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脚外侧疼 > 饮食

脚外侧疼饮食

脚外侧疼饮食相关内容 更多>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手术治愈案...

病请描述:        李先生自从2000年查出糖尿病至今已经22年了,血糖一直控制得不错,除了加强锻炼以外平时饮食上也非常注意,但是到了2008年双脚出现针刺感,2011年脚趾开始疼痛、发凉,疼痛难忍的时候就用手不停的揉搓,试图缓解疼痛。到了2013年双脚的脚底出现了异物感,脚底像包裹着塑料布似的,感觉双脚已经不是自己的。就这样继续发展到2017年,双脚和小腿出现了烧灼感,并伴有电击感,到了夜间疼痛加重,总是在睡梦中被疼醒,再后来严重到根本无法入睡,非常痛苦。         患病的这些年,李先生尝试了多种治疗方式,吃了多种口服药都没有效果,病情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逐渐的加重,病痛的折磨使李先生非常焦虑。经过家人的多方打听,得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的张黎主任是治疗这方面疾病的专家,于是带着李先生慕名来到北京寻求医治。         经过张黎主任的一系列检查后,确诊李先生罹患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以进行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手术治疗。手术不但可以改善症状,还可以预防神经性溃疡和截肢。李先生当即决定住院手术治疗。         张黎主任为其制定了双下肢的手术方案,周围神经病变经典的三联术式,分别在脚背、内踝和膝盖的外侧进行周围神经松解解除神经受压,两条腿同时进行,一次麻醉。手术非常顺利。         手术很成功,术后的第三天,李先生就可以下床活动,脚趾的疼痛消失了,再也不用担心睡觉时被疼醒了,脚部温暖不发凉了。脚底的异物感没有了,不再有包裹塑料布的感觉。脚背、小腿的烧灼感也消失了,李先生对手术的整体效果非常满意。特别感谢张主任解除了困扰他多年的病痛,感谢张主任团队医护在住院期间的悉心照顾,同时也呼吁广大糖友,一旦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应积极的尽早的进行糖尿病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手术治疗。

张黎 2022-11-23阅读量1752

一艾灸就上火,原因是这里太堵...

病请描述:一艾灸就上火,这是为什么? 艾灸后上火是因为体内病邪盘踞,淤堵了阳气通行的经络,而阳气得不到疏导和传输,就会出现类似上火的现象,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艾灸,疏导阳气,内外兼修,平衡养生。 灸后易上火的人群 1、上热下寒中气虚 上热:有上火的表现; 下寒:畏寒,手脚冰凉,特别是脚; 中气虚:脾胃差,消化吸收差。 2、气血两虚 气血严重不足,稍微运动就累。 “上火”症状大盘点 1心火 夏季多发,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2肺火 主要表现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疼音哑、潮热盗汗等。 3胃火 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舌苔黄腻。 4肝火 我们常称一些情绪容易激动的人为“肝火大”。其实,一般俗称为“肝火大”的体质还有下列症状: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头痛、头晕、眼干、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 5肾火 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 艾灸上火后如何应对? 01控制灸温 降低艾灸温度,采用悬灸的话可以离皮肤更远点;减少艾灸的时间,比如原来每穴灸20分钟,那么现在就灸15分钟。 02刺激“降火穴” 降火穴下文会详细介绍,并且,除了艾灸的刺激方式,按摩、刮痧、拔罐也是可以的。 03控制灸量 上半身部位的穴位少灸,然后八髎、足三里、涌泉从上到下艾灸,打通中间的障碍并引火下行,尤其是多灸腿部。 04灸后适量喝点热水 灸后1小时可以喝杯热水,或者一杯淡淡的艾草茶,可以让您的艾灸后的身体,得到最大程度的舒缓。 05注意饮食 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品。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我们人体就藏有降火穴,艾灸也能降火气! 人体藏有“降火穴”! 所谓的“降火穴”,其实就是指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的穴位,一般用于调理热病高热、脏腑郁热、痛肿疮毒等各种里热证。 在清热穴位上按摩、拔罐、刮痧,甚至艾灸,可达到平衡阴阳、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 艾灸也能去火气! 上火其实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证候。 具体症状如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咽喉痛等。在夏季炎热时节及连绵湿热天气时更易发生。 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其固定规律的,元气逐渐充足了,“阴阳”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该升的就自然会升,该降的就自然会降,也就是说,等寒邪被驱除以后,“上火”的症状就自然会消失。 艾火通过穴位的作用,激发了真元的功能,真元又借助艾火的力量去除寒邪,一旦寒邪被驱净,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根本就不会出现继续上火或发烧的情况。 人体藏有“降火穴” 所谓的“降火穴”,其实就是指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的穴位,一般用于治疗热病高热、脏腑郁热、痛肿疮毒等各种里热症。 1、清心热穴:小海、曲泽 小海: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曲泽:位于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2、清肺热穴:尺泽、鱼际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3、清肠胃热穴:曲池、合谷、内庭 曲池:人体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合谷:即“虎口”,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内庭:足背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4、清肝胆热穴:阳陵泉、太冲穴、行间穴。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太冲穴:在行间上二寸的凹陷中。 它能在怒发冲关时泻火入眠;也能在头晕脑胀时降压气爽;在有气无力时补足血气;能在月经不调时调理周到。 行间穴:第一、二脚趾缝纹端。 该穴最善治头面之火,例如目赤肿疼、面热鼻血、心里烦热、燥咳失眠,酒精脂肪肝。故称“泻行间火而热自清”。 5、清三焦热穴:外关、支沟 外关: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支沟: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为什么艾灸能祛火? 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规律的,元气逐渐充足了,“阴阳”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该升的就自然会升,该降的就自然会降,也就是说,等寒邪被驱除以后,“上火”的症状就自然会消失。 艾火通过穴位的作用,激发了真元的功能,真元又借助艾火的力量去除寒邪,一旦寒邪被驱净,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根本就不会出现继续上火或发烧的情况(对物体越加热,物体的温度就会越高,这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而人体则不然,如果寒邪已去,发热的状况就会自动消除)。 最后要说的是:最上乘的去火方法还是清淡饮食以及宁静清心,正所谓心静自然凉,只有心如止水,才能真正的压下满身的火气!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纵然火烧眉头也不急。

