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家住陕西宝鸡18岁少年,出生时无异常,等到他学走路的时候出现右下肢屈膝困难,走路姿势异常,家长以为是他刚学会走路,走路不稳就没有放在心上,随着生长发育走路异常姿势依然存在,但没有加重,于是在他10岁时到医院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关节挛缩,当时医生建议,先天性关节挛缩是不发展性疾病,可在他18岁以后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手术来改善。 现在他已经18岁了,主要症状表现为下蹲困难、脚后跟不着地,为了进一步治疗,家长抱着希望到常崇旺教授门诊,经过对患者查体及病史了解,常崇旺教授介绍:患者之前的诊断很明确,属于先天性关节挛缩,与脑瘫的症状有所不同,因此,会有这样的疑问:同样是下蹲困难、脚后跟不着地,为什么他被诊断为先天性关节挛缩?跟脑瘫症状有哪些不同?又该如何治疗? 什么是先天性关节挛缩? 该疾病是因肌肉、关节囊及韧带纤维化引起以全身多个关节僵直为特征的综合征,是一种不发展性疾病。其临床表现非常复杂,约占50%的患者只累及四肢关节,而且多累及大的关节,也有患者出现关节挛缩、半内脏及头面畸形,还有可能关节挛缩伴神经系统异常,临床中许多患者表现良好,2/3的患者无须卧床而能行走。 什么是脑瘫? 脑瘫是指从受孕开始至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但是因为患者还太小,有时候症状表现并不是特别明显,随着生长发育,一些脑瘫症状会逐渐的明显,临床中常见的脑瘫症状有运动障碍(脚尖着地、剪刀步态、跛行、不能下蹲等)、智力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说话不清、认知障碍及出现的手足徐动、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及强直、震颤等症状。 根据这位患者所存在的症状,经过骨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后,建议进行三关节融合及跟腱术来改善患者的症状,需要注意的是,应在手术早期和手术后坚持支具固定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松解挛缩的关节囊、韧带和肌肉,使受累的关节获得一定的运动功能。 最后提醒:在治疗过程中,明确诊断,规范治疗是关键,切忌勿听勿信,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常崇旺 2025-01-07阅读量57
病请描述: 7年前孙女士感觉身体没劲,走路慢,没有在意,不久之后出现右手抖,坐那不动手一个劲的抖,紧张时加重,手抖的幅度增大,再往后,影响做饭,吃饭,菜夹不到嘴里,每次洒一桌子。当地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给予美多巴、安坦治疗,起效后维持约4小时,效果较好,2年后孙女士逐渐出现肢体僵硬、起步困难,增加美多巴及安坦的用量,疗效可,随着年限的增长,孙女士双侧肢体震颤、僵硬、姿势步态异常,多次调整药物。 去年年底孙女士来找王学廉教授看诊,肢体颤抖、僵硬明显,走路非常慢,面具脸,服用多种药物,美多巴、安坦、森福罗、珂丹等,药物维持时间缩短至1~2小时左右,起效期间,颤抖僵硬减轻,还能走路,药效过后瞬间就走不了了,颤抖僵硬非常严重。之后孙女士在我院行立体定向双侧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术后一个月开机调控,颤抖、僵硬、迟缓得到很好的控制,孙女士可以生活自理,症状得到控制。 颤抖是早期帕金森病的症状之一,是帕金森病的开端。你是否注意到,你周围的老人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手指出现了不由自主的震颤。一段时间后,这种震颤便慢慢地扩展到整只手,接着蔓延到左下肢、右侧上肢和下肢……发作时。同时,老人的反应变得越来越迟钝,动作变得越来越缓慢,脸部表情看上去越来越僵硬……老人很可能患上了帕金森病。 孙女士目前状况出现了症状波动现象,这种波动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剂末现象”,帕金森患者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后,症状有节律性的波动现象,服药后症状减轻,几小时后,症状又逐渐加重,一直到下一次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后,症状又减轻。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病,治疗过程不能急,在药物治疗没有效果的时候就要接受手术治疗,特别是在“蜜月期”之后是接受脑起搏器手术的最佳时机。脑起搏器手术(DBS)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常用的外科方法,手术治疗安全性高,创伤小,不破坏脑组织,避免了由于神经核团破坏而引起的不可逆的严重并发症。帕金森病患者能不能做手术、预计术后效果怎样,还是需要住院评估,有专业医生进行测评。
王学廉 2024-10-28阅读量907
