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胸部 > 窒息 > 内容

窒息内容

一文知悉打鼾,不要踏入治疗误...

病请描述:睡眠打鼾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当空气不能自由出入鼻腔时,鼻腔周围的组织就会颤动,引起打鼾。如果睡觉时舌头的位置太靠后,人也会打鼾。几乎每个人都会偶尔打鼾,不过,对有些人而言,打鼾长期持续发生,这就需要引起重视了,因为打鼾有时可能意味着存在严重的健康问题。 打鼾者的上呼吸道,往往是被「堵塞」住的,造成堵塞的原因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鼻腔狭窄,往往是因为鼻炎、鼻息肉、腺样体肿大;另一种是咽喉狭窄,与扁桃体肥大、咽部软组织肥大有关。引起这些病症并导致打鼾的原因很复杂,但大致与这些因素有关:肥胖、饮酒、吸烟、怀孕、年纪增长、过敏、空气干燥、使用安眠药等镇静类药物等。 对于长期打鼾者来说,往往有两种常见的情况。 第一种是“单纯性打鼾”,表现为长期打鼾,鼾声均匀有规律,几乎每次呼吸都会打鼾。这类情况通常不用治疗,更建议大家通过改善自己的生活作息来改善打鼾,比如戒烟戒酒、避免过度劳累、多加锻炼减轻体重、改变睡姿、保持干净的睡眠环境、锻炼喉咙加强上呼吸道肌肉力量、治疗鼻塞等。  建议单纯性打鼾者别仰睡、改侧睡。侧睡时,舌头和软组织会向前或两边落下,解放出更宽阔的呼吸道,改善打鼾情况。可以使用身体枕来辅助保持侧睡睡姿。  仰睡时建议用枕头将头垫高,这样能让舌头和下巴的位置更靠前,呼吸更加顺畅。  建议通过健康饮食、加强锻炼减轻体重来缓解打鼾。如果打鼾者有肥胖的问题,脖子周围的组织更多,导致呼吸道受到的阻碍更大,会使打鼾声更响亮、持续时间更长。这种方法对那些胖起来之后才打鼾的人来说,效果更是立竿见影。  建议通过减少摄入烟酒或戒烟戒酒来改善打鼾。饮酒可以直接加重打鼾,还会通过增重间接加重打鼾。尤其要注意:避免睡前几小时内饮酒,睡前饮酒会导致呼吸道松弛,在睡眠时发生震颤,从而引起打鼾。 第二种长期打鼾情况表现为鼾声不均匀也不规律,断断续续的,一阵停一阵打。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警惕!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其中最常见的是阻塞性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会导致患者睡觉时喉咙中的肌肉过于松弛,从而阻塞气道。OSA经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之中,它对身体有很大的损害,会诱发多个器官功能的损伤,会引起心脏病或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并且还会让认知功能减退。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人出现了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去看医生。 需注意,OSA患者饮酒的话,会导致呼吸暂停的时间延长,加重伤害。总之,在打鼾这件事上,喝酒就是凶手。 除了前文提到的一些方式,必要时还可以考虑口腔矫正器、手术、气道正压通气等方式治疗打鼾。 口腔矫正器借助外力撑开鼻腔、推前下颌、拉拽舌头或闭上嘴巴,以此来让气道稳定通畅。在众多种类的矫正器中,通过让下颌骨前伸的口腔矫正器被推荐程度最高。不过佩戴矫正器可能舒适度不高,尤其是早期使用时,很容易被口水外流、口腔干燥、下颌关节疼痛、面部不适等问题困扰,使用矫正器需要时间来适应。 如果打鼾与上气道狭窄有关,而这个狭窄是局部的,那么上气道手术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比如切除明显肥大的扁桃体、腺样体。 如果上气道狭窄不是局部的,目前有一些针对此情况的手术方式。一种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的手术,它是一种咽喉整形术,通过收紧并修剪咽喉多余的组织来改善打鼾。另一种称为双颌前移术则将上下颚向前移动,从而帮助打开气道。还有一种是射频组织消融术,利用低强度射频信号收缩软腭、舌头或鼻子组织。 ‼需注意,这些手术的有效性各不相同,效果维系时间较短,且产生的反应可能难以预测,需谨慎选择。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是目前最好用的缓解严重打鼾的方法,最常用于治疗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的打鼾。治疗打鼾的核心目的,是要解决打鼾背后隐藏的睡眠呼吸暂停问题,阻止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CPAP是通过无创呼吸机保持气道内压力撑住上气道,不让气道发生塌陷(塌陷导致气道狭窄),打通阻塞,也就维持住了呼吸顺畅,明显减少打鼾。 无创睡眠止鼾呼吸器 ‼ 口呼吸贴止鼾 慎用 可能让人缺氧窒息 我们已经知道,打鼾是因为呼吸不畅,打鼾者的上呼吸道往往是被堵塞住的,鼻子无法满足呼吸,得靠张开嘴巴来加大呼吸量。而口呼吸贴只会让呼吸变得更加不畅,嘴巴被封住,吸进的氧气减少,最后就可能因为氧气不足而憋醒。更糟糕的不是憋醒,而是窒息!网络上不乏因口呼吸贴险些缺氧的新闻出现。 所以,口呼吸贴不治标也不治本,甚至还会带来危险,打鼾者应慎重使用。

