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腹部 > 大便粘腻 > 病因

大便粘腻病因

大便粘腻病因相关内容 更多>

上海老下雨,雨水节气湿气重如...

病请描述:        近期上海雨水下了一场有一场,每天玻璃窗上都是水汽,衣物潮湿,墙壁发霉,湿气和阴冷交织在一起,引得人们感冒咳嗽、胃疼腹泻不断。          此时,关于“湿邪”的议题有又多了,不少病人咨询吃薏米仁有效吗?吃生姜可以祛湿吗?这几年“湿邪”被炒作得非常热门,也带动了不少相关产业。那么“湿邪”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呢?中医界权威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吴敦序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5年6月,125页,第六章第一节:外感病因中指出: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乃夏秋之交,此时阳热下降,水气上腾,氤氲熏蒸,湿气充斥,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长夏多湿病。         此外,居处潮湿,以水为事,淋雨涉水等均可成为湿邪致病的途径。湿邪会影响脾的运化而导致湿自内生。内伤病因脾虚生湿为內湿。中医界权威教材《中医诊断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朱文峰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出版,1995年12月,131页:湿是外界湿邪侵袭人体,或体内水液运化失常而形成的一种呈弥漫状态的病理性物质。症状表现头重如裹,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谷不馨,甚至恶心呕吐,肢体困重甚至酸痛,困倦思睡,或见大便稀溏,小便混浊。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多濡缓。 舌质淡红,苔白腻(脾虚湿阻)什么是腻苔?有舌苔就是有“湿邪”吗?上图舌体中间舌苔白厚腻,甚至不能看到舌体肉色为腻苔,是湿邪存在的舌相依据之一。正常人体舌体是有舌苔的,如下图:        是不是“头重如裹”就是“湿邪”呢?不一定。长期使用电脑手机的患者脑缺氧、颞部肌肉紧张、血压较高等也会“头重如裹”。        是不是“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谷不馨,甚至恶心呕吐,”,就是“湿邪”呢?不一定。脾胃气滞、肝气犯胃、脾胃虚弱也可以出现这些症状。        是不是“肢体困重甚至酸痛,困倦思睡,”就是“湿邪”呢?不一定。气血不足、脾肾两虚也会出现相同症状。         是不是“大便稀溏”或者最近流行的“粘马桶理论”就是“湿邪”呢?不一定。脾阳虚、肾阳不足也会便溏。          是不是“妇女可见带下量多”就是“湿邪”呢?不一定。脾虚、气血不足也会带多。许多患者往往以单一的症状判断“湿邪”,完全是不对的,是不是湿邪,需不需要治疗,必须经过中医医生整体问诊,结合舌脉才能得出完整的诊断。

吴欢 2024-03-04阅读量108

中医临床经验语录,快收藏!(...

