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腹部 > 男性小腹痛 > 内容

男性小腹痛内容

青年疝: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

病请描述:  腹股沟疝是一类比较常见外科疾病,常多发于老年男性。它通常由于腹壁肌肉薄弱或缺损,使得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通过这些薄弱点突出到体外。但是,青年人同样是腹股沟疝的高发人群。   我国青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指南)将青年病人年龄分层设定为青少年期(15~18周岁)、青年期(>18~24周岁)、成人期(>24~44周岁),目前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等因素,腹壁疝的发生率呈现年轻化趋势,尤其青年期的发病率上升明显。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青年疝发病原因如下:1,儿童时期就患有疝气,而一直未予治疗,2,经常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大运动量锻炼。但是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些其他因素。 一、青年发病因素:    青年人群疝气发病因素更多更复杂,但更多的患者是由生活中的不良习惯造成的。 1、长期熬夜:成年人生活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会对身体造成多种损害,最严重的就是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 2、烟酒成瘾:吸烟饮酒带来的危害无需多言,几乎可以损伤人体所有的器官。 3、不良饮食习惯:不仅对肠胃的伤害很大,如导致肥胖习、惯性便秘等会让人的腹压增高,冲击腹壁薄弱的地方,导致疝气。 4、缺乏锻炼:由于长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下,运动时间明显不足,腹壁薄弱,稍有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就会导致腹压增高。 二、腹壁疝的危害:   1、常见可出现下腹部坠胀、腹胀气、腹痛、便秘、营养吸收功能差、易疲劳和体质下降。   2、特别是对于青年发病人群,负重、长时间行走、站立时坠涨感明显,更甚者不能负重,严重影响工作和日常活动。并有多篇研究报道腹股沟疝可导致精索静脉曲张进而影响精子质量,影响生育可能。   3、青年腹壁疝出现嵌顿可诱发急性疾病,如肠梗阻、肠坏死等。 三、腹壁疝的治疗策略:   外科手术修补是腹壁疝主要有效治疗手段。随着外科微创手术的迅速发展,腹壁疝微创手术腹腔镜疝修补术如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rans 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和全腹膜外修补术(totally extra peritoneal,TEP)以广泛开展,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显著优势。青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指南)指出,规范的术中操作可避免相关生殖系统损伤。造成男性不育的主要因素还是为术前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四、青年腹壁疝术后恢复特点:   1、青年腹壁疝患者一般基础疾病较少,术后并发症极少。一般术后6小时可下床活动,可正常进食。   2、术后无须限制身体活动时,如感觉无明显不适即可尽快从事正常活动,不会增加疝复发以及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3、术后3个月内需避免剧烈活动及重体力劳动,防止疝气复发。   而大家最关心的焦点就是,腹股沟疝手术治疗会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吗?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解答。

