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睡眠打鼾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当空气不能自由出入鼻腔时,鼻腔周围的组织就会颤动,引起打鼾。如果睡觉时舌头的位置太靠后,人也会打鼾。几乎每个人都会偶尔打鼾,不过,对有些人而言,打鼾长期持续发生,这就需要引起重视了,因为打鼾有时可能意味着存在严重的健康问题。 打鼾者的上呼吸道,往往是被「堵塞」住的,造成堵塞的原因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鼻腔狭窄,往往是因为鼻炎、鼻息肉、腺样体肿大;另一种是咽喉狭窄,与扁桃体肥大、咽部软组织肥大有关。引起这些病症并导致打鼾的原因很复杂,但大致与这些因素有关:肥胖、饮酒、吸烟、怀孕、年纪增长、过敏、空气干燥、使用安眠药等镇静类药物等。 对于长期打鼾者来说,往往有两种常见的情况。 第一种是“单纯性打鼾”,表现为长期打鼾,鼾声均匀有规律,几乎每次呼吸都会打鼾。这类情况通常不用治疗,更建议大家通过改善自己的生活作息来改善打鼾,比如戒烟戒酒、避免过度劳累、多加锻炼减轻体重、改变睡姿、保持干净的睡眠环境、锻炼喉咙加强上呼吸道肌肉力量、治疗鼻塞等。 建议单纯性打鼾者别仰睡、改侧睡。侧睡时,舌头和软组织会向前或两边落下,解放出更宽阔的呼吸道,改善打鼾情况。可以使用身体枕来辅助保持侧睡睡姿。 仰睡时建议用枕头将头垫高,这样能让舌头和下巴的位置更靠前,呼吸更加顺畅。 建议通过健康饮食、加强锻炼减轻体重来缓解打鼾。如果打鼾者有肥胖的问题,脖子周围的组织更多,导致呼吸道受到的阻碍更大,会使打鼾声更响亮、持续时间更长。这种方法对那些胖起来之后才打鼾的人来说,效果更是立竿见影。 建议通过减少摄入烟酒或戒烟戒酒来改善打鼾。饮酒可以直接加重打鼾,还会通过增重间接加重打鼾。尤其要注意:避免睡前几小时内饮酒,睡前饮酒会导致呼吸道松弛,在睡眠时发生震颤,从而引起打鼾。 第二种长期打鼾情况表现为鼾声不均匀也不规律,断断续续的,一阵停一阵打。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警惕!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其中最常见的是阻塞性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会导致患者睡觉时喉咙中的肌肉过于松弛,从而阻塞气道。OSA经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之中,它对身体有很大的损害,会诱发多个器官功能的损伤,会引起心脏病或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并且还会让认知功能减退。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人出现了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去看医生。 需注意,OSA患者饮酒的话,会导致呼吸暂停的时间延长,加重伤害。总之,在打鼾这件事上,喝酒就是凶手。 除了前文提到的一些方式,必要时还可以考虑口腔矫正器、手术、气道正压通气等方式治疗打鼾。 口腔矫正器借助外力撑开鼻腔、推前下颌、拉拽舌头或闭上嘴巴,以此来让气道稳定通畅。在众多种类的矫正器中,通过让下颌骨前伸的口腔矫正器被推荐程度最高。不过佩戴矫正器可能舒适度不高,尤其是早期使用时,很容易被口水外流、口腔干燥、下颌关节疼痛、面部不适等问题困扰,使用矫正器需要时间来适应。 如果打鼾与上气道狭窄有关,而这个狭窄是局部的,那么上气道手术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比如切除明显肥大的扁桃体、腺样体。 如果上气道狭窄不是局部的,目前有一些针对此情况的手术方式。一种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的手术,它是一种咽喉整形术,通过收紧并修剪咽喉多余的组织来改善打鼾。另一种称为双颌前移术则将上下颚向前移动,从而帮助打开气道。还有一种是射频组织消融术,利用低强度射频信号收缩软腭、舌头或鼻子组织。 ‼需注意,这些手术的有效性各不相同,效果维系时间较短,且产生的反应可能难以预测,需谨慎选择。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是目前最好用的缓解严重打鼾的方法,最常用于治疗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的打鼾。治疗打鼾的核心目的,是要解决打鼾背后隐藏的睡眠呼吸暂停问题,阻止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CPAP是通过无创呼吸机保持气道内压力撑住上气道,不让气道发生塌陷(塌陷导致气道狭窄),打通阻塞,也就维持住了呼吸顺畅,明显减少打鼾。 无创睡眠止鼾呼吸器 ‼ 口呼吸贴止鼾 慎用 可能让人缺氧窒息 我们已经知道,打鼾是因为呼吸不畅,打鼾者的上呼吸道往往是被堵塞住的,鼻子无法满足呼吸,得靠张开嘴巴来加大呼吸量。而口呼吸贴只会让呼吸变得更加不畅,嘴巴被封住,吸进的氧气减少,最后就可能因为氧气不足而憋醒。更糟糕的不是憋醒,而是窒息!网络上不乏因口呼吸贴险些缺氧的新闻出现。 所以,口呼吸贴不治标也不治本,甚至还会带来危险,打鼾者应慎重使用。
王金武 2024-11-15阅读量86
