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手脱皮 > 内容

手脱皮内容

举手之劳养脾胃!每天举手30...

病请描述:据统计,全球约5亿人患有胃病,中国就有1.2亿,可以说是“胃病大国”了。 而提到了胃,就不得不说下脾,在中医看来,脾胃是一对好搭档。 如果把胃比作粮仓,脾就是运输公司。我们吃下去的食物会在胃里初步研磨、消化,之后,由脾进行再次消化,去掉其中的糟粕,把“精华”——营养物质转运到全身。 所以,如果胃功能不好,脾的运输能力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常喝冷饮、吃生的蔬菜,寒气很容易进入体内,伤及脾胃;而饥一顿饱一顿,饮食不节制,对脾胃伤害也很大;此外,我们常说“忧伤脾”,发脾气、生闷气,都会损害脾的健康。 那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脾胃好不好?其实,身体的一些迹象都会告诉你。 01 你的脾胃好或差 自查一下就知道 气色黯淡、脸色发黄 如果脾的气和津液不足,就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以致于整个人看起来有点“萎黄”,这正是脾虚的表现。 鼻头红、黄、黑 鼻头及鼻翼发红的话,可能是脾胃有热证,而且是实热,这样的人一般饭量都很大,但吃完容易饥饿。 另外,如果鼻子发黄,则反映脾胃的阳气不足,可能是吃太多凉性食物造成的。 当鼻头发黑,这可能是预示脾胃或者其它脏腑病情已经到了严重的地步,最好去医院检查治疗。 嘴唇没有血色 《黄帝内经》中提到:口唇者,脾之官也。说的就是透过嘴唇可以看出脾胃的问题。 通常,脾胃好的人,嘴唇都较为红润、干湿适度。反之,嘴唇干燥,经常脱皮,缺乏血色等,都表明此人脾胃不太好。 睡觉爱流口水 中医有言:“脾主涎”,所以说,脾之水、脾之气就是通过这个“涎”表现出来。 一个人脾气充足了,涎液才能正常工作,帮助我们吞咽和消化食物。如果脾气虚弱,“口水”就不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睡觉时会溢出来。 经常便秘 脾胃运化能力差,不能将营养物质运输到各个脏器,导致大肠缺乏动力,造成便秘。 02 养脾胃就是养生命 要想脾胃好,三分靠治,七分靠养。 但养脾胃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在生活方式上做些改变,另外,做些简单的运动加以调理。 吃对食物,规律饮食 快节奏的生活,也要按时按量吃饭,这是保养脾胃的第一步。 此外,正值炎炎夏日,要想养好脾胃,一定要改掉不恰当的消暑方式,比如饭前吃冷饮。冷饮有收缩胃内血管、减少消化液分泌的作用,对消化很不利。 由于黄色食物在五行中与脾对应,夏季常吃黄豆、南瓜、马铃薯、玉米、香蕉等,可促进脾胃健康。 单举手臂,可调脾胃 中医认为,调养脾胃的关键,是要顺应各脏器气机的变化规律。 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说的是食物经胃部腐熟,需要下行进入小肠来进行下一步的消化吸收,脾气则把食物精华上输于肺,再输布于其他组织器官。 通过脾胃升降有序的运化,全身才能得到足够的滋养。 八段锦中记载的单举手臂这个动作,正是利用这一机理,对于调节脾胃很有用处。 做法: 1.站好,两腿膝盖稍微弯曲,两只手掌心向上,捧在小腹前。 2.左手翻掌,往上举,右手翻掌向右胯的旁边下按。 3.两掌一上一下撑开,同时两腿站直,把整个身体拉伸开。 4.一次维持2秒即可,两手回到原来的状态,合于小腹前,全身放松。 5.一套完成后,换为右手来一遍,重复30次。 注意事项:手臂上举时要缓缓吸气,小腹微收,而手臂下落时要慢慢呼气,小腹微松。 爱笑的你,脾胃都不会太差 不良的情绪会影响到肝的调节功能,而“肝气犯胃”、“肝气乘脾”说的就是肝气会影响到脾胃。 当你生气、焦虑时,胃会和脸一样由于充血而发红;当你悲伤、沮丧时,胃会变得苍白,减少胃液的分泌。 所以,平时多笑一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更是“十年少”的法宝哦! 闲来无事举个手,好脾胃这就上门来~

陈利红护士 2018-07-07阅读量8565

化妆品别美了面子伤了健康

病请描述:   近日,欧莱雅、迪奥等洋品牌口红,在美国被检测含铅超标,报告显示,三分之一的口红含铅量超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糖果含铅量标准—0.1ppm。安全化妆品运动组织认为,尽管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并未制定口红的含铅量标准,但口红如同糖果,可被人体直接吸收,因此糖果含铅量标准适用于口红。     记者从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获悉,铅超标洋口红未在武汉销售,本地的消费者可以放心了,但是关于化妆品使用安全的问题再一次敲响了警钟。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吴纪园     在化妆品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必备品的今天,我们对它的成分和含量了解得太少,相反我们受到它的侵害却太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专家的指导下,更加安全合理地使用化妆品,让美丽与健康同行。口红:     看清成分在有效期内使用         李小姐是一名小学老师,平时喜欢化点淡妆,但是口红是她每天必不可少的东西。无论上班还是在家里,她都要搽一点。最近,她发现口唇干裂,还有脱皮的现象,而且是越用口红症状越严重。于是,连忙到医院咨询就诊。专家一看她用的口红,发现有几支都过了保质期,这样长期使用易引起口唇疾病。     专家提醒:     1)选用优质口红,并注意保质期。劣质口红往往本身就含有许多有害成分,过期口红也会变质,产生有害物质,故一旦口红变质则应坚决弃用。     2)口红应尽量少与外界接触,用后应立即将盖拧紧,不能暴露在空气中,最好低温保存。     3)化妆后要注意及时卸妆。     看看口红的真实面目:口红主要成分是羊毛脂、蜡质、染料、香精等。羊毛脂是一种天然动物脂肪,含胆固醇、羊毛固醇和甘油脂,能渗入皮肤。染料和香精等成分更是复杂,这些物质均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导致口唇干裂、唇皮剥落,影响口唇的本质美。此外,长期不分时间、地点涂口红还会殃及全身的健康。口红中羊毛脂和蜡质都有较强的吸附性,会将环境中的尘埃、细菌、病毒及一些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吸附在口唇黏膜上,这不仅有可能引发过敏,而且这些附着在唇面的有害物质会随人们喝水、进食而进入口中,被机体吸收,危害健康。一般在家中尽量不用口红,化妆外出回家后,一定要及时清洗口唇,以防已经沾上的有害物质进入口中。尤其是在用餐前一定要选用清洁的面巾纸擦去口红,如果在外应酬,可在餐后再补妆。尤其要注意的是,大人不要给小女孩抹口红,因为小孩口唇黏膜柔嫩,对有毒物质的吸收更容易。         护肤品:     过敏性皮肤悠着点用         26岁的王小姐是外企职员,听朋友介绍了几款新护肤品,她高高兴兴地买回家赶快往脸上搽,结果第二天开始觉得脸上有点痒,还长出了小红疹,到医院就诊,原来是用新的护肤品而引起的过敏性皮炎。     专家提醒:     1)皮肤容易过敏的人,应尽量选择成分简单,色泽、气味清淡的护肤化妆品。对已知过敏的化妆品,包括同类产品应避免再次使用。必要时可通过皮肤斑贴实验找出致敏物质。     2)在选择新品牌的护肤品时,最好先在手背上或手臂内侧或耳根处反复试涂几次,待一段时间后皮肤未出现过敏反应再使用。     门诊中常见的化妆品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是接触性皮炎,即指皮肤黏膜接触外界某些物质后,主要在接触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性皮肤病。根据发病机理,它又被分为两类:过敏和刺激性皮炎,其中过敏性皮炎更为常见。经化妆品皮肤过敏实验,明确以下3种物质可以引起过敏反应,它们是防腐剂、芳香化合物、色素。许多女性常常以香味浓淡作为衡量化妆品理想与否的标准,其实,香料只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化妆品气味上的需求而使用的添加剂,在护肤方面不仅不起作用,反而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香料成分越复杂,用量越大,刺激越重,越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和光敏反应。     引起皮肤痤疮的化妆品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某些高营养的油脂膏霜类化妆品和有污染的化妆品,高营养物质如氨基酸和毛囊内淤积的分泌物,可成为细菌等微生物的培养基,使细菌大量繁殖进入毛孔,从而使炎症发生与发展;易堵塞毛孔的粉底,粉质化妆品中由于添加的原料含有有害金属元素如汞、铅、砷,或使用了大量研细的钛白粉,也会阻塞毛孔引起痤疮样皮肤损害;乳剂中油包水冷霜较之水包油霜剂更易堵塞毛孔。另外,使用过了保质期的化妆品,也易发生毛囊炎等皮肤感染。         药物化妆品:     使用适可而止         莉莉的脸最近半年又痒又干,有红疹出现,用了很多药物化妆品,都是一开始用时效果很好,但一段时间后皮肤就会越来越痒。所以她在选择化妆品上就特别精心,但即使这样,也还是没有什么化妆品能让她平稳地用上半个月。后来她干脆抹起了“皮炎平”,仍然是两天好三天坏,最近瘙痒加重了,让她完全无法入眠。医生说,她得的是一种非常难治的皮肤病——激素依赖性皮炎。     专家提醒:     1)选用药物化妆品,一定要结合个人的全面情况,应明确自己皮肤病变的性质、原因,掌握所选化妆品中药物成分的性能与效果,对症下“药”。     2)某些特殊的药用化妆品,应当在皮肤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对皮肤特别娇嫩的年轻女性及儿童、孕妇来讲,使用药物化妆品要慎之又慎。     长期使用药物化妆品也是有一定弊端的。药物都有毒性,在治疗各种皮肤疾病的同时,药物性化妆品不可避免地会对皮肤产生一定的刺激,且这种刺激与化妆品中所含药性成分的浓度含量成正比。如含维生素甲酸的化妆品,用量过大时会使皮肤出现灼热、脱屑、瘙痒等症。有的年轻人乱用营养性药物霜,甚至将皮炎平当化妆品,结果痤疮越来越多,这就是激素在作怪。     像可的松、强的松之类的药物是绝对不能在化妆品中添加的,长期使用会使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干燥紧绷、瘙痒、面部菌群失调,即我们常说的激素依赖性皮炎,大量或长时间的使用,还有可能引起肾上腺功能抑制,造成内分泌紊乱。市场上推出的多种掺有少量激素的护肤脂、霜、膏,短时间应用有较好的疗效,但时间一长,皮肤的毛病就出来了,皮炎、感染、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萎缩、多毛症、敏感等。         收敛水:     过度使用伤害皮肤         张女士皮肤很好,就是特别爱出油,到了夏季脸上总是“油光油光”,让她烦恼不已。因此,张女士特别喜欢用收缩水,甚至每天装一小瓶在包包里面,只要一发现出油了,就拿出来搽在脸上。直到最近,她发现自己脸部毛孔变大,还出现了脱皮现象,这才慌着来医院就诊。医生告诉她,过度依赖收缩水伤害了原本健康的皮肤。     专家提醒:     1)使用收敛水一定要有节制,否则会伤害皮肤。     2)对于肌肤非常容易出油,总感到非使用收敛水不可的人,专家建议一天最多使用两次,千万不要每次觉得脸部出油时就搽收敛水。     3)如果你已经因为过度清洗或使用太多收敛水而造成皮肤干燥的情况,可以搽一些不含油的滋润保湿液缓解症状。     日常皮肤护理中,很多女性朋友长时间采用这样的一套基本程序:首先使用洗面奶或香皂清洁肌肤,然后用收敛水吸干脸上的油脂,接着搽上滋润液松弛紧绷脆弱的肌肤,最后再涂上收敛性产品。特别是偏油性皮肤的女性经常会一天内反复使用收缩水,一感到脸上又出油了,就赶紧涂收缩水,把它当成阻止出油的“尚方宝剑”。事实上,收敛剂(即收缩化妆水)通常含有酒精成分,它可清除污物及油脂,暂时收缩毛孔,并给你一种舒服的紧绷感。但是紧绷并不代表干净,在每日的基础保养中,常用收缩水会使毛孔慢慢变大,因为收缩水会使皮质分泌增加,一旦皮肤排泄不了,自然要增大毛孔。所以,长期使用会使皮肤干燥、脱屑甚至脱水。想从根本上减少皮肤油脂,可以通过内服一些平衡代谢的中药,少吃甜食和多油的食物。        相关链接         化妆品使用安全手册         ①不要使用变质的化妆品     化妆品中含有脂肪、蛋白质等物质,时间长了容易变质或被细菌感染。化妆品应选用新鲜的,一般在3至6个月内用完,并贮存在阴凉干燥处。     ②不要使用劣质化妆品     为防止化妆品中的有毒物质如水银及致癌物质的危害,应选用经国家检验部门批准的优质产品。     ③要防止过敏反应     在使用一种新的产品前,要在皮肤柔软的部位如上臂内侧先做皮肤试验,无发红发痒等反应时再用。一旦发现化妆品对自己皮肤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用。     ④应根据气候使用不同类型的化妆品     寒冷干燥的冬天宜用含油性大的化妆品,春夏秋宜用水分大的化妆品。     ⑤少女要选用专用化妆品     一般不要使用香水、香粉、口红等美容化妆品。     ⑥化妆品避免吃进体内     化妆品只供外用,避免吃进体内。为慎重起见,最好在饮食前擦去口红,以免随食物进入体内。     ⑦睡眠前要卸妆     睡眠时应将皮肤上涂的化妆品洗去,不要涂着化妆品入睡。     ⑧选用适当化妆品     如油性皮肤应选用水包油型的霜剂,干性皮肤应选择油包水性的脂剂。