黄琦 2024-04-12阅读量71

膀胱炎

病请描述:膀胱炎是发生在膀胱的炎症,主要由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菌感染引起,还有其它特殊类型的膀胱炎。特异性感染指膀胱结核而言。非特异性膀胱炎系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粪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其临床表现有急性与慢性两种。前者发病突然,排尿时有烧灼感,并在尿道区有疼痛。有时有尿急和严重的尿频。女性常见。终末血尿常见,严重时有肉眼血尿和血块排出。慢性膀胱炎的症状与急性膀胱炎相似,但无高热,症状可持续数周或间歇性发作,使病者乏力、消瘦,出现腰腹部及膀胱会阴区不舒适或隐痛。膀胱炎是一种常见的尿路感染性疾病,约占尿路感染的60%以上,分为急性单纯性膀胱炎和反复发作性膀胱炎。其致病菌多数为大肠杆菌,约占75%以上,通常多发生于女性,因为女性的尿道比男性的尿道短,又接近肛门,大肠杆菌易侵入。膀胱炎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下腹部疼痛,终末血尿常见,部分患者迅速出现排尿困难。膀胱炎是因细菌感染而引起的膀胱炎性疾病,占尿路感染总数的50%~70%,致病菌多数为大肠杆菌。尿频、尿急、尿痛甚至有急迫性尿失禁,可以有血尿和脓尿是膀胱炎最典型的膀胱炎症状。膀胱炎分为急性与慢性膀胱炎,两者可以互相转化。1、慢性膀胱炎症状与急性膀胱炎相似,其特点是发病"慢",炎症反应"轻",病变部位"深"。慢性膀胱炎膀胱刺激症状长期存在,且反复发作,尿中有少量或中量脓细胞、红细胞。这些病人多有急性膀胱炎病史,且伴有结石、畸形或其它梗阻因素存在,故非单纯性膀胱炎,应做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系统治疗。2、急性膀胱炎排尿时尿道有烧灼痛、尿频,往往伴尿急,严重时类似尿失禁,尿频尿急常特别明显,排尿终末可有下腹部疼痛。尿液混浊,有腐败臭味,有脓细胞,有时出现血尿,常在终末期明显。在膀胱充盈时耻骨上区疼痛明显,有时亦可出现尿道及会阴部疼痛,在排尿后得到缓解,血尿偶可出现。部分患者可见轻度腰痛。炎症病变局限于膀胱粘膜时,常无发热及血中白细胞增多,全身症状轻微或缺如,部分病人有疲乏感。急性膀胱炎病程较短,如及时治疗,症状多在1周左右消失。3.间质性膀胱炎(Hunner溃疡)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膀胱炎。其主要症状严重尿频、尿急、下腹痛、排尿痛、血尿等。多见于女病人。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容量减少,在膀胱底部或三角区有粘膜下出血。初次检查时不易发现,而在排出膀胱内液体再行充盈时才能看到。亦可在膀胱顶部见到绒毛状充血,范围约有1~1.5cm直径,其中心部位呈黄色。组织学上除可观察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膀胱炎,有显著的肥大细胞浸润外,尚有神经周围的慢性炎性浸润。本病的病因不明,既无细菌感染亦无病毒或真菌可见。有人在本病病人血内查到间质性膀胱炎的抗体,而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亦有人认为本病与慢性肉芽肿病有关,或认为本病为一种神经性病变。本病用抗菌药物无效,将膀胱在全麻下进行过度膨胀可取得暂时的症状缓解。其他治疗如安静剂、抗组胺药物、肝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直接膀胱内作硝酸银烧灼等疗效不佳。间质性膀胱炎:膀胱充盈时可出现膀胱区疼痛,伴有明显的尿意或尿频,但不会出现急迫性尿失禁,可膀胱药物灌注(二甲亚砜,肝素,硝酸银,透明质酸,卡介苗)膀胱水扩后300ml容量,维持5分钟,放水观察,可见散在的黏膜斑点状出血灶。膀胱活检阳性率低。病理可见黏膜下层水肿及出血,肌间可见纤维组织伴少量细胞及浆细胞浸润。4.滤泡性膀胱炎本病常见于慢性尿路感染。膀胱膀胱镜可观察到小的灰黄色隆起结节,常被炎性粘膜包围,但有时在结节间亦可看到正常粘膜。病变常见于膀胱三角区或膀胱底部。显微镜检发现在粘膜固有层内有淋巴细胞滤泡组成的结节,需与肿瘤作鉴别。治疗是控制感染,对症处理。5.腺性膀胱炎膀胱粘膜水肿,其中有腺样结构增生,并有许多炎症细胞浸润。患者以中年女性为多见。治疗应用抗菌药物,并需去除发病因素。反复尿频尿急尿痛可伴血尿,发作时有明显的膀胱区疼痛不适。常常药物治疗后好转,后反复出现症状。膀胱镜下可见:膀胱三角区及颈部散在的乳头样新生物,部分呈片状分布,输尿管开口多数窥视不清。6.气性膀胱炎少见,由于在膀胱壁内葡萄糖被细菌(变形杆菌)侵入后而有发酵导致粘膜的气性外形。抗菌药物治疗后气体即消失。7.坏疽性膀胱炎这是膀胱损伤的一少见结果。严重感染时可见膀胱壁脓肿与坏死。有的病人在整个膀胱壁有坏疽性改变,需作耻骨上膀修造瘘和抗菌药物冲洗。8.结痂性膀胱炎常见于女病人。这是由于有尿素分解细菌感染,使尿液变成碱性,从而促使尿液内无机盐沉淀于膀胱底部,呈片状、黄白色、坚硬扁平或略隆起的病变而被炎性粘膜所包围。当沉淀的物质被揭去时,下面的粘膜极易出血。酸化尿液与控制感染后沉淀物常消失。可用氟啶酸、氟哌酸、吡叶酸等治疗。9.化学性膀胱炎静脉注射环磷酸胺可使该药物代谢产物在肝内形成从膀胱排出,刺激膀胱粘膜引起严重的膀胱炎。膀胱上皮发生溃疡。在粘膜固有层的毛细血管扩张,因而发生出血。严重的可使膀胱粘膜固有层和肌肉纤维化变导致膀胱挛缩和膀胱输尿管回流。这种膀胱炎治疗困难,有时需用膀胱扩大手术和输尿管再植手术。10.放射性膀胱炎膀胱接受放射线数月或数年,剂量超过40~65Gy(4000~6500rad)即可能出现放射性膀胱炎。血尿为其主要症状。病理改变类似环磷酸胺所致的膀胱炎。治疗不满意,与环磷酸胺膀胱炎相似。强的松、维生素E、局部应用硝酸银和福尔马林以及电烧灼均无肯定疗效。出血时虽用双髂内动脉结扎亦不易奏效。

吴玉伟 2023-10-30阅读量427

胃病,三分治七分养,让胃更舒...

