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肌腱粘连 > 检查

肌腱粘连检查

肌腱粘连检查相关内容 更多>

颈椎病的鉴别诊断4&mdas...

病请描述:肩关节周围炎,即冻结肩、五十肩,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炎症。因关节内、外粘连,以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为临床特点。 病因包括如下几点:①本病大多发生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软组织退行性变,对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减弱是基本因素。②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所产生的慢性致伤力是主要的激发因素。③上肢外伤后肩部固定过久,肩周组织继发萎缩、粘连。④肩部急性挫伤、牵拉伤后治疗不当。⑤肩外因素:颈椎病,心、肺、胆道疾病发生的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使肩部肌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肩关节周围炎的病变主要发生在盂肱关节周围,其中包括:①肌和肌腱。可分两层,外层为三角肌,内层为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四个短肌及其联合肌腱。联合肌腱与关节囊紧密相连,附着于肱骨上端如袖套状,称为旋转肩袖或肩袖。肩袖是肩关节活动时受力最大结构之一,易于损伤。肱二头肌长腱起于关节盂上方,经肱骨结节间沟的骨纤维隧道,此段是炎症好发之处。肱二头肌短头起于喙突,经盂肱关节内前方到上臂,受炎症影响后肌痉挛,影响肩外展、后伸。②滑囊。有三角肌下滑囊、肩峰下滑囊及喙突下滑囊。其炎症可与相邻的三角肌、冈上肌腱、肱二头肌短腱相互影响。③关节囊。盂肱关节囊大而松弛,肩活动范围很大故易受损伤。 上述结构的慢性损伤主要表现为增生、粗糙及关节内、外粘连,从而产生疼痛和功能受限。后期粘连变得非常紧密,甚至与骨膜粘连,此时疼痛消失,但功能障碍却难以恢复。 1.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左侧多于右侧,亦可两侧先后发病。多为中、老年患病。 2.逐渐出现肩部某一处痛,与动作、姿势有明显关系。随病程延长,疼痛范围扩大,并牵涉到上臂中段,同时伴肩关节活动受限。如欲增大活动范围,则有剧烈锐痛发生。严重时患肢不能梳头、洗面和扣腰带,夜间因翻身移动肩部而痛醒。病人初期尚能指出疼痛点,后期范围扩大,感觉疼痛来于肱骨。 3.查体三角肌有轻度萎缩,斜方肌痉挛。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短头肌腱及三角肌前、后缘均可有明显压痛。肩关节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最明显,少数人内收、内旋亦受限,但前屈受限较少。 4.年龄较大或病程较长者,X线平片可见到肩部骨质疏松,或冈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钙化征。 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1.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因颈5神经根受到刺激出现肩部疼痛,而长时间疼痛、肌痉挛又可导致慢性损伤性炎症。故颈椎病可有肩部症状,也可继发肩周炎。二者主要鉴别点是颈椎病时单根神经损害,往往有前臂及手的根性疼痛,且有神经定位体征。此外头颈部体征多于肩周炎。2.肩部肿瘤临床上有时将中老年人的肩痛长期以肩周炎或颈椎病治疗,从而延误诊断。因此,凡疼痛进行性加重,不能用固定患肢方法缓解疼痛,并出现轴向叩痛者,均应摄片检查,以除外骨病。 1.肩周炎有其自然病程,一般在1年左右能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即使自愈也将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2.早期给予理疗、轻柔按摩,可改善症状。 3.痛点局限时,局部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或得宝松可明显缓解疼痛。 4.疼痛持续、夜间难以入睡时,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和肌松剂。 5.无论病程长短、症状轻重,均应每日进行肩关节的主动活动,活动时以不引起剧痛为限。常用的如爬墙、拉环。 6.肩外因素所致肩周炎除局部治疗外,还需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潘峰 2024-03-04阅读量176

对付肩周炎,疼痛科办法多多!