吴纪园 2018-07-04阅读量8287

小儿发热

病请描述:  怎样判断小儿发热??  发热是婴幼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许多疾病在一开始时就表现为发热。在门诊接诊时,我们会时常看到有些家长用手摸一摸孩子的头,摸一摸孩子的手心,感到皮肤发烫,就认为孩子是发烧了。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的体温超过37℃就是发热了。其实,这种认识并不完全正确。安徽省儿童医院呼吸内科华山  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36℃~37℃,如超过37.4℃可以认为是发热。不过,小儿的体温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常常是可以出现一些波动的。比如在傍晚,小儿的体温往往比清晨高一些。小儿进食、哭闹和运动后,体温也会暂时升高。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原因,也会造成体温高一些。这种暂时的、幅度不大的体温波动,只要小儿一般情况良好,精神活泼,没有其它的症状和体征,一般不认为是病态。  有些孩子经常出现手足心发热。有的家长一拉孩子的手,发现手心很热就认为孩子是发烧了,盲目地给予退热药。其实,小儿的手足心热并不一定就是体温高。如果测一下体温,很可能在正常范围。孩子手足心热,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是因为阴虚火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孩子有“虚火”。这种情况不宜使用退热剂,而应该让孩子多饮水,多吃青菜和水果,也可以经常用菊花泡水频饮。  对确认发热的孩子,要分析发热的原因,判断是感染所致的发热,还是其它因素所引起的发热。并且要注意观察发热的热型和伴随的其它症状,以便及早做出正确诊断。    小儿发热就一定是病重的表现吗?  发热是小儿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在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和入侵病原作战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  有不少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热就立刻惊慌失措,以为孩子一定是得了什么重病。其实,发热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病重。体温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  发热的生理机制实际上是白细胞发现了入侵的病原,于是就释放出蛋白质,产生一种内源性致热物质,这种物质刺激下丘脑,使体温的调节失常,从而引起发热。人体的免疫系统在体温较高的时候,战斗力会得到增强;而不少细菌和病毒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进攻的能力也会降低。人体每一次发热,都会给免疫系统一次锻炼的机会。  了解了发热的产生机制,家长见到孩子发热时既不要惊慌,也不必急于用退热药。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是发热而没有其它明显的不适,不服用退热药反而更好。这样,既可以使医生通过了解热型及发热程度做出确切诊断,又保护了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  小儿的正常体温可以因气温、年龄、饮食、哭闹,以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有一定范围的波动。体温稍有升高,并不一定有病理意义。在小儿确实体温升高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举止,而不要单纯依赖体温计。一个体温在38℃,神情呆滞的孩子,和一个体温在40 ℃ ,但仍然顽皮的孩子相比,前者更值得我们关注。而一个机体抵抗力低的孩子,纵使患了严重的疾病,也很可能不会发热。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卫反应,但发热过高或长期发热可使机体各种调节功能受累,从而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因此,见到小儿发热时,应积极查明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为什么高热前会出现寒战??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有的患儿在发热前先出现寒战,寒战过后往往表现为高热。在高热前为什么有时会先出现寒战呢?  这是因为多数患儿的发热是由致热原所引起。中性粒细胞和大单核细胞内含有致热原前质,在一定的刺激条件下,白细胞可被激活,并且释放致热原。致热原通过血流到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刺激后,就会产生兴奋,冲动通过交感神经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这时皮肤温度就会下降,从而刺激温度感受器引起骨骼肌张力增加,肌纤维呈微细收缩,皮肤内竖毛肌收缩。因此,患儿会出现寒战,我们会看到孩子的皮肤出现“鸡皮疙瘩”。  在寒战后出现的发热一般都是高热,多见于重症感染,应该积极做好治疗和护理工作。在患儿寒战时,应进行保温,尤其是四肢等末稍部位的保温,给予服用热饮料。在高热时,要及时降温,并随时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生惊厥。    为什么退热时患儿会出汗??  孩子在发热时,家长都会积极想办法给孩子降温,只有体温降下来,家长的心里才会踏实。一般家庭中比较常用的降温措施是服用退热剂。因为服药降温方法简单易行,而且退热效果也较好。但是,服用退热药以后,患儿常常会大量出汗,尤其是用药剂量大时则汗出不止,这又令家长忧心忡忡。患儿在退热时为什么会出汗呢?  因为发热时机体内温度上升,皮肤血管扩张,这样就使血流增快,皮肤温度升高,以增加散热。当体温继续增高时,皮肤血管的扩张已接近最大程度,此时蒸发就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开始以发汗作为散热,以补偿皮肤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之不足。在正常人的体温条件下,每一克水蒸发变成水蒸汽要吸收0.6千卡的热量。所以,汗液从皮肤表面大量蒸发,可带走大量体热,是一种很好的散热方式。  患儿高热时服用退热剂,一般都会在短时间内开始出汗,然后体温逐渐下降。退热剂主要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散热增加,汗出增多,从而使体温降至正常。小儿在服用退热药时应注意掌握剂量,不可因为体温过高而大量应用退热药品。因为退热药剂量过大会使汗出增多,可引起患儿虚脱。同时,应用退热剂时要注意多饮水,以利于排汗降温,并可防止出汗过多造成水与电解质紊乱。  小儿汗出较多时,要注意及时补充体内所需要的液体,同时要做好皮肤护理。如果患儿汗出较多又不欲饮水时,可以通过静脉输液来补充液体。    什么是超高热??  当用正规的方法测量人体体温,肛温大于41.5℃,或口温大于41℃,称为超高热。超高热对人体的危害性很大,可以引起机体的代谢增加,氧的消耗量大大增加,能量消耗增多,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可出现抽搐,引起呼吸、心跳增快,甚至呼吸循环衰竭;超高热也可引起肝肾等脏器的损害,促使原有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发生肝、肾功能衰竭等。总之超高热是儿科的一种急症,必须迅速作出病因鉴别,以便及时对症处理。  引起超高热的疾病有高温重症中暑、血型不合的输血所致的溶血反应、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暴发型中毒性菌痢、暴发型流行性脑膜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重症中毒性肺炎、甲状腺危象、输液致热原反应以及中枢性发热等。  当出现超高热时,应当根据病史、根据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必要时可考虑结合临床化验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降温并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什么是周期性发热??  凡是体温突然或缓慢上升达到高峰,保持一定时间,然后迅速或缓慢下降至正常;经过一定时间的无热期后再发热,历经一定时间后又下降至正常体温。这种发热期与无发热期交替出现,反复多次,即为周期性发热。  周期性发热其间歇期长短不等,间歇期中无发热时,症状也不明显。它主要见于布鲁氏杆菌病(波状热)、回归热、疟疾、鼠咬热、化脓性感染(胆道感染伴胆管梗阻,或尿路感染伴输尿管梗阻,每当梗阻解除,感染消除,其热度也就下降。如再出现梗阻,又可导致感染再引起发热)、淋巴瘤、丝虫病以及周期热(是一种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其发热可能与类固醇激素代谢障碍有关)等疾病。其中以疟疾、布氏杆菌病、回归热、化脓性感染、淋巴瘤、丝虫病为更主要。而这些疾病具有复发性和规律性发热的特点,因此对于发热性疾病的鉴别较有帮助。    什么是小儿功能性低热??  功能性低热是由非器质性疾病所致的低热。其特点为早晨及午前的体温高于午后及晚上,有时伴有多汗、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功能性低热的原因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此类低热包括原发性低热(体质性低热)、夏季热以及感染后低热。诊断功能性低热时,必须完全排除器质性疾病,并且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态观察,然后才可确定,切不可未经任何检查即做出盲目诊断。  对功能性低热的患儿使用退热剂治疗一般无效。可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采用适当的中药治疗。一般多用滋阴清热类中药,如生地、丹皮、知母、青蒿、鳖甲、地骨皮、沙参、麦冬之类。有些功能性低热的患儿未经特殊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亦自然缓解。    什么是小儿特发性高热症  特发性高热症是由于婴幼儿时期体温调节中枢的机能不够成熟,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致使小儿体温发生波动。小儿特发性高热主要有暑热症和周期性发热。  暑热症又称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所特有的发热性疾病。本病在我国中南部地区比较多见。临床的主要特点是夏季长期发热不退,伴有口渴、多尿、无汗或少汗等症状。  暑热症的发热表现为三种类型:第一型是长期发热,体温经常在38℃~39℃之间,多在半夜至早晨体温上升,午后有下降趋势;在夏季炎热季节发热持续不退。这种类型多见于人工喂养的婴儿。孩子虽然发热,但其它一般状况良好。第二型是呈低热状态,主要是白天发热,尤其以午后发热明显,夜间体温正常。第三型患儿除发热外,还伴有一些其它症状,如周期性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以及植物神经紊乱症状。这种类型小儿多为过敏性体质,热程多持续1~3个月,气候转凉后体温下降。  周期性发热的特点是每月发热一次,每次发热持续数天,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有时可见弛张热型。发热时患儿可有出汗、四肢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但身体一般状况尚好,体检也无特殊体征。  周期性发热症属于中枢性发热,主要是由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或两者同时呈亢进状态所致。  小儿特发性高热症临床虽表现高热,但患儿一般状态比较好,查体也没有特殊体征,各种实验检查一般都在正常范围。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应采用中药治疗。    发热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发热是人体防御疾病、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的保护性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对机体是有利的。但是,发热过高或发热持续的时间过久,也会对婴幼儿的健康构成威胁,引起一些不良的影响。  