病请描述:   胃病是临床常见病,胃病的防治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胃病的常见症状和胃病的诱因,在此基础上详细说明胃病的防治和调理办法,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适量运动、饮食习惯的调整、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穴位按摩及食疗养胃等。  本文向读者科普了胃病防治、调养的相关知识,增加了读者对胃病的了解,有助于指导患者和家属进行日常治疗和自我调养,这对于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胃病,三分治七分养,让胃更舒服!胃是人体重要的粮草补给站,要储存食物、消化食物,提供整个机体运转所需的能量,一旦胃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其他器官功能,降低生活质量。如果你感到胃痛、反酸、腹胀、消化不良,这是胃发出的求救信号,来看看胃最怕什么,最喜欢什么,让胃更舒服,才能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保持充沛的精力。一、什么样的症状提示胃出现了毛病?普通人如何快速识别胃病?胃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含的范围很广,有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等。我们只需要识别出常见特征症状,比如胃疼、反酸、打嗝、烧心、胸后痛、口臭、食欲差、饭后腹部胀满、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等,早期识别,尽早干预方能遏制胃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癌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胃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以上,各个年龄段均有可能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1]。男性多于女性,且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进一步可能发展成为胃癌,胃癌发病率位列恶性肿瘤前三位,每年死于胃癌患者高达数十万。二、哪些原因会导致胃病?胃病病因复杂多样,免疫、疾病、饮食、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1、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2],90%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都有至少1次幽门螺杆菌感染史,反复感染会加速胃粘膜萎缩,甚至导致癌变。2、自身免疫因素,部分患者发病与免疫因素有关,较为少见,此类患者血清中能够检测到相关壁细胞抗体。3、药物原因,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长期或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会破坏胃黏膜屏障。4、物理因素,浓茶、酒精、咖啡、过冷过热或过于粗糙的食物摄入,会对胃粘膜反复损伤;烟草中的尼古丁长期摄入也影响胃粘膜的血液循环。5、各种原因所致胆汁、胰液或者肠道反流均可破坏胃黏膜的屏障。6、其他诱因:不规律饮食如暴饮暴食、酗酒、抽烟、精神压力、细菌、病毒感染因素等都可诱发慢性胃炎。三、已经发现胃病,如何调护?如果已经出现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的胃病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完善胃镜检查,排除胃出血、溃疡或者胃癌,定期复查预防癌变。幽门螺旋杆菌也是必须排查的项目,一旦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立即规律根除HP治疗,家庭成员需一同检测有无感染。对于正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患者,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高度警惕药物所致胃病,如有胃痛或者出血症状须及时就诊。胃病素有“三分治,七分养”的说法,除了药物治疗,更重要的是在于平时的的养护。我们的胃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辛勤工作的器官,消化道黏膜每天都要与摄入的食物摩擦,容易受到损伤,即便消化道的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也需要懂得保护自己,避免对消化道黏膜的持续损伤。针对导致胃病的病因及诱发因素,我们拿出对应的调护措施,改善胃肠功能。1、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早期,多数患者没有任何的症状,因此识别困难,而且目前也没有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传播途径为消化道传播,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亲密接触如口对口喂食传染。所以应注意个人卫生尤为重要,做到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喝不干净的水、不吃不干净的食物,食物必须彻底煮熟,提倡使用公筷,使用独立的碗筷。儿童抵抗力差,尤其需要做好防护,大人在喂养的儿童的时候,必须喂食前洗净手,给孩子准备专用的餐具,以减少幽门幽门螺旋杆菌传染的可能。2、适量运动,饭后适量活动可以加强肠道蠕动功能,增强胃消化能力。提倡食物多元化,不挑食偏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全方位补充维生素及各类营养物质,努力增强免疫力。3、避免胃食管反流,出现剧烈的胃痛、胸骨后疼痛、烧心感时除了服用抑酸药、促进胃动力的药物,平时体 位调整是最有效方法,避免剧烈运动、少食多餐、餐后保持直立、抬高床头可以有效减少反流发生;睡前不进食可以适当减少夜间食物刺激胃酸分泌。4、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饮食,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过度饥饿、过食生冷,少吃粗糙、刺激性强的食物,避免喝咖啡和浓茶、长期饮酒及抽烟,减少对胃粘膜的刺激。细嚼慢咽,尽量让唾液与食物充分搅拌,既可而帮助消化,还能对胃黏膜产生保护作用,咀嚼时间足够长,胃的消化负担就要小一些。多饮温水,可以温养脾胃的阳气,才能有动力消化食物,尤其是早起一杯温开水,可以补充水分,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5、保持自己的心情愉悦舒畅。中医认为心情抑郁、焦虑可导致胃痛、胃胀,现代研究发现精神心理刺激可引起胃壁血管痉挛性收缩[3],参与胃病的发生进展,消除忧虑、心情愉悦有助于减轻身体和心理压力,降低肠胃负担。6、穴位按摩及食疗养胃。中医“肚腹三里留”指的是足三里穴位,按摩足三里有显著的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功效,适当按摩、艾灸该穴,可缓解胃胀痛、促进食欲。养胃食疗选用小米粥、山药粥、红豆薏米粥、白萝卜、胡萝卜等,补充营养,而且能够修复受损的胃部黏膜,提升胃部的吸收消化能力。参考文献:[1] 房静远,邹天慧.对慢性胃炎的再认识[J].中华消化杂志, 2021, 41(Z1):12-16.DOI:10.3760/cma.j.cn311367-20210705-00369.[2]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消化整合医学分会. 成人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中西医协作诊疗专家共识(2020,北京)[J]. 中医杂志,2020,61(22):2016-2024. DOI:10.13288/j.11-2166/r.2020.22.019.[3] 鞠静怡,孙晓敏. 精神心理因素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J]. 胃肠病学,2020,25(3):183-186. DOI:10.3969/j.issn.1008-7125.2020.03.011.本科普系本人原创,若需要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本人原创,保留追责权利!

丁威 2023-10-30阅读量703

高热、颈背剧痛、卧床不起&m...

