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内科 > 风湿免疫科 > 风湿性多肌痛 > 内容

风湿性多肌痛内容

骨质疏松症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病请描述:近日,很多人反映自己有浑身冒凉风的症状,尤其是在关节的部位,风就像“窜”着走一样,怀疑自己患上了类风湿。专家表示,浑身冒凉风不一定就是类风湿,年龄大、体质弱、骨质疏松等都可以导致症状的发生。  多种原因可致浑身“冒凉风”  当患者出现身体疼痛,特别是关节疼痛、冒凉风、红、肿、发烧等症状时,应该检查血沉、骨密度等。如果只是单纯的冒凉风,血沉还不快,那么这个“凉风”就不是病理性的,没有炎症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市民不需要紧张。建议做骨密度检查,因为骨质疏松也可以导致浑身冒凉风的症状,另外,纤维肌痛综合症、风湿性多肌痛、免疫力低下等也可以导致浑身冒凉风。  滥补钙可导致肾结石  专家介绍,许多老年人错误地认为,只要吃钙片就能防治骨质疏松。其实,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女性在绝经以后5~10年,男性在65~70岁一般都会出现骨质疏松。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此后骨质就开始丢失。所以,35岁之前就要打好基础,老年人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许多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如果血液中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并会引起肾结石、血管钙化等并发症。治疗骨质疏松要根据病因,否则会出现并发症,比如继发性的骨质疏松,补充钙剂就非常有效;而绝大多数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的,必须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盲目补钙没作用。  酸性体质易患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介绍,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很多,缺钙、降钙素以及维生素D的不足都是主要原因。人体的正常环境是弱碱性,但受饮食、生活习惯、周围环境、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人的体液很多时候都趋于酸性,尤其在摄入大量高蛋白、高糖分时,为了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身体就会出于本能动用体内的碱性物质来中和这些酸性物质。而体内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就是钙质,它们大量地存在于骨骼中。所以在大量进食酸性食物的时候,身体就会自然地消耗骨骼中的钙质来中和血液的酸碱性。众所周知,老年人容易骨质疏松,这与酸性体质有一定关系。酸性体质把人的血钙中和并沉淀,所以必须改善酸性体质补钙才能成功。  骨质疏松症可导致呼吸功能下降  专家介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多数都有腰背疼痛的症状,这也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还有很多患者在疼痛后出现身长缩短、驼背的症状,并且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骨质疏松症还会导致呼吸功能下降,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转自99健康网)

金肖青 2017-11-27阅读量9100

关节炎的鉴别诊断思路(一)

