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腹部 > 老人便秘 > 内容

老人便秘内容

4大冬季养生误区太伤身,提醒...

病请描述:再过几天就到了三九天了,天气越来越冷,民间都说「冬季进补,春来打虎」,现代人很注重冬季养生,民间一直流传着很多冬季养生的方法,有些还特别受欢迎。这篇文章就来系统说说冬季养生的4大误区,特别要转给身边的中老年人,这是因为他们是慢病高发人群,也最关注养生,万一误信了不靠谱的养生方法,那身体就伤大了。一、多喝粥进补▲图:摄图网民间说,数九寒冬喝上一碗热粥,身体暖洋洋的甚是滋补。清代名医王孟英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写道: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可是,中老年人是糖尿病高发人群,《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的数据显示,45~59岁的国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6.1%,60岁以上老人的糖尿病患病率更是高达24.6%,这还只是确诊糖尿病的数据,血糖已经不正常的糖尿病前期人数更多。所以,中老年人真不能使劲喝粥,尤其是熬了好几个小时又软又烂的粥,喝完血糖很容易飙升。如果喝粥要多搭配些杂粮杂豆(杂粮最好占到1/2),不要煮的太烂,还要控制喝的量,比如一顿就一小碗,同时要多搭配蔬菜,一顿大概1-2拳头,再搭配适量的蛋白,大概1拳头,这样餐后血糖才不易飙升,最好餐后再测一下血糖,灵活调整一下粥的量。另外中老年人冬季进补,还建议关注下血糖生成指数(GI)这个指标,高GI食物要少吃,中等和低GI食物可以适量多吃些。GI高于70的食物叫高GI食物,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率高,升血糖就快。常见的高GI的食物主要大米粥、即食燕麦粥、馒头、烙饼、白米饭、糯米饭、市售玉米片、白面条、面包、土豆泥、胡萝卜(金笋)、西瓜、哈密瓜。其中大米粥、白米饭、馒头、面包都是中老年人常吃的主食,要控血糖得特别控着量吃。GI低于55的食物叫低GI食物,进入胃肠后消化慢、吸收率低,升血糖就慢。肉、蔬菜、牛奶都属于这类食物。GI在55~70之间的食物叫中等GI食物,部分薯类食物和水果,属于这类。二、尽量少活动▲图:摄图网冬藏强调「藏身体,保温暖」,可是尽量少活动不出汗,减少能量消耗,真要不得。这是因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胃肠蠕动在变慢,钙和肌肉流失也在加速,如果还久坐不动,就很容易便秘,也会增加骨质疏松和肌少症的风险。骨质疏松容易骨折,肌少症容易跌倒;如果骨质疏松叠加肌少症,就是易骨折还易跌倒,可真是雪上加霜。而运动不仅有利于骨骼健康,还有利于维持和增加肌肉。所以科学的冬藏要适量运动,不需要大汗淋漓的高强度运动,就是让身体微微暖和起来的快走也很好。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健康的骨骼还需要注意钙、VD和蛋白的补充。钙就不用说了,它是骨骼的基石,牛奶和奶制品是补钙最好的选择,同时也不能忽略绿叶菜和豆制品的摄入;VD可以促进钙吸收,不过食物中的VD含量很少,虽然晒太阳可以促进VD的合成,但是冬天阳光不足,就算每天都出去走走,考虑到「冬藏」保暖,咱们都是裹的严严实实的,也很难合成满足身体所需的VD,所以建议适当补充维生素D制剂,一般人群每天补10微克,65岁以上老年人每天补15微克。至于蛋白,它会构成骨胶原,骨骼健康也少不了,所以也得补足,它的食物来源主要是肉蛋奶豆。三、多吃羊肉进补▲图:摄图网传统养生认为「冬吃羊肉赛人参」,但如果因此就肥羊、羊蝎子、羊肉汤各种安排,无羊肉不欢,那可真不推荐,理由是:羊肉富含的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升高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和「坏胆固醇」,不利于心血管健康。而中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真不能多吃羊肉,所有畜肉加起来吃个3-4卷涮羊肉卷的量就够了,详细解读如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饱和脂肪酸供能比要控制在10%以内,以女性举例,就是要控制在19克以内。光吃1个红皮鸡蛋喝1包全脂奶就会摄入8.65克饱和脂肪,如果再吃上8卷涮羊肉片(饱和脂肪酸11.5克),饱和脂肪酸直接就超标了,再说了涮起火锅来哪有就吃8卷羊肉片的,这样饱和脂肪酸无论如何也是控制不住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畜肉和禽肉加起来每周吃280-525克,也就是相当于每天40-75克,2015-2017年的最新数据显示国人每天的畜肉人均摄入就已经达到了72克,禽肉每天才吃了13克,明显地畜肉已经吃超标了。畜肉吃多太多会增加二型糖尿病、结直肠癌和肥胖的风险,所以冬补是真不能再使劲吃羊肉了,所有畜肉大概吃到50克,3-4卷羊肉卷的量,就已经非常多了。为了心血管健康冬季进补要少吃羊肉,那建议多吃点什么呢?大豆、蔬菜、海鱼,这是因为大豆富含的植物甾醇可以减少胆固醇吸收,蔬菜富含的钾能帮助控制血压,海鱼富含的DHA能帮助调节血脂。四、冬季多喝酒能御寒▲图:摄图网严寒的冬季,有些人喜欢没事就喝点酒,认为喝酒能让身体发热,这才有助于御寒。人在喝酒后的确会有全身发热的感觉,这是因为酒精刺激人体表面毛细血管扩张,加快了血液循环,让人觉得全身发热,但这并不能代表喝酒能御寒,这种感觉并维持不了多久,过后反而会让人感觉到寒冷。再说了,经常饮酒对健康也不利。要想御寒,最推荐的方法是多运动,比如在室内跳操、打太极、跑步机、做家务等都可以。看到这儿,知道冬季中老年人该如何养生了吧。

谷传玲营养 2024-01-04阅读量133

金秋劲吹“轩岚诺...

