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皮肤性病科 > 皮肤科 > 口周皮炎 > 内容

口周皮炎内容

皮炎的种类那么多,你能分清吗?

病请描述:皮炎是皮肤对于化学制剂、蛋白、细菌与真菌等种种物质的变应性反应。它可以是急性、亚急性、慢性和三者联合存在。表现为皮肤出现脱皮、剥落、变厚、变色、及碰触时会发痒等现象。有些皮炎病程较长,易反复,患者要配合医生耐心治疗。各种皮炎都有什么症状表现?神经性皮炎本病中青年多见,先有剧烈瘙痒,后有皮损;皮疹为扁平丘疹,苔藓样变,无渗出;皮疹多发于颈部、四肢伸侧、腰氐部、腘窝、外阴;病程慢性,常反复发作。特应性皮炎最初病损多为面颊部,初起时为散发或群集的小红丘疹或红斑,逐渐增多,并可见小水疱、黄白色鳞屑痂皮,可有渗出、糜烂及继发感染。瘙痒剧烈。慢性表现为干性、较大、较隆起的棕红色丘疹和粗糙而带皮屑的棕褐色苔癣样变,可融合成片。经过搔抓,常有少许渗液、表皮剥脱及抓痕。夏季皮炎初起时皮损为针尖大小红斑、丘疹,因瘙痒搔抓后可出现抓痕、血痂、皮肤肥厚及色素沉着,无糜烂及渗液,好发于成年人的四肢伸侧。当气温下降时病情明显好转,并可自愈,病情与气候明显有关。异位性皮炎有时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出现。婴儿可出现皮肤潮红、渗液,面部、头皮、尿布区域、手、臂、足或腿部出现结痂的皮疹。通常在3~4岁时,皮炎消失,但常常复发。年龄稍大的儿童和成年人皮疹常出现(或复发)在一个或几个部位,特别是在上臂、肘窝或窝。皮疹的颜色、程度和部位因人而异,但都有瘙痒。脂溢性皮炎皮疹初起为毛囊口周红色小丘疹,渐发展融合成黄红色斑片,上覆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由于病变发生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略有差别。婴儿脂溢性皮炎常于出生后1~3个月发病,前头顶或整个头皮可覆满厚薄不等油腻性灰黄色或黄褐色痂屑,可累及眉区、鼻唇沟、耳后等处,微痒。一般在3~4周内痊愈,若持续不愈,常并发感染或异位性皮炎。日光性皮炎是由日光诱发的一种迟发性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多形性皮疹可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鳞屑、苔藓样变,常以某种皮疹为主。念球菌性皮炎多发于皮肤皱褶部如腹股沟,肛周臀裂部,腋窝,女性乳房下皮肤,也可发于龟头包皮内和大小阴唇,指甲沟和口角等处。皮疹多呈局部皮肤潮红,轻度肿胀,表面可糜烂,分泌物有异臭味。有时也可呈干燥,脱屑。小儿念珠菌性皮炎还常累及躯干,颈部皮肤,呈广泛密集红色斑丘疹,外观似热痱。可同时侵犯口腔或外阴粘膜,常有乳酪样分泌物呈假膜状。蚊虫叮咬型皮炎是被虫类叮咬,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的粉毛而引起的皮炎。较为常见的害虫有跳蚤、虱类、蠓、刺毛虫、飞蛾、蚊、臭虫、蜂等。会出现红斑、丘疹、风团等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水疱或大疱,在蜇咬部位可见到瘀点或水疱。激素依赖性皮炎是因长期反复不当的外用激素引起的皮炎。同一部位外用高效皮质类固醇激素3周以上,皮肤出现红斑、丘疹、干燥脱屑、萎缩、萎缩纹、毛细血管扩张、紫癜、痤疮、色素沉着异常、酒渣鼻样皮炎、口周皮炎、光过敏、多毛、不易辩认的癣,鱼鳞病样变化等继发症状等。局部有明显自觉瘙痒或灼热感。

范引旺 2017-06-05阅读量1.1万

为什么你的大红脸久治不愈?

病请描述:        临床经常看到大红脸的患者,女性居多,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患者痛苦不堪,一般这样的患者都是遍访名医,周游列国的人,但是她们会经常发现,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医生给出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从“过敏皮肤”到“敏感皮肤”,从“面部皮炎”到“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从“酒渣鼻”到“玫瑰痤疮”,很多概念上的模糊给医生带来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处理上的混乱,甚至成为少数美容医院“包装”的条件。其实这些病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玫瑰痤疮”。西方发达国家有关玫瑰痤疮疾病认识越来越深入,使我们不知不觉地发现,这些“过敏皮肤”、“敏感皮肤”、“面部皮炎”、“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很多符合玫瑰痤疮的特点和范畴,传统的酒渣鼻概念已经远远不能覆盖玫瑰痤疮,处理上也应该符合玫瑰痤疮的处置原则。        玫瑰痤疮(rosacea)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面中部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超敏感、甚至出现丘疹、脓疱等,少数患者可发展成鼻赘。因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迁延以及有效的治疗手段有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主要见于肤色较浅的人群。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特别是在部分教科书及专著中对本病的描述还停留在传统的“过敏性皮炎”,“酒渣鼻”的概念,造成临床误诊或漏诊现象较为普遍,处置也不合理。提高对玫瑰痤疮的认识水平十分必要。        面中部血管功能异常是玫瑰痤疮基本的病理生理,所引发的潮红或持久性红斑是临床的基本特征。玫瑰痤疮最早期且常见的表现是潮红。对于一个健康人,出现面部潮红是否诊断玫瑰痤疮是有争议的。如果潮红随时间的推移发作频率增加,红斑消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长,最后成为持久性红斑,应属于玫瑰痤疮的特征。这种潮红有别于脸红,后者更加均匀地分布于面中部、面颊周围以及耳后,表现为略带桃色的淡红斑,容易消退,其发生与炎症无关。而玫瑰痤疮的“潮红”主要见于面颊、鼻及口周突出部位,不会弥漫分布。        面部红斑是4种类型玫瑰痤疮最常见的临床特征和诊断线索,需具备阵发性加重、持久性和发生在面中部(面颊、鼻或口周突出部位)3个特征。有学者认为,只有出现了面部持久性红斑才能诊断为玫瑰痤疮。玫瑰痤疮的面部红斑存在3种情况:玫瑰痤疮本身特有的持久性红斑,伴随丘疹脓疱的皮损周围红斑及发生红斑的炎症反应(“erythematous” inflammatory origins)。后两者可与玫瑰痤疮并存,但也可见于其他炎症疾病,如丘疹脓疱周围红斑可以见于痤疮,炎症性红斑源于面部本来存在的疾病如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红斑狼疮等。        玫瑰痤疮存在多种变异型。这些变异型包括肉芽肿型、激素诱导型、面部脓皮病(暴发性酒渣鼻)、肉芽肿性腔口周围皮炎(主要见于儿童)等。近年来相继报道的特殊类型,如特发性面部无菌性肉芽肿,反映本病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及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本病容易合并高血压、代谢性疾病、心血管性疾病、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帕金森病等,反映其是一种系统性疾病。          玫瑰痤疮主要依靠临床特征诊断,而每一个临床特征与很多其他疾病表现重叠,需一一排除。如阵发性潮红需排除类癌综合征、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生理性皮肤潮红、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源于甲状腺、胰腺及肾细胞肿瘤的髓样癌等;面中部红斑需与面部光损害、红斑狼疮、脂溢性皮炎、面部银屑病、毛周角化症等鉴别;丘疹脓疱需与寻常痤疮、毛囊炎及口周皮炎等鉴别;鼻赘需与非黑素细胞肿瘤、鼻硬结病、结节病、淋巴瘤等鉴别。        马慧军医生认为,玫瑰痤疮之所以难治和易复发,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医生只看到了它的面部表现而忽略了它其实是机体系统运行失调引起的病变。自然单纯使用外用药物治疗是远远解决不了问题的,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分泌、免疫、神经的调节才是彻底治愈本病的关键。总体上来讲,避免诱发或加重因素,选择针对疾病病理生理的靶向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病需采用个体化的慢病管理模式,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型别及不同皮损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玫瑰痤疮通常无自愈倾向,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并重视维持治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马慧军 2017-05-19阅读量1.1万

