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腹部 > 肝臭 > 内容

肝臭内容

苏州治疗失眠的中医系列讲堂(...

病请描述: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扰,晚上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睡觉感觉很累,连做梦也是累人的梦;每天凌晨就醒了,之后就再也睡不着了……失眠是很多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不少人到处寻找苏州哪个老中医治疗失眠好,失眠该怎么治疗,那本篇文章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先辨清患者证型,进选药开方。     中医辨证论治失眠     1、痰热扰心型     主要表现:患者常见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容易受到惊吓、面红气粗、便秘尿赤,口苦,甚至会神志失常、狂躁妄动、经常胡言乱语、一会哭一会笑、舌红苔黄、痰黄稠。     治疗上应选择清热化痰、镇静的药物。     2、肝郁化火型     主要表现:患者常见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易入睡,入睡后也会多梦易惊醒,还伴有胸胁胀满、饮食不佳、口苦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疗上应选择疏肝泻火、安神的药物。     3、心脾两虚型     主要表现:患者常见失眠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再睡、面色少华、心悸神疲、纳食差、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疗上应选择养血安神的药物。     4、心肾不交型     主要表现:患者常见心烦失眠,心烦心悸,头晕耳鸣,健忘,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     治疗上应选择滋阴补肾、降火安神的药物。     5、心胆气虚型     主要表现:患者常见不寐多梦,易惊醒,头晕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质苍白,脉弦细。     治疗上应选择补气、养血、安神的药物。     6、瘀血内阻型     主要表现:患者常见失眠、胸痛头痛、心悸口渴、烦躁不安,面黑,舌质偏暗,舌底静脉粗,多有瘀点。     治疗上应选择活血逐瘀、镇静安神的药物。     7、肝血不足型     主要表现:患者常见失眠多梦、头晕目眩、面色无华、两目干涩、咽干口燥,舌质红。     治疗上应选择滋补肝肾、养血柔肝的药物。     8、阴虚内热型     主要表现:患者常见失眠、易怒、口渴、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尿黄、大便干燥、舌红、苔少、脉搏细。     治疗上应选择滋阴降火、宁心安神的药物。     9、心火亢盛型     主要表现:患者常见失眠、心烦、发热、口渴、便秘、尿黄、严重者会经常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甚至是咯血等,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治疗上应选择滋阴降火、宁心安神的药物。     10、胃气失和型     主要表现:患者失眠,或伴随食滞不化,出现腹痛或便秘现象,出现嗳腐酸臭,大便不爽,大便臭,舌苔腻,脉滑。     治疗上应选择健脾补气的药物。     自我介绍:     得了失眠怎么办?本人苏州国医堂郭福新,也是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苏州国医堂特需专家。曾在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西苑医院进修。国内第1批名老中医传承人之一,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医望闻问切 “四诊”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全国“养生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齐鲁名医陈克忠弟子。     坐诊时间:     每周“周一上午、周一下午、周三上午、周三下午,在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石门路特需门诊坐诊;周二上午 、周六上午,在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院专家门诊坐诊;周四在苏州国医堂名医工作室(园区店)坐诊,周五在苏州国医堂名医工作室(新区店)坐诊,患者还可通过视频看诊。

老中医郭福新 2024-04-07阅读量68

长期口臭,可能是这4种疾病的...

病请描述:口腔科三大常见病:牙周病、龋齿、口臭。严格来说,口臭不能算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挥发性硫化物是引起口臭的主要物质。 根据气味来源,口臭可以分为口源性口臭、非口源性口臭。不同原因引起的口臭,气味也不一样,口源性口臭通常是臭鸡蛋味,而非口源性口臭的“变化”就比较多,可能会出现氨水味、酸臭味、粪臭味等等。今天,让我们好好了解下这个“折磨”很多人几十年的问题! 口源性口臭 约90%的口臭问题都是口源性口臭,主要由各种口腔疾病引起,包括牙周炎、龋齿、舌苔厚重、口腔溃疡、牙结石等。 牙龈出血、牙周病口腔疾病患者的口腔内更容易滋生细菌,食物残渣经细菌发酵分解产生吲哚、硫酸基、胺类等物质,最终导致口臭。口腔内口臭的形成过程与牙周病类似,临床上的口臭患者常常伴有明显的牙周组织炎症。 增加挥发性硫化物的产生是舌苔形成口臭的重要因素,舌苔越厚,口臭越明显。舌背(舌的上面)面积大,表面的乳头状结构会滞留大量的食物残渣和细菌,独特的微生态为产臭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促使口臭的形成。 非口源性口臭 口腔以外器官引起的口臭约占总体的10%,鼻炎、扁桃体炎、肺炎、慢性肾病、糖尿病、胃食管反流病、消化不良、便秘等都是可能原因。胃食管反流病口臭是胃食管反流疾病较为常见的外在表征之一,约40%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都存在口臭的情况。胃食管反流物会损伤食管黏膜并引起炎症,还会造成口咽部感染,病变部位的厌氧菌及兼性厌氧菌会产生臭味,经口腔呼出,形成口臭。 胃食管反流病 扁桃体炎据Rio等人的实验证明: 扁桃体炎患者罹出现口臭的几率会增加10 倍。腭扁桃体存在隐窝,生存其中的厌氧菌将唾液、脱落的上皮细胞、食物残渣中的有机营养物腐败降解,产生的含硫氨基酸经细菌酶再次分解代谢,形成挥发性硫化物而引起口臭。 肝病硫化氨基酸经转氨基作用产生硫化物,其在血液和气体中的含量一般很低。肝损伤会使硫化合物无法被正常代谢,聚集在体内,部分会经循环系统从肺呼出,导致口臭。 非口源性口臭的病因及相关挥发物2-甲基硫是肝病性口臭的重要代谢产物,肝细胞损伤患者会呼出一种发霉或有轻微粪臭味的含硫化合物气体。 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在国内的感染率极高(近50%),是导致口臭的可能病因之一,大多数牙周健康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经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能够缓解口臭症状。幽门螺旋杆菌能够产生硫化氢、甲硫醇,而作为其致病因素之一的尿毒酶可以分解尿素产生氨,这些都是口臭气体的主要成分。 口臭如何自测? 这2个小方法,简单易用 我国口臭的发生率约为27.5%,差不多每4个人就有一个口臭。自从戴了口罩,有多少人发现,自己的嘴巴居然这么臭? 很多人都有口臭,自己却不知道,该怎么自测?方法一:双手捂住鼻子和嘴巴,手心留一个小空间,深呼一口气后迅速闻一下,如果有难闻的异味,那就是存在口臭。方法二:用舌头的中段舔一下手腕,干了后闻一下,如果气味难闻,可能存在口臭。 消除口臭? 找到原因是关键! 很多人被口臭困扰,尝试很多方法都得不到解决,比如漱口水、抑菌牙膏之类。作为一种日常操作,做好口腔的清洁很重要,但仅靠清洁无法解决口臭的问题,需要找到原因,进行针对性防治。 扁桃体炎、消化道及呼吸道疾病等都可能导致口臭,如果存在这些疾病要积极治疗。鼻炎、鼻窦炎也可能引起口臭,特别是儿童,也要尽早处理。解决牙结石、牙龈袋、龋洞、牙齿残根等口腔问题,是缓解口臭的有效方法。很多人口臭严重是舌苔问题,刷牙时用刮舌器或牙刷清洁舌苔,可以缓解细菌引起的口臭。 最后要说的是,口臭的原因不能瞎猜,还是建议去口腔科进行检查,有些口腔医院还设有专门的口臭门诊,对症治疗才能“药到病除”。 参考文献 [1]张羽,陈曦,冯希平. 胃肠道疾病与口臭的关系[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4(6):703-706. DOI:10.7518/gjkq.2014.06.021. [2]唐纯. 病理性口臭的非口源性病因[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2,39(5):689-692. DOI:10.3969/j.issn.1673-5749.2012.05.036. [3]李含薇,张若文,任嘉宝,等. 清除舌苔对口臭程度的影响[J].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0,20(6):351-352,336. [4]钱孝先. 口臭和脂肪性肝病有什么关系?[J]. 肝博士,2023(3):45-46. [5]崔志汉. 口臭原因及其防治[J]. 家庭医学,2001(6):19. DOI:10.3969/j.issn.1001-0203.2001.06.022. [6]于康. 口臭的原因[J]. 健康博览,2022(8):41-42. [7]刘萍,范亚贤. 口源性口臭的原因分析[J]. 北京口腔医学,2003,11(3):148-149,185. DOI:10.3969/j.issn.1006-673X.2003.03.010.