王金武 2024-11-15阅读量190

女子把降压药掰开吃,致昏迷!...

病请描述:药片太大咽不下去, 能掰成两半分开吞吗? 不喜欢吃胶囊, 把药粉倒出来兑水吃行吗? ……   以上情况很多人都碰到过,   殊不知这些不起眼小动作其实有健康风险!   最近,福州张女士就因把这种药掰开吃致昏迷,上了热搜。   女子把降压药掰开吃致昏迷   《广州日报》2024年10月21日报道,40岁的张女士有一年多高血压病史,起初服用降压药控制得还不错,但最近随着天气转凉,她的血压也出现波动,最高达160/100mmHg。   张女士心想:会不会是药量不够?她想着再加半粒药试试,于是用牙咬开常用的降压药,多吃了半片。   没想到的是,吃完药不到半小时,张女士突然眼前发黑,冒冷汗,腿软昏倒,血压低得都快测不出来了,家人赶紧将她送医。   接诊医生了解到,原来张女士服用的是硝苯地平控释片,1片剂量≈3片普通硝苯地平片。   医生表示,一旦咬碎、掰开、研磨服用,大剂量的降压药会瞬间释放到体内,导致血压突然明显下降,严重的还会导致休克。   张女士的案例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表示,自己也有过掰药吃的经历,得亏没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学术副院长、4A脑血管病一科主任席刚明教授指出,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风险因素,血压控制对于预防初次中风和中风复发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高血压用药,席刚明教授强调,服药一定要遵医嘱,不要随意掰开药片,破坏药物结构和完整性。并且,不要随意停用、漏服降压药也不要随意增加、减少降压药的剂量。同时,席刚明教授提醒,要在正确时间服药,根据身体血压波动,一般在早晨6点服药,勿在晚上睡觉前服药。 ▲ 席刚明教授在进行健康科普讲座   哪些药服用时不能掰开或研磨?   ■ 控释片   控释片是在药物外面包裹上一层“水能进来但药出不去”的不溶性半透膜的外壳,会以恒定的速度在体内释放,从而长时间维持药效,减少服药次数。   普通药片的药物起效、吸收和消失的速度通常在4—6小时左右,患者24小时内需要服药3次,而控释片可以恒速释放药量,它的药量是普通药片的3倍,患者一天仅需服用一次,药效在体内恒速释放24小时左右。   专家强调,控释片之所以能在体内恒速缓慢的释放,是因为采用特殊制剂工艺,患者在服用时应整片吞服,咬、嚼,掰断药片都会破坏控释片的恒速缓慢释放功能,相当于患者加大3倍剂量服药。   ■ 缓释片   缓释片和控释片工艺不一样,但目的一样,都是为了让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通常不建议掰开服用,否则也会导致药物释放过快,引发不良反应。   一般来说,可以掰开服用的药片上面会有刻痕,如美托洛尔缓释片可以沿着刻痕掰开服用,但也不可咀嚼或研磨服用。   ■ 肠溶片   肠溶片是为了让药物绕开胃部,在肠道内溶解,而给片剂包了一层“肠溶衣”。如将其掰开服用,药物可能在胃内就溶出,不仅容易导致药物受到胃酸等影响而失效,还可能刺激胃黏膜,引起不适。   ■ 胶囊型   一旦将胶囊掰开服用,药物可能会受胃酸影响,不能在特定部位释放,影响药效,同时可能增加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 泡腾片   泡腾片含有碳酸氢钠和有机酸,遇水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呈现泡腾状,直接服用会在口腔或消化道产生大量气体,有窒息和胃穿孔风险。必须用冷水或温开水溶解,等气泡完全消失后再服用,严禁吞服或含服。   药太大了吞不下?这些小技巧学习一下   药片太大,吞服“卡喉咙”又不能掰开,怎么办?教你几招:   1.预先喝几口水   可以湿润口腔和食道,减小药品吞下的阻力,比如避免胶囊附着在黏膜上。注意不建议喝水过多。   2.药片分开服用   有时医生同时开了好几种药,如果为了省事“一把吞”,难免出现“卡喉咙”,完全可以分批服用。   3.避免“干吞”   有时候手边没有足量温水,药又不得不吃,有些人会选择“干吞”。实际上,一次服用通常需要约150毫升温水,才能使药片顺利到达胃肠道,否则可能黏附在食道上。   4.掌握吞咽动作   有吞咽困难的人,尽量站着服药。不过也有例外,降压药建议坐着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则建议躺卧位服用。   还有一个小技巧值得掌握——“抬头吞药片,低头咽胶囊”。   药片:放在舌头上,用嘴唇包住瓶口,仰头喝水,吮吸动作吞下水和药片,顺势把药片带下去。   胶囊:胶囊放在舌头上,喝一口水但不要吞咽,由于胶囊会浮在水面上,此时低头就可轻松吞下胶囊和水。   最后记住4句口诀,帮你记住哪些药物不能掰开吃:   1.看见“缓释、控释”,不宜掰开吃。   2.带“肠溶”字样,不要掰开服。   3.“包衣”不可掰,读“书”知性状。   4.化疗药、靶向药,服用要注意。   (本文部分来源:央视新闻、广州日报)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11-06阅读量143