病请描述:中医临床经验语录,快收藏!! 1 脸上长痘,是因为‘痰浊’无去路,只好把脸当‘出路’了。想让它从后背出,就刮痧。想让它从小便出,就蹲走跪行。想让它从大便出,就推腹,敲带脉。但是,若不暂时忌口:冰镇冷饮,肉食烧烤,甜品辛辣。也是枉然。总之,痘痘,多是肠胃的问题。 2 若你总是手脚冰凉,只要先让你的脚热起来,身上的病就会去掉一半。后腰,肚脐,膝盖,双脚的保暖尤为重要。 3 一按摩,就打嗝。是经络通畅的表现。打通经络就是打通经络里停留的浊气。最终会于肠道,推腹,一屁了之。 4 大便对应着烦恼,小便对应着恐惧,汗液对应着寒邪,眼泪对应着郁结。 5 治病要给病以出路。常见的出路是:大便、小便、汗液和眼泪。 先深蹲,臀部贴近脚后跟。然后,脚掌不离地,向前蹭着走下去。可以助阳,利水,发汗,通便。对鼻炎有效(一边蹲走,一边用两手‘鱼际’擦揉鼻翼。) 6 膝与腹经络相通。深蹲可去腹病,可常做。蹲而头晕者,慎做或不做。 7 少则甜,多则腻,‘品’不过三口,多食反失滋味。 8 生活中,少问几个‘为什么’?会减少许多烦恼,节省许多气血。 9 按摩,有效而易学。按,久按不动,待气血聚来;摩,捏揉推拨,散气滞血瘀。一按一摩,引清气驱赶浊气;摩之按之,散瘀血好血自生。 10 足跟痛者,多为肾经气滞。按摩小腿肾经:太溪——复溜——筑宾。这一段若经穴敏感者,足跟痛可立时减轻。 11 喷嚏、咳嗽;寒战、呕吐;哈欠、抽筋。这些现象,若因势利导,皆是治病的良方。 12 锻炼不忙着锻炼肌肉,先让你的五脏六腑结实了再说。树干茁壮,枝叶自然茂盛。粗壮的肌肉需要大量的气血,五脏都吃不饱,别急着喂养肌肉。 13 想气血足,先别损耗。吃那一点营养,敌不过随意的挥霍。 14 想要赞美,就会想要批判。所以要以恒温之心,取舍冷暖之事。 15 肾为先天之本,生精髓。脾为后天之本,长气血。精髓是种子,气血是粮食。强肾就是育种,健脾就是囤粮。粮虽多,坐吃山空。种不绝,生生不息。强肾,长生久视之道。 16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只要不停下来琢磨,‘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就不会毁伤我们的身体。反而会激发我们的能量。遇到老虎,撒腿就跑,增强了肾上腺,虽恐无害。遇到不平事,大吼一声,阳气十足,虽怒不伤。若是思来想去,耿耿于怀。便成了负能量,暗伤阴血。《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7 老子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都精明算计,明察秋毫。只有我糊里糊涂,无所用心。糊里糊涂,才能置心一处。无所用心,才能心无所住。‘静极则生慧,心安理自得’。 18 什么是先天之本呢?就是产生能量的源泉。不是支流,不是通道,不是外来的注入,而是与生俱来。心生愿力,肺生气力,肾生活力。三大先天之本。愿力让人想做,气力让人能做,活力让人爱做。