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四肢抽搐 > 内容

四肢抽搐内容

苏州看脑炎的中医系列讲堂(2...

病请描述:    脑炎是一种累及脑部的炎症性疾病,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或一侧躯体麻木、酸痛,严重者还会出现吞咽困难,呛水,听不清别人说话。那么得了脑炎怎么办?确诊后,需根据不同类型及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下面看详细了解一下。     中医把脑炎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1、邪袭肺卫型     表现:患者常见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头痛,恶心呕吐,四肢酸痛,恍惚或嗜睡,苔藓薄黄,脉浮数。     治疗:理气活血,开窍醒脑。     2、气营两燔型     表现:患者常见高热面红,多汗,头痛,呕吐频繁,心烦口渴,腹胀,肢体抽搐,或昏迷,舌红,苔黄,脉数。     治疗:清气泄热,凉营解毒。     3、痰浊闭窍型     表现:患者常见眼神呆滞,表情淡漠,语无伦次,或突然昏昏欲睡,两眼上视,口沉抽搐,甚至半身不遂,苔白腻,脉弦滑。     治疗:理气活血,开窍醒脑。     4、痰热内结型     表现:患者常见狂躁不宁,手足躁动,烦躁不眠,神志不清,口渴喜饮,嚎叫哭闹,喉间痰鸣,口苦,小便短赤,便秘,舌质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滑或弦数。     治疗:理气活血,开窍醒脑。     自我介绍:     苏州哪里治疗脑炎好?本人郭福新,是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苏州国医堂特需专家。曾在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西苑医院进修。国内第1批名老中医传承人之一,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医望闻问切 “四诊”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全国“养生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齐鲁名医陈克忠弟子。     坐诊时间:     每周“周一上午、周一下午、周三上午、周三下午,在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石门路特需门诊坐诊;周二上午 、周六上午,在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院专家门诊坐诊;周四在苏州国医堂名医工作室(园区店)坐诊,周五在苏州国医堂名医工作室(新区店)坐诊,患者还可通过视频看诊。员,中医望闻问切 “四诊”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全国“养生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齐鲁名医陈克忠弟子。

老中医郭福新 2024-04-23阅读量100

小小年纪-为什么会晕厥

病请描述:1、 什么是晕厥? 晕厥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短暂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意识丧失伴身体姿势不能维持。晕厥是儿童时期的常见急症,我国研究资料显示20-30%的5到18岁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至少经历过一次晕厥,反复晕厥发作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习和生活质量。 2、 晕厥的病因 晕厥常见病因分为3类,分别为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心源性晕厥和不明原因性晕厥。 其中最常见的是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多见于青春期女孩,发作时多为站立,发作前有明显的诱因,如持久站立、突然变换位置、闷热环境、精神紧张等,并且往往存在显著的晕厥先兆症状,如发作前头晕、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 心源性晕厥仅占晕厥病因的2-3%,包括器质性心脏病、恶性心律失常、离子通道病等,虽然占比较少,但是猝死风险很高,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比如运动中、情绪激动时或睡眠中出现晕厥或抽搐,要注意心源性晕厥的可能,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此外有20%的不明原因晕厥,需要长期监测晕厥的发作,与癫痫、低血糖发作等“假性晕厥”鉴别。 3、晕厥要做什么检查? 晕厥需要通过仔细询问病史、查体后,进一步完善如心电图、心脏超声、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等检查除外心源性晕厥的相关病因;同时也要完善生化、脑电图、情绪评估等检查排除“假性晕厥”,如低血糖、电解质紊乱、癫痫、心理因素等疾病;怀疑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孩子要在排除以上疾病的基础上,完善直立倾斜试验,明确诊断。 4、晕厥怎么治疗? 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孩子,根据检查的结果,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如24小时尿钠显著降低的孩子,适合每日补充口服补液盐;根据其他化验、检查结果使用药物治疗,如美托洛尔、米多君等。心源性晕厥的病因相对复杂,不用疾病的用药不同,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5、晕厥怎么预防? 对于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孩子,要保持心理健康、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孩子四肢肌肉泵的功能。适当补充电解质水,增强血容量,避免因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晕厥。此外,尽量避免引起晕厥的诱发因素,比如长时间站立、突然的位置变化以及精神上的紧张恐惧等。

江河 2024-04-18阅读量108

【在线答疑】面部不自主的抽搐...

