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民族医学科 > 维吾尔医学科 > 软瘫 > 症状

软瘫症状

软瘫症状相关内容 更多>

正确认识狂犬病

病请描述: 狂犬病(rabies)是狂犬病毒所致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犬、猫、野生或流浪的哺乳类肉食动物,如狼、狐狸、獾、蝙蝠等,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我国狂犬病例主要由犬伤所致,约占90%左右;其次为猫,占5%左右;其他致伤动物包括马、松鼠、猪、蝙蝠、猴和獾等。对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100%,患者一般于3~6日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故应加强预防措施。  2023年9月16日,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临床表现:狂犬病潜伏期无任何征兆,高风险动物暴露后,立即开展暴露后处置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手段。狂犬病最初症状是发热,伤口部位常有疼痛或有异常、原因不明的颤痛、刺痛或灼痛感。随着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扩散,患者出现典型的狂犬病临床症状,即狂躁型与麻痹型,最终死于咽肌痉挛而窒息或呼吸循环衰竭。潜伏期症状。从感染到发病前无症状的时期,多数为1~3个月,1周以内或1年以上极少。狂犬病潜伏期无任何征兆,该时期目前尚无可靠的诊断办法。前驱期症状。狂犬病患者的发作,通常以不适、厌食、疲劳、头痛和发热等不典型症状开始,50%~80%的患者会在原暴露部位出现特异性神经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如痒、麻及蚁行感等),可能是由于病毒在背根神经节复制或导致神经节神经炎所致。此时期还可能出现无端的恐惧、焦虑、激动、易怒、神经过敏、失眠或抑郁等症状。前驱期为2~10天(通常2~4天)。急性神经期症状。患者出现典型的狂犬病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3天。有两种表现,即狂躁型与麻痹型。狂躁型患者。出现发热并伴随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包括机能亢进、定向力障碍、幻觉、痉挛发作、行为古怪、颈项强直等。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恐水、怕风是本病的特殊典型症状,典型患者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的咽肌痉挛。患者虽渴极而不敢饮,即使饮后也无法下咽,常伴声嘶及脱水。亮光、噪声、触动或气流也可能引发痉挛,严重发作时尚可出现全身疼痛性抽搐。由于常有呼吸肌痉挛,故可导致呼吸困难及发绀。麻痹型患者。无典型的兴奋期及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呈现横断性脊髓炎或上升性脊髓麻痹等类格林-巴利综合征(GBS)表现。其病变仅局限于脊髓和延髓,而不累及脑干或更高部位的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期症状。患者晚期逐渐进入安静状态,此时痉挛停止,患者渐趋安静,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最为多见。麻痹可能是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的,以被咬肢体侧更为严重。眼肌、颜面部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面部缺少表情等。狂犬病发病后的整个自然病程一般为7~10天。死因通常为咽肌痉挛而窒息或呼吸、循环衰竭。预防措施:1.管理传染源。对家庭饲养动物进行免疫接种,管理流浪动物。对可疑因狂犬病死亡的动物,应取其脑组织进行检查,并将其焚毁或深埋,切不可剥皮或食用。2.正确处理伤口。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用20%的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伤口较深者需用导管伸入,以肥皂水持续灌注清洗,力求去除狗涎,挤出污血。一般不缝合包扎伤口,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伤口深时还要使用破伤风抗毒素。3.接种狂犬病疫苗。预防接种对防止发病有肯定价值,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人一旦被咬伤,疫苗注射至关重要,严重者还需注射狂犬病血清。(1)主动免疫①暴露后免疫接种一般被咬伤者0天(第1天,当天)、3天(第4天,以下类推)、7天、14天、28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针,共5针,成人和儿童剂量相同。②暴露前预防接种对未咬伤的健康者预防接种狂犬病疫苗,可按0、7、28天注射3针,一年后加强一次,然后每隔1~3年再加强一次。(2)被动免疫  创伤深广、严重或发生在头、面、颈、手等处,同时咬人动物确有患狂犬病的可能性,则应立即注射狂犬病血清,该血清含有高效价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可直接中和狂犬病病毒,应及早应用,伤后即用,伤后一周再用几乎无效。

张建刚 2024-01-04阅读量1102

少见但不容忽视的高位腰椎间盘...

