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步态异常 > 内容

步态异常内容

【病例分享】广东江门9岁脑瘫...

病请描述:  家住广东江门9岁男孩,出生时有早产(29+2周)病史,从孩子学会走路时发现跟正常小孩不一样,开始做康复治疗,直到7岁多。在康复过程中,孩子的双脚就会变得灵活一些,要是停止康复,孩子的症状就会加重,恢复到没做康复治疗之前的状态,导致孩子出现的屈膝、尖足、马蹄内翻症状,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   经过门诊评估,常崇旺教授介绍:“根据孩子的病史及现有症状,诊断为痉挛型脑瘫,双下肢肌张力5级,左侧跟腱挛缩3.5cm,右侧跟腱挛缩3cm,内收肌40度,为孩子制定治疗方法,第一步:腰部FSPR手术(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离断术),解除下肢痉挛,降低肌张力,让孩子的下肢放松,再加上康复训练,改善孩子的走路姿势;第二步:矫形手术,解决孩子跟腱及马蹄内翻的症状。通过两次手术+康复训练,孩子的走路姿势能趋向正常。”   10月30日,常崇旺教授成功为孩子进行了腰部FSPR手术,术后孩子的腿部轻松,灵活,肌力正常,及前脚掌可以明显翘起,对手术疗效满意。   FSPR术后的康复训练分为两期:   第一期,术后15天,带着腰带下床进行腿部肌肉力量的恢复,因为通过FSPR手术之后患者的整个肌肉力量下降,会有种发软的感觉,这个时期可以做一些床边的康复动作恢复肌肉的力量,为后期的强化训练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期,术后三个月,制定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康复计划,主要在调整改善之前因为长期痉挛导致的走路姿势异常和步态异常,同时教会患者正确的走路步态。   通过“梯度疗法”治疗方案确保了每位患者最大限度的修复,最大可能的降低了单一治疗手段的各种缺点,并通过不同疗法间的相互配合提高疗效,缩短治疗周期,最终实现患者能够独立自主生活的治疗目标。   “梯度疗法”诊疗优势:   第一步:以患者为中心,根据他们的病程,年龄,症状,多学科专家会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让每位就诊患者得到最大的康复机会。   第二步:有效缩短康复周期,对可手术患者。外科医生与康复医生全程合作,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及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缩短康复时间2-5年。   第三步:梯度诊疗,节约治疗费用,提升疗效;经过梯度治疗将避免重复治疗及治疗顺序的不合理,每段治疗中的残留问题进行弥补,通过不同疗法间的相互配合,系统地规划治疗方案,确保每一位患者得到最优康复。   第四步:多学科协作,全病程保驾护航。整合功能神经外科、骨科、影像科、儿科、康复科、麻醉科、精神心理科等多学科优势,确保患者全病程得到规范诊疗帮助。

常崇旺 2025-02-07阅读量267

工作压力大和帕金森病有没有关...

病请描述:牛先生本是一位性格开朗,善于交流的人,在3年前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表情也异常的严肃,刚开始家人担心他有工作压力,经常开导他,但牛先生说他没有压力,就只是不想说话,对此,家里人也是束手无策,甚至怀疑他是精神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带他去了精神科,服用了一段时间抗抑郁焦虑的药物。后来,牛先生的家人逐渐发现,他不仅不愿意与人接触交流,行动也变得迟缓,于是来到了医院就诊,在进行相关检查后被确诊为患上了帕金森病。 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学廉教授介绍:帕金森病是中脑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引起的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其发生与年龄、遗传因素及接触环境毒素有关,主要发病人群集中在60岁以上老人,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和肿瘤之后,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杀手”,目前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根据疾病进展的不同阶段、患者的个体差异,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实现“专病专治”。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帕金森病早期的首选治疗手段,但药物疗效较好的阶段即“蜜月期”过后,单纯的药物治疗已经无法控制病情,患者会出现异动症、开关现象等症状。经过帕金森关爱中心多学科团队充分评估后,可考虑进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BS),缓解患者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帕金森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初期症状复杂多样且不典型,很容易被忽视,因此要及早识别帕金森病的危险信号,早干预早治疗。1、早期震颤 往往从一侧上肢手部开始,呈节律性搓丸样动作,且静止时易发生。2、行动迟缓和步态异常 刷牙、系纽扣等一些精细的动作变得缓慢吃力,走路感觉迈不开步子,迈步时腿突然“僵住”,姿势不稳。3、不典型的“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失眠、多梦、焦虑、抑郁、记忆力下降、便秘等,病情发展到后期还会出现“面具脸”,患者通常表情呆板。     王学廉教授提醒:如果出现以上这些症状,应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行确诊。虽然帕金森病不能完全治愈,但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和细致护理等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能够很好地控制帕金森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学廉 2025-01-23阅读量855

