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皮肤 > 丘疹 > 饮食

丘疹饮食

丘疹饮食相关内容 更多>

玫瑰痤疮需要忌口吗?

病请描述: 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面部红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为特征。许多患者在寻求治疗的同时,也对日常饮食充满疑问:究竟是否需要忌口?饮食上应该注意些什么?本文将为玫瑰痤疮患者朋友提供一些饮食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玫瑰痤疮的诱发因素。虽然其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与遗传、免疫系统异常、皮肤微生态失衡、血管反应性增高等因素有关。此外,一些外部因素,如辛辣食物、热饮、酒精、极端气候(过冷或过热)、情绪压力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 虽然饮食不是玫瑰痤疮的根本原因,但某些食物可能会加重症状。那么哪些饮食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玫瑰痤疮呢? 首当其冲的是酒精,许多研究都已证实,增加酒精摄入量与玫瑰痤疮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酒精及酒精的代谢产物都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无论是白酒、啤酒还是红酒,饮用后都可能导致面部血管扩张和水肿,从而加重玫瑰痤疮的炎症反应。而且长期饮酒还可能影响身体的免疫系统和代谢功能,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因此需要严格限制酒精的摄入。 其次是辛辣食物,一项针对400名玫瑰痤疮患者的调查显示“辛辣食物、辣椒”是玫瑰痤疮最常见的诱因之一,辛辣食物可能通过激活相关受体,导致血管扩张,诱发皮肤泛红、发烫等症状,甚至可能诱发新的丘疹、脓疱出现。  另外,频繁摄入高脂食物也与玫瑰痤疮呈显著正相关,如肥肉、油炸食物和猪油等。可能与高脂食物导致皮肤神经酰胺和透明质酸合成异常、皮肤屏障受损有关。且高脂食物往往合并辛辣风味,如麻辣火锅等,可能进一步加剧玫瑰痤疮症状。   热饮也会增加玫瑰痤疮风险,有研究发现高频摄入热茶与热咖啡会诱发玫瑰痤疮,其中温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茶与咖啡本身与玫瑰痤疮症状没有明确的相关性,甚至有一些研究显示增加咖啡摄入量可以降低玫瑰痤疮的风险。   某些水果蔬菜也会加重玫瑰痤疮,如肉桂是常见的调味料和香料,含有肉桂醛的食物、保健品和药物容易引起血管扩张、加重玫瑰痤疮的红斑、水肿症状。常见的含有肉桂醛的食物包括西红柿、柑橘类水果及巧克力等。    总之,在治疗玫瑰痤疮的过程中,除了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用药外,一定要重视饮食的调整,避免食用那些可能加重病情的食物。需要强调的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对食物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建议患者朋友们根据自身情况,观察哪些食物会加重症状,并相应调整饮食习惯。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做好情绪管理等,也对控制病情有益。祝大家早日恢复健康的肌肤状态!