肾藏精,肺藏气,心藏神。 19 读《金刚经》可除三毒,得五福。三毒:贪、嗔、痴。五福:长寿、富足、康宁、好德、善终。 20 读《金刚经》可得‘无诤三昧’。无诤:不争论美丑、善恶、是非。不起分别心。三昧:梵音samadhi也称‘三摩地’。心定神安之义。此时可产生巨大能量,叫三昧真火。三者,天地人。昧者,太阳未出时的混沌状态。三者,过去、未来、现在。昧者,无所住之心。 21 如何散“结”,艾灸、刮痧、拔罐;推腹、拉筋、跪膝;揉太冲,敲带脉;金鸡独立,壁虎爬行。 22 病有风寒暑湿燥火。寒邪“结”在臀下,风邪“结”在肋间,湿邪“结”在脐周,火邪“结”在肘窝。燥邪“结”在内踝,暑邪“结”在中脘。 23 敲“带脉”,或者就是敲肚子。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让许多人肚子里的‘三浊’,很快排出去。但是,如果你零敲碎打,浅尝辄止,三天就放弃了,那才真叫“失之交臂”。再好的“功夫”,都是需要功夫的,时间不够,就没有效果。 24 身体有一病,身体就有一药来治’。经络穴位,就是药。举手肩膀痛,看看痛在哪里,痛在哪条经上,便调治哪条经。痛的地方,或是瘀血,或是气滞,或是寒凝。当温通宣散。通要有通路,散要有出口。经络是通路,脏腑是出口。 25 脊椎两侧的筋怎么会变短呢?外伤而瘀血、受寒而凝滞、过力而劳损,都会伤筋。所以脊椎有病,在患处两侧俞穴位置必有症状:或肿胀,或结节,或拘挛。只要留心,眼观,手摸,一按便知。调治可用肘尖拨筋,刮痧拔罐,艾灸热敷。顺经而施,随症而选。脊椎两侧的筋一但松解,脊椎会自动归位调直。不治而治。 图片 26 强肾必强腰椎。若脊椎已受损:或侧弯,或突出,疼痛受限,便当先修复再锻炼。脊椎有病,‘症在骨,结在筋,根在脏腑’。手法好的‘整脊’大夫,可以很快将脊椎调直复位,却往往难保长久。因症结在脊椎两侧的筋。两侧的筋左右牵拉中间的脊椎,若一侧的筋短了,拉力就会增强,脊椎便向短的一侧侧弯突出。 27 为什么要强肾?因为肾是鼓动身体能量的风箱。它是持久力,是永动机。肾强,则身体无处不强,五脏都有动力;肾弱,则人既无激情,也难持久。肾是人的潜能,挖掘就有,不用则废。肾主纳气,肺吸的气再多,肾不接纳,气也难以输布到全身。想要拥有更多的能量,需要先有储藏能量的空间。肾就是空间。 28 老子说:“弱其志,强其骨”。说的就是强肾的方法。心主七情,肾主六欲。强肾先要将六欲的能量,收摄回来。“虚其心,实其腹”,心先不乱,肾才能强。‘实其腹’,就是把七情的能量,都集中到丹田的地方聚守。‘强其骨’,就是强壮腰椎,填充骨髓。牙齿,就是骨之余。最简单的强肾法,从叩齿开始。 29 身体有‘外寒内热’,也有‘上热下寒’。前者常常感冒,后者容易上火。热本是能量,可以在身体里转化。外寒内热,可发汗而解,热随汗而发,寒随汗而解。上热下寒,可引血下行,血总是热的,脚一热,上焦的火随之而消,痘痘们也就不见了。 30 冬令进补。保暖就是最好的储藏,最好的进补。‘风从项后入,寒从脚底生’。脖子后面最易受风,所以要竖起领子,带上围脖。