病请描述:  颅神经疾病专家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三年前,发现右眼角周围抽跳,过了一段时间不跳了,从去年六月份开始至今眼睑和嘴角抽搐,越来越远,抽的时候耳朵里面响,心烦意乱(遇冷、心情不好或其他疾病时病情加重)。期间断续做过三个月时间的针灸,没有效果,根据目前的资料,能不能确诊为面肌痉挛?该如何治疗?”   王景教授介绍:首先,目前从患者的症状来描述上来看,只能说暂时来看比较像是我们的面肌痉挛,并不能诊断,因为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看患者的临床表现,由于没有见到症状,没有办法进行准确的预判。   其次,从这个疾病上来说,面肌痉挛就是半侧颜面部的抽搐,不自主,阵发性的,80%的患者是从眼轮匝肌开始的,就是从眼睛周围开始的,逐渐的向颜面部演变,出现颜面部的抽搐,不自主的阵发性的一阵一阵的半侧颜面部在情绪紧张的时候可能会加重,这就是该病的临床表现。   从治疗上面主要包括了三项的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药物包括抗癫痫类的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营养神经的b族维生素,甲钴胺谷维或素。但是药效一般来说相对差一些。   2.针灸和肉毒素的注射治疗。它们的问题就是控制时间相对较短两三个月不超过半年。   3.手术,所谓的显微血管减压术,就是在耳后开颅,把责任血管和相应的面神经之间置入神经垫棉隔开,是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   因此,对于这位患者首先需要明确诊断,才能选对治疗方法。   面肌痉挛需与以下疾病鉴别诊断:   1、双侧眼睑痉挛:表现为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往往双侧眼睑同时起病,病人常表现睁眼困难和眼泪减少,随着病程延长,症状始终局限于双侧眼睑。   2、梅杰综合征:病人常常以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起病,但随着病程延长,会逐渐出现眼裂以下面肌的不自主抽动,表现为双侧面部不自主的异常动作,而且随着病情加重,肌肉痉挛的范围会逐渐向下扩大,甚至累及颈部、四肢和躯干的肌肉。   3、咬肌痉挛:为单侧或双侧咀嚼肌的痉挛,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颌咬合障碍、磨牙和张口困难,三叉神经运动支病变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4、面瘫后遗症:表现为同侧面部表情肌的活动受限,同侧口角不自主抽动以及口角与眼睑的连带运动,依据确切的面瘫病史可以鉴别。

王景 2024-04-09阅读量101

怎么正确诊断鉴别面肌痉挛?&...

病请描述: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眼轮匝肌、表情肌、口轮匝肌)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面肌痉挛包括典型面肌痉挛和非典型面肌痉挛两种,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症状从眼睑开始,并逐渐向下发展累及面颊部表情肌等下部面肌,而非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从下部面肌开始,并逐渐向上发展最后累及眼睑及额肌。临床上非典型面肌痉挛较少,绝大多数都是典型面肌痉挛。面肌痉挛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略多于男性,但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面肌痉挛虽然大多位于一侧,但双侧面肌痉挛也并非罕见。   怎么诊断与鉴别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病人需要借助辅助检查予以明确,包括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卡马西平治疗试验。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和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或称为侧方扩散反应(lateral spread response,LSR)检测。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MRI,用以明确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还有助于了解面神经周围的血管分布。面肌痉挛病人在疾病的开始阶段一般都对卡马西平治疗有效(少部分病人可出现无效),因此,卡马西平治疗试验有助于诊断。   面肌痉挛的鉴别诊断面肌痉挛需要与双侧眼睑痉挛、梅杰综合征、咬肌痉挛、面瘫后遗症等面部肌张力障碍性疾病进行鉴别。   1、双侧眼睑痉挛:表现为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往往双侧眼睑同时起病,病人常表现睁眼困难和眼泪减少,随着病程延长,症状始终局限于双侧眼睑。   2、梅杰综合征:病人常常以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起病,但随着病程延长,会逐渐出现眼裂以下面肌的不自主抽动,表现为双侧面部不自主的异常动作,而且随着病情加重,肌肉痉挛的范围会逐渐向下扩大,甚至累及颈部、四肢和躯干的肌肉。   3、咬肌痉挛:为单侧或双侧咀嚼肌的痉挛,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颌咬合障碍、磨牙和张口困难,三叉神经运动支病变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4、面瘫后遗症:表现为同侧面部表情肌的活动受限,同侧口角不自主抽动以及口角与眼睑的连带运动,依据确切的面瘫病史可以鉴别。