病请描述:关节疼痛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症状。由于国内多数临床医生未系统地学习风湿病学知识,导致许多临床医生无法鉴别各种关节炎。不少人错误地将关节炎简单地分为"风湿性"和"类风湿性"两大类,把许多骨关节炎、脊柱关节病等误诊为所谓的"风湿性关节炎"。有些医生一遇见关节炎患者,就给予静脉滴注大剂量青霉素,其中加入地塞米松10mg,连续用药几天至十几天,结果关节肿痛消失了,即认为青霉素对该关节炎有效,错误地把这些疾病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继之长期注射长效青霉素。这是基层医院治疗关节炎普遍存在的现象。为帮助广大全科医生提高对关节炎的认识,本文着重讨论关节炎的鉴别诊断思路。晨僵现象与关节痛的昼夜规律晨僵现象与关节痛的昼夜规律,在关节炎的鉴别诊断中非常重要。首先医生可以根据患者是否伴有明显的晨僵现象,将关节炎大致分为"炎症性"或"非炎症性",从而确定治疗方向是以"免疫抗炎"还是"理疗镇痛"为主。晨僵者往往主诉从下半夜开始,或早晨起床时关节疼痛、僵硬或不适的症状加重,起床活动后逐渐减轻。有夜间疼痛、明显晨僵者,往往提示该关节疼痛是炎症性的,多是与自身免疫相关的风湿病,即传统概念中的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脊柱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等)、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风湿性多肌痛等。感染性关节炎也可出现夜间疼痛加重,但通常没有晨僵现象,没有晨起活动后减轻的规律。有明显晨僵现象和夜间疼痛者,往往提示关节炎处于活动期,是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和/或小剂量激素(泼尼松≤10mg,早上8:00口服)的指征之一。需要注意的是,治疗风湿病的夜间疼痛不能在晚间口服激素,而是在睡前口服长效非甾体抗炎药。骨关节炎多无晨僵,特殊类型的骨关节炎(如手指出现Heberden结节和Bouchard结节者)或出现继发性滑膜炎时可有晨僵,但晨僵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30min。非免疫性炎症的疼痛(如外伤、神经性疼痛等)通常无晨僵现象。年龄、性别与症状年龄、性别在关节炎的鉴别诊断中也有重要的意义。青少年男性患者要注意强直性脊柱炎,尤其是以中轴或下肢为主的关节痛,如果出现夜间疼痛和晨僵,诊断思路就集中在AS方面,需要做HLA-B27、ESR、CRP以及骶髂关节放射学检查,以确立诊断和了解疾病活动程度;而40岁以后起病者极少考虑强直性脊柱炎。青年女性患者多注意系统性红斑狼疮,需关注皮疹、尿蛋白、抗核抗体谱检查等。成年男性患者如果有以下肢为主,尤其是拇趾、足背部位突发关节红肿热痛,首先考虑痛风,需要检测血尿酸;一般生育年龄女性极少痛风,因为雌激素可以促进尿酸排泄,女性痛风主要见于更年期以后。50岁以上、以膝关节疼痛为主诉者,注意膝关节骨关节炎。50岁以上以手指远端指间关节疼痛硬结为主诉者,多是手指骨关节炎。老年人经常腰酸背痛,白天活动后加重,夜间不痛,无晨僵现象,应注意骨质疏松。老年人经常颈肩背部、臀部酸痛,夜间加重,晨僵明显,白天活动后有所改善,主诉非常难受,甚至有濒死感,可有或没有发热,只有ESR增高,其他检查几乎都"正常"者,高度考虑为风湿性多肌痛。中年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前后,主诉浑身疼痛,各种检查(包括ESR和CRP)均正常,伴有焦虑、睡眠欠佳者,需注意纤维肌痛综合症。全身疼痛伴有贫血者,需鉴别多发性骨髓瘤。关节疼痛伴有常发口腔溃疡(每年超过3次),要注意白塞病。关节疼痛伴有多个指甲损伤者,要注意银屑病关节炎。关节疼痛伴有经常性腹泻者,要注意肠炎性关节病。关节疼痛与活动的关系也很重要,活动后症状减轻,提示自身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病变。