀胱等部位的平滑肌而改善下尿路症状和疼痛,因而成为治疗Ⅱ型/Ⅲ 型前列腺炎的基本药物。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α-受体阻滞剂。推荐使用的α-受体阻滞剂主要有:多沙唑嗪(doxazosin)、萘哌地尔 (naftopidil)、坦索罗辛(tamsulosin)和特拉唑嗪(terazosin)等,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上述药物对患者的排尿症状、疼 痛及生活质量指数等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0-14]。治疗中应注意该类药物导致的眩晕 和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目前的研究资料荟萃分析提示,α受体阻滞剂可能对未治疗过或新诊断 的前列腺炎患者疗效优于慢性、难治性患者,较长程(12周至24周)治疗效果可能优于较短程治疗,低选择性药物的效果可能优 于高选择性药物[15]。α-受体阻滞剂的疗程至少应在12周以上[10,12,13,14]。α-受体阻滞剂可与抗生素合用治疗IIIA型前列腺炎 ,合用疗程应在6周以上[16]。(3)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是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相关症状的经验性用药。其主要目的是缓解疼痛和不适。 迄今只有数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评价此类药物的疗效[17,18]。临床对照研究证实塞来昔布对改善IIIA型前列 腺炎患者的疼痛等症状有效<font si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赵连明 2019-09-05阅读量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