王景 2024-04-02阅读量67

苏州治疗脑瘫的中医专家系列讲...

病请描述:    脑瘫是指患者脑部组织病变,发育不良引起的脑部综合症,表现为非进行性的运动、肌张力体态的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各有不同,患病后要及时治疗,中医调理脑瘫讲究辨证分型,把脑瘫分为5种类型,具体一起来看看吧。     1、气虚血瘀型     表现:患者常见筋脉拘急,上肢屈曲,下肢伸直,强屈伸则有疼痛感或有躯干四肢刺痛,或肢体萎软无力,竖头困难,面色苍白,自汗便清,舌质暗,脉涩无力。     治疗:宜补气活血祛瘀。     2、脾虚痰阻型     表现:患者常见肢体屈伸不利,手不能举,足不能立,语言不利,智力低下,涎出不禁,面色萎黄,肌肉消瘦 ,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腻,脉细弱。     治疗:宜健脾化痰。     3、肾精不足型     表现:患者常见四肢瘫痪,痿弱不用,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语音不清,囟门未闭,抬头或坐立困难,苔白,脉微细。     治疗:宜填补肾精。     4、肝肾阴虚型     表现:患者常见肢体瘫痪,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四肢抽搐,智能低下,生长发育迟缓,急躁易怒,舌质红,脉弦或弦细。     治疗:宜滋阴益肾,补血养肝。     5、虚风内动型     表现:患者常见肢体瘫痪,肢体不自主动作,多动不宁,坐立、行走困难或有抽搐发作,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舌红,苔白,脉细。     治疗:宜滋阴养血,柔肝息风。     自我介绍:     苏州哪里治疗脑瘫好?本人郭福新,是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苏州国医堂特需专家。曾在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西苑医院进修。国内第1批名老中医传承人之一,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医望闻问切 “四诊”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全国“养生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齐鲁名医陈克忠弟子。     坐诊时间:     每周“周一上午、周一下午、周三上午、周三下午,在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石门路特需门诊坐诊;周二上午 、周六上午,在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院专家门诊坐诊;周四在苏州国医堂名医工作室(园区店)坐诊,周五在苏州国医堂名医工作室(新区店)坐诊,患者还可通过视频看诊。