术后什么时候可以喝水和进食?...

病请描述:术后什么时候可以喝水和进食?   手术后,尤其是麻醉后,早期的观点是不建议早期进食和饮水,由于受麻醉和疼痛等的影响,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并容易出现误吸。尤其是老年病人,吞咽功能下降,更易导致呛咳和误吸,甚至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将导致窒息。   因此,早期观点仍然是在术后4-6小时,患者清醒后,逐步进水和进食。开始可以适当饮用少量温水,如无恶心呕吐,可以逐步增加。由水向流质、半流质和固体食物逐渐过渡。   目前研究证实,每30 min口服50 mL清流质和水,不会引起恶心和呕吐,并可增加患者的舒适性,同时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术后患者饮食的恢复,应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由液体向流食、半流食和固体食物过渡,并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则,直至恢复正常饮食。根据快速康复的理念,早期进食、早期下床、充分止痛、限制性液体输入及微创手术是术后实现快速康复的关键技术。   临床医生可以与护理人员、麻醉医生一起,尝试改变现行术后禁食禁饮流程,鼓励患者术后早期进饮进食,以促进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实现早期快速康复。也有医院比较积极,对于骨科患者,术后一旦清醒即可少量饮水,如无不良反应,1~2 h后即可进行正常饮食;一般术后第2天应停止静脉补液。 但多数医院仍执行术后4-6小时开始进水进食的原则,我们医院也不例外。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请咨询您的医生。

王晓庆 2024-11-01阅读量209

肠痉挛的表现及并发症的预防及...

病请描述:肠痉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 其主要症状是突然发作的腹痛,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可能是轻微的疼痛,也可能是比较剧烈的绞痛,疼痛位置因痉挛发生的肠道位置有所不同,比如小肠痉挛疼痛通常在脐周,而结肠痉挛可能出现在下腹部。 引起肠痉挛的原因有多种。饮食方面,像吃了生冷食物、暴饮暴食或者食物过敏都可能引发。另外,腹部着凉、肠道寄生虫感染、胃肠动力异常等情况也会导致肠痉挛。肠痉挛可能引发以下并发症: 呕吐 - 频繁的肠痉挛会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这是因为胃肠道的正常蠕动被强烈的肠痉挛打乱,胃部逆向蠕动增强导致呕吐。 脱水 - 呕吐和腹痛可能会使患者减少进食和饮水,加上肠道功能紊乱,吸收能力下降,导致身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进而引发脱水。脱水可能表现为口干、少尿、皮肤干燥等症状。 营养不良 - 长期或者频繁发作的肠痉挛会影响肠道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长期积累可能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出现体重减轻、消瘦、贫血、免疫力下降等情况。预防肠痉挛引发的并发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缓解肠痉挛 - 调整饮食: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吃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防止刺激肠道引发痉挛。例如,少吃冰淇淋、辣椒、油炸食物等。如果怀疑有食物过敏,要注意避免食用致敏食物。 - 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避免着凉。可以适当增添衣物,夜间睡眠时盖好被子。 应对呕吐 - 调整姿势:当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时,尽量让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进入气管导致窒息或肺部感染。 - 适量补水:呕吐后适当喝一点温水,补充丢失的水分,同时也能缓解胃部不适。 预防脱水 - 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可以饮用一些含有电解质的饮品,如口服补液盐。如果脱水症状比较严重,如尿量明显减少、精神萎靡等,可能需要静脉补液。 避免营养不良 - 保证营养摄入: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鸡蛋、蔬菜等。在肠痉挛缓解期间,尽量保证饮食的多样性,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以下是一些缓解肠痉挛的方法: 物理方法 - 腹部热敷: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在腹部,温度以感觉温暖舒适为宜,能使腹部肌肉放松,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次热敷15 - 20分钟左右,可以缓解肠痉挛带来的疼痛。 - 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腹部,动作要轻柔,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轻肠道痉挛,每次按摩大概5 - 10分钟即可。 调整饮食 - 调整食物类型:暂时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避免食用会刺激肠道的食物,比如咖啡、酒精、油腻和辛辣食物等,减少肠道负担。 - 调整进食方式:少食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让肠道能更轻松地工作。 药物治疗 - 解挛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解挛药物,如西托溴铵等。这些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平滑肌,使其放松,从而缓解肠痉挛。 - 调节肠道菌群药:适当服用益生菌,如双歧杆菌等,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减少痉挛的发生。