杨雨桐 2024-11-06阅读量191

揭秘:神奇的壬二酸

病请描述: 文末有福利,看看谁是小锦鲤?附幸运锦鲤公示 壬二酸以副作用小、应用范围广等优势在一众皮肤用药中迅速出圈皮肤第五诊室就壬二酸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整理了一期干货科普    1.吴教授,为什么给我用壬二酸,它有什么用?①治疗痤疮、痘印痤疮:2016年欧洲痤疮治疗指南建议,壬二酸可作为轻中度痤疮的单一疗法或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并且适合用于维持治疗。壬二酸可以作用于痤疮的各个发病环节。对于非炎性和炎性痤疮患者,推荐使用20%的壬二酸乳膏或15%的凝胶剂作为一线治疗手段。在临床上也搭配维甲酸联合治疗较严重的中重度痤疮。痤疮同时合并较多褐色/棕色痘印患者:壬二酸除了作用于痤疮的各个发病环节,还可以有效淡化褐色/棕色痘印。Fitzpatrick IV型或以上肤色较深的人群(主要包括黄种人)更容易形成色素沉着,所以壬二酸更适合这类人群的痤疮治疗。②玫瑰痤疮玫瑰痤疮患者的面部皮肤会产生过量的丝氨酸蛋白酶激肽释放酶-5(KLK5)和异常的抗菌肽酪蛋白素(CAMP),会引起炎症,使血管生成、扩张。向分化的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添加壬二酸,可显著降低KLK5以及总蛋白酶活性。每天外用15%的壬二酸凝胶治疗9天后,治疗组小鼠的KLK5和CAMP显著低于对照组。壬二酸可通过修饰KLK5和CAMP对玫瑰痤疮的治疗产生功效。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美容亚专业委员会达成的《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提出:壬二酸能减少KLK5和抗菌肽的表达以及抑制紫外线诱导的细胞因子释放,改善玫瑰痤疮炎性皮损。壬二酸现为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一线用药。③改善黄褐斑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皮肤病,其特征是对称的、色素沉着性斑疹,通常出现在曝光部位。实验研究比较20%壬二酸乳膏和4%对苯二酚乳膏的效果。壬二酸治疗后的痤疮评级、皮损大小和色素强度的降低显著优于对苯二酚(氢醌的主要成分)。 皮肤第五诊室:壬二酸是一种天然的饱和二羧酸,在皮肤病学中具有许多药理用途。①控油作用研究发现5α-还原酶是雄激素形成双氢睾酮的关键酶,而双氢睾酮能刺激皮脂腺分泌油脂,壬二酸能通过抑制5α-还原酶从而抑制双氢睾酮形成,故壬二酸可以改善油脂分泌。②淡斑作用壬二酸可以选择性作用于异常黑色素细胞, 抑制其过度活性。 因此,局部应用较长时间壬二酸,可减少色斑部位皮肤黑色素的生成。③抗炎作用壬二酸可以通过抑制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和作用来发挥抗炎的效果。④抗菌作用壬二酸可抑制细菌合成蛋白质,对痤疮丙酸杆菌与表皮葡萄球菌等具有抗菌效果。在较高浓度的环境中,抑菌效果较佳。⑤防止角化壬二酸通过减少丝状角蛋白的合成,从而减少毛囊角化过度。还可以破坏细胞线粒体呼吸,抑制细胞DNA合成,从而抑制细胞增殖。由于壬二酸对正常皮肤和痤疮感染的皮肤都有抗角化作用,应用壬二酸就会让毛囊口堵塞的风险大大降低。 2.吴教授,为什么壬二酸现在这么火?①壬二酸具有控油、抗炎、淡斑、抗菌、防角化等多重作用且不会影响皮脂腺。使得其应用范围广泛。②壬二酸属于天然羧酸,由于壬二酸不属于抗生素又具有抗菌作用,所以长期应用壬二酸不会出现细菌耐药性。③副作用小。壬二酸属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妊娠安全分级中的B级药物,而治疗痤疮、玫瑰痤疮常用的维甲酸、水杨酸均属于C级,需要避开孕期哺乳期。所以壬二酸是备孕及孕期女性治疗痤疮、玫瑰痤疮的极佳选择。 3.吴教授,壬二酸应该怎样使用?