高热可以使婴幼儿的大脑皮质过度兴奋,从而引起烦躁不安,或者发生高热惊厥。  高热时体内加速散热,可使心跳加快。一般体温每升高1℃,心跳每分钟约增快10~15次,这样就会加重了心脏的负担。  高热时体内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氧的消耗量也大大增加。一般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就会增加13%。  高热对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影响也很大。高热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婴幼儿腹泻。高热时体内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蠕动减慢,因此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及便秘等症状。  持续发热可降低机体的抵抗能力,从而可继发细菌或病毒的二重感染。  因此,当婴幼儿发热过高时,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寻找发热原因,以便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应该采取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对症处理措施。并且要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鼓励患儿多饮水,给予易消化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糖、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    发热可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当体温上升至40℃~41℃时,病人可出现烦躁不安,胡言乱语、幻觉,甚至抽搐。这种情况在小儿尤为多见,这是因为小儿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抑制过程薄弱,兴奋过程占相对优势,兴奋易于扩散。所以发热时小儿易出现抽搐,我们称它为“热性惊厥。”缺钙的小儿因为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较高,发热时更容易出现“热性惊厥”。身体虚弱或在某些感染性疾病、重症衰竭的高热病人,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表现出淡漠、无欲、嗜睡,甚至昏迷等症状。  植物神经系统在体温上升期和高热持续期,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而体温下降期则表现为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的症状。    小儿发热分为哪几期??  在发热过程中,由于产热和散热这对矛盾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发热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1)前驱期:许多发热疾病可无此期症状。此期症状持续时间,根据发热疾病的具体情况而不同,主要表现:全身不适、疲倦乏力、腰背及四肢痛、头痛、食欲减退、精神不稳定、低热;有些发疹性疾病,在全身皮疹出现前,可有前驱疹,如麻疹前驱期时,口腔粘膜可出现费克氏斑。  (2)体温上升期:此期的特点是产热多而散热少,因此产热占优势,故体温升高。致热原进入机体后改变了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使患者皮肤血管收缩,排汗减少,同时由于体内代谢增强,以及因寒冷感觉,而反射性地引起竖毛肌收缩,并使肌肉群收缩形成寒战等均可使产热增加。临床上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鸡皮疙瘩”,触摸患儿皮肤有冷感;如发生寒战,预示将发生高热。幼儿在此情况下,可出现惊厥现象。在寒战期间,体温多在38℃以上,并多数在数小时内达到高热极期,如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药物反应性发热等,以上为体温骤升者。体温渐升者,指发热初期为低热,数天内由低热逐渐上升达到高热者,称为渐升性发热。渐升者常有前驱症状,多数无寒战现象,但有时可感觉发冷,如不典型的伤寒。有的呈骤升性发热,这可能开始为低热被忽略所致。另外,波状热、肺结核等疾病的体温呈渐升性发热。  (3)高温持续期:此时体温已达高峰,本期的特点是散热过程开始增强,体温调节中枢不断加强调节作用。由于散热过程开始增强,病人体表皮肤血管扩张,呼吸加强,开始排汗等,使体温不再继续升高。但这时由于体内仍受致热物质的不断刺激,产热并未降低,所以此期产热和散热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相对的平衡,使体温维持在一定的高水平上。临床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出汗等,此期出现高热可持续几小时(如疟疾)或数天(如肺炎),甚至几周以上(如伤寒)。  (4)体温下降期:本期是发热的结尾。它的特点是散热过程占优势,体温恢复正常。由于机体的防御作用或采取了适当的治疗,使致热原在体内的作用逐渐消失或减弱,产热减少,同时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散热仍处于较高水平,病人体表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散热加强,于是体温开始下降,产热和散热终于恢复正常的相对平衡状态。体温下降的方式,一般是渐退,即在几天之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如伤寒);也有骤退的,即体温在十几个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降到正常,甚至低于正常(如大叶性肺炎)。在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丧失大量的体液,因此对于高热病人、小儿在使用退热药时,必须慎重,以防造成虚脱及其他并发症。    小儿短期高热应做哪些化验检查?  短期高热一般是指发热数天,体温在2周以内降至正常者。小儿短期高热大部分是由于感染因素所致,其中尤以病毒感染最多见。在小儿短期高热中,最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其次为消化道感染和泌尿道的感染。  小儿在高热初期,由于热型不典型,加之抗生素的大量应用,使热型往往被打乱,这样就很难根据热型来判断发热的原因。同时在开始发热时,有些疾病的特有症状和体征尚未表现出来,使医生很难找出诊断的依据。而且小儿发热涉及到的疾病较多,单纯根据一个发热症状很难判断究竟是哪一种疾病。因此,对高热的患儿有必要做一些化验检查。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是小儿发热时最基本的一项检查。因为白细胞是人体的重要防御系统,不同的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血中相应的白细胞数量就会发生变化。如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常提高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如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常提高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血沉和C-反应蛋白检查对发热性疾病的诊断很有参考价值。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多见于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结缔组织病及恶性肿瘤等。  对小儿高热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时,要检查大便常规,必要时要做便培养,同时还要进行肝功能检查。对小儿发热伴有尿频、尿急、排尿痛、血尿等泌尿系统症状时,要检查尿常规,如尿中有较多白细胞可能为泌尿系感染。对小儿高热伴有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要进行脑脊液检查。对小儿高热伴有贫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要进行骨髓穿刺检查。  此外,如果怀疑是肠伤寒,应该检查肥达氏反应。如果怀疑支原体肺炎,应检查血清冷凝集反应。如果怀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该做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这些检查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小儿发热为什么要检查血中白细胞?  发热小儿到医院看病时,医生有时会开出一张化验单,让孩子检查血中白细胞。小儿发热为什么要检查血中的白细胞呢?  因为白细胞是人体的重要防御系统,各种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血中的白细胞就会积极地去参与战斗,这时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检查血中白细胞的变化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  白细胞不是单一形态的细胞。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白细胞可以分成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五种。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有很强的吞噬作用,它们能吞噬细菌等微生物。淋巴细胞也能通过产生抗体等方式对侵入体内的异物发挥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则与人体对寄生虫的反应有关。总之,不同白细胞的具体作用虽然不同,但作用的主要方向是一致的,都是消灭侵入人体的异物。  不同的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血中相应的白细胞数量就会发生变化。如各种急性细菌感染常引起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及白细胞总数增多;病毒感染则淋巴细胞会相应增多,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而白细胞总数无明显增高或者反而降低。    小儿发热为什么要观察有无皮疹?  小儿在发热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皮疹。根据皮疹出现的时间、出疹顺序、皮疹的形态、皮疹出现的部位以及疹后脱屑等特点,可以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在小儿发热出疹的疾病中,以传染病最为多见。麻疹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出疹性传染病,多见于1~5岁小儿,一般在发热3天后出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及发际处,然后遍及躯干、四肢。在出疹时体温会更高,直到皮疹消退时体温才开始下降。幼儿急疹的特点是突然高热,持续3~4天后体温骤然下降,在体温下降的同时或稍后,迅速出现全身性皮疹。水痘初起也多有发热,然后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猩红热多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在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的同时,可见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性皮疹。小儿伤寒在发热7~10日左右,有的患儿会出现玫瑰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高热的同时,会出现许多出血性皮疹,有些小出血点会融合成片,形成大片瘀斑。  在小儿发热过程中,常常要服用一些药物或注射某种药物,应用药物也时常会出现药物性皮疹。药物疹的形状多种多样,但一般以红色、细小的粟粒状皮疹为多见。如小儿常用的退热药物,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对一些过敏体质的患儿常常会发生皮疹。