活动后症状加重,则提示是退行性病变(如骨关节炎)或机械性因素(如椎间盘突出)导致的疼痛。关节疼痛于休息后不能缓解,长时间不活动反而加重,则提示免疫介导的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脊柱关节病。骨关节炎的疼痛多发生在活动时,如行走、上下楼梯、爬坡等活动时症状加重,休息后好转。感染性关节炎既有夜间疼痛,又有活动后症状加重的特征。感染性关节炎通常是单个关节受累,X线平片可见局部严重骨质疏松,CT或MRI见骨内有梗死性病灶。关节滑液检查或滑膜活检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确实鉴别诊断困难者,应在1~2个月内复查影像学,感染性关节炎通常在1~2个月内就可见显著的病变进展。肿痛关节的数目与持续时间受累关节多少对临床判断病变的性质也有重要意义。总体来说,肿痛关节愈多,愈支持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少数几个关节肿痛需注意外周型的脊柱关节病;单个关节肿痛时需要鉴别感染性关节炎。多关节肿痛且持续时间超过6周者,需要考虑侵蚀性的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脊柱关节病,也需排除感染相关的反应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的早期症状多是间歇性的关节疼痛,继发滑膜炎时出现关节肿胀,多持续1~3周,严重者也可超过6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节痛可以是游走性或非游走性。所谓游走性,是指各个关节肿痛相继出现,此起彼伏,某个关节肿痛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后,自然消退。风湿热的多关节炎呈游走性。需要注意的是,脊柱关节病的外周关节肿痛常常是不对称的、变换部位的,可以是"今年左踝关节肿痛,明年右膝关节肿痛,再过几个月又左膝关节肿痛"等等,每个部位的疼痛持续时间为数周至数月,而局部X线片检查结果往往是阴性。许多非风湿病专科的医生将此误认为是"游走性"和"非侵蚀性"的关节炎,而误诊为风湿热的多关节炎。根据受累部位推导疾病的诊断各种关节炎多有不同的好发部位,有经验的医生往往会根据受累关节,结合其他伴随的临床特征进行鉴别诊断,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1.脊柱:累及脊柱的风湿病主要是脊柱关节病,尤其是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主要表现为下腰部、颈部疼痛。颈椎、腰椎受累时表现为颈部活动和弯腰受限;胸椎受累时早期表现为胸闷、胸痛,后期表现为胸廓活动度下降;骶髂关节损害是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表现,也是确诊条件和鉴别诊断的关键。但由于骶髂关节是不活动的关节,多数骶髂关节炎仅表现为轻度的酸胀或胀痛,较少成为患者的主诉。多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就诊时的主诉是腰痛、颈痛、肩痛、髋痛、下肢大关节痛或足跟痛,临床医生在给患者申请放射学检查时,往往只注意检查主诉的疼痛部位,而忽略了骶髂关节。结果患者花了不少钱,进行了多项检查(包括X线平片、CT、MRI等),却不能获得正确的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在起病初的几年内,这些部位多无明显的放射学改变,或仅表现出轻度骨质增生。有放射学改变的骶髂关节炎,却由于不构成患者的主诉而被临床医生忽略。这是强直性脊柱炎常常被延误诊断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脊柱骨关节炎,放射学检查常显示骨质增生或椎间盘变性;患者除了有局部症状外,常表现为刺激神经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肩或手部放射性疼痛、头痛等。