老中医郭福新 2024-03-19阅读量108

一例典型的新生儿色素失禁症

病请描述: 一、病例资料: 1.   病史及体查:      患儿女,生后日龄2天,因“生后发现四肢及胸腹部皮疹2天,抽搐10分钟”入院”。患儿系39周,第一胎第一产,剖宫产娩出,出生体重3100g,母孕期产检无异常。查体:生命征平稳,神志清楚,四肢及胸腹部密集水泡、斑片状皮肤破损,头顶部斑片状毛发缺失,头皮无缺损,心肺腹无特殊,神经系统阴性。母HIV、HBV、梅毒均阴性阴性。 2.   辅助检查:      血气分析、血常规、CRP、血生化正常、TORCH检查均正常。脑脊液(2次)常规及生化均正常。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2次)均阴性。     基因检查结果:(1)可以解释患者表型的致病性或疑似致病性变异:a)IKBKG基因:c.1136del(新生变异,致病);相关疾病:色素失调症(XLD),外胚层发育不良和免疫缺陷,1型(XLR)、免疫缺陷,33型(XLR)、自身炎症性疾病,全身性,X连锁遗传(XL)。(2)其他结果:a)MLPA结果:未发现受检者IKBKG基因存在大片段变异。b)经多重PCR扩增检测:未发现受检者IKBKG基因4~10号外显子存在缺失变异。      头颅MRI检查:1.右侧顶枕额叶多发斑片状异常信号影,考虑脑梗塞、感染所致?2.右侧顶枕叶脑沟内多发线状强化影,考虑脑膜炎?      NBNA评分:38分。      眼底筛查:正常;  3.  诊断及治疗情况:      本病例患儿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颅内感染,明确诊断为:色素失禁症。经过治疗11天皮疹临床好转,抽搐症状消失出院。 二、疾病复习: 1.  什么是色素失禁症?      色素失禁症(IP)又称Bloch-Sulzberger综合征,是一种X连锁显性遗传性多系统疾病,男胎多在宫内死亡。IP由IKBKG(也称NEMO)基因突变,致功能缺失所致。该基因编码一种调节蛋白IKK(NEMO),该蛋白可参与激活与细胞存活、炎症及免疫有关的基因新生儿色素失禁症的发生率为1/50,000~1/40,000。因男胎多在宫内死亡,故该病几乎仅见于女性,但偶有报道体细胞镶嵌或XXY核型(Klinefelter综合征)的男性患者。因为病变累及部位包括:皮肤、头发、指/趾甲及牙齿等,所以可认为IP是一种外胚层发育不良疾病。IP患儿的母亲可能无症状。母体的诊断可能延迟至分娩受累新生儿后。 2.  色素失禁症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变,无明显的基因型-表型关联。然而,特征性皮损几乎是所有IP患者的首发表现。临床表现为分阶段的线性皮疹,并且常伴牙齿、头发、指/趾甲和视网膜异常。约1/3的患者有眼部及神经系统异常。    (1).皮肤表现:       典型IP中,皮损见于女婴出生时或出生后几个月内,演变并经历4个相互重叠的特征性阶段。所有阶段可能同时存在,可能发生于宫内。第一阶段(水疱阶段):红斑状丘疹和水疱沿着Blaschko线呈线状分批出现,通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头几周发生,每批病损持续1~2周。大部分病例的躯干和四肢会出现规律分布的紧实小水泡或脓疱,基底通常为红色。