病请描述:化脓性脊椎炎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椎体化脓性骨髓炎和椎间隙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链球茵和绿脓杆菌等。感染途径为:①血源性感染,最多见,来源于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如疖、痈、上呼吸道、泌尿生殖系或全身性感染;②脊椎手术、腰椎穿刺、局部开放性损伤等直接引起脊椎感染;③邻近脊椎的感染病灶,如脓肿、外伤感染、褥疮等直接蔓延到脊椎。由于脊椎病变部位深,急性期常为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所掩盖而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X线改变不明显,容易延误治疗。慢性期形成窦道,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疗效不佳。因此,提高疗效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是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患处剧痛,肿胀,活劲障碍,叩、压痛明显;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血和脓培养可阳性。起病缓慢,中毒症状不明显者,需与脊柱结核相鉴别。 患者多为20~40岁的青壮年,儿童和老人较少见。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4倍。身体其他部位多有化脓性感染病灶。发病部位以腰椎最多,其次是胸椎和颈椎。病变多数首先侵犯椎体中心或边缘,向椎间盘及上下椎体扩散,也可向椎弓扩散,仅少数开始即侵犯椎弓。 起病多急骤,有持续高热、寒战、脉快、烦躁、神志模糊等严重中毒症状。患处剧痛、椎旁肌痉挛、脊柱活动受限、棘突叩击痛和压痛明显。因疼痛严重,患者多卧床不起。病变累及脊神经根或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反射痛。有的可表现为髋关节痛,髋关节屈曲畸形,不能伸直,Thomas征阳性;也可有急腹痛和腹胀;有的表现坐骨神经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病变严重者,特别是椎弓受累容易压迫脊髓或马尾神经,起病数天后即发生瘫痪,甚至完全截瘫;有的出现脑膜剌激症状。部分病例形成软组织脓肿,脓肿穿破皮肤,形成窦道。急性期可有明显的脓毒败血症。 少数病例发病可呈亚急性或慢性,全身与局部症状均较轻微,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主要表现为腰痛,椎旁肌痉挛,脊柱僵硬,活动受限,棘突叩痛和压痛轻。 早期白细胞计数增加,可达20×109~4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加快,血培养可为阳性,穿刺脓液可培养出致病菌。 化脓性脊椎炎的典型病变是骨质破坏和新骨形成同时进行,早期以破坏为主,后期以增生为主。起病一月内X线片无异常发现,应在短期内复查,有时需断层摄影或CT扫描,以早期发现骨破坏。一月后可出现局部骨质疏松,骨质可见斑点状或虫蛀状破坏,软骨板破坏后椎体边缘模糊而呈毛刷状,同时有小骨赘增生,椎旁有软组织肿胀。随后椎体上下缘模糊,椎间隙变窄,椎体密度增加,逐渐硬化,一般椎体很少楔形变和后凸畸形。增生范围可波及几个椎体,但破坏多局限在1~2个椎体。后期椎旁大量新生骨形成骨桥及椎体间融合。MRI可早期发现炎性病灶,并能观察病灶的范围,炎性水肿的程度和有无脓肿形成,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对化脓性脊椎炎的治疗应越早越好,但早期诊断仍存在一定困难,因其常与脓毒败血症、腰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不易分辨。故凡疑有化脓性脊椎炎者,应早期按本病治疗。同时积极进行检查,以免延误有效的治疗时机。 全身治疗,包括:①早期联合运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有可能控制病变发展,使之痊愈。由于化脓性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比例逐渐增加,单用一种抗生素常不能控制其发展,而需要根据不同细菌选用不同的抗生素联合运用,并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随时予以调整。疗程需维持到体温正常后2周左右,应防止抗生素使用时间过短而转为慢性,增加后期治疗的难度。②全身支持疗法。在早期联合运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的同时,需加强营养、输液、输血等全身支持疗法,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中毒症状严重者需在有效抗生素治疗下配合激素治疗。 局部治疗,包括:①早期局部制动,严格卧床休息。②诊断明确后,立即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治疗3~4天不能控制症状时,应行诊断性穿刺。若在椎旁穿刺抽得脓液或抽得混浊血性液体查见脓细胞,应及时行椎旁脓肿引流术,以迅速控制病变发展,减轻症状。③有脊髓受压症状时,应尽早行椎板切除硬膜外脓肿引流术,防止截瘫发生。一旦出现截瘫的早期征兆,如下肢无力、感觉改变或尿潴留等,应紧急行椎板切除硬膜外脓肿引流术,否则截瘫加重难以恢复。因为化脓性感染不同于结核性感染,它易发生脊髓营养动脉栓塞,致脊髓坏死、软化,造成水久性截瘫。④全身情况及局部炎症好转后,窦道有自行闭合的可能。若窦道长期不愈,可行窦道切除病灶清除术。

潘峰 2023-10-25阅读量396

口袋卡片|药品不良反应系列之...

病请描述:达拉非尼 规格:50mg/75mg 药物介绍 达拉非尼在体外和体内都对BRAF V600突变阳性黑色素瘤细胞显示出抑制活性。它与曲美替尼分别靶向在RAS/RAF/MEK/ERK通路中两个不同的酪氨酸激酶;与曲美替尼联用比任一药物单用体外抑制效果更强。 适应症 适用于不可切除/转移性BRAFV600E或V600K突变黑色素瘤。 不良反应 达拉菲尼作为单药最常见不良反应(≥20%)是角化过度,头痛,发热,关节炎,乳头状瘤,脱发和掌跖红肿疼痛综合征。  达拉菲尼与曲美替尼联用最常见不良反应(≥20%)包括发热,畏寒,疲乏,皮疹,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外周性水肿,咳嗽,头痛,关节痛,夜汗,食欲减低,便秘和肌痛。 用药注意事项 1、建议在用药前进行相关检查,确认存在BRAFV600E突变。 2、推荐剂量是150mg口服,每天两次(间隔12小时),每日同一时间服用,在进餐前至少1小时或进餐后或进餐后至少2小时服用。如漏服,不得在下次给药前6小时内补服。 3、在特殊人群中使用时需注意,包括哺乳母亲:终止药物或哺乳;有生殖潜能女性和男性:女性患者治疗期间和终止治疗后4周使用高效避孕(达拉非尼会使激素避孕药疗效降低应使用另外避孕方法),男性患者有精子受损的可能。 温馨提示:肿瘤患者在进行靶向治疗时也要遵照医嘱,注意饮食和休息,定期做好复查随诊,一旦发现不良反应一定要及时寻求主治医生帮助,以防止不良反应加重,影响后续的治疗。

刘天舒 2023-10-25阅读量229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动脉夹层的...