①需要短时间、小剂量接触皮肤开始:比如刚开始时小片状停留数分钟后洗掉。如果没有过度刺激症状(如明显红斑、刺痛),可以逐渐延长皮肤上的停留时间,直至皮肤能完全耐受它们。也可以先用水、乳/霜后再用壬二酸,这样可以减少刺激。用量一般一到两颗黄豆粒大小就可以覆盖全脸。开始局部小片状使用,根据皮肤耐受情况逐渐增加用量。一般使用2-4周可以完全耐受它。同时需要做好保湿、修复护理,还有必要的防晒措施。②壬二酸类药物或者护肤品应该片状使用于患区而不是点状使用。a.痤疮治疗:因为痤疮的发病基础是微粉刺,肉眼几乎无法识别,必需要片状使用才能既作用于微粉刺,又作用于粉刺和炎性损害处,点涂无法做到。根据国际痤疮治疗指南和中国痤疮治疗指南,痤疮损害清除后,痤疮的维持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壬二酸可以预防微粉刺形成,降低痤疮复发率,不做维持治疗可以说会前功尽弃。而这时候痤疮的肉眼损害己经都没有了,无法做到点涂,因此必需要患区大片状使用。b.玫瑰痤疮:玫瑰痤疮好发于面颊或口周或鼻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期以大片状红斑为主,合并有毛细血管扩张。这时壬二酸是要发挥抗炎作用的,是需要片状使用于患区的,没有办法点涂。丘疹脓疱期玫瑰痤疮是在这些好发部位表现为红斑的基础上伴发丘疹、脓疱,由于作用点不仅是丘疹、脓疱,还有基底的大片红斑,所以使用也应该是需要片状使用于患区的。c.黄褐斑:黄褐斑等一些色素性疾病本来就是片状分布的,因此当然是要片状使用于患区,而不是点涂。对于痤疮消退后留下来的褐色/棕色痘印治疗,此时因为本身痤疮治疗就要维持治疗,因此此时壬二酸的治疗也是应该大片状使用于患区的。 4.吴教授,壬二酸可以涂在红肿痘痘上么?可以,但是已经有破损的部位暂不涂抹,避免造成刺激。 5.吴教授,壬二酸的祛痘能力强么?相比阿达帕林会弱一些,但对阿达帕林不耐受的人可以选择壬二酸。此外,壬二酸可以作为日常护肤使用,预防痘痘复发。 6.吴教授,壬二酸可以用多久?如果病情需要可以长期使用。 7.吴教授,正在用维甲酸类药物(或水杨酸产品),可以叠加使用壬二酸么?不可以叠加使用,但可以交替使用。如单日用壬二酸,双日用阿达帕林。 8.吴教授,用壬二酸需要避光吗?不需要。壬二酸是天然羧酸,使用无需避光。  吴教授有话说应用高浓度的壬二酸有可能会带来皮肤痒感,有时会持续几分钟,这是正常现象不是皮肤过敏,无需紧张。除此之外,大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饮食上要注意低油盐,戒糖。2.护肤时不要拍打,要轻轻按压。3.涂防晒就要卸妆,妆面卸不干净很容易闷痘。4.痘痘肌少喝牛奶,因为牛奶中的酪蛋白有可能促进皮肤油脂的分泌。5.擦脸时建议用一次性的棉柔巾代替毛巾。 参考文献: 1. Jutley GS, Rajaratnam R, Halpern J, Salim A, Emmett C.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n interventions for melasma: an abridged Cochrane review. J Am Acad Dermatol. 2014;70(2):369-73. Epub 2014/01/21. doi: 10.1016/j.jaad.2013.07.044. PubMed PMID: 24438951.  2.黄正梅. 一种祛粉刺、美白新原料——壬二酸衍生物[J]. 中国化妆品,2003(07):72-73.3.张宜. 壬二酸临床前药学研究进展[J]. 4.陈冠容. 壬二酸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04):50-51.5.李杨. 壬二酸的化学改性及产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研究[J]. 6.罗倩仪. 美白祛斑剂的复配研究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J].   