健康资讯 2023-10-20阅读量623

苏州看宫颈癌的中医系列讲堂(...

病请描述:宫颈癌是人体常见的癌瘤之一,不但在女性生殖器官癌瘤中占首位,而且是女性各种恶性肿瘤中比较多见的癌瘤,那么得了宫颈癌怎么办,中医辨证论治效果不错,下面来看看中医对各种证型的治疗吧。 1、肝郁气滞型 表现:情志抑郁,胸胁胀满,小腹疼痛,白带量多,阴道流血夹有瘀块,口苦咽干,舌质黯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治疗:宜疏肝理气,解毒散结。 2、湿热瘀毒型 表现:身重体倦,下腹疼痛,白带量多,或黄白相间、如脓性、如米泔水,秽臭难闻,脘闷纳差,尿黄便干,舌质黯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或滑数。  治疗:宜清热利湿,解毒化瘀。 3、脾肾阳虚型 表现:神疲乏力,腰膝冷痛,带下量多,质稀薄,或有阴道流血,量多,小腹坠胀,纳差,便溏或先干后溏,舌体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宜温肾健脾,清热解毒。  4、肝肾阴虚型  表现:头晕目眩,腰酸,耳鸣,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手足心热,白带量多,时有阴道流血,便秘,咽干舌燥,舌红少苔或光剥,或有裂纹,脉弦细。  治疗:宜滋补肝肾,清热解毒。 自我介绍: 得了宫颈癌怎么办?本人王应兰,是江苏省第二中医院中医妇科主任中医师、教授,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曾跟随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学习。曾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分会常务委员。在40余年的中医临床工作中并参与省级科研课题研究,也参与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外事带教工作。 坐诊时间: 目前,本人每周四上午在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妇科门诊出诊,每周三上午在苏州国医堂新区店、周三下午在苏州国医堂吴中店、周五上午在苏州国医堂相城店出诊,大家可以通过微医健康平台提前预约挂号。

王应兰 2023-07-19阅读量261

苏州看腹泻的中医专家系列讲堂...

病请描述:    慢性腹泻是一种对身心健康危害比较大的肠胃疾病,而且容易反复发作,导致患者消化不良、营养吸收不良,从而导致身体素质逐渐降低,增大发生其他疾病的几率。那么苏州哪里治疗慢性腹泻好,不用慌,中医治疗慢性腹泻很有经验,分为四种证型,下面来一起看看。     1、寒湿中阻型     表现:患者常见身重乏力、恶寒怕风、腹部凉痛、食欲不振、肠鸣不适、脘腹闷胀、小便清少等症状。     治疗:应选择具有温化寒湿、健脾助运等作用的药物治疗。     2、大肠湿热型     表现:患者常见腹部绞痛、泻下不爽、便黄臭秽、肛门灼热、口苦口黏、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泻下急迫等症状。     治疗:应选择具有调理肠胃、清化湿热等作用的药物治疗。     3、食积停滞型     表现:患者常见暴食腹泻,大便有臭鸡蛋味、嗳气反酸、腹部疼痛、泻后症轻、恶心、不思饮食、腹胀拒按等症状。     治疗:应选择具有消食导滞、健脾益胃等作用的药物治疗。     4、肝郁脾虚型     表现:腹痛而泻、生气恼怒后症状加重,泻后痛缓、两胁胀痛、胸胁胀满、反酸吐水、嗳气纳少、肠鸣矢气等症状。     治疗:应选择具有舒肝健脾、缓痛止泻等作用的药物治疗。     自我介绍:     苏州哪里治疗慢性腹泻好?本人秦化珍,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消化医学中心】主任中医师,苏州国医堂特需专家,消化系统疑难病专家。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近五十年,具有系统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治愈病人无数。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巧治百病》等书籍。     坐诊时间:     每周三上午,在苏州国医堂名医工作室(新区店)坐诊,每周三下午,在苏州国医堂名医工作室(吴中店)坐诊。

秦化珍 2023-07-17阅读量212

千古名方“乌梅丸...