玫瑰痤疮患者护肤品选择建议

病请描述: 著名皮肤科医生、医学护肤专家Zoe Diana Draelos 教授对玫瑰痤疮患者的护肤品选择以及医生如何推荐产品提供了一些建议。 一、洁面产品 油性皮肤患者宜选择肥皂类清洁剂,长链脂肪酸碱盐pH值9-10之间; 中性皮肤患者宜选择合成清洁剂,含小于10%的肥皂成分,pH值为5.5-7; 干燥皮肤患者宜选择脂质清洁乳,无脂肪液体; 二、保湿霜 保湿霜最好能够高度模仿细胞间脂质成分,同时避免造成毛孔阻塞; 避免使用含动植物油成分的产品,以免助长细菌滋生; 适合玫瑰痤疮患者使用的保湿霜最佳成分包括凡士林、矿物油和硅油; 最好同时含有防晒功能; 三、彩妆 对于面部泛红的玫瑰痤疮患者,使用带一点绿色成分的散粉能够有效起到补色作用,遮盖面部红斑; 那么,如何给玫瑰痤疮患者推荐合适的护肤品? 遵循以下程序: 1、终止各种外用护肤品以及OTC产品,包括洗面奶、保湿霜和香水,仅使用无脂洁面产品以及温和型保湿霜,持续2周; 2、终止各种外用处方药物2周,尤其避免含有维生素A、过氧化苯甲酰、乙醇酸以及丙二醇成分的产品。口服药物可以继续; 3、避免各种形式的皮肤摩擦; 4、避免各种形式的身体活动,例如面部皮肤摩擦,若要骑行,最好戴上头盔; 5、用2周时间对患者进行评估,查看是否有任何改善或发生其他皮肤疾病。如果有潜在脂溢性皮炎、银屑病、湿疹、特应性皮炎或口周皮炎问题,先进行合理治疗,直至所有症状消失后2周再进行评估; 6、对患者进行斑贴试验,测试对于产品的过敏情况,从而给出产品使用建议以避免过敏; 7、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特别关注是否有抑郁症状,是否更年期或有精神疾病; 8、指引患者按以下顺序使用化妆品:唇膏、散粉、腮红; 9、对于患者正在使用的化妆品进行测试,在眼部侧面2cm部位连续5个晚上使用。测试顺序如下:睫毛膏、眼线、眉笔、粉底、腮红、散粉及其他彩妆; 10、测试患者使用的所有外用玫瑰痤疮药物,在眼部侧面2cm部位连续5个晚上使用; 11、分析所有数据,给患者提供一张可以使用的药物、护肤品以及化妆品清单。 

匡欣薇 2017-01-21阅读量2.1万

改善肠道环境也能防止皮肤过敏

病请描述:幽门螺杆菌会引发很多问题,不单引发胃肠道问题,很多过敏症状与它有关,包括过敏性紫癜,特应性皮炎,口周皮炎,银屑病等,还有不明原因头痛,月经不调,心率不齐,性情烦躁,甚至老年性痴呆都可能与它有关。包括某些大肠杆菌属,某些念珠菌属等靠吃蛋白生活的细菌等如占有上风,他们不断会阻止肠道黏膜分泌的二胺氧化酶的活性,而二胺氧化酶主要降解肠道内存在的大量组胺等物质的。这样肠道内大量的组胺等物质不会被降解,而被吸收到血液中,引发过敏等其它症状。而且他们靠蛋白等生活后也会产生大量的氨气,不仅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增加大分子过敏物质的吸收,还影响胃肠道功能,增加氨气等腐败物质的吸收。为什么幽门螺杆菌杀不死?这有几个原因,因长期各种抗生素的应用,它也获得信息发生变异,很多耐药,再就是菌群庞大,有些只能杀死,有些只能减少一部分或抑制其繁殖,使其比例减少,特别是在用药的过程中有摄入大量的蛋白质,自然它不容易剿灭。特别要提出的是中国是集餐制,习惯在一个菜内你一筷,它一筷,这种经口而传播的细菌自然到处兴风作浪。一个人有了,家里其它人也可能感染了。所以,很可能互相交叉感染。因此杀菌的同时,其它人也检查一下,有了,尽管没有症状,也建议治疗,而且,分餐制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为什么益生菌有用呢?这是因为像乳酸杆菌,双岐杆菌等有益菌是靠分解糖份来生活的,它有助于胃肠的消化,保护胃黏膜,增强局部肠黏膜的免疫功能等,所以也称为益生菌。胃肠道菌群众多,环境复杂,很多还没有搞清楚,每个人的肠道环境,菌群比例是不一样的,但益生菌如占有较高比例,则有利于消化吸收,减少氨气等腐生物质的产生和吸收,减少过敏等疾病的发生。尽管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原因复杂,个体差异较大,但抑制幽门螺杆菌,肠道念珠菌等繁殖,补充合适的益生菌,改善肠道微环境,平衡肠道免疫功能,将能明显减少过敏的发生。