病请描述: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指腰椎上位3个间隙(L1~2,L2~3,L3~4)突出,由于椎管形态、神经根发出水平以及生物力学与下位两个椎间隙不同,因而在发病率和临床表现上有其特点。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国外统计为1.6%~6.9%,国内为1.7%~5.4%。发病率大相径庭的原因与影像学的检查有密切关系,随着MRI的普遍应用,发现高位突出及退变者明显增多。许多高位突出同时伴有明显的低位突出。 发病机制与个体腰椎结构(腰椎骶化)、生理屈度、运动节段受力方式等有关。①高位突出时,其产生症状的机制与低位突出不同。在低位腰5及骶1神经根分别发自上位椎间盘平面或以上,在椎管内跨越上位椎间盘,故当椎间盘突出时多压迫或刺激下位神经根。但腰1~3的神经根发自椎弓根水平,向外下斜行出椎间孔。故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时,突出的椎间盘不与神经根相接触,不直接刺激或压迫神经根,仅部分腰4神经根发出部位较高者可能被累及,多数是通过硬膜压迫马尾神经。②其次高位椎管横断面呈圆形或棱形,无典型的侧隐窝,即使有椎间盘突出,也不容易在狭窄处挤压神经根。故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无典型的坐骨神经痛,而是以腰痛为主要症状。如果突出较大,整个硬膜囊受挤压,则会产生马尾神经综合征。 当高位腰椎间盘突出,骶髓3~5节段和尾髓1节段受压时,则产生会阴及肛门周围的皮肤感觉缺失;如果骶2受累,大腿后部将出现麻木,即所谓的“马鞍区麻木”。骨盆出口处的肌肉软瘫,引起包括膀胱平滑肌的弛缓性瘫痪(无膀胱充盈感觉,无痛)和不能自动排空的征象。由于横纹肌系统对肛门外括约肌丧失控制,在腹压增大时大便失禁或不能自主排便。勃起和射精功能完全丧失,称脊髓圆锥综合征。 腰痛及大腿前方痛是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症状,腰痛的原因可能为纤维环、后纵韧带受张力刺激所致。疼痛可向腹股沟、股前、髋部放射,少数突出位置较低者可累及小腿内侧。29.4%表现为突发截瘫。 检查可见股四头肌萎缩,伸膝无力。大腿前方及小腿内侧可有感觉障碍。腰12及腰23突出时,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少数腰34突出的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高位突出股神经牵拉试验的意义与低位的坐骨神经牵拉痛相似。膝反射多数减弱或引不出。较大突出可有不同程度的马尾神经综合征及脊髓圆锥综合征。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极易被忽略,要提高对高位突出产生症状机制的认识,并对不能用低位椎间盘突出症解释时,应想到有高位突出的可能,进而选择适当的影像检查。MRI应作为检查首选,特别是高位及多间隙突出时容易发现,可明确突出部位、大小、病理类型及对硬膜囊的压迫程度。 影像学检查中遇到多发突出,或既有高位突出又伴有低位突出的病例,应确定产生症状的椎间隙,即通常所说的“责任”椎间隙。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应注意非典型病例的鉴别,既应与椎管内肿瘤鉴别,也应与一般腰背痛鉴别。必须确定该腰背痛是高位突出症所致,而非一般劳损或退变引起。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较小时,不出现症状;症状较轻微时,可对症保守治疗。但如果症状明显、反复发作,或伴有马尾神经症状,应手术治疗。注意在腰1~2椎间盘突出时,牵拉硬膜囊要防止损伤脊髓圆锥。而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清醒局麻下的脊柱内镜技术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潘峰 2023-12-25阅读量254

腰椎间盘突出症会引起哪些症状?