儿童抽动症会产生那些症状

病请描述: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或发声。这种病症可能涉及面部、头部颈部、四肢以及发声等多个方面,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一定影响。下面为大家具体说一下儿童抽动症会产生那些症状。  一、面部抽动  儿童抽动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面部抽动。孩子可能会出现频繁的眨眼、皱眉、耸鼻、咧嘴、缩鼻、扮鬼脸等面部表情。这些动作往往是不自主的,且快速重复,与正常的表情动作有所不同。眼部肌肉的抽动还可能表现为斜眼、翻白眼、凝视等,使孩子看起来眼神不自然或表情怪异。  二、头部及颈部抽动  除了面部抽动,头部及颈部的抽动也是常见的症状。孩子可能会频繁地点头、摇头、扭脖子或耸肩。这些动作可能会突然发生,也可能持续一段时间。颈部肌肉的抽动还可能导致孩子不自觉地耸肩或挺胸。这些动作不仅影响孩子的外观,还可能引起他人的注意,从而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  三、四肢抽动  四肢抽动也是儿童抽动症的一个重要症状。孩子可能会不由自主地甩手、举臂、扭臂、搓手指、握拳、抖腿、踢腿、踮脚、旋转等。这些动作可能会单独出现,也可能组合出现,且往往无法自我控制。随着病情的进展,孩子还可能出现步态异常、身体扭转等复杂症状,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四、发声性抽动  发声性抽动是儿童抽动症的另一大类症状。简单的发声性抽动包括鼻子吸气、喷气、吼叫、清喉咙等声音,这些声音可能是突然发出的,也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复杂的发声性抽动可能包括一些有意义的音节或短语,有时甚至是脏话或骂人话语。孩子在发出这些声音时,往往是无意识的,无法自我控制。  五、心理及精神症状  除了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外,儿童抽动症患者还可能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抑郁、焦虑、性格改变等精神症状,影响他们的社会和学校生活适应能力。这些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需要家长和医生的密切关注。  六、症状的变化和影响  儿童抽动症的症状可能会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有些孩子可能在紧张或焦虑时症状加剧,而在放松或专注于某项活动时症状减轻。因此,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及时就医并进行规范治疗。  七、治疗和关爱  抽动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等多种方法。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同时,家长还应注意孩子的饮食和作息习惯,减少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鼓励孩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沃乐柳 2025-01-21阅读量759

帕金森病人抖得太厉害了还能怎...

