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腹部 > 脾肿大 > 预防

脾肿大预防

脾肿大预防相关内容 更多>

为什么有的患者做&ldquo...

病请描述:什么是骨髓检查? 骨髓检查是淋巴瘤诊断中最为重要的一类检查。对于高度怀疑为淋巴瘤,但是没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皮肤病变或者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的患者,骨髓检查可以帮助确诊淋巴瘤。   而对于那些已经确诊的患者,骨髓检查同样也对分期、治疗方案的确定、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淋巴瘤尽管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但是具有异质性、侵袭性的特点,除了可以侵犯淋巴结外脏器,还会侵犯骨髓或外周血,即淋巴瘤骨髓浸润。一旦发生骨髓浸润,淋巴瘤的分期就会上升为IV期,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因此,骨髓检查可以说伴随着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方方面面。   由于骨髓检查是一项侵入性的检查,所以医生在检查前会和患者沟通,签署知情同意书。在注射局部麻醉剂后,根据不同的穿刺部位,患者采取仰卧位、俯卧位、坐位等进行骨髓穿刺。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骨髓检查手段已经发展到骨髓活检、流式细胞术、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检测等等。   其中,骨髓活检是诊断淋巴瘤骨髓浸润的金标准,骨髓活检取材体积比较大,可以方便医生判断骨髓增生的程度,以及骨髓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对淋巴瘤的检出率更高。   什么是腰穿? 有些淋巴瘤患者除了需要做骨髓穿刺,还需要做腰椎穿刺,也就是俗称的腰穿,二者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很多患者无法区分二者,还有的患者会问,为什么自己需要做腰穿,而别人不用?   首先,腰穿和骨穿的穿刺部位是不同的。腰穿,顾名思义是在腰部进行穿刺,选择的部位是腰椎,通常是第四腰椎棘突下方。而骨髓穿刺的部位是胸骨、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腰椎棘突等等部位,不局限于腰椎。腰穿通常取的是脑脊液,而骨髓穿刺取的是骨髓组织。   由于淋巴瘤的侵犯性较强,如果累及中枢神经,预后往往比较差,因此需要通过腰穿判断是否已经侵犯到中枢神经。所以通常被怀疑或者已经确定具有肿瘤的中枢神经侵犯的患者,往往需要做腰椎穿刺。特别是一些侵袭性和中度侵袭性的淋巴瘤,比如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等。   除了诊断是否发生中枢神经侵犯,腰穿还可以实现小剂量的化疗药物鞘内注射,以预防和治疗中枢侵犯。   结语 骨穿和腰穿是淋巴瘤诊断中需要用到的两种检查手段,大部分患者都需要通过骨髓穿刺来诊断和评估预后,而那些具有中枢神经侵犯风险的患者,还需要进行腰穿。二者在操作方法和取材上有所区别,但都是成熟的检查手段,患者需要克服紧张焦虑的心理,积极配合检查,并且在穿刺后避免感染。

微医药 2023-11-30阅读量636

风湿闰月说 | 不可忽视的健...