外伤等也常引起脊柱病变,如椎间盘脱出、压缩性骨折等。少见的脊柱疼痛病因还有脊椎结核、肿瘤等,患者一般有原发病的相应表现和放射学的改变。老年人骨质疏松、风湿性多肌痛等也常常表现为肩背痛和腰痛。2上肢关节:上肢关节包括手部关节、肘关节、肩关节。手部关节包括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远端指间关节。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等常累及手部的关节。反应性关节炎、痛风也可以累及上肢。类风湿关节炎可以累及上肢任何关节,其中,腕关节、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最常侵犯,而远端指间关节很少受累。为了方便年轻医师掌握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征,我们在教学中把这3组关节称为类风湿关节炎的"靶关节",因为90%以上的类风湿关节炎或迟或早会累及这3组关节中的至少一组。受累的指间关节呈梭形肿胀,后期关节变形、半脱位,可出现掌指关节尺侧偏斜、手指的天鹅颈畸形等。手部的骨关节炎主要累及远端指间关节(Heberden结节)、近端指间关节(Bouchard结节)或第一腕掌关节,几乎不累及掌指关节和整个腕关节。受累的指间关节在关节背面两侧出现结节样改变。远端指间关节是否受累,常常成为类风湿关节炎与骨关节炎的鉴别要点。银屑病关节炎也常累及远端指间关节,但多伴有甲周皮肤或指甲的损害,全身皮肤可找到典型的银屑病的皮肤改变。单侧肘关节疼痛多考虑网球肘,在其肱骨外上髁有一明确定位的压痛点。各种风湿病都可累及肘关节,但很少单独出现。反应性关节炎可以在起病后数周内导致肘关节活动受限,无法伸直,此时给予甲氨蝶呤和小剂量激素,必要时再加用小剂量环孢素或多西环素,症状可以在数周或数月内改善。如果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肘关节变形。单侧肩关节疼痛,多考虑肩周炎。其他各种风湿病都可累及肩关节,但很少单独出现。青少年双侧肩关节疼痛,多注意强直性脊柱炎;老年人双侧肩关节疼痛,要注意风湿性多肌痛。3.下肢关节:青少年男性下肢大关节不明原因肿痛,而局部X线检查阴性者,首先考虑强直性脊柱炎,建议检查骶髂关节。最常引起髋关节病变的是强直性脊柱炎,也是强直性脊柱炎致残最关键的原因之一。对于已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需要询问和追踪髋关节的症状,进行必要的放射学检查。对有髋关节损害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治疗用药方面需要更加积极一些。青少年男性出现髋关节疼痛,应怀疑强直性脊柱炎,需寻找其他的支持点,如检测HLA-B27、是否有其他关节或脊柱的症状、晨僵现象等。单侧髋关节病变者,要注意髋关节结核,髋关节是除胸椎之外关节结核的好发部位。髋关节疼痛还需鉴别股骨头坏死,尤其是激素治疗者。股骨头坏死与髋关节结核有时在X线平片或CT检查表现容易误判,MRI对二者的鉴别诊断更有意义。从症状学的角度比较,髋关节结核有夜间疼痛,活动受限;而股骨头坏死的疼痛多发生在活动时,而卧床不痛,被动活动不受限。膝关节疼痛很常见,几乎所有的关节疾病都可累及膝关节,临床上应根据所伴随的各种特征加以鉴别。老年患者的膝关节疼痛,最常见于骨关节炎;青少年患者膝关节疼痛,需注意强直性脊柱炎。各种风湿病都可累及踝关节。而足跟的骨刺样疼痛在老年人考虑骨质增生,在青壮年考虑脊柱关节病。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应考虑痛风。女性的第一跖趾关节疼痛考虑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等也可引起足趾小关节损害。本文来源: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7,16(07):500-503.                          