病请描述:  肩周炎,又称冻结肩,俗称凝肩、五十肩,临床上非常多见。是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 01 肩周炎临床症状 1. 肩部疼痛:   患者通常出现渐进性的弥散性肩关节疼痛,起初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钝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   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2.关节僵硬   在疼痛症状明显后的三到四周里,肩周炎患者的肩部关节在活动时会受到限制。尤其在做一些抬手、肩部拉伸的动作时,肩关节明显僵硬。   而且长期如此,还会造成肩关节的肌肉力量变弱,到最后可能会连梳头、刷牙、洗脸或是穿衣服等,这些动作都难以完成。 3.活动受限   如果患有肩周炎,那么肩关节向上下左右等等方向的活动都会受到限制,特别是往上举起以及往外扩张的时候更加的明显。   随着疾病的不断加重,长期不用也会导致关节囊以及肩周软组织出现粘连,这样手臂的肌肉强度就逐渐的下降,再加上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导致肩关节向更方向的活动都会受到限制,一些生活中的动作也会受到影响,例如穿衣服、梳头以及洗脸等等,这些都比较难以完成。   另外如果问题比较严重,那么肘关节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手臂不能够完全屈肘的动作。 02 肩周炎病因 1、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所产生的慢性致伤力是主要的激发因素; 2、肩部急性挫伤、牵拉伤后因治疗不当等; 3、上肢创伤,特别是肱骨骨折也需要对肩关节进行长时间的固定。肩关节长期的固定,会造成肩关节囊粘连,挛缩而发生肩周炎。另外,颈椎病,腰背部疾病也可影响肩关节活动,导致继发性肩周炎; 4.由于肩部的特殊位置,睡眠时很难做到始终保暖良好。从而反复感受“风寒”之邪,引起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和组织代谢异常,致使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和组织粘连,最终导致肩部出现疼痛和功能障碍 。所以又将肩周炎称之为冻结肩。 03 肩周炎和肩袖损伤如何区分?   肩袖损伤区别于肩周炎主要表现为肩关节抬举力量减弱,肩关节不能外展上举,肩关节活动到特定角度会诱发疼痛,或者明显感觉外展上举无力;单纯肩袖损伤被动抬起是能够被举起来的,一般能够达到正常范围。   不少患者把肩痛当肩周炎,盲目的进行“手爬墙”或人为强行手法松解肩关节,这样做可能造成肩袖裂口继续扩大,甚至变成巨大的肩袖撕裂,最终导致肩关节活动障碍,严重影响生活。因此我们一定要会区分辨别“肩周炎”和“肩袖损伤”。 核磁共振检查可对二者予以鉴别。 对付肩周炎,疼痛科办法多多! 消炎止疼药:包括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止疼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肩周炎患者急性期多为剧烈疼痛,此时可以使用一些镇静、止痛及肌肉松弛性药物内服,也可用皮质激素混悬液加利多卡因局部注射。这些药物能快速减轻肩周炎疼痛或是轻度炎症,对于疾病的治疗有帮助。 肩关节松解术:全身或神经阻滞麻醉下行肩关节粘连手法松解术,术后,嘱患者加强功能锻炼,肩关节的粘连、肩部软组织的拘紧、挛缩情况均会大有改观。 射频热凝靶点技术:通过B超及CT等设备的精确引导下直接作用在疼痛病变的部位上,数据精确到1mm以下,角度误差小于1度,使治疗更精确,更有效;可鉴别1cm治疗范围内的运动神经或感觉神经,避免损伤神经。 冲击波疗法: 促进扩张、增加血液循环,促进代谢和组织再生,使作用在疼痛部位的冲击波产生止痛效果。并可软化瘢痕等挛缩组织,改善关节活动度。 神经阻滞及PRP疗法:通过精确超声引导对关节腔或关节周围软组织注射臭氧和糖皮质激素等,可迅速缓解疼痛,阻断疼痛-痉挛-疼痛恶性循环,从而为进一步改善关节活动提供基础。   而PRP(富血小板血浆)可以通过其内富含的生长因子,产生良好的肌腱和筋膜再生修复,减少复发。 岳大夫教您如何预防肩周炎! 加强锻炼   加强肩关节肌肉的锻炼可以预防和延缓肩周炎的发生和发展。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如划圈法、拉轮法、梳头法、背手牵拉、卧位牵拉等。 注意肩部防寒保暖   冬季注意颈肩部保暖,夏天不让空调冷气直吹肩颈。 加强营养   多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补充富含钙质和蛋白质的食物,也可以适当进食补肾的药膳,对预防肩周炎有一定作用。

岳剑宁 2024-01-31阅读量364

骨髓炎做了骨迁移后,这些困惑...