病请描述:1.源流         乌梅丸首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如下:“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虫上入其膈:故烦,须曳复至,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下利”。 2.组成 《伤寒论》中记载“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夜,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常用处方剂量(汤剂): 乌梅30g,细辛3g,肉桂5~10g,党参12~15g,制附片10g,黄柏6~10g,黄连6~10g,干姜10~15g,川椒6g,当归10~12g。 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3.方解         该方原为仲景治疗蛔厥、久痢而设,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川椒、桂枝、人参、黄柏共计十味药组成,辅以苦酒、米饭、蜜,辛甘合法,寒热共投,补泻兼施。后世医家多以“蛔得酸则安,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作解,乌梅作君药,取其至酸之味,更以苦酒浸之,顺其曲直之性,酸以安蛔;干姜、细辛、当归、附子、川椒、桂枝辛以伏蛔,黄连、黄柏苦以下蛔,又因蛔虫致脾胃虚弱,以人参培补正气,共奏安蛔复厥,补虚温中之效。将乌梅与米同蒸,以养胃益虚,炼蜜为丸,使全方效缓而力专,效持而毒减。         从清代以来,以柯琴为代表的医家将乌梅丸称为厥阴主方,认为乌梅味酸,入足厥阴肝经,能生津液,涵养肝脏,收敛相火。其花苞于盛冬,其果结于初春,秉冬令之水精及春令生发之气,故可使生气上达,浮热自降。乌梅味酸补肝体,其生发之性适肝用,故以之为君药。该方虽寒热并用,实则以郁热为标,以厥阴脏寒为本。全方实则重在温阳,辛温之药味多而重。《伤寒贯珠集》将乌梅丸纳入《厥阴温法十条》中,秦伯未亦在《谦斋医学讲稿》中提到“本方治肝脏正气虚弱而寒热错杂之证……但性质毕竟偏温,以寒重者为宜”。以干姜、附子、肉桂温在下在内之寒,肉桂、川椒、细辛、附子温补肝阳。《丹溪手镜》认为细辛可温脏散寒,石顽谓其能散浮热,正合乌梅丸方证。         在临床应用时,王建明常用肉桂替代桂枝,因为肉桂能补阳助火,温里散寒,引火归元,温阳行气,更适宜治疗肝阳虚寒,虚火上炎的上热下寒之证。经过文献考证后发现,仲景所述“桂枝”实为樟科植物肉桂的枝皮,近似于如今的肉桂。肉桂与黄连配伍,寓交泰丸升阳气,泻阴火之意。附子、干姜、川椒、肉桂、细辛五味热药温阳散寒,益肝之用。人参益肝气,乌梅、当归补肝之体;佐以黄连、黄柏苦寒之剂,清泻郁滞相火。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篇,原为蛔厥、久利而设,清代柯琴将其称为厥阴主方。本期简单从乌梅丸的源流、组成、方解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之后将重点介绍王建明教授对于乌梅丸的临床应用经验。期待大家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何清湖编.现代名医用方心得[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6:132 [2]田淑霄,平脉辩证相濡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06:24 [3]焦树德.焦树德方药心得(下册)[M].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181-182. [4]傅延龄.伤寒论研究大辞典新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07.695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注:具体中药治疗请遵医嘱。本文仅用于医学科普,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王建明 2023-06-20阅读量3731

