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牛先生本是一位性格开朗,善于交流的人,在3年前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表情也异常的严肃,刚开始家人担心他有工作压力,经常开导他,但牛先生说他没有压力,就只是不想说话,对此,家里人也是束手无策,甚至怀疑他是精神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带他去了精神科,服用了一段时间抗抑郁焦虑的药物。后来,牛先生的家人逐渐发现,他不仅不愿意与人接触交流,行动也变得迟缓,于是来到了医院就诊,在进行相关检查后被确诊为患上了帕金森病。 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学廉教授介绍:帕金森病是中脑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引起的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其发生与年龄、遗传因素及接触环境毒素有关,主要发病人群集中在60岁以上老人,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和肿瘤之后,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杀手”,目前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根据疾病进展的不同阶段、患者的个体差异,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实现“专病专治”。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帕金森病早期的首选治疗手段,但药物疗效较好的阶段即“蜜月期”过后,单纯的药物治疗已经无法控制病情,患者会出现异动症、开关现象等症状。经过帕金森关爱中心多学科团队充分评估后,可考虑进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BS),缓解患者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帕金森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初期症状复杂多样且不典型,很容易被忽视,因此要及早识别帕金森病的危险信号,早干预早治疗。1、早期震颤 往往从一侧上肢手部开始,呈节律性搓丸样动作,且静止时易发生。2、行动迟缓和步态异常 刷牙、系纽扣等一些精细的动作变得缓慢吃力,走路感觉迈不开步子,迈步时腿突然“僵住”,姿势不稳。3、不典型的“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失眠、多梦、焦虑、抑郁、记忆力下降、便秘等,病情发展到后期还会出现“面具脸”,患者通常表情呆板。 王学廉教授提醒:如果出现以上这些症状,应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行确诊。虽然帕金森病不能完全治愈,但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和细致护理等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能够很好地控制帕金森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学廉 2025-01-23阅读量855
病请描述: 来自河南的吴阿姨,今年62岁,患帕金森病已经7年了。患病初期,吴阿姨只是手抖,但抖动幅度并不是很严重,对日常生活没有大影响,就没有去医院检查。 1年后,症状加重,吴阿姨在切菜的时候,手部突然抖动不止,吴阿姨努力的想控制住抖动,但越紧张抖动的越严重,一不留神切到了手。家人看见之后,觉得不能再拖下去了,带着吴阿姨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帕金森病”,予以美多芭等药物治疗。 服药起效后吴阿姨手部抖动明显减轻,维持约4小时,效果较好,2年后吴阿姨逐渐出现肢体僵硬、起步困难,前往医院复诊,医生建议增加药物用量,疗效良好。随着病情逐渐加重,吴阿姨出现双侧肢体震颤、僵硬、姿势步态异常,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吃饭的时候菜夹不到嘴里,每次洒一桌子,也无法自己系鞋带、系纽扣。 多次调药后,效果仍然不是很乐观,常年来,病情的折磨和服药带来的副作用将吴阿姨折磨的苦不堪言。吴阿姨的儿子看到母亲这样很是心疼,在网上查询有效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了解到帕金森病可以通过脑起搏器手术来治疗。 在朋友的引荐下,来到了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学廉教授的门诊处。经过王学廉教授的详细问诊,了解到吴阿姨服药多年,目前效果不佳,且有做手术的意向,建议入院评估手术。 吴阿姨入院后,积极配合各项术前评估,检查结果无明显手术禁忌,行立体定向脑深部电极植入术,手术顺利,术后无不良反应。一月后开启神经刺激器,开启瞬间,吴阿姨肢体震颤、僵硬等症状基本消失,也无不良反应。 近期吴阿姨来到医院调整参数,反馈到自己目前生活已经完全可以自理了,还能为家人做一日三餐,幸福感满满的。 王学廉教授表示:帕金森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无法治愈。帕金森病人体内缺乏一种叫多巴胺类的物质,所以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缓解患者症状,而脑起搏器手术是抑制脑内一些核团的异常放电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当药物出现明显的副作用时,就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了。手术治疗可以改善药效过了之后的症状,当药物治疗无法满足生活质量要求时,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早期介入手术可以减少药物带来的并发症,可以更好、有效、长期的控制症状。
王学廉 2024-10-08阅读量1142