吴佳纹 2024-11-01阅读量445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解读

病请描述:痤疮是一种青春期高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影响毛囊皮脂腺单位。根据中国人群的截面统计,痤疮的发病率为8.1%。然而,超过95%的人在一生中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痤疮,其中3%至7%的患者可能遗留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在青春期,痤疮的出现会显著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导致焦虑和自卑感。中国痤疮治疗指南最初发布于2014年,但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和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出现,指南需要不断更新。2019年版的修订是在2014年版指南基础上,结合了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专家经验,并考虑了使用者的反馈意见。该指南旨在为各级临床医生提供标准化的诊疗指导,减少治疗选择的差异性,避免不合理治疗带来的潜在风险。 文 | 刘驰 痤疮的发病机制 01 遗传因素 遗传在痤疮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重度痤疮患者中。 02 激素影响 雄激素是导致皮脂腺增生和脂质分泌过多的主要因素。此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其他激素如胰岛素、生长激素也可能参与痤疮的发生。 03 皮脂腺分泌异常 皮脂腺的过度分泌被认为是痤疮形成的基础,而脂质成分的改变,如过氧化鲨烯和游离脂肪酸的增加,也与痤疮有关。 04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 角化异常导致毛囊导管堵塞,形成微粉刺和粉刺,这是痤疮发生的重要步骤。 05 痤疮丙酸杆菌 痤疮丙酸杆菌通过激活免疫反应,促使炎症发生,并在痤疮的整个过程中发挥作用。 06 炎症和免疫反应 炎症反应贯穿痤疮的整个过程,从毛囊壁破裂到真皮中的异物样反应,最终可能导致瘢痕形成。 痤疮的分级 01 痤疮的分级标准 痤疮的治疗方案选择依赖于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南将痤疮分为四级,即轻度(Ⅰ级)粉刺型、中度(Ⅱ级)炎性丘疹型、中重度(Ⅲ级)脓疱型和重度(Ⅳ级)结节囊肿型。分级标准基于皮损的性质,从粉刺、炎性丘疹到脓疱和结节囊肿,逐渐加重。 02 分级的重要性与临床应用 痤疮的分级不仅帮助医生评估病情,还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轻度痤疮可以通过外用药物进行有效控制,而中度至重度痤疮则需要结合系统治疗和外用药物的综合方案。通过精确的分级,医生可以更好地管理患者的预期,减少副作用,并提高治疗依从性。 外用药物治疗 01 维A酸类药物 维A酸类药物在痤疮的外用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溶解微粉刺和粉刺,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指南中推荐的外用维A酸类药物包括第一代的全反式维A酸和异维A酸,以及第三代维A酸如阿达帕林和他扎罗汀。阿达帕林因其较好的耐受性,通常作为轻中度痤疮患者的首选药物。使用时应注意维A酸可能导致的光敏性和皮肤刺激反应,建议患者在夜间使用,并避免日晒。 02 抗菌药物的应用 过氧化苯甲酰是痤疮的首选外用抗菌药物,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并且未出现耐药性问题。指南建议,从2.5%浓度的过氧化苯甲酰开始使用,逐渐提高浓度,以减少刺激反应。外用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林霉素等则因其抗炎作用适用于炎性痤疮,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性,因此不建议单独或长期使用。指南推荐将外用抗生素与过氧化苯甲酰或维A酸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耐药性风险。 