升降散

病请描述:升降散 对温病的治疗,历代创立了许多有效方药,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宝库。在诸多方药中,本书首推杨栗山之升降散。杨氏以升降散为治温总方,其余14方,皆升降散之加减。对杨氏治温15方,蒲辅周先生甚为赏识,于《蒲辅周医疗经验集》中悉予转录。赵绍琴老师对升降散倍加赞誉,加减灵活,应用极广。我受老师影响,应用升降散也颇多,疗效确切。 余用升降散,主要掌握郁热这一关键,而不囿于温病一端。 (一)组成、主治龚廷贤《万病回春·瘟疫门》有:“内府仙方”一首:“僵蚕二两,姜黄、蝉蜕各二钱半,大黄四两,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病。大人服一丸,小儿减半,蜜水调服,立愈。”杨栗山于《伤寒温疫条辨》云:“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量服法,名为赔赈散,予更其名曰升降散。”“炼蜜丸又名太极丸。”改后之升降散为: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钱,川大黄生四钱,合研匀。病轻者分四次服,最重者分二次服。黄酒两盅,蜜一两,调匀冷服。 杨氏将其列为治温15方之总方,主治病证计有:“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此方主之。如头痛眩晕,胸膈胀闷,心腹疼痛,呕哕吐食者;如内烧作渴,上吐下泻,身不发热者;如憎寒壮热,一身骨节酸痛,饮水无度者;如四肢厥冷,身凉如冰,而气喷如火,烦躁不宁者;如身热如火,烦渴引饮,头面浮肿,其大如斗者;如咽喉肿痛,痰涎涌盛,滴水不能咽者;如遍身红肿发块如瘤者;如斑疹杂出,有似丹毒风疮者;如胸高胁起胀痛,呕如血汁者;如血从口鼻出或目出,或牙缝出、毛孔出者;如血从大便出甚如烂瓜肉,屋漏水者;如小便涩淋如血滴点作疼不可忍者;如小便不通,大便火泻无度,腹痛肠鸣如雷者;如便清泻白,足重难移者;如肉筋惕者;如舌卷囊缩,或舌出寸许,绞扰不住,音声不出者;如谵语狂乱,不省人事,如醉如痴者;如头痛如破,腰痛如折,满面红肿,目不能开者;如热盛神昏,形如醉人,哭笑无常;如手舞足蹈,见神见鬼,似疯癫狂祟者;如误服发汗之药变为亡阳之证而发狂叫跳,或昏不识人者。外证不同,受邪不一,凡未曾服过他药者,无论十日、半月、一月,但服此散,无不辄效也。”升降散所治计约70余证,包括了叶氏所说的卫气营血各个传变阶段的病变。以其受邪则一,故皆予升降散治之。 (二)用僵蚕、蝉蜕的意义升降散以僵蚕为君,辛咸性平,气味俱薄,轻浮而升,善能升清散火,祛风除湿,清热解郁,为阳中之阳。蝉蜕为臣,甘咸性寒,升浮宣透,可清热解表,宣毒透达,为阳中之阴。二药皆升而不霸,无助热化燥、逼汗伤阴之弊。温病的本质是郁热。“火郁发之”,务使郁伏于里之热邪透达于外而解,这就是治温病三字诀中的“透”。僵蚕、蝉蜕,二药皆升浮宣透,故可透达郁热。温病初起之表证,皆是热郁阳遏不达所致,故温病初起,僵蚕、蝉蜕即可用之。若热邪深陷气分乃至血分,其热邪闭郁的程度更重,虽已无表证,亦当透达郁热。僵蚕、蝉蜕功在疏透郁热,非为表证之专设,故杨氏治温15方中皆用之,充分体现了透邪外达贯穿于温病治疗的始终这一学术见解。张锡纯为近代温病名家,以善用白虎著称。其治温病共列九方,除治温病阴伤之滋阴清燥汤、滋阴固下汤二方外,其余七方,皆用蝉蜕,也体现了透邪外达的原则。张氏于《衷中参西录》中,并未提及《伤寒温疫条辨》,或未见此书,然其见解,与杨氏如出一辙。张氏除用蝉蜕透散之外,更随症加用薄荷、连翘等,助其透散之力。 (三)用姜黄的意义温病本质是郁热。热邪何以被郁?关键在于气机郁滞,郁热外出之路不畅。欲使郁热得以透达于外而解,必须展布气机。姜黄气辛味苦性寒,善能行气活血解郁。气机畅达,热乃透发。杨氏15方中,计有升降散、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增损大柴胡汤四方用姜黄,其余各方未用。温病本质是郁热,毫无疑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气滞,基于此,姜黄皆可用之,不必删去。 (四)用大黄的意义大黄苦寒降泄,清热泻火,通腑逐瘀,擅降浊阴,推陈致新。温病乃里有郁热,故用大黄以清热泻火,使里热下趋而解。僵蚕、蝉蜕透热;姜黄行气血而调畅气机,以利热邪外达;大黄降泄,使热下趋。四药性味虽然各异,但都是集中解决郁热这一主要矛盾。 郁热是各种温病、各个传变阶段的共同本质,所以升降散为治温之总方。 1、温病表证阶段用大黄问题温病初起,表证未解,何以遽用大黄,不虑其引邪入里乎?答曰:温病初起之表证,实乃里之郁热使然,与伤寒邪客肌表不同,虽有表证,实无表邪,只有里热清,表证始解。其邪本不在表而在里,也就不存在什么引邪入里的问题。或问:到气才可清气,何以初起即用气分药?曰:大黄为治阳明热结之要药,毫无疑问,应属气分药。但温病初起并不忌用,恰恰说明温病初起就是郁热在里,而且是以气分热盛为主要病变。卫分证只不过是个里热之标象而已,不存在什么卫分阶段,也就不存在清气法的上限问题。所以,初起即用大黄清泄其在里之热,叶氏治风温,屡用栀子豉汤,亦不拘于自己所说的上限,而是全力清透里热。 2、邪犯上焦用大黄问题吴氏三焦治则,强调治上勿犯中下,何以温病初起邪犯上焦即用大黄?曰:吴氏三焦治则,貌似法度森严,实则胶柱刻板,脱离实际。里热炽盛,燔灼三焦,充斥内外,何以局限于上焦,而中下二焦毫无干系?温病始终以热郁气分为主要病变环节,故有的医家强调,阳明为病温之渊薮,主以白虎、承气二法,正是此理,何以能画地为牢,把治上勿犯中下当成戒律。总缘对温病之郁热在里这一本质认识不真、不切、不敢始即率尔撤其里热,故尔层层设防,步步退却,仍未脱却先表后里之禁锢,惟恐引邪深陷。还是杨栗山认识得透彻,曰:“伤寒以发表为先,温病以清里为主,此一着最为紧要关隘。”若囿于“先解其表,乃攻其里,此大谬也。”热与糟粕相结,“开导其里热,里热除而表证自解矣。”何其透彻,快哉。 3、温病下利用大黄问题大黄为治疗热结阳明之主药,有燥屎而大便鞕,或热结旁流,大黄为必用之品。若温病尚无热结,或伴有下利,升降散中之大黄还用否?曰:仍当用之。大黄非专为燥屎而设,有以泄热而用者,有以解毒而用者,有以祛瘀逐痰而用者,有以疏泄结气而用者。杨栗山于《伤寒温疫条辨·卷三·大便自利》项下云:“若温病怫热内盛,发热烦渴,小便色赤,大便自利,升降散主之。”“内热甚而利不止,燥闷狂乱者,增损三黄石膏汤加酒大黄,腹满痛更加之。”温病下利,乃里热下迫所致。其利,色当深褐,味当臭秽,或如酱,或如藕泥,或脓血杂下,或如烂肉,可日下数行、数十行,乃至百余行。撤其里热,下利自止,非必下证悉具方下之。故有“温病下不嫌早”之说。至于大黄用量,可据症情而斟酌,总以热邪下泄之路通畅为宜。 (五)升降散加减温病由于郁热程度、兼夹邪气、邪袭病位、正气强弱等诸多不同,因而应用升降散时,尚须依据具体情况,灵活加减。因湿遏热郁者,加茵陈、滑石、佩兰、菖蒲等;温邪袭肺者,加豆豉、栀子、连翘、薄荷、牛蒡子等;情志怫逆致热郁者,加玫瑰花、代代花、绿萼梅、川楝子等;瘀血致郁者,加赤芍、丹皮、桃仁、红花、紫草等;痰浊蕴阻而热郁者,加瓜蒌、川贝、黛蛤散、杏仁、竹沥等;食积中阻热郁者,加三仙、鸡内金、炒枳壳、焦槟榔等;阳明腑实热瘀者,加芒硝、枳实;郁热重者,加石膏、知母、黄芩等;热郁津伤者,加芦根、花粉、石斛等;气血两燔者,加石膏、知母、黄芩、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等;热郁兼气虚者,加西洋参、生芪、山药等;肝经郁热上扰者,加桑叶、菊花、苦丁茶、胆草、栀子、石决明等。总之,加减颇多,应用甚广。 (六)新加升降散余用升降散,恒加豆豉10克,栀子7克,连翘15克,薄荷4克,助其清透之力,名之曰新加升降散。 1、加栀子、豆豉,乃受叶天士治风温诸案之启发。上焦心肺所居,包括卫气营血各个传变阶段。上焦气机畅达,则郁伏之热可透达于外而解;若气机窒塞,则逼热入营,出现逆传心包。所以,解决好气分郁热至为关键。栀子豉汤,辛开苦降,宣泄胸膈郁热之主方。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已露热淫心营之端倪;胸中窒、心中结痛,乃气机窒塞不通,此时若不辛以开郁,宣畅气机,必逼热入营,出现神昏谵语或狂躁。所以升降散加栀子豉汤,增其宣泄郁热之力。 2、重用连翘者,受张锡纯之启发。张氏称连翘“升浮宣散,流通气血,治十二经血凝气聚”;“治外感风热,用至一两必能出汗,且发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绵长。”张氏曾治一少年风温初得,俾单用连翘一两煎汤服,彻夜微汗,翌晨病若失。余取其清热解毒,入心经且散热结,升浮宣散,透热外达。 3、少加薄荷者,取其辛凉宣散,辛以解郁,疏风热而外达。凡郁热者,不论外感内伤、内外儿妇各科,余皆以此方化裁,颇觉得心应手。 本文摘自《火郁发之》