病请描述:最近,有收到患者后台留言,让我们出一期关于成人斯蒂尔病(AOSD)的科普文章,作为宠粉的黄闰月医生,这个要求必须得妥妥的安排。 AOSD,这个曾经让人颇感陌生的名词,近年来逐渐进入公众视野。那么,什么是AOSD?它的发病机制又是怎样的?又该如何诊断和治疗呢? 今日就让黄闰月医生来向大家就此病进行一番科普吧~ 什么是AOSD? AOSD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包括反复高热,关节痛或关节炎,一过性皮损,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血沉及血清铁蛋白等升高,严重者可伴多系统损害的全身综合征。 AOSD的发病年龄从14~83岁不等,好发于青壮年(16~35岁),女性患病率稍高于男性。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男性的发病率为 0.22人/10 万人,女性的发率为 0.34人/10 万人。 AO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确定,但研究表明,它可能与遗传、感染因素和免疫系统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AOSD的诊断标准 本病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属于排他性诊断。 最常用是1992年Yamaguchi提出的诊断标准(详见表1),这个标准应用的前提需要排除感染性疾病、血液病、肿瘤及其他结缔组织疾病的可能。 AOSD的药物治疗 目前,在临床上,AOSD尚无根治办法。 西医主要根据其发病时出现的症状,采取针对性治疗,运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抗风湿药等来控制炎症、缓解症状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虽然这些药物的应用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会带来肝肾损伤、骨质疏松、胃肠刺激等不良反应,且部分患者常规药物治疗不理想,病情难以控制。 而中医药治疗此病具有一定优势,既能控制病情发展,又能降低西药治疗此病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可减少复发,提高治疗效果。 根据AOSD的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归于“痹病”“热痹”“风湿热”“温病”等范畴,其基本病机是人体正气不足,热毒蕴结,充斥三焦,主张通过辨证论治分型来进行治疗: ① 痹热者,治以疏风清热,气营两清为主; ② 痹痛者,治以清热宣痹,通络止痛为主; ③ 阴虚者,治以滋阴清热,凉血解毒为主。 黄闰月医生小贴士 AOSD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容易被误诊。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其特点,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 相信在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下,AOSD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缓解。 温馨提醒:本文基于疾病科普分享,不能代替医院就诊。意见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式请遵医嘱。 参考文献: [1]金毫林,朱婉华,周子朋等.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成人斯蒂尔病的经验[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3(02):185-188. [2]路秀云,于慧敏,尹凤祥等.王振宇教授治疗成人斯蒂尔病经验采撷[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16):104-106. [3]李圣. 成人斯蒂尔病的临床特征及复发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20.DOI:10.27461/d.cnki.gzjdx.2020.003205. [4]刘晓蕾,王娟,王苏丽等.晚发成人斯蒂尔病的临床特点分析[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9,25(01):11-15. [5]张浩浩,武圣超,张仲博等.成人斯蒂尔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25):145-148. [6]严瑶琦,苗丽丽,孙静等.中药治疗成人斯蒂尔病的用药规律研究[J].新中医,2018,50(03):33-36.DOI:10.13457/j.cnki.jncm.2018.03.009. [7]王宏莉,邓田莲,唐先平.108例成人斯蒂尔病患者中医证型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07):963-966.DOI:10.19945/j.cnki.issn.1006-3250.2017.07.026. [8]宋倩,刘健.成人斯蒂尔病中医证候学临床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10):1445-1448.DOI:10.16448/j.cjtcm.2015.0540. [9]王智航. 成人斯蒂尔病的中医辨证论治[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