病请描述:术后什么时候可以喝水和进食? 手术后,尤其是麻醉后,早期的观点是不建议早期进食和饮水,由于受麻醉和疼痛等的影响,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并容易出现误吸。尤其是老年病人,吞咽功能下降,更易导致呛咳和误吸,甚至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将导致窒息。 因此,早期观点仍然是在术后4-6小时,患者清醒后,逐步进水和进食。开始可以适当饮用少量温水,如无恶心呕吐,可以逐步增加。由水向流质、半流质和固体食物逐渐过渡。 目前研究证实,每30 min口服50 mL清流质和水,不会引起恶心和呕吐,并可增加患者的舒适性,同时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术后患者饮食的恢复,应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由液体向流食、半流食和固体食物过渡,并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则,直至恢复正常饮食。根据快速康复的理念,早期进食、早期下床、充分止痛、限制性液体输入及微创手术是术后实现快速康复的关键技术。 临床医生可以与护理人员、麻醉医生一起,尝试改变现行术后禁食禁饮流程,鼓励患者术后早期进饮进食,以促进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实现早期快速康复。也有医院比较积极,对于骨科患者,术后一旦清醒即可少量饮水,如无不良反应,1~2 h后即可进行正常饮食;一般术后第2天应停止静脉补液。 但多数医院仍执行术后4-6小时开始进水进食的原则,我们医院也不例外。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请咨询您的医生。
王晓庆 2024-11-01阅读量180
病请描述:肠痉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 其主要症状是突然发作的腹痛,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可能是轻微的疼痛,也可能是比较剧烈的绞痛,疼痛位置因痉挛发生的肠道位置有所不同,比如小肠痉挛疼痛通常在脐周,而结肠痉挛可能出现在下腹部。 引起肠痉挛的原因有多种。饮食方面,像吃了生冷食物、暴饮暴食或者食物过敏都可能引发。另外,腹部着凉、肠道寄生虫感染、胃肠动力异常等情况也会导致肠痉挛。肠痉挛可能引发以下并发症: 呕吐 - 频繁的肠痉挛会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这是因为胃肠道的正常蠕动被强烈的肠痉挛打乱,胃部逆向蠕动增强导致呕吐。 脱水 - 呕吐和腹痛可能会使患者减少进食和饮水,加上肠道功能紊乱,吸收能力下降,导致身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进而引发脱水。脱水可能表现为口干、少尿、皮肤干燥等症状。 营养不良 - 长期或者频繁发作的肠痉挛会影响肠道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长期积累可能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出现体重减轻、消瘦、贫血、免疫力下降等情况。预防肠痉挛引发的并发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缓解肠痉挛 - 调整饮食: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吃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防止刺激肠道引发痉挛。例如,少吃冰淇淋、辣椒、油炸食物等。如果怀疑有食物过敏,要注意避免食用致敏食物。 - 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避免着凉。可以适当增添衣物,夜间睡眠时盖好被子。 应对呕吐 - 调整姿势:当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时,尽量让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进入气管导致窒息或肺部感染。 - 适量补水:呕吐后适当喝一点温水,补充丢失的水分,同时也能缓解胃部不适。 预防脱水 - 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可以饮用一些含有电解质的饮品,如口服补液盐。如果脱水症状比较严重,如尿量明显减少、精神萎靡等,可能需要静脉补液。 避免营养不良 - 保证营养摄入: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鸡蛋、蔬菜等。在肠痉挛缓解期间,尽量保证饮食的多样性,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以下是一些缓解肠痉挛的方法: 物理方法 - 腹部热敷: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在腹部,温度以感觉温暖舒适为宜,能使腹部肌肉放松,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次热敷15 - 20分钟左右,可以缓解肠痉挛带来的疼痛。 - 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腹部,动作要轻柔,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轻肠道痉挛,每次按摩大概5 - 10分钟即可。 调整饮食 - 调整食物类型:暂时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避免食用会刺激肠道的食物,比如咖啡、酒精、油腻和辛辣食物等,减少肠道负担。 - 调整进食方式:少食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让肠道能更轻松地工作。 药物治疗 - 解挛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解挛药物,如西托溴铵等。这些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平滑肌,使其放松,从而缓解肠痉挛。 - 调节肠道菌群药:适当服用益生菌,如双歧杆菌等,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减少痉挛的发生。
谢高山 2024-10-30阅读量298
