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口腔科 > 口腔科 > 唇腭裂 > 病因

唇腭裂病因

唇腭裂病因相关内容 更多>

你的叶酸补对了吗?

病请描述:你的叶酸补对了吗?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妇科   倪爽   各位备孕的准妈妈们,你们的叶酸开始吃起来了吗?你们吃的剂量是否正确,看完这篇文章你应该就清楚了。 1.       什么是叶酸? 叶酸也称为维生素B9,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只能外源性摄入。深绿色蔬菜、柑橘类水果、豆类、坚果、动物肝脏等食物内富含天然叶酸。外源性补充的药物多为人工合成的叶酸。天然叶酸的生物利用率低,只有人工合成的60%。 2.       为什么要补充叶酸? 备孕的姐妹们吃叶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生育神经管畸形的患儿。那么什么是神经管畸形?神经管畸形主要是由于胚胎发育早期神经管闭合不全引起的一类先天缺陷,主要包括无脑、脑膨出、脊柱裂。大多数患儿不能存活,能够存活下来的常导致终身残疾,表现为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智力低下等,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北方农村育龄女性的膳食叶酸摄入量明显低于城市妇女;在南方地区,农村育龄妇女的膳食叶酸摄入量接近或略高于城镇女性。2009年我国启动“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给广大农村及城市妇女增补叶酸,以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 3.       如何补充叶酸? 针对以下几类情况,请各位对号入座,看看该如何补充。 (1)       无高危因素的妇女:建议从可能怀孕或孕前至少3个月开始,每日补充0.4mg,直至妊娠满3个月。 (2)       患糖尿病、肥胖或癫痫的妇女:建议从可能怀孕或孕前至少3个月开始,每日补充0.8-1.0mg,直至妊娠满3个月。 (3)       正在服用卡马西平、丙戊酸、苯巴比妥、二甲双胍、甲氨蝶呤、柳氮磺嘧啶、氨苯蝶啶、考来烯胺、扑米酮、苯妥英钠等药物的妇女,建议从可能怀孕或孕前至少3个月开始,每日补充0.8-1.0mg,直至妊娠满3个月。 (4)       患胃肠道吸收不良性疾病的妇女:建议从可能怀孕或孕前至少3个月开始,每日补充0.8-1.0mg,直至妊娠满3个月。 (5)       有神经管缺陷生育史的妇女:建议从可能怀孕或孕前至少1个月开始,每日补充4-5mg叶酸,直至妊娠满3个月。 (6)       夫妻一方患神经管缺陷或男方既往有神经管缺陷生育史的妇女:建议从可能怀孕或孕前至少1个月开始,每日补充4-5mg叶酸,直至妊娠满3个月。 (7)       患先天性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肢体缺陷、泌尿系统缺陷、或有上述缺陷家族史,或一、二级直系亲属中有神经管缺陷生育史的妇女:建议从可能怀孕或孕前至少3个月开始,每日补充0.8-1.0mg,直至妊娠满3个月。 4.       补充叶酸是否安全? 现有研究证据表明,适当的叶酸补充对人体和胎儿是安全的。补充叶酸可有效降低神经管畸形患儿的初发和再发风险。但有些综合征或染色体异常也会表现有神经管畸形,因此,增补叶酸不能预防所有的神经管畸形,如果全称补充了叶酸而又生育了神经管畸形的患儿,建议其去做遗传咨询,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病因。