腿脚离脏腑较远,血量不足,寒气最易侵入,所以下半身一定要多穿,棉靴厚袜,最佳选择。腰为肾之府,腰的保暖尤为重要。上半身,心火旺,肝气盛,少穿些倒是无妨。 31 后背是寒气积聚的地方。俞穴众多,该灸哪个穴位好呢?你的身体会告诉你。当艾灸在你的后背缓缓掠过的时候,有的地方会痒,有的地方会麻,有的地方会热感强烈,有的地方却木知木觉。艾灸到正确的穴位,你会感觉很舒服,就可以停下来,多灸一会儿。帮别人艾灸,要注意时间和距离的掌控,小心烫伤起泡。 32 膝盖最易受伤,爬山坡,下楼梯,玩蓝球,打太极,都有可能会磨损膝盖。需随时保养。保养其实很简单,‘只要坐在椅子上,把膝盖抱在胸前,贴胸抱左腿一分钟,然后再抱右腿,左右交换。’这个方法比跪膝简单,效果却很好,适用于更多的人。 33 ‘过敏性鼻炎’,清涕不断,畏风怕冷。外因多为风寒束表,内因多是肺肾气虚。若寒气偏重,多在背俞艾灸,待背痒时刮痧效果最佳。肺肾气虚,可试练一个小方法:‘单腿下蹲起’(一腿向前伸直,另一腿蹲起)每天两腿各做五个。功效胜于‘冬虫夏草’。此方法较费力,可先扶着椅子练习。 34 与朋友们分享一个直立健身的小方法,“肚子鼓鼓挺向前,腰身如弓向后弯,仰头扬眉朝天看,蹭步前行脚如粘”。每天‘蹭步’三分钟,最强腰肾增内功。 35 打坐时气血旺盛,内力集中,便会冲击固有的病灶,通常是酸、麻、胀、痛。酸是缺血,但好血将至,多按揉即可。麻是气至血未至,可拔罐引血而至。胀是浊气有余,不可拔罐,可敲打经络,也可推腹。痛是血瘀,刮痧刺络可除。总之,静心打坐时,身体自行调节修复,酸麻胀痛,随它而去好了。 36 初学打坐,不必拘子时午时,饭前饭后,只是不要过饥过饱就行。两手随意叠于腹前,两眼微闭,怡然自得。 37 打坐最长阳气,就像冬天在屋里生火一般。阳气本足的人,一打坐就爱出汗,排出体表之寒。阳气不足的人,会觉得手脚温暖,鼻流清涕,排出体内之寒。 38 初学打坐,不必死守一窍,不必刻意呼吸。放松随意,就不会出偏。可以一会儿想着丹田,一会儿关注呼吸,一会儿留意膝盖酸痛的地方。像个顽皮的孩子,东张西望,玩累了,自然会歇在某处,落叶归根。 39 打坐一段时间,阳气渐盛,身体开始排寒,鼻流清嚏,困倦思睡。这时马上裹衣而眠。最长气血。 40 初学打坐不必双盘,单盘就行,但要打到半小时以上,三个月后渐渐的自然就能双盘了。 41 打坐时可以想着‘眉心’,可以想着‘膻中’,也可以想着‘肚脐’。就像是一个守着老宅的看门人,在院子里悠闲的走来走去。想停在哪里就歇在哪里。 42 打坐最能聚阳生火,聚的是肝肾之阳,生的是命门之火。打坐时阳气内敛,最怕受寒,最好能拥衣裹被。 43 老子说:“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不看窗外,便明天道。”说的就是打坐入静。 44 《内经》说:“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调的是心包经的阻滞,平的是肝胆郁结之气。气顺则平。不问它是哪里的病,只以气顺为要。 45 百病从气生,气不顺则病。不顺之气起于肝,行于胆和心包。