病请描述:    7年前孙女士感觉身体没劲,走路慢,没有在意,不久之后出现右手抖,坐那不动手一个劲的抖,紧张时加重,手抖的幅度增大,再往后,影响做饭,吃饭,菜夹不到嘴里,每次洒一桌子。当地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给予美多巴、安坦治疗,起效后维持约4小时,效果较好,2年后孙女士逐渐出现肢体僵硬、起步困难,增加美多巴及安坦的用量,疗效可,随着年限的增长,孙女士双侧肢体震颤、僵硬、姿势步态异常,多次调整药物。     去年年底孙女士来找王学廉教授看诊,肢体颤抖、僵硬明显,走路非常慢,面具脸,服用多种药物,美多巴、安坦、森福罗、珂丹等,药物维持时间缩短至1~2小时左右,起效期间,颤抖僵硬减轻,还能走路,药效过后瞬间就走不了了,颤抖僵硬非常严重。之后孙女士在我院行立体定向双侧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术后一个月开机调控,颤抖、僵硬、迟缓得到很好的控制,孙女士可以生活自理,症状得到控制。     颤抖是早期帕金森病的症状之一,是帕金森病的开端。你是否注意到,你周围的老人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手指出现了不由自主的震颤。一段时间后,这种震颤便慢慢地扩展到整只手,接着蔓延到左下肢、右侧上肢和下肢……发作时。同时,老人的反应变得越来越迟钝,动作变得越来越缓慢,脸部表情看上去越来越僵硬……老人很可能患上了帕金森病。     孙女士目前状况出现了症状波动现象,这种波动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剂末现象”,帕金森患者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后,症状有节律性的波动现象,服药后症状减轻,几小时后,症状又逐渐加重,一直到下一次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后,症状又减轻。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病,治疗过程不能急,在药物治疗没有效果的时候就要接受手术治疗,特别是在“蜜月期”之后是接受脑起搏器手术的最佳时机。脑起搏器手术(DBS)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常用的外科方法,手术治疗安全性高,创伤小,不破坏脑组织,避免了由于神经核团破坏而引起的不可逆的严重并发症。帕金森病患者能不能做手术、预计术后效果怎样,还是需要住院评估,有专业医生进行测评。

王学廉 2024-10-28阅读量1767

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一样吗?

病请描述:帕金森病与特发性震颤均多发于老年期,因此有很多特发性震颤常被误诊为帕金森病。尽管都以震颤为典型症状,但却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那么特发性震颤被当做帕金森病治疗会怎么样?下面我们来通过王学廉教授的总结来了解一下。 1 特发性震颤是什么病? 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以震颤为唯一表现的常见运动障碍性疾病,特发性震颤的唯一症状是震颤,偶有报道出现语调和轻微步态异常。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病因与遗传因素相关,受环境因素影响。患者常述及少量饮酒可使症状显著缓解,次日加重或者正常抖动。 2 特发性震颤什么情况下需要治疗? 特发性震颤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4%-3.9%。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大于65岁的人群发病率为10.2%。特发性震颤发病率较高,但是对于轻度的震颤,在没有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下,就不需要治疗。当病情发展至影响生活、工作和社交时,首先可以选择药物治疗,药物效果不佳,可选择手术治疗。 3 特发性震颤能治好吗? 目前特发性震颤无法根治,它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也是常见的进展性疾病,发展较慢,可能手抖10-20年都没有严重后果。特发性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时加重,是一种特发性疾病,无特效的治疗方式。如果病情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及工作,应考虑手术治疗,即脑深部电刺激术,术后患者震颤基本消失,可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 4 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的治疗方式有何不同? 药物治疗:帕金森病往往使用多巴胺类药物、抗胆碱类药物;特发性震颤多使用抗癫痫药物、β受体阻滞剂、抗焦虑药物和镇静类药物。 手术治疗:共同点是都可以通过脑起搏器手术有效缓解症状,不同之处在于两个病种手术所选择的靶点不同。 5 特发性震颤被当做帕金森病治疗会怎么样? 如果特发性震颤被当做帕金森病治疗,不仅没有效果,还会由于长期服用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而产生很多副作用。比如长期服用息宁、左旋多巴这类药物,会出现嗜睡、脾气暴躁、吞咽困难等副作用。 6 特发性震颤的手术治疗 特发性震颤患者后期可采用手术治疗,即脑深部电刺激术也就是脑起搏器手术,是特发性震颤最理想的治疗方式。术后没有明显并发症及副作用。此手术是可逆的和可调节的。手术不毁损神经核团,在术后漫长日子里还可随病情变化而不断调节,可以长期控制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发性震颤症状。

王学廉 2024-10-28阅读量1354

帕金森病人长期吃药效果不理想...