这些皮损似乎沿Blaschko线分布,并持续数月;Blaschko线是皮肤及附生细胞迁移的胚胎学路径。在此阶段,患儿通常在常规全血细胞计数中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可能由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过度表达引起,其可能发生于IKBKG突变的情况下。这些表现可能持续至成年期。第二阶段(疣状阶段):角化过度的疣状丘疹或斑块呈线状或漩涡状排列。这一阶段,皮损逐渐呈丘疹样或结痂性(“疣样”),并仍然沿Blaschko线分布。该阶段通常持续数月,但也可能持续数年。并非所有患者都会经历该阶段。第三阶段(色素沉着阶段):出现“大理石花纹蛋糕状”的色素沉着过度皮纹。婴儿在6~12月龄时会出现褐色或灰褐色、线性或旋涡状斑疹。该阶段通常持续至青春期早期,大多数患者可持续至成年期。一些病例的斑疹会完全消退或进入所谓的第四阶段。第四阶段(萎缩阶段/色素减退阶段):色素沉着过度皮纹可能演变为色素沉着减少和萎缩的斑块或条纹。该阶段的特征是色素减退和轻微的皮肤萎缩性线性斑疹/斑块,常伴有脱发。大部分患者不会出现第四阶段。          (2).皮肤外表现:        包括牙齿、头发、指/趾甲和视网膜异常。约1/3的患者有眼部及神经系统异常。有报告指出IP患者存在免疫缺陷,但这种关联更常见于存在外胚层发育不良/免疫缺陷表型的患者,而非典型的IP患者。 3.  色素失禁症的诊断:     临床诊断依据:女性患者出现沿Blaschko线分布的典型阶段性皮疹。      次要诊断标准:包括牙齿、头发、眼部及神经系统异常及皮肤活检中典型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典型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包括:嗜酸细胞性海绵性水肿、含有嗜酸性粒细胞的表皮内水疱、表皮中凋亡的角质形成细胞)。晚期的病理改变虽然可能有支持临床诊断的特征,但其特异性较差。色素沉着期可见明显的黑色素失禁,真皮层可见大量噬黑色素细胞。       分子基因检测显示存在IKBKG功能缺失突变即可确定诊断。 4.    色素失禁症的治疗:       取决于皮肤及皮肤外病变的显著程度。早期水疱通常仅需要用柔和的去垢剂和润肤剂进行轻柔的创面护理。外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对严重炎症区域有帮助。早期进行小儿眼科评估和随访,以预防眼部并发症。所有患者还需接受牙科和神经科评估和随访。 5.   色素失禁症的预后:      没有合并明显眼部或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预后良好,预期寿命正常。皮肤、头发、牙齿异常为终身性。对于有神经系统或眼部病变的患者,其预后因病变的类型和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别。女性患者在受孕时将突变X等位基因传给下一代的概率为50%。因IP对男胎具有致死性,活产儿的预期风险比为:正常女婴、受累女婴、正常男婴各占约33%。偶有父亲将IP遗传给女儿的报道,因为父亲存在生殖细胞镶嵌。 三、讨论及分析:       本例患儿有典型的皮肤、头发表现、神经系统表现,有基因异常,诊断明确,未发现视网膜及指/趾甲异常。