病请描述:帕金森病与特发性震颤均多发于老年期,因此有很多特发性震颤常被误诊为帕金森病。尽管都以震颤为典型症状,但却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那么特发性震颤被当做帕金森病治疗会怎么样?下面我们来通过王学廉教授的总结来了解一下。 1 特发性震颤是什么病? 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以震颤为唯一表现的常见运动障碍性疾病,特发性震颤的唯一症状是震颤,偶有报道出现语调和轻微步态异常。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病因与遗传因素相关,受环境因素影响。患者常述及少量饮酒可使症状显著缓解,次日加重或者正常抖动。 2 特发性震颤什么情况下需要治疗? 特发性震颤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4%-3.9%。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大于65岁的人群发病率为10.2%。特发性震颤发病率较高,但是对于轻度的震颤,在没有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下,就不需要治疗。当病情发展至影响生活、工作和社交时,首先可以选择药物治疗,药物效果不佳,可选择手术治疗。 3 特发性震颤能治好吗? 目前特发性震颤无法根治,它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也是常见的进展性疾病,发展较慢,可能手抖10-20年都没有严重后果。特发性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时加重,是一种特发性疾病,无特效的治疗方式。如果病情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及工作,应考虑手术治疗,即脑深部电刺激术,术后患者震颤基本消失,可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 4 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的治疗方式有何不同? 药物治疗:帕金森病往往使用多巴胺类药物、抗胆碱类药物;特发性震颤多使用抗癫痫药物、β受体阻滞剂、抗焦虑药物和镇静类药物。 手术治疗:共同点是都可以通过脑起搏器手术有效缓解症状,不同之处在于两个病种手术所选择的靶点不同。 5 特发性震颤被当做帕金森病治疗会怎么样? 如果特发性震颤被当做帕金森病治疗,不仅没有效果,还会由于长期服用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而产生很多副作用。比如长期服用息宁、左旋多巴这类药物,会出现嗜睡、脾气暴躁、吞咽困难等副作用。 6 特发性震颤的手术治疗 特发性震颤患者后期可采用手术治疗,即脑深部电刺激术也就是脑起搏器手术,是特发性震颤最理想的治疗方式。术后没有明显并发症及副作用。此手术是可逆的和可调节的。手术不毁损神经核团,在术后漫长日子里还可随病情变化而不断调节,可以长期控制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发性震颤症状。
王学廉 2024-10-28阅读量599
病请描述: 来自河南的吴阿姨,今年62岁,患帕金森病已经7年了。患病初期,吴阿姨只是手抖,但抖动幅度并不是很严重,对日常生活没有大影响,就没有去医院检查。 1年后,症状加重,吴阿姨在切菜的时候,手部突然抖动不止,吴阿姨努力的想控制住抖动,但越紧张抖动的越严重,一不留神切到了手。家人看见之后,觉得不能再拖下去了,带着吴阿姨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帕金森病”,予以美多芭等药物治疗。 服药起效后吴阿姨手部抖动明显减轻,维持约4小时,效果较好,2年后吴阿姨逐渐出现肢体僵硬、起步困难,前往医院复诊,医生建议增加药物用量,疗效良好。随着病情逐渐加重,吴阿姨出现双侧肢体震颤、僵硬、姿势步态异常,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吃饭的时候菜夹不到嘴里,每次洒一桌子,也无法自己系鞋带、系纽扣。 多次调药后,效果仍然不是很乐观,常年来,病情的折磨和服药带来的副作用将吴阿姨折磨的苦不堪言。吴阿姨的儿子看到母亲这样很是心疼,在网上查询有效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了解到帕金森病可以通过脑起搏器手术来治疗。 在朋友的引荐下,来到了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学廉教授的门诊处。经过王学廉教授的详细问诊,了解到吴阿姨服药多年,目前效果不佳,且有做手术的意向,建议入院评估手术。 吴阿姨入院后,积极配合各项术前评估,检查结果无明显手术禁忌,行立体定向脑深部电极植入术,手术顺利,术后无不良反应。一月后开启神经刺激器,开启瞬间,吴阿姨肢体震颤、僵硬等症状基本消失,也无不良反应。 近期吴阿姨来到医院调整参数,反馈到自己目前生活已经完全可以自理了,还能为家人做一日三餐,幸福感满满的。 王学廉教授表示:帕金森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无法治愈。帕金森病人体内缺乏一种叫多巴胺类的物质,所以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缓解患者症状,而脑起搏器手术是抑制脑内一些核团的异常放电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当药物出现明显的副作用时,就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了。手术治疗可以改善药效过了之后的症状,当药物治疗无法满足生活质量要求时,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早期介入手术可以减少药物带来的并发症,可以更好、有效、长期的控制症状。