病请描述:    来自河南的吴阿姨,今年62岁,患帕金森病已经7年了。患病初期,吴阿姨只是手抖,但抖动幅度并不是很严重,对日常生活没有大影响,就没有去医院检查。     1年后,症状加重,吴阿姨在切菜的时候,手部突然抖动不止,吴阿姨努力的想控制住抖动,但越紧张抖动的越严重,一不留神切到了手。家人看见之后,觉得不能再拖下去了,带着吴阿姨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帕金森病”,予以美多芭等药物治疗。     服药起效后吴阿姨手部抖动明显减轻,维持约4小时,效果较好,2年后吴阿姨逐渐出现肢体僵硬、起步困难,前往医院复诊,医生建议增加药物用量,疗效良好。随着病情逐渐加重,吴阿姨出现双侧肢体震颤、僵硬、姿势步态异常,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吃饭的时候菜夹不到嘴里,每次洒一桌子,也无法自己系鞋带、系纽扣。     多次调药后,效果仍然不是很乐观,常年来,病情的折磨和服药带来的副作用将吴阿姨折磨的苦不堪言。吴阿姨的儿子看到母亲这样很是心疼,在网上查询有效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了解到帕金森病可以通过脑起搏器手术来治疗。     在朋友的引荐下,来到了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学廉教授的门诊处。经过王学廉教授的详细问诊,了解到吴阿姨服药多年,目前效果不佳,且有做手术的意向,建议入院评估手术。     吴阿姨入院后,积极配合各项术前评估,检查结果无明显手术禁忌,行立体定向脑深部电极植入术,手术顺利,术后无不良反应。一月后开启神经刺激器,开启瞬间,吴阿姨肢体震颤、僵硬等症状基本消失,也无不良反应。     近期吴阿姨来到医院调整参数,反馈到自己目前生活已经完全可以自理了,还能为家人做一日三餐,幸福感满满的。     王学廉教授表示:帕金森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无法治愈。帕金森病人体内缺乏一种叫多巴胺类的物质,所以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缓解患者症状,而脑起搏器手术是抑制脑内一些核团的异常放电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当药物出现明显的副作用时,就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了。手术治疗可以改善药效过了之后的症状,当药物治疗无法满足生活质量要求时,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早期介入手术可以减少药物带来的并发症,可以更好、有效、长期的控制症状。

王学廉 2024-10-08阅读量1142

聊聊扁平足对人的影响

病请描述:扁平足是最常见的青少年临床问题之一,多伴有疼痛、活动能力下降等。有研究表明,扁平足在青少年当中发病率超过10%,但这一现象家长容易忽视。 扁平足是什么? 足部除了骨头支撑人体的重量,还需要肌腱及韧带等软组织构成的足弓,才能像弹簧一样在跑跳等动作时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不仅保护足部,也让动作更顺畅。 足弓由三个部位构成:内侧纵弓、外侧纵弓及横弓。当支撑足弓的力量不足或是因结构性因素而塌陷,就称为扁平足。其中内侧纵弓正常时较高也较明显,因此扁平足常是以内侧纵弓的塌陷来判断。 扁平足的两种情况 柔韧性扁平足:当承重站立时足弓消失,而在非承重状态下,足弓又能够显现出来。僵直性扁平足:在承重和非承重状态下,足弓都是塌陷的。 扁平足有什么危害 扁平足患者通常会出现足底内侧的疼痛。此外,除了脚部的压力变大之外,也会让膝盖内侧的张力增加,使膝盖内侧韧带的部位产生疼痛,甚至形成X型腿,进而可能影响髋关节。 如果青少年扁平足没有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畸形继续发展,早期出现可复性平足畸形,后期可能发展为僵硬性平足,出现肌腱疲劳变性、韧带撕裂、关节软骨磨损,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改变。 长期可能造成:  · 痛处因为活动而变得更糟 · 脚底板痛(也称为足底筋膜炎) · 不断增加的疼痛感 · 腰痛 · 膝关节疼痛 · 髋关节疼痛 · 胫前疼痛 · 脚痛 · 踝关节疼痛和/或小腿疼痛 · 双脚在长时间的体育运动或站立时感到虚弱和疲惫 聊聊扁平足的治疗 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认为,早期扁平足及青少年儿童可复性扁平足大部分可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满意效果。保守治疗主要包括适当的体育锻炼、穿矫形鞋、运动矫正锻炼足弓、各种支具矫形等。 其实,扁平足还应以预防为主。如果有扁平足家族史,建议孩子从小多锻炼足部肌肉,比如光脚在沙滩或草地上走走,或者用脚趾弯曲和抓小球等动作。 另外,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足部过度劳累,不要长时间站立或负重过重,站立时要经常换脚分担重心,避免久站久走。同时,要选择合适的鞋子,要求鞋子宽松、舒适、鞋跟不高、鞋帮软和鞋腰稍窄。 如果青少年扁平足疼痛严重,请及时到医院就诊,听从专业医师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治疗时,不仅要矫正足部畸形和力线,恢复足部功能,还要考虑治疗对足部生长发育和功能重建的影响。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491