病请描述:近日台风“轩岚诺”登陆浙江、东海沿海,辐射上海滩。风邪是外感邪气,属于致病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气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湿、风热等。风邪犯人,为病范围广泛,病种繁多,是引起各种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加之9月7日白露是中国第15个传统节气,理论上时至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它是秋季中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节点,所以御寒防风尤其重要。 临床上经常见到夏秋交界过早游泳、淋雨后风邪夹杂寒、湿之邪侵入人体而犯病的;有长期以骑车作为代步工具的(尤其以车速较快为特点的摩托车、电瓶车居多),常年风里来雨里去的人群; 有忙于劳作,风吹雨淋或乐于早晚露天锻炼但饮水不足者;也有不顾风大低温或贪凉,衣着单薄或偏好衣服短小时尚、露胸、露肩、露脐、露关节者。 临床中多表现为咳嗽、痰多、胃痛、腹痛、腹泻、便秘、咽干、关节酸痛、舌苔厚腻或白腻等症状。当然及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调整生活节奏,防风御寒,坚持中医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恢复。 或许有人会质疑我们中医提倡“春捂秋冻”养生,中秋白露前后气温逐渐下降,中午热早晚温差大,此时不宜再进行秋冻,必须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加衣物。所以科学的“春捂秋冻”要考虑并结合自己的体质条件和抗寒、抗病能力量力而行,不能盲从时尚的衣着。 刘医生建议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更年期的人们、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老年人以及身患各类慢性疾病的特殊人群,秋冻都要慎之又慎,不如采用中医治疗、调理,建议内服+外用,双管齐下,效果更好。 以下是笔者的对于白露养生的几点建议: 一、劳逸结合,早睡早起 《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详见子午流注上下篇)中医认为,熬夜是有违自然万物作息规律的,会带来种种危害,比如皮肤干燥粗糙、黑眼圈等。 如果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太差,就会严重影响大脑的机能,本来是很聪明的人也会变得糊涂起来。很多人患上了神经衰弱等疾病,也是因为严重睡眠不足引发的。身体是最经不得熬夜的,如果长期早起早睡,新陈代谢都会变得顺畅,心脏好、肝好、胃好、皮肤好。那你的黑眼圈还会有机会拉低你的颜值吗?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中秋白露前后建议坚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凉爽的早晚,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运动项目则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骨关节炎患者禁忌)、游泳(脾虚痰湿人群禁忌)等慢跑、游泳、各种球类、登山、散步、太极拳、健美操、健身舞等,部分因暑期疏于锻炼的脂肪肝、糖尿病等“三高”患者可以在这阶段“管住嘴、迈开腿”,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能达到保健强身的作用。 另外简单易操练的功法,非常适合解决一般上班族及中老年人的「秋乏」。如练吐纳功、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练健身操等,一天多次梳理头发、叩齿都是解除“秋乏”的最佳保健,头部包含百会、大椎、风池穴位,需要按摩。 俗话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精神调养方面,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老人可减少说话,多登高远眺,让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消散,适当补充维生素B,建议多穿些艳丽明亮的衣服,保持心情愉悦! 秋季天气干燥,每天洗澡会过多清除皮脂分泌保护皮肤的油脂,加剧皮肤干燥。建议老年人不妨多泡泡脚,以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达到酸碱的平衡,放松肌肉促进睡眠,还可以预防一些疾病。 二、穿衣适当,穴位保健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之后,锻炼时段以温度适宜、空气清新的上午或午后为宜,夜间睡觉一定要盖好被子、关窗,尤其要保护好脚、背、腹等部位(有许多保健的穴位),中午户外活动仍需防晒,尽量穿上重量轻、厚度薄的衣服,既舒适美观,又吸汗、透气性好者为上乘。 脾胃虚弱者,建议透气轻薄的外衣里穿一件棉质内衣或背心,束于内裤之内为宜,一则便于吸汗,二则可以防护通向胃肠、分属任脉的经穴“神阙”(民间俗称:肚脐),既可以培元固本、回阳救脱止泻,又可以预防妇人血冷和痛经。腿脚上的“太溪”、“足三里”、“三阴交”、“太白”、“承山”等穴位都是保健的要穴,不宜秋季长期暴露在外。 三、防寒防燥,健脾利湿 科学的秋冻还是要看看天时(结合气象预报),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下降较小,无需匆忙加衣。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青壮年可以适当“秋冻”,穿衣也可以有所控制。晚秋(尤其十月中下旬),气温迅速下降、中午热早晚温差大,此时不宜再进行秋冻,必须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加衣物,尤其已经处于更年期的人们(身体素质已经走下坡),不要因莫名的自汗而刻意少穿,避免因受寒引起感冒、其他呼吸道疾病、脾胃病。所以科学秋冻必须因人而异。 台风、雨后潮湿的日子很适宜肠道病菌和霉菌生长,果蔬一定要洗干净后再吃;隔夜饭菜最好不吃(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肠癌前期病变患者);切记冰箱不是保险箱,应等其温度回升或加热后再吃。 同时,可以多选择一些除湿的食物,如薏苡仁有健脾利湿等作用;丝瓜、木瓜可以通络去湿;冬瓜祛湿利水;马齿苋可去肠胃湿邪;湿重寒盛的患者不建议淋雨、游泳、赤脚、睡凉席。 突遇“轩岚诺”后虽然“秋老虎”渐行渐远,但是初秋时节,人们也常常出现口干、鼻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症状,笔者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秋属金,肝属木,金旺则克木,使肝木受损,防秋燥忌辛辣仍是近期最大的主题。建议一旦天气晴朗便要防燥生津,最好多喝水,鼓励每日以饮用温开水2000ml为宜,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者或血粘度较高者清晨醒来喝杯水,能稀释血液,减少脑梗、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服中药患者万不可因为喝药而减少白开水的饮用。 《黄帝内经》有“秋冬养阴”一说,秋属肺金,适当的酸味可以收敛补肺,而辛味则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火锅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 如果您有便秘困扰的,或属于阴津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或是口干燥热等热证表现者,应当忌食大热大补之品,更应忌食辛辣,如辣椒、花椒、胡椒、芥末、咖喱粉、咖啡、浓茶等,可以选择如芝麻、核桃(高脂血症者少食)、蜂蜜、乳品、秋梨等;咽干舌燥、咳嗽者建议吃点百合、银耳、秋梨; 大便溏薄、胃脘嘈杂、口干舌燥者建议吃点山药、百合;胸腹胀满、咽干舌燥者建议莲藕等,可以起到养阴生津的作用。 蔬菜中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果胶和有机酸膳食纤维,是排毒清肠的佳品,蔬菜中的多酚类物质、类胡萝卜素等是抗氧化的好帮手,推荐一些可以滋阴润燥的蔬菜,如白菜、高丽菜、洋菇、白花椰菜、山药、莲藕、菠菜、百合、银耳(脾胃功能佳者)、萝卜(容易破气,脾胃虚弱者进食过多容易胃噪)等;上班族中的电脑族们应该多补充一些深色蔬菜,可保护视力。脾胃虚寒者忌食寒凉饮食,譬如:西瓜、梨、苦瓜、黄瓜等。 但不建议每天大量山药、百合、银耳、甜酸食品“狂轰乱炸”,这样反而诱发胃胀、泛酸、嗳气、腹泻、便秘、便意不尽、口腻等不适。 广东民间历来秋日多润养的汤水,此时也是物有所用,如青萝卜陈皮鸭汤、玉竹百合猪瘦肉汤、木瓜粟米生鱼汤等都是养生之品,但切记荤汤里脂肪含量较多,请根据自身病情和体质酌情考虑(痰湿质人忌食肥甘油腻)。 有人说,秋季菊香蟹肥,但是螃蟹是大寒之物(脾胃虚寒的人们更应忌食生冷、寒性的食物),尤其蟹膏、蟹黄富含高蛋白,有三高、慢性肝、胆、胰、胃肠疾患者不适宜吃。应根据自身体质调节饮食,中秋来临切勿多食月饼(包括多油的咸月饼)、老鸭汤和酒,以免血脂、血糖、血粘度陡增,诱发一系列相关疾病。建议多选畜、禽、鱼三大类的荤菜,其营养优势在于蛋白质含量高,且利用率也较高。 以谨遵中医养生的“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理论,其实与现代医学中的“营养均衡”,有异曲同工之妙。想要均衡营养,首先要做到不挑食,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和人体必须“营养素”的平衡摄入。 四、自然降温,节制空调 即使在各大公司、医院等公共场所开空调,时间不宜过长,以中午前后为宜,注意换气,避免直吹,可将温度设定在25℃—26℃。晚上最好不开,绝不能除湿,早晚要注意加衣,切记“白露身不露”,防止受寒,同时防止空调除湿使用过度造成口疮、口干、咽燥、大便减少等症;也要防止“风性善行而数变”带来的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疾患。 或许人们习惯于把家里门窗紧闭、开启空调,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室内不受潮气侵袭,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给室内霉菌一个更好的生长机会,也容易因室内外温差加大造成感冒。风雨后室外的空气虽然比家里潮湿,但比家里的空气干净且不含霉菌,建议可以短暂通风一段时间(白天通风,夜间关窗使用空气净化器为宜),给家里换了好空气后,再办法给室内除湿。睡觉时注意盖好腹部(养护神阙),以防受凉。 《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生之道。

刘晏 2023-10-26阅读量454

金秋劲吹“轩岚诺...