王学廉 2024-10-08阅读量460
病请描述:马阿姨今年68岁,两年前走路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双腿有一种无力感,刚开始以为是自己走的时间太久,累着了,心想着坐下缓缓应该就没事了,也就没有很在意这个事情。后来,她在日常做家务的时候总是感觉很疲倦,乏力,有时候还站不住,腿部总是感到不舒服,酸困感尤为的明显,家人带着她在当地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但并没有查出来什么问题,为此,一家人也是很苦恼。 后来,经过朋友介绍,来到了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学廉教授的门诊,就想弄清楚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经过问诊及查体,马阿姨的肌张力有轻度增高,诊断为帕金森病,王学廉教授建议先服用美多芭治疗,2周后复诊。听到诊断后,马阿姨很是震惊,对帕金森病也不是很了解,怎么也没有想到腿无力会跟帕金森病有关。 王学廉教授介绍: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现大多数为全身僵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慌张步态、面具脸等,但是帕金森病的早期表现并不是特别典型,发展到典型时需要半年甚至数年的时间,这个时期往往会造成误诊,部分会被误诊为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等。 当帕金森药物药效下降,药效消退很快或出现不良反应时,此时接受脑起搏器手术治疗可获得明显的疗效,且术后恢复正常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电极植入手术的好处就是在一点药物都没有的情况下,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动作,比如说走路、翻身、手也不颤抖,这样病人的生活质量会提高很多,觉得舒服很多,手术后患者可以减少药物的用量和种类。因此,手术再结合小剂量的药物作用,可以让患者的生活更加有尊严,有质量。但是手术的选择和确定,不是每个患者都适合的,需要到医院来进行详细的评估。
王学廉 2024-09-30阅读量767
病请描述: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现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的典型表现可总结为“抖、僵、慢”三个字。抖是指手、胳膊或者小腿等部位不由自主地抖动;僵是指肌肉变得紧绷,四肢活动的时候感到僵硬、沉重、不灵活;慢是指动作缓慢,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刷牙、洗脸等动作变慢,写字越写越小,走路时无法迈开脚步,而以小碎步前进。而非运动症状主要包括嗅觉“失灵”,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如做恶梦、睡觉时大喊大叫等,另外还可能出现认知障碍,以及失眠、抑郁、幻觉等。 王学廉教授解释:帕金森病是老年人常见病,治疗过程也是非常的漫长,“药物是基础,手术是提高,康复是补充”。首先会进行药物治疗,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有六大类几十种,每一种药物都有不同的适应症和副作用,医生会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年龄选择相应药物治疗。有些患者虽然应用药物治疗,但疗效欠佳,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药效未能发挥到最佳,一般情况下,初期患者药物有效治疗时间在3-5年左右。 目前仍没有根治帕金森病的方法,通过采取内科药物、外科手术及其他辅助康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大大减缓症状,让患者能够独立生活,且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也就是说帕金森病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疗的疾病,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延缓病情发展,防止病残,改善生活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视心理疏导安抚和精神关爱,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紧张激动,以减少肌震颤加重的诱发因素。 2.积极鼓励患者主动运动,如吃饭、穿衣、洗漱等。有语言障碍者,可对着镜子努力大声地练习发音。加强关节、肌力活动及劳作训练,尽可能保持肢体运动功能,注意防止摔跤及肢体畸形残废。 3.长期卧床者,应加强生活护理,注意清洁卫生,勤翻身拍背,防止坠积性肺炎及褥疮感染等并发症。注意饮食营养,必要时给予鼻饲,保持大小便通畅。以不断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功能。