郑君芙 2020-08-17阅读量8407

脚后跟是肾的反射区!4个特效...

病请描述:前天和一位朋友见面的时候,看到他走路一瘸一拐的,就问他是不是脚扭伤了。 他愁眉苦脸地说: 「不是扭伤,去医院拍了片,也没有发现明显的骨刺,但就是脚后跟这里痛!唉,现在走路都困难。」 他把鞋子脱了给我看下他的脚,确实,脚后跟不红不肿,也没发现明显异常,但根据他的描述—— 久站、久行后都会感到左侧足跟痛,休息后能缓解,但运动后会加重,反复发作非常烦人,还经常感到腰膝酸软、没劲乏力。 在交谈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他眼圈浮肿发黑、舌淡苔白,于是我和他说: 「你这个莫名其妙的足跟痛,很可能是肾虚引起的啊!」 「肾虚?脚后跟和肾还有关系?」 他有点懵。 看到这里您是否也和我的这位朋友一样惊讶? 常常足后跟疼痛,原来竟是肾出问题了? 该怎么样改善? 别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肾和脚后跟的关系。 01 脚跟连着肾 从经络循行路线来看,肾经循行经过足跟,所以,当肾的精气亏损,不能充养于足跟,就会出现足跟痛,正如《灵枢·经脉篇》里提出的: 是主肾所生病者……足下热而痛。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那些脚后跟经常莫名疼痛的朋友,大多数是因为肾气虚了。 一般来说,肾虚引起的足跟痛有以下几个特征: 以单足或双足足跟痛为主要症状 外表不红不肿 常发作于长时间站立、行走之后 伴有腰痛、怕冷、精神萎靡不振、眩晕等其他肾虚症状 02 艾灸改善足跟痛 肾为先天之本,肾的功能非常多。如果肾出问题了,对身体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如果你也出现足跟痛的问题,别不当一回事,赶紧调理,越拖越痛不说,还可能产生更多不适! 改善足跟痛,中医多从肾论治,艾灸利用艾火对穴位的温热刺激,使血脉和利而筋肉滋荣, 从而发挥温通经络、补虚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故临床多采用艾灸的方法改善足跟痛。 具体艾灸部位: 阿是穴(即疼痛处)、昆仑穴、太溪穴、涌泉穴。 《备急千金要方》指出: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 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 足跟疼痛取阿是穴灸之,有直达病所之功。 昆仑穴位于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古文献有记载:「踝跟骨痛灸昆仑。」 即此穴是调理脚踝、脚跟部位疼痛的的效穴。 找昆仑穴并不难,首先找到小腿外侧下端的最高骨,这个地方的学名为外踝尖,做好标记,再在脚腕后找到一条大筋,其名为跟腱。在外踝尖和跟腱中间的凹陷处,就是昆仑穴。 太溪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它是肾经的原穴,是汇聚肾经元气的「溪流」,经常艾灸太溪穴可以使人肾精充足、精神充沛、腰膝壮实、行走有力。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内经》对涌泉穴做了很精辟的总结: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涌泉穴是补肾壮阳的要穴,灸之具有强筋壮骨的作用。 通过艾灸,一方面可以通经活络,另一方面可以为足部补足气血,还能调理肾虚症状。 当足部气血充足了、经络通畅了、肾虚症状改善了,足跟痛等不适自然就得到极大的缓解。 在艾灸调理期间,足跟疼痛的患者还要注意: 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行走,平时外出应选择合适的鞋子,尽量不要穿薄底布鞋和高跟鞋; 艾灸前,用泡脚来改善足部气血循环,对缓解足跟痛也有一定好处,要用稍微热一点的水来泡,可以在水里加点艾叶或者陈醋,泡的时间要超过10分钟; 每天晨起用手扳脚趾来抻抻足底的筋,或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能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在饮食上,黑色独入肾经,食用黑色食品,能够益肾强肾,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枣等,适当多吃一些对补肾强筋也有帮助。