病请描述:近日台风“轩岚诺”登陆浙江、东海沿海,辐射上海滩。风邪是外感邪气,属于致病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气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湿、风热等。风邪犯人,为病范围广泛,病种繁多,是引起各种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加之9月7日白露是中国第15个传统节气,理论上时至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它是秋季中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节点,所以御寒防风尤其重要。临床上经常见到夏秋交界过早游泳、淋雨后风邪夹杂寒、湿之邪侵入人体而犯病的;有长期以骑车作为代步工具的(尤其以车速较快为特点的摩托车、电瓶车居多),常年风里来雨里去的人群;有忙于劳作,风吹雨淋或乐于早晚露天锻炼但饮水不足者;也有不顾风大低温或贪凉,衣着单薄或偏好衣服短小时尚、露胸、露肩、露脐、露关节者。临床中多表现为咳嗽、痰多、胃痛、腹痛、腹泻、便秘、咽干、关节酸痛、舌苔厚腻或白腻等症状。当然及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调整生活节奏,防风御寒,坚持中医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恢复。或许有人会质疑我们中医提倡“春捂秋冻”养生,中秋白露前后气温逐渐下降,中午热早晚温差大,此时不宜再进行秋冻,必须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加衣物。所以科学的“春捂秋冻”要考虑并结合自己的体质条件和抗寒、抗病能力量力而行,不能盲从时尚的衣着。刘医生建议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更年期的人们、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老年人以及身患各类慢性疾病的特殊人群,秋冻都要慎之又慎,不如采用中医治疗、调理,建议内服+外用,双管齐下,效果更好。以下是笔者的对于白露养生的几点建议:一、劳逸结合,早睡早起《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详见子午流注上下篇)中医认为,熬夜是有违自然万物作息规律的,会带来种种危害,比如皮肤干燥粗糙、黑眼圈等。如果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太差,就会严重影响大脑的机能,本来是很聪明的人也会变得糊涂起来。很多人患上了神经衰弱等疾病,也是因为严重睡眠不足引发的。身体是最经不得熬夜的,如果长期早起早睡,新陈代谢都会变得顺畅,心脏好、肝好、胃好、皮肤好。那你的黑眼圈还会有机会拉低你的颜值吗?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中秋白露前后建议坚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凉爽的早晚,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运动项目则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骨关节炎患者禁忌)、游泳(脾虚痰湿人群禁忌)等慢跑、游泳、各种球类、登山、散步、太极拳、健美操、健身舞等,部分因暑期疏于锻炼的脂肪肝、糖尿病等“三高”患者可以在这阶段“管住嘴、迈开腿”,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能达到保健强身的作用。另外简单易操练的功法,非常适合解决一般上班族及中老年人的「秋乏」。如练吐纳功、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练健身操等,一天多次梳理头发、叩齿都是解除“秋乏”的最佳保健,头部包含百会、大椎、风池穴位,需要按摩。俗话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精神调养方面,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老人可减少说话,多登高远眺,让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消散,适当补充维生素B,建议多穿些艳丽明亮的衣服,保持心情愉悦!秋季天气干燥,每天洗澡会过多清除皮脂分泌保护皮肤的油脂,加剧皮肤干燥。建议老年人不妨多泡泡脚,以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达到酸碱的平衡,放松肌肉促进睡眠,还可以预防一些疾病。二、穿衣适当,穴位保健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之后,锻炼时段以温度适宜、空气清新的上午或午后为宜,夜间睡觉一定要盖好被子、关窗,尤其要保护好脚、背、腹等部位(有许多保健的穴位),中午户外活动仍需防晒,尽量穿上重量轻、厚度薄的衣服,既舒适美观,又吸汗、透气性好者为上乘。脾胃虚弱者,建议透气轻薄的外衣里穿一件棉质内衣或背心,束于内裤之内为宜,一则便于吸汗,二则可以防护通向胃肠、分属任脉的经穴“神阙”(民间俗称:肚脐),既可以培元固本、回阳救脱止泻,又可以预防妇人血冷和痛经。腿脚上的“太溪”、“足三里”、“三阴交”、“太白”、“承山”等穴位都是保健的要穴,不宜秋季长期暴露在外。三、防寒防燥,健脾利湿科学的秋冻还是要看看天时(结合气象预报),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下降较小,无需匆忙加衣。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青壮年可以适当“秋冻”,穿衣也可以有所控制。晚秋(尤其十月中下旬),气温迅速下降、中午热早晚温差大,此时不宜再进行秋冻,必须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加衣物,尤其已经处于更年期的人们(身体素质已经走下坡),不要因莫名的自汗而刻意少穿,避免因受寒引起感冒、其他呼吸道疾病、脾胃病。所以科学秋冻必须因人而异。台风、雨后潮湿的日子很适宜肠道病菌和霉菌生长,果蔬一定要洗干净后再吃;隔夜饭菜最好不吃(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肠癌前期病变患者);切记冰箱不是保险箱,应等其温度回升或加热后再吃。同时,可以多选择一些除湿的食物,如薏苡仁有健脾利湿等作用;丝瓜、木瓜可以通络去湿;冬瓜祛湿利水;马齿苋可去肠胃湿邪;湿重寒盛的患者不建议淋雨、游泳、赤脚、睡凉席。突遇“轩岚诺”后虽然“秋老虎”渐行渐远,但是初秋时节,人们也常常出现口干、鼻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症状,笔者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秋属金,肝属木,金旺则克木,使肝木受损,防秋燥忌辛辣仍是近期最大的主题。建议一旦天气晴朗便要防燥生津,最好多喝水,鼓励每日以饮用温开水2000ml为宜,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者或血粘度较高者清晨醒来喝杯水,能稀释血液,减少脑梗、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服中药患者万不可因为喝药而减少白开水的饮用。《黄帝内经》有“秋冬养阴”一说,秋属肺金,适当的酸味可以收敛补肺,而辛味则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火锅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如果您有便秘困扰的,或属于阴津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或是口干燥热等热证表现者,应当忌食大热大补之品,更应忌食辛辣,如辣椒、花椒、胡椒、芥末、咖喱粉、咖啡、浓茶等,可以选择如芝麻、核桃(高脂血症者少食)、蜂蜜、乳品、秋梨等;咽干舌燥、咳嗽者建议吃点百合、银耳、秋梨;大便溏薄、胃脘嘈杂、口干舌燥者建议吃点山药、百合;胸腹胀满、咽干舌燥者建议莲藕等,可以起到养阴生津的作用。蔬菜中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果胶和有机酸膳食纤维,是排毒清肠的佳品,蔬菜中的多酚类物质、类胡萝卜素等是抗氧化的好帮手,推荐一些可以滋阴润燥的蔬菜,如白菜、高丽菜、洋菇、白花椰菜、山药、莲藕、菠菜、百合、银耳(脾胃功能佳者)、萝卜(容易破气,脾胃虚弱者进食过多容易胃噪)等;上班族中的电脑族们应该多补充一些深色蔬菜,可保护视力。脾胃虚寒者忌食寒凉饮食,譬如:西瓜、梨、苦瓜、黄瓜等。但不建议每天大量山药、百合、银耳、甜酸食品“狂轰乱炸”,这样反而诱发胃胀、泛酸、嗳气、腹泻、便秘、便意不尽、口腻等不适。广东民间历来秋日多润养的汤水,此时也是物有所用,如青萝卜陈皮鸭汤、玉竹百合猪瘦肉汤、木瓜粟米生鱼汤等都是养生之品,但切记荤汤里脂肪含量较多,请根据自身病情和体质酌情考虑(痰湿质人忌食肥甘油腻)。有人说,秋季菊香蟹肥,但是螃蟹是大寒之物(脾胃虚寒的人们更应忌食生冷、寒性的食物),尤其蟹膏、蟹黄富含高蛋白,有三高、慢性肝、胆、胰、胃肠疾患者不适宜吃。应根据自身体质调节饮食,中秋来临切勿多食月饼(包括多油的咸月饼)、老鸭汤和酒,以免血脂、血糖、血粘度陡增,诱发一系列相关疾病。建议多选畜、禽、鱼三大类的荤菜,其营养优势在于蛋白质含量高,且利用率也较高。以谨遵中医养生的“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理论,其实与现代医学中的“营养均衡”,有异曲同工之妙。想要均衡营养,首先要做到不挑食,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和人体必须“营养素”的平衡摄入。四、自然降温,节制空调即使在各大公司、医院等公共场所开空调,时间不宜过长,以中午前后为宜,注意换气,避免直吹,可将温度设定在25℃—26℃。晚上最好不开,绝不能除湿,早晚要注意加衣,切记“白露身不露”,防止受寒,同时防止空调除湿使用过度造成口疮、口干、咽燥、大便减少等症;也要防止“风性善行而数变”带来的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疾患。或许人们习惯于把家里门窗紧闭、开启空调,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室内不受潮气侵袭,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给室内霉菌一个更好的生长机会,也容易因室内外温差加大造成感冒。风雨后室外的空气虽然比家里潮湿,但比家里的空气干净且不含霉菌,建议可以短暂通风一段时间(白天通风,夜间关窗使用空气净化器为宜),给家里换了好空气后,再办法给室内除湿。睡觉时注意盖好腹部(养护神阙),以防受凉。《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生之道。

刘晏 2023-10-26阅读量402

别喝骨头汤、吃虾皮补钙!这1...