任志勇 2016-12-20阅读量4376

如何使用他克莫司软膏

病请描述:        他克莫司(商品名普特彼)是从链霉菌产物中提取得到的一种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 近几年来他克莫司软膏逐渐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且适应证不断增多 , 在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他克莫司软膏作为为新型的非激素型免疫调节剂 , 有确切的抗感染作用 , 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 淋巴细胞是他克莫司作用的主要靶细胞 , 它还能抑制皮肤肥大细胞 IgE介导的释放组织胺的作用。        目前已有研究提示他克莫司乳膏发挥抗炎作用 ,其对一些炎症性和免疫性皮肤病有良好的疗效 , 其疗效与中等强度的糖皮质激素相似 , 局部不良反应小。        临床上多用于激素依赖性皮炎、湿疹、口周皮炎、唇炎、线状苔藓等等。        虽然他克莫司软膏是外用,但仍需正确使用他克莫司软膏,以下几点供参考:        1.他克莫司软膏每天使用两次,间隔为12小时左右,使用前清洁皮肤,在晚上睡觉前和早上起床后使用。        2.他克莫司在每次使用前,尽量让让皮肤彻底干燥,以保证药膏被皮肤充分的吸收。        3.在使用时,只需涂抹非常薄的一层即可;涂抹时应该让药膏覆盖整个患处,药膏覆盖到正常的皮肤上也不必担心。        4.涂上后尽量让他克莫司多留些时间而不要擦掉它。        他克莫司软膏虽然没有激素及其副作用,但同时有破坏皮肤屏障功能的作用,容易成瘾。所以切记薄凃同时配合外涂医学护肤品或易孚(表皮生长因子)来保护皮肤。        因此,在使用上述药膏疗效稳定后要逐渐减药。他克莫司软膏停用及减量的方法是:通常由一天两次,逐渐过渡到每天用一次。如果症状继续减轻,可以改为隔日停用早上的一次。减药的时间间隔一般为两周,也就是说每两周开始往下减量,由一天两次,减为一天一次,稳定后再减为隔日一次,最后减为一周两次。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黄捷 2016-12-01阅读量3.1万

修复皮肤屏障—保湿类医用护肤...

病请描述: 1.什么是皮肤屏障?         皮肤最外层称之为角质层,它是由20层扁平、相互交织的角质细胞所组成的。角质细胞犹如“砖”一样坚韧,其间有犹如“灰浆”的脂质将角质细胞紧密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砖墙结构”,它表面还有一层由汗液及皮脂组成的保护膜(水脂膜),共同构成了皮肤的屏障。皮肤屏障能锁住皮肤水分和油脂,并抵抗各种皮肤表面病菌入侵,对人体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  2.皮肤病与皮肤屏障         皮肤病多种多样,不少皮肤病容易反复发作,却难以找到具体的发病原因。常见的皮肤发红、发痒、发干等“皮肤过敏”表现,实际很难找到具体的“过敏源”。但是这些皮肤病有一个共同原因可以找到——“皮肤屏障受损”,也就是皮肤表面失去了正常的保护功能而出现了皮肤水分的丢失,从而出现皮肤的干燥、脱屑或瘙痒;同时,皮肤表面的病菌容易经过受损的皮肤屏障而进入皮肤内部,从而进一步引发皮肤炎症反应。因此,皮肤屏障受损不仅是许多皮肤病的表现,而且可能是皮肤病容易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  3.护肤品与皮肤屏障         在皮肤病治疗中,医生不仅要使用药物,而且要使用能修复皮肤屏障功能的护肤品,也就是通过保湿护肤品来补充皮肤表面的“水脂膜”和细胞之间的“灰浆”,从而加固皮肤表层的“砖墙结构”。 修复皮肤屏障的保湿护肤品应具备以下3种基本原料:         ①吸湿剂原料,包括甘油、尿素等,能够从环境中吸收水份,补充从角质层散发丢失的水份。         ②封闭剂原料,如凡士林、牛油果油等,能在皮肤表面形成疏水性的薄层油膜,有加固皮肤屏障的作用。         ③添加与表皮、真皮成分相同或相似的“仿生”原料,具有修复皮肤屏障的作用,如天然保湿因子、青刺果油、神经酰胺、透明质酸等。  4.什么是医用护肤品?         医生用于辅助治疗皮肤病的护肤品可简称为“医用护肤品”,它与普通护肤品相比,要求具有下列三个特点:         1)更高的安全性:比普通护肤品更强调配方精简、原料严格筛选、不含或尽量少含易损伤皮肤或引起皮肤过敏的物质如色素、香料、防腐剂、刺激性较大的表面活性剂等,并尽可能对原料产品作临床安全性评估。         2) 明确的功效性:保湿修复皮肤屏障功能护肤品的主要产品成分作用机制明确,并经过了科学的试验研究证实。         3) 多家医院临床验证:上市前通过多家医院皮肤科针对某些皮肤病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以验证护肤品的临床辅助功效和安全性。         由上面的3个特点可知,医用护肤品本身对皮肤无任何毒副作用,可酌情长期使用,以减少或减轻皮肤病的反复发作。  5.哪些常见皮肤病需要使用皮肤屏障修复——保湿类医用护肤品?         在不同皮肤病治疗中,医用护肤品使用的方法有所不同。有些皮肤病单用保湿护肤品即可缓解病情,有些皮肤病必须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保湿护肤品。         (1)湿疹、特应性皮炎         湿疹或特应性皮炎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皮肤病,在急性期表现为肿胀、糜烂、渗出,在慢性期表现为干燥、脱屑。因此保湿护肤品是此类疾患慢性期治疗的基础(在急性糜烂、渗出期不宜用护肤品)。 对轻度慢性期患者,单用保湿护肤品有可能缓解病情,对顽固性或伴有明显皮损的患者,在保湿护肤基础上,配合药物治疗。皮损控制以后,可考虑停用药物,继续用保湿护肤品以减少此类皮炎的复发。对于特应性皮炎患者,即使是外观正常的皮肤也是比较干燥的,因此也需要使用保湿护肤品以减少其发作。         (2)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表现为皮损处反复大片脱屑的慢性病,往往在冬季气候干燥时容易加重。银屑病的基础治疗是保湿护肤,同时使用相应的外用药物或紫外线光疗,必要时采用全身口服或注射药物。但该病的口服药物如阿维A或光疗又可以加重皮肤的干燥症状,因此,此时更需配合保湿护肤。         (3)红皮病         红皮病是一种表现为全身皮肤发红、肿胀、脱屑的一种重症皮肤疾患,此类皮炎使患者异常难受,而且有可能使皮肤表面的细菌通过受损的皮肤屏障进入人体血液而继发全身细菌感染。