病请描述: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动脉夹层的治疗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腹腔动脉(CA)夹层被称为孤立性肠系膜动脉夹层(isolated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 IMAD)。随着全天候高质量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普及,IMAD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正确诊断,成像必须进行静脉注射造影剂和动脉期图像采集。大多数患者在急诊科因急性腹痛被诊断。CTA图像分辨率的提高也使部分无症状IMAD患者的诊断成为可能。由于诊断较罕见,缺乏高级别证据,最佳的治疗和随访策略仍不确定。 先说结论: 保守治疗是IMAD患者的主要治疗选择。腹腔动脉夹层几乎没有置入支架的指征。在有症状的SMA夹层中,发生严重的肠缺血和腹膜炎是血管内或开放血管手术的唯一绝对指征。没有证据支持IMAD患者使用抗血栓治疗,除非他们接受了支架置入术。 相关背景信息与资料: 大多数病例系列来自东亚国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中,日本拥有最多的CT扫描仪。韩国允许将CT检查作为普通体检的一部分。中国人口基数大,孤立性SMA夹层的报道多来自人口密度高、CT检查可及性好的发达地区。然而,据报道,CT证实有症状的韩国IMAD患者因腹痛被急诊科收入院的发生率为0.96%,显著高于高加索人群的0.03%。 有症状病例与无症状病例之间的关系对病例系列研究的检索方法有很大影响。基于影像信息系统的CTA收集的系列病例,而非基于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的院内临床诊断,将有更大比例的无症状病例,这可能会被选择排除出研究队列或不排除。 血管内治疗已经发展起来,并且有许多已发表的关于技术方法和结局的报告,通常排除了保守治疗的患者。这可能导致干预病例报告较高的发表偏倚。 男性是IMAD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还提示,高血压和吸烟是危险因素,这一观点得到了一项精心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的支持,该研究将有症状的SMA夹层和对照按照临床表现、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进行匹配。此外,SMA和远端主动脉之间的成角增加(> 70°),发现与症状性SMA夹层相关。在另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大主动脉肠系膜动脉角被认为是SMA夹层的重要病因,该研究也发现韩国人的主动脉肠系膜动脉角比高加索人更大。 糖尿病的低发病率尚不清楚。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数据,对主动脉夹层研究数据的解读可能是有用的,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具有相似患者特征和主动脉大弯侧夹层初始入路位置的疾病。在瑞典一项全国性的病例对照研究中,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主动脉夹层的长期风险降低。这一发现背后的原因是推测性的,但可能提示动脉壁组织中的糖化交联可能对动脉夹层产生保护作用。 急诊CTA对IMAD的诊断和有肠切除风险的继发性肠缺血病变的评估具有重要作用。当临床有手术指征时,CTA重建的夹层图像可用于指导肠道血运重建、血管内或开放血管手术的方式。小肠血运重建最好在肠切除前在复合手术室进行。然而,绝大多数患者是保守治疗,不需要血管内或开放手术。 事实上,IMAD患者似乎很少有干预的指征。一个适应证是肠梗死导致腹膜炎,而肠梗死发生的比例非常小。肠管切除率很低,仅为1.0%,且仅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有必要进行肠管切除,而在腹腔动脉夹层中无肠管切除病例。肠切除与IMAD患者的死亡相关。在CA夹层中记录最多的终末器官梗死是脾梗死,这是一种应保守治疗的情况。 SMA和CA夹层破裂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较低。这种明显危及生命的情况在报告的病例中从未伴有休克。在近年一综述中,17例记录的病例中,4例破裂的CA夹层患者甚至未经手术而接受了保守治疗。 因此,基于CTA的IMAD并发症,但没有出血的临床体征,可能在严格警惕下保守治疗。相反,由于该综述中的97项研究均未报告尸检诊断的患者,因此不能排除因腹腔内出血导致的院前死亡。 采用血管内治疗可能会造成伤害。在一份报告中,很大比例的患者出现了血管内技术失败,包括真腔插管失败、支架血栓形成和支架移位到假腔。最重要的是,发生了1例支架相关的肠道灌注减少,导致肠坏死和死亡。所有5例接受血管内治疗失败且未在SMA置入支架的患者在随后的保守治疗后均获得了良好结局,这提示最初并无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 常说的支架置入适应证,如大夹层动脉瘤和/或症状在短时间内持续或加重,仍然是推测性的,并没有现有的证据支持。对于大型夹层动脉瘤的CTA特征应该引起重视,由于血管外科医生因担心血管内支架移植术的计划会覆盖SMA的许多重要动脉分支,而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这类患者出现危及生命的肠缺血。 保守治疗的方式一般包括降压治疗、镇痛药物和初始肠道休息。然而,这些患者是否需要抗血栓治疗以及抗血栓治疗的类型一直存在争议。有综述发现大多数患者(74%)未接受任何特异性抗血栓或抗凝治疗。 由于IMAD不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因此没有证据表明抗血栓治疗有益。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不建议对有症状或无症状的SMA夹层使用其他抗血栓药,除非有进一步证据显示有任何益处。 与保守治疗相比,血管内支架治疗固有地与夹层完全重塑的比例增加相关。然而,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可能终生需要抗血小板药物来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部分患者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支架内再狭窄。 相反,不使用任何抗血栓药物的IMAD保守治疗是一个相当好的选择,在一综述中,在中位22个月的CTA随访时间后,保守治疗后IMAD完全重塑的机会为43%。 此外,很少进行晚期干预,上述综述中在总共4,239例患者中,只有21例记录了晚期干预。然而,长期随访通常没有报道,可能会发生晚期动脉瘤变性伴或不伴肠系膜动脉闭塞。相反,IMAD的形态学改变主要发生在发病后1年内,由于累积辐射和碘造影剂的有害暴露,此后的连续CT随访似乎不适合这些中年人。 如果考虑对特定患者进行影像学随访,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可能是可行的首选监测方案。然而,对于无症状的IMAD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影像学随访尚不确定。 因此,目前有许多关于IMAD的病例系列,重点关注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和预后。虽然有一些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但仍有待更多具有高质量数据的前瞻性研究和随机试验。

吕平 2023-10-12阅读量624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动脉夹层如...