杨磊 2023-05-15阅读量681

四大法宝除“口苦...

病请描述:在当代的快节奏生活里,无论是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还是学习压力,都默默培养着人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主要体现在未食用苦味食物的情况下自觉口中味苦,常出现于早晨起床、午觉醒来的时候,甚至还有半夜因为口苦而失眠的症状。那如何解决这个症状呢?首先得正确认识“口苦”。 1.揭开“口苦”的误区面纱 1.1口苦不等于上火,不可盲目喝凉茶 或许很多人都认为“口苦”就是上火引起的,常在口苦的时候喝凉茶试图缓解,有时或许有效,有时却越喝越苦,还容易导致腹胀腹泻,这是因为口苦不等于上火,一概而论盲目喝凉茶对于原本脾胃虚寒的患者就容易导致胃痛、腹泻等症状。 口苦的原因除了脏腑失调,还有以下三种原因:第一,口腔疾病。不洁的卫生习惯诱发的牙周炎、牙龈炎、龋齿等口腔疾病,破坏了口腔环境,口腔不清洁出现口苦。因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饭后漱口避免食物嵌塞发酵。第二,药物作用。口苦的症状随着服药出现,停药缓解,则需及时就医视情况替换或停用药物。第三,女性妊娠期激素水平不稳定。怀孕期间激素水平不是很稳定,主观味觉受到影响,也可能出现口苦,属于生理现象可自行缓解。 1.2口苦也分“热”与“寒” 《脉因证治》曰:“胆热则口苦,口苦亦有肝虚寒者”,此文提及的口苦即分为热性和寒性,需对症辨别“热、寒”。热性口苦常表现为口干口苦,兼有口气臭秽,渴欲饮水,大便难解甚或便秘,舌质红或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寒性口苦则表现为口苦不干,渴不思饮,或喜热饮,口中多涎唾,手足不温,食冷则易便溏,夜晚加重,舌苔多白滑或白腻,或白腻呈灰黑色,舌质偏淡,或淡白胖嫩,舌边多齿痕。 1.3各脏腑失调均可引起口苦 《黄帝内经》首提口苦,于《素问·瘦论》言:“肝气热,则胆泻,口苦”,虽口苦主要责之肝胆,由于烦躁发火,肝气上逆,肝胆火旺,胆汁上溢出现口苦。但中医讲究整体观念,五脏六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肝气的正常疏泄运行,协调脾胃的消化工作,反之脾胃若是超负荷工作,食物在体内堆积而生湿热,则会影响到肝胆而出现口苦;而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则味觉发生改变,也会出现口苦;肾水不足,肝木失养,疏泄失常,同样会引起口苦。故脾胃、心、肾均可导致口苦症状。 2.法宝一:辨证食养,各显神通 2.1菊槐绿茶饮(《中国药膳》) 组成:菊花、槐花、绿茶各3克。 用法:将菊花、槐花、绿茶置于茶杯中,用150ml沸水冲泡加盖5-10分钟,每日1次。 适用人群:肝胆郁热证患者,出现口苦咽干,渴喜冷饮,心烦易怒,头痛头晕,目赤肿痛,小便黄,大便干等症状。 2.2清爽茶(《常用特色药膳技术指南(第一批)》) 组成:干荷叶3克,鲜荷叶10克,生山楂5克,普洱茶2克。 用法:将荷叶、山楂洗净、切丝,备用;将荷叶丝、山楂丝、普洱茶放入茶壶中用少量沸水冲洗摇晃数次后,迅速将沸水倒出以洗茶;再将沸水倒入茶壶中,加盖,浸泡10分钟后即可饮用。待茶水饮尽,加入沸水再次浸泡续饮即可。 适用人群:脾胃湿热证患者,出现口苦口黏,腹胀,胃口差,大便积滞不爽等症状。 2.3干姜粥(《寿世青编》) 组成:白(粳)米200克,干姜30克,高良姜30克。 用法:先取干姜、高良姜洗净,入2000ml水煎煮20分钟,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同煮为粥。每日1~2次温食。 适用人群:脾胃阳虚证患者,出现口苦,口中多清冷涎唾,脘腹冷痛,四肢不温,遇寒加重等症状。 2.4竹叶枣仁茶(《慎斋遗书》) 组成:淡竹叶、炒酸枣仁各5克。 做法:将炒酸枣仁捣碎,再将淡竹叶、炒酸枣仁置于茶杯中,用150ml沸水冲泡加盖5-10分钟,每日1次。 适用人群:心火上炎证患者,出现口苦口干,口舌生疮、口腔溃疡,心胸烦热,失眠,小便短黄等症状。 3.法宝二:穴位经络,调畅气机 3.1按揉穴位 情志不畅,消化不良食积化热,心火旺盛常会出现口苦的症状,可对应按揉以下穴位来缓解口苦的症状。 ①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是肝经的原穴,可以疏理肝气、调畅情志。位于足背侧,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 ②内庭穴:属足阳明胃经,是胃经的荥穴,可以帮助消化,清降胃热。位于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③劳宫穴:属手厥阴心包经,是心包经的荥穴,用于清心火。位于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3.2拍打胆经 胆经循行经过大腿小腿外侧,即裤子外缝处。手握虚掌从大腿拍打至脚踝处, 每天拍200-300下,有利于促进胆经的循行,缓解口苦的症状,同时也利于减少腿部外侧的脂肪。 4.法宝三:精神调适,宁神定气 除了以上的食养和穴位经络调理方法,精神的调适实则更为重要。《医学心悟》言:“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宁神定气、情志调畅则肝气疏泄正常,就相当于早高峰时一路绿灯,畅通无阻;心烦懊恼则肝气郁结,郁而化热,整个身体被堵的水泄不通,久而久之出现口苦的症状。 遇到的事情所引起的情绪来源于自身对这件事的定义,冷静分析内因和外因,权衡利弊,接受能接受的,改变能改变的,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世事,会收获健康,甚或是意想不到的惊喜。如果情绪自我难以调理,可以借助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的帮助,严重者可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 5.法宝四:起居有常,健康生活 规律的起居生活习惯对口苦症状的缓解也不可忽视。根据子午流注图,胆经的循行时间为“子时”即晚上23点-1点,在23点前入睡有利于肝胆的排毒,帮助机体推陈出新,同时更有利于快速进入深睡眠,保持充足的高质量睡眠,缓解身心疲劳。胃经的循行时间为“辰时”,即早晨7点-9点,因而晨起在这段时间吃早餐胆囊排空胆汁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口苦也会缓解。如果不吃早餐,胆囊内胆汁经过一晚上的贮存导致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而引起胆固醇沉积,逐渐形成胆结石,甚者进展为胆囊炎、胆囊癌等疾病。 总之,口苦原因多种,如一段时间调养口苦仍然不能缓解者,请及时诊治。