因此保湿护肤非常重要,当皮损表现为大片干燥、脱屑时,宜使用带油性的凡士林软膏或硼酸软膏外抹,当红皮病表现为细小糠秕状鳞屑时,宜使用舒适度更佳的乳膏类保湿护肤品。         (4)干燥性皮肤瘙痒症         该病好发于秋冬季节,尤其是中老年人皮脂腺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干燥或瘙痒的临床症状。单用保湿护肤品一般就能明显减轻症状,但需要长期使用,必要时配合口服抗组胺药物,同时切勿过度清洁皮肤。         (5)先天性鱼鳞病         由于遗传基因的异常,鱼鳞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轻度鱼鳞病患者单用保湿护肤品能缓解症状,较重患者可白天外用凡士林软膏或硼酸软膏等具有封包作用的药品,晚上再使用舒适度更佳的乳膏类保湿护肤品。         (6)毛周角化病         毛周角化病患者因遗传基因的异常,使毛囊周围皮肤粗糙、干燥。轻度的毛周角化病患者,可单用保湿护肤品缓解症状,对症状明显者在保湿护肤的基础上可配合外用药物或进行果酸换肤治疗。         (7)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是一种好发于手掌、足底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皮肤病,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无明显瘙痒症状,但该病发病原因不清楚。长期外用保湿护肤品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病情较重者可以短期外用激素乳膏。         (8)面部脂溢性皮炎         面部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的慢性皮炎。由于皮损处有明显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出现皮肤干燥、脱屑等症状,而且容易反复发作。轻度患者单用保湿护肤品即有效;对顽固性患者在保湿护肤的基础上短期外用药物。对于鼻唇沟或鼻梁部伴有明显油腻的脂溢性皮炎可配合使用控油类护肤品。         (9)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是一种主要发生在面部中央如面颊、前额、口周或鼻部的一种慢性皮炎,主要表现为面部中央阵发性潮红,且在日晒、情绪激动或温度升高时潮红加重,并可出现面部血管增生及红色丘疹、脓疱,少数患者可出现鼻部发红或肥大(故此病又可称之为“酒渣鼻”)。 在临床上,发生于面颊、口周的患者绝大部分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而出现干燥、脱屑,因此在口服药物的同时保湿护肤非常重要。但发生于鼻部的患者常表现为皮肤油腻,宜使用控油护肤品。         (10)激素依赖性皮炎         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长期外用激素药物或者外用含激素的护肤品而使皮肤屏障严重破环的一种慢性皮炎,保湿护肤是治疗的关键。但在停用激素3天左右以后,会出现症状的反跳(即表现为难受的干燥、瘙痒、灼热等症状加重),必须坚持使用保湿护肤品,一般在治疗2周以后症状开始逐步好转,再继续使用保湿护肤品4-8周使症状继续消退。         (11)慢性光化性皮炎         慢性光化性皮炎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暴露部位,如面颈部、手背部的慢性皮炎,具有日晒后加重的特点。此皮炎常伴有干燥、脱屑症状,在口服和外用药物的同时,需外用保湿护肤品。         (12)白色糠疹         好发于儿童,该病具有自限性,不宜过度药物治疗。外用保湿护肤品是首选,必要时短期外用药物。         (13)剥脱性唇炎与口周皮炎         剥脱性唇炎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炎症,表现为反复脱屑,唇粘膜变厚。口周皮炎发生在上唇、下颌、鼻唇部,也表现为发红、干燥、脱屑。这两种皮炎单用保湿护肤品有可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对于顽固性患者可短期外用药物,待皮损好转以后即停用药物,但需长期使用保湿护肤品以减少此类皮炎的复发。         (14) 敏感性皮肤         面部皮肤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而出现刺痛、灼热、干燥、发红等临床表现,但不是由于某一具体皮肤疾患引起,此现象在医学上称之为“敏感性皮肤”,常见原因如下:         a.面部皮肤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往往是由于气候干燥、环境污染、不良护肤习惯或患者神经功能紊乱而诱发。         b.皮肤病的药物治疗:如痤疮或银屑病口服维甲酸药物,此类药物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引起暂时性的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即引起皮肤或口唇黏膜的干燥、脱屑。         c.皮肤病的微创治疗:如现代激光或果酸换肤治疗尽管给皮肤病和皮肤美容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但这种治疗对皮肤屏障功能有暂时性的损伤作用,应对敏感性皮肤,主要是使用保湿护肤品。         (15)伴有皮肤干燥的其他皮肤病         但凡伴有皮肤干燥的其他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玫瑰糠疹、色素性紫癜性皮炎、皮肤淀粉样变等,均可使用保湿护肤品来进行辅助治疗。  6.使用方法及说明         面部:应考虑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洁面乳,并且在洁面以后使用润肤水,再使用医用保湿护肤品,同时外出时使用防晒用具,并外抹温和无刺激的防晒霜,但在皮炎的急性期,需慎用防晒霜。         躯干四肢:仅用清水或温和无刺激的沐浴液清洁后,涂抹医用保湿护肤品。如需用外用药物,可先涂保湿护肤品增加皮肤的水合程度,30分钟左右后再涂药物。         保湿护肤品种类:常用为乳膏,也可以为凝胶、水剂或面膜等,在临床上如何选择类型,应根据皮肤的症状作出决定。 医用护肤品不是药品,一般不在医院内药房出售(具有器械批文的保湿剂除外),而是在药店、超市或商场购买。