03 其他外用药物 指南中还提到了其他外用药物,如壬二酸、水杨酸和硫磺。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痤疮丙酸杆菌、抗炎和剥脱作用,在轻中度痤疮治疗中起到辅助作用。壬二酸特别适用于色素沉着和炎性痤疮患者,水杨酸则通过轻微的角质剥脱作用帮助减少粉刺和丘疹。 系统药物治疗 01 口服抗生素 对于中重度痤疮患者,口服抗生素是常用的系统治疗方法。指南推荐首选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100-200 mg/d)和米诺环素(50-100 mg/d),这些药物不仅对痤疮丙酸杆菌敏感,还具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米诺环素由于在组织中浓度较高,且耐药性低,常作为优先选择。口服抗生素的疗程通常不超过8周,治疗期间应避免单独使用,并与外用维A酸类药物或过氧化苯甲酰联合使用,以减少耐药性。 02 口服维A酸类药物 口服维A酸类药物如异维A酸是治疗重度结节囊肿型痤疮的一线药物。其机制包括显著抑制皮脂腺的脂质分泌、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以及抗炎和预防瘢痕的形成。异维A酸的推荐剂量为0.25-0.5 mg/kg·d,重度痤疮患者可逐渐增加至0.5-1.0 mg/kg·d。治疗过程中,异维A酸的副作用常见但大多数可逆,如皮肤黏膜干燥、血脂升高、肝功能异常等,需要定期监测。 03 抗雄激素治疗 抗雄激素治疗适用于伴有高雄激素表现的女性痤疮患者,如面部中下1/3区域的皮损、月经不规律、肥胖、多毛和雄激素性脱发。常用的抗雄激素药物包括雌激素和部分孕激素混合的复方制剂(如短效避孕药)和螺内酯(60-200 mg/d)。这些药物通过抑制雄激素的生成或阻断其受体,减少皮脂腺分泌脂质,从而改善痤疮。 物理与化学治疗 01 光动力疗法和红蓝光治疗 光动力疗法(PDT)通过外用5-氨基酮戊酸在毛囊皮脂腺单位的富集,并通过红光(630 nm)或蓝光(415 nm)的照射,抑制皮脂分泌并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对于系统药物治疗失败或患者不耐受的中重度痤疮,PDT可作为替代治疗方法。单独的蓝光照射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而红光照射有助于组织修复,可作为中度痤疮的备选治疗。 02 激光与强脉冲光 指南推荐使用多种激光治疗痤疮及其后遗症。1320 nm、1450 nm和1550 nm的近红外波长激光有助于抑制皮脂腺分泌和抗炎作用。强脉冲光和脉冲染料激光可帮助炎性痤疮后期的红色印痕消退。非剥脱性点阵激光(如1440 nm、1550 nm激光)和剥脱性点阵激光(如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对痤疮瘢痕有一定改善效果。 03 化学剥脱治疗 化学剥脱术通过果酸、水杨酸等物质的应用,减少角质形成细胞的粘着性,加速表皮细胞脱落和更新,具有抗炎作用。浅表化学剥脱术特别适用于轻中度痤疮及痤疮后色素沉着的辅助治疗。 特殊人群的痤疮治疗 01 儿童痤疮 针对青春期前儿童的痤疮,指南推荐使用低浓度的外用药物,如2.5%过氧化苯甲酰/1%阿达帕林凝胶组合,适用于≥9岁的患儿。对于12岁以下儿童,建议避免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和口服维A酸类药物。针对儿童痤疮的治疗需要谨慎选择药物,尤其是系统治疗,应严格控制使用范围和剂量。 02 妊娠或哺乳期痤疮 妊娠或哺乳期痤疮的治疗应以安全为前提,优先选择外用药物。过氧化苯甲酰和壬二酸被认为是妊娠期安全的选择,克林霉素也可用于哺乳期痤疮的外用治疗。对于妊娠期的中重度痤疮,必要时可考虑短期使用口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应尽量避免在妊娠前3个月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因其妊娠分级为D,禁用于妊娠期。 中医中药治疗 01 中药内治法 中医在痤疮治疗中强调辨证施治,根据痤疮的不同表现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肺经风热证、脾胃湿热证、痰瘀凝结证和冲任不调证是痤疮的主要证型,分别对应疏风宣肺、清热利湿、化痰散结和调和冲任的治疗原则。