倪爽 2022-12-14阅读量726

孕期发热与不良妊娠结局

病请描述:以口腔温度为标准: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等度热,超过39℃为高热。发热是孕期的常见临床症状,约1/5的妇女在妊娠期间至少经历过1次发热。已有大量证据证实在多种动物模型中,孕期发热可对子代产生不良影响,如胎儿畸形、死亡等短期不良妊娠结局,以及行为改变、认知功能受损等长期影响。而在人类中,孕期发热是否直接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尚存争议。本文结合近年来有关于孕期发热和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阐述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孕期发热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以减少妊娠期并发症,改善母婴结局。 1、孕期发热的原因孕期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且以前者多见。妊娠期发热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包括: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微小病毒B19、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肝炎病毒等)、细菌(如B族链球菌)以及其他病原体如弓形虫、梅毒螺旋体、衣原体等。此外,妊娠期发热需考虑产科原因引起的发热,如长时间阴道流血或胎膜早破引起的逆行性宫内感染。非感染性发热包括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till病、多发性肌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亢等)、颅脑疾病等引起的发热。临床上应积极寻找孕期发热的原因,及时对症治疗以减少发热带来的影响。 2、孕期发热的易感因素妊娠期母胎之间的特异性免疫耐受和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是维持妊娠成功的主要因素。免疫功能由Th1型向Th2型转变,由细胞免疫为主转向体液免疫为主,但这种变化也导致机体免疫防御能力减弱,尤其是孕中晚期更为明显。妊娠期还发生了膈肌上抬、耗氧量增加、呼吸道黏膜水肿等适应性生理变化,使孕妇对缺氧不耐受,更易受呼吸道病原体感染。妊娠期增大的子宫压迫膀胱和输尿管,导致输尿管扩张、尿液淤积和膀胱输尿管返流。因此,孕期更易发生尿路感染,且恶化为肾盂肾炎的概率增加了10倍。正因为妊娠期间机体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生理变化,使孕妇对多种病原体易感。 3、孕期特殊类型的感染性发热下面着重阐述几种特殊类型的感染性致热原对妊娠结局的影响。3.1 李斯特菌病李斯特菌病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引起的急性食源性疾病,可通过食用受污染的即食食品、长保质期产品、肉制品、奶制品等感染。LM 的人群感染率较低但致病性极强,尤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易感,孕妇的感染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8倍左右。孕妇感染李斯特菌病的临床症状轻微,可仅表现为轻度发热。但LM可通过胎盘屏障垂直传播,胎儿感染的病死率高达25%~35%。新生儿罹患李斯特菌病可表现为败血症或脑膜炎,伴有严重的后遗症,病死率高达20%。由于孕妇LM感染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对于妊娠期发生流感样症状尤其伴有发热的孕妇,临床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并积极处理。建议静脉使用氨苄西林,同时进行血培养,并在分娩后进行胎盘组织培养,以进一步确诊。LM感染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显著改善母儿结局。3.2 Q热Q热是由伯纳特柯克斯体(又名Q热立克次体,Coxiellaburnetii)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起病急,可有高热(多为弛张热)伴寒战、严重头痛及全身肌肉酸痛,并发间质性肺炎、肝炎和心内膜炎。然而妊娠期发生的急性Q热90%以上的病例无症状,且由于妊娠期的免疫抑制,妊娠期急性Q热易迁延成为慢性感染。Q热立克次体可对胎盘造成直接损伤,引起胎盘炎症、坏死和血管炎。妊娠期Q热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低出生体重、早产甚至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多西环素是普通人群Q热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因动物实验发现该药可通过胎盘,对胎儿发育有毒性(妨碍骨骼生长及引起胎儿牙齿变色、牙釉质发育不良)。因此,妊娠期Q热的替代性治疗药物为磺胺类药物,且应合并大剂量叶酸一起服用。值得注意的一点是,Q热可通过气溶胶传播,保加利亚一项研究表明,产科医护人员中Q热血清学阳性率很高。因此,Q热孕妇在妊娠期和分娩期应采取严格的空气传播标准预防措施。3.3 登革热登革热是一种以白纹伊蚊、埃及伊蚊为传播媒介的传染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我国广东、海南、浙江等地发生过多起暴发疫情。2014年广东省发生登革热爆发疫情,导致45 224人感染,6人死亡,患病率47.3/10万。