病请描述:骨迁移也叫外支架骨迁移,是指利用牵张成骨,即骨折的断端在缓慢的牵张力的作用下可以形成新骨的原理,在骨头容易生长的部位打断,造成人为的断端,然后利用外支架每天缓慢牵拉,使打断的部位不断生成新骨,从而治疗由骨髓炎引起的骨缺损。 做了骨迁移后,很多患者会有一些困惑,快来看看你有吗? 做骨迁移后为啥总觉得疼,钉孔还总有脓? 骨迁移需要将迁移骨段通过外支架的固定环或夹块,沿着支架轨道缓慢牵拉到骨缺损的部位。在牵拉过程中,支架上固定骨块的细针或粗钉移动时会缓慢切割皮肤和肌肉,就会产生疼痛、伤口和渗出,属于正常现象,只要注意好伤口和钉孔的护理即可。如果有白色渗出或黄色渗出较多,或钉孔周围红肿,可以使用消炎药或抗生素,疼痛严重时也可以口服止痛药。 骨迁移后骨头没有对齐是怎么回事? 骨头在牵移过程中,由于肌肉牵拉、软组织阻挡等因素,可能会产生偏移。当骨缺损较长时,在牵移到位后偏移就比较大。迁移后出现骨头没有对齐的情况时,不用过度担忧,在最后一次断端清理植骨手术时,可以进行一些调整,保证断端的大部分对合,就可以保证骨折愈合和后期的负重了。 骨牵移快到位了,但是皮肤陷进去了怎么办? 由于骨迁移时皮肤也会跟着迁移,所以在骨迁移到位时,皮肤经常会卡在两个骨头断端中间。一般会在两端仍有1~2cm距离时进行嵌顿皮肤的外翻修整和骨断端清理术。皮肤条件较差者可能需要进行2~3次此类手术。 骨迁移后什么时候可以拆支架? 这是骨牵移患者最常问的问题。骨迁移后拆支架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新骨完全钙化变硬,这个速度平均为4~5mm/天;(2)对合端骨愈合,首先要做到带支架不扶拐正常行走,之后再经过拍片和CT检查评估确认。 骨迁移后拆了支架骨头会不会断? 拆支架前,我们一般要经过拍片和CT检查,评估新骨钙化程度和对合端愈合情况后,达到拆支架程度才拆除支架。但是,尽管经过各式评估,都有可能在轻微或轻度外力作用下发生骨折,包括新生骨骨折和对合端骨折。所以,在拆除支架前,需要达到不扶拐完全正常活动而没有任何不适;拆除支架后,要尽量避免外伤,使用充气足靴和扶拐,待骨量完全恢复后再逐渐正常活动。 骨迁移后关节僵硬是怎么回事? 骨迁移的外支架往往距离脚踝、膝盖等关节较近,患者活动时由于粗钉或细针刺激肌肉和皮肤,造成肌肉活动障碍和皮肤疼痛,以至于患者不能或不敢活动。活动减少或幅度减小后,关节就会僵硬,粘连,在拆除外支架后也不能马上恢复原来的活动幅度。有的患者经过艰苦的功能锻炼,能够基本恢复活动度;也有患者恢复不良,需要经过再次关节松解手术,并重新功能锻炼。所以,在带支架的时候就要做好功能锻炼,保持日常的关节活动度。 骨迁移后脚勾不起来了是怎么回事? 和关节僵硬类似,在外支架长时间的固定和牵移中,肌肉肌腱固定时间较长,肌腱会产生挛缩。骨头在牵移中,腱附着点也跟着移位,更加重了肌腱紧张。这些因素会造成跟腱和脚、脚趾的肌腱短缩,产生足下垂、足内翻、足趾屈曲挛缩,表现为脚尖绷直而勾不起来。为了对抗挛缩,往往需要在脚上装一个脚环,日间活动踝关节,晚间将脚踝固定在背伸90度的位置,患者白天还要多做主动或被动的脚趾伸直活动和脚踝屈曲活动,晚间用硬纸板或支具固定在支架上。如果挛缩严重,就必须做肌腱松解、肌腱转位、截骨矫形、跟腱延长等手术。 总而言之,骨髓炎骨迁移过程中出现疼痛、流脓现象是正常的,迁移后发生骨头不对齐、皮肤凹陷也是正常的,只需要遵照医嘱采取恰当处理办法即可。另外,骨迁移后一定要做好功能锻炼,以保证后期的活动能力。