陶艳艳 2023-05-12阅读量968

男性阴囊潮湿不可忽视

病请描述:阴囊潮湿为男科常见病症,主要以男性阴囊及其周围部位潮湿多汗、温度异常、异味甚至瘙痒为特点。既可以作为患者主诉单独出现,又可伴见于阳痿、早泄、遗精、少弱精症、精索静脉曲张、前列腺疾病等多种病症。引起阴囊潮湿的原因比较多,(1)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经常大量饮酒,爱吃辛辣食物等,湿热内生;(2)久坐、内裤较紧或材质不透气,阴囊长期处于被挤压、紧闭的环境中,密不透气;阴囊处不洁净,细菌滋生,出现瘙痒;(3)疾病因素:继发于慢性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阴囊湿疹、睾丸炎、精囊炎等疾病;(4)其他:精神长期紧张、情绪变化起伏较大、药物过敏、缺乏维生素等。中医认为阴囊潮湿属“阴汗证”范畴,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心主汗,阴囊属肝,脾主运化水谷,肺通调水道,肾主五液,因此病位虽在阴囊局部,却与心、肝、脾、肺、肾密切相关。故汗出潮湿只是表象,脏腑病变才是其根本原因。【分型论治】1.肝经湿热证:现代人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或辛辣刺激,易致湿热内蕴,且男性多好烟酒,其湿邪亦为从阳化热者居多,故临床肝经湿热证比较常见。湿热蕴结肝胆,循经下注阴器,逼津外泄,发为阴汗。主要表现为阴囊潮湿黏腻,气味腥甚则臭秽,或有瘙痒感,同时可伴有口苦口黏、小便短赤、尿频尿急等症状,或大便黏腻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当清热利湿。以龙胆泻肝汤加减。2.肾阳虚衰证:素体肾阳虚衰,或房事不节,或久病及肾,肾阳受损,不能化湿,发为阴汗,主要表现为阴囊湿冷,多伴性欲减退或阳痿早泄,小便清长,怕冷,腰膝酸软等,舌淡,苔薄白,脉细。治当温阳化湿,以安肾丸加减。3.阴虚火旺证:肾阴不足,阴不制阳,虚火内灼,迫津外泄,发为阴汗。主要表现为阴囊潮湿,为阵发性,不黏腻,多伴有性欲亢进、早泄。或伴有失眠多梦,容易烦躁,口干口渴等。舌淡,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治当滋阴降火。以知柏地黄丸加减。4.寒湿凝滞证:久居湿地或坐卧湿处,寒湿内侵,阻遏阳气,又兼湿邪浸渍,主要表现为阴囊湿冷,或有瘙痒,或伴阳痿,或纳少、便溏,身重肢倦,舌胖大,苔白腻,脉濡缓。治当温化寒湿。以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加减。5.气滞血瘀证:久坐,导致局部血行不畅,日久成瘀化热,津随热泄,主要表现为阴囊潮湿伴有会阴部胀痛,或坠痛,活动后症状可减轻,坐久可加重。舌暗,苔薄黄,脉弦涩。治当理气活血化瘀,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注:(1)要注意排查病因,治疗原发病(2)阴囊潮湿病因复杂,治疗不可见汗便止汗(3)组方根据病情及时调整,防止太过寒凉而伤正;防止太过燥热而伤阴。

何军琴 2023-03-27阅读量1241

苏州哪里治疗失眠好?中医辨证...