常用的中药方剂如枇杷清肺饮、茵陈蒿汤、海藻玉壶汤等,配合中成药如栀子金花丸、连翘败毒丸等,可以有效改善痤疮的症状。 02 中药外治法 中药外治法如湿敷和中药面膜在痤疮的治疗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例如,马齿苋和紫花地丁的水煎液可用于湿敷,帮助减轻炎性丘疹和脓疱的炎症反应。中药面膜如颠倒散(大黄和硫磺的混合粉末)则用于改善结节和囊肿型痤疮。 痤疮的维持治疗 01 维持治疗的重要性 痤疮的维持治疗旨在减轻病情并预防复发,是整体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0.1%阿达帕林,每周使用3次,可以有效维持治疗效果。此外,联合使用低浓度果酸或抗痤疮类功能性护肤品也可作为维持治疗的选择。维持治疗的疗程通常为3至12个月,具体时间应根据患者的皮损情况和治疗反应进行调整。 痤疮的联合与分级治疗 01 联合治疗的重要性 单一治疗方法难以全面覆盖痤疮的所有发病机制,联合治疗至关重要。 联合治疗能作用于痤疮发病的多个环节,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加患者依从性。 02 轻中度痤疮的治疗 通常采用外用药物联合治疗,单独外用药物通常仅作用于4个主要发病环节中的1-2个。 联合外用药物可以扩展到2-3个发病环节,常用的外用药物包括维A酸类、抗生素类、过氧化苯甲酰等。 市场上已有多种联合外用药物的复方制剂可供选择。 03 中重度痤疮的治疗 建议系统药物与外用药物的联合使用,如口服抗生素与外用药物的结合。 还可以将药物治疗与物理或化学治疗方法联合使用,以增强整体治疗效果。 04 痤疮分级与个体化治疗 痤疮的分级反映其严重程度和皮损性质,不同级别的痤疮应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案应充分体现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痤疮后遗症的处理 01 痤疮后红斑与色素沉着 痤疮后遗症如红斑和色素沉着是患者常见的困扰。指南推荐使用强脉冲光、Q开关1064 nm Nd激光等设备进行治疗。此外,外用改善色素类药物如维A酸类药物、熊果苷和左旋维生素C等可以帮助减少色素沉着。 02 痤疮后瘢痕的处理 萎缩性瘢痕的治疗首选剥脱性点阵激光,如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其次是离子束或铒激光治疗。对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可以选择激素局部封闭注射、激光治疗或手术切除等综合疗法。针对较大的凹陷性瘢痕,钝针分离和填充治疗也可作为有效的补充治疗手段。 患者教育与管理 01 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管理 指南强调了健康教育在痤疮治疗中的重要性。限制高糖和高油饮食、避免脱脂牛奶的摄入、规律作息以及适度控制体重都有助于痤疮的预防和改善。此外,痤疮患者,尤其是重度患者,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因此心理疏导也是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02 科学护肤与定期随访 痤疮患者的皮肤护理应根据皮肤类型进行个性化选择。油性皮肤宜选择控油保湿类护肤品,而混合性皮肤在T区应选择控油类产品,两颊部位则应选择舒敏保湿类产品。在使用维A酸类药物或进行化学剥脱治疗时,建议使用修复皮肤屏障的护肤品,以避免皮肤干燥和敏感。定期随访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随访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复发风险。       本指南概述了痤疮的复杂发病机制,包括遗传、激素、皮脂腺异常和炎症反应。指南根据痤疮的严重程度制定了分级,并提供了外用药物、系统药物、物理治疗和中医中药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特别关注特殊人群的安全用药。维持治疗和患者教育被强调为减少复发的关键。整体上,指南为规范和优化痤疮治疗提供了循证依据。 引用文献: [1]鞠强.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9,48(09):583-588.DOI:10.16761/j.cnki.1000-4963.2019.09.020.