研究表明,2.6%的女性在孕期感染登革病毒(血清学IgM 阳性)。妊娠合并登革热与不良围产结局相关,可能增加流产、死胎、早产等风险,且新生儿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病毒。因妊娠期登革热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在发病早期发热、全身酸痛、乏力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混淆。因此,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对于登革热流行地区患者应早发现、早诊断、早防蚊隔离治疗。3.4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是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最严重的国家,病例数占全世界90%以上。临床典型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三红三痛”,即面、颈、胸部潮红,头痛、腰痛、眼眶痛。血清学汉坦病毒IgM抗体水平升高(>1∶20)为确诊主要依据。妊娠可加重流行性出血热病情,尤其加重患者血液、肝、肾损害,发病后病情较重,预后较差。汉坦病毒可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早孕期可导致流产,中、晚孕期可导致早产、死胎及难产,胎儿畸形的发生风险也升高。妊娠合并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较为少见,且症状不典型,病死率高,易出现误诊和漏诊。应注意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ELLP综合征等鉴别。早期诊断、积极的综合治疗对于控制病情极其重要。3.5 病毒性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与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CoV)在过去20年累计造成全球10 000多例感染患者,SARS-CoV感染病死率为10%,其中孕妇SARS-CoV感染病死率为25%,而MERS-CoV感染病死率高达37%。在2004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篇研究中报道了12例确诊为SARS的孕妇围产期和新生儿结局,在这12例患者中有3例死亡,有4例在早孕期发生自然流产,有3例患者在中孕期早产。提示孕期冠状病毒感染的孕妇发生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及围产儿病死率增加。还有研究表明,与健康孕妇相比,患有肺炎的孕妇发生低出生体重儿、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和5min Apgar评分<7的风险均增加。在感染了SARS-CoV的孕妇中无母婴垂直传播的病例报道,且感染SARS-CoV病毒孕妇的脐血、乳汁和胎盘中均未找到病毒传播的证据。针对MERS-CoV的相关研究中得出同样类似的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 - 2)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与SARS - CoV 和MERS-CoV 同为β-冠状病毒属。患者感染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等。在已有报道中,我们发现妊娠期COVID-19的临床特征与普通人群相似,大多为轻型/普通型患者。罹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孕妇的新生儿大多无发热、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感染症状,预后良好。与SARS-CoV 感染相比,COVID-19感染的临床过程和结局相对比较乐观]。目前有几例新生儿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报道,但均不能排除来自看护人和医院环境的污染造成的新生儿感染可能。截至目前尚缺乏能够有效支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存在母婴垂直传播的可靠证据。4.孕期发热对母儿的近、远期影响4.1 对子代近期影响4.1.1 先天性出生缺陷4.1.1.1 神经系统缺陷多项研究表明,孕期发热对子代中枢神经系统有显著影响,可能由于胎儿大脑和脊髓神经元一旦损坏,无法通过其他尚存的神经细胞分裂进行再生和修复。在多项动物及人类研究中,孕早期母体体温升高被认为是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危险因素之一。孕早期高热38.5℃以上并持续1周以上者,或长期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孕妇胎儿发生神经管畸形的风险升高。还有学者认为,虽然发热对胚胎发育存在一定风险,但是只有发热和某一胚胎发育阶段重合时才会产生影响。比如,在受精后第21~28天神经管闭合阶段母体出现发热,就会引起胎儿神经管缺陷,但是在此时间段之前或之后出现发热症状则无任何影响。Kerr等的研究还发现,对于孕期摄入推荐量叶酸(≥400μg)的孕妇,其发热与胎儿神经管缺陷之间的相关性降低。4.1.1.2 唇腭裂孕期发热与新生儿唇腭裂发生率升高相关。Wang等在2000—2007年将586例唇腭裂患儿母亲与1172例正常儿童母亲进行对照,发现孕期发热或感冒史与唇腭裂发生风险增高相关。且唇裂伴腭裂与单纯腭裂之间有发病异质性,孕期发热与唇裂伴腭裂关联性更强。