骨盆旋移综合征,一个折磨你又...

病请描述: 认识骨盆旋移综合征 骨盆由骶骨和双侧髂骨、坐骨、耻骨连接成一个坚固的整体,为躯干的基石,躯干的重量由第五腰椎经骶髂关节面、髋关节传到下肢。骶髂关节面一般在垂直面上一分贴合,周围有足够的韧带来维系,构成了一个“自锁系统”。急慢性损伤可通过各种轴向冲击破坏这个“自锁系统”而使之发生各种移位,出现相应为学变化,称为骨盆旋移综合征。 对骨盆旋移综合征来说,大致包含了腰骶关节错位、耻骨联合错位、骶髂关节错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骨盆旋移征、骨盆旋移征导致脊柱力学失稳致使脊柱多关节功能紊乱、继发性的髋关节和膝关节劳损骨关节病等,临床上最常见也最典型的是骶髂关节错位。这也是为什么骨盆旋移综合征常见症状为腰骶部疼痛,其导致腰痛的发病率被低估。 在接诊中老王也发现,以腰、骶部痛为主的腰腿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骨盆旋移综合征者最多,单纯骨盆旋移症者次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少,按其门诊患者统计,有骨盆旋移症者占50%以上。 骨盆是人体中轴的基座,当遭受损害时,骶髂关节周围肌肉、韧带受到牵拉,超出正常活动范围,人体承重力线偏移,应力失衡,出现腰椎侧曲,机体代偿性出现颈、胸椎改变,最终导致脊柱相关性疾病。 可以说,骨盆旋移综合征是脊柱相关疾病的病理基础,与多系统疾病相关,其中包括: 妇科系统疾患(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经期紊乱),泌尿系统疾患(尿频、前列腺增生),免疫系统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哮喘),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高血压),五官科疾病(听觉障碍、美尼尔综合征),消化系统疾病(胃肠功能紊乱、溃疡病),脑脊液循环的影响(头痛、头晕)等。 骨盆旋移综合征的病因 导致骨盆旋移综合征的病因很多,常见原因归纳如下: 01下肢受伤 下肢受伤后活动受限,躯体扭向转动或机体为了躲避患处疼痛,肌肉收缩痉挛,骨盆歪斜,出现相应力学改变和临床症状,出现双下肢不等长、走路姿势不正等体征。 02胸腰段脊柱侧弯、畸形 脊柱序列异常先邻颅颈椎向后滑脱、胸椎后凸,如若无效,则进行骨盆移位调节。 03内分泌失调 孕妇雌孕激素分泌紊乱、分娩时胎儿挤压产道,可导致骨盆韧带松弛、骶髂关节不稳,产后若未能恢复,易引发骨盆移位。 04退行性改变 随着年龄增加,中老年肌肉弹性下降、韧带松弛、骶髂关节退行性改变,导致肌肉协调能力下降,关节松弛、骨盆结构移位。 05其他 肥胖导致身体负荷过重,骨盆受力不均,肌肉萎缩,可导致骨盆移位。 骨盆旋移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骨盆旋移综合征的诊断,中国学者多以《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为标准: ①病史:有腰骶部外伤史或孕产史; ②腰骶部疼痛,改变形体时疼痛加重; ③腰部活动受限,行走姿势异常(歪臀跛行); ④查体:骶髂处肿胀、压痛(+),髂后下棘内侧压痛、叩击痛(+),可触及痛性结节; ⑤双下肢不等长,短腿侧足异常旋前; ⑥骨盆两侧骨性结构不对称:两侧髂前、髂后上棘、髂嵴高度不一致; ⑦骨盆分离挤压试验、“4”字征试验(+); ⑧X线检查:脊柱侧弯,骶髂间隙增宽,两侧髋骨不等宽,髂嵴不等高,闭孔不对称。 中医诊断以阴阳失衡为判断指症,如高低肩、大小眼、长短腿、阴阳脚等。近代,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体征与骨盆平片结合使确诊率大大提高。 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提出针对骨盆旋移综合征的柔性整复治疗,整个治疗体系包括正骨整脊治疗、小针刀治疗、运动康复治疗等。 脊柱是人体的大梁,骨盆是其坚实的基座,骨盆旋移可引起腰骶痛、长短腿、足外翻及盆腔脏器功能异常,如痛经、阴道残端脱垂及漏尿等,常规的对症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对骨盆旋移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进行了解,才能从根本上解除病痛。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478