还有一些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在应用过程中也有时会出现药物疹。  总之,在小儿发热过程中,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孩子的家长,都要注意观察患儿有无皮疹出现。如发现皮疹,家长要及时把孩子带到医院,请医生协助诊治,不可自作主张,盲目用药。如确认为药物疹,要及时停用,并根据情况适当地应用脱敏药治疗。  另外需要提醒家长,对出现皮疹的孩子,在高热时不要应用酒精擦浴、温水浴等方法进行物理降温。    小儿发热伴头痛见于哪些疾病??  小儿发热的同时伴有头痛最常见的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各种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也可见于颅内出血和颅内肿瘤。  小儿脑膜炎多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引起,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它化脓性脑膜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往往在39℃~40℃左右,高热的同时多伴有寒战。头痛表现很剧烈,患儿常常会用手拍头。此外,脑膜炎患儿一般都有频繁呕吐,呕吐呈喷射状,并且可见颈项强直等体征。  小儿脑炎一般发热也很高,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多以发热为最初表现,继之则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抽搐、昏迷。发热持续时间较长,重者可达2~3周。散发型病毒性脑炎发热程度不一,头痛较重。  颅内出血和颅内肿瘤的患儿除有头痛症状外,也常常出现发热,这是因为出血或肿瘤的坏死组织、脱落的瘤细胞进入脑脊液,以及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所致。  当孩子发热并且伴有头痛症状时,家长要及时到医院诊治,以便及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如果头痛是由于一般感染因素所致,症状往往很快可以缓解。如果是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则需要进行脑脊液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诊断。如果怀疑颅内出血或颅内肿瘤,需借助头颅CT和核磁共振检查确诊。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家长切不可忽视,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时机。    小儿发热伴呕吐见于哪些疾病?  发热伴呕吐是小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和一些急腹症。  小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在发病时都以发热为早期症状,多表现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常在39℃~40℃之间。在高热的同时,患儿会出现频繁呕吐,多为喷射状呕吐,并且很快出现抽搐、昏迷、意识障碍。  小儿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急性食物中毒时,也会出现发热、呕吐症状。但这些胃肠感染性疾病一般发热程度不至于太高,而且发热持续时间不长,呕吐为非喷射状,吐出物为食物等胃内容物。  小儿一些急腹症,如急性肠梗阻、肠套叠、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一般在临床都有发热和呕吐。但这些急腹症除发热、呕吐症状以外,腹痛症状更为突出。一般通过查体及有关理化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临床医生见到小儿发热伴呕吐时,首先应向家长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发病经过。同时要进行仔细认真的神经系统和腹部查体。并且要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理化检查,如血常规检查、便常规检查。如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要进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如怀疑急腹症,应做腹部B超及X线摄片检查。    小儿发热伴结膜充血见于哪些疾病?  小儿在很多发热过程中,可见结膜充血、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症,这种情况常见于哪些疾病呢?  对小儿来讲,上述情况最多见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及急性咽结膜热。但两者又有许多不同之处。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以全身过敏性血管症为主要病变,似与变态反应有关。除发热、双侧结膜充血外,尚见唇红干裂、杨梅舌及口、咽部有弥漫性发红,躯干部多形性红斑,无水疱及结痂形成,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胀等,急性期可见手足硬性水肿,掌跖及指趾端红斑,恢复期于甲床皮肤移行处可见膜样脱皮。而急性咽结膜热其临床表现则较为单纯,除发热、结膜充血外,主要表现为咽炎,患儿多诉咽痛,该病多为腺病毒感染,其他如柯萨奇病毒亦可致病。  另外,临床在一些疹热病中如麻疹、风疹、猩红热等,亦可伴见发热及结膜炎等症,临床要注意观察其他伴发症,以免误诊。    小儿发热伴呼吸道卡他症状见于哪些疾病?  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包括咳嗽、流涕、打喷嚏、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这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引起发热伴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的疾病常见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鼻白喉、咽结膜热、麻疹前驱期和百日咳卡他期等。此外,某些发热疾病,例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急性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在其前驱期或初期有时也可出现一些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因此在鉴别诊断时均需加以考虑,以免引起误诊。  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之间,以及麻疹前驱期与咽结膜热之间,特别容易混淆。其鉴别特点为:普通感冒常呈散发性流行,发热和全身症状较轻,而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重;流行性感冒常呈暴发性流行,发热和全身症状较重,而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麻疹多见于冬春二季,前驱期可见特征性的麻疹粘膜斑,主要分布在颊粘膜上,为细小的白色斑点,周围可有红晕围绕,麻疹粘膜斑的发现对麻疹的早期诊断有决定性意义;咽结膜热多见于夏季,无粘膜疹,一般也不出现皮疹,发热等全身症状较麻疹轻。    小儿发热伴咳喘见于哪些疾病?  发热伴咳喘是小儿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见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以及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毛细支气管炎多发生于婴儿,特别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多见。发热一般不太高,多表现为中度发热或低热,也有的小婴儿无明显的发热。本病喘息症状一般较为突出,开始多为持续性干咳,继之气急喘促,出现鼻翼扇动,发作性呼吸困难。肺部听诊可闻及高调喘鸣音,有时可听到细湿罗音。  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小儿多见。发病时一般先有发热,体温多数在37.5℃~38.5℃之间,也有的患儿表现为高热。患儿多有咳嗽、喘促、气急、鼻扇、呼吸困难。听诊肺部喘鸣音、哮鸣音为主。  支气管肺炎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本病以发热、咳嗽、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热高低不一,有的患儿仅表现为轻度发热,有的患儿则高热会持续数日。除发热外,患儿咳嗽、喘促症状也比较重。表现为频发的连续性阵咳,以后出现喘促、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口唇周围发绀。听诊肺部可闻及干湿罗音。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喘息症状,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患儿可伴轻度发热,有的患儿无发热,但哮喘并发感染时,就会体温升高。  对小儿发热伴咳喘症状的治疗,一般应针对病因采取治疗措施。同时采取必要的对症治疗。发热时用退热剂或物理降温,喘甚时可酌情应用氨茶碱等平喘药。    非感染性发热主要由哪些原因引起?  发热性疾病中,除感染因素外,非感染因素也占了一定的比例,主要见于以下原因。  (1)无菌性组织损伤及坏死产物性发热:如大手术后、骨折、大面积烧伤、X线照射后的机械、物理性损伤;脾破裂、消化道出血、血管阻塞引起的心、肝、脾等内脏梗塞或肢体坏死;溶血性贫血、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组织坏死等。  (2)生物制剂或药物反应引起的发热:主要见于异种蛋白性发热,如注射马血清等;药物热,如磺胺类、巴比妥类、青霉素、碘酊等药物过敏;输血或输液的热原反应,以及各种预防接种疫苗等。  (4)产热、散热异常: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惊厥及癫痫持续状态所致的产热过多,因广泛性疤痕、广泛性皮炎、先天性汗腺缺乏症、鱼鳞癣或包盖过严( 多见于小婴儿)所致的散热障碍及大量失血、失水引起脱水热等。  (5)中枢性发热:如中暑、安眠药中毒、脑溢血、颅骨骨折、脑震荡等使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某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低热,以及婴儿体位中枢调节功能失常等。  (6)致热类固醇性发热:如周期热、肾上腺癌、慢性肝炎、肝硬化、原胆烷醇酮治疗肿瘤时的发热。  (7)其它:如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可引起发热。某些少见病如眼口生殖器脂膜炎、肉芽肿疾病等均可引起发热。   小儿感染性疾病一定会发热吗??  感染是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感染主要是由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人体而引起的。在感染时,细菌膜内的脂多糖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互相作用,释放出一种内源性致热原,这种致热原进入血流,从而引起发热。发热是机体对病原体的一种全身性防卫反应。在感染性疾病时,多数患儿一开始首先表现为发热。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感染性疾病都会表现为发热。一些体质虚弱的患儿,有时虽然有严重感染,但因为机体反应性较差,可能不出现发热反应。新生儿时期,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健全,机体反应性差,在感染性疾病时也不一定表现出发热。所以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不能以发热与否来判定。  也就是说,感染性疾病多数有发热症状,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在感染时都会发热。如果感染很严重而体温却不升高,这样的患儿往往病情更重,预后更差。    