病请描述: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动脉夹层 如何治疗?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腹腔动脉(CA)夹层被称为孤立性肠系膜动脉夹层(isolated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 IMAD)。随着全天候高质量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普及,IMAD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正确诊断,成像必须进行静脉注射造影剂和动脉期图像采集。大多数患者在急诊科因急性腹痛被诊断。CTA图像分辨率的提高也使部分无症状IMAD患者的诊断成为可能。由于诊断较罕见,缺乏高级别证据,最佳的治疗和随访策略仍不确定。 先说结论: 保守治疗是IMAD患者的主要治疗选择。腹腔动脉夹层几乎没有置入支架的指征。在有症状的SMA夹层中,发生严重的肠缺血和腹膜炎是血管内或开放血管手术的唯一绝对指征。没有证据支持IMAD患者使用抗血栓治疗,除非他们接受了支架置入术。 相关背景信息与资料: 大多数病例系列来自东亚国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中,日本拥有最多的CT扫描仪。韩国允许将CT检查作为普通体检的一部分。中国人口基数大,孤立性SMA夹层的报道多来自人口密度高、CT检查可及性好的发达地区。然而,据报道,CT证实有症状的韩国IMAD患者因腹痛被急诊科收入院的发生率为0.96%,显著高于高加索人群的0.03%。 有症状病例与无症状病例之间的关系对病例系列研究的检索方法有很大影响。基于影像信息系统的CTA收集的系列病例,而非基于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的院内临床诊断,将有更大比例的无症状病例,这可能会被选择排除出研究队列或不排除。 血管内治疗已经发展起来,并且有许多已发表的关于技术方法和结局的报告,通常排除了保守治疗的患者。这可能导致干预病例报告较高的发表偏倚。 男性是IMAD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还提示,高血压和吸烟是危险因素,这一观点得到了一项精心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的支持,该研究将有症状的SMA夹层和对照按照临床表现、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进行匹配。此外,SMA和远端主动脉之间的成角增加(> 70°),发现与症状性SMA夹层相关。在另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大主动脉肠系膜动脉角被认为是SMA夹层的重要病因,该研究也发现韩国人的主动脉肠系膜动脉角比高加索人更大。 糖尿病的低发病率尚不清楚。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数据,对主动脉夹层研究数据的解读可能是有用的,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具有相似患者特征和主动脉大弯侧夹层初始入路位置的疾病。在瑞典一项全国性的病例对照研究中,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主动脉夹层的长期风险降低。这一发现背后的原因是推测性的,但可能提示动脉壁组织中的糖化交联可能对动脉夹层产生保护作用。 急诊CTA对IMAD的诊断和有肠切除风险的继发性肠缺血病变的评估具有重要作用。当临床有手术指征时,CTA重建的夹层图像可用于指导肠道血运重建、血管内或开放血管手术的方式。小肠血运重建最好在肠切除前在复合手术室进行。然而,绝大多数患者是保守治疗,不需要血管内或开放手术。 事实上,IMAD患者似乎很少有干预的指征。一个适应证是肠梗死导致腹膜炎,而肠梗死发生的比例非常小。肠管切除率很低,仅为1.0%,且仅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有必要进行肠管切除,而在腹腔动脉夹层中无肠管切除病例。肠切除与IMAD患者的死亡相关。在CA夹层中记录最多的终末器官梗死是脾梗死,这是一种应保守治疗的情况。 SMA和CA夹层破裂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较低。这种明显危及生命的情况在报告的病例中从未伴有休克。在近年一综述中,17例记录的病例中,4例破裂的CA夹层患者甚至未经手术而接受了保守治疗。 因此,基于CTA的IMAD并发症,但没有出血的临床体征,可能在严格警惕下保守治疗。相反,由于该综述中的97项研究均未报告尸检诊断的患者,因此不能排除因腹腔内出血导致的院前死亡。 采用血管内治疗可能会造成伤害。在一份报告中,很大比例的患者出现了血管内技术失败,包括真腔插管失败、支架血栓形成和支架移位到假腔。最重要的是,发生了1例支架相关的肠道灌注减少,导致肠坏死和死亡。所有5例接受血管内治疗失败且未在SMA置入支架的患者在随后的保守治疗后均获得了良好结局,这提示最初并无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 常说的支架置入适应证,如大夹层动脉瘤和/或症状在短时间内持续或加重,仍然是推测性的,并没有现有的证据支持。对于大型夹层动脉瘤的CTA特征应该引起重视,由于血管外科医生因担心血管内支架移植术的计划会覆盖SMA的许多重要动脉分支,而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这类患者出现危及生命的肠缺血。 保守治疗的方式一般包括降压治疗、镇痛药物和初始肠道休息。然而,这些患者是否需要抗血栓治疗以及抗血栓治疗的类型一直存在争议。有综述发现大多数患者(74%)未接受任何特异性抗血栓或抗凝治疗。 由于IMAD不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因此没有证据表明抗血栓治疗有益。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不建议对有症状或无症状的SMA夹层使用其他抗血栓药,除非有进一步证据显示有任何益处。 与保守治疗相比,血管内支架治疗固有地与夹层完全重塑的比例增加相关。然而,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可能终生需要抗血小板药物来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部分患者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支架内再狭窄。 相反,不使用任何抗血栓药物的IMAD保守治疗是一个相当好的选择,在一综述中,在中位22个月的CTA随访时间后,保守治疗后IMAD完全重塑的机会为43%。 此外,很少进行晚期干预,上述综述中在总共4,239例患者中,只有21例记录了晚期干预。然而,长期随访通常没有报道,可能会发生晚期动脉瘤变性伴或不伴肠系膜动脉闭塞。相反,IMAD的形态学改变主要发生在发病后1年内,由于累积辐射和碘造影剂的有害暴露,此后的连续CT随访似乎不适合这些中年人。 如果考虑对特定患者进行影像学随访,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可能是可行的首选监测方案。然而,对于无症状的IMAD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影像学随访尚不确定。 因此,目前有许多关于IMAD的病例系列,重点关注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和预后。虽然有一些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但仍有待更多具有高质量数据的前瞻性研究和随机试验。