病请描述:腰背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绝大部分都有腰背痛,腰背痛可出现在腿痛之前、同时或之后。有的病人腰痛不明原因突然发生,有的病人在某次较明确的腰部外伤后出现,腰背痛和外伤之间可有间隔数天、数月甚至年余。病人腰背痛范围较广泛,主要在腰部或腰骶部,可向一侧或两侧放射。 发生腰背痛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椎间盘突出时,刺激了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如果椎间盘突出较大,可刺激硬膜产生硬膜痛。这类疼痛部位较深,定位不淮确,一般为钝痛、刺痛或放射痛。早期腰背痛由于突出的椎间盘较小,压迫神经根不严重。 坐骨神经痛 9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于L4/5及L5/S1间隙,故坐骨神经痛很常见。坐骨神经痛发生在左侧占51%,右侧42%,双侧为4%。 坐骨神经痛多为逐渐发生,开始疼痛为钝痛并逐渐加重,疼痛多呈放射性,由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跟或足背。少数病例可出现由下往上的放射痛,先由足、小腿外侧、大腿后外侧至臀部。除中央型突出或巨大突出可引起双侧坐骨神经痛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坐骨神经痛多为单侧。咳嗽、打喷嚏、用力大小便引起腹压增加时,脑脊液压力升高使神经根袖扩张,刺激受压神经根,导致腿痛加重。 病人为了减轻疼痛采取腰部前屈、屈髋位,以达到松驰坐骨神经紧张度的目的。在行走时取前倾位,卧床时取弯腰侧卧屈髋屈膝的“三屈位”。骑自行车时的疼痛较行走时轻,因为骑自行车时,采取腰前倾、屈髋屈膝位使神经根松弛,腿痛减轻。但在骑自行车上坡时,需用力蹬车,腹压增加,又引起腿痛加重。 坐骨神经痛可在某种姿势下,因活动或腹压增加而加重或突发出现放射痛,由腰部向下肢放射。这种疼痛可分“快痛”和“慢痛”两型,因此患者既有持续性痛,又有突发性加重。腿痛重于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典型表现。 下腹部或大腿前侧痛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压迫腰丛的L1、2、3神经根出现腹股沟区痛或大腿内侧疼痛。另有部分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可出现腹股沟区痛或下腹部疼痛。一般认为,腹股沟区外侧痛为L4/5椎间盘突出,而腹股沟区内侧和会阴区痛为L5/S1椎间盘突出。 间歇性跛行 患者行走距离增多,引起腰背痛合并患肢出现疼痛麻木加重,当蹲下或坐下休息后,症状逐渐消失,又能再次行走,但行走后症状又复发,行走距离从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称为间隙性跛行。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病人,并且多出现于多节段病变。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神经根的充血、水肿、炎症反应和缺血,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静脉丛逐渐充血,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程度,影响血液循环和氧含量,引起疼痛加重和肢体乏力。当肢体活动时,脊髓血管扩张,加重对神经根的压迫。 麻木 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麻木感,一般是由于椎间盘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麻木。麻木区域仍按神经根受累区域分布,麻木与神经根受压的严重程度无关,但肌力下降者一般麻木较重。大腿外侧为常见的麻木区域,此区城为L1~3神经支配。当衣裤接触时可有烧灼感,长时间站立可加重麻木。大腿外侧感觉障碍原因多为纤维环膨出或关节突关节退变,并非由于椎间盘突出。为神经根的感觉纤维受损或支配纤维环或关节突关节的窦椎神经分支逆向传导冲动。 肌肉痉挛 多见于神经根长期受压,原因可能为神经外膜或神经束间纤维化,使神经根的感觉纤维应激阈值升高。肌肉痉挛程度与椎间盘突出的类型、部位和大小无关。S1神经根发生率最高,其次为L5神经根。最常发生肌肉痉挛的为小腿三头肌、腘绳肌和跖肌。常发生在夜间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白天肌肉痉挛发生在肌肉收缩之后,发生频率不定,可一日数次,也可间隔数周后发生。肌肉纤颤为脊髓前角退行性疾病的典型体征,也是运动神经元某一部分异常应激性升高的表现。在椎间盘突出时,神经根受机械性受压或化学性刺激而发生肌肉纤颤。 肌肉瘫痪 突出压迫神经根严重时,可出现神经麻痹、肌肉瘫痪。较多见的为L5神经麻痹所致的胫前肌、腓骨长短肌、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麻痹,表现为足下垂。S1神经麻痹所致小腿三头肌瘫痪罕见,但肌力减弱仍然常见。 双侧下肢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通常为单侧下肢症状,少数病人可出现双下肢症状,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双下肢同时出现症状,严重程度可两侧一样,但多为一侧重,一侧轻。此为同节段中央型椎间盘较大突出。有时因巨大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出现马尾综合征。 ②双下肢不同节段症状,表现为疼痛部位不同和疼痛严重程度不同,此为不同节段不同侧别的椎间盘突出。 ③先为一侧症状,后出现相似的对侧症状。此为同节段椎间盘突出,先压迫一侧,后又移位压迫另一侧。 马尾综合征 突然发生的中央型巨大突出,常压迫突出平面以下的马尾神经。马尾包括L3到S1的神经根,因此支配盆腔内脏和(或)会阴部的传出和(或)传人神经纤维的病变,也可以导致圆锥综合征,所以临床上难以区分马尾损害与圆锥损害。但马尾损害通常不仅影响骶髓节段而且也影响到大量腰骶神经纤维,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会更广泛且水平更高。早期表现为双侧严重的坐骨神经痛,会阴部麻木,排便、排尿无力,有时坐骨神经痛可左右交替出现。随后坐骨神经痛消失,双下肢不全瘫痪,如不能伸趾或足下垂,同时双下肢后外侧、会阴部痛觉消失。大小便功能障碍多表现为急性尿潴留和肛门括约肌肌力降低,排便不能控制。女性可有假性尿失禁,男性出现阳痿。 马尾综合征多为暴力推拿按摩后发生巨大椎间盘突出引起,因膀胱麻痹、肛门括约肌无力,此时测定直肠压力、膀胱压力和尿流量,表现为压力较低,残余尿量较多。 脊髓圆锥综合征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引起骶髓3~5节段和尾髓1节段的损害。躯体症状包括会阴及肛门周围的皮肤感觉缺失,如果S2受累的话,大腿后部出现麻木,即“马鞍区麻木”。骨盆出口处的肌肉软瘫,包括肛门外和Vesicle括约肌及坐骨海绵体、球状海绵体肌。球海绵体反射刺激龟头诱发,表现为阴囊内后尿道收缩或肛门外括约肌收缩。由于节前副交感神经损害,引起包括膀胱平滑肌的松弛性瘫痪(无膀胱充盈感觉、无痛)和不能自动排空。由于橫纹肌系统对肛门外括约肌控制的丧失,在腹压增大时大便失禁或不能自主排便,勃起和射精功能完全丧失。 外周圆锥综合征 脊髓的L4~S2节段称为外周圆锥。感觉丧失在L4~S2神经根所在的区城。臀肌、伸、屈膝关节、踝关节和脚趾以及脚的内在肌肉的肌力减弱,步态异常很常见。踝反射和跖反射缺如,而膝反射存在或相对较明显。膀胱和直肠功能的随意控制减弱,勃起和射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损,但异常勃起也较常见。 患肢发凉 也称冷性坐骨神经痛(coldsciatica)。几乎所有病人均感患肢发凉,皮温测定显示患肢的基础皮温低,并且S1神经受累的皮温较L5受累者更低,手术后可望恢复正常。有的病人患肢温度低以足趾的远端为著,查体时足背动脉搏动正常,这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刺激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收缩导致,同时与神经根受压的严重程度有关。 尾部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尾骨痛,主要原因为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行入骶管,也可因为腰椎或腰骶神经丛的解剖变异神经受刺激所致。 小腿水肿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骶神经根受压严重时,可出现足踝部的水肿。可能是神经根在受到机械性及局部无菌性炎症的化学刺激粘连水肿,影响交感神经的传导功能,窦椎神经也可能发生异常短路,导致下肢的血管神经功能障碍。