发热会使小儿烧成肺炎吗??  有些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热就高度紧张,急忙给孩子服用各种退热药,生怕孩子发烧会烧成肺炎。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小儿肺炎并不是烧出来的。  肺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病毒、细菌等不同病原体或其它致病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小儿肺炎临床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继之可出现咳嗽、喘促、呼吸困难及肺部湿罗音等表现。  小儿肺炎的发热一般没有固定的热型,有的表现为持续发热,有的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在新生儿、重症营养不良、佝偻病等体质虚弱的患儿可无发热。  发热是小儿肺炎的早期症状,是由于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侵及肺脏,使肺脏充血、水肿、形成炎性浸润所致。可以这样讲,是因为肺部炎症引起了小儿发热,而并不是由于发热而导致了小儿肺炎的发生。    发热会使小儿脑子烧坏吗??  有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发热可能会把孩子的脑子烧坏。因此,当孩子体温稍一升高时,就急忙给孩子服退热药。甚至有的家长把退热药当作常规治疗药物,每日定时服用。这种认识和作法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  发热是婴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细菌或病毒的感染。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在一定意义上说,对机体是有利的。在一般情况下,发热对小儿的脑细胞没有直接的损害。只有当体温超过 41.4℃以上时,脑部才会有受到损伤的危险。  婴幼儿高热有时会发生惊厥,这主要是由于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尚不完善,兴奋容易扩散,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电所致。  有的患儿在急性感染过程中引起中毒性脑病表现。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因为高热损伤了脑细胞所致,也不是病原体直接侵入脑组织所致。中毒性脑病的发生与感染中毒、人体对毒素的过敏反应、缺氧、脑水肿、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  一般说来,发热不会把孩子的脑子烧坏。即使在小儿发热过程中出现惊厥、脑病等表现,也并非都是由于发热所致。    发热会导致患儿死亡吗??  如果说发热会导致患儿死亡,人们会感到惊讶,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上如果发热太高确实会把人“烧” 死。  前不久,在某医院儿科急诊室,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包裹得很严实的孩子慌慌张张张地跑来,当大夫把被子打开时,孩子全身通红,已经停止了呼吸。医生根据患儿的病史和患儿全身通红的状态判断,患儿是由于长时间高热而导致的死亡。这种死亡实际上是不应该发生的,实在让人感到痛心。  为什么发热能导致患儿死亡呢?  因为维持机体生命的适宜温度范围是有限的,对人来说其范围很小,在25℃~43℃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代谢就会发生障碍,体内的蛋白质就会变性和凝固,生命就会停止。  高热可以加速体内各种代谢过程。长时间的高热最后引起体温调节中枢机能衰竭,使体内散热反应失去调节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在持续体温过高的状态下,可以导致意识丧失以及循环、呼吸功能衰竭。  当肛温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脑损害。高热持续在42℃以上,时间超过2~4小时,常会导致休克及严重并发症,如肺水肿、脑水肿、肝脏功能衰竭、心肌损害等。因此,高热持续的患儿如果不及时采取降温措施是可以引起死亡的。  脑是生命的重要器官。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脑组织的耗氧量较其他组织的耗氧量大,儿童在基础代谢条件下,大脑耗氧量约占其全身耗氧量的50%左右。当高热时,全身的新陈代谢加速,各脏器的耗氧量增加,而脑组织尤为明显。持续的高热必然要导致脑缺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缺氧时脑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从而引起脑水肿。脑水肿是高热患儿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孩子有病开始发热怎么办??  小儿许多疾病在开始阶段都会出现发热。这时,其它症状有可能还没有表现出来,而发热可能是主要症状或者是唯一症状。如果仅仅根据发热来诊断疾病是有一定困难的。那么,在诊断没有明确之前,小儿发热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应该对发热有一个正确认识。发热既是患病时的症状,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斗争的反应。所以,不要一见发烧就用退热药来抑制机体的这种防御能力。  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都应该先让孩子躺下休息,要多给孩子喝水,这样可以增加尿量,使孩子多出汗,不但能够降温,而且还有利于排出毒素。如果病情较轻,孩子出点汗有可能热就会退了。如果孩子的热仍然不退,或者继续增高,体温达到38.5℃~39℃以上,就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降温。常用的降温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物理降温,另一种是药物降温。物理降温方便简单,而且没有副作用,可以作为首选方法。具体作法可以用湿毛巾冷敷在小儿额头上,时常更换,以帮助散热。也可以用毛巾浸湿温水,擦小儿颈部、四肢及后背。还可以采用酒精擦浴降温。如果经物理降温效果不佳者,可以适当应用药物降温,但要注意用药剂量和有无禁忌症。  与此同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注意有无皮疹出现,有无呕吐、咳嗽、头痛,有无腹痛、腹泻。如果孩子高热来得很急,而且持续体温上升,精神状态差,特别是有传染病流行时,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孩子发热不吃东西怎么办??  孩子在有病发热的时候,一般都会导致食欲不振,什么东西都不想吃,这是正常现象。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人的食欲与消化功能和神经调节有关。发热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的全身激烈反应。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会使唾液、消化液的分泌减少,胃肠运动功能减弱,消化酶活力降低。这时食物在胃肠道不能被正常消化吸收,而长时间地停留在胃肠道,使患儿产生一种饱胀感,因此导致食欲不振。  对于孩子发热导致的食欲不振,首先家长不必过于焦急和忧虑,因为这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家长要做好孩子各方面的护理,比如尽量让孩子卧床休息,以减少消耗。让孩子大量饮水,这样既可以补充体内丢失的水份,协助降低体温,又可以促进毒素的排泄。  孩子食欲不振,不要勉强让孩子吃东西,否则对胃肠功能的恢复会更加不利。应该挑选一些孩子平时喜欢吃的,清淡、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面条汤、藕粉等,不要吃油腻的、热量过高的食物。要尽量给孩子喂一些果汁和菜汤,以补充各种维生素。    小儿发热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发热是疾病的一种表现,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因此,对小儿发热不能单纯地着眼于退热,而应该积极寻找发热的原因,治疗原发病。  概括地讲,小儿发热的原因可以分为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无论哪种因素导致的发热,原则上都不需要首先给予降温处理。因为体温的升高是人体的自然防御反应,可以使抗体合成增加,吞噬细胞活性增强,有时还有助于诊断和预后的判断。如果退热处理不当,可能会挫伤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还有可能会掩盖症状,延误诊断和治疗。  虽然如此,对体温过高或高热持续不退的患儿,为避免引起脑细胞损伤和由于体温过度升高而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还是需要适当的降温措施。尤其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和高热伴极度烦躁的患儿,及时采取降温措施还是很必要的。  临床常用的降温措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物理降温,一种是药物降温。具体应用哪一种降温方法为好,应该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和发热程度来决定。  新生儿期发热不宜采用药物降温,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婴幼儿一般感染所致的发热最好先采用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但对麻疹等出疹性疾病的患儿不宜采用冷敷和酒精擦浴降温,以免刺激皮肤,影响皮疹透发。药物降温需注意剂量不要太大,以免使患儿出汗过多引起虚脱或电解质紊乱。儿科常用的退热药物种类很多,一般可选择扑热息痛或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现在有很多不同的剂型,很适合小儿服用。其商品名有百服宁、泰诺、安佳热、一滴清等。扑热息痛退热效果迅速可*,不良反应较少,对胃肠道无明显刺激性,也不会引起凝血障碍。但偶见过敏反应,出现皮疹。大量或长期服用可能会引起溶血性贫血及肾脏损害。阿司匹林退热作用迅速,但长期使用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而致出血,少数患儿可出现过敏反应。    小儿发热选择哪种退热药最好?  儿科退热药种类很多,小儿发热时选择哪一种退热最好呢?  扑热息痛是儿科临床最常用的退热剂。本品属非那西汀的代谢产物,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口服后吸收较迅速。一般用量为: 1岁以内小儿每次35mg,1~3岁小儿每次35~75mg,3~6岁小儿每次75mg,7~12岁儿童每次 75~150mg。本品对胃肠道无刺激,也不会引起凝血障碍。扑热息痛的商品名尚有安佳热、一滴清、百服宁、泰诺、必理通、爱尔、小儿退热栓等,剂型较多,且很适合小儿应用。扑热息痛的退热效果迅速可*,不良反应较少。世界卫生组织规划推荐本药作为解热首选药。小儿发热时可选用扑热息痛退热,但要注意掌握剂量,并且不可长期服用。若误服大剂量或长期用药可引起急慢性中毒。  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可用于小儿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本药口服后能迅速从胃和小肠上段吸收,退热作用发挥较快。一般用药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30~60mg。应用本药时要注意多饮水,以利排汗降温,同时可防止汗出过多而致虚脱。应用阿司匹林要注意用药剂量,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刺激胃粘膜,诱发或加重胃溃疡,引起胃出血,并由于凝血酶原减少导致出血倾向。如果误服大量或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引起急性中毒。  安乃近亦是儿科较常用的退热药,退热作用显著、迅速。主要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散热增加,体温降至正常。