生气时吃饭,饭不下行而积滞胀气,其治在胆。生气时饮水,水气凌心,生痰而头眩,其治在心包。胆能行肝之气郁,心包可疏肝之血瘀。 46 思虑最耗气血,恼怒最耗气血,恐惧最耗气血。没有尊严、寄人篱下、受制于人,这些才是我们真正的病因。躲避心灵的恶魔,只全力与几个可怜的细菌作战。怎么可能痊愈呢? 47 ‘走路’是最简单的健身法。有无数的变化。脚步可‘如坠铅石’,也可以‘如履薄冰’。可以疾走如风,也可以安步当车。发力点可以在脚掌、可以在肚腹,也可以在腰膝。可以原地踏步,也可以足不离地。少用肌肉,多用节奏。用意不用力。 48 心脏的养护在于心安,心最怕‘乱’。肺脏的养护在于气平,气最怕‘急’。调养心肺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走路的节奏。有节奏则心不乱,有节奏则气自平。 49 身体的内在动力最重要,外来的都是暂时的助力。身体最有力的是筋骨,肝主筋,筋的能量汇聚在膝盖,养膝就是养肝。肾主骨,肾的能量集中在腰,强腰就是强肾。 50 若积寒太深,阳气太弱,只用‘取嚏法’,鼻子这个临时的排寒口会难以承载,反而会堵塞加重。其实,排尿、排便、出汗,都是在排寒,且道路较宽。 51 萝卜白菜,最宜肠胃,稀粥烂饭,最好吸收。尤其是虚弱的病人,气血忙于除病已感不足,却强灌以“营养厚味”,耗费大量气血用于消化,这不是添病吗? 52 进补,强调的是吸收,而不是贵重和营养。能吸收,就是营养。不吸收,就是毒素。 53 吃牛肉,想增长气血,可这并不是免费的。一块牛肉下肚,需要口腔分泌唾液,胃肠胰脏分泌消化液,胆囊分泌胆汁,肝脏分泌消化酶等等,大概要预先支付半块牛肉的气血。倘若消化不良,牛肉没被吸收,那样还得加倍支付气血,把不吸收的东西排出去。所以,不是吃,就增长气血,有时候,得不偿失。 54 ‘取嚏法’对于感冒聚起,随时可用。若作为平日宣发肺气,祛除表寒的保健,最好不要在下午四点半以后操作。因为此时阳气渐收,肺由宣发,转为肃降。到酉时(晚5点到7点)就进入肾的纳气时段。宜藏而不宜生发了。 55 何为浊气?气逆不顺,气滞不行。气逆则生火,气滞则血瘀,气郁则生痰。心不平,则气不顺。外来浊气易化,心生浊气难消。 上气是源,下气是库,中气是用。气吸于肺,存于肾,用在中脘。‘三寸气在千般用’。用中脘之气,增气血,无损耗。“绵绵若存,用之不尽。” 56 气血就是能量,气是能,血是量。气不足,血行滞常瘀,血不足,气易散难守。经络是气的通道。打通经络就是用清气赶走浊气。浊气最终要赶到肠胃,从二便而出。 57 练完多吃,吃完多练,最长肌肉;练完就睡,睡完就练,最长气血。长肌肉,功在脾胃,长气血,功在肝肾。脾主肉,肾纳气,肝藏血。 58 有人‘因瘀而虚’,拉筋出汗,越炼越有劲,这样的人不是真虚。有的人‘因虚而瘀’,气弱血少,出汗怕风,需先睡觉、打坐、保暖。 59 弱先得养,积聚能量。锻炼是在用能量,不足还去用。心有余而力不足。 60 气血足,锻炼则长,气血亏,锻炼反伤。怕冷别冬泳,气虚莫跑步。 睡不足,早起锻炼,自损身体。困了熬,白天再补,石换美玉。