潘峰 2023-06-25阅读量584

甲亢、甲减的区别是什么呢?6...

病请描述:甲亢、甲减的区别是什么呢?6大表现帮你分清楚,快来看看吧 中医本草 甲状腺大讲堂 2022-04-22 17:00 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生活压力的增大,不良的情绪、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规律等已经贯穿到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当中。这也是甲状腺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的原因之一。 甲状腺是人体的一大内分泌器官,以分泌甲状腺激素为主。甲状腺疾病被人们逐渐了解了,不再那么陌生。甲状腺疾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 等。 甲状腺疾病一般起病比较隐匿,很多人发现不了,平时结合正常人差不多,只有少数人表现的症状比较重,而去主动检查的。甲状腺疾病女性发病明显多于男性,但并不代表男性就没有患甲状腺疾病的可能性,我在临床中就遇到一位20多岁左右的男性,患有甲亢。 甲亢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造成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的疾病。 甲减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由于甲状腺合成分泌不足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6大临床表现,帮你分清楚甲亢、甲减 甲减的表现 水肿:眼睑和颊部虚肿,表情淡漠,小腿部位非凹陷性水肿; 皮肤的改变:全身皮肤干燥、增厚、粗糙多脱屑,毛发脱落; 消化症状:厌食、腹胀、便秘; 神经症状:记忆力减退,嗜睡,反应迟钝,多虑,头晕,耳鸣; 体重变化:体重增加; 月经改变:女性月经量过多或者久病闭经。 甲亢的表现 神经症状:情绪易激动,焦虑、烦躁,神经过敏; 心血管:心悸,心跳加快;怕热多汗; 消化症状:排便次数增多,多食善饥:吃的多,饿的快; 体重变化:体重下降; 常有低热,四肢软瘫; 视力疲劳,异物感,怕光,视力减退,流泪。 以上为甲亢,甲减的一般表现,有些人表现不是太明显,或者不具有典型性,因此,在对照临床表现自查后,还是需要进行常规的甲状腺“B超”检查或者抽血化验甲状腺功能(甲功)来明确疾病的诊断。 甲状腺疾病不易发现,很多人都是在例行体检的时候发现的,有一些人发现后会很紧张,拒绝接受事实,情绪波动比较大,这些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甲状腺疾病虽然很少有自行痊愈的,但只要积极地治疗,控制疾病不是很难。但一定要明确,如果已经确诊了甲状腺疾病,一定要正规治疗,不要耽误,看似是小病,但是内分泌紊乱会引起身体很多的不适感或者其他病症。

费健 2022-05-02阅读量8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