田军 2016-11-25阅读量6888

最新发布:护肤品应用皮肤科专...

病请描述:        合理使用护肤品不仅能够发挥修复皮肤屏障、缓解炎症等作用,还能减轻皮肤干燥、灼热、瘙痒等症状,减少药物用量、预防皮肤病复发,提高生活质量。[1-2]鉴于国情及化妆品管理政策,为了更好地规范并指导皮肤科临床医师使用化妆品,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美容事业工作委员会经过长期、充分的酝酿和讨论,就临床使用护肤品达成初步共识。  一、概念         1.我国化妆品的定义:        以涂搽、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品。新的法规将牙膏、漱口水等口腔清洁和保健用品也划入了化妆品的范畴。[3]         2.护肤品的概念:        按照上述定义,“护肤品”是用于皮肤及其附属器的化妆品,是化妆品中的主要类别。在本文中,下面涉及的各类化妆品统称为护肤品。         3. 医学护肤品:        随着化妆品科学的进步、相关技术的发展,化妆品的功效性既是化妆品行业发展的驱动力,也是消费者使用产品的最大诉求。故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著名皮肤科教授AlbertKligman将兼有化妆品特点和某些功效的产品,用cosmeceutcal来表示,系化妆品“cosmetic”与药品“pharmaceutical”两个字叠加而成[1-2][4]。国内学者将“cosmeceuticals”翻译为“药妆”、“功能性化妆品”、“活性化妆品”等。我国大多数皮肤科医师将用于临床的产品更多地称为“医学护肤品”。[5-6]尽管理解和翻译有一定的差别,近20年来,一些有功效的护肤品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积累了丰富的循证医学资料。本共识即是建立在众多临床应用基础上,并强调临床用护肤品应该具有以下的特性:[1-2]         1)更高的安全性:尽管化妆品在上市前已经有严格的安全性要求,但临床用的护肤品更强调配方精简,原料严格筛选,不含或尽量少含易损伤皮肤或引起皮肤过敏的物质,如色素、香料、防腐剂、刺激性大的表面活性剂等。产品包装更注意防范污染。尽可能对原料、成品等作临床安全性评估。         2) 明确的功效性:依据不同类型皮肤生理特点及皮肤病的发病机制进行研发,其产品成分作用机制明确,经过试验证实,对一些皮肤病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3) 临床验证:上市前通过人体试验,验证产品的临床功效和安全性,以保证产品刺激性更小、过敏反应发生率更低等。  二、临床常用护肤品类别         依据产品宣称的功效,可将皮肤科临床使用的护肤品大致归为以下几类:         1.清洁类[6-8]         临床用清洁产品一般选用性质温和的表面活性剂,对皮肤刺激性小。关注产品的理化性状如pH值。添加了如洋甘菊、马齿苋、天然活泉水、保湿因子等,兼有清洁和舒缓作用,可达到缓解皮肤干燥、紧绷等效果。         2.保湿、皮肤屏障修复类         护肤品通过以下多个途径对皮肤发挥保湿、滋润作用:        ①吸湿剂原料,包括甘油、丁二醇、乳酸钠、尿素等一些小分子物质,能够从环境中吸收水,使角质层由内而外形成水浓度梯度,补充从角质层散发丢失的水分。        ②封闭剂原料,如脂肪酸、凡士林,芦荟、牛油果油等,能在皮肤表面形成疏水性的薄层油膜,有加固皮肤屏障的作用。        ③添加与表皮、真皮成分相同或相似的“仿生”原料,补充皮肤天然成分的不足,增强自身保湿,具有修复皮肤屏障的作用,如天然保湿因子;脂质屏障剂,如青刺果油、神经酰胺;生物大分子,如透明质酸、胶原蛋白等。[9-10]         3.舒缓类         含有一定抗炎、抗刺激、抗氧化等作用的成分,如芦荟、马齿苋、洋甘菊、甘草提取物、α-红没药醇等,具有较好的辅助抗炎和抗过敏作用。[7-8][11]         4. 控油、抗粉刺类         添加元素锌、维生素B族、月见草、丹参酮、榆绣线菊、重楼提取物等具有抑制皮脂腺功能,减少油脂分泌的作用;含有低浓度的水杨酸、果酸、视黄醛等具有一定的溶解角栓、粉刺作用等,使油性皮肤得到改善。【12-13】         5.美白祛斑类         添加熊果苷、甘草黄酮、氨甲环酸、维生素C、绿茶、滇山茶提取物等活性美白成分,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等机制,达到美白、祛斑、减少色素沉着的作用。[14-15]         6. 防晒类         添加二氧化钛、二苯甲酮3等防晒剂,通过物理性遮盖、散射光线或化学性吸收紫外线,延缓皮肤光老化,预防光皮肤病的发生。[16]         7.促进创面愈合类         添加芦荟、多肽、氨基酸、透明质酸等成分,促进激光、微创术后创面的愈 合。[11][17]         8. 嫩肤、抗皱类         添加维生素E、绿茶提取物等抗氧化剂,维生素A类似物,或人参、黄芪、灵芝提取物等改善皮肤的新陈代谢,起到嫩肤,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18-20]         9. 遮瑕类         添加不透明的原料如滑石粉、高岭土等矿物粉,起到遮盖瑕疵,美化 肤质的作用。         10.其他         添加抑制汗液分泌和抗菌原料的护肤品可用于改善多汗症、腋臭;添加激活毛囊代谢的成分,达到促进毛发生长的作用。        随着化妆品科学技术的进展,今后将有更多护肤品应用于临床。  三、护肤品可作为辅助性治疗的常见病种         1. 皮肤屏障受损的皮肤病[9-10][21-23]         主要包括:①干燥性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湿疹、皮肤瘙痒症等;[i],[ii]②红斑鳞屑性疾病:如银屑病、毛发红糠疹、红皮病等;③面部皮炎:脂溢性皮炎、酒渣鼻(玫瑰痤疮)、口周皮炎、慢性剥脱性唇炎等;④角化异常的皮肤病:如鱼鳞病、毛周角化症、剥脱性角质松解等;⑤药物导致的皮肤干燥脱屑:如维甲酸、过氧化苯甲酰等;⑥生理性皮肤干燥:主要见于老年人或季节气候变化造成的皮肤干燥。 产品选择:舒缓类清洁剂;保湿、皮肤屏障修复类护肤品。         2. 敏感性皮肤[8][23]         敏感性皮肤可见于①敏感性或不耐受性亚健康皮肤;②劣质化妆品或化妆品使用不当,皮肤屏障破坏;③医源性:激光等微创术后,各种药物治疗造成的皮肤不耐受:如激素依赖性皮炎等。 产品选择:舒缓类清洁剂,舒缓类护肤品、保湿或皮肤屏障修复类护肤。         3. 皮脂溢出性皮肤病[12-13][24-25]         主要包括:痤疮、脂溢性皮炎、酒渣鼻(玫瑰痤疮)等皮肤病。 产品选择:控油类清洁剂,控油、抗粉刺类化妆品、舒缓类或皮肤屏障修复类。         4. 色素性皮肤病[14-15]         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如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黑变病等。产品选择:美白祛斑类护肤品.配合保湿类、舒缓类进行基础护理,外涂防晒霜。 色素减退性皮肤病,如白癜风等。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选用遮瑕类护肤品掩盖皮损。         5. 光皮肤病         包括光敏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等;红斑狼疮、皮肌炎等;皮肤光老化。 产品选择:防晒剂。使用保湿剂改善皮肤干燥、脱屑的症状。嫩肤类产品用于延缓光老化。[26-28]         6. 激光等微创术后皮肤护理         产品选择:舒缓类清洁剂,舒缓类湿敷面膜、保湿类或皮肤屏障保护类产品进行基础护理。[11][17]促进创面愈合的护肤品加速皮肤修复[29],急性期后使用防晒产品。[30]         7. 其他         对腋臭和多汗症可使用抑臭止汗类护肤品。某些类型的脱发可使用育发类产品。  四、护肤品应用注意事项         1. 皮肤科医生必须了解护肤品,掌握主要功效原料的基本特性、各种剂型的使用方法。[31]熟悉批准文号和产品全成份标识。拒绝使用夸大功效宣传,或证件不齐的假冒伪劣产品;         2.根据皮肤的分类、皮肤病的性质、患者的年龄[32]等具体情况,合理地选用护肤品;         3. 加强科普教育,做好医患沟通,使之了解护肤品的功效和使用方法,提高依从性。         4.了解患者使用产品后的情况,如有不良反应,及时停用,并作相应处理。 主要执笔人:        李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何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玮(空军总医院皮肤病医院),赖维(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谢红付(湖南大学湘雅医院)、王学民(上海市皮肤性病医院),朱学骏(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田军 2016-11-25阅读量6070