病请描述:今天是「世界骨质疏松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对中老年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慢性疾病,我国骨质疏松患者人数已居世界首位。说到骨质疏松,大家都会想到补钙。钙一旦缺的厉害了就容易引发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就是频繁的腰疼背疼,站久了疼坐久了疼,弯个腰、咳嗽几声或者大便使劲儿都可能会疼,想一下就感觉好痛苦;万一不小心骨折,还是髋骨骨折,卧床养多久才能养好,还真难说。很多人总觉得骨质疏松是老人的专利,事实却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检出了骨质疏松。那我们到底缺不缺钙?又该怎么补钙?这篇文章就把补钙方方面面的问题都系统讲讲。  一、腿抽筋是因为缺钙?  基本不是。 缺钙确实会引起腿抽筋,不过一般是因为某些疾病导致血钙过低才腿抽筋,像咱们没啥病的健康人,身体其实有很完善的调节机制,可以让血钙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所以一般人腿抽筋跟缺钙并没有什么关系。 另外,睡觉易醒、磨牙、指甲上有白点,小宝宝出牙晚、囟门闭合晚、睡觉出汗等症状,其实都跟缺钙无关。  二、是否缺钙测血钙?  结果不准,不推荐。 如果膳食钙摄入不足,对于没啥病的人来说,都能把骨骼上的钙释放到血液中,从而维持血钙稳定,所以血钙无法客观地反映是否缺钙。除了血钙,血铁、血锌、血镁、血铜也不能客观反映是否缺相应的元素,所以早在2013年卫健委发文强调,不得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常规检测项目,不过很多医院无视文件,仍然火热地对孩子们进行微量元素检测,然后卖钙剂、铁剂。所以卫健委发文强调,非诊断治疗需要,不得针对儿童开展微量元素检测。▲图:截图来自卫健委官网 不仅是儿童,咱们成人测这个指标,结果也不准,所以别为了判断是否缺钙,去挨针花冤枉钱。  三、是否缺钙测骨密度?  别给孩子测,部分成人可以测。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儿童骨密度测量的标准数值,也就是说没有参考标准,标准都没有,测量结果也就没有意义。 成人有标准,都建议测吗?也不是。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中列举了9条建议做骨密度的标准,这里不一一展开讲,见图。  详细讲一下第2条,因为咱们很多人都符合这一条。 女性<65岁,男性<70岁,有≥1个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者。  危险因素包括: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体力活动少、吸烟、过量饮酒、日照不足、营养不良,甲亢、糖尿病、类风湿、慢性腹泻、吸收不良等疾病。  比如咱们大多数人都体力活动少,那最好就测一测。如果上述危险因素都没有,仅仅是>40岁最好也测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是这样推荐的。 怎么测呢?双能X线吸收检测是金标准。  四、膳食评估能判断是否缺钙吗?  可以。比如每天喝250毫升牛奶、130毫升无糖酸奶、北豆腐100克(麻将大小5块)、绿叶菜如油菜200克(做熟2拳头),大概能摄入734毫克钙,再加上谷物、坚果等食物中的钙,普通成人的钙就补够了,如果饮食做不到这么均衡,就很难吃够钙。  五、常见补钙误区有哪些? 1、吃虾皮补钙?不靠谱。虾皮钙含量确实高,都快达到牛奶的10倍了,可是做到汤或菜里再分到每个人顶多也就1-2克,2克虾皮大概可以摄入20毫克钙;另外虾皮不易嚼碎,钙的吸收效果还会受影响,再有绝大多数虾皮盐含量超高,也不建议多吃。 2、喝豆浆补钙?不靠谱。豆浆钙含量不及牛奶1/10,另外像豆腐脑、腐竹、内酯豆腐、鸡蛋豆腐、玉子豆腐钙含量都很低,石膏豆腐(南豆腐)、卤水豆腐(北豆腐)、豆腐干、豆腐皮、豆腐丝都是补钙小能手,其中豆腐丝往往比较咸,需要泡泡再吃。3、喝咖啡影响补钙?不用担心。咖啡中的咖啡因有利尿的作用,所以也会增加尿钙流失,不过喝一杯咖啡也就流失几毫克钙,多喝几口牛奶就能补回来了。 4、年轻人不用着急补钙?必须马上补。 这是因为我们的骨峰值,大概出现在30~40岁,这之前一直好好补钙,就相当于存钱多,后面钙流失时就有家底。 5、爱喝碳酸饮料会流失很多钙?并不会。碳酸饮料中的磷酸确实会影响钙吸收,也会增加钙流失,不过食物中本身也含磷,喝罐碳酸饮料比如可乐占每日磷摄入的比例很小。所以碳酸饮料含磷酸并非它最大的罪过,它最大的罪是糖含量太高。 6、吃得咸容易缺钙?是的。 这是因为食盐的化学成分就是氯化钠,钠在体内存在「多吃多排」的机制。钠的代谢无形当中也增加了钙的流失。据观察,每排出 300 毫克钠,会同时排出 20~30 毫克钙,为了补钙必须控盐。 7、补钙就是为了骨骼和牙齿强健吧?不全是。 99.3%的钙确实是去强健骨骼和牙齿了,不到1%的钙也没闲着,它们分布在血浆、细胞外液这些地方发挥作用,比如分解脂肪的酶需要钙激活、皮肤受伤了凝血也需要钙离子帮忙。8、钙多补点没事吧?有事。膳食加钙剂补够推荐摄入量就行,补过多反而会增加肾结石、便秘的风险,也会影响铁、锌等营养的吸收。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已经肾结石,还是要按推荐量好好补钙,完全不用担心补钙会加重肾结石(一般是草酸钙结石),反而适量的钙会在肠道里跟草酸结合成沉淀,减少草酸吸收入血,对防治肾结石有利。  六、含钙量比牛奶还高的食物有哪些? 这些食物虽然钙含量高,但整体的吸收率却没有牛奶高。比如豆腐中钙的吸收率只有15%左右,而牛奶的钙吸收率是豆腐的2倍多,约31%。 有的绿叶菜富含草酸,会妨碍钙吸收,比如韭菜的钙含量和牛奶很接近,可利用钙仅为34毫克/100克。 所以,要想补钙效果好,必须花点小心思,把促进钙吸收的营养也都补足才行。 1、维生素K维生素K1可以在肠道菌群作用下转化为维生素K2。 研究显示,维生素K2可以促进成骨细胞、抑制破骨细胞,从而促进骨骼钙化,帮助钙吸收。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有豆类、绿叶菜、动物肝脏和鱼类。  2、维生素D维生素D不仅能促进钙吸收,还能减少钙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较少,主要集中在含脂肪高的鱼类(如虹鳟鱼、大马哈鱼等)、动物肝脏、蛋黄、奶油和晒干的木耳、香菇中。如果晒太阳少,最好补充维生素D制剂。 3、镁镁会参与骨矿物质代谢的调节,镁缺乏可改变钙代谢及钙调激素,补充镁则可改善骨矿物质密度。绿叶蔬菜中的镁含量最丰富,其次是粗粮和坚果,比如腰果、榛子、西瓜子、黑芝麻、荞麦、燕麦、芸豆、扁豆、豆腐丝、黑米、口蘑、苋菜(绿)、木耳菜、菠菜、芹菜。 4、富含蛋白的食物适量的蛋白和氨基酸如赖氨酸、色氨酸,可与钙离子结合成可溶性物质,增强钙吸收。不过,如果吃太多蛋白质,就不会有这种效果了。肉禽蛋奶豆是优质蛋白的良好来源。畜禽肉、水产、蛋、奶、大豆推荐摄入量分别每天为40~75克、40~75克、40~50克、300克、15~25克。 ▲图:50克牛肉卷▲图:80克鳕鱼,手掌大,手掌厚▲图:100克北豆腐(相当于25克大豆)另外还有4个细节可以促进钙吸收。1. 做米饭时,用水多泡一会儿米,可以使米中的植酸酶活跃起来,破坏掉影响钙吸收的植酸。 2. 面粉发酵做成发酵面食如馒头、面包,发酵的过程也能破坏植酸,减少对钙吸收的影响。3.烹调叶菜前,沸水焯30秒~1分钟,除去大部分影响钙吸收的草酸。 4.菜、粗粮、薯类也别吃太多,推荐蔬菜300-500克/天,全谷物和杂豆50~150克/天、薯类50~100克/天,因为膳食纤维中的一种糖醛酸残基会干扰钙吸收。  七、选奶制品时需要注意什么? 1、牛奶要选高钙的吗?没必要。这是因为普通牛奶钙含量约107毫克/100克,高钙牛奶钙含量≥120毫克/100克,并没有比普通牛奶高多少,价格还更贵,没必要买。2、牛奶选全脂还是脱脂?看情况。普通人更建议喝全脂奶,这是因为全脂奶口感更香,还含有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如果有血脂异常或要减肥,每天都会喝到2包,可以选低脂。3、乳糖不耐受喝什么奶?0乳糖牛奶、无糖酸奶、钠含量低些的天然奶酪都可以,如果实在不喜欢天然奶酪的味,可以选再制奶酪,不过最好选无糖的,奶酪含量高的。  八、怎么选钙剂? 1、有机钙还是无机钙? 有机钙贵但更温和,随餐空腹吃都行。无机钙比如常见的碳酸钙,它的溶出依赖胃酸,而进食可以促进胃酸分泌,所以碳酸钙只有跟食物一起服用时才能更好地被吸收,另外对胃的刺激也大。有机钙比如柠檬酸钙、柠檬酸苹果酸钙,溶出就完全不依赖胃酸,所以随餐吃或空腹吃都能很好被吸收;像孕妇、老人或者有萎缩性胃炎的朋友,他们的胃酸分泌减少,就更推荐选有机钙。2、选大剂量还是小剂量?小剂量,比如200~300毫克/粒。 一次性补大量钙吸收率反而降低,研究显示,每次摄入钙量最好控制在500毫克以内,所以即使钙缺很多,也建议买小剂量的,分2~3次服用比1次服用效果好。 3、单一钙还是复合钙?都行,但复合钙更方便。虽然维生素D能促进钙吸收,但不是非要一起补才能促进钙吸收,只要不缺就能很好促进钙吸收,不过大部分人太阳晒不够,基本都缺维生素D,从方便的角度考虑,含有维生素D的钙,吃一粒就完事儿了,更推荐。4、什么时间吃钙剂?无机钙得随餐吃,而有机钙随餐时吃或者两餐之间吃都可以,也可以固定在睡前吃,因为夜间血钙达到24小时内的最低水平,睡前吃刚好可以弥补夜间的低钙水平。例行定在睡前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评估一下当日的饮食,如果当天饮食做到了均衡,补足了钙就可以不吃,如果没补足就吃。最后提醒一下,钙片要避免与牛奶同服,也是为了避免大剂量摄入钙降低吸收率。另外做个小调查,各种富含钙的食物,大家哪种吃得不够呢?打算怎么努力吃够呀。

谷传玲营养 2023-10-24阅读量345

便便粘马桶是大肠癌前兆?5个...