李霞 2017-09-15阅读量1.1万

哪种原因引起的关节痛

病请描述:哪些疾病导致关节痛?这是我看过的最全总结。分享一篇文章给大家:关节痛是由于关节局部和邻近组织病变或全身疾患累及关节所致的临床症状。关节组成包括软骨、关节囊和关节腔三个部分,周围软组织包括韧带、肌腱、滑囊、筋膜等。当其受到外力牵拉、挤压、撕裂或肿瘤压迫,或炎症产生化学物质的刺激,或关节腔积液产生的机械压迫等均可引起关节痛。引起关节疼痛的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关节痛可以是单纯的关节病变,也可能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1哪些疾病可以导致关节痛1.外伤①急性损伤:因外力碰撞关节或使关节过度伸展扭曲,关节骨质、肌肉、韧带等结构损伤,造成关节脱位或骨折,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关节肿胀疼痛。②慢性损伤:持续的慢性机械损伤,或急性外伤后关节面破损留下粗糙瘢痕,使关节润滑作用消失,长期摩擦关节面,产生慢性损伤。关节长期负重,使关节软骨及关节面破坏。关节活动过度,可造成关节软骨的累积性损伤。关节扭伤处理不当或骨折愈合不良,畸形愈合所致负藿不平衡,造成关节慢性损伤。2.感染细菌直接侵入关节内外伤后细菌侵入关节;败血症时细菌经血液到达关节内;关节邻近骨髓炎、软组织炎症、脓肿蔓延至关节内;关节穿刺时消毒不严或将关节外细菌带入关节内。常见的病原菌有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结核杆菌和梅毒螺旋体等。3.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因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药物、异种血清与血液中的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流经关节沉积在关节腔引起组织损伤和关节病变。如类风湿关节炎,细菌性痢疾,过敏性紫癜和结核菌感染后反应性关节炎。如外来抗原或理化因素使宿主组织成分改变,形成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引起器官和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关节病变是全身性损害之一,表现为滑膜充血水肿,软骨进行性破坏,形成畸形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关节病变。4.退行性关节病原发性无明显局部病因。多见于肥胖老人,女性多见,有家族史,常有多关节受累。继发性骨关节病变多有创伤,感染或先天性畸形等基础病变,并与吸烟、肥胖和熏体力劳动有关。病理变化为关节软骨退化变薄,软骨细胞萎缩,碎裂坏死,软骨下组织硬化,骨小梁稀疏囊性变,骨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滑膜充血水肿。5.代谢性骨病维生素D代谢障碍所致的骨质软化性骨关节病,如阳光照射不足、消化不良、维生素D缺乏和磷摄入不足等。各种病因所致的骨质疏松性关节病,如老年性、失用性骨质疏松;脂质代谢障碍所致的高脂血症性关节病,骨膜和关节腔组织脂蛋白转运代谢障碍性关节炎;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痛风;以及某些代谢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性骨病;皮质醇增多症性骨病;甲状腺或甲状旁腺疾病引起的骨关节病均可出现关节疼痛。6.骨关节肿瘤良性肿瘤如骨样骨瘤,骨软骨瘤,骨巨细胞瘤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恶性骨肿瘤如骨肉瘤,软骨肉瘤,骨纤维肉瘤,滑膜肉瘤和转移性骨肿瘤。7.药物性关节病1、急性痛风可由口服利尿剂,或由促尿酸排泄药物所激发。2、大剂量应用铁葡聚糖可使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加重。3、关节内反复注射皮质激素可引起关节软骨的破坏性改变,而导致关节疼痛。4、在一些罕见的病例、服用巴比妥酸盐可引起称为巴比妥酸盐风湿病的关节疼痛。5、大剂量长期应用皮质激素可诱发股骨头坏死、产生髋关节疼痛。2问诊发现诊断线索1.起病方式突然发生关节痛见于外伤、Reiter综合征、关节腔内出血(如血友病性关节炎)、痛风等。急性痛风常在夜间发生疼痛,损伤、手术、过度进食或饮酒后常可诱发。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大骨节病等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风湿性多肌痛起病可急可缓。2.受累关节是单关节痛还是多关节痛,是大关节痛还是小关节痛  化脓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关节肿瘤、外伤性关节炎常为累及单关节,而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他结缔组织病引起的关节炎、关节炎型过敏性紫癜、骨关节炎常累及多关节。痛风病人初发时,90%侵犯单一关节,慢性期常发展为多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主要侵犯大关节,呈游走性疼痛。外伤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好发在负重大的关节,如髋、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累及四肢小关节,尤其是近端指间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好发于拇趾和第一跖趾关节。3.疼痛范围和程度局限性剧烈疼痛见于外伤、关节内骨折、韧带撕裂、痛风、成骨肉瘤、尤文瘤等;局部轻度疼痛见于陈旧性骨外伤。