刘驰 2024-08-30阅读量477

《中西医结合痤疮诊治专家共识...

病请描述:痤疮(Acne)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皮肤病,全球发病率为9.4%,其中男性发病率为8.96%,女性为9.81%。在中国,痤疮的患病率从8.1%到85.1%不等,其中3%到7%的患者会遗留瘢痕。这种病不仅影响青少年,也逐渐在成人,尤其是女性中增多。其高发率和复杂的病因使得科学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中西医结合痤疮诊治专家共识》由多位中西医专家共同制定,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综合性的痤疮诊疗框架。该共识整合了现代西医和传统中医的治疗优势,特别是在针对不同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的痤疮治疗方面,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案。 文|刘驰 流行病学     根据《中西医结合痤疮诊治专家共识》中的数据,全球痤疮的发病率为9.4%,居全球第八大疾病。中国青少年痤疮的发病率极高,研究显示35%到100%的青年人会出现痤疮。近年来,成人痤疮尤其是女性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报告显示42%的妊娠妇女伴有痤疮,60%的患者在孕期病情加重。而1/3的患者在孕前可能无症状,但在妊娠期间出现。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痤疮的特征也会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在临床治疗中应予以特别关注。 病因和发病机制 01西医角度 痤疮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雄激素作用:雄激素通过刺激皮脂腺分泌大量皮脂是痤疮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角化异常导致毛囊口的堵塞,形成粉刺。 痤疮丙酸杆菌增殖:这种细菌在厌氧环境下大量增殖,引发局部的炎症反应。 免疫炎症反应:皮肤的固有免疫系统在痤疮的发生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如细胞因子、抗菌肽和金属蛋白酶的作用。 02中医角度 中医认为,痤疮的病因复杂,涉及到肺胃蕴热、外感风热、饮食失调、情志内伤等因素。具体而言: 肺胃蕴热:中医认为肺与皮肤关系密切,肺热熏蒸肌肤,导致皮肤发炎,形成痤疮。 外感风热:外界风热邪气侵入体内,循经上冲,熏蒸肌肤,导致痤疮的形成。 饮食失调: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导致胃肠湿热,湿热上行至颜面,形成痤疮。 情志内伤:情绪不畅,导致肝气郁结,冲任失调,气郁化火,上犯颜面,引发痤疮。 临床表现与分类 01临床表现 痤疮的皮损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多形性损害。其中,黑头和白头粉刺是痤疮的初期表现,伴随着炎性丘疹、脓疱的进一步发展,严重者可形成结节和囊肿,并可能留下瘢痕。 02分类标准 在中国,痤疮的严重程度常用Pillsbury国际改良Ⅰ~Ⅳ级分类法,其中: Ⅰ级(轻度):主要表现为粉刺,偶见炎性丘疹。 Ⅱ级(中度):有明显的粉刺及炎性丘疹。 Ⅲ级(中度):炎性丘疹及脓疱明显增多。 Ⅳ级(重度):除以上皮损外,还可见结节、囊肿等严重损害。 诊断与鉴别诊断 01诊断要点 痤疮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如面部、胸背部的开口或闭口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诊断时应特别注意粉刺的存在,因为这是痤疮的重要标志之一。 02鉴别诊断 痤疮需要与玫瑰痤疮、激素相关性痤疮、细菌性毛囊炎、嗜酸性毛囊炎等疾病进行鉴别。例如,玫瑰痤疮通常伴随面部潮红和毛细血管扩张,而不是粉刺。 实验室检查 01痤疮丙酸杆菌检测 虽然痤疮丙酸杆菌是痤疮的主要致病菌,但临床上通常不需要常规检测其存在。这是因为该菌的数量并不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且抗生素治疗后该菌数量并不显著减少。 02内分泌相关检查 对于怀疑有高雄激素血症的患者,性激素检测是必要的。最好在月经周期的1~5天进行检测,以减少月经周期对激素水平的影响。另外,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指标在某些重度痤疮患者中可能存在异常。 治疗方案 01西药治疗 抗菌药物:首选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建议使用剂量为50~100mg/d,疗程不超过8周。 维A酸类药物:异维A酸是重度痤疮患者的常用药物,起始剂量为0.25~0.5mg/kg/d,可根据疗效调整剂量。 抗雄激素药物:如螺内酯,推荐剂量为60~200mg/d,疗程3~6个月。 糖皮质激素:对于暴发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可短期使用泼尼松(20~30mg/d)联合异维A酸治疗。 02中药治疗 根据不同的证型,中药治疗可分为: 肺经风热证:表现为红色或皮色丘疹、粉刺,治法疏风清肺,方药如枇杷清肺饮。 脾胃湿热证:以红色丘疹、脓疱、结节为主,治法清热利湿,方药如芩连平胃散或茵陈蒿汤。 痰瘀结聚证:主要表现为结节及囊肿,治法活血解毒、化痰散结,方药如海藻玉壶汤或仙方活命饮。 冲任不调证:多见于女性,以粉刺、丘疹为主,治法调和冲任、理气活血,方药如逍遥散或知柏地黄丸。 03外用治疗 维A酸类外用药物:适用于轻度痤疮,单独或联合使用。 过氧化苯甲酰:为炎性痤疮的首选外用抗菌药物。 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林霉素等,适用于炎性皮损,但因耐药性问题,通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04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光动力疗法(PDL)、蓝光杀菌抗炎和红光修复组织。研究表明,PDL联合Nd激光治疗对炎性和非炎性痤疮具有良好的效果。 预防和生活方式管理 01饮食管理 饮食与痤疮的关系密切,高糖、高脂饮食可能加重痤疮症状。建议患者控制饮食,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 02睡眠与作息 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不佳与痤疮的严重程度相关。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03心理支持 痤疮患者常伴随心理压力,建议通过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生活质量。 儿童与特殊人群的治疗 01儿童痤疮治疗 对于8岁以上的儿童,四环素类药物是首选,8岁以下的儿童则建议使用红霉素或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于中重度儿童痤疮,口服异维A酸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02妊娠期痤疮管理 妊娠期痤疮患者的治疗需特别注意药物的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如维A酸类药物。       《中西医结合痤疮诊治专家共识》综合了现代西医和传统中医的治疗优势,提供了全面的痤疮诊疗指导。共识强调了痤疮的多因素病因,结合了西医的抗菌药物、维A酸类药物等疗法,以及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形成了针对不同痤疮类型的有效治疗方案。这一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治疗指导,有助于提升痤疮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引用文献: [1]赵俊英.中西医结合痤疮诊治专家共识[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21,14(05):257-260.

刘驰 2024-08-30阅读量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