病请描述:近段时间,肺炎支原体、甲乙流、腺病毒、合胞病毒等轮番上阵,作为易感人群的儿童,可谓烧在宝宝身,痛在父母心呀。 发热作为儿童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发热后怎么办呢?怎么吃药?如何护理?今天和大家科普下 一、发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发热是致热源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人体正常平均体温37.0℃),简单说,就是体温比平时体温增高了。 1.发热的过程有3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身体的产热超过散热,容易出现畏寒、寒战、四肢冷等症状 体温平稳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寒战减少,可能出现头痛、呕吐、乏力等 体温下降期:散热超过产热,体温逐渐下降 2.发热分度: 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40℃;超高热:40.1℃以上 3.高热会不会烧坏脑子?发热本身不会烧坏脑子,如果发热被烧“傻了”,是引起发热本身的疾病如脑炎或其他严重疾病导致的,如果出现持续超高热41℃以上不退,需要警惕脑损伤,需要及时就医。 二、发热多少℃需要使用退热药? 首先出现发热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及自觉症状 1.如果≥2月宝宝体温≥39.0℃或者伴有明显不适时,可以使用退热药;如果体温不到39.0℃,但宝宝精神不振、头痛、肌肉酸痛等也可以使用;如果体温超过39.0℃,但精神状态很好,没有任何不适,可以暂时不服用退热药 2.有时候吃完退热药,体温可能仅下降1-2℃,只要孩子不再难受,家长不用特别着急,不需要短时间反复来院就诊,但需要密切观察孩子情况。 三、如何选择退热药? 目前儿童安全有效的退热有两个: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反对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药使用 退热药使用后一般30-60分钟体温开始下降,部分仍高热不退,不宜短期内重复使用,一般间隔4小时以上,期间注意关注病情,并适当物理降温。 注意: 1.不建议两种药物联合或交替使用,可能导致剂量错误或混淆给药时间,药物过量中毒风险; 2.避免与含有相同成分的复方感冒药联合使用,有重复用药、甚至用药过量中毒风险。如需使用建议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正确使用 3.口服退热药吐了要不要补喂?如服用后立即呕吐,可考虑补服,如果超过15分钟,需要考虑补服后的危害;如果无法口服退热药可换用直肠栓剂。 4.睡着了需要叫醒喂药吗?如果宝宝手脚暖和、睡觉安稳,暂时不需要叫起来喂药,少穿少盖,降温散热,监测体温;如果宝宝手脚凉或者有热性惊厥病史或其他基础疾病,可以叫起来喂药或直肠栓剂给药。 5.退热药只是在宝宝发热时才有退热作用,宝宝不发热时,服用退热药并无预防发热的作用。 四、发热时如何居家护理 1.环境与休息:清洁、安静,保持空气流通,每天至少通风1次。尽量减少亲友探视,防止交叉感染,也有利于患儿的休息。 2.体温观察: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高温患儿每1—2小时测一次,多饮水、多休息。 3.特征观察: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呼吸、食欲等状态。 4.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保证足够的水分供给。 5.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汗湿的衣服及时更换。发热的患儿不要给患儿捂汗,要少穿衣服,会影响散热;退热30分钟重复测温; 用退热药后如果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应及时喂糖水,并与医生联系。 6.物理降温:设法降低环境温度,但避免直接吹风。 a.头部湿冷敷:将湿毛巾敷于发热宝宝的前额,2~3分钟换1次。 b.冰枕:把冰块捣碎,与水一起装入冰袋(或热水袋)内,排出空气后,拧紧袋口,放在宝宝的枕颈部。 c.擦浴:用温水(不要用酒精)擦洗宝宝的上肢、下肢、额部、颈部、腋下等部位。 五、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医院就诊? 发热是一种症状不是一种疾病,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发热,发热的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体温低不代表病情轻,体温高也不代表病情重。 发烧若伴有下列情况则应及时前往医院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 1.3月以下宝宝出现发热 2.持续高热或40℃以上超高热或发热3天以上 3.呼吸快、呼吸费力、面色发绀、声音嘶哑 4.热退后精神软、烦躁、惊厥、食欲差等 4.严重呕吐、腹痛、脸色不好、尿少表现 5.本身有基础疾病如肿瘤、肾病综合征、免疫缺陷等 六、出现惊厥时如何处理? 1.保持镇定,确保周围环境安全,调整宝宝身体平躺或侧卧,头偏向一侧,松开衣领,清理口腔分泌物但不要强行抠挖,防止窒息。 2.不要强行按压或摇晃宝宝,让惊厥自然发展,不要强行撬开嘴巴,不要在嘴里放东西、不要喂水喂药、不要掐人中。 3.注意记录孩子发作时间、发作样子,及时医院就诊。 发热惊厥大部分1-2分钟能自行缓解,短期发作一般不会对孩子造成脑损伤。 七、平时如何预防? 1.逐渐增加宝宝到户外活动的时间,及时增减衣服。 2.外出时尽量戴口罩,避免冷空气直接进入呼吸道。在感冒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宝宝到公共场所 3.强调暖气房、空调室通风换气,室内空气清洁有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4.注意手卫生 5.按时预防接种,增强宝宝的抵抗力 总之,父母在宝宝发烧时,千万不要过分紧张耽心,除了就医外,尽量维持幼儿的舒适,只要平时具备基本的发烧处理知识,一定可以帮助儿童回复健康的身体。
魏金凤 2024-09-23阅读量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