面部皮炎的病因与防治

病请描述:        面部皮炎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单纯诊断为面部皮炎,并无困难,但要细致分析其发病原因,却非易事。面部皮炎,尤其是化妆品皮炎,多不被患者重视。虽接触性皮炎最为多见,但有时其他原因所致的皮炎在临床上与面部接触性皮炎不容易区别。因此,认真分析发病过程及其症状特点,结合斑贴试验将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 (一)面部接触性皮炎:        化妆品、外用药、职业接触物及某些生活用品均可造成面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如染发过敏,常可在双上睑、发际边及双耳垂造成皮炎,眼镜框常在颞部及眶下造成皮炎,化妆品常在双颊部造成皮炎,外用药等常可在用药处造成皮炎。        工业粉尘等气源性物质可以在面、颈部造成气源性接触性皮炎。化妆品及其他为美容目的而直接使用的植物汁等还可直接导致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植物汁如黄瓜汁、西瓜汁以及花粉等过敏原能引起迟发型接触性反应。有的物质如遮光剂、橡皮膏等还可促发光变应性皮炎等,仔细询问病史、皮肤检查及斑贴试验是诊断的关键。应保持高度警惕,不轻易作出诊断。        由于接触物的性质、接触方式及个体的反应性不同,皮炎的形态、范围及严重程度也不同。轻者淡红或红斑,稍有水肿,或有针尖大丘疹密集。重者红斑肿胀明显,间有密集丘疹,水疱,也可发生大疱。 (二)季节性接触性皮炎:        是一种季节性反复发生,由花粉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好发于春秋季,女性多发。有报告患者IGE水平增高,花粉斑贴阳性。临床表现颜面,颈部轻度红斑,水肿,拌有半米粒大红色水肿性小丘疹,后期可有糠枇样鳞屑。可拌有瘙痒,每年反复发生,可自行消退。        但需注意,在春季不少儿童和女性由于空气干燥、多风使面部脱水导致皮肤保护能力降低,洗涤过频,环境干燥,风吹等因素造成的面部,特别是颊部轻度红斑,有细小鳞屑,重者可有小的裂痕,拌有轻度疼痛。此病应与季节性接触性皮炎区别,建议将后者称为季节性面部皮炎。 (三)脂溢性皮炎:        多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发病,常自头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好发于皮脂腺分布较多的部位。如眉弓、鼻唇沟、下颌、耳后等。典型损害是有油腻性鳞屑的黄红色斑片,境界清楚,拌有瘙痒。 (四)颜面再发性皮炎:        发病多与尘埃、花粉、化妆品、日光刺激、精神紧张、疲劳以及消化功能紊乱等有关。多见于20~40岁女性,以春秋季节为主,突然发病,自觉瘙痒。皮损初起于眼睑周围,渐次扩展至面部。多为轻度的限局性红斑,和轻度肿胀,有米糠样的细小鳞屑,但不发生水疱、丘疹以及浸润和苔藓化。 (五)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也称为甾体性皮炎或甾体性酒渣鼻,是指面部反复外用糖皮质激素后出现的持久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萎缩,偶可有丘疹和结节,特别是在停用糖皮质激素后约2周病情加重,可并发脓疱。如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逐渐下降,需升级治疗。        本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其主要原因是糖皮质激素使用的适应证掌握不准确,药物品种选择不当,用药剂量大,用药时间过长等。可能与激素耐受、激素助长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过度生长、或激素对皮肤屏障功能影响等多种因素有关。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使糖皮质激素受体下降,光过敏也是其促发原因之一。        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张磊等拟订的诊断标准是:①有1个月以上外用激素病史;②停用激素后2~10d原有疾病或皮损复发和加重;③主观症状包括瘙痒,灼热感,干皱感,疼痛;④客观症状包括炎性丘疹或脓疱,红斑、潮红水肿,皮肤干燥、脱屑,毛孔粗大,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表皮萎缩。具有①、②,且③、④中有1条以上者有诊断意义。        本病治疗比较复杂而且持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六)毛囊虫性皮炎:        是由蠕形螨寄生于人的毛囊或皮脂腺内所引起的慢性炎症。好发于中青年,男性较多,可引起酒渣鼻样和痤疮样等多种类型的皮疹,但无黑头粉刺,春末夏初较明显。按皮疹可分为:痤疮型、酒渣鼻型、混合型、湿疹型、疥疮型、眼睑炎型、水疱型、脓疱疮型、毛囊炎型、脂溢性皮炎型等。治疗可用甲硝唑0.2g,3次/日,连用15天。 (七)口周皮炎:        好发于20—35岁的女性,可有长期使用含氟激素或含氟牙膏的历史,损害可对称分布于鼻唇沟、唇周及颊部等处,但鼻部不受累。环绕唇红缘有一狭窄的“苍白圈”,主要皮损为红斑、针头大的红色或皮色丘疹及丘疱疹,群集性分布,以后可减轻为鳞屑性红斑,自觉微痒或灼热感,皮损时轻时重。        内服四环素多有良效。有人提出口周皮炎的发生与患者并存有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同时治疗有利于口周皮炎的康复。

徐宏俊 2016-09-21阅读量6167

卢丙仑教授:“面膜”还是“面...

病请描述:        近几年对于化妆品行业来说,可称得上是“面膜年”,各种新的面膜品牌层出不穷,各大厂家相继推出自己的面膜品牌。去年九月份的广州美博会简直就变成了面膜展览会,把面膜消费推向了新一轮高潮。        某几个新晋品牌月销量甚至达到数百万片,光速掏空消费者的腰包。面膜的生产厂家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改变,包材商、原料商、加工厂都趋之若鹜,连不少电子厂(高科技纳米面膜)、卖菜的大婶(有机果蔬面膜)都纷纷改行专门制面膜了。        这一切,不得不感谢微信的朋友圈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形式,朋友圈面膜带来了商机,也带来了危机。朋友圈传播产品,确实是方便了消费者接收产品的信息;但过于泛滥,带给大家困扰,与此同时,鱼龙混杂的东西也随之渗透进来。        可靠消息称,去年和今年,很多生产糖皮质激素的药厂,出货量比以前大十倍不止。这些糖皮质激素到了原料商手中,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名字——“美白素”,然后就进入了化妆品生产工厂的产品线中,最后流到消费者手中,变成了各种“童颜神器”、“中国好面膜”、“特效嫩肤”、“一片顶七片”、“一夜变白”等等神乎其神的特效面膜了。        究竟“中国好面膜”是美颜神器还是毁容杀手?科学家告诉我们,选择要理性,因为长期使用含糖皮质激素的美白面膜,会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        长期使用含激素的化妆品,会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Hormone Dependence Dermatitis,HDD),有关这类话题的新闻报道和文章,大家肯定见得不少了。        但是,什么是激素依赖性皮炎?什么类型的护肤品会含有激素?含有什么激素?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开始今天的话题讨论。        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被称为“皮肤鸦片”, 具有强大的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激素缓解红、肿、热、痒等症状立竿见影,对多种炎症性皮肤疾患作用迅速而强大,成为皮肤科最常用的外用药物。添加了激素的面膜,可以在短时间内抗炎和抑制免疫反应,并且可以使皮肤的毛细血管强烈收缩,临床的效果就是“有痘祛痘、有红祛红、四小时美白。”        然而,激素的作用原理是减弱人体炎症反应,它不能抗菌,使用激素的时候,脸上的微生物环境并没有改善;并且,激素会抑制肌肤的新陈代谢,包括蛋白质、脂类等物质的代谢。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皮肤的最外层,也就是角质层,一直在默默无闻的保护着我们,长时间外用激素产品时,角质层的脂类和蛋白质代谢基本处于被抑制的状态。也就是说,只有老的角质层剥落,没有新的角质层细胞补充,久而久之,皮肤角质层就越来越薄,到最后,肌肤就是在“裸奔”。        角质层变薄只是肌肤受损的一个方面,受激素的抑制作用影响,皮肤的免疫能力会逐渐减弱,经不起刺激,肌肤变得越来越敏感;脂类的合成被抑制,神经酰胺、游离脂肪酸、胆固醇等脂类组成的脂质双分子层的完整性就会逐渐被破坏,皮肤就会失去锁住水分的能力,阻止不了外界物质侵入体内;一旦停止使用含激素的产品,皮肤就会突发性的变红,发痒,长痘,肌肤会变得特别的干燥、敏感、出现红血丝,严重还会皮肤萎缩,这就是激素依赖皮炎。        停用带有激素的产品,换成安全可靠的产品,就会出现脸红,发热,刺痒等症状,这叫断激素过敏症(就像一个瘾君子一样,吸食不到毒品),消费者以为是新买的产品不好,又换回原带有激素的产品,症状会立刻减轻;如此反反复复,一直在“激素”的路上越陷越深。        我们来概括一下长期外用激素可能出现的皮肤问题: 1.皮肤敏感,出现皮肤干燥、紧绷感、烧灼感、刺痛感、瘙痒感等不适,角质层变薄; 2.毛细血管弥扩张(红血丝); 3.毛孔粗大,“汗毛”异常增多、增粗(多毛症); 4.色素减褪或色素沉着; 5.表皮萎缩、起皱,干皮症; 6.紫癜(皮下出血); 7.痤疮样皮炎; 8.毛囊炎; 9.口周皮炎; 10.过敏型接触性皮肤炎; 11.酒糟鼻样皮炎; 12.创伤修复延迟; 17.霉菌或细菌感染; ……        相信以上的描述大家都会触目惊心,激素依赖性皮炎一旦确诊,正规治疗最快也需要3-6月的时间。总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面对铺天盖地的产品,选择之前千万慎重再慎重,且用且珍惜!