吕平 2023-10-12阅读量448

韦格纳肉芽肿的临床表现

病请描述:1概 述 韦格纳肉芽肿病(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是一种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目前病因不明。病变累及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偶尔累及大动脉,其病理以血管壁的炎症为特征,主要侵犯上、下呼吸道和肾脏,通常从鼻黏膜和肺组织的局灶性肉芽肿性炎症开始,逐渐进展为血管的弥漫性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 临床常表现为鼻和副鼻窦炎、肺病变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还可累及关节、眼、耳、皮肤,亦可侵及心脏、神经系统等。无肾脏受累者被称为局限性WG。 该病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在5-9l岁,40-50岁是本病的高发年龄。国外资料该病发病率3-6/10万人,我国发病情况尚无统计资料。 2临床表现 WG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系统。典型的WG有三联征:上呼吸道、肺和肾病变。 2.1一般症状: 可以起病缓慢,也可表现为快速进展性发病。病初症状包括发热、疲劳、抑郁、纳差、体质量下降、关节痛、盗汗、尿色改变和虚弱,其中发热最常见。 2.2上呼吸道症状: 大部分患者以上呼吸道病变为首发症状。通常表现是持续性流涕,而且不断加重。流涕可来源于鼻窦的分泌,并导致上呼吸道的阻塞和疼痛。伴有鼻黏膜溃疡和结痂,鼻出血,涎液中带血丝。鼻窦炎可以较轻,严重者鼻中隔穿孔,鼻骨破坏,出现鞍鼻。咽鼓管的阻塞能引发中耳炎,导致听力丧失,而后者常是患者的第一主诉。部分患者可因声门下狭窄出现声音嘶哑及呼吸喘鸣。 2.3下呼吸道症状: 肺部受累是WG基本特征之一,约50%的患者在起病时即有肺部表现,80%以上的患者将在整个病程中出现肺部病变。胸闷、气短、咳嗽、咯血以及胸膜炎是最常见的症状。大量肺泡性出血较少见,但一旦出现,则可发生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有约1/3的患者肺部影像学检查有肺内阴影,可缺乏临床症状。查体可有叩浊、呼吸音减低以及湿啰音等体征。因为支气管内膜受累以及瘢痕形成,55%以上的患者在肺功能检测时可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另有30%-40%的患者可出现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以及弥散功能障碍。 2.4肾脏损害: 大部分病例有肾脏病变,出现蛋白尿,红、白细胞及管型尿,严重者伴有高血压和肾病综合征,最终可导致肾功能衰竭.是WG的重要死因之一。无肾脏受累者称为局限型WG,应警惕部分患者在起病时无肾脏病变,但随病情进展可逐渐发展至肾小球肾炎。 2.5眼受累: 眼受累的最高比例可至50%以上,其中约15%的患者为首发症状。WG可累及眼的任何结构,表现为眼球突出、视神经及眼肌损伤、结膜炎、角膜溃疡、表层巩膜炎、虹膜炎、视网膜血管炎、视力障碍等。 2.6皮肤黏膜: 多数患者有皮肤黏膜损伤,表现为下肢可触及的紫癜、多形红斑、斑疹、瘀点(斑)、丘疹、皮下结节、坏死性溃疡形成以及浅表皮肤糜烂等。其中皮肤紫癜最为常见。 2.7神经系统: 很少有WG患者以神经系统病变为首发症状,但仍有约1/3的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神经系统病变。以外周神经病变最常见,多发性单神经炎是主要的病变类型,临床表现为对称性的末梢神经病变。肌电图以及神经传导检查有助于外周神经病变的诊断。 2.8关节病变: 关节病变在WG中较为常见,约30%的患者发病时有关节病变。全部病程中可有约70%的患者关节受累。多数表现为关节疼痛以及肌痛,l/3的患者可出现对称性、非对称性以及游走性关节炎(可为单关节、寡关节或多关节的肿胀和疼痛)。 2.9其他: WG也可累及心脏而出现心包炎、心肌炎。胃肠道受累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及出血;尸检时可发现脾脏受损(包括坏死、血管炎以及肉芽肿形成)。泌尿生殖系统(不包括肾脏),如膀胱炎、睾丸炎、附睾炎等受累较少见。 3诊断要点 WG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无症状患者可通过血清学检查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以及鼻窦和肺脏的CT扫描辅助诊断。上呼吸道、支气管内膜及肾脏活检是诊断的重要依据,病理显示肺小血管壁有中性粒细胞及单个核细胞浸润,可见巨细胞、多形核巨细胞肉芽肿,可破坏肺组织,形成空洞。肾病理为局灶性、节段性、新月体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检测无或很少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当诊断困难时,有必要进行胸腔镜或开胸活检以提供诊断的病理依据。目前WG的诊断标准采用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分类标准,见表l。符合2条或2条以上时可诊断为WG,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2%和92.0%。 WG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了能早期诊断,对有以下情况者应反复进行活组织检查:不明原因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慢性鼻炎及副鼻窦炎,经检查有黏膜糜烂或肉芽组织增生;眼、口腔黏膜有溃疡、坏死或肉芽肿;肺内有可变性结节状阴影或空洞;皮肤有紫癜、结节、坏死和溃疡等。