谢高山 2024-10-30阅读量349

宝宝发热怎么办?

病请描述:近段时间,肺炎支原体、甲乙流、腺病毒、合胞病毒等轮番上阵,作为易感人群的儿童,可谓烧在宝宝身,痛在父母心呀。 发热作为儿童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发热后怎么办呢?怎么吃药?如何护理?今天和大家科普下 一、发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发热是致热源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人体正常平均体温37.0℃),简单说,就是体温比平时体温增高了。 1.发热的过程有3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身体的产热超过散热,容易出现畏寒、寒战、四肢冷等症状 体温平稳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寒战减少,可能出现头痛、呕吐、乏力等 体温下降期:散热超过产热,体温逐渐下降 2.发热分度: 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40℃;超高热:40.1℃以上 3.高热会不会烧坏脑子?发热本身不会烧坏脑子,如果发热被烧“傻了”,是引起发热本身的疾病如脑炎或其他严重疾病导致的,如果出现持续超高热41℃以上不退,需要警惕脑损伤,需要及时就医。 二、发热多少℃需要使用退热药? 首先出现发热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及自觉症状 1.如果≥2月宝宝体温≥39.0℃或者伴有明显不适时,可以使用退热药;如果体温不到39.0℃,但宝宝精神不振、头痛、肌肉酸痛等也可以使用;如果体温超过39.0℃,但精神状态很好,没有任何不适,可以暂时不服用退热药 2.有时候吃完退热药,体温可能仅下降1-2℃,只要孩子不再难受,家长不用特别着急,不需要短时间反复来院就诊,但需要密切观察孩子情况。 三、如何选择退热药? 目前儿童安全有效的退热有两个: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反对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药使用 退热药使用后一般30-60分钟体温开始下降,部分仍高热不退,不宜短期内重复使用,一般间隔4小时以上,期间注意关注病情,并适当物理降温。 注意: 1.不建议两种药物联合或交替使用,可能导致剂量错误或混淆给药时间,药物过量中毒风险; 2.避免与含有相同成分的复方感冒药联合使用,有重复用药、甚至用药过量中毒风险。如需使用建议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正确使用 3.口服退热药吐了要不要补喂?如服用后立即呕吐,可考虑补服,如果超过15分钟,需要考虑补服后的危害;如果无法口服退热药可换用直肠栓剂。 4.睡着了需要叫醒喂药吗?如果宝宝手脚暖和、睡觉安稳,暂时不需要叫起来喂药,少穿少盖,降温散热,监测体温;如果宝宝手脚凉或者有热性惊厥病史或其他基础疾病,可以叫起来喂药或直肠栓剂给药。 5.退热药只是在宝宝发热时才有退热作用,宝宝不发热时,服用退热药并无预防发热的作用。 四、发热时如何居家护理 1.环境与休息:清洁、安静,保持空气流通,每天至少通风1次。尽量减少亲友探视,防止交叉感染,也有利于患儿的休息。 2.体温观察: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高温患儿每1—2小时测一次,多饮水、多休息。 3.特征观察: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呼吸、食欲等状态。 4.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保证足够的水分供给。 5.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汗湿的衣服及时更换。发热的患儿不要给患儿捂汗,要少穿衣服,会影响散热;退热30分钟重复测温; 用退热药后如果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应及时喂糖水,并与医生联系。 6.物理降温:设法降低环境温度,但避免直接吹风。 a.头部湿冷敷:将湿毛巾敷于发热宝宝的前额,2~3分钟换1次。 b.冰枕:把冰块捣碎,与水一起装入冰袋(或热水袋)内,排出空气后,拧紧袋口,放在宝宝的枕颈部。 c.擦浴:用温水(不要用酒精)擦洗宝宝的上肢、下肢、额部、颈部、腋下等部位。 五、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医院就诊? 发热是一种症状不是一种疾病,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发热,发热的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体温低不代表病情轻,体温高也不代表病情重。 发烧若伴有下列情况则应及时前往医院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 1.3月以下宝宝出现发热 2.持续高热或40℃以上超高热或发热3天以上 3.呼吸快、呼吸费力、面色发绀、声音嘶哑 4.热退后精神软、烦躁、惊厥、食欲差等 4.严重呕吐、腹痛、脸色不好、尿少表现 5.本身有基础疾病如肿瘤、肾病综合征、免疫缺陷等 六、出现惊厥时如何处理? 1.保持镇定,确保周围环境安全,调整宝宝身体平躺或侧卧,头偏向一侧,松开衣领,清理口腔分泌物但不要强行抠挖,防止窒息。 2.不要强行按压或摇晃宝宝,让惊厥自然发展,不要强行撬开嘴巴,不要在嘴里放东西、不要喂水喂药、不要掐人中。 3.注意记录孩子发作时间、发作样子,及时医院就诊。 发热惊厥大部分1-2分钟能自行缓解,短期发作一般不会对孩子造成脑损伤。 七、平时如何预防? 1.逐渐增加宝宝到户外活动的时间,及时增减衣服。 2.外出时尽量戴口罩,避免冷空气直接进入呼吸道。在感冒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宝宝到公共场所 3.强调暖气房、空调室通风换气,室内空气清洁有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4.注意手卫生 5.按时预防接种,增强宝宝的抵抗力 总之,父母在宝宝发烧时,千万不要过分紧张耽心,除了就医外,尽量维持幼儿的舒适,只要平时具备基本的发烧处理知识,一定可以帮助儿童回复健康的身体。