卢丙仑 2016-08-24阅读量4390

激素的正确使用

病请描述: 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专家共识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 执笔者单位: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过敏与临床免疫诊治中心(李邻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顾恒);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温海) 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5.02.001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5,48(2):73-75        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重要的皮肤科外用药,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是许多皮肤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临床上也存在“滥用”和“恐惧”问题。为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制定本共识。 一、概念和分类        1. 概念: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属于甾体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又称为皮质类固醇。由于皮质类固醇包括性激素及维生素D3的衍生物,因此,本文中使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这一名称[1]。        2. 作用强度分级:依据皮肤血管收缩试验等方法,外用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强度可以分为许多级别。临床上常用的分级方法是4级分类法,将其分为超强效、强效、中效和弱效4类。激素的结构是决定其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但浓度、剂型对其影响也较大[2-4]。复方制剂中加入的某些成分,比如,促渗剂氮酮或角质松解剂水杨酸等也会提高激素的强度。此外,激素的作用强度分级不一定都与临床疗效平行,比如,地奈德分级是弱效激素,但临床疗效和作用却与某些中效激素相当[5-6]。        超强效激素和强效激素适用于重度、肥厚性皮损。一般每周用药不应超过50 g;连续用药不应超过2 ~ 3周;尽量不用于 < 12岁儿童;不应大面积长期使用;除非特别需要,一般不应在面部、乳房、阴部及皱褶部位使用[2-3]。国内外常用超强效激素包括,0.05%丙酸氯倍他索凝胶、软膏、乳膏及泡沫剂; 0.05%醋酸双氟拉松软膏及0.1%氟轻松乳膏等。强效激素包括,0.1%哈西奈德乳膏、软膏及溶液、0.1%安西奈德软膏、0.05%二丙酸倍他米松凝胶及软膏、0.05%丙酸氯倍他索溶液(头皮剂)、0.025%丙酸倍氯米松软膏、0.25%去羟米松软膏剂及乳膏、0.05%卤米松乳膏、0.05%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或软膏、0.1%戊酸倍他米松乳膏、0.05%醋酸氟轻松软膏、乳膏或凝胶及溶液、0.1%糠酸莫米松软膏、0.005%丙酸氟替卡松软膏、0.1%曲安奈德软膏、0.5%曲安奈德乳膏等。有的药品仍沿用“霜”,作为剂型的属性。        中效激素适合轻中度皮损,可以连续应用4 ~ 6周; < 12岁儿童连续使用尽量不超过2周;不应大面积长期使用[2-3]。常用中效激素有,0.1%糠酸莫米松乳膏和洗剂、0.1%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乳膏及洗剂、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0.1%曲安奈德乳膏及软膏、洗剂、0.12%戊酸倍他米松泡沫、0.025%氟轻松软膏及乳膏、0.2%戊酸氢化可的松乳膏、0.05%二丙酸倍他米松洗剂、0.1%戊酸倍他米松乳膏及洗剂、0.05%丁酸氯倍他松软膏等。        弱效激素适用于轻度及中度皮损(包括儿童皮肤病、面部和皮肤柔嫩部位),可以短时较大面积使用,必要时可以长期使用。常用弱效激素有,0.05%地奈德软膏、乳膏、凝胶、泡沫剂及洗剂、0.1%戊酸倍他米松洗剂、0.01%氟轻松乳膏及0.05%氟轻松溶液、0.025%曲安奈德乳膏及水剂以及外用各种剂型的氢化可的松、泼尼松和地塞米松制剂如,0.5%醋酸氢化泼尼松软膏、0.05%醋酸地塞米松软膏、0.025%醋酸氟氢可的松软膏等。        3. 治疗指数与软性激素:治疗指数是用来评价外用糖皮质激素的疗效及全身不良反应的一个指标。治疗指数 = 治疗21 d后症状改善75% ~ 100%的患者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受抑制的患者数。治疗指数越高,全身吸收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也越少。        软性激素是指激素全身吸收很少或者在皮肤内被吸收后能迅速地被分解代谢为无活性的降解产物,而局部却保留高度的活性,故对HPA轴抑制及其他全身不良反应大为减少,治疗指数大为提高。软性激素适合于老年人、婴幼儿及较大面积使用。国内现有的软性激素有糠酸莫米松及丙酸氟替卡松。需要注意的是,软性激素并不是衡量皮肤局部安全性的标准,提高外用激素安全性的关键,还是在症状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效能最低的激素制剂。 二、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有明确抗炎、抗过敏、抑制免疫及抗增生作用,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局部感染、如加重痤疮、疥疮,导致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多毛、色素改变、激素依赖及反跳、口周皮炎、难辨认癣、难辨认毛囊炎、接触性皮炎、诱发溃疡、诱发毛囊炎或粟粒疹、脂肪或肌肉萎缩等不良反应。眼周使用可能引起眼压升高、青光眼、白内障、加重角膜、结膜病毒或细菌感染,严重者可以引起失明。全身长期大面积应用可能因吸收而造成HPA轴抑制、类库欣综合征、婴儿及儿童生长发育迟缓、血糖升高、致畸、矮小症等系统性不良反应。 三、适应证、禁忌证和外用前应注意的问题        1. 适应证: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红斑鳞屑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皮肤血管炎、非感染性肉芽肿、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白癜风、斑秃、血管瘤、增生性瘢痕、皮肤T细胞淋巴瘤等。        2. 禁忌证:对糖皮质激素或其基质等成分过敏是绝对禁忌。各种皮肤感染,如,真菌、细菌、病毒等感染,酒渣鼻、痤疮、口周皮炎、皮肤溃疡等则为相对禁忌,必须评估风险和效益比,在充分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方可考虑使用。        3. 外用激素前应注意的问题:首先明确皮肤病的诊断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外用糖皮质激素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所选糖皮质激素的强度、剂型是否合适;对拟用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是否了解;能否在适当时间内控制病情;病情控制后能否很快减量直至停药。应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用药的必要性、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防范方法。最后,必须注意,使用激素时不能忽视针对病因和诱发因素的检查和治疗。 四、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 初始强度选择:皮肤病的种类和皮损的性质是选择外用激素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原则上是首先选择足够强度激素中的最小强度的激素,避免使用过强或强度不足的制剂。