本药较易引起不良反应,长期应用可产生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者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并且有时可出现过敏性皮疹或药疹。临床一般常用滴鼻的方法给药,但不可反复连续使用。  阿苯片或阿苯合剂是阿司匹林与鲁米那的合剂,二者比例为10∶1,较适合于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可防止惊厥发作。其用药剂量按阿司匹林计算。    怎样护理高热患儿??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一般体温高于39℃时即为高热。  患儿持续高热,就会增加氧的消耗。由于脑细胞缺氧,加之毒素对脑的刺激,患儿可出现谵妄、昏迷和惊厥。因此,当患儿出现高热时,除做病因治疗外,还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并积极做好高热患儿的护理工作。  患儿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减低,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因而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同时,高热时分解代谢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等物质大量消耗,水分大量丧失。因此,高热患儿必须注意补充营养和大量水分。根据病情,酌情给予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鸡蛋羹、西红柿蛋花汤等。并多饮白开水或淡糖水,以补充因高热而丧失的水份,并利于毒素排泄。  由于高热时新陈代谢增快,消耗多,进食少,体质虚弱,所以应尽量减少患儿活动,多卧床休息。  对高热患儿应注意做好口腔和皮肤的护理。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这时口腔内食物残渣容易发酵,有利于细菌繁殖,而引起舌炎、齿龈炎等。因此在小儿高热时要注意及时清洁口腔,最好在每次进食后用盐水漱口。另外,高热患儿在退热过程中往往会大量出汗,要做好皮肤护理。出汗时要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被。出汗较多者可用温毛巾擦拭皮肤,并涂以爽身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另外,还要给患儿勤洗手、洗脚,清洗外阴及肛门,以防止出现其它部位的感染。    怎样安排发热患儿的饮食??  小儿发热时,新陈代谢加快,营养物质的消耗大大增加,体内水分的消耗也明显增加。同时,在发热的时候消化液的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使消化功能明显减弱。因此,小儿发热时的饮食安排必须合理。  小儿发热的饮食调摄应以供给充足的水分,补充大量维生素和无机盐,供给适量的热量和蛋白质为原则。饮食应以流质和半流质饮食为主。下面介绍几种常用发热患儿的饮食。  (1)米汤:将大米煮烂去渣,加入少许白糖。米汤的水分充足,易于消化吸收。  (2)绿豆汤:将绿豆煮烂,取其绿豆汤,加入适量冰糖。绿豆具有清热、解毒、祛暑的作用,服之既能补充营养,又利于毒素排泄,从而可以协助退热。  (3)鸡蛋羹:取1~2个鸡蛋打匀,加适量温水蒸熟后食用。鸡蛋羹可以补充蛋白质,并且较容易消化吸收。  (4)西瓜汁:西瓜汁具有清热、解暑、利尿的作用,可以促进毒素的排泄。  (5)鲜梨汁:鲜梨汁具有清热、润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发热伴有咳嗽的患儿。  (6)鲜苹果汁:苹果汁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可以补充体内营养的需要,还可以中和体内毒素。  总之,小儿发热时的饮食可以按前面述及的基本原则,根据患儿的饮食习惯来安排。如果患儿发热而食欲不好时,不要勉强喂食,但要尽量补充水分。另外,在小儿发热期间不要任意增加平时未曾吃过的食物,以免引起腹泻。    对经常发热的孩子平素怎样调护?  孩子经常发热实在令家长苦恼。怎样能够预防孩子发热呢?家长们为此实在是费尽了心机。有的家长天稍冷一点就把孩子关在屋子里不许出门,有的即使带孩子出门也要做好全副武装。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经常发热是因为体质虚,不惜给孩子极力补充各种营养品。这些家长虽然用心良苦,但却成效不大,孩子似乎不争气,仍然发热不断。  对平素经常感冒发烧的孩子应该怎样调护好呢?这里提几点建议,家长们不妨试一试。  第一,要让孩子经常到户外活动,接受自然风光的沐浴。如果孩子经常被关在家里,稍微一出门受点凉就会生病。要让孩子适应自然环境,这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因为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如果与自然环境不相适应,那就无法很好地生存。  第二,孩子平时的衣着要适中,不要过厚过暖。因为多数孩子体内的热量都很充足,而且孩子活动量普遍很大。如果衣着过暖,稍一活动就会出汗,而活动一停下来,着一点风就容易生病。中医所说的“汗出当风”是小儿感冒发热的主要原因。  第三,平时要经常给孩子喝水。因为孩子活动量大,出汗多,多喝水才能及时补充出汗所丧失的液体。多喝水还能促进人体代谢,使代谢产物及时排出,这样也能防止生病。  第四,注意饮食调摄,使孩子的大便保持通畅。经常感冒发热的孩子多半内热较盛,即人们平时所说的“火”大。对这种类型的孩子饮食要注意合理搭配,多吃青菜和水果,少吃肉类、巧克力和油炸食品。除了合理的饮食结构外,还要训练孩子的排便习惯,每天大便一次。只有大便通畅,体内的各种代谢产物才能及时排出。  各位家长,如果您按照以上方法大胆地试一试,您孩子感冒发热的次数一定会明显减少的。 儿童发热的处理:  发热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每个人在儿童期都有发热的经历。大多数家长,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对孩子发热的过度恐惧和焦虑现象十分普遍,因而导致对发热的过度治疗。常见有些家长当孩子发热时一日三四次上医院,迫切要求医生给孩子多次肌注退热针,甚至不合理的应用激素类药物解热,导致一些本来可以避免发生的严重后果。这种现象国外称为“发热恐惧症”。    是否给予退热治疗,需要在权衡可能的利(改善患儿的舒适度和行为)弊(药物的副作用)基础上来决定。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一般情况下退热治疗应该只用于高热的幼儿,即肛门温度达39摄氏度或以上。推荐醋氨酚作为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致发热的首选药物,剂量为每次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口服。  因为发热常伴代谢水平提高和不显性水分的丢失增加,所以要鼓励发热小儿增加液体的摄入,合理补充水分可帮助稀释呼吸道分泌物而且具有祛痰功用。给患儿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食物,衣着适当,保持室内通风,及一个中性温度的环境。不提倡外部降温的方法,如脱衣服、洗浴、用冷水或温水擦洗或酒精擦浴等。因为物理降温方法本身也与生理机制相矛盾,除非事先已通过药物降低了下丘脑的体温调定点,否则小孩暴露身体或用水或酒精擦洗,只会引起身体颤抖,皮肤起鸡皮疙瘩。另外,酒精还能被小儿娇嫩的皮肤吸收,在血中达到中毒危险的水平。目前不主张酒精擦浴。    物理降温的方法有哪些??  物理降温是小儿时期发热常用的降温方法。孩子发热的时候,妈妈都习惯在孩子的前额上放一块凉毛巾,或者用温水给孩子擦擦皮肤,这些都属于物理降温的方法。  物理降温适用于高热而循环良好的患儿。物理降温的方法很多,包括前面提及的头部冷敷、温水擦浴,还有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方法。这些方法做起来一般都很简单,而且不存在药物降温的那些不良反应。因此,在孩子发热的时候,妈妈最好先选用一些物理降温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  (1)头部冷敷:头部冷敷适合小儿的一般发热,体温并不特别高的孩子。方法是将毛巾用凉水浸湿后敷在患儿的前额部,每5~10分钟更换一次。也可将水袋中灌上凉水,枕在脑下。  (2)温水擦浴:温水擦浴适合于高热患儿的降温。方法是用32℃~34℃左右的温水擦拭患儿的全身皮肤。在腋窝、腹股沟、?窝等血管丰富的部位擦拭时间可稍长一些,以助散热。胸部、腹部等部位对冷刺激敏感,最好不要擦拭。出疹的孩子发热不要用温水擦浴降温。  (3)酒精擦浴:酒精擦浴适合于发热较高的患儿。方法是用30%~50%浓度的酒精,如无酒精亦可用白酒代替,用小毛巾浸湿后擦拭患儿颈部、四肢、后背、手足心等部位。尤其重点擦拭腋下、肘部、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部位。注意对麻疹等出疹性疾病不宜采用酒精擦浴。  (4)冷盐水灌肠:冷盐水灌汤的降温效果显著,但不适合家庭中操作。方法是取生理盐水200~300mL,温度以4℃~6℃为宜,将肛管用甘油等润滑油擦拭后插入肛门,再将准备好的盐水用注射器注入或灌入,灌入后需用手将患儿肛门夹紧10分钟左右,以防盐水排出。    怎样用温水擦浴降温??  温水擦浴适用于高热病人降低体温。一般应使用低于病人皮肤温度的温水,即32℃~34℃左右温水进行擦浴,这样可以很快将患儿的皮肤温度传导发散。同时,皮肤接受冷刺激后,可使毛细血管收缩,继而又扩张,擦浴时又可用按摩手法刺激血管被动扩张,因而更促进了热的发散。  在温水擦浴前最好先在患儿头部放置一个冰袋,这样既有助于降温,又可防止由于擦浴时表皮血管收缩,血液集中到头部引起充血。擦浴时用力要均匀,不可过度用力,并轻轻按摩以促进血管扩张。擦至腋窝、腹股沟、?窝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应稍长些,以助散热。四肢及背部各擦浴3~5分钟即可。胸前部、腹部、后颈等部位对冷的刺激较敏感,不宜擦浴。  温水擦浴后用大毛巾将患儿包好,让患儿舒适平卧,并多饮温开水。?    怎样用酒精擦浴降温??  酒精擦浴为一种简易有效的降温方法。因为酒精是一种挥发性的液体,酒精在皮肤上迅速蒸发时,能够吸收和带走机体大量的热。并且酒精具有刺激皮肤血管扩张的作用,故其散热能力较强。  使用酒精擦浴时要注意酒精的浓度,一般以30%~50%浓度为宜。酒精不要太凉,温度以32℃~ 35 ℃为宜。擦浴时头部放冰袋或湿毛巾冷敷,以减轻头颈部充血。用纱布或手帕浸蘸酒精后,应有规律地进行擦浴,不要乱擦。通常是先从患儿的颈部开始,自上而下地沿上臂外侧擦至手背。然后经腋窝沿上臂内侧擦至手心。上肢擦完后,自颈部向下擦试后背,擦浴的同时用另一只手轻轻按摩拍打后背,以促进血液循环。最后自髂部开始擦拭下肢,方法与擦拭上肢相同。每个部位擦拭3分钟左右。擦拭腋下、肘部、掌心、腹股沟、?窝、足心等部位时停留时间应稍长些,以提高散热效果。  胸部、腹部及后颈部对刺激敏感,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和腹泻等不良反应,不宜做酒精擦浴。小儿皮肤娇嫩,在擦浴时动作要轻,不可过度用力,以免损伤皮肤。在酒精擦浴过程中应注意保暖,身体暴露部位不要多,擦拭过的部位及时盖好衣被。擦浴时如发现患儿寒战、面色苍白等异常情况,应停止擦浴,盖好衣被保温,并及时请医生诊治。对婴儿和体质虚弱的小儿不宜使用酒精擦浴法降温。    使用药物降温需要注意什么??  药物降温虽然具有降温效果比较确切、使用方法简单等优点,但也有不少不良反应。如果应用不当,往往会引起许多严重后果。因此,提醒家长在给您的孩子使用退热药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稳定,所以新生儿发热不采用药物降温。3个月以内婴儿发热亦应慎用退热药。  (2)既往有退热药物过敏史的患儿应禁用退热药。对过敏体质的患儿应用退热药时亦应慎重。  (3)应用退热药时要严格按规定剂量服用,如用量过大常常会使患儿汗出过多而致虚脱。如用量太小往往又达不到降温效果。  (4)服用退热药前要注意看一下药品的有效期限,过期的药品不能服用。否则不仅达不到退热目的,反而会引发不良反应。  (5)服用退热药时一定要注意给孩子多饮水。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汗出过多而引起虚脱,而且有利于毒素排泄。  (6)退热药千万不可长期服用,否则会引起急慢性中毒。另外,不要见到发热就给予药物降温,一般体温在39℃以下最好不用药物来降温,可先采用物理方法降温。  (7)使用退热药前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自己的孩子对该药有无禁忌症。如严重肝脏损害、维生素K缺乏、血友病患儿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出血。有哮喘史的患儿也不宜使用阿司匹林,以免诱发哮喘发作。氨基比林能引起粒细胞缺乏,用药期间如发现粒细胞减少要立即停药。 