杨磊 2022-10-21阅读量1175

湿是怎么回事?您的体内有湿吗...

病请描述:      夏季说湿:随着中医养生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舌苔腻不腻、大便粘不粘马桶等身体变化,与此相关的“湿”,也逐渐广为人知。       正值夏日,我们就趁此天时,一起来认识下说到夏季就不得不提的“湿”。 什么是湿邪?       湿邪概括起来,就是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包括外湿和内湿,生活中也常常称为“湿”或“湿气”。 外湿       自然界中有六种自然现象:风、寒、暑、湿、燥、火。当它们正常有序、不导致疾病的时候,我们称它们为“六气”,是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环境条件;若变化过度,超出人体适应范围而对人体产生侵害,则成为致病因素,称为“六淫”或者“六邪”,湿邪就是其中之一。这指的是“外湿”,意为从外而来。 内湿       古代先贤在试图解释世界的过程中,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相似相通。自然界有因水的变化运动而形成的雾露雨雪、江河湖海等,人体内也有津液代谢而形成的各种产物;自然界的水变化运动异常而致病成为湿邪,人体内也会因为津液代谢异常而产生湿邪,这就是“内湿”,意为从内而生。 您的体内有湿吗?       体内是否有湿,主要根据湿邪的特点判断,追溯疾病的病因、发病季节、疾病加重的季节等可以辅助判断。 湿邪致病具有以下特点和表现: 1.湿性重浊       “重”是指湿邪致病在症状上具有沉重的特点。 例如,湿邪阻滞在头部,就有头沉重的表现;在四肢,就会感觉四肢沉重、抬不起来;在全身,会有周身困重、发懒怠惰的表现;在腰部,就会感觉腰部发沉;在关节,就会出现关节疼痛、沉重。       “浊”是指湿邪致病时会导致人体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例如,湿邪在皮肤肌表,可以出现皮疹、水疱、疮疡等流脓淌水,湿疹就是其中的典型表现;湿邪如果在靠上的位置,就会表现舌苔厚腻,头发、面部出油,眼屎多,出现口黏、脸上总是不干净的感觉;湿邪在靠下的位置,就容易出现小便浑浊、大便带脓血、女子白带增多等等。 2.湿性黏滞       湿邪致病有黏腻不爽的特点。       湿的形成离不开水,水可以增加物体黏性,比如泥点溅到身上很难擦干净,但是等它变干以后就容易去掉;再比如做面点的时候,加适当水才能将面粉揉搓成团。而人体内的湿邪也是如此,体内有湿的时候,会让人觉得皮肤总是黏腻不干爽,或者大便总是黏糊糊、粘马桶、冲不干净,排便不顺畅,小便滞涩等。       因为湿邪黏滞,所以在病程上还会表现出病程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 3.湿性趋下       湿邪致病容易出现身体下部的症状。       就像自然界的水都往下流、湿都聚集在低处一样,人体内的湿邪也更多地侵袭身体下部,容易出现一些像是小便浑浊、大便黏、带下多、下肢沉重的表现。       但这并不意味着湿邪就只侵犯人体下部,其实湿邪的分布范围很广,外到肌表筋骨关节,内到脏腑,上至头面,下至腿足,湿邪都可以存在,只是临床上出现身体下部症状的更为常见。 4.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阴阳是中医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简单来说是指对两种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概括,将活泼、向上、向外的称为“阳”,将安静、向下、向内的称为“阴”,两者具有对立性,会相互克制。例如水为阴,火为阳。       而湿是从水变化来的,湿邪是阴邪,容易损伤人体阳气,人就会表现出怕冷、困倦乏力等。       湿邪既黏滞还重浊,和气比起来,流动性不强,当人体内有湿邪的时候,会阻塞气机的运行,出现胸闷、胃胀、腹胀、食欲差等表现。 湿邪是怎样形成的? 1.外湿的侵袭 气候环境       处于气候潮湿的地区,例如南方地势低、山林多,湿气重,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 居住环境       常年居住在地下室、江河低洼等潮湿地带,或漏雨漏水处,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 生活方式       淋雨涉水、湿衣裹身、南方清晨感受雾露者易感湿邪,脾胃虚弱而爱好游泳者也易感湿邪。 工作职业       常年水中作业者易受湿邪侵袭。 2.内湿的形成       在中医看来,人体在水液的代谢过程中,水液首先进入胃,由胃将其初步“加工”以后,在脾的作用下吸收、输送、布散水液精华。       如果脾胃功能受损,则水液代谢受到影响,就容易产生内湿。 先天因素       小儿先天不足者,脾胃功能多较弱。 饮食习惯       暴饮暴食、过食生冷和刺激性食物、进食不规律等易损伤脾胃。 常年饮酒       酒为湿热之邪,过度饮酒产生内湿。 久吹空调       夏季久吹空调闭塞汗孔,影响汗液的排泄。 不良情绪       急躁、生气、焦虑、思虑过度等不良情绪,都会影响脾胃功能从而生内湿。 缺乏锻炼       缺乏锻炼的人容易气血运行不畅,新陈代谢减慢,抑制脾胃的功能而生内湿。