一般角化、苔藓化或肥厚的皮损以及盘状红斑狼疮、白癜风、斑秃、大疱性类天疱疮等疾病的皮损应首选强效激素;轻度的红斑、微小丘疹或脱屑性皮损,尤其是身体柔嫩部位的皮损首选弱效激素;其他皮炎、屈侧银屑病及红皮病可以选择中效激素。        2. 剂型选择:根据皮损性质及部位选择。软膏透气性差,润肤性强,适合肥厚、角化及脱屑性皮损,尤其是掌跖部位者,而不要用于面部等柔嫩部位的非肥厚、角化的皮损。乳膏及凝胶可用于包括急性、亚急性、慢性各种皮损。凝胶、洗剂及溶液剂更适合头皮及毛发浓密部位。酊剂及醑剂适合肥厚、苔藓化的皮损。过度肥厚的皮损激素可以封包以增加疗效。        3. 复方制剂及联合治疗:怀疑合并有细菌或真菌感染的皮损可以使用含相应抗微生物药物的复方制剂1 ~ 2周;斑块性银屑病可以使用含卡泊三醇或他扎罗汀的复方制剂;肥厚、角化皮损可使用含角质松解剂的复方制剂。        4. 使用方法和疗程:治疗开始时选择强度合适的激素连续应用,直至症状控制。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多在1 ~ 2周内控制症状。如果使用2周后疗效不满意,除考虑所用的药物强度是否足够外,还应考虑诊断是否正确,是否去除了病因及诱因,是否合并感染,是否对所用激素过敏及患者依从性等原因,进行相应处理。待病情控制,即瘙痒和皮疹明显消退以后,再换用强度较初始激素强度低的激素维持一段时间或使用非激素制剂。对于某些病因已经去除的皮肤病,如,接触性皮炎可以停药,而其他慢性复发性疾病,如,慢性湿疹、特应性皮炎等在皮损明显消退后,可以选择下述维持治疗:①长疗程间歇疗法:可在皮损消退后,每周间歇使用1 ~ 2 d,疗程半年左右,可有效减少复发;②序贯疗法:每日使用激素与非激素制剂各1次至皮损完全消退后,再使用非激素制剂间歇维持。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如,银屑病非急性期通常采用序贯疗法,初始选用强效激素或激素与维生素D3衍生物或维生素A酸联合用药或直接使用复方制剂应用2 ~ 4周,至皮损变平、症状控制后用非激素制剂维持治疗2 ~ 3个月。白癜风、斑秃等多需要应用强效或中强效激素3个月以上才能够见到疗效。皮肤血管炎、非感染性肉芽肿、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增生性瘢痕、皮肤T细胞淋巴瘤等常需要长时间间歇性按需用药。        5. 用药次数:一般每天1 ~ 2次,使用次数不宜过多。        6. 药量:指尖单位(fingertip unit, FTU)指从一个5 mm内径的药膏管中,挤出一段软膏,恰好达到由食指的指端至远端指间关节横线间的距离长度的药量,约为0.5 g,可以供双侧手掌均匀涂抹一遍,据此可以推算相应皮损的用药量。 五、特殊人群及特殊部位用药        1. 妊娠或哺乳妇女:外用激素对人类胎儿发育影响尚不完全明确,妊娠期慎用。必须应用时,在取得患者同意后可以使用弱效、中效或软性激素[7]。妊娠早期勿用含氟激素。哺乳期勿在乳部应用。        2. 婴幼儿、儿童及老年人:由于皮肤薄,代谢及排泄功能差,大面积长期应用容易全身吸收产生系统不良反应,一般选择弱效或软性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除非临床特别需要或药品特别说明,慎用强效及超强效激素。在婴儿尿布区不使用软膏(相当于封包会增加吸收)。多数激素没有明确的年龄限制,强效激素卤米松的说明书指出2岁以下儿童可以应用,但连续使用不应超过7d。        3. 皮肤柔嫩部位:如面部、眼周、颈部、腋窝、腹股沟、股内侧、阴部等部位皮肤薄,激素吸收率高,更容易产生表皮萎缩、萎缩纹、局部吸收及依赖/反跳综合征,应禁用强效、含氟的制剂。必须使用时,可以选地奈德制剂、糠酸莫米松凝胶或乳膏、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氢化可的松制剂等。一般湿疹皮炎用药1 ~ 2周,红斑鳞屑性皮肤病2 ~ 3周,其他斑秃、白癜风、红斑狼疮等可以适当延长。        4. 毛发浓密部位:如头皮,根据皮损的性质选择合适强度激素,剂型可选溶液、洗剂、凝胶。 六、不良反应的监测        应该主动对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建议强效、超强效激素每2周复诊检查1次,中效激素3 ~ 4周检查1次,弱效激素每4 ~ 6周检查1次,观察有无系统及局部不良反应。规范使用糖皮质激素相对是安全的。国外报告,每周2 ~ 3次(婴幼儿每月不超过15 g,儿童不超过30 g,青年及成年人60 ~ 90 g)的长期维持治疗特应性皮炎,即使使用强效激素也未见明显局部及系统不良反应[8]。连续应用4周,随后4 ~ 8周按需使用钙泊三醇/二丙酸倍他米松软膏治疗体表面积15% ~ 30%的银屑病患者未发现HPA轴抑制[9]。儿童使用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每日3次或0.05%地奈德凝胶每日2次或丙酸氟替卡松洗剂每日2次连续使用4周也未出现HPA轴抑制[8]。 七、结语        本共识是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各位专家的经验多次讨论而成。现有证据表明,外用激素依然是治疗许多皮肤病的首选药物,规范应用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并有效减少疾病复发。不必要的“恐惧”会明显降低疗效[10]。各级医师在激素应用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不良反应监测,逐步改进我国激素的使用规范。        参与共识起草专家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   刁庆春(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王文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方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刘巧(海南省皮肤病医院);刘玲玲(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岩(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孙青(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孙仁山(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李邻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李宏毅(广东省中医院);李东宁(辽宁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杨敏(北京医院);肖生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陈崑(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陈爱军(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汤建萍(湖南省儿童医院);范瑞强(广东省中医院);郑礼宝(福州市皮肤病医院);赵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施辛(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施惠娟(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柳羲光(黑龙江省医院);徐金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郝飞(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郭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顾恒(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顾军(上海长海医院);晋红中(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袁小英(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常建民(北京医院);温海(上海长征医院);赖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路雪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许斌 2016-05-18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