周文 2024-03-08阅读量258

五旬女子反复癫痫发作竟是海绵...

病请描述:  说起肿瘤,尤其是生长在脑部的肿瘤,人们往往闻之色变。有一种脑部“肿瘤”,大家对其知之甚少,但其发病率却不低——这就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其实,海绵状血管瘤属血管畸形,并非肿瘤。   浙江的王阿姨因为海绵状血管瘤频繁癫痫发作,饱受折磨,在经过伽马刀、药物等治疗无果后,辗转求医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最终经功能神经外科特需专家杨忠旭教授手术治疗,成功切除“肿瘤”,转危为安,解除病痛。   海绵状血管瘤致反复癫痫发作   年过五旬的王阿姨于2022年8月份,在家中突发头晕,头晕发作时伴有恶心,“就感觉像中暑一样!”,并且全身乏力,无呕吐,无言语含糊等。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海绵状血管瘤。之后,王阿姨辗转求医,接受了DSA检查,伽马刀治疗,好转后出院。家人都以为王阿姨已经康复,但不曾想一年后,2023年9月份,王阿姨在与家人发生口角时再次突发头晕,并且伴有四肢抽搐,头晕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休息2-3分钟后可缓解。再次求医,接受药物对症治疗。自此开始,王阿姨频繁出现上述症状。后慕名求医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杨忠旭教授。   入院后,行海马MRI平扫+MRS+MRSI检查,MRS提示右侧海马Cho峰升高;扫及右侧颞叶深部(侧脑室颞角外下部)见一直径约15mm类圆形异常信号;右侧侧脑室颞角稍宽。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4年,曾因右侧颞部海绵状血管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2次。杨忠旭教授结合患者症状,病史,磁共振、脑电图等系列检查,考虑海绵状血管瘤及周围皮层为致癫灶。患者已经明确有反复出血史,手术指征明显,需行手术切除治疗,预防再次出血引起神经功能及癫痫等症状。   ▲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属血管畸形 并非肿瘤   杨忠旭教授介绍,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形似桑葚,由于血管造影检查时常无异常血管团的发现,故将其归类于隐匿型血管畸形。实际海绵状血管瘤并非真性肿瘤,而是属于脑血管畸形。之所以名字中带“瘤”,仅因为其形态像瘤而已。同样,“海绵状”也是依据其形态命名,因其“剖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有关该病的报告也日渐增多。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估计为0.5%~0.7%,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8%~15%。因部分患者无症状,故确诊病例人群发生率仍无法确知。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30~4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如脑皮层、基底节和脑干等部位(脑内病灶),以及中颅窝底、视网膜和头盖骨等部位(脑外病灶)。   而且,约 19% 的病例为多发病灶,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人常合并有身体其他脏器的血管瘤病灶。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癫痫(35.8%)、颅内出血(25.4%)、神经功能障碍(20.2%)和头痛(6.4%)。无临床症状者占12.1%,有的患者有一种以上的临床表现。如病变发生出血,则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有的海绵状血管瘤逐渐增大,产生占位效应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逐渐加重。临床病程变异较大,可以有急性或慢性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缓解期或进行性加重。   精准定位下 杨忠旭教授团队成功切除癫痫病灶   杨忠旭教授表示,此次手术,不但要切除海绵状状血管瘤,还需要切除与癫痫放电传播有关的区域及继发性致痫区域。合并癫痫的海绵状血管瘤,除切除血管瘤病变本身外,应尽可能一并吸除周围的含铁血黄素沉积带,并将癫痫放电皮层给予处理,这样方能获得更好的预后。   由于“血管瘤”位于右侧颞叶深部,极为接近脑干,稍有损伤后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手术存在较大风险和难度。杨忠旭教授团队经过认真地术前讨论,决定行神经电生理、皮层电刺激定位技术辅助下的癫痫灶切除术。   术中电生理监测、皮层电刺激定位技术共同协助下就等于为手术中病灶准确切除加上“双保险”。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可以监测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在最大程度保全功能的情况下更准确的切除病灶。皮层电刺激定位技术通过联合头皮电极所记录的脑电信号,可以在术中精准定位切除脑组织病变范围。 ▲ 杨忠旭教授在为患者手术   在征得家属同意后,1月20日上午,杨忠旭教授团队顺利为患者进行了手术。术中,杨忠旭教授严格沿瘤脑边界分离肿瘤,最终利用娴熟的解剖和显微技术将“血管瘤”在内的异常放电区域顺利切除。术后,王阿姨肢体活动正常,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头晕、呕吐、四肢抽搐等症状消失,目前已经康复出院。   杨忠旭教授提醒,由于海绵状血管瘤的血管结构不同于正常血管,没有内皮组织,非常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但其发病又比较隐匿,早期往往没有症状,多在成年后发病。有家族史的人群要提高警惕,进行必要的筛查。   手术切除病变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根本治疗方法。病灶反复小量出血、癫痫和重要功能区的占位效应,是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适应证的主要考虑因素。对于很小的病灶,也无症状的病例可以随访观察。对于一部分病例病灶部位不宜进行切除、无法耐受切除性手术的可以采用伽玛刀治疗。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3-05阅读量292