郑君芙 2020-07-23阅读量1.1万

脚后跟是肾的反射区!4个特效...

病请描述:前天和一位朋友见面的时候,看到他走路一瘸一拐的,就问他是不是脚扭伤了。 他愁眉苦脸地说: 「不是扭伤,去医院拍了片,也没有发现明显的骨刺,但就是脚后跟这里痛!唉,现在走路都困难。」 他把鞋子脱了给我看下他的脚,确实,脚后跟不红不肿,也没发现明显异常,但根据他的描述—— 久站、久行后都会感到左侧足跟痛,休息后能缓解,但运动后会加重,反复发作非常烦人,还经常感到腰膝酸软、没劲乏力。 在交谈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他眼圈浮肿发黑、舌淡苔白,于是我和他说: 「你这个莫名其妙的足跟痛,很可能是肾虚引起的啊!」 「肾虚?脚后跟和肾还有关系?」 他有点懵。 看到这里您是否也和我的这位朋友一样惊讶? 常常足后跟疼痛,原来竟是肾出问题了? 该怎么样改善? 别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肾和脚后跟的关系。 01 脚跟连着肾 从经络循行路线来看,肾经循行经过足跟,所以,当肾的精气亏损,不能充养于足跟,就会出现足跟痛,正如《灵枢·经脉篇》里提出的: 是主肾所生病者……足下热而痛。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那些脚后跟经常莫名疼痛的朋友,大多数是因为肾气虚了。 一般来说,肾虚引起的足跟痛有以下几个特征: 以单足或双足足跟痛为主要症状 外表不红不肿 常发作于长时间站立、行走之后 伴有腰痛、怕冷、精神萎靡不振、眩晕等其他肾虚症状 02 艾灸改善足跟痛 肾为先天之本,肾的功能非常多。如果肾出问题了,对身体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如果你也出现足跟痛的问题,别不当一回事,赶紧调理,越拖越痛不说,还可能产生更多不适! 改善足跟痛,中医多从肾论治,艾灸利用艾火对穴位的温热刺激,使血脉和利而筋肉滋荣, 从而发挥温通经络、补虚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故临床多采用艾灸的方法改善足跟痛。 具体艾灸部位: 阿是穴(即疼痛处)、昆仑穴、太溪穴、涌泉穴。 《备急千金要方》指出: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 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 足跟疼痛取阿是穴灸之,有直达病所之功。 昆仑穴位于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古文献有记载:「踝跟骨痛灸昆仑。」 即此穴是调理脚踝、脚跟部位疼痛的的效穴。 找昆仑穴并不难,首先找到小腿外侧下端的最高骨,这个地方的学名为外踝尖,做好标记,再在脚腕后找到一条大筋,其名为跟腱。在外踝尖和跟腱中间的凹陷处,就是昆仑穴。 太溪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它是肾经的原穴,是汇聚肾经元气的「溪流」,经常艾灸太溪穴可以使人肾精充足、精神充沛、腰膝壮实、行走有力。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内经》对涌泉穴做了很精辟的总结: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涌泉穴是补肾壮阳的要穴,灸之具有强筋壮骨的作用。 ▲ 涌泉穴取穴视频 找不到穴位可以看看哟~ 通过艾灸,一方面可以通经活络,另一方面可以为足部补足气血,还能调理肾虚症状。 当足部气血充足了、经络通畅了、肾虚症状改善了,足跟痛等不适自然就得到极大的缓解。 在艾灸调理期间,足跟疼痛的患者还要注意: 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行走,平时外出应选择合适的鞋子,尽量不要穿薄底布鞋和高跟鞋; 艾灸前,用泡脚来改善足部气血循环,对缓解足跟痛也有一定好处,要用稍微热一点的水来泡,可以在水里加点艾叶或者陈醋,泡的时间要超过10分钟; 每天晨起用手扳脚趾来抻抻足底的筋,或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能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在饮食上,黑色独入肾经,食用黑色食品,能够益肾强肾,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枣等,适当多吃一些对补肾强筋也有帮助。

郑君芙 2020-07-19阅读量8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