王明杰博士提醒:脊柱侧弯,当...

病请描述:我身后是和平,我面前是战争拿起钢枪,穿上军装征战疆场,男儿本色…… 中国现行的招收新兵标准中,对于脊柱侧弯的情况作出了如下规定: 轻度脊柱侧弯:脊柱侧弯角度不超过15度,无症状,不影响身体正常活动,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可应征入伍。 中度脊柱侧弯:脊柱侧弯角度在15度以上但不超过30度,无症状,不影响身体正常活动,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可应征入伍。但是,在服兵役过程中需要注意脊柱的保护和加强锻炼。 重度脊柱侧弯:脊柱侧弯角度超过30度,或有脊柱畸形,或影响身体正常活动和生活能力,不符合应征入伍的条件。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规定仅供参考,实际应征入伍时,招募单位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判断。 脊柱侧弯为什么影响入伍?一方面,服役期间持续高强度的训练,患有脊柱侧弯的人一般难以承受,脊柱是人体整个中心承重的骨骼架子,它是人体的支柱,当脊柱发生侧弯之后,背部肌肉受力不均匀,无论是胸椎侧弯还是腰椎侧弯,人体的重量再加上外加负荷的力量,都造成力线传导,出现了力线不正,产生杠杆作用,对椎体和小关节都产生额外的应力,这些额外的负荷使颈椎、腰椎、脊柱蜕变加速。在高强度训练后会使病情加重,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脊柱相关疾病。 另一方面,脊柱侧弯的患者在形体外观上会有所体现,比如:高低肩、长短腿、骨盆倾斜等,甚至还会有走路步态异常。 脊柱侧弯可以治疗吗? 可以治疗。针对不同的侧弯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主要参考标准是Cobb角。在拍摄的脊柱X片上,首先确定侧弯范围,找到弯的上下端椎,在上端椎的椎体上缘和下端椎的椎体下缘各划一横线,并对此两横线各作一垂直线,垂直线相交的夹角就是Cobb角。 01 观察纠正 观察阶段,侧弯情况尚属轻微,还没有到需要支具干预的程度。观察期间注重日常姿态的规范,并进行体育锻炼。 02 运动治疗 ▲抱膝滚动 ▲泡沫轴滚动 如果怀疑自己脊柱侧弯,一定要去专业医疗机构就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一般通过手法治疗+功能锻炼的方法,能够抑制脊柱侧弯的发展的趋势,从而避免形成重度的脊柱侧弯,影响心、肺的发育。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156

康复科普之“足下...