黄闰月 2023-10-30阅读量477

出血热

病请描述: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我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在俄罗斯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现我国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但HFRS病毒的传播几乎遍及世界各大洲。在我国已有半个世纪的流行史,全国除青海、台湾省外均有疫情发生。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本病年发病数逾10万,已成为除病毒性肝炎外,危害最大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流行病学 马尔堡出血热(Marburghemorrhagicfever,MHF)是一种以急性发热伴有严重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传染性疾病,经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1967年秋,德国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几家疫苗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因在实验中接触一批从乌干达运来的非洲绿猴后,同时爆发一种严重出血热。马尔堡疫苗研究所首次从上述患者的血液和组织细胞中分离出一种新病毒,因而命名为马尔堡病毒(MarburgVirus),其所致的疾病称为马尔堡出血热。 传染源 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和病人是主要传染源。通常先由被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绿猴)将病毒传染给人,然后再由病人传染给其他健康人。马尔堡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症状越重的患者传染性越强,潜伏期患者的传染性弱。人不是病毒自然循环中的一部分,只是偶然被感染。 本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储存宿主目前尚不清楚。 传播途径 主要经密切接触传播,即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尸体,以及感染动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经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在非洲疫区,因葬礼时接触病人尸体,曾多次发生本病暴发。通过密切接触也可以造成医院感染和实验室感染。此外,通过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等可造成医源性传播。有报道,病人在临床康复3月内,仍可在精液中检出马尔堡病毒,因此,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通过含本病毒的气溶胶感染实验动物也有报道。 人易感性 人对马尔堡病毒普遍易感,高危人群为接触被感染的动物及病人尸体者,以及密切接触病人的亲属和医护人员。人在感染2周后可产生中和抗体,从而获得免疫力。1985~1987年在几个非洲国家的一般人群中进行病毒性出血热抗体检测发现,抗马尔堡病毒抗体的阳性率为0.39%。 流行特征 至今,马尔堡出血热的自然流行局限于一些非洲国家,如刚果、安哥拉等,无明显的季节性。在1998年刚果发生马尔堡出血热流行前,本病多为散发,但在家庭、医院及社区内也可暴发。 病原学 形态与结构 马尔堡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在自然状态下,病毒呈多态性,有时呈分支或盘绕状,盘绕成"U"或"6"形状或环形。马尔堡病毒为RNA病毒,直径80nm,长度700~1400nm,表面有突起,有螺旋形包膜。包膜内有一个管状核心结构,为螺旋状核衣壳所围绕。 分子生物学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长约19kb,编码7种病毒蛋白,包括N蛋白(nucleoprotein,NP)、病毒蛋白35(VP35)、病毒蛋白30(VP30)、病毒蛋白24(VP24)、糖蛋白4(gp4)、RNA依赖的RNA聚合酶主要成分糖蛋白7(gp7)和次要成分病毒蛋白40(VP40)。 生物学特性 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56℃30分钟不能完全灭活,但60℃1小时感染性丧失。在室温及4℃存放35天其感染性基本不变,-70℃可以长期保存。一定剂量的紫外线、γ射线、脂溶剂、β-丙内酯、次氯酸、酚类等均可灭活。 本病毒可在多种细胞中培养,其中包括Vero细胞、VeroE6细胞和Hela细胞等。 目前只发现一种血清型。 病因病理 病毒原理 引起出血热的病毒是汉坦病毒。这种病毒侵入人体后直接作用于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导致组织或器官的水肿,从而出现全身皮肤粘膜的充血或出血,如病人的面颊、鼻、颈部、前胸、上臂等处发红或有出血点,并危及心、肺、脾、胃、肾、脑垂体、肾上腺等多处脏器;有些病人还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极易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最为严重的是损害人的肾脏,重者往往死于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病毒还会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严重的头痛、眼眶痛、腰痛及全身疼痛,病人普遍出现高热。重症或未能及时治疗的病人,后期往往出现心力衰竭、肺肿、自发性肾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该病病情凶险、病程多会迁延月余,即使治愈也需要严格休息至少1-3个月,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发病机制 马尔堡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侵犯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尔后被带至区域淋巴结,在淋巴系统内播散,并通过血行感染肝、脾和其他组织。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1.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导致细胞的直接损伤:其机制是:病毒和细胞表面的凝集素结合,通过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导致细胞坏死。 2.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细胞的间接损伤:其机制是:1病毒由入侵部位扩散至各系统,从而抑制机体固有免疫应答,包括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对1型干扰素的应答;2由于病毒感染,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的活化受到部分抑制,从而影响体液免疫反应;3在整个感染过程中产生大量淋巴细胞凋亡,导致免疫抑制;4受感染的巨噬细胞产生各种介质,并通过各种途径导致严重病变,如细胞表面表达组织因子引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导致血管功能失调、低血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病理改变 除横纹肌、肺和骨骼之外,几乎所有器官都可受损。