文根 2023-01-31阅读量420

中低位直肠癌预防性造口专家共识

病请描述: 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摘要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比例越来越高,但吻合口漏仍然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何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以及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的危害程度,一直是结直肠外科的热点和难点。预防性造口是目前临床上应对上述问题的常用方法,但由此带来的过度造口、造口相关并发症等问题也困扰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共识就预防性造口使用指征、临床价值、手术技巧、并发症防治、还纳及造口期护理等相关问题进行阐述,旨在为我国中低位直肠癌手术行预防性肠造口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意见。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diagnosisandtreatment,MDT)模式的推广以及对直肠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比例越来越高,但吻合口漏仍然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3%~24%,相关病死率可达6%~26%[1]。这不仅会导致患者造口无法还纳、肛门功能不良等生活质量问题,甚至会影响肿瘤学预后[2⁃4]。因此,如何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以及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的危害程度,一直是结直肠外科的热点和难点。在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造口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并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的学术支持下,专家组通过查阅国内外最新指南及大量研究文献,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了《中低位直肠癌手术预防性肠造口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以期为我国中低位直肠癌手术行预防性肠造口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意见。本共识证据级别及推荐强度评定见表1[5]。 图片 一 预防性造口的定义 预防性造口也称保护性造口或转流性造口,是指在低位前切除术后为达到粪便转流的目的,进行临时性的末端回肠造口或横结肠造口[6⁃7]。 1.低位吻合和超低位吻合:以齿状线作为标志,低位吻合指的是吻合口至齿状线的距离为2~5cm;超低位吻合是指吻合口至齿状线的距离<2cm[8]。 2.袢式造口:指造口的远、近端未横断,在腹壁外均通向共同的造口开口处,部分袢式造口在对系膜无血管区可放置支撑棒[9⁃10]。见图1。 图片 图1袢式造口(于冠宇和李鑫绘制) 3.单腔造口和双腔造口:肠管连续性完全中断,只将肠管近端在腹壁外开口称为单腔造口。见图2。肠管远近端横断之后,近端和远端分别在腹壁外各自开口称为双腔造口。见图3。由于单腔造口和双腔造口多为治疗性造口,故在本共识中不予阐述。 图片 图2单腔造口(于冠宇和李鑫绘制) 图片 图3双腔造口(于冠宇和李鑫绘制) 二 预防性造口的临床价值 预防性造口能否降低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一直是争议的焦点。理论上,预防性造口通过转流肠内容物,减轻吻合口处的机械性张力和细菌污染,可以降低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11⁃13]。已有多项回顾性研究及Meta分析结果表明,预防性造口可以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及吻合口漏发生后的再手术率[14⁃15]。亦有前瞻性研究报道,预防性造口组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5.8%~10.3%,显著低于未行预防性造口组的16.3%~28.0%[16]。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预防性造口并不能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17⁃18]。 