还有研究发现,适当使用退热药物降温可以减少母体发热带来的新生儿唇腭裂负面影响。4.1.1.3 先天性心脏病孕期发热与几种特定的先天性心脏病存在显著相关性,包括合并唐氏综合征患儿的右侧梗阻性缺陷和房室间隔缺损。还有研究证明,当孕妇患流感合并发热时,新生儿发生三尖瓣闭锁、左侧梗阻性缺陷、大动脉移位和室间隔缺损的发病风险增高。适时应用退热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酸类或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及孕期补充复合维生素,可使发热导致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风险降低。4.1.1.4 其他出生缺陷研究显示,孕期发热还可能与胎儿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听力损伤、肾脏畸形相关。4.1.2 新生儿脑损伤宫内感染是围产期感染的最主要形式,发热为宫内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产程延长、破膜时间延长、频繁阴道检查、B族链球菌定植(GBS)、细菌性阴道炎等均为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若胎儿未成熟的大脑暴露于上述环境中,不仅直接导致脑损伤,更增加了大脑的易损性。新生儿脑损伤可表现为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新生儿脑病、新生儿脑卒中等。荟萃分析显示,宫内感染导致的绒毛膜羊膜炎使子代发生脑瘫的风险升高4.7倍,单纯的母体发热(>38.1℃)亦可使子代发生脑瘫的风险升高2.9。当母体体温超过37.5℃,新生儿脑病发生率升高。因此,在临床上应高度重视母体发热对新生儿神经系统造成的潜在风险。4.1.3 早产尽管国内外均有病例对照研究认为只要孕期有发热病史,孕妇早产的发生率就增高。但大规模荟萃分析认为早产与孕期发热并无关联。分析原因可能为当先兆早产或胎膜早破的孕妇保胎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有可能考虑发生了上行性感染导致的绒毛膜羊膜炎,此时需提前终止妊娠从而导致医源性早产或流产。4.1.4 流产与死胎单纯的孕期发热症状与流产或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无关。在丹麦1996—2002 年间招募的100 418名孕妇的出生队列中,研究者采访了24 040名在妊娠16 周前有发热症状记录的孕妇。在这些妇女中,有18.5%的孕妇在妊娠16周前至少出现过1次发热症状,有1145名孕妇最终的妊娠结局为流产或死胎(4.8%)。然而在调整了胎儿死亡的已知危险因素后,结果发现孕期发热与胎儿死亡之间没有关联。且无论发热的最高温度、持续时间、发热次数、发热出现的孕周是怎样的,结果均表明在孕16周前出现发热症状与胎儿死亡风险没有关联。4.2 对子代远期影响4.2.1 自闭症有多项研究证实,孕期发热与子代罹患自闭症的风险相关。尤其在孕中期因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发热使子代自闭症风险升高约2倍。4.2.2 多动症Gustavson等的研究证实,孕早期有发热症状的母亲子代多动症的发病概率升高。尤其在妊娠前3个月中有2次及2次以上发热的母亲,其子代多动症的患病风险更高。而且无论母亲是否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都不能改变孕期发热与子代多动症患病风险的相关性。4.2.3 子代变态反应性疾病有研究发现,孕期发热使子代哮喘的发病率升高2倍。然而,另有一项研究发现,妊娠期发热并不增加子代哮喘、湿疹以及特异性过敏的发病风险。最近的一篇荟萃分析发现,子代发生哮喘和湿疹风险升高与绒毛膜羊膜炎、呼吸系统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有关。4.3 对母体影响孕期发热最常见病因为母体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和下生殖道上行感染。孕期菌血症占所有分娩总数的1%,仅少数发展成为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但严重的绒毛膜羊膜炎、肾盂肾炎、肺炎等可导致脓毒症的发生,严重者甚至导致孕产妇死亡。妊娠期的感染性发热增加了抗生素治疗的概率。当发热导致胎心率增快时产程干预和剖宫产的可能性升高。发热还会使孕妇氧耗量增加,对于原有心肺功能不全者可能增加额外风险。综上所述,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孕期发热可以直接影响母婴妊娠结局,包括增加孕产妇抗生素使用概率、产程干预及剖宫产概率和脓毒症的发生风险,新生儿神经管畸形、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等出生缺陷和新生儿脑损伤等近期影响,以及子代罹患精神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概率升高等远期影响。虽然荟萃分析认为,尚无直接证据证实发热的程度及持续时间与胎儿畸形之间存在量-效关系,但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针对孕期发热患者适时、适量使用退热药物可明显改善不良妊娠结局。因此,在临床上接诊妊娠期发热患者时应积极寻找发热的病因,注意鉴别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发热。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应注意识别特殊类型病原体导致的发热,全面评估、及时对症治疗,以减少孕期发热导致的不良影响。