病请描述:今天微医君要和大家聊聊关于肠道健康的那些事。虽然有点重口味,但这真的是一篇严肃的科普文哦~(一本正经脸.jpg) 前段时间,微医君收到了一位粉丝的留言: 先不提这个传言是否正确,首先便便粘马桶这个事情确实是非常常见的(别说你没遇到过,我不信~),这种现象确实藏着某些玄机。 我们可以仔细观察各种“身体密码”,从而知道潜在的健康问题,其实便便也是“身体密码”的一种哦。 便便易粘马桶是大肠癌前兆? 这种常见的现象真的是癌症前兆?还能不能好好地上厕所了...... 1、便便易粘马桶是身体出了问题吗? 1)可能吃了太多油腻高蛋白食物 如果发现便便粘马桶了,就回想一下你近期的饮食。是不是吃了太多荤菜,素菜吃少了?比如很喜欢吃红烧肉、鸡腿、烧烤等油腻食物。 2)可能肠道功能紊乱了 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因素有很多。简单来说,饮食是一方面。食物是否干净卫生、是否好消化,是不是对某种食物过敏等,都会影响便便的性状。 另一方面,环境和心理同样也会影响胃肠道功能。经常熬夜、容易发脾气、容易焦虑、不爱运动、饮食不规律,这些情况也会进一步加重肠胃负担。 3)可能肠子真的病了 有人说便便粘马桶,是肠癌前兆,这不完全准确。 但反过来说,肠癌确实往往会有便便性状的改变,肠癌的早期症状之一就是便便不成形。 如果你不仅有便便不成形、黏住马桶的情况,另外还伴有便中带血、腹痛,用手摸一下腹部还能感觉到有“包块”,体重下降等情况,那可就要当心了。 这些症状综合起来,意味着患上大肠癌的可能性很高,建议一定要去作检查,排除特定疾病原因。 2、便便粘马桶,怎么办? 大部分情况下,便便粘马桶不是什么大问题,还有可能就是马桶本身的材质和设计,造成了“余孽”残留,所以,也不用为此太过焦虑。 1)一招避免尴尬 为了避免收拾起来麻烦或者尴尬,有个很简单的办法,上厕所前,铺张卫生纸在马桶壁上,这样轻轻松松冲走便便。  2)坚持运动锻炼 每天坚持运动30-60分钟,比如:瑜伽、长跑都是很好的有氧运动方式,主要就是要坚持,这样才能达到效果。 3)规律作息,调整心态 保持作息规律,及时调整心态,睡眠充足不熬夜,学会释放压力。情绪好了,胃肠功能也能正常起来。 4)明确病因 如果连着好几次,都有便便粘马桶的情况,建议去消化内科咨询一下医生,必要时做下肠镜检查,明确一下原因。 3天不排便,算是便秘吗? 关于便秘的问题,其实还是有很多人问的: 微医君,我3天没拉粑粑了,是不是便秘了? 便秘应该怎么办?想拉但是拉不出好难受...... 便秘有什么快速解决的办法吗? 其实关于便便的次数不用过度纠结,一天三次或者一周三次,其实都属于正常范围内,也就是说,每周排便 3~21 次都是正常的。 如果长期保持同样的排便频次,没有粘液脓血便,没有体重减轻,食欲正常,那也是属于正常的。 有些人一天不拉便便就难受,这可能是心理上的焦虑造成的,不是真的有了消化道疾病。 便秘的诊断标准是: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粪质干硬。 关于自己是否有便秘症状,应该结合粪便的性状、本人平时排便习惯和排便有无困难作出有无便秘的判断。如超过6个月即为慢性便秘。有相关的症状,可以去医院检查一下哦~ 如果患上便秘,应该怎么办? 治疗上可以先改善生活方式,比如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多喝水,保证每日饮水量1.5-2.0 L;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膳食纤维素高的食物;适度运动。 便便时是蹲着好还是坐着好? 蹲便 更利于排便,排便时间短 蹲着时,直肠肛门呈更垂直的状态,蹲着的人排便起来相对轻松些,排便时间也会减少。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蹲的时间过长也容易出现腿麻、头晕等现象。而且对于老人、孕妇等人来说,蹲便相对会困难很多。 坐便 相对舒适,排便时间容易拖得很长 不得不承认坐便确实舒服,对于有些人来说,厕所+手机就可以待上半个小时。 坐便会让你不知不觉地延长排便时间,从而有可能引起脱肛、加重痔疮等问题。而且坐便时,压力主要是在臀部,这样一来肛门周围的肌肉会牵拉直肠,使得你便便时更加费力。 长此以往,可能会引起肛裂和便秘现象,另一方面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来说,排便时用力也是引发该疾病的诱因之一哦。 所以,总体来说,蹲着排便更舒服,更健康。但是如果你更习惯坐便也没关系,因为相对于姿势来说,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更重要一些。 便便总是很臭,说明肠道有问题? 其实便便的气味是不能直接反映肠道的健康状况的,所以那些因为便便味道大而担心自己生病的人可以不用太过焦虑。 为什么有时候便便的味道会特别大呢?其实原因有很多,比如: 1)饮食原因。肉食、高蛋白食物吃得太多,这些食物会在分解过程中产生非常有味道的物质;某些带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吃得太多,比如洋葱、大蒜等,这些食物本来味道就比较大,然后再经过身体这么一加工,嗯......你想想...... 2)便便在肠内积存的时间长,各种臭臭的物质都积攒起来了,排出来也会更臭; 3)疾病因素。便便过臭也有可能是肠道感染的征兆。比如,细菌性肠炎的便便往往有腥臭味,肠内异常发酵(消化不良)时,便便可能有股刺鼻的酸味。 所以,要想让便便不那么臭,还是要多吃水果蔬菜,并且努力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如果做了这些,还是每次排便都臭到受不了,微医君建议大家可以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哦。 给肠子“洗澡”能通便排毒?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句“快给你的肠子洗洗澡吧!”的广告语,认为清“宿便”排肠毒能有利于身体健康。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医学上根本就没有“宿便”这么一个概念!宿便本身就是一种伪科学的说法。对于排毒排宿便的辟谣微医君也说过不止一次啦,所以这种广告是真是假大家心里应该有数。 再说说传说中的结肠清洗,事实上,我们的结肠里生活着1000多种细菌,对消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包括水分的吸收、让膳食纤维得到发酵和吸收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K、维生素B1、B2等。 如果做了结肠冲洗,这些有益细菌和电解质同样会被冲刷掉。而且,清洗结肠常见的副作用也包括脱水、直肠穿孔、空气栓塞、血液感染和失去控制肠部肌肉的能力。 所以,除非是遇到肠道疾病等问题,在医生的建议下需要进行清肠,一般情况下还是不要尝试。 *本文为微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来源:123RF正版图库,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以作处理。

健康资讯 2023-09-19阅读量2344

秋冻应有度,养阴勿太过

病请描述:          2023年9月8日即将迎来白露-中国第15个传统节气,理论上时至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它是秋季中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节点,所以御寒防风何其重要。临床上经常见到夏秋交界过早游泳、淋雨后风邪夹杂寒、湿之邪侵入人体而犯病的;也有长期以骑车作为代步工具的(尤其以车速较快为特点的摩托车、电瓶车居多),常年风里来雨里去的人群;也有忙于劳作,风吹雨淋或乐于早晚露天锻炼但饮水不足者;也有不顾风大低温或贪凉,衣着单薄或偏好衣服短小时尚、露胸、露肩、露脐、露关节者。临床多表现为咳嗽、痰多、胃痛、腹痛、腹泻、便秘、咽干、关节酸痛、舌苔厚腻或白腻等症状。当然及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调整生活节奏,防风御寒,坚持中医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恢复。        或许有人质疑我们中医提倡“春捂秋冻”养生,中秋白露前后气温逐渐下降,中午热早晚温差大,此时不宜再进行秋冻,必须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加衣物。 所以科学的“春捂秋冻”要考虑并结合自己的体质条件和抗寒、抗病能力量力而行,不能盲从时尚的衣着。 刘医生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正处于更年期的人们、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老年人以及身患各类慢性疾病的特殊人群,秋冻都要慎之又慎,如中医治疗、调理建议内服+外用,双管齐下,效果更好。以下有笔者的几点养生建议: 1、劳逸结合,早睡早起。 《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详见子午流注上下篇)中医认为,熬夜是有违自然万物作息规律的,会带来种种危害,比如皮肤干燥粗糙、黑眼圈等。如果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太差,就会严重影响大脑的机能,本来是很聪明的人也会变得糊涂起来。很多人患上了神经衰弱等疾病,也是因为严重睡眠不足引发的。身体是最经不得熬夜的,如果长期早起早睡,新陈代谢都会变得顺畅,心脏好、肝好、胃好、皮肤好。那你的黑眼圈还会有机会拉低你的颜值吗?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中秋白露前后建议坚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凉爽的早晚,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运动项目则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骨关节炎患者禁忌)、游泳(脾虚痰湿人群禁忌)等慢跑、游泳、各种球类、登山、散步、太极拳、健美操、健身舞等,部分因暑期疏于锻炼的脂肪肝、糖尿病等“三高”患者可以在这阶段“管住嘴、迈开腿”,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能达到保健强身的作用。另外简单易操练的功法,非常适合解决一般上班族及中老年人的「秋乏」。如练吐纳功、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练健身操等,一天多次梳理头发、叩齿都是解除“秋乏”的最佳保健,头部包含百会、大椎、风池穴位,需要按摩。俗话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精神调养方面,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老人可减少说话,多登高远眺,让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消散,适当补充维生素B,建议多穿些艳丽明亮的衣服,保持心情愉悦!         秋季天气干燥,每天洗澡会过多清除皮脂分泌保护皮肤的油脂,加剧皮肤干燥。建议老年人不妨多泡泡脚,以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达到酸碱的平衡,放松肌肉促进睡眠,还可以预防一些疾病。 2、穿衣适当,穴位保健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秋分之后,锻炼时段以温度适宜、空气清新的上午或午后为宜,夜间睡觉一定要盖好被子、关窗,尤其要保护好脚、背、腹等部位(有许多保健的穴位),中午户外活动仍需防晒,尽量穿上重量轻、厚度薄的衣服,既舒适美观,又吸汗、透气性好为上乘。脾胃虚弱者,建议透气轻薄的外衣里穿一件棉质内衣或背心,束于内裤之内为宜,一则便于吸汗,二则可以防护通向胃肠、分属任脉的经穴“神阙”(民间俗称:肚脐),既可以培元固本、回阳救脱止泻,又可以预防妇人血冷和痛经。腿脚上的“太溪”、“足三里”、“三阴交”、“太白”、“承山”等穴位都是保健的要穴,不宜秋季长期暴露在外。 3.防寒防燥,健脾利湿         科学的秋冻还是要看看天时(结合气象预报),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下降较小,无需匆忙加衣。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青壮年可以适当“秋冻”,穿衣也可以有所控制。晚秋(尤其十月中下旬),气温迅速下降、中午热早晚温差大,此时不宜再进行秋冻,必须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加衣物,尤其已经处于更年期的人们(身体素质已经走下坡),不要因莫名的自汗而刻意少穿,避免因受寒引起感冒、其他呼吸道疾病、脾胃病。所以科学秋冻必须因人而异。         秋季一旦台风、雨后潮湿的日子很适宜肠道病菌和霉菌生长,果蔬一定要洗干净后再吃;隔夜饭菜最好不吃(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肠癌前期病变患者);切记冰箱不是保险箱,应等其温度回升或加热后再吃。同时,可以多选择一些除湿的食物,如薏仁有健脾利湿等作用;丝瓜、木瓜可以通络去湿;冬瓜祛湿利水;马齿苋可去肠胃湿邪;湿重寒盛的患者不建议淋雨、游泳、赤脚、睡凉席。        虽然“秋老虎”渐行渐远,但是初秋时节,人们也常常出现口干、鼻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症状,笔者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秋属金,肝属木,金旺则克木,使肝木受损,防秋燥忌辛辣仍是近期最大的主题。建议一旦天气晴朗后须防燥生津,最好要多喝水,鼓励每日以饮用温开水2000ml为宜,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者或血粘度较高者清晨醒来喝杯水,能稀释血液,能减少脑梗、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更不要为了喝药而减少白开水的饮用。      《黄帝内经》有“秋冬养阴”一说,秋属肺金,适当的酸味可以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火锅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        如果您有便秘困扰的,如您属于阴津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如您有口干燥热等热证表现者,应当忌食大热大补之品,更应忌食辛辣,如辣椒、花椒、胡椒、芥末、咖喱粉、咖啡、浓茶等,可以选择如芝麻、核桃(高脂血症者少食)、蜂蜜、乳品、秋梨等;咽干舌燥、咳嗽者建议吃点百合、银耳、秋梨;大便溏薄、胃脘嘈杂、口干舌燥者建议吃点山药、百合;胸腹胀满、咽干舌燥者建议莲藕等,可以起到滋阴养阴生津的作用,蔬菜中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果胶和有机酸膳食纤维是排毒清肠的佳品,蔬菜中的多酚类物质、类胡萝卜素等是抗氧化的好帮手,推荐一些可以滋阴润燥的蔬菜,如白菜、高丽菜、洋菇、白花椰菜、山药、莲藕、菠菜、百合、银耳(脾胃功能佳者)、萝卜(容易破气,脾胃虚弱者进食过多容易胃噪)等;上班族中的电脑族们应该多补充一些深色蔬菜,可保护视力。脾胃虚寒者忌食寒凉饮食,譬如:西瓜、梨、苦瓜、黄瓜等          但不建议每天大量山药、百合、银耳、甜酸食品“狂轰乱炸”,反而诱发其他胃胀、泛酸、嗳气、腹泻、便秘、便意不尽、口腻等不适。         广东民间历来秋日最多润养的汤水,此时也是物有所用,如青萝卜陈皮鸭汤、玉竹百合猪瘦肉汤、木瓜粟米生鱼汤等都是养生之品,但切记荤汤里脂肪含量较多,请根据自身病情和体质酌情考虑(痰湿质人忌食肥甘油腻)。         有人说,秋季菊香蟹肥,但是螃蟹是大寒之物(脾胃虚寒的人们更应忌食生冷、寒性的食物),尤其蟹膏、蟹黄富含高蛋白,有三高、慢性肝、胆、胰、胃肠疾患者不适宜吃。必须根据自身体质调节饮食,中秋来临切勿多食月饼(包括多油的咸月饼)、老鸭汤和酒,以免血脂、血糖、血粘度陡增,诱发一系列相关疾病。建议多选畜、禽、鱼三大类的荤菜,其营养优势在于蛋白质含量高,且利用率也较高。         所以谨遵中医养生的“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理论,其实与现代医学中的“营养均衡”,有异曲同工之妙。想要均衡营养,首先要做到不挑食,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和人体必须“营养素”的平衡摄入。 4.自然降温,节制空调        即使在各大公司、医院等公共场所开空调,时间不宜过长,以中午前后为宜,注意换气,避免直吹,可将温度设定在25℃—26℃。晚上最好不开,绝不能除湿,早晚要注意加衣,切记“白露身不露”,防止受寒,同时防止空调除湿使用过度造成口疮、口干、咽燥、大便减少等症;也要防止“风性善行而数变”带来的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疾患。         或许人们习惯于把家里门窗紧闭、开启空调,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室内不受潮气侵袭这种做法实际上给室内霉菌一个更好的生长机会,也容易因室内外温差加大造成感冒。风雨后室外的空气虽然比家里潮湿,但比家里的空气干净且不含霉菌,建议可以短暂通风一段时间(白天通风,夜间关窗使用空气净化器为宜),给家里换了好空气后,再用办法给室内除湿。睡觉时注意盖好腹部(养护神阙),以防受凉。         另外,秋季我们在养护脾胃同时,也要注意心理养生。秋对应于五志中的悲,秋季花木开始凋零,俗称“悲秋”,白露后我们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多交流,防抑郁,笑能宣发肺气,调节人体机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心肺的气血调和。