弥漫性剧烈疼痛见于急性化脓性关节炎、关节内大血肿;弥漫性轻度疼痛见于关节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关节炎、骨关节炎等。4.影响疼痛因素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寒冷、潮湿使疼痛加剧;化脓性、结核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外伤、骨关节炎等活动时疼痛加剧,静止或休息后好转;恶性肿瘤引起关节痛与活动或休息无关。儿童关节结核常有痛醒史;痛风关节炎常在夜间发作;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在刚醒时疼痛加剧,稍微活动后可改善。5.既往史外伤性关节炎常有关节外伤史;风湿性关节炎常有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史;关节炎型过敏性紫癜起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Reiter综合征发病前可有福氏痢疾杆菌感染史;炎症性肠病关节炎常有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病史。3常见疾病的临床特点1.外伤性关节痛急性外伤性关节痛常在外伤后即出现受损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慢性外伤性关节炎有明确的外伤史,反复出现关节痛,常于过度活动和负重及气候寒冷等刺激时诱发,药物及物理治疗后缓解。2.化脓性关节炎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早期则有畏寒、寒战和高热,体温高达39℃以上。病变关节红肿热痛。位置较深的肩关节和髋关节则红肿不明显。患者常感病变关节持续疼痛,功能严重障碍,各个方向的被动活动均引起剧烈疼痛,患者常不愿活动患肢。3.结核性关节炎儿童和青壮年多见。负重大活动多肌肉不发达的关节易于患结核。其中脊柱最常见,其次为髋关节和膝关节。早期症状和体征不明显。活动期常有疲劳低热,盗汗及食欲下降。病变关节肿胀疼痛,但疼痛程度较化脓性关节炎轻。活动后疼痛加重。晚期有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如关节旁有窦道形成,常可见有干酪样物质流出。4.风湿性关节炎起病急剧。常为链球菌感染后出现,以膝、踝、肩和髋关节多见。病变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呈游走性,肿胀时间短消失快,常在1~6周内自然消肿,不留下关节僵直和畸形改变。5.类风湿关节炎多由一个关节起病,以手中指指间关节首发疼痛。继则出现其他指间关节和腕关节的肿胀疼痛。也可累及踝、膝和髋关节,常为对称性。病变关节活动受到限制,有僵硬感,以早晨为重故称晨僵。可伴有全身发热。晚期病变关节附近肌肉萎缩,关节软骨增生而出现畸形。6.退行性关节炎早期表现为步行、久站和天气变化时病变关节疼痛,休息后缓解。如受累关节为掌指及指间关节,除关节疼痛外,患者常感觉手指僵硬肿胀,活动不便。如病变在膝关节则常伴有关节腔积液,皮温升高,关节边缘有压痛。晚期病变关节疼痛加重,持续并向他处放射,关节有摩擦感,活动时有响声。关节周围肌肉挛缩常呈屈曲畸形,患者常有跛行。  7.痛风常在饮酒、劳累或高嘌呤饮食后急起关节剧痛,局部皮肤红肿灼热。患者常于夜间痛醒。以第1跖趾关节,足母趾关节多见。踝、手、膝、腕和肘关节也可受累。病变呈自限性,有时在1~2周内自行消退,但经常复发。4诊断思维程序一、是否为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性关节病变1.风湿性关节炎临床上表现为大关节游走性疼痛,局部有红、肿、热及压痛。急性期有发热、血沉增快、抗链球菌素溶血素“O”抗体滴度升高。2.类风湿关节炎临床上以小关节对称性累及为特点,关节呈梭形肿胀,活动期有晨僵现象,晚期关节畸形,实验室检查RF阳性,关节X线摄片对本病诊断、关节病变的分期均很重要。3.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病临床常见于年轻女性,面部有蝶形红斑,伴有脱发、Raynaud现象及光过敏,实验室检查至关重要(见本节“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活动期常有发热。二、是否为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实验室检查见本节“必须要做的检查”。此外,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青年男性,早期患者为骶髂关节痛,部分有下肢关节痛,脊柱受累影响腰部活动,早期X线片改变为双侧骶髂关节炎,晚期脊柱呈竹节样变。Reiter综合征除发热及多发性大关节疼痛外,还有尿道炎及眼葡萄膜炎或结膜炎。银屑病关节炎有银屑病表现。炎症肠病关节炎有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病史。三、是否为痛风性关节炎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男性,病变大多累及坶趾及第一跖趾关节,常在午夜突然发作性剧烈疼痛,饮酒、劳累或进食富含嘌呤食物可诱发关节痛,晚期可累及多关节,可伴有肾结石及尿酸肾病。化验检查血尿酸增高,痛风石活检为尿酸盐结晶,受累关节摄片可见骨质有穿凿样透亮缺损。四、是否为化脓性、结核性关节炎常为大的单个关节受累,病人有发热、消瘦、乏力、纳差等毒性症状,关节腔穿刺抽液检查有助于诊断。结核性关节炎PPD试验呈强阳性反应。五、是否为血液病引起的关节痛血友病关节炎几乎全见于男性,自幼患病,部分病人有家族史,常有反复关节腔出血及肌肉血肿史,实验室检查见“应选择做的检查”。关节炎型过敏性紫癜同时或先后有下肢皮肤紫癜。白血病性关节疼痛在儿童若出现在白血病诊断之前,常易误诊为风湿热,如做血象和骨髓检查,则诊断不难。六、是否为关节肿瘤或外伤性关节炎外伤病史、突发性单关节疼痛,结合受累关节X线摄片容易作出诊断。