王建明 2022-08-19阅读量8261

排便异常非小事

病请描述:       正常大便的颜色为黄、褐色,柔软成形,香蕉样,大多数1-2天1次或每天1-2次。排便异常包括大便性状异常、颜色异常以及伴随排便的不适感等。 1.大便性状异常 1.1大便干结:就是指大便干硬呈颗粒状,羊屎样,往往伴有排便周期的延长,属于便秘。大便干结总的来说就是肠道水分过少。西医认为由于久坐少动,或者各种功能性、器质性病变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或者精神神经疾患的患者由于肠蠕动反射减弱或丧失,食物残渣在大肠道内停留过久,水分吸收过多,导致大便干结。中医认为与热伤津液或阴虚有关,多由于过食辛辣刺激食物导致肠腑燥热,津液匮乏;或者阴血不足,不能滋润濡养肠道。生活调理要注意多喝水,每日饮水量2000-3000ml,可以喝些蜂蜜水,多吃些水果诸如火龙果、香蕉、猕猴桃等均有助于改善大便干结。坚果核桃仁、芝麻、松子仁等坚果,中药火麻仁具有养血润肠通便之功,是药食同源之品,可以煎汤也可以吃火麻糊均有很好的润肠通便作用。此外,平时还应当多运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促进肠蠕动,不至于粪便稽留过久水分吸收过多而导致大便干燥。 1.2大便稀溏就是指大便不成形,为糊状甚至水样,是因为肠道水分过多所致。不当饮食、压力过大情绪不良或肠道局部炎症、溃疡、肿瘤等病变刺激均可以导致肠蠕动过快,肠道重吸收水分不足,出现大便稀溏现象。部分患者在进食牛奶以及肉类等富含脂肪及蛋白质的食物后,可能出现大便稀溏,可能为消化酶的相对缺乏有关。中医认为,大便稀溏主要与脾虚有关,脾虚不能运化水液,水湿内停,故而出现便溏。有些患者大便稀溏并且黏滞,粘马桶,挂壁,水冲不干净,这也是湿邪的一种表现,因为湿邪有黏腻的特点。生活中调理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饮食节制,减少肠道刺激,尽量减少食用生冷寒凉、不洁食物,油腻食物、甜食等均有助于生痰湿,也应该减少或避免。可以多食用薏苡仁、芡实、白扁豆等祛湿之品,或可以吃中药调理健脾祛湿。 1.3大便溏结不调,就是指大便有时干结有时溏稀,多属于功能性肠病,肠功能紊乱所致。中医认为多与肝失疏泄有关,木不疏土,脾失健运,则发生便溏,木郁土壅,脾胃气滞则又可发生便秘。平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或者服用调和肝脾的中药治疗。 2.大便颜色异常 2.1陶土样:如果粪便颜色为明显白色或白陶土样,同时身体出现黄疸改变时,需要特别警惕是否出现梗阻性黄疸、胆红素排泄异常。需要及时就诊。 2.2黑便:大便颜色发黑,可能与服用的食物以及药物有关,比如最近摄入较多猪血鸭血、含铁丰富的猪肝菠菜等、补铁药物、铋剂等,均可能使大便颜色发黑。如果大便颜色黑亮呈现柏油样等,甚至存在部分鲜血时,则要考虑消化道出血。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2.3绿便:大便颜色发绿与饮食、消化不良、胃肠道的炎症等有关。如患者食用过多绿色的蔬菜、饮用大量的绿色果汁,食物当中的绿色纤维素没有被完全消化吸收,或者受凉、炎症等肠蠕动过快,胆绿素来不及还原成胆红素,所以大便呈绿色。做过胆道手术、胆囊摘除术的人,每天毛细胆管分泌的胆汁就直接排泄到胆总管,最后进入肠道,刺激肠道运动导致粪便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缩短,所以颜色也容易偏绿。肠道菌群失调,肠内已呈酸性,大便中的胆红素在肠内被氧化,就可能变成绿色排出体外。肠道铜绿色假单胞菌感染,感染后的浓汁和渗出液等病料呈绿色,所以导致大便变绿。如果出现绿便排除饮食因素,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因用益生菌、抗感染或助消化的中西药物治疗。 2.4红色大便:是指大便颜色发红。有些食物比如红心的火龙果、西瓜等可使得大便颜色发红,这种情况不需要处理。大便鲜红或暗红色,都提示便血,鲜红色血便常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如直肠部位出血、痔疮出血等。量少,并伴有剧痛,便后疼痛消失,可能为肛裂。暗红色血便,多因血液的粪便均匀地混合而呈暗红色,又称为果酱色。常见于阿米巴痢疾,结肠息肉和结肠肿瘤。进食过量的咖啡、巧克力、可可、樱桃、桑果等也可出现暗红色的大便。 3.排便不适感 3.1肛门灼热:是指肛门有灼热的感觉。好多疾病都可以引起最常见的比如肛窦炎、肛周湿疹、肛门异物如蛲虫等均可以引起肛门灼热。平时生活中要注意肛门的清洁,预防感染,症状较重者需要及时就医。 3.2里急后重:是指排便急迫的感觉,但真正上厕所,却排不出大便,或者大便排不干净。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直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肛肠疾病均可以导致里急后重感。 3.3肛门重坠:是指肛门局部下坠、重坠的一种感觉。轻者只是局部胀满、下坠;重者里急后重,频频蹲厕,但便后重坠嵌然。本症与里急后重症状相似,但里急后重往往发生于大便时。本症为肛门持续坠重,与排便无关。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肛窦炎、直肠炎、结肠炎,以及直肠、结肠部的良、恶性肿瘤等,也可以为功能性病症。中医多认为湿热下注、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中气下陷所致,可予中医辨证论治。如为功能性病症,平素可多进行提肛运动,即有规律地往上提收肛门。

凌江红 2022-07-15阅读量1.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