面肌痉挛的抽搐特征及治疗方法

病请描述:  日常生活中常会碰到眼皮或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的患者,由于大部分患者不痛不痒,认为只是影响面子问题,也就没有引起重视,王景教授介绍,针对面抽长时间得不到缓解的,应该重视是否面肌痉挛的发生,长期的面肌痉挛得不到治疗,除了影响其面子问题外,还可能影响到患者心理问题,严重的导致视力功能障碍。   面肌痉挛的面部抽搐特征:面肌痉挛以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为主要特征。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活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   抽搐程度不一,在紧张、情绪激动或疲劳时抽搐加重,安静或睡眠时消失。少数严重者,面肌抽搐可累及整个一侧面肌。抽搐多限于一侧,双侧者甚罕见。   在患者患上面部痉挛在早期症状一般会出现:脸部抽动,面肌痉挛一次抽搐短则数秒,长至十余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病人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工作或学习,严重影响着病人的身心健康。入眠后多数抽搐停止。   单侧抽动,双侧面肌痉挛者甚少见,若有往往是两侧先后起病,多一侧抽搐停止后,另一侧再发作,而且抽搐一侧轻另一侧较重,双侧同时发病、同时抽搐者未见报道。   面部疼痛,少数病人于抽搐时伴有面部轻度疼痛,个别病例可伴有同侧头痛、耳鸣。   口角抽动,病程初期多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渐缓慢地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但额肌较少累及。   面肌痉挛应与哪些面部疾病鉴别诊断:   面肌痉挛需要与双侧眼睑痉挛、梅杰综合征、咬肌痉挛、面瘫后遗症等面部肌张力障碍性疾病进行鉴别。   1、双侧眼睑痉挛:表现为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往往双侧眼睑同时起病,病人常表现睁眼困难和眼泪减少,随着病程延长,症状始终局限于双侧眼睑。   2、梅杰综合征:病人常常以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起病,但随着病程延长,会逐渐出现眼裂以下面肌的不自主抽动,表现为双侧面部不自主的异常动作,而且随着病情加重,肌肉痉挛的范围会逐渐向下扩大,甚至累及颈部、四肢和躯干的肌肉。   3、咬肌痉挛:为单侧或双侧咀嚼肌的痉挛,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颌咬合障碍、磨牙和张口困难,三叉神经运动支病变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4、面瘫后遗症:表现为同侧面部表情肌的活动受限,同侧口角不自主抽动以及口角与眼睑的连带运动,依据确切的面瘫病史可以鉴别。   提醒:明确诊断,才能找到适合的治疗方法。   目前临床中,对于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有三种,第一种药物治疗,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之类的抗癫痫药物和甲钴胺,谷维素之类的B族维生素,但治疗疗效比较有限,控制症状的效果会比较差;第二种针灸或肉毒素,针灸就是直接在脸上操作,对面部神经进行扎针,扎到神经上,对神经轻度的破坏,形成轻度面瘫;肉毒素(美容针):类似封闭的效果,面神经封闭,自然就不抽不跳了,但它们的控制时间比较短,两三个月不超过半年;第三种手术,显微血管减压术,就是在耳后开颅,把责任血管和相应的面神经之间置入神经垫棉隔开,是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

王景 2024-02-04阅读量173

脑膜瘤手术治疗原则有哪些?

病请描述:  大多数的脑膜瘤是良性的,也就是说不会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而且生长缓慢。但不要因为脑膜瘤是良性的,就忽视它的存在。脑肿瘤的大小与预后有很大的关系。肿瘤小,对其周围结构影响小,易全部切除,治愈率高。反之,全切机会低,预后不良。故出现脑肿瘤相似的症状,应及早诊治。   患上脑膜瘤到底应该怎么治疗?   脑膜瘤基本上没有特别好的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原则上趁肿瘤比较小的时候,及早治疗,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也会小一些。   意外查出脑膜瘤,不管有没有症状,都要做手术吗?   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烈,核磁、CT等检查已经非常普及了,有的人只是体检,或者因为其他疾病做头部核磁时,意外发现脑膜瘤,但实际上患者完全没有症状。   那么,意外发现脑膜瘤,是否需要马上做手术,要根据脑瘤的大小、位置、生长速度,以及是否合并脑水肿,是否出现症状,比如头晕、头痛,来综合判断。意外发现脑膜瘤,绝大多数患者早晚还是得手术,具体手术的时机应该找经验丰富的医生来判断。   脑膜瘤患者出现哪些症状就说明要手术了?   只要脑膜瘤引起了症状,就需要尽快手术。脑膜瘤引起的症状非常多,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比如有的肿瘤很大,会导致脑内压增高,出现颅内压高的表现,比如头痛、恶心、呕吐。但通常脑膜瘤引起颅内压高的问题时,表明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脑膜瘤还会引发癫痫,也就是俗话说的“羊癫疯”,患者会突然四肢抽搐,意识丧失、口吐白沫、小便失禁等症状。   脑膜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原则上应争取完全切除,并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脑膜与骨质,以期根治。脑膜瘤大多属良性,如能早期诊断,在肿瘤尚未使用周围的脑组织与重要颅神经、血管受到损害之前手术,应能达到全切除的目的。但是有一部分晚期肿瘤,尤其是深部脑膜瘤,肿瘤巨大,与神经、血管、脑干及丘脑下部粘连大紧,或将这些神经、血管包围不易分离,这种情况下,不可勉强从事全切除术,以免加重脑和颅神经损伤以及引起术中大出血的危险,甚至招致病入死亡或严重残废。脑膜瘤的手术原则是:控制出血,保护脑功能,争取全切除。对无法全切除的病人,则可行肿瘤次全切除或分次手术,以免造成严重残废或死亡。

赵天智 2024-01-26阅读量129

【在线答疑】面部抽搐一定是面...