刘晏 2023-09-11阅读量431

秋冻应有度,养阴勿太过

病请描述:          2023年9月8日即将迎来白露-中国第15个传统节气,理论上时至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它是秋季中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节点,所以御寒防风何其重要。临床上经常见到夏秋交界过早游泳、淋雨后风邪夹杂寒、湿之邪侵入人体而犯病的;也有长期以骑车作为代步工具的(尤其以车速较快为特点的摩托车、电瓶车居多),常年风里来雨里去的人群;也有忙于劳作,风吹雨淋或乐于早晚露天锻炼但饮水不足者;也有不顾风大低温或贪凉,衣着单薄或偏好衣服短小时尚、露胸、露肩、露脐、露关节者。临床多表现为咳嗽、痰多、胃痛、腹痛、腹泻、便秘、咽干、关节酸痛、舌苔厚腻或白腻等症状。当然及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调整生活节奏,防风御寒,坚持中医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恢复。        或许有人质疑我们中医提倡“春捂秋冻”养生,中秋白露前后气温逐渐下降,中午热早晚温差大,此时不宜再进行秋冻,必须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加衣物。 所以科学的“春捂秋冻”要考虑并结合自己的体质条件和抗寒、抗病能力量力而行,不能盲从时尚的衣着。 刘医生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正处于更年期的人们、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老年人以及身患各类慢性疾病的特殊人群,秋冻都要慎之又慎,如中医治疗、调理建议内服+外用,双管齐下,效果更好。以下有笔者的几点养生建议: 1、劳逸结合,早睡早起。 《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详见子午流注上下篇)中医认为,熬夜是有违自然万物作息规律的,会带来种种危害,比如皮肤干燥粗糙、黑眼圈等。如果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太差,就会严重影响大脑的机能,本来是很聪明的人也会变得糊涂起来。很多人患上了神经衰弱等疾病,也是因为严重睡眠不足引发的。身体是最经不得熬夜的,如果长期早起早睡,新陈代谢都会变得顺畅,心脏好、肝好、胃好、皮肤好。那你的黑眼圈还会有机会拉低你的颜值吗?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中秋白露前后建议坚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凉爽的早晚,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运动项目则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骨关节炎患者禁忌)、游泳(脾虚痰湿人群禁忌)等慢跑、游泳、各种球类、登山、散步、太极拳、健美操、健身舞等,部分因暑期疏于锻炼的脂肪肝、糖尿病等“三高”患者可以在这阶段“管住嘴、迈开腿”,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能达到保健强身的作用。另外简单易操练的功法,非常适合解决一般上班族及中老年人的「秋乏」。如练吐纳功、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练健身操等,一天多次梳理头发、叩齿都是解除“秋乏”的最佳保健,头部包含百会、大椎、风池穴位,需要按摩。俗话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精神调养方面,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老人可减少说话,多登高远眺,让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消散,适当补充维生素B,建议多穿些艳丽明亮的衣服,保持心情愉悦!         秋季天气干燥,每天洗澡会过多清除皮脂分泌保护皮肤的油脂,加剧皮肤干燥。建议老年人不妨多泡泡脚,以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达到酸碱的平衡,放松肌肉促进睡眠,还可以预防一些疾病。 2、穿衣适当,穴位保健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秋分之后,锻炼时段以温度适宜、空气清新的上午或午后为宜,夜间睡觉一定要盖好被子、关窗,尤其要保护好脚、背、腹等部位(有许多保健的穴位),中午户外活动仍需防晒,尽量穿上重量轻、厚度薄的衣服,既舒适美观,又吸汗、透气性好为上乘。脾胃虚弱者,建议透气轻薄的外衣里穿一件棉质内衣或背心,束于内裤之内为宜,一则便于吸汗,二则可以防护通向胃肠、分属任脉的经穴“神阙”(民间俗称:肚脐),既可以培元固本、回阳救脱止泻,又可以预防妇人血冷和痛经。腿脚上的“太溪”、“足三里”、“三阴交”、“太白”、“承山”等穴位都是保健的要穴,不宜秋季长期暴露在外。 3.防寒防燥,健脾利湿         科学的秋冻还是要看看天时(结合气象预报),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下降较小,无需匆忙加衣。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青壮年可以适当“秋冻”,穿衣也可以有所控制。晚秋(尤其十月中下旬),气温迅速下降、中午热早晚温差大,此时不宜再进行秋冻,必须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加衣物,尤其已经处于更年期的人们(身体素质已经走下坡),不要因莫名的自汗而刻意少穿,避免因受寒引起感冒、其他呼吸道疾病、脾胃病。所以科学秋冻必须因人而异。         秋季一旦台风、雨后潮湿的日子很适宜肠道病菌和霉菌生长,果蔬一定要洗干净后再吃;隔夜饭菜最好不吃(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肠癌前期病变患者);切记冰箱不是保险箱,应等其温度回升或加热后再吃。同时,可以多选择一些除湿的食物,如薏仁有健脾利湿等作用;丝瓜、木瓜可以通络去湿;冬瓜祛湿利水;马齿苋可去肠胃湿邪;湿重寒盛的患者不建议淋雨、游泳、赤脚、睡凉席。        虽然“秋老虎”渐行渐远,但是初秋时节,人们也常常出现口干、鼻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症状,笔者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秋属金,肝属木,金旺则克木,使肝木受损,防秋燥忌辛辣仍是近期最大的主题。建议一旦天气晴朗后须防燥生津,最好要多喝水,鼓励每日以饮用温开水2000ml为宜,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者或血粘度较高者清晨醒来喝杯水,能稀释血液,能减少脑梗、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更不要为了喝药而减少白开水的饮用。      《黄帝内经》有“秋冬养阴”一说,秋属肺金,适当的酸味可以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火锅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        如果您有便秘困扰的,如您属于阴津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如您有口干燥热等热证表现者,应当忌食大热大补之品,更应忌食辛辣,如辣椒、花椒、胡椒、芥末、咖喱粉、咖啡、浓茶等,可以选择如芝麻、核桃(高脂血症者少食)、蜂蜜、乳品、秋梨等;咽干舌燥、咳嗽者建议吃点百合、银耳、秋梨;大便溏薄、胃脘嘈杂、口干舌燥者建议吃点山药、百合;胸腹胀满、咽干舌燥者建议莲藕等,可以起到滋阴养阴生津的作用,蔬菜中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果胶和有机酸膳食纤维是排毒清肠的佳品,蔬菜中的多酚类物质、类胡萝卜素等是抗氧化的好帮手,推荐一些可以滋阴润燥的蔬菜,如白菜、高丽菜、洋菇、白花椰菜、山药、莲藕、菠菜、百合、银耳(脾胃功能佳者)、萝卜(容易破气,脾胃虚弱者进食过多容易胃噪)等;上班族中的电脑族们应该多补充一些深色蔬菜,可保护视力。脾胃虚寒者忌食寒凉饮食,譬如:西瓜、梨、苦瓜、黄瓜等          但不建议每天大量山药、百合、银耳、甜酸食品“狂轰乱炸”,反而诱发其他胃胀、泛酸、嗳气、腹泻、便秘、便意不尽、口腻等不适。         广东民间历来秋日最多润养的汤水,此时也是物有所用,如青萝卜陈皮鸭汤、玉竹百合猪瘦肉汤、木瓜粟米生鱼汤等都是养生之品,但切记荤汤里脂肪含量较多,请根据自身病情和体质酌情考虑(痰湿质人忌食肥甘油腻)。         有人说,秋季菊香蟹肥,但是螃蟹是大寒之物(脾胃虚寒的人们更应忌食生冷、寒性的食物),尤其蟹膏、蟹黄富含高蛋白,有三高、慢性肝、胆、胰、胃肠疾患者不适宜吃。必须根据自身体质调节饮食,中秋来临切勿多食月饼(包括多油的咸月饼)、老鸭汤和酒,以免血脂、血糖、血粘度陡增,诱发一系列相关疾病。建议多选畜、禽、鱼三大类的荤菜,其营养优势在于蛋白质含量高,且利用率也较高。         所以谨遵中医养生的“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理论,其实与现代医学中的“营养均衡”,有异曲同工之妙。想要均衡营养,首先要做到不挑食,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和人体必须“营养素”的平衡摄入。 4.自然降温,节制空调        即使在各大公司、医院等公共场所开空调,时间不宜过长,以中午前后为宜,注意换气,避免直吹,可将温度设定在25℃—26℃。晚上最好不开,绝不能除湿,早晚要注意加衣,切记“白露身不露”,防止受寒,同时防止空调除湿使用过度造成口疮、口干、咽燥、大便减少等症;也要防止“风性善行而数变”带来的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疾患。         或许人们习惯于把家里门窗紧闭、开启空调,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室内不受潮气侵袭这种做法实际上给室内霉菌一个更好的生长机会,也容易因室内外温差加大造成感冒。风雨后室外的空气虽然比家里潮湿,但比家里的空气干净且不含霉菌,建议可以短暂通风一段时间(白天通风,夜间关窗使用空气净化器为宜),给家里换了好空气后,再用办法给室内除湿。睡觉时注意盖好腹部(养护神阙),以防受凉。         另外,秋季我们在养护脾胃同时,也要注意心理养生。秋对应于五志中的悲,秋季花木开始凋零,俗称“悲秋”,白露后我们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多交流,防抑郁,笑能宣发肺气,调节人体机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心肺的气血调和。