魏金凤 2024-09-23阅读量350

颅脑外伤的急救与康复:迅速应...

病请描述:  颅脑外伤作为一种严重的创伤,不仅会对患者的生理机能造成深刻影响,还可能诱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针对此类伤势,必须实施迅速而科学的急救与康复策略,旨在最大限度地减轻损伤程度,促进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本文将从急救处理、康复治疗、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旨在提升公众对颅脑外伤的认知与应对能力。   颅脑外伤急救处理:精准评估,果断施救   颅脑外伤急救处理旨在挽救患者生命,减轻伤害程度。以下是急救处理的核心环节:   1.现场全面评估:抵达现场后,迅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重点关注意识状态、呼吸循环状况以及出血情况等。对清醒患者,耐心询问其受伤经过及主观感受;对意识障碍者,立即检查呼吸循环稳定性,必要时实施心肺复苏术。同时,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存在颈椎损伤风险,如有必要,及时采用颈托固定,避免二次伤害。   2.止血与伤口处理:颅脑外伤患者常伴有头皮裂伤或颅内出血症状。针对头皮裂伤,迅速进行加压包扎止血;对于颅内出血,则须迅速转运至医院,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与治疗。在此过程中,切忌随意拔出致伤物,以免加剧出血风险。   3.保持呼吸通畅:颅脑外伤患者可能因呕吐物、分泌物或血液阻塞呼吸道而窒息。因此,保持呼吸通畅至关重要。应使患者取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和鼻腔内的异物,确保呼吸道畅通无阻。对于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吸氧治疗,必要时实施机械通气。   4.预防继发感染:颅脑外伤后,脑脊液可能从耳、鼻流出。此时应让患者平卧,患侧向下,使脑脊液自然流出。同时,避免使用布类或棉花堵塞外耳道或鼻腔,以防脑脊液逆流引发颅内感染。对于已出现感染的患者,应立即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防止感染扩散。   5.安全转运与沟通:在完成初步急救处理后,应迅速将患者安全转运至具备颅脑外伤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转运过程中,需确保患者体 位稳定,避免加重损伤。同时,与接收医院保持密切联系,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颅脑外伤康复治疗:个性化方案,全面康复   颅脑外伤康复治疗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以下是康复治疗的关键环节:   1. 神经功能重塑:针对颅脑外伤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等,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综合运用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等手段,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与重塑。同时,结合中医的针灸、推拿等疗法,进一步提升康复效果。   2.心理疏导与支持:颅脑外伤患者常面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康复师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与疏导服务,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康复过程。同时,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康复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共同促进患者的康复。   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康复治疗过程中,应注重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洗漱、进食等。通过反复练习和逐步提高难度,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自理能力,回归正常生活。   4.家庭与社会融入:颅脑外伤患者的康复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家庭成员应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日常生活照顾。同时,社会各界也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如提供康复设施、就业援助等,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 ▲ 康复大厅   颅脑外伤预防措施:提高意识,强化防护   预防颅脑外伤的发生同样重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 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公众安全教育,提高人们对颅脑外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参与高风险活动。对于从事高风险行业的人员,应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 佩戴防护装备:在进行高风险活动或工作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头盔、安全带等,以降低颅脑损伤的风险。   3. 定期体检与早期干预: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引发颅脑外伤的疾病或异常情况。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应特别关注其身体状况,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发生意外。   4.营造安全环境:优化运动设施,提供安全的环境条件。在从事高风险运动时,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避免颅脑损伤的发生。同时,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环境,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公众安全。    总结   颅脑外伤的急救与康复是一个复杂且至关重要的过程。通过掌握正确的急救措施和康复方法,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和康复条件,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健康。同时,加强预防意识和措施也是减少颅脑外伤发生的关键。让我们携手努力,为颅脑外伤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和康复服务,守护他们的生命健康与安全。   展望未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颅脑外伤的急救与康复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未来,我们期望在急救处理方面实现更快速、更精准的评估与施救,减少患者在关键时刻的等待时间;在康复治疗方面,期待有更多创新、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在预防措施方面,期望通过科普教育、政策引导等多种途径,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降低颅脑外伤的发生率。   同时,我们也看到,颅脑外伤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影响是深远的。除了医疗技术的进步,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和人文关怀。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到颅脑外伤的防治工作中来,共同为患者创造一个更好的康复环境和社会氛围。   (文章来源:医药卫生报)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9-09阅读量236