其中肝、肾、淋巴组织的损害最为严重,脑、心、脾次之。肝、脾肿大,呈黑色。肝易破碎,切开时有多量血液流出,呈浅黄色。脾明显充血,滤泡消失,髓质软,呈粥糊样,在红色脾髓中可见大量巨噬细胞。红髓坏死并伴淋巴组织破坏,脾小体内淋巴细胞明显减少。肝细胞变性和坏死,常见透明变性。库普弗细胞(枯否细胞)肿胀凸出,充满细胞残渣和红细胞,窦状隙充满细胞碎屑。门静脉间隙内单核细胞蓄积,但在肝坏死达到高峰时,可见肝细胞再生现象。淋巴组织的单核细胞变形。除了局限的出血和小动脉内膜炎外,肺内损害较少。神经系统的病变主要散布在脑神经胶质的各种成分,包括星状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神经细胞等。神经胶质的损害有两种,一是增生性,表现为胶质结节和玫瑰花状形成。二是变性,表现为核固缩和核破裂。脑实质中可见多处出血。此外,还普遍存在脑水肿。 病情诊断 临床表现 起病急、发热、肌肉酸痛、头痛、咳嗽、胸痛、呕吐、腹痛、腹泻,皮下和结膜有出血点及其他部位出血表现,在躯干和肩部出现紫红色的斑丘疹,少尿、无尿,谵妄、昏迷等。 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发病早期即可检测到蛋白尿,转氨酶升高。血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显著减少。 2.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马尔堡病毒的N蛋白抗原(敏感度为40ng/ml),可用于早期诊断。 取皮肤组织活检,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马尔堡病毒抗原。 3.血清学检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ELISA等检测抗马尔堡病毒IgM和IgG抗体。一般IgM抗体在发病后第7天出现,持续2~3月,单份血清IgM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增高4倍以上者也可诊断。 3.核酸检测[LD1]:逆转录PCR(reversetranscriptionRT-PCR)和实时逆转录PCR(realtimereversetranscriptionPCR)检测血清中病毒RNA,可用于早期诊断。 4.病毒分离:接种病人的血液、咽分泌物或尿液等于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阳性者可以诊断。但必须注意,马尔堡病毒分离只能在BSL4级实验室中进行。 诊断标准 本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依靠抗原检测、病毒分离和病毒核酸检测等。对来自马尔堡出血热疫区或接触过新输入的非洲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人员,急骤起病,发热,有全身肌肉疼痛、头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及出血症状,使用抗生素和抗疟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应高度怀疑为马尔堡出血热。如发现马尔堡病毒的N蛋白抗原阳性,病毒RNA阳性,以及从病人的标本中分离出病毒,即可诊断为马尔堡出血热。 鉴别诊断 1.其他病毒性出血热:1埃博拉出血热:与马尔堡出血热在传染源、传播途径、疫区分布等多方面极其相似,通常无融合性皮疹,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鉴别。2肾综合征出血热:有鼠类接触史,临床上有明显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鉴别。3新疆出血热:为自然疫源疾病,主要分布于有硬蜱活动的荒漠和牧场。发病有明显季节性,每年4~5月为流行高峰,患者有蜱叮咬史。4登革出血热:有伊蚊叮咬史,临床表现与马尔堡出血热相似,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鉴别。 2.拉沙热:一般起病隐匿,主要症状为全身不适、发热、头痛、咽喉痛、咳嗽、恶心、呕吐、腹泻、肌痛及胸腹痛等;早期可见淋巴细胞减少,后期中性粒细胞增多;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与马尔堡出血热鉴别。 2.疟疾:典型症状为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后缓解,血涂片可找到寄生虫,应用抗疟药治疗有效。 3.细菌感染:血常规检查通常表现为白细胞升高,血培养可帮助诊断,抗生素治疗有效。 由于马尔堡出血热在发病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因此,应在发病早期进行抗原检测、病毒分离、核酸检测和血清学试验,以便尽快作出正确诊断。 临床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现有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 一般支持治疗 应卧床休息,就地隔离治疗。给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 液体疗法 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补液应以等渗液和盐液为主,常用的有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等。以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恢复期病人血清治疗 如给早期病人注射恢复期患者的血清,可能有效。 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重症病人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治疗重在早期 出血热病毒对人的危害涉及机体多种器官,病变可累及全身各系统,但是这种危害是渐进性的。倘若患病后尽早治疗,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尽早休息,即可抵御病毒的毒性作用,也可能减少机体的损耗,因此可明显增加康复的机会。 早治疗的前提在于早发现。出血热病人发病早期的典型表现为突起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这种高热通常持续4-6天。由于病毒引起的神经中毒现象,病人会出现头痛、眼眶痛、腰痛,即"三痛"症;因病毒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病人还会出现颜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俗称"三红",很象"酒醉貌",躯干及上肢皮肤出现条索状出血点,眼球结膜血。病人还常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重症病人会出现咯血、呕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现象。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血小板下降,并有尿蛋白阳性、血尿、尿内出现膜状物等肾功能损害表现。 如果对早期病人不细心鉴别,很容易误以为是"感冒"。我国南方高发病区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寒热脸红酒醉貌,头痛乏力象感冒;皮肤粘膜出血点,呕吐腹泻蛋白尿"。