华山 2018-06-29阅读量1.2万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院外注意事项

病请描述:亲!您已经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顺利出仓,走过移植的第一步。完事开头难,我们理解您承受的千辛万苦您已经顺利,理解您出院后兴奋的心情。但目前您离移植成功仍有很长的距离,可以说是“万里长征才走过一千里”。亲,请注意:您现在是一个“玻璃人”——抵抗力非常低下。为了您院外期间的幸福安康,请管好自己的“眼、口、手、脚”,并选择一个干净通风的环境居住。首先,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俗话说,病从口入,管理好自己的饮食,就可以避免一些经食物传播的疾病。为了您的健康,请亲们做到以下几点:① 注意饮食卫生,清淡,富营养饮食,勿暴饮暴食;② 使用现做的食物,忌用隔顿、隔夜的食物;③ 不提倡饮用液体奶,特别是酸奶等,可食用固体奶粉,例如安素粉等;④ 若中性粒细胞大于2 G/L,可食用当季水果,但要注意清洁卫生;⑤ 移植后1-2年内禁用冬虫夏草、人参、灵芝等;⑥不提倡外出饭店、餐馆等地就餐;⑦ 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建议环孢素A等免疫抑制剂在早8点晚20点和食物同服;当有抽血查环孢素A/他克莫司浓度或伏立康唑浓度时,请在当天抽血后服用。其次,要管好自己的眼。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移植后有许多并发症,需要患者密切观察记录病情,因此,亲们,移植后请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仔细观察记录院外期间相关并发症的表现:① 首先要明确有无发热,自己学会测量体温,若体温大于38℃,需及时就诊;② 仔细观察自己的皮肤及眼睛颜色变化、有无皮疹,若出现皮肤、眼睛明显变黄,皮肤出现疹子、瘙痒、皮肤变硬、关节活动受限等,需记录时间,并及时就诊;③ 若出现“拉肚子”、“肚子疼”,特别是每天大便次数大于3次或出现稀水样、墨绿色大便时,请尽早找到你的主诊医生,尽早处理,否则将会造成严重后果;④ 注意自己的嘴巴,时常使用小镜子观察,若出现嘴唇泛白、脱皮,嘴巴内疼痛、溃烂、白斑等,需尽快求助你的主诊医生;⑤ 细心观察自己的尿液否变黄、变红、有较多的泡沫等,以及是否存在“上眼皮”及双腿浮肿;⑥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及资讯发的社会,各位病友会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经过大约2个月移植病房的难忘生活(不能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相信各位病友都在出院后有这样的念头:我出院后一定要刷刷微信、看看微博,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有关在移植病房的经历。有以上想法都能理解,但请亲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度用眼、不要过度劳累,以免影响休息和自身免疫力的恢复。建议每天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及看电视的时间不要超过6小时。请亲们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再次,要管住自己的脚。上帝给了你双脚,就给了你去任何地方的自由。亲爱的病友,由于你是“玻璃人”,抵抗力非常低下,建议移植后禁足:不到人员拥挤、嘈杂的公共场所去(包括商场、饭店、餐馆、超市、车站等);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公交车、出租车、快车、专车、火车、地铁、飞机、高铁等);远离建筑工地、装修装潢场所,建议居住地距离建筑、装修工地500米以上。提倡饭后在安静的小区、公园散步、健身等。最后,要管住自己的手。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手比脚还要脏,这是因为我们的双手,每天都接触各种物品,而各种物品上存在各种“病原菌”。为预防感染的发生,请各位病友做到以下几点:① 需要“饭前便后”洗手,特别是服药前。洗手,推荐各位病友使用“七步洗手法”,具体做法,各位亲,可求助于“度娘”:百度搜索;② 避免整理旧物,旧书,翻看往日的照片、喜爱的杂志,以及发霉的物品,预防真菌感染;③ 不提倡打扫卫生、做饭、扫地、拖地等家务;④ 不提倡自己整理床铺、洗衣服等。

曾鹏云 2018-06-22阅读量8375

乳腺增生与乳腺癌的关系

病请描述:日前,有一病人来电说,她不久前在体检时发现自己患了“乳腺增生”。听人说乳腺增生恶变会转成癌的,使她这些天心里都很紧张,有些害怕,连过节都过得很不是滋味。她问:“乳腺增生会转癌吗?” 很多女性对乳腺增生特别紧张,担心这是乳腺癌的前兆。其实,乳腺增生仅仅是由于女性内分泌失调———也就是雌激素增高、孕激素降低所造成的乳腺结构紊乱,别担心它一定会转变成乳腺癌。绝大多数乳腺增生患者在其绝经后就会不治而愈,而不是得了乳腺增生就一定会转变成乳腺癌。只有极少数中度、重度不典型乳腺增生者可能会转变为乳腺癌。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孔伟 乳房上长有硬性肿块,无疼痛,或者仅仅有些刺痛;非哺乳期的妇女,忽然出现乳头流水,要考虑可能是乳腺癌,应提早去医院检查。 精神作用非常大 精神过度紧张会使乳腺增生加重,乳房疼痛更明显。当女性总是处于怒、愁、忧、虑等不良情绪状态,就会抑制卵巢的排卵功能,出现孕酮减少,使雌激素相对增高,导致乳腺增生。很多女性乳腺增生主要表现为周期性乳房疼痛,乳腺腺体增厚或出现团块,并有压痛。同时还会有情绪改变,如生气、紧张、发怒、焦虑、抑郁等,工作、生活规律改变、劳累,甚至天气变化等都会使疼痛加重。有些妇女平时并不感到乳房疼痛,但健康检查时医生告诉她患有乳腺增生后,她便经常感到乳房疼痛。而患者心情舒畅时,乳房疼痛的症状又会减轻。 预防乳腺增生八重视 1.保持心情的舒畅、情绪的乐观是乳腺增生的最好防御武器。 2.年龄在16~50岁的女性,都应定期进行乳腺普查,也可通过自查、触诊、钼钯等方式检查。 3.减少人工流产次数,以减少乳腺增生的概率。 4.生活规律、适当运动。平时应劳逸结合,睡眠充足,少熬夜;适当进行跑步、扩胸等可以增强胸部健美的运动。 5.哺乳时间要充分。女性产后不哺乳或哺乳不足8个月,会造成乳汁淤积,引发乳腺疾病的概率升高。 6.避免激素药物和美容产品的使用。 7.最好不要戴过紧或是有挤压隆胸效果的胸罩,这影响乳房的新陈代谢和淋巴回流,导致乳腺增生。 8.减少食用高能量的补品及食品。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绿叶蔬菜、新鲜水果,在无医嘱的情况下,不要自行服用蜂胶、蜂王浆、花粉及一些含激素的口服液,特别是处于更年期的女性,更不要借助这些补品来改变雌激素水平下降的现状。 女性易患乳腺癌5个爱胸要点 乳腺癌已经从几十年前的“罕见”病,变成现在的“常见”病了,有报道说全球乳腺癌的发病数三十年来增加了一倍。妇女易患乳腺癌有四大因素: ●精神抑郁和过度紧张有研究表明,性格内向,精神长期抑郁,早期生活不幸福,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因素。都市年轻女性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精神长期处于压抑、紧张状态,导致情绪上的不稳定,不平和。这些精神因素与不良生活工作方式加在一起对乳房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婚育、哺乳独身或年龄超过40岁未婚、未孕或第一胎生育年龄大于30岁者,其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婚育的妇女。25岁以前第一胎足月生产者,乳腺的发病率仅为30岁后第一胎足月生产者的1/3左右。虽生育但不哺乳,或哺乳时间短,或只用一侧乳房哺乳的妇女,也可能对乳腺癌的发生产生影响。因此,妇女分娩后正确哺乳能保持乳腺的通畅,对乳腺癌的发生有预防作用。如果极少哺乳或从未哺乳,易导致乳房积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些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的女性白领坐多动少,缺乏锻炼,接触阳光少。大多数职业女性由于工作关系,长时间紧箍着乳罩,难得给乳腺“松绑”;还有些职业女性迫于工作的压力或追求事业的成功,过着单身贵族或丁克族生活,不成家,不要孩子。这些因素都与乳腺病有关。 ●家族史和其他母亲、姐妹、女儿或两个以上的近亲有乳腺癌病史者;月经初潮年龄的提早,以及绝经年龄的延晚;这种情况常使乳腺组织受体内雌激素作用的时间延长,故而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加大。 乳房自查两方法 乳房检查,对月经正常的妇女来说是很重要的,最佳的检查时间是月经来潮后第9~11天是乳腺检查的最佳时间,此时雌激素对乳腺的影响最小,乳腺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容易发现病变。在哺乳期出现的肿块,如临床疑为肿瘤,应在断乳后再进一步检查。同时,女性还应该对乳房学会自查,有两种方法:   乳房要定期“自摸” ●视诊:脱去上衣,在明亮的光线下,面对镜子做双侧乳房视诊:双臂下垂,观察两边乳房的弧形轮廓有无改变、是否在同一高度,乳房、乳头、乳晕皮肤有无脱皮或糜烂,乳头是否提高或回缩。然后双手叉腰,身体做左右旋转状继续观察以上变化。 ●触诊:取立位或仰卧位,左手放在头后方,用右手检查左乳房,手指要并拢,从乳房上方顺时针逐渐移动检查,按外上、外下、内下、内上、腋下顺序,系统检查有无肿块。注意不要遗漏任何部位,不要用指尖压或是挤捏。检查完乳房后,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挤压乳头,观察是否有带血的分泌物。通过检查,如果发现肿块或其他异常要及时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 我都是每周的星期四全天坐门诊,门诊时对乳腺增生的患者常说的三注意: ● 注意不生气 保持心情舒畅  有良好的心态。 有健康的心理。 ● 注意不劳累  避免干重体力活  特别是纺织女工或者需要两手不停工作的各种工作。要有工作时间限制。 ● 注意不吃或者少吃辛辣刺激 或者太油腻的食物.如果吃鸡鸭鱼生猛海鲜等食物时,要有节制.不要连续吃,如果过量的话,则可以出现症状.  保持清淡的饮食。

孔伟 2018-06-11阅读量8320

手总是起水泡、很痒,是怎么回...