皇甫晓霞 2023-06-27阅读量1480

腹痛迷局2,过敏性紫癜

病请描述:这几天特别想把之前我碰到的容易误诊的腹痛总结一下,也想给大家提个醒,所以就写个系列故事。腹痛挺麻烦的,特别在门诊和急诊,医师和患者接触时间短,查体也不充分,非常容易误诊。 这次讲的腹痛病人是轮椅推进诊室的,才三十多岁,男性,肥胖,痛风,走不了路。他是左上腹部剧痛一天。疼起来坐卧不宁,也不能准确形容疼的性质。和吃饭和大便也没啥关系,也不发烧,也不拉肚子。 来我这之前的晚上他疼的受不了,去了急诊,查了血常规没事,排除了细菌感染;腹部超声正常,也排除了胰腺炎和肠梗阻;就是尿常规里面发现一些红细胞。急诊按胃炎治疗的,给了解除痉挛和抑制胃酸的药,完全没效果。 我简单给病人查了体,腹部挺软的,也没有皮疹,没摸到肿物,就在左上腹部靠近肚脐的位置发现一个固定的压痛部位。这个部位是输尿管的体表投影!联系他的尿里面有血和痛风的病史,他会不会是输尿管结石呢?! 因为一般腹部超声只查肝胆胰脾肾,不查输尿管,所以为了证实,我赶紧给他开了泌尿系超声检查。 他运气不错,当天上午就做了检查,临近我快下班时他拿着报告来找我了。我满怀希望接过报告单,结果当头一棒,正常的,没看到结石! 什么情况⁉⁉ 诊断陷入僵局。我正琢磨其他原因的时候,患者的一句话为我打开了窗口。因为他做轮椅,活动不方便,超声科大夫好心扶他上检查床,这个过程中不小心撸了他一个裤腿,说了句,这有几个红点。 红点?不会是皮下出血吧?我赶紧小心撩开患者裤管,结果双侧的小腿上星星点点都是小米粒大的出血小点。 柳岸花明:双侧对称皮下出血点,尿里面也有血,腹痛很严重,又找不到其他原因,这不会是过敏性紫癜吧?!!就差过敏史了,简单一问,结果他这几天真的用了点抗生素,这个药之前有引起过敏的报道。证据链接上了,诊断明确,过敏性紫癜,收入院了。这几天我问了下病房,说用上了激素,疾基本痊愈,马上要出院了:) 小贴士 过敏性紫癜,是因为过敏引起的小血管损伤,导致了身体多部位出血:在皮肤就是出血点;在尿道就是血尿;在胃肠就是腹痛严重的还可能有便血。这个病确诊得有过敏的病史,一般患者不会主动提供,基本都是我们后来追问出来的。治疗很简单,激素一用迅速摆平。以后患者就得注意了,别在接触引起过敏的东西了,否则会复发。

赵威 2023-02-05阅读量676

结直肠癌的防治

病请描述:健康中国巴渝行·好医声每日科普275丨关注老年健康,结直肠癌不可不防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22-10-0506:27 听新闻 导语: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今年九九重阳节之际,华龙网联合重庆市健康教育所推出“关爱老年人健康”系列科普,围绕老年人常见的健康话题,邀请到相关领域的专家科普健康知识。 本期“健康中国巴渝行·好医声每日科普”栏目,重庆市健康教育所联合华龙网邀请到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消化内分泌科医学博士吴康棋为大家带来关注老年人健康,结直肠癌不得不防的健康科普。 专家简介 吴康棋,医学博士,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消化内分泌科 现任重庆市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委会委员。擅长消化、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尤其在胃肠疾病、消化道内镜诊治方面经验丰富,对功能性胃肠病、肠道菌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现已操作胃肠镜逾万例,能够熟练进行内镜下ESD、STER、固有肌肿瘤剜除术和全层切除术、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套扎硬化与组织胶治疗、内痔的硬化套扎治疗等等治疗。发表SCI论著3篇,国家核心期刊论著2篇。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其发病率在全球居于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高居第2位,是占全球发病和死亡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大多遵循“腺瘤—癌”序列,从癌前病变进展到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这一特性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时间窗口,因此结直肠癌的早诊早治尤为重要。 老年人是患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 吴康棋介绍,据国家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结直肠癌发病率在25岁之前处于较低水平,25岁之后快速上升,80-84岁组达到高峰。男性和女性年龄发病率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在80-84岁组达到高峰。因此,老年患者更应注重结直肠癌的筛查与防治。 老年人罹患结直肠癌有什么症状? 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增大而表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状,晚期则表现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哪些检查可以筛查出结直肠癌? 1.粪便隐血试验(fecaloccultbloodtest,FOBT):是结直肠癌无创筛查的最重要手段,包括化学法和免疫化学法。 2.粪便DNA检测:具有无需特殊设备、无需限制饮食、无创等优点,有望应用于人群普查,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3.结肠镜检查:在结直肠癌筛查中占据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整个结直肠癌筛查流程的核心环节。结肠镜下活检或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是结直肠癌确诊的金标准,镜下切除癌前病变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4.其他筛查方法:包括乙状结肠镜筛查、结肠CT成像技术、结肠胶囊内镜筛查、血浆Septin9(SEPT9)基因甲基化检测以及粪便丙酮酸激酶(M2-PK)检测等。 老人患结直肠癌能治好吗? 吴康棋表示,目前我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远低于美国及日韩,85%以上的结直肠癌发现即已属晚期,即使经过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明显低于40%;相反,早期结直肠癌经过消化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5%,甚至可以完全治愈,特别是消化内镜下的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时间短以及花费少等优势,已经成为早期结直肠癌、重要癌前病变(进展期腺瘤、广基锯齿状病变及其他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 如何让结直肠癌远离老年人? 吴康棋提醒,老年人预防结直肠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研究发现膳食纤维、全谷物、乳制品的摄入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因此需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红薯等高纤维食物,少食红肉和加工肉类。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研究表明吸烟、肥胖与饮酒均为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因此老年人群应尽量戒烟戒酒、控制体重。 3.合理的体育锻炼。一项纳入61321名新加坡华人的队列研究发现,与不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人群相比,每周进行不小于半小时高强度体力活动可降低15%结直肠癌发病风险。 4.科学的结直肠癌筛查尤为重要。年龄50-74岁个体首次筛查进行高危因素问卷调查和免疫法大肠隐血检测,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后续筛查每年至少检查1次免疫法大便隐血,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在具备条件的地区,50-74岁个体,直接行结肠镜检查,未发现肠道肿瘤者,每隔5年行结肠镜检查1次;发现肠道肿瘤者,根据肿瘤大小和病理类型在1-3年后行结肠镜复查;后续如未发现肿瘤复发,可延长间隔至3-5年。(特约专家:吴康棋 编辑:吴瑞雪 图视觉中国)

吴康棋 2022-12-05阅读量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