体检发现肺结节,为什么医生让...

病请描述:体检时发现亚实性肺结节 为什么医生让我去做肺穿刺活检? 肺穿刺活检术到底是个啥? 什么情况要做呢? 下面咱们一起了解下! 什么是肺穿刺活检术? 医生 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指在CT的引导下,通过活检针,经皮肤穿到肺脏,然后取出肺部病变标本来做病理检查的一种方法,这项检查定位精确、准确率高,并发症少,可以为不明原因的肺部占位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病理学依据。 为什么要做肺穿刺活检呢? 医生 因为在对肺部做初步检查后,不能确定结节的性质,因为结核,炎症,良恶性肿瘤都有可能表现为肺结节,如何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穿刺活检能够准确判断其是否为肺癌以及进行亚型分类(腺癌、鳞癌、小细胞癌等)、分化程度,同时还可以检测有无基因突变等,这对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CT引导下肺穿刺有什么风险? 常见风险 气胸、出血、胸膜反应等,但一般症状轻微,对症处理后恢复较快,症状也会消失,不会留下后遗症。 罕见风险 窒息、空气栓塞等,发生率很低,医生也会做好相关的应急准备,最大程度保障患者术中安全。 “不必担心”的风险 有些人会担心穿刺是否会引起肿瘤扩散?其实大可不必有这样的担忧,针道种植转移非常罕见,国内各项研究及文献报道发生率极低,与穿刺活检给患者带来的益处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术前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1.术前应知晓患者病史、⽤药史、过敏史等; 2.术前进行胸部CT及心电图,传染病筛查等身体检查,注意患者⼼肺功能、配合能⼒等; 3.术前停⽤抗凝和抗⾎⼩板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术前至少停用7天,并复查⾎常规、凝⾎功能; 4.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呼吸锻炼,穿刺在局麻下进行,引导患者配合医生操作; 5.需要家属陪护,并携带最近一次的CT检查片,轮椅。 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1. 穿刺完成后,尽量卧床休息,24小时内避免剧烈咳嗽及运动; 2. 观察有无心慌、头晕、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3. 术后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可多饮水,进食清淡、高热量、易消化饮食; 4. 穿刺处3天内避免沾水及污染,伤口如有渗血或敷料脱落及时换药。

郑远 2024-09-02阅读量391

鼻炎危害咽炎危害肺结节危害非...