李俊燕 2017-09-10阅读量1.8万

风湿病患者能否用疫苗?

病请描述:经常有很多风湿病患者询问能否注射疫苗?因他们在治疗过程中服用了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处于免疫抑制状态,而风湿病本身造成的免疫功能紊乱,也使这些患者的免疫应答受到影响,因此,风湿病医生对这些患者能否注射疫苗都持保守态度。风湿病的发病可能与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相关。某些致病微生物可通过分子模拟或刺激超抗原产生针对自身组织的抗体,从而诱发风湿病。实际上,疫苗就是一种活的或灭活的致病微生物或致病微生物产生的类毒素,它们保留了部分致病微生物的抗原性,这使人担心疫苗是否会通过上述途径诱发风湿病?另一方面,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的风湿病患者来说,感染可能对人体构成重大威胁,而使用疫苗可以预防其中一部分感染。因此,对风湿病患者能否使用疫苗的争论持续了近50年。现在很明确的是,风湿病患者禁忌使用活疫苗,因为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即使是减毒的活疫苗也可以引起严重的感染,但对于灭活疫苗来说,虽然文献报道中有患者在使用疫苗后出现风湿病和在使用疫苗后原风湿病病情加重的报道,但通常还是可以使用的。虽然由于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不能像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一样对疫苗产生反应,但即便如此,灭活疫苗也可以对患者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乙肝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在中国尤为严重,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的风湿病患者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极易转变成慢性携带者。目前使用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较安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虽然对疫苗的反应较正常人群差,但也可起到保护作用,因此推荐使用,但应使用较大剂量。有关乙肝疫苗与风湿病的报道较多。一般来说注射乙肝疫苗后可出现轻度不适,包括头痛、注射部位疼痛、乏力、发热和关节疼痛,但有文献报道,1例女性患者在注射乙肝疫苗后1周,出现踝关节肿痛、血白细胞低于正常、血抗核抗体和抗SSA抗体阳性,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另1例女性患者在注射疫苗1个月后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抗核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和抗SSA抗体阳性,但这2例患者在出现这些症状4年前即有光过敏和多关节痛,因此,乙肝疫苗可能只是其诱因。此外有5例女性患者在注射乙肝疫苗后出现关节炎,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炎、双侧跖趾关节炎、单侧膝关节炎和不对称的游走性下肢多关节炎,但大多数患者在服用非甾类抗炎药后症状消失,1例患者在使用强的松治疗后5个月症状消失;1例患者发生经活检证实的血管炎,2例患者出现血管炎的临床表现,但未行活检,这3例患者的症状在使用非甾类抗炎药治疗后很快消失;近来报道1例女性患者在注射乙肝疫苗后出现口干、眼干、多关节疼痛、血抗核抗体、抗SSA抗体阳性,诊为干燥综合征。文献报道的与注射乙肝疫苗有关的风湿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一过性表现如血管炎、疫苗后关节炎、多形性红斑;另一类为注射疫苗后出现风湿病和原风湿病复发,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但到目前为止,乙肝疫苗与风湿病间的关系仍无定论,可能只是时间上的巧合,还需要大样本的随机、长期临床观察来证实。对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的风湿病患者来说,流感病毒感染可以因病毒感染本身或继发细菌感染而引起严重的疾病,甚至死亡,因此,对于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及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虽然注射疫苗后机体的反应不如正常人理想,但在这些人群中注射灭活的流感疫苗还是安全有效的。多年来,对流感疫苗是否能引起风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一直存有争论。Brown和Bertouch报道了一些患者在注射流感疫苗后出现了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多肌痛和类风湿关节炎,一些小血管炎、多动脉炎、风湿性多肌痛、系统性红斑狼疮或葡萄膜炎患者在注射流感疫苗后病情加重,其中出现风湿性多肌痛的报道最多;也有文献报道注射流感疫苗后出现反应性关节炎、多关节病变和累及皮肤、肺和肾脏的系统性血管炎;有个别报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注射流感疫苗后出现一过性肾脏病变,因此为谨慎起见,有人建议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稳定时再注射疫苗较妥。虽然有上述散在病例报道,但对风湿病患者整个群体来说,这些疾病的发生率很低,而且即使发生,病情也较轻,因此,权衡利弊,在风湿病患者中还是推荐使用流感疫苗的。综上所述,风湿病患者和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虽然机体的免疫应答受到影响,但仍可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感染。一般来说,这些患者禁用活菌(毒)疫苗,但仍可使用灭活疫苗,虽然这些患者对疫苗的反应并不理想,也有一些散在的因注射疫苗后诱发风湿病或原有风湿病病情加重的报道,但疫苗与风湿病的关系尚无定论,因此风湿病患者可以使用灭活疫苗。现有的有关风湿病与疫苗的报道都来自国外,可能会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差异,这还需要广大风湿病医生和广大患者在临床实践中不断观察和总结。