王兴华 2022-04-06阅读量1.0万

科普|腭裂与分泌性中耳炎

病请描述:唇腭裂的发病原因 唇腭裂,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兔唇”,是颜面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根据国内外统计,约每千个新生婴儿中有一个患有唇腭裂,男多于女,左侧多于右侧。出现这种畸形,是由于胚胎在发育过程中,颌面部发育遇到一些障碍而导致的。 而诱发这种障碍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遗传基因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唇腭裂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17%,但如果父母患有唇腭裂,则新生儿发病率就高达4%。 除此之外,也可能跟母体在怀孕时期的内分泌不调、病毒感染、营养不良等原因有关。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与腭裂又有什么关系?      分泌性中耳炎很常见,小儿的发病率比成人高,也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鼓室积液,如果病程短,可称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如果病程较长(一般在8周以上),称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的最常见的病因是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但一些颜面部畸形的疾病例如唇腭裂也可以导致分泌性中耳炎,腭裂的孩子患中耳炎的机率要比正常人高很多,这是因为从耳朵内的中耳到咽喉,有一条通道叫咽鼓管。咽鼓管可以让中耳的分泌物引流到咽喉中,维持鼓膜内外两侧的压力平衡。腭裂患者的上腭有缺陷,软腭的肌肉分布不正常,使得咽鼓管咽口的开闭合功能失常,中耳产生负压,造成了分泌性中耳炎。根据统计,1岁左右的腭裂患者,分泌性中耳炎的比例高达95%,是常见的并发症。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主要有听力减退或耳内有肿胀感。但因幼儿大多不会表示,所以父母一般都不会察觉。除非发生感染,变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才会有发烧或是耳道有分泌物流出现象。有时幼儿会因耳朵不舒服而时常用手抓耳朵,此时也要怀疑耳朵是否有问题。由于儿童不会主诉,容易拖延病情,并导致较明显的听力减退而影响终身,因此家长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左图为正常中耳结构,中图为分泌性中耳炎,右图为耳内镜下鼓膜的表现   儿童的咽鼓管接近水平位,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故小儿的咽部感染易经此管传入中耳 分泌性中耳炎会影响宝宝的听力吗?      关于腭裂引起的中耳炎,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会不会影响小朋友的听力了。由于中耳炎的缘故,听力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而且腭裂越大,程度越重,听力下降也更明显。在腭裂修补手术后,中耳炎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听力也会相应提高。但是由于先天性的肌肉功能异常,腭裂手术之后小朋友还是可能会反复发生分泌性中耳炎。因此具体的诊断和手术时机的选择还是要在完善检查并咨询专业的耳鼻喉科医生后决定。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发育逐渐完善,听力有自愈趋势。但也有少数病人由于治疗不及时等原因在成年后最终会遗留一定程度的听力障碍。     如果中耳炎反复发作或者迁延不愈(单耳>6个月,双耳>3个月),可以考虑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做鼓膜置管,在鼓膜上打一个小孔放根管子,把中耳里积聚的液体引流出来。 左图为鼓膜穿刺,右图为鼓膜置管 总体来说,如果发现小朋友患有腭裂,建议家长们应及时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检查双耳的鼓膜和听力状况。如有问题及时就诊对症治疗,保护好宝宝珍贵的听力。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在治疗小儿耳鼻喉科方面的疾病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诊疗技术,尤其在小儿鼾症,分泌性中耳炎等方面。   张治华,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擅长外中耳畸形重建、人工听觉植入、中耳炎治疗及听力重建,鼾症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序贯治疗,小儿耳鼻咽喉疾病诊疗。门诊时间: 每周一,周三上午专家门诊,每周一、五下午特需门诊  

张治华 2022-03-22阅读量8959

腭裂患儿为什么常常会得中耳炎?