病请描述:    大家好,我是老中医郭福新,上一篇文章给大家分享了中医治疗失眠的优势,大家还是比较关心苏州哪个老中医治疗失眠好,中医具体是怎么治疗失眠的,那本篇文章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先辨清患者证型,进选药开方。     中医辨证论治失眠     1、痰热扰心型     主要表现:患者常见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容易受到惊吓、面红气粗、便秘尿赤,口苦,甚至会神志失常、狂躁妄动、经常胡言乱语、一会哭一会笑、舌红苔黄、痰黄稠。     治疗上应选择清热化痰、镇惊的药物。     2、肝郁化火型     主要表现:患者常见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易入睡,入睡后也会多梦易惊醒,还伴有胸胁胀满、饮食不佳、口苦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疗上应选择疏肝泻火、安神的药物。     3、心脾两虚型     主要表现:患者常见失眠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再睡、面色少华、心悸神疲、纳食差、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疗上应选择养血安神的药物。     4、心肾不交型     主要表现:患者常见心烦失眠,心烦心悸,头晕耳鸣,健忘,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     治疗上应选择滋阴补肾、降火安神的药物。     5、心胆气虚型     主要表现:患者常见不寐多梦,易惊醒,头晕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质苍白,脉弦细。     治疗上应选择补气、养血、安神的药物。     6、瘀血内阻型     主要表现:患者常见失眠、胸痛头痛、心悸口渴、烦躁不安,面黑,舌质偏暗,舌底静脉粗,多有瘀点。     治疗上应选择活血逐瘀、镇静安神的药物。     7、肝血不足型     主要表现:患者常见失眠多梦、头晕目眩、面色无华、两目干涩、咽干口燥,舌质红。     治疗上应选择滋补肝肾、养血柔肝的药物。     8、阴虚内热型     主要表现:患者常见失眠、易怒、口渴、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尿黄、大便干燥、舌红、苔少、脉搏细。     治疗上应选择滋阴降火、宁心安神的药物。     9、心火亢盛型     主要表现:患者常见失眠、心烦、发热、口渴、便秘、尿黄、严重者会经常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甚至是咯血等,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治疗上应选择滋阴降火、宁心安神的药物。     10、胃气失和型     主要表现:患者失眠,或伴随食滞不化,出现腹痛或便秘现象,出现嗳腐酸臭,大便不爽,大便臭,舌苔腻,脉滑。     治疗上应选择健脾补气的药物。     自我介绍:     苏州哪里治疗失眠好?本人郭福新,是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苏州国医堂特需专家。曾在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西苑医院进修。国内第1批名老中医传承人之一,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医望闻问切 “四诊”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全国“养生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齐鲁名医陈克忠弟子。     坐诊时间:     每周“周一上午、周一下午、周三上午、周三下午,在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石门路特需门诊坐诊;周二上午 、周六上午,在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院专家门诊坐诊;周四上午,在苏州国医堂名医工作室(园区店)坐诊,周四下午,在苏州国医堂名医工作室(相城店)坐诊,周五上午,在苏州国医堂名医工作室(新区店)坐诊,还可通过视频看诊,大家可以在微医健康平台提前预约挂号。

老中医郭福新 2023-02-07阅读量346

它埋没千年,却因六经欲解时而...