病请描述:    鼻炎、咽炎、肺结节危害非常大,其中缺氧是造成各种危害的关键,必须要认真对待。 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会引起鼻腔粘膜水肿增厚,鼻腔变窄,鼻式呼吸时,空气经鼻的吸入量大大减少而引起缺氧,张口呼吸及腺样体面容、吐大气(叹息样深呼吸)是人体自救增加空气吸入量、以防止窒息、减轻缺氧的一种方式。 咽炎或鼻咽炎反复发作时,咽部粘膜会增厚,并会伴发咽部淋巴滤泡增生、扁桃体肥大、声带小结、胃食管反流等,进而引起咽部这个“咽喉要道”变窄,导致空气进入肺的量不足而缺氧。 肺结节时,导致肺与空气接触的有效面积大大减少,肺的自我清洁功能变弱,肺的换气功能(即肺呼出二氧化碳及吸入氧气的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引起缺氧。如果伴有肺纹理增粗、肺絮状、条索状改变、肺纤维化等时,缺氧就更明显。 鼻炎、咽炎、肺结节患者在广东省中医院成永明教授工作室所拍的红外热成像热图经常会显示到大脑缺氧,全身缺氧,机体脏腑功能下降,免疫力低下,全身上下多处炎症等情况。验血更可以看到鼻炎、咽炎、肺结节患者的血液缺氧情况,血液检查会发现患者血里面的血氧饱和度明显的下降了。说明鼻炎、咽炎、肺结节患者血里的含氧量严重不足。正常来说,人体的血氧饱和度不能低于90%,而鼻炎、咽炎、肺结节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只有84.7%。鼻炎、咽炎、肺结节引起的缺氧会导致多种危害:大脑缺氧时,会有烦躁健忘易怒,头痛头晕,焦虑,睡眠障碍多梦易醒,难入睡,脾气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抽动,遗尿,疲劳懒散,影响工作效率及学习成绩。耳部缺氧,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听不清晰。眼肌缺氧,会致视力下降,眼疲劳、眼充血,干眼症,飞纹症,也会引起儿童近视散光,且近视度数加深很快。舌缺氧易致舌干涩,舌异样感觉。咽缺氧有咽异物感。肠胃缺氧时,胃肠道功能低下,慢性肠胃炎,脾虚胃热有口气,大便不正常,影响营养吸收,进而影响孩子长高长结实。肝脏缺氧,肝脏代谢异常血脂胆固醇尿酸胆红素转氨酶异常。脾脏缺氧,免疫功能及滤血功能等异常。胰脏缺氧,血糖会升高。肾缺氧,会有尿潜血阳性、尿蛋白阳性、血尿酸升高、血肌酐升高等。生殖器官如卵巢子宫缺氧会宫寒,易生肌瘤,囊肿,性欲下降,性冷淡,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多囊卵巢,卵巢早衰。睾丸前列腺缺氧,会引起肾虚,就不能认真交家庭作业,且易诱发前列腺炎、睾丸炎附睾囊肿等。心肌缺氧,易心悸乏力。胆缺氧,易胆小恐惧焦虑。肺缺氧,易气短喘息久咳。头皮缺氧,会有头皮屑,头发干枯、分叉、白发、脱发。四肢及手脚缺氧,内脏阳气不能通达四肢,就会四肢怕冷,手脚冰凉。 鼻炎咽炎肺结节的危害真不小!在广东省中医院、广州番禺区中心医院、广州荔湾区中医医院成永明教授工作室用无痛蜂疗、个性化膏方、雷火龙灸、骶丛神经刺激术(补肾针)、星状神经节刺激术、补肺针,蝶腭神经节刺激疗法、中医经方、口服免疫球蛋白营养疗法、口服氨基丁酸助长疗法等为患者调理身体,治疗鼻炎咽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肺结节,值得一试。

成永明 2024-08-23阅读量851

因比同龄男孩低很多的小小安,...

病请描述:因比同龄男孩低很多的小小安,后来怎么样了? 小小安(化名)是多年前的一个患者,因为身高明显较同龄孩子矮小,加上父亲家人偏矮,妈妈为此没少担心,经常带孩子看医生,眼看11岁了,身高只有126.5cm,也就是说比同龄男孩儿平均值低16.5cm,也比自己遗传身高中位线低了14cm,医生说比同龄男孩整整低了-2.6SD(标准差)!妈妈和小小安对这个身高都极度不满意,当然,这种情况也属于医学干预的范畴。经沟通后,妈妈当即决定为孩子进行全面检查。 医生为孩子做了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及与生长发育相关的其他内分泌功能、重要脏器功能状态进行了检查,结果未发现明显异常,诊断为特发性身材矮小。 那么什么是特发性身材矮小呢? 特发性身材矮小需要具备如下条件: 1、出生时身高体重正常,无窒息、低血糖病史,身体比例正常 2、无慢性疾病 3、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第三个百分位或者-2SD 4、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提示生长激素>10mg/ml 特发性身材矮小通俗的讲就是找不到病因的矮小,是儿童期导致身材矮小的最常见原因,其中包括家族性矮身材和青春发育延迟。特发性矮小严格意义上不是病,只是以当下检查条件未发现病因,它往往不影响孩子身体健康。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特发性矮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5年全球儿童营养框架中,儿童长远健康五个指标中,身高被排在第一;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提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儿童生长发育,并将生长迟缓率控制在5%以下作为目标。身材矮小虽不影响身体健康,但却明显影响孩子心理行为发育。会让孩子不自信、自卑、不敢与人交往,个别孩子会被霸凌或者产生攻击行为、焦虑等等。严重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这种影响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发生,而孩子又难以言表,有些影响甚至是终生的。 小小安正是这种情况。 医生给的方案是生长激素治疗。治疗前,医生详细与小小安及其妈妈进行了认真的沟通。小小安的妈妈当即决定开始治疗。治疗1年身高达到138cm,-1.5SD,整整提高1.1SD。一家人面露喜色。14岁身高158cm,-1.1SD;14岁9个月,身高168cm,达到0SD,停药,最后10个月因骨龄进展较快合用来曲唑治疗10月。17岁召回复查,终身高172cm,孩子自信满满,成功考取自己心仪的大学。 四年后,看到哥哥治疗效果的弟弟也走上漫漫治疗征途。作为小小安的主诊医生也是非常感谢小小安及其一家人一路走来的密切配合,陪伴医生共同成长,共同见证了漫漫治疗征途中的沿途风景,医患双方真正做到了共同成就。他们一家人自然而然成为生长发育门诊及主诊医生的代言人。