病请描述:  颅神经疾病专家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我今年61岁,两周前出现右脸部位,眼皮,不定时抽搐,有时眼皮上下抽,有时在脸部抽,没有疼痛感,这是情况需要治疗吗?”   王景教授介绍:从患者的描述,这种情况可以先观察,不需要处理,毕竟抽搐的时间太短,我们常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但多数情况下由于用眼过度,或睡眠不做导致,注意休息就可以,不需要特殊处理,避免用眼过度。   患者疑问:现在是脸部偶尔抽搐,嘴角旁边抽搐。   王景教授介绍:目前患者出现面部抽搐的时间太短,症状显现不明显,暂时不能做任何的诊断,由于面肌痉挛的诊断是需要症状学的表现来诊断,需要病史,需要很长时间,因为这类病人是由于血管压迫神经所导致,是先天性的,并不是后天形成的,因此先观察就可以。   实上,诊断面肌痉挛,问诊和做表情相当重要。通常,医生会让患者快速做睁眼-闭眼;龇牙以及不断鼓起等动作,其实是在检查面神经5个分支的功能。如果患者不能做好这些动作,就说明相应的面神经功能有问题。医生再结合患者讲述的患病过程和症状,大致就可以推断是不是面肌痉挛了。   但是,由于94%的面肌痉挛都是从眼皮跳动开始的,如何才能知道这是真正的面肌痉挛,还是单纯的眼皮跳?时间是最好的检验方法。因此,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告诉患者三个月后再来复查,看抽动范围有没有扩大到嘴角脖子等部位。如何三个月内病情进展很快,就不要等到三个月,患者要尽快再次就诊。   可是,毕竟等三个月很难受,有没有什么方法立马就能确诊呢?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靠医生看到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患者仍需要进行头颅磁共振检查。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有专门针对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检查方法(3D-TOF和FIESTA检查序列)。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也应该行头颅磁共振平扫检查,其目的在于:(1)了解有无导致继发性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AVM)、颅底畸形等;(2)明确有无与面神经存在解剖接触的血管,显示出血管的类别、粗细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   有这些症状者要警惕患面肌痉挛,应及早到正规医院检查诊治:   1.以一侧眼睑开始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随着时间延长可扩展至同侧面部的其他面肌,伴有口角抽搐极为常见;   2.抽搐反复发作,自己不能控制,多在情绪激动、紧张、劳累或与人交谈时加重;   3.严重者山治会睁眼困难、口角歪斜,无法正常工作或学习;   据统计,临床上有85%的面肌痉挛患者在治疗上存在误区,如盲目轻信广告、迷信一些偏方等,还有些患者及家属害怕进行手术治疗,造成久病不愈,患者十分痛苦。   面肌痉挛的鉴别诊断:   面肌痉挛需要与双侧眼睑痉挛、梅杰综合征、咬肌痉挛、面瘫后遗症等面部肌张力障碍性疾病进行鉴别。   1.双侧眼睑痉挛:表现为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往往双侧眼睑同时起病,患者常表现睁眼困难和眼泪减少,随着病程延长,症状始终局限于双侧眼睑;   2.梅杰综合征:患者常常以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起病,但随着病程延长,会逐渐出现眼裂一下面肌的不自主抽动,表现为双侧面部不自主的异常动作,而且随着病情加重,肌肉痉挛的范围会逐渐向下扩大,甚至累计颈部、四肢及躯干的肌肉;   3.咬肌痉挛:为单侧或双侧咀嚼肌的痉挛,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颌咬合障碍、磨牙和张口困难,三叉神经运动支病变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4.面瘫后遗症:表现为同侧面部表情肌的活动受限,同侧口角不自主抽动以及口角与眼睑的连带运动,依据确切的面瘫病史可鉴别。

王景 2024-01-23阅读量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