刘晏 2023-09-11阅读量419

抑郁症在不同人群中有哪些症状...

病请描述:  对于抑郁症而言,每个年龄阶段的人群抑郁症表现、症状会不一样,主要表现在以下抑郁症人群:   01   抑郁 | 儿童青少年群体   国外研究显示,18岁以下人群青少年的抑郁累积发病率可达20%。抑郁障碍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多数患者存在复发倾向,一些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可持续到成年。且儿童和青少年尚不具备充分描述自身情绪及感受的语言能力,其往往会通过行为来表达抑郁心情,常表现为厌烦、孤僻甚至愤怒。   对于青少年抑郁问题,一定要有详细的评估问题,是否存在严重的危险行为。了解其父母的精神心理状况,以及社会功能、学校、家庭等多种因素来避免青少年抑郁问题的严重化。   不同年龄段主要特点:   1、学龄前期   明显对游戏失去兴趣,有逆反行为、攻击行为或退缩行为,与其他儿童交往困难,出现睡眠和饮食问题。   2、小学期   不愿上学、学习成绩差,与伙伴和成人关系不良。躯体化症状如腹部疼痛、头痛、不舒服等。恐惧、分离焦虑,情绪波动、痛哭流涕、大声喊叫、无法解释的激惹和冲动,部分患儿可出现躯体攻击行为。   3、青少年期   进食障碍多见于女孩,躯体攻击多见于男孩。有自杀意念、酒精/ 药物使用,反社会行为如偷窃、撒谎。可出现一些类似于成人的抑郁症状(如悲伤、自我感觉差以及对既往喜欢的活动丧失兴趣等)。冲动、易激惹、鲁莽不计后果。低自尊,学习成绩下降、拒绝上学,体重、食欲及睡眠出现变化。   青少年抑郁常以情绪浮躁、充满敌意、脾气暴躁、愤怒、功课退步、物质滥用、反社会行为、跷家逃课等表现。越是社交疏离孤立、物质滥用、低成就感、家庭问题多,越可能有抑郁问题。此外,没有原因的疼痛也是青少年抑郁的常见症状。   如果青少年抑郁症未经过治疗,会引起家庭关系问题、学习问题、自我贬低、反复自伤行为(如割腕自残),甚至不可挽回的悲剧——自杀。但如果接受系统的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治愈率很高,需重视。   02   抑郁 | 女性群体   通常时间也会更为长久,往往女性出现抑郁都会伴有焦虑、烦躁、激动的情况。一般的抑郁障碍会出现像睡觉多、体重增加、食欲变化等等。一般女性在出现月经、怀孕、哺乳、绝经时也都更容易引发抑郁!而且女性出现抑郁也不仅仅会对自身造成影响,更多的也会对家庭以及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1   女性经期抑郁   作为女性独特的生理因素。经期合抑郁也有着很大的关联,在经期女性的情绪以及心理更容易受到影响。通常在经期会出现烦躁、紧张、水肿、腹泻、胀痛等症状。   经前期女性还会有许多躯体不适,如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疲惫、无力、感觉异常等。少数严重者,其症状可能符合抑郁障碍标准,并随月经周期性发作为特点。   2   女性产后抑郁   许多新妈妈在妊娠期和婴儿出生后会出现历时短暂(数天)的情绪低落、沮丧。如果持续超过2周以上,就可能是产后抑郁了。产后抑郁是一种更持久更严重的抑郁状态,会影响精神问题,导致出现幻听轻生或暴力思维的情况,在孕期会出现睡眠和饮食习惯的变化,随着时间的增加问题程度也会变大,自身变得过度担忧。   同时,因为自身激素的变化导致抑郁问题也会随之变化,当然产后有的女性抑郁问题会减轻,但是也有部分女性患者会加重抑郁问题,对自身和家庭带来更大的不良影响。   3   女性更年期抑郁   一般更年期抑郁是女性身体功能减退、分泌过多的促性腺激素,导致出现精神心理以及其它方面因素的变化。一般精神状态会出现抑郁、焦虑、偏执、睡眠障碍等情况。还会出现一些血管运动障碍的症状,像忽冷忽热、头晕、胸闷气短、心跳加快、高血压等情况。   03   抑郁 | 老年群体   老年人的身体病痛多、失落也多,容易被忽略。越是年纪大、身体疾病多、支持系统差者,抑郁程度越高。老年人的抑郁常以各种身体不舒服的抱怨来表现,像是:口干、无胃口、便秘、失眠、早醒、力不从心、苦闷、空虚、悲观、自责、无助感、无价值感、消极、呆坐,甚至想自杀。此外,还会出现疑病观念、体重变化、精力缺失、情绪波动性大、易怒、思维观念变化等抑郁表现。   另外,老年抑郁症常会要与老年失智症作区别,两者都有可能会有健忘的表现,老年抑郁症的抑郁改善后健忘的情形也会改善,而老人失智症不会。另外有些老年失智症的初期,会以抑郁症状作表现。   04   抑郁 | 男性群体   抑郁症常被错误的认为是-种性格软弱和极端的“坏”情绪,男性抑郁症患者更难以承认这种给人带来不好印象的低落情绪、自责和无助感。   相反,他们常出现过度疲乏、容易发脾气、失眠以及对工作和生活失去兴趣。男性抑郁的其他症状包括:愤怒、攻击性、暴力、行为鲁莽及酗酒、拼命抽烟。男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更高,尤其是老年男性。男性患上抑郁症,内心十分矛盾,既想治愈疾病,又不知道如何下手,因此很多男性开始烦躁不安,不知所措。   当然不论是青少年、女性还是是老年人,在出现抑郁的时候都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关心,出现问题我们也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及时治疗,对待精神心理问题不能一拖再拖,正确认识问题科学防治抑郁。

高小宁 2023-09-11阅读量499

让舌苔干干净净是找到睡不好的...