王学廉 2024-09-13阅读量759
病请描述: 赵阿姨今年62岁,今年是她患帕金森病的第7年。患病初期,赵阿姨只是手抖,但抖动幅度并不是很严重,对日常生活没有大影响,就没有去医院检查。 1年后,赵阿姨的症状加重,在切菜的时候,手部突然抖动不止,她越想努力的想控制住抖动,但越紧张,抖动的越严重,一不留神切到了手。家人看见之后,觉得不能再拖下去了,带着赵阿姨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帕金森病”,予以美多芭等药物治疗。 服药起效后赵阿姨手部抖动明显减轻,维持约4小时,效果较好,2年后赵阿姨逐渐出现肢体僵硬、起步困难,前往王学廉教授门诊处就诊,王学廉教授建议增加药物用量,疗效良好。随着病情逐渐加重,赵阿姨出现双侧肢体震颤、僵硬、姿势步态异常,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王学廉教授解释:帕金森病在初期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患者只需要服用少量的美多芭,就可以很好的维持身体正常活动,这一阶段被称为药物蜜月期,但好景总是不长。对于大多数的帕金森病患者而言,这个蜜月期仅仅3到5年后,就会逐渐消失,病情进展加快,患者抖动、僵硬、迟缓等症状加重。 疾病的加重一方面是帕金森病本身的自然进展过程所导致,此时脑内残存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减少,对于左旋多巴的转化和多巴胺的储存、释放都进行性减退。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大量口服外源性的多巴胺,即美多芭所产生的副作用,在临床上经常能够感受到患者服用多巴胺的量越大,进入到晚期的时间就会越快,因而不求全效、细水长流,缓慢增加患者多巴胺的剂量,是临床的治疗原则。 帕金森会突然加重的原因: 服药不规律: 这个是帕金森病加重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帕金森病一旦确诊,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很多轻症患者服药后震颤减轻或是肢体活动灵活就自行减药。 生活不自律、不规律: 经常劳累、熬夜,对身体和精神都有影响,建议帕金森病患者尽量避免劳累、熬夜,保持作息规律。 服药与饮食的互相影响: 蛋白和脂肪等食物是人体营养所需,但是对左旋多巴类药物疗效有影响,所以应将饮食与服药的时间隔开,既不影响身体所需营养,也不影响药物疗效。 不良的情绪和心境: 情绪对病情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乐观的情绪,利于疾病的治疗,不良情绪可加重疾病的治疗,建议患者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病情;家属也多关心、多理解,多多开导患者,家庭支持是治疗帕金森病坚实的基础。
王学廉 2024-08-09阅读量475
病请描述: 罗阿姨来自河南洛阳,今年71岁,八年前出现右手抖动,为静止性震颤,后逐渐发展至下肢,右腿无力,抬不起脚,走路时脚总是摩擦地面,因此还经常磨坏鞋子。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予以美多芭、珂丹等药物治疗,起初效果甚佳。 2018年罗阿姨症状逐渐加重,出现行走困难,前倾前冲步态,多次前往医院调整药物,通过增加药物剂量和药物种类,并加强锻炼,就这样由维持了三年时间。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罗阿姨由于服用大量和长期的药物治疗以后,出现了肢体的不自主的扭动,像舞蹈一样,然后头部也在不停的扭动,伴随挤眉弄眼的表现,动作的幅度非常大,以致罗阿姨经常坐立不宁,别人看起来,她非常的痛苦。 罗阿姨的女儿不忍看到母亲深受病魔折磨,今年为求手术治疗,慕名前往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学廉教授的门诊,希望通过脑起搏器手术让母亲得到更好的治疗。 入院后,经过详细的术前评估,王学廉教授为其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手术后,罗阿姨的肢体症状得到了很明显的控制。一月后开机,一家人看到母亲震颤的身体终于平静了下来,一直揪着心终于放松了下来。 王学廉教授介绍道:帕金森病属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运动障碍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长期服药,身体会出耐药性,药物效果会逐渐下降,当出现服药后起效慢,药效维持时间短,部分患者出现开关现象、剂末现象、异动症时,则需要考虑外科手术的治疗。 脑深部电刺激术是近年来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新突破。手术分为刺激电极的植入和神经刺激器的植入两个步骤,其治疗原理就是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电脉冲至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调控异常的神经电活动,达到减轻和控制帕金森症状的目的。脑起搏器治疗最主要效果就是持续工作,患者的症状可以维持在一个平稳的状态,不用担心走不远,可以放心去实现自己的愿望,注意避免接触会导致刺激器关机的强磁场。