生长发育 2024-07-22阅读量1500

矮身材儿童小年龄治疗病例

病请描述:   摘要: 本病例报告了一名小年龄矮身材儿童的诊断与治疗过程。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明确了病因,并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儿身高增长明显,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一、病例介绍   患儿,男性,5 岁,因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就诊。患儿出生时体重 3.2kg,身长 50cm,无早产、窒息等异常病史。父母身高正常,父亲身高 175cm,母亲身高 162cm。   二、病史采集   患儿自幼生长速度缓慢,每年身高增长约 3-4cm。食欲欠佳,睡眠质量一般,经常晚睡。平时运动量较少,喜欢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无慢性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三、体格检查   患儿身高 95cm(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第 3 百分位数),体重 15kg。身材匀称,面容幼稚,皮下脂肪分布均匀。心肺腹未见异常,四肢无畸形,外生殖器发育正常。   四、实验室检查   1. 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采用胰岛素低血糖兴奋试验和精氨酸兴奋试验,结果显示生长激素峰值为 5.2ng/ml(<10ng/ml,提示生长激素缺乏)。 2. 甲状腺功能: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均在正常范围内。 3. 性激素六项: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睾酮(T)均在正常范围内。 4. 血生化: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均正常。 5. 微量元素: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均在正常范围内。   五、影像学检查   1. 左手腕部 X 线片:骨龄约 4 岁,明显落后于实际年龄。 2.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未见垂体异常。   六、诊断   综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为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   七、治疗方案   1. 生长激素治疗   - 治疗剂量:根据患儿体重计算,初始剂量为 0.15IU/kg/d,睡前皮下注射。 - 治疗频率:每天一次。 - 治疗时间:至少持续 1 年以上。 2. 营养支持   -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肉等;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 补充钙剂和维生素 D:每天补充钙剂 600mg,维生素 D 400IU。 3. 运动指导   -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至少户外活动 2 小时,晒太阳有助于维生素 D 的合成。 - 适量运动:选择适合儿童的运动方式,如跳绳、游泳、跑步等,每周运动 3-5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 4. 睡眠管理   - 保证充足睡眠:每天晚上 9 点前入睡,保证 10-12 小时的睡眠时间。 -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舒适。   八、治疗过程及效果评估   患儿治疗 3 个月后复查,身高增长 2cm,体重增加 1kg,无明显不良反应。继续原治疗方案。   治疗 6 个月后复查,身高增长 4cm,体重增加 2kg。复查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生长激素峰值有所升高。调整生长激素剂量为 0.18IU/kg/d。   治疗 12 个月后复查,身高增长 7cm,体重增加 3kg。骨龄评估为 5 岁,与实际年龄差距缩小。患儿食欲和睡眠质量明显改善,运动能力增强。继续治疗,并定期复查。   九、讨论   1. 矮身材儿童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生长速度、身高水平、骨龄、内分泌功能等。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是诊断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的重要方法,但结果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2. 生长激素治疗是目前治疗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的有效方法,但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治疗起始年龄、治疗剂量、治疗依从性等。一般来说,治疗起始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3. 营养支持、运动指导和睡眠管理对于矮身材儿童的治疗也非常重要。良好的营养状况、适量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有助于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和身高的增长。 4.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身高、体重、骨龄、生长激素水平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儿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对于小年龄矮身材儿童,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最终身高的关键。通过生长激素治疗结合营养、运动和睡眠管理等措施,可以显著促进患儿身高的增长,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马可 2024-07-18阅读量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