病请描述: 什么是足下垂? 足下垂(尖足)是骨外科体征之一,指的是在行走过程中,由于踝关节背伸力量不足,导致前足无法抬起,患者为了避免拖拽脚趾,行走时可能拖着患足或抬高下肢,落地时总是足尖先触地,仿佛在跨一道门槛,即“跨阈步态”,部分患者可有小腿外侧及足背部感觉障碍。这一现象多与足内翻或外翻同时存在,影响患者的步态和日常活动。 01 足下垂形成的原因 神经损伤: 腓总神经损伤和坐骨神经损伤是导致足下垂最常见的原因。这些神经损伤可能由外部挤压伤(交叉腿,习惯性或长期蹲跪)、脊髓损伤、小儿麻痹、腰椎间盘突出等因素引起。神经损伤后,会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引起局部肌肉僵硬和生物力学的改变,从而导致足下垂。 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症、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等肌肉疾病,也会导致足下垂。肌肉萎缩使肌肉的纤维变细甚至消失,导致肌肉体积缩小,影响踝关节的背伸功能。 骨骼病变: 跟踝关节的病变、腰骶神经丛损害、腰骶神经根损害等,也会引发足下垂。这些病变可能由外伤、椎间盘突出、脊髓占位等引起,影响神经的正常传导和肌肉的功能 其他疾病: 如脑卒中、脊髓灰质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等,也可能导致足下垂的发生。 02 足下垂的症状表现 足下垂的主要症状包括: 步态异常: 患者在行走时,常常出现脚部拖地、脚背下垂或脚尖向下翻转等现象。 疼痛与肌肉无力: 患者可能伴有下肢疼痛、乏力等症状,影响日常活动。由于神经损伤或肌肉萎缩,患者可能出现下肢肌肉无力,尤其是踝关节周围肌肉。 踝关节及足部畸形: 长期的足下垂可能会导致踝关节、足部肌肉和韧带的萎缩、变形和僵硬,出现踝关节扭曲、脚弓塌陷等情况。 行走困难: 由于足下垂影响了步态稳定性和平衡能力,患者在行走时可能感到困难,容易摔倒或跌倒 03 常见的诊断方法 足下垂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 神经肌电图检查: 通过记录神经和肌肉的电生理活动,评估神经损害的存在及其程度。 核磁共振检查: 用于观察脊髓、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的结构变化,有助于发现椎间盘突出、脊髓占位等病变。 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检查患者的下肢肌力、肌张力、膝腱反射和跟腱反射等,初步判断神经和肌肉的功能状态。 步态分析: ①足底扫描测试:利用高精度的三维扫描技术,快速、准确地获取患者足部的三维形态数据。 ②足底压力测试:运用压力测量仪器对人体在静止或者动态过程中足底压力进行测试,对不同状态下的足底压力参数进行分析研究,并揭示不同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和模式。 ③三维步态分析:根据步行中的生物力学原理,通过计算机辅助及远红外摄像技术得出人体步行过程中头颈部、躯干和下肢各个关节的运动角度、关节力矩以及地面反作用力等数据。 04 足下垂的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对于神经断裂或严重压迫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牵引截骨术、神经吻合术、髓核摘除术等。 非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以改善神经损伤引起的症状。对于肌肉萎缩症患者,还需给予营养肌肉的药物。 康复锻炼: 物理治疗可以帮助增强足部肌肉的力量和功能。物理治疗师可以使用各种技术,如电刺激、理疗和康复运动,来帮助恢复足部的正常功能。 踝足支具: 将踝关节固定在功能位,在行走过程中可稳定保护踝关节,改善足内外翻、足下垂等畸形,纠正异常步态。 矫形鞋垫: 矫形鞋垫可矫正足内、外翻及扁平足等足部疾患,改善站立、行走功能以及步态。 矫形鞋: 矫正足畸形,维持正常的站立行走姿势,是以矫正足部变形、分散足部压力和减轻疼痛等为目的而设计制作的矫治足部疾患的特殊鞋。

王金武 2024-09-02阅读量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