病请描述: 什么是足下垂? 足下垂(尖足)是骨外科体征之一,指的是在行走过程中,由于踝关节背伸力量不足,导致前足无法抬起,患者为了避免拖拽脚趾,行走时可能拖着患足或抬高下肢,落地时总是足尖先触地,仿佛在跨一道门槛,即“跨阈步态”,部分患者可有小腿外侧及足背部感觉障碍。这一现象多与足内翻或外翻同时存在,影响患者的步态和日常活动。 01 足下垂形成的原因 神经损伤: 腓总神经损伤和坐骨神经损伤是导致足下垂最常见的原因。这些神经损伤可能由外部挤压伤(交叉腿,习惯性或长期蹲跪)、脊髓损伤、小儿麻痹、腰椎间盘突出等因素引起。神经损伤后,会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引起局部肌肉僵硬和生物力学的改变,从而导致足下垂。 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症、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等肌肉疾病,也会导致足下垂。肌肉萎缩使肌肉的纤维变细甚至消失,导致肌肉体积缩小,影响踝关节的背伸功能。 骨骼病变: 跟踝关节的病变、腰骶神经丛损害、腰骶神经根损害等,也会引发足下垂。这些病变可能由外伤、椎间盘突出、脊髓占位等引起,影响神经的正常传导和肌肉的功能 其他疾病: 如脑卒中、脊髓灰质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等,也可能导致足下垂的发生。 02 足下垂的症状表现 足下垂的主要症状包括: 步态异常: 患者在行走时,常常出现脚部拖地、脚背下垂或脚尖向下翻转等现象。 疼痛与肌肉无力: 患者可能伴有下肢疼痛、乏力等症状,影响日常活动。由于神经损伤或肌肉萎缩,患者可能出现下肢肌肉无力,尤其是踝关节周围肌肉。 踝关节及足部畸形: 长期的足下垂可能会导致踝关节、足部肌肉和韧带的萎缩、变形和僵硬,出现踝关节扭曲、脚弓塌陷等情况。 行走困难: 由于足下垂影响了步态稳定性和平衡能力,患者在行走时可能感到困难,容易摔倒或跌倒 03 常见的诊断方法 足下垂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 神经肌电图检查: 通过记录神经和肌肉的电生理活动,评估神经损害的存在及其程度。 核磁共振检查: 用于观察脊髓、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的结构变化,有助于发现椎间盘突出、脊髓占位等病变。 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检查患者的下肢肌力、肌张力、膝腱反射和跟腱反射等,初步判断神经和肌肉的功能状态。 步态分析: ①足底扫描测试:利用高精度的三维扫描技术,快速、准确地获取患者足部的三维形态数据。 ②足底压力测试:运用压力测量仪器对人体在静止或者动态过程中足底压力进行测试,对不同状态下的足底压力参数进行分析研究,并揭示不同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和模式。 ③三维步态分析:根据步行中的生物力学原理,通过计算机辅助及远红外摄像技术得出人体步行过程中头颈部、躯干和下肢各个关节的运动角度、关节力矩以及地面反作用力等数据。 04 足下垂的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对于神经断裂或严重压迫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牵引截骨术、神经吻合术、髓核摘除术等。 非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以改善神经损伤引起的症状。对于肌肉萎缩症患者,还需给予营养肌肉的药物。 康复锻炼: 物理治疗可以帮助增强足部肌肉的力量和功能。物理治疗师可以使用各种技术,如电刺激、理疗和康复运动,来帮助恢复足部的正常功能。 踝足支具: 将踝关节固定在功能位,在行走过程中可稳定保护踝关节,改善足内外翻、足下垂等畸形,纠正异常步态。 矫形鞋垫: 矫形鞋垫可矫正足内、外翻及扁平足等足部疾患,改善站立、行走功能以及步态。 矫形鞋: 矫正足畸形,维持正常的站立行走姿势,是以矫正足部变形、分散足部压力和减轻疼痛等为目的而设计制作的矫治足部疾患的特殊鞋。
王金武 2024-09-02阅读量1994
病请描述: 赵阿姨今年62岁,今年是她患帕金森病的第7年。患病初期,赵阿姨只是手抖,但抖动幅度并不是很严重,对日常生活没有大影响,就没有去医院检查。 1年后,赵阿姨的症状加重,在切菜的时候,手部突然抖动不止,她越想努力的想控制住抖动,但越紧张,抖动的越严重,一不留神切到了手。家人看见之后,觉得不能再拖下去了,带着赵阿姨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帕金森病”,予以美多芭等药物治疗。 服药起效后赵阿姨手部抖动明显减轻,维持约4小时,效果较好,2年后赵阿姨逐渐出现肢体僵硬、起步困难,前往王学廉教授门诊处就诊,王学廉教授建议增加药物用量,疗效良好。随着病情逐渐加重,赵阿姨出现双侧肢体震颤、僵硬、姿势步态异常,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王学廉教授解释:帕金森病在初期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患者只需要服用少量的美多芭,就可以很好的维持身体正常活动,这一阶段被称为药物蜜月期,但好景总是不长。对于大多数的帕金森病患者而言,这个蜜月期仅仅3到5年后,就会逐渐消失,病情进展加快,患者抖动、僵硬、迟缓等症状加重。 疾病的加重一方面是帕金森病本身的自然进展过程所导致,此时脑内残存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减少,对于左旋多巴的转化和多巴胺的储存、释放都进行性减退。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大量口服外源性的多巴胺,即美多芭所产生的副作用,在临床上经常能够感受到患者服用多巴胺的量越大,进入到晚期的时间就会越快,因而不求全效、细水长流,缓慢增加患者多巴胺的剂量,是临床的治疗原则。 帕金森会突然加重的原因: 服药不规律: 这个是帕金森病加重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帕金森病一旦确诊,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很多轻症患者服药后震颤减轻或是肢体活动灵活就自行减药。 生活不自律、不规律: 经常劳累、熬夜,对身体和精神都有影响,建议帕金森病患者尽量避免劳累、熬夜,保持作息规律。 服药与饮食的互相影响: 蛋白和脂肪等食物是人体营养所需,但是对左旋多巴类药物疗效有影响,所以应将饮食与服药的时间隔开,既不影响身体所需营养,也不影响药物疗效。 不良的情绪和心境: 情绪对病情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乐观的情绪,利于疾病的治疗,不良情绪可加重疾病的治疗,建议患者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病情;家属也多关心、多理解,多多开导患者,家庭支持是治疗帕金森病坚实的基础。
王学廉 2024-08-09阅读量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