预防性造口由于其粪便转流作用,减轻了因吻合口漏导致的腹盆腔感染、脓肿等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从而降低了二次非计划手术的概率[19⁃20]。 预防性造口并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也未对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产生不良影响,亦不会延长术后住院天数[21]。 专家共识1:预防性造口有可能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证据等级:2A;73.9%同意)。 专家共识2:预防性造口能够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腹盆腔感染的严重程度,降低因吻合口漏导致的二次手术率(证据等级:1A;100%同意)。 专家共识3:预防性造口不会显著增加手术难度和术后住院天数(证据等级:2A;98.6%同意)。 三 预防性造口的适应证 预防性造口的适应证主要依据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其主要包括患者因素、肿瘤因素和手术因素三方面。 1.患者因素:性别、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前合并症(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肠梗阻等)、新辅助治疗(如长程放化疗及短程放疗)、吸烟、饮酒、术前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等。 2.肿瘤因素:肿瘤分期、肿瘤大小、肿瘤距肛缘距离等。 3.手术因素:手术方式及入路、吻合口与肛缘距离、术中出血量与围手术期输血量、切断直肠使用闭合器数目以及手术时长等。 鉴于吻合口漏危险因素众多,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构建了预测吻合口漏的模型并展示出了一定的预测效能[22⁃26]。但目前构建的模型均基于回顾性数据,尚未有前瞻性的研究证实其在吻合口漏预测中的实际价值。 专家共识4:临床工作中,对于不同患者应采取个体化危险因素评估,以决定是否行预防性造口术。推荐对有2个或2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考虑行预防性造口术(证据等级:1C;97.1%同意)。 四 预防性造口的术式选择和操作原则 (一)预防性造口的术式选择 末端回肠袢式造口和横结肠袢式造口,是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常用的两种预防性造口术式。两者均可达到有效的转流目的。但由于造口肠管在消化道位置的不同,使得转流物的性状和流量存在着较大差异。 1.回肠袢式造口:手术操作方便,具有血供良好、易愈合、造口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还纳方便、患者恢复快等特点。 2.横结肠袢式造口:操作相对复杂,需游离部分大网膜以便充分松解横结肠及系膜从而形成无张力的横结肠造口,特别对于肥胖患者,网膜肥厚、粘连较多,肠脂垂多且肥大,会进一步加大造口和还纳的难度。 3.不同部位预防性造口的优劣:回肠造口的患者排气、排粪时间早,患者可以早期进流食,缩短了患者的禁食时间[27]。回肠造口的造口旁疝、造口脱垂、还纳后切口感染等均少于结肠造口[28⁃29]。回肠造口周围皮肤炎及水电失衡较横结肠造口常见,并有16%的回肠造口会变成永久性造口[30⁃32]。如拟行永久性造口,则更推荐结肠造口术,因为这能减少排泄物的输出,从而减少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的风险[33⁃34]。有研究表明,在造口相关的手术并发症上,回肠造口总体获益优于结肠造口[35]。 (二)操作原则 限于篇幅,以末端回肠造口为例,简介其手术操作原则。 1.末端回肠造口位置:一般选择距回盲瓣30cm处的回肠行袢式造口,若保留远端回肠过短,则不利于回肠造口还纳。对于行全结直肠切除术+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回肠造口的患者,可选择距吻合口50cm的小肠进行回肠造口。 2.支撑棒的应用:可选用硬性或软性造口棒。当造口有张力时,硬棒可能起作用。 3.肠造口的固定与缝合:预防性回肠袢式造口可将回肠浆膜层直接固定于皮下,使其突出于皮肤表面。对体型瘦小、严重腹水、预防性造口保留时间长者,可以进行分层缝合。 4.一期开放造口:在手术完成后直接开放,于肠袢对系膜缘纵行切开2~3cm肠管(或横行切开1/2肠管)。 专家共识5:推荐优先选择末端回肠袢式造口。对于急性梗阻等原因导致肠道准备不佳或晚期患者、结直肠吻合不可靠需做暂时减压的患者,建议行横结肠袢式造口。对于袢式造口,可根据造口部位、术者习惯等,选择支撑棒的应用(证据等级:1C;92.8%同意)。 五 造口并发症的预防及干预 肠造口包含腹壁损伤修复、肠腔开放污染、腹部术后腹盆腔适应性改变等多个病理生理过程,并可受患者个体化因素影响,容易出现造口相关并发症。