病请描述:整个夏天,气温升高、空气潮湿,晚上的觉变得没那么好睡了,来门诊看睡眠问题的人多了起来。人的睡眠问题由心所主,又与日常情绪及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因此仔细询问患者日常生活和舌脉诊是尤其重要的。今年入夏的时候,我治疗了一例比较有趣的儿童睡眠问题,和大家分享。 患儿是一位小女孩,4岁半,每晚入睡困难,睡着后噩梦连连,哭闹尖叫,声音很大,能把在其他房间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吵醒。这个问题已经持续了数年,一家人饱受困扰。 在西医院进行了详细检查,头颅核磁、CT、脑电图均为正常,并未给予药物治疗。但患儿由于长期的夜寐不安,形体明显偏瘦,面色也发黄。 查体时,这位小朋友的舌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舌尖猩红,舌头中后部位厚厚一层白腻舌苔,就像奶油草莓一样。 再详细询问,家长说平时家里老人投喂较多,零食吃得很多,嘴巴常有味道,大便也干,像羊屎粒一样,同时孩子的脾气也越来越大。这是典型的食积蕴热的表现。家人的爱心投喂,并没有转化成营养,而是积在孩子脾胃,成为负担,日久化热,影响睡眠。 结合小朋友舌尖红,噩梦多、小便黄等心火炽盛的表现,我用导赤散加味为她治疗。方中生地黄清心养阴,灯芯草、淡竹叶导热下行,石菖蒲、龙齿豁痰定惊,远志、茯神、百合养心安神,配合焦三仙、槟榔等扫荡肠胃积滞。 两周后二诊,家长诉小朋友夜间哭闹明显减少,由原来的每晚哭闹,变成2周内,仅有4天哭闹,且这几天的哭闹时间也较前缩短。同时全家配合,减少了对小朋友的花式投喂,食积的表现也大大好转,大便转调,由干结难解,变成条状。小朋友的舌头上厚厚一层白腻舌苔,也已经转薄。我在原方的基础上稍作修改,继续让小朋友服用2周中药。 三诊时,小朋友已经去外地过暑假了,家长来门诊告诉我,孩子的夜间哭闹已经完全好了。现在夜间可以睡整觉了,脾气也比原来柔和许多。这是体内内热渐除的表现。小朋友舌苔照片厚腻的舌苔已经消失,但舌尖仍稍红,我继用导赤散清心养阴,去除了方中定惊安神的药物。 考虑到小朋友由于长期食积及夜寐欠佳,营养状况差,合方七味白术散为她调理脾胃。同时嘱咐家长,虽然目前疾病已愈,但在日后的喂养过程中,一定要饮食有节,减轻孩子的胃肠负担,否则日后若长期食积、便秘再作,这样的夜寐惊叫还是会有反复的可能性。 这个病案非常生动地展示了“胃不和则卧不安”,在三次诊疗过程中,孩子的舌苔逐渐好转,也说明了小朋友“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我建议家长在喂养孩子的时候,以孩子的需求为主,可以每天观察一下孩子的舌苔,如果舌苔干干净净,那今天可以适量多吃一点。如果已经舌苔厚厚一层,有口气,孩子不愿意吃饭,那就清淡一点,少吃两顿,这样长期下来,小孩脾胃和,才能睡得香、长得好。

百年徐氏中医 2023-08-23阅读量170

多喝水毁肾?粗茶淡饭伤肝?这...

病请描述:保温杯泡枸杞,中年男人常用的养生手段,简陋却实用。人就是这样,年轻时喝最烈的酒、熬最晚的夜,一旦年龄到位,养生这件事根本不需要教! 冬天知道戴护膝了,夏天喝上养生茶了。晚上准点睡觉,早上吃得很好。烧烤摊不光顾了,广场舞总能看见她。 养生,懂的都懂,但大家都在做的不一定对,特别是一些你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又没完全搞明白的养生方法,很容易就“误入歧途”! 秘诀1:多喝水养肾? 多喝热水,妥妥的“渣男”语录,看似毫无营养,实则多喝水确实能够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帮助排出身体毒素,改善肾脏功能。另外,从中医角度讲,喝温度过低的水对身体也没有好处。但,为什么说多喝水养肾又不对呢?关键在于不够全面。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对于饮水的需求也不一样,相比于“多”,合理的水分摄入量才更加科学。对于肾脏存在问题的人群,过度饮水会导致肾脏过度滤清血液,增加肾小球的负担,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为了减轻心脏负担,严重心衰病人也会被医嘱限制饮水。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限制饮水可能诱发病情加重,还是应当在合理范围内多喝水,通过稀释血液来降低渗透压,帮助排出多余的糖分。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的水分摄入量应控制在1.5~2.5升,包括纯净水和其他食物中的水分。 话说回来,只要身体健康,水多喝一些是完全没问题的,肾脏的排尿能力非常强,哪怕丧失90%的功能,依旧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夏天容易大量出汗,除了喝白开水外,可以适量补充一些盐水,或者把乌梅水、茶水、绿豆汤等加入你的清单。 秘诀2:粗茶淡饭,远离脂肪肝? 体检查出血脂高、脂肪肝的人,有多少?反正一年比一年多吧!以前日子苦没得吃,现在吃太好也成了个问题。很多人开始控制饮食,少油、少盐、不吃肉,粗茶淡饭的日子又回味上了。清淡饮食这个出发点很好,但也不能太极端。 饮食太多单一会造成身体营养的不全面,只吃素菜不吃荤菜会使肝脏因缺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而功能受损,更容易诱发脂肪肝。即便是“粗茶淡饭”式养生,也要保证蛋白质、健康脂肪、维生素等的合理摄入,为肝脏提供正常代谢所需的营养,可以多吃一些牛奶、鸡蛋、新鲜果蔬。另外,少喝酒、控盐控糖也对肝脏健康很有好处。 秘诀3:“刷步数”健康无负担? 每天健走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对心脏病、中风等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多走走还能控制体重,锻炼肌肉,晚饭后经常会看到大爷大妈“嗖嗖”穿梭的身影。但,选择走路锻炼身体,别刻意追求步数,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规划,对于多数人来说,每天七千步是一个比较良好的目标。 过量的行走对于有些人的身体来说也是超负荷运动,可能给肌肉、关节造成压力和磨损,还会出现半月板损伤、横纹肌溶解等问题。 秘诀4:勤梳头能美发? 有没有在哪里看到过,让你每天多梳头,每天梳上100下,可以美发护发?梳头,要看发质!梳头会刺激头皮上的皮脂腺,对于干性发质的人来说,是有益的;而对于油性皮质的人,多梳头会使头发更油。 油性皮质的人,头皮的皮脂腺分泌比较旺盛,发根会存在较多油脂类物质,护理不当容易造成脂溢性脱发等问题。过度梳头还可能损伤头皮,建议使用天然鬃毛制成的梳子。 秘诀5:洗肠断食可养颜? 记得很久之前有这么一句广告词:排除毒素,一身轻松。有人吃药,有人洗肠,身体没了宿便,不再蓄积毒素,皮肤就会粉嫩透亮?美不美另说,盲目吃促排便的药可能导致腹泻,若是养成依懒性,你连自主排便的能力都会变差,从而导致便秘。长期洗肠更是容易让肠管变粗,长时间的反复刺激会麻痹肠管,导致机体功能的衰退,出现各种肠道疾病。 而以“断食”来排毒可能会使有些人出现低血糖、乏力、眩晕等不良症状,短时间的体重下降有损健康,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低钠症、低钾症等。人体的正常运行需要适量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微量元素、矿物质等,维持每天的基本活动大概需要1000卡路里的能量,断食超过3天就会产生较大风险。长期使用“断食”方法会造成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免疫力下降等,美容可能还没实现,健康反正先没了。最后,奉劝糖尿病患者、痛风患者、孕妇、恶性肿瘤患者、老人、肾肝心功能不佳者,不要轻易尝试断食,后果很严重。正常的消化代谢功能足以排出体内的废物,维持好身体状态,充分运用身体机能,才能又美又健康。 参考文献 [1]错误养生不如不养生[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8(11):75. [2]警惕!只喝汤不吃肉是误区容易造成营养不良[J]. 中国食品,2019(12):154. [3]王雨君. 关于喝水的五大误区[J]. 家庭科学·新健康,2022(7):28. [4]许朵. 10个养生误区[J]. 新天地,2021(4):62-63. DOI:10.3969/j.issn.1673-7857.2021.04.031. [5]清风. 白领养生误区[J]. 家庭科技,2010(3):29-30. [6]牟宽厚. 油性头发少梳头,多按摩[J]. 医药与保健,2011(10):47. [7]周一海. 这些网传养生法则是否正确呢[J]. 家庭医学(下),2014(9):44. [8]高花兰. 别被“排毒”养颜给忽悠了[J]. 青春期健康,2015(22):50-51.DOI:10.3969/j.issn.1672-6502.2015.22.031.

健康资讯 2023-06-30阅读量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