王义德 2023-10-25阅读量574

警惕:便血不一定是痔疮!浙江...

病请描述:图片来源:微博 最近微医君看到一则新闻,浙江一位73岁的老人做肠镜后发现了4厘米的肿块,最终被确诊为大肠癌前病变,“意外”的是,老人的三个兄弟姐妹也查出了多发息肉。最开始以为大便带血就是痔疮,没太在意,没想到耽误了治疗。你以为只有痔疮才会导致大便带血?并不是哦! 这9种疾病 会造成大便出血 大便出血还真不一定是痔疮,引起的原因有很多,只不过痔疮是相对最为常见的一种。 痔核或肛裂、肛瘘等都是便血常见病因之一,内痔出血最为多见。血色一般比较鲜红,不会和粪便相混,也没有黏液,很多情况下甚至会滴血,别怕!是痔疮本痔了。直肠癌也会造成大便带血。如果你35岁以上,存在慢性腹泻或者反复出现黏液脓血样便,还总是想拉却拉不出来,抗炎治疗也没有太大作用,可能是直肠癌。 痔疮、直肠癌的便血区别 痔疮:便血颜色较红,随大便滴出;大便性状变化不大;不会出现排便困难; 直肠癌:便血带有黏液和脓液;排稀烂便;大便次数增多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结肠癌会造成排便习惯的改变,出现腹泻、便秘、大便变细等情况,同时粪便中也会伴有黏液脓血。 如果存在直肠、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息肉,大便外面往往会附着新鲜的血液。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结肠炎症,发作期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大便一般也会出现黏液脓血,如果比较严重的话,甚至会变现为血水样便。如果发生肠套叠,大便时通常会排出黏液血便,而真正的粪便却不多,甚至没有。 细菌性痢疾在慢性期也存在间断性发作的黏液、脓血便,每次量不多,也经常会出现想拉却拉不出的情况。阿米巴痢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染上后大便会变成暗红色的果酱样,而且一般量会比较多,还有脓性黏液。慢性腹泻、大便带血或呈脓血样也是血吸虫病的常见表现,同时还会出现肝脾肿大、全血细胞降低等症状。 结直肠癌的三大早期表现 大便带血只是其一 结直肠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如果拖到出现贫血、身体消瘦等症状,往往已经处于癌变中晚期。 发病影响因素性别和年龄的不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不同,有研究显示,男性患结直肠癌的概率是女性的2.2倍,同时年龄增长也会使发病率上升,大部分病例都发生在40~49岁。缺乏运动、吸烟、喝酒也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另外,高脂、高热量、低膳食纤维的饮食也是诱发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限制高脂饮食,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对预防结肠癌十分重要。 根据Martínez Góngora等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红肉和加工肉的摄入量与癌症高发风险呈正相关,过量食用红肉或采用不良的烹饪方式,都会增加肠癌的发生风险。长时间不排便,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慢性便秘,会使粪便在肠道中停留过久,增加肠黏膜与粪便中毒性物质的接触时间,升高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三大早期表现黏液脓血便:早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肿瘤的生长导致黏膜发生糜烂、溃疡或破裂而引起出血,大多呈鲜红色或深红色,也可能被染成棕红色。由于肿瘤表面黏膜破损、渗液、细菌感染组织细胞脱落坏死等原因,大便中往往会含有黏液及脓细胞。 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变多,大便变细,出现腹胀、腹泻、排便不尽等症状,可能交替出现便秘的情况。腹胀、腹痛:下腹部出现胀痛,往往预示着病情的加重。 直肠癌高危人群 存在大肠息肉病史 曾患大肠癌或乳腺癌 存在大肠癌或大肠息肉家族史 存在慢性结肠炎病史 存在胆囊切除术史 结直肠癌早期没有任何症状,一旦出现便血就说明已经出现损伤,而肠镜检查是发现早癌的重要手段,必要时尽快就医检查。 4类人建议早做肠镜检查 一般来说,50岁以上的人群都建议定期做胃肠镜检查,特别是存在胃癌、肠癌家族史的人,检查的年龄也要提前到40岁。对于喜欢吃烧烤、腌制食物,长期吸烟、喝酒的人,定期的胃肠镜检查也很有必要。 而肠镜检查主要针对出现下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如果存在腹部胀痛、腹泻、便秘等症状,需进一步确诊的话,则建议进行肠镜检查。另外,如果你出现了腹痛、大便颜色改变、食欲忽然减退、体重突然下降等情况,也建议做一个肠镜检查。发生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可以通过肠镜来判断出血原因,明确病情。患有肠息肉或进行过肠道手术的患者,需要定期做肠镜检查来观察病情,便于诊断和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李娟. 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及表现,如何治疗[J]. 健康必读,2021(17):166. [2]李佳,魏孝礼,白玉贤. 异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危险因素与治疗研究[J]. 医学综述,2022,28(2):290-295. DOI:10.3969/j.issn.1006-2084.2022.02.014. [3]柳健,廖斐,董卫国. 早发性结直肠癌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 医学研究杂志,2022,51(5):26-29. DOI:10.11969/j.issn.1673-548X.2022.05.007. [4]祝朝勇. 九种疾病可引起大便出血[J]. 医药与保健,2012,20(7):21. [5]刘春. 哪些人最应该做胃肠镜检查[J]. 饮食保健,2020,7(23):254-255. [6]秦全喜. 便血未必是痔疮,肠镜检查有必要[J]. 医师在线,2019,9(1):35. DOI:10.3969/j.issn.2095-7165.2019.01.024. [7]张继东. 莫把直肠癌当痔疮[J]. 现代养生,2014(1):29-30.

健康资讯 2023-06-19阅读量1714

脾肿大预防相关医院 更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503.3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220.4万

苏州市立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8.4万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十梓街院区

三级甲等 预约量:4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