病请描述:腭裂患儿为什么常常会得中耳炎? 有这样一位女孩:,她一岁半可爬山,三岁背熟《金刚经》,五岁可独走十五公里.....她是天后王菲的女儿,也是先天性唇腭裂患者。她叫李嫣,先后经过多次的治疗,如今已经12岁的李嫣看起来和正常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什么是腭裂? 先天性腭裂(俗称狼咽) 是因为胚胎时期向腭部融合的突起发育受到阻碍,造成口腔与鼻腔的相通,导致腭部中央形成裂隙。先天性唇裂(俗称兔唇)的形成是因为胚胎时期上唇的发育受到阻碍,导致上唇形成单侧、双侧或正中的裂隙。由于这两种畸形常常合并存在,因此我们统称为唇腭裂畸形。唇腭裂是最常见的颜面裂畸形,发病率约为1/600 至1/1000,男性较多。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与腭裂又有什么关系? 分泌性中耳炎很常见,小儿的发病率比成人高,也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鼓室积液,如果病程短,可称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如果病程较长(一般在8周以上),称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的最常见的病因是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但一些颜面部畸形的疾病例如唇腭裂也可以导致分泌性中耳炎,腭裂的孩子患中耳炎的机率要比正常人高很多,这是因为从耳朵内的中耳到咽喉,有一条通道叫咽鼓管。咽鼓管可以让中耳的分泌物引流到咽喉中,维持鼓膜内外两侧的压力平衡。 腭裂患者的上腭有缺陷,软腭的肌肉分布不正常,使得咽鼓管咽口的开闭合功能失常,中耳产生负压,从而造成分泌性中耳炎。根据统计,1岁左右的腭裂患者,分泌性中耳炎的比例高达95%,是常见的并发症。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主要有听力减退或耳内有肿胀感。但因幼儿不会讲话,所以父母一般都不会察觉。有时幼儿会因耳朵不舒服而时常用手抓耳朵,此时应怀疑耳朵是否有问题。由于儿童不会主诉,容易拖延病情,并导致较明显的听力减退而影响终身,因此家长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左图为正常中耳结构,中图为分泌性中耳炎,右图为耳内镜下鼓膜的表现 如果中耳炎反复发作或者迁延不愈(>3个月),应考虑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做鼓膜置管,在鼓膜上造一个小孔放根管子,把中耳里积聚的液体引流出来。 关于腭裂引起的中耳炎,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会不会影响小朋友的听力了。由于中耳炎的缘故,听力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而且腭裂越大,程度越重,听力下降也更明显。在腭裂修补手术后,中耳炎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听力也会相应提高。但是由于先天性的肌肉功能异常,腭裂手术之后小朋友还是可能会反复发生分泌性中耳炎。因此具体的诊断和手术时机的选择还是要在完善检查并咨询专业的耳鼻喉科医生后决定。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发育逐渐完善,听力有自愈趋势。但也有少数病人由于治疗不及时等原因在成年后最终会遗留一定程度的听力障碍。 总体来说,如果发现小朋友患有腭裂,建议家长们应及时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检查双耳的鼓膜和听力状况。如有问题及时就诊对症治疗,保护好宝宝珍贵的听力。  

张治华 2022-03-22阅读量8440

唇腭裂病因相关医生 更多>

评分:0
问诊量:0
牙体牙髓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牙周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唇腭裂患者术后语音障碍的研究;尤其擅长儿童口腔疾病的预防、病因、诊断、治疗及口腔黏膜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唇腭裂病因相关医院 更多>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