病请描述:它埋没千年,却因六经欲解时而再创辉煌  导读  一度被认为是驱虫良方,而被埋没千年之久,鲜有人用来治疗其他疾病。龙砂医学流派顾植山教授从六经欲解时入手,充分阐释了乌梅丸真正的战斗力,在临床上征服了无数病魔!让我们一起来从厥阴病欲解时看乌梅丸的运用! 乌梅丸出于《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说:“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隔,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后世医家意会《伤寒》、《金匮》条文,奉乌梅丸为治蛔专方,如成无己、尤在泾。历版高等中医院校教材《方剂学》将乌梅丸立于“驱虫剂”条目下,将该方功效定位于驱虫治蛔,大大局限了该方的临床应用。 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 《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故病至厥阴,两阴交尽,由阴出阳,若阴阳气不相顺接,则阳气难出,阴阳失调。 《诸病源候论》云“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与上则热,阴并与下则寒”,故寒热错杂。 《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故患者常有以寒热错杂,虚火上炎证,如四肢厥冷,巅顶疼痛,口干,心烦失眠,躁动不宁等。 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认为,自然界的阴阳气不是静态的比对,而是具有盛衰变化周期的节律运动,古人将自然界阴阳气的盛衰变化理解为一种周期性的“离合”运动,气化阴阳的离合过程形成开、阖、枢三种状态,由开、阖、枢三种动态的“气”升降出入往来变化而生万物。阴阳各有开阖枢,就产生了三阴三阳六气。中医学中根据气化的不同时空状态,依据三阴三阳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行辨证论治的方法,习称“六经辨证”。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厥阴为阴之“阖”,两阴交尽,由阴出阳。顾植山认为,厥阴病病机为枢机不利,阴阳气不相顺接;病象为寒热错杂,乌梅丸应该是厥阴病的主方。 历代医家对乌梅丸评述,或拘泥“蛔厥”,褒贬不一。清代伤寒大家舒驰远甚至认为乌梅丸“杂乱无章,不足为法”,更发出“乌梅丸不中之方,不论属虚属实,皆不可主也。”之论述。清代以来也有医家认为乌梅丸是厥阴病之主方。 譬如,柯琴说:“乌梅丸为厥阴病之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也”“小柴胡为少阳主方,乌梅为厥阴主方。……”。吴鞠通认为:“乌梅丸为寒热刚柔同用,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陈修园在《金匮要略浅注》中说:“肝病治法,悉备于乌梅丸之中也。”其“味备酸甘焦苦,性兼调补助益,统厥阴体用而并治之。” 柯氏在《名医方论》中方解乌梅丸云:“肾者肝之母,椒附以温肾,则火有所归,肝得所养,是固其本,肝欲散,细辛干姜辛以散之,肝藏血,桂枝当归引血归经也,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以人参,调其中气。” 乌梅丸重用乌梅,因乌梅酸平,入厥阴肝经,一则伏其所主,二则张志聪在《本草崇原》中说乌梅“得东方之木味,放花于冬,成熟于夏,是禀冬令之精,而得春生之上达也。”方中细辛、干姜、附子、蜀椒、桂枝以温下寒,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以辛甘之品以助阳复,黄连、黄柏以清上热,全方酸苦辛甘并投,寒温兼用。因此全方从厥阴病机立法,随机增损,寒温同施,诸药相伍,搭配得当,故可奏效。 “厥阴病欲解时”的忽视 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理论基础是三阴三阳六经辨证体系;而目前多数研究伤寒者,拘泥于方证对应研究,忽视了仲景创作《伤寒论》基于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更忽视了“六经欲解时”。 顾植山认为,《伤寒论》“六经欲解时”,源于“开阖枢”的时间定位。三阴三阳的“开阖枢”时间定位,可以在临床应用上得到验证。 张志聪说:“此论六经之病欲解,务随天气所主之时而愈也。……天之六淫,伤人六气,而天气所主之时,又助人之六气者也。”陈修园《伤寒论浅注·卷一·辨太阳病脉证篇》言:“察阴阳之数,既可推其病愈之日,而六经之病欲解,亦可于其所旺时推测而知之。……邪欲退正欲复,得天气之助,值旺时而解矣。……以见天之六淫,能伤人之正气;而天之十二时,又能助人之正气也。” 顾植山认为,厥阴为两阴交尽,由阴出阳之时间节点,正如柯琴所说,为“阴之初尽,即是阳之初生”,厥阴有其特殊性,如“得天气之助”,邪退正复,“值旺时而解矣”,则病愈;如不能“得天气之助”而“值旺时而解”,则疾病不能向愈或逆传少阴转为危重,故其厥阴欲解时的临床意义尤为突出。 顾植山教授多年醉心五运六气研究,对仲景三阴三阳六经理论别有会心,擅于运用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指导临床,注重抓“厥阴病欲解时”时机,尤其善用乌梅丸。 很多处于厥阴欲解时的疑难病症,运用乌梅丸屡获良效,从临床实践看,该方确实是一个奇方。临床各种疑难杂病,但见在下半夜1-3点(丑时至卯时)间出现相关症状或症状加重者,皆可选择乌梅丸奏效。 兹举基于“厥阴病欲解时”运用乌梅丸验案4则,以为佐证。   胃脘痛案 刘某,男,78岁,2008年10月25日初诊。 患者既往有肠息肉手术史,刻下每于夜间2-3点胃脘痛已有一月余,痛时剧烈,被痛醒,四肢不温,纳谷尚可,大便难解,舌中有小裂纹,苔黄厚腻,脉弦虚大。 处方:炒乌梅15g,熟附片(先煎)10g,北细辛(先煎)6g,川桂枝10g,川花椒6g,淡干姜6g,潞党参12g,炒当归10g,川雅连10g,炒黄柏10g。5剂,每日一剂,水煎服,首剂夜间服。 10月30日复诊,诉服药1剂胃痛即止,原大便难亦有所缓解,黄厚苔已退,脉细弦。原方微调,减川雅连为6g,加肉苁蓉20g,再进9剂,随访胃痛未再犯,大便亦调畅。   盗汗案 刘某,女,25岁,2009年8月20日初诊。 患者近3月出现盗汗,以下半夜为甚,平素易感冒,稍活动多汗出,胸闷,腹胀,口干,五心烦热,舌苔黄腻,脉短偏数。 处方:炒乌梅20g,川雅连10g,炒黄柏6g,熟附片(先煎)3g,紫油桂(后下)3g,北细辛(先煎)3g,炒川椒3g,淡干姜5g,西当归6g,上绵芪15g,生熟地(各)10g,炒黄芩10g,7剂,每日一剂,水煎服,首剂夜间服。 8月25日复诊,服药3剂盗汗即止,胸闷腹胀亦消,睡眠、口干、五心烦热均好转。   失眠案 居某,女,44岁,2012年4月15日初诊。 主诉失眠10余年,反复失眠,入睡困难,或寐而多梦,下半夜易醒,反复口腔溃疡,脱发,舌质红,苔黄厚腻,脉细弦。 处方:炒乌梅24g,炒川连6g,炒黄柏6g,熟附片(先煎)5g,北细辛(先煎)5g,川桂枝8g,炒川椒3g,淡干姜3g,潞党参10g,炒当归10g,7剂,每日一剂,水煎服,首剂夜间服。 4月22日复诊,服上方后失眠好转。针对口腔溃疡上方微调,加上绵芪20g上于术10g紫油桂(后下)2g,7剂。随访服药后10余年之失眠顽疾已愈,口腔溃疡亦消,脱发亦好转。   磨牙案 王某,男,33岁,2011年9月27日初诊。 夜寐磨牙多年,常于下半夜1-4点发生,余无特殊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小弦。 处方:炒乌梅20g,熟附片(先煎)4g,北细辛(先煎)4g,川花椒3g,淡干姜3g,川黄连6g,炒黄柏6g,潞党参10g,炒当归10g,川桂枝10g,北五味6g,7剂,每日1剂,水煎服,首剂夜间服。 10月18日二诊,夜间磨牙已有减轻,近期小便较频,上方微调,加益智仁10g怀山药15g台乌药10g紫油桂(后下)2g,7剂。10月25日三诊,夜间磨牙已消失,小便亦调。 顾植山从“厥阴病欲解时”运用乌梅丸的效案、奇案,不胜枚举。此外,从各位龙砂医学流派传承人跟师顾植山学习后,运用乌梅丸的临床反馈信息看,临床但见在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出现相关症状,各种病症,没有明显的实热、燥热等与厥阴病相反症象者;或在厥阴风木当值运气时段,皆可使用乌梅丸。 临床体会若同时兼见厥逆、口干等厥阴病特征者,收效把握更大,往往一剂中的,曾忆起顾师治疗一吕姓老年男性,苦于后背部燥热多年,每于下半夜发生,痛苦不堪,西医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遍访国内名医诊治,不能收效,顾师仅根据“下半夜发生”这一特点,果断选择乌梅丸,一剂药即治愈多年顽疾。 乌梅丸成了一首屡试不爽的奇方,良方,验方。“第三届龙砂医学国际论坛论论文汇编”中收录了部分顾师弟子临证学用乌梅丸的有效验案,从“汇编”所载录医案看,该方临床运用涉及肺系、心系、肝胆等各系统,有用乌梅丸加减治疗高血压、扩张性心肌病、失眠、毛发脱落、哮喘、结肠炎、下半夜咳嗽、呼衰亡阳出汗、黄疸伴皮肤搔痒等,不能一一罗列。

杨磊 2022-10-29阅读量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