根据并发症发生的时间,可以分早期并发症(30d内)和晚期并发症(30d后);通常除造口旁疝外,大多数造口并发症为早期并发症。 (一)外科医师手术技术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 外科医师的手术技术及经验必然会影响造口质量及相关并发症。预防的基本原则如下:(1)临时性造口操作应尽可能简单;(2)避免在取标本切口上制作造口;(3)选取造口肠管宜兼顾腹壁定位和肠管张力;(4)合理切除皮肤及皮下组织,制作尺寸适宜的腹壁隧道;(5)造口肠管固定尽可能简单,充分利用其与周围组织的自然粘连。 (二)造口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 1.肠管及系膜并发症:包括造口肠管或系膜出血。开放造口后需对造口处黏膜确切止血;预置支撑棒需要警惕系膜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和血肿;固定肠管时浆肌层缝合,须避免缝合系膜血管引起出血、血肿。出血可通过压迫、电凝或结扎血管处理。临时性造口坏死极为罕见。 2.皮肤及皮下组织层并发症:包括皮肤黏膜分离和造口旁浅层软组织感染等。预防原则是减少死腔形成,促进造口粘连。应少切或不切除皮下组织,钝性分离后制作腹壁隧道即可。避免皮肤层以下的缝合。可通过引流、换药来促进肉芽组织形成和愈合。 3.肌肉筋膜层并发症:包括深层软组织感染、造口回缩、造口脱垂和早期造口疝。深筋膜和腹外斜肌腱膜的切开应避免过大。对临时性造口来说,筋膜层通常不用缝合,如能运针缝合则意味着开孔过大。造口回缩、脱垂和早期疝形成均可归因于过大的腹壁缺损,多可通过换药和合适造口器具选择等维持至造口还纳[36]。 4.造口早期狭窄:造口肠管输入袢早期狭窄,可导致造口排出不畅及肠梗阻。常见原因为肠袢扭转、腹壁过厚致腹腔内成角、过度缝合导致出口狭窄等。一期开放造口应确认输入袢通畅。采用手指引导,必要时在肠管近端开口处置入软质支撑管(如导尿管)等方法多可缓解。 5.罕见严重并发症:如腹壁脓肿或坏死性筋膜炎,此类并发症通常为医源性因素,如过深过密的肠管缝合固定引起肠壁穿孔,过度的深筋膜或腹外斜肌腱膜切开、皮下组织切除,形成死腔导致脓肿等。一旦出现多需局部切开、引流,甚至二次手术重建造口。 专家共识6: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手术因素和术后因素。不同的造口并发症需要不同的治疗策略(推荐等级:1B;92.8%同意)。 六 预防性造口还纳 1.还纳时机:术后1个月还纳,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还纳患者[37]。Walma等[38]发现,与3个月以上还纳相比,3个月内进行造口还纳,能够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而6个月以上进行还纳,会导致远端结肠肌肉及黏膜萎缩,导致肛门功能障碍[39]。因此,目前较多采取的是3个月左右进行还纳手术。 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增加了还纳手术吻合相关并发症的风险[40]。Thalheimer等[41]研究发现,辅助治疗期间还纳会增加伤口感染、腹泻、腹胀等并发症发生率。因此,要注意辅助治疗对造口还纳时机的影响。 2.还纳前检查:直肠指诊在吻合口检查中的敏感性为98.4%,并且对直肠癌复发的诊断同样有帮助[42]。结肠镜检查可以观察吻合口愈合情况,必要时可进行吻合口异常情况的活检。MRI和CT对直肠癌的复发或转移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水溶性造影剂灌肠常用于评价吻合口完整性,对诊断吻合口漏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5.4%)和阴性预测值(98.4%)[42]。排粪造影能同时观察排粪过程中直肠的形态结构和排粪功能[43]。 3.预防性造口还纳操作:Leung等[44]指出,相对于手工吻合,器械吻合具有降低术后肠梗阻、缩短手术时间的趋势。有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切口的关闭中,使用慢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能够显著降低切口疝的发生率[45]。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报道,在造口还纳手术中,预防性使用生物补片能够显著降低切口疝的发生率(12%比20%,P=0.012),且不影响伤口感染率、生活质量、疼痛评分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等[46]。多项研究和荟

张振国 2022-11-22阅读量1953

肌腱粘连检查相关医院 更多>

上海长征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72.3万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3.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