王学廉 2024-07-29阅读量359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许多无症状脑膜瘤多为偶然发现。多发脑膜瘤偶尔可见,文献中有家族史的报告。 内皮细胞型包含砂粒型脑膜瘤,瘤内钙化形成砂样体为特征,x线平片可显示肿瘤钙化影像。脑膜瘤多属良性,呈球形或结节状,生长于脑实质外,但常常嵌入大脑半球之内。脑膜瘤多发部位为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及颅底。后者包括蝶骨嵴、嗅沟、鞍结节、桥脑小脑角等部位,生长于脑室内者很少。 脑膜瘤的血运极丰富,因为肿瘤常接受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等多来源的供血。这类肿瘤生长很缓慢,所以有时肿瘤长到很大仍不出现症状。 临床表现依据肿瘤部位而定。位于大脑半球者,常引起癫痫、偏瘫及精神障碍。位于颅底者,常出现相应部位颅神经与脑部受累的症状。颅内压增高症状通常出现较晚。病人可因长期的慢性颅内压增高而致两眼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治疗时争取将肿瘤完全切除治愈。但肿瘤特别大或已累及重要的脑部中枢如丘脑下部、脑干以及将颈动脉、基底动脉,或颅神经包绕在肿瘤之中者,手术有时困难。手术中应特别注意止血和防止伤及重要的神经与血管。良好的手术显露对脑膜瘤切除成功十分重要。 大脑凸面脑膜瘤:病史一般较长,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精神障碍,肢体动动障碍及视力、视野的改变,多半患者半年后可出现颅压增高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局部癫痫,面及手抽搐,大发作不常见。 矢状窦旁脑膜瘤:瘤体生长缓慢,一般患者出现症状时,瘤体多已很大,癫痫是本病的首发症状,为局部或大发作,精神障碍表现为痴呆,情感淡漠或欣快,患者出现性格改变,位于枕叶的矢状窦旁脑膜瘤可出现视野障碍。 蝶骨嵴脑膜瘤:肿瘤起源为前床突,可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向眶内或眶上侵犯,可出现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散大;癫痫,精神症状、嗅觉障碍等鞍结节脑膜瘤:视力视野障碍,80%以上患者以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嗜睡,记忆力减退,焦虑等精神症状;有的患者可出现内分泌功能障碍,如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亦有患者以嗅觉丧失,癫痫、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就诊。 嗅沟脑膜瘤:早期症状即有嗅觉逐渐丧失,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视力障碍,肿瘤影响额叶功能时可有兴奋、幻觉、妄想,迟钝,精神淡漠,少数患者可有癫痫。 桥小脑角脑膜瘤:此部位肿瘤以听神经瘤多见,占70-80%脑膜瘤,占6-8%,胆脂瘤4-5%,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面部麻木,感觉减退,三叉神经瘤,走路不稳,粗大水平震颤,患侧共济失调。 岩骨—斜坡脑膜瘤:常表现为头痛,但往往不被引起注意,Ⅲ—X颅神经受损症状明显。 脑室内脑膜瘤:因在脑室内生长,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不明显,就诊时肿瘤多已较大,常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同向性偏盲,对侧肢体偏瘫. 中颅窝脑膜瘤:表现为三叉神经痛,眼球活动障碍,眼睑下垂,复视,神力下降,同向性偏盲等。 小脑幕脑膜瘤:患侧粗大水平震颤及共济失调,视野障碍等。 海绵窦旁脑膜瘤: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改变,眼肌麻痹,三叉神经一二支分布区域疼痛。 枕骨大孔脑膜瘤:早期表现为颈部疼痛,手和上肢麻木,易被误诊。 眼眶及颅眶沟通膜瘤: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 生长较缓慢,病程周期较长。部分患者发现症状时,已经生长10年甚至几十年。还有部分患者发现脑膜瘤后,观察20-30年后都不会生长。因此对于生长较慢的良性脑膜瘤,治疗方案有以下几种: 1、手术:治疗最彻底,根据切除程度,可以分为彻底切除、次全切和近全切。虽然手术治疗效果最彻底,但是手术也有缺点,理论上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最严重的是生命危险。