病请描述:手总是起水泡、很痒,是怎么回事?可算明白了!不管是在哪个季节,总有一些人经常性会起水泡,不仅瘙痒难耐,长期以往手上的一层皮都会脱落,因此很多人都想要知道手总是起水泡并且痒是怎么回事?水泡为何会出现?我们口中所说的水泡其实有一个专业名称汗疱疹,是一种过敏性的皮肤炎,从形态上看起来像小米粒似的,一般会出现在手上或者脚上。小水泡出现之后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瘙痒,甚至有一种灼热感,这种小水泡即便不进行相应的处理,一般在一两周之后里边的液体也会慢慢变干,然后手会开始脱皮。不过让人比较烦恼的是这种小水泡很容易反复,不仅会影响到形象影响到美观,长期以往还可能出现感染,甚至让手部出现疼痛的感觉以及肿胀的症状。关于这种小水泡的出现原因目前医学上其实并不是很清楚,基本上跟三个方面因素有关系:1、精神因素如果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紧张、疲劳或者抑郁,小水泡往往会不请自来。2、过敏如果经常性接触刺激性的物品,比如食物以及药物等等,很容易诱发过敏,而这种情况也会导致汗孢疹出现。3、爱出汗多数人出现汗孢疹是因为爱出汗,因此在炎热的夏天汗孢疹很常见。手上长水泡的解决办法1、饮食调理长水泡可以从饮食上来进行调理,可以多吃一些清热利水以及富含粗纤维的食物,比如绿豆芽以及柿子等等,在整体饮食上还需要注意以清淡为主,少吃哪些刺激性的食物以及发物,比如辣椒以及蒜等等,做好饮食日记,还需要关注自己的情况跟金属有没有一定关系,如果有关系一定要进行避免。2、注意手脚保养在季节交替变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少碰水跟清洁剂,要注意在清洗完手之后擦拭乳霜,同时还要注意脚部的通风凉爽,如果情况严重还需要使用专用药物,可以减轻瘙痒的症状,还可以减轻感染的概率。3、调节情绪想要预防小水泡出现,还需要增强自身抵抗力,而这一点跟良好的情绪以及精神状态紧密相连,因此还需要注意调节自我心情。4、注意生活习惯手上长水泡脱皮一定要切忌使用热水烫洗,同时还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毛巾以及浴巾这类还是要少用,让自己的手足保持合适的湿度。

胡志新 2018-06-08阅读量1.1万

手总是起水泡、很痒,是怎么回...

病请描述:手总是起水泡、很痒,是怎么回事?可算明白了! 不管是在哪个季节,总有一些人经常性会起水泡,不仅瘙痒难耐,长期以往手上的一层皮都会脱落,因此很多人都想要知道手总是起水泡并且痒是怎么回事? 水泡为何会出现? 我们口中所说的水泡其实有一个专业名称汗疱疹,是一种过敏性的皮肤炎,从形态上看起来像小米粒似的,一般会出现在手上或者脚上。 小水泡出现之后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瘙痒,甚至有一种灼热感,这种小水泡即便不进行相应的处理,一般在一两周之后里边的液体也会慢慢变干,然后手会开始脱皮。 不过让人比较烦恼的是这种小水泡很容易反复,不仅会影响到形象影响到美观,长期以往还可能出现感染,甚至让手部出现疼痛的感觉以及肿胀的症状。 关于这种小水泡的出现原因目前医学上其实并不是很清楚,基本上跟三个方面因素有关系: 1、精神因素 如果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紧张、疲劳或者抑郁,小水泡往往会不请自来。 2、过敏 如果经常性接触刺激性的物品,比如食物以及药物等等,很容易诱发过敏,而这种情况也会导致汗孢疹出现。 3、爱出汗 多数人出现汗孢疹是因为爱出汗,因此在炎热的夏天汗孢疹很常见。 手上长水泡的解决办法 1、饮食调理 长水泡可以从饮食上来进行调理,可以多吃一些清热利水以及富含粗纤维的食物,比如绿豆芽以及柿子等等,在整体饮食上还需要注意以清淡为主,少吃哪些刺激性的食物以及发物,比如辣椒以及蒜等等,做好饮食日记,还需要关注自己的情况跟金属有没有一定关系,如果有关系一定要进行避免。 2、注意手脚保养 在季节交替变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少碰水跟清洁剂,要注意在清洗完手之后擦拭乳霜,同时还要注意脚部的通风凉爽,如果情况严重还需要使用专用药物,可以减轻瘙痒的症状,还可以减轻感染的概率。 3、调节情绪 想要预防小水泡出现,还需要增强自身抵抗力,而这一点跟良好的情绪以及精神状态紧密相连,因此还需要注意调节自我心情。 4、注意生活习惯 手上长水泡脱皮一定要切忌使用热水烫洗,同时还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毛巾以及浴巾这类还是要少用,让自己的手足保持合适的湿度。

胡志新 2018-06-07阅读量1.5万

电脑辐射是否会对白癜风患者产...

病请描述:  白癜风容易发生在各种年龄段的人身上,白斑以及毛发变色是其明显的特征。白癜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特别注意饮食、空气以及劳动防护等方面。那么,电脑辐射是否会对白癜风患者产生危害呢?如果白癜风患者有使用电脑的需求的话,应当注意一些什么事项,才能够防止辐射对其的伤害呢?  首先,电脑辐射对于白癜风患者来说,是存在一定的危害的。电脑辐射不论对于患有白癜风的患者还是没有患病的人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长期处于电脑辐射之下,皮肤的水分容易挥发,从而导致毛孔堵塞、脱皮等现象。  另外,长期处于电脑辐射下的白癜风患者,可能会出现内分泌紊乱的情况。电脑操作多需要眼手配合频繁运动,长时间快速操作,容易使得白癜风患者神经衰弱、头疼胀痛等。因此,白癜风患者应当尽可能避免接收到电脑辐射。  有一些白癜风患者可能因为工作或是生活需要,不得不使用电脑进行工作。这样的情况下,患者应当要注意使用电脑的时长。工作一定时间之后,一定要将电脑的屏幕关闭,并稍作休息。在休息的时候,需要尽可能远离电脑,不要直接趴在电脑桌前休息,这样辐射才不会影响头部。另外,在休息的时候,可以使用热毛巾洗脸,以此补充脸部水分并舒缓脸部神经。  在电脑的摆设方面,可以将电脑的背面朝向墙体,这样可以减少电脑辐射直接面向人体正面,从而减轻电脑辐射的伤害。室内的通风以及绿植的摆放也是减轻电脑辐射对白癜风患者伤害的有效办法。  温馨提示:总的来说,电脑辐射对于白癜风患者来说是存在危害的。因此,白癜风患者应当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电脑辐射下。每当使用完电脑之后,应当适当眺望室外的绿色植物并且充分补水,这样可以防止电脑辐射对白癜风患者的视力以及皮肤的伤害。

宁波华仁白癜风科 2018-06-04阅读量7907

手脱皮为啥要补充维生素?

病请描述:手脱皮有可能是因为感染、外界刺激、维生素缺乏,对于前两者来说单纯补充维生素是没有大的效果的,需要针对病因治疗。我们今天聊的是单纯手脱皮的情况。如果你手脱皮,平常还感觉自己皮肤干燥、粗糙,有鸡皮肤、夜盲、眼睛干涩,那么你就需要适当补充维生素A了。轻度缺乏,我们可以从饮食上注意,多吃动物肝脏、牛奶、蛋黄、胡萝卜、韭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有些人是因为有肠胃疾病导致维生素A缺乏的,这些人可以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待症状后逐步减量。如果伴有反复的口腔溃疡、口角炎、唇炎、皮肤粗糙、脚气病等,就是缺乏维生素B了,多吃一些西红柿、橘子、香蕉、小麦胚芽、动物肝脏、香菇等,它是水溶性的在人体无法贮存,应该每天都补充。除了维生素,我们还得注意是否缺乏微量元素。伴有毛发黄软、食无味、厌食甚至异食、发育迟缓,需要补充微量元素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牡蛎、瘦肉、蛋、粗粮、核桃、西瓜子等都富含锌。对于严重缺锌的人,应该适当药物补充,如甘草锌胶囊、葡萄糖酸锌颗粒。除了补充维生素,我们还可以随身带着护手霜,不限次数的擦手,给手一个保护。与其等手脱皮后再补充,不如从现在开始注意均衡饮食。

尹纪亮 2018-05-28阅读量1.1万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高发期...

病请描述:随着气温的升高,病毒也开始肆意流行,5-7月是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期,幼儿园和家长都进入了全民皆兵的状态。病毒来势汹汹,但是要预防疾病,首先要了解疾病。记得开始听说有手足口病大概是八、九年前,那时这种新病毒让家长人心惶惶,特别各地的新闻报道又有幼儿因为手足口病不治新闻,更给手足口病增添了洪水猛兽的印象。手足口病本身不可怕,只是因为它可致命的并发症,才让人谈“手足病”色变。隔了没几年,又出来了一个据说是”手足口”亲戚的“疱疹性咽峡炎”,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恐慌。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的共同点:1、都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由于是病毒感染,所以抗生素是无效的。2、都具有传染性。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传播速度迅速。3、都会起疱疹。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的区别:1、手足口感染不一定会发烧,但是疱疹性咽峡炎都会发高热;2、起疱疹的部位不一样,手足口疱疹在口腔、手心,脚心、屁股都会有;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只在咽喉出现;3、手足口有并发症,严重的会引起脑炎、心肌炎等,会危及生命;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症状要轻,很少会出现严重病例。预防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除了要注意不与病原体接触、注意卫生、清淡饮食外,还可以喝这个汤饮来预防。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在中医看来,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系实证、热证,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米等。所以要预防此症可从这些方面入手。三豆饮是由常用三种食材组方,简单实效,对于夏秋季节小儿易出现的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等症有很好的预防及能缓解部分患儿出现的轻微症状,针对一些症状较明显的患儿不能仅靠这个三豆饮来调治,需要对症治疗。材料:黄豆一把、绿豆一小把、黑豆一小把.3岁以下的宝贝用量减半。熬制方法:三种豆子入锅,加水,小火慢熬两个小时;水多放,取浓汁备用。饮用方法:当汤汁频服,不要吃豆子、豆水不要过夜。调理功效:调脾胃,疏肝胆,清热解毒,利水祛湿。适用范围:舌质红,发烧,皮肤红痒、痘疹、手足口、口腔溃烂及脱皮、湿疹.....尤其是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幼儿急疹等。温馨提示:舌苔厚滑、大便溏稀、腹胀腹痛者不宜服用

龚光军 2018-05-27阅读量2.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