头颅手术风险相对其他手术更大,可能会引起昏迷、偏瘫,以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感染、术后癫痫、头痛等。但是如果患者手术顺利,虽然上述风险理论上存在,并非一定会发生; 2、放疗:常使用伽玛刀治疗,如果脑膜瘤体积较大,可能需进行适形放疗。放疗优点在于无创,仅需使用射线进行照射,缺点是存在脑膜瘤控制不住再生长的情况。因脑膜瘤如果被放射线照射后再生长,局部如果有重要神经和血管,可引起粘连,如果再去做手术,会极大增加手术难度。医生在给患者选择伽玛刀时,需考虑到患者对手术能否接受,评估患者身体条件,如心、肺等其他基础器官能否耐受手术,以及是否有恐惧手术的情况; 3、观察:临床上通过影像学判断脑膜瘤,如果生长较缓慢,同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以先观察。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脑膜瘤增大,此时再考虑手术或伽玛刀治疗。
赵天智 2024-07-22阅读量522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常见的相对良性脑肿瘤,生长相对缓慢,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发现时一般都比较大了,压迫其他功能区域,如运动功能,语言、嗅觉、平衡功能等等,才会发现。但确诊患病后,应当和有经验的医生主动沟通,需不需要治疗,如何治疗。 矢状窦旁脑膜瘤:瘤体生长缓慢,一般患者出现症状时,瘤体多已很大,癫痫是本病的首发症状,为局部或大发作,精神障碍表现为痴呆,情感淡漠或欣快,患者出现性格改变,位于枕叶的矢状窦旁脑膜瘤可出现视野障碍。 蝶骨嵴脑膜瘤:肿瘤起源为前床突,可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向眶内或眶上侵犯,可出现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散大;癫痫,精神症状、嗅觉障碍等。 嗅沟脑膜瘤:早期症状即有嗅觉逐渐丧失,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视力障碍,肿瘤影响额叶功能时可有兴奋、幻觉、妄想,迟钝,精神淡漠,少数患者可有癫痫。 桥小脑角脑膜瘤:此部位肿瘤以听神经瘤多见,占70-80%,脑膜瘤占6-8%,胆脂瘤4-5%,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面部麻木,感觉减退,三叉神经瘤,走路不稳,粗大水平震颤,患侧共济失调。 岩骨—斜坡脑膜瘤:常表现为头痛,但往往不被引起注意,Ⅲ-X颅神经受损症状明显。 脑室内脑膜瘤:因在脑室内生长,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不明显,就诊时肿瘤多已较大,常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同向性偏盲,对侧肢体偏瘫。 中颅窝脑膜瘤:表现为三叉神经痛,眼球活动障碍,眼睑下垂,复视,神力下降,同向性偏盲等。 小脑幕脑膜瘤:患侧粗大水平震颤及共济失调,视野障碍等。 海绵窦旁脑膜瘤: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改变,眼肌麻痹,三叉神经——二支分布区域疼痛。 枕骨大孔脑膜瘤:早期表现为颈部疼痛,手和上肢麻木,易被误诊。 眼眶及颅眶沟: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 有哪些症状必须要手术? 只要脑膜瘤引起了症状,就需要尽快手术。脑膜瘤引起的症状非常多,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比如有的肿瘤很大,会导致脑内压增高,出现颅内压高的表现,比如头痛、恶心、呕吐。但通常脑膜瘤引起颅内压高的问题时,表明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脑膜瘤常见症状还有癫痫,患者会突然四肢抽搐,意识丧失、口吐白沫、小便失禁等症状。 对于那些颅底脑膜瘤,由于颅底分布着12对非常重要的神经,肿瘤压迫哪根神经,相应的神经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比如肿瘤压迫控制眼球活动的动眼神经,眼球活动受到影响,看东西有重影。如果肿瘤压迫了管听力的听神经,会出现听力减退甚至耳聋。肿瘤压迫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会出现吞咽困难、说话含糊不清、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症状。 总之,患者朋友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专业神经外科医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及时诊断,早期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赵天智 2024-07-10阅读量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