林智明 2017-08-29阅读量1.2万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

病请描述:        上海岳阳医院风湿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科室成员均具备硕博士学历。科室坚持以临床疗效为根本,科研促进学科发展的思路,近5年科室承担国家级、部市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        临床上,岳阳医院风湿科长期致力于提高疗效和减轻药物副作用的研究,探索出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血管炎、炎性肌病、白塞病、骨质疏松等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和特色。 1.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各种关节炎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各种关节炎,通过个体化使用现代抗风湿药物,联合使用中药内服汤剂和外用针灸、火罐、薰洗法,可明显缓解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恢复关节功能,防止关节畸形。 2.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        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轻中度患者采用纯中药治疗,不但可明显改善口干、眼干、便秘等干燥症状,增加唾液泪液分泌,而且可使患者全身状况得以调整,防止内脏器官损害。对重症患者采用中西结合治疗,可改善全身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3.中医药有效减少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副作用        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血管炎、炎性肌病等是需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疾病,但长期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可导致骨质疏松、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机会性感染增加等副作用,我科经过多年的探索,处以中药汤剂可减轻药物的副作用,使患者能耐受标准治疗,稳定病情,实现激素的平稳撤减。        诊治范围: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肠病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骨关节炎、风湿性多肌痛、无菌性股骨头坏死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硬化、混合结缔组织病、成人still病、复发性口腔溃疡、系统性血管炎、白塞病、发热待查等。

朴雪梅 2017-06-06阅读量1.1万

风湿性多肌痛:一种常见的颈肩...

病请描述:        疼痛是常见的困扰老年人的问题之一,尤其常见颈肩、腰腿等部位,有时梳头、刮面、穿衣、下蹲、上下楼梯都有困难,很大程度上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而有时患者或医生误以为这是老年退行性疾病,殊不知,这很可能是一种可以被很好控制的疾病——风湿性多肌痛。 【什么是风湿性多肌痛?】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PMR)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下发病少见,随年龄增长发病渐增多,女性较男性多2-2.5倍。国外报道风湿性多肌痛发病率为(20.4-53.7)/10万,70岁以上发病率高达112.2/lO万,我国虽然尚无确切的数据,但临床并不少见。        风湿性多肌痛有几大突出的临床特征:        ①颈肩、腰部、双臀部肌肉酸痛,通常为双侧对称,也可见单侧发病。患者可因疼痛导致日常活动受到限制。        ②晨僵及发热:早晨起床出现肢体僵硬,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有时还有低热。        ③血沉增快和贫血:如果体检的话,可以发现血沉明显增快(>40mm/H)或有时会发现轻度到中度的贫血。 【风湿性多肌痛严重吗?】        风湿性多肌痛是一种对治疗比较敏感的风湿病,在药物的控制下患者的疼痛通常可以明显缓解,再配合中药调理,既能减少西药副作用,又可以有效的减少疾病再次复发。        因此,被诊断风湿性多肌痛的老人及其家人不用太紧张,遵循医嘱,合理用药,就能有效控制疾病。但要提醒的是,患者在疾病缓解时应当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防肌肉萎缩,推荐一些中国传统的健身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薛鸾 2017-02-26阅读量1.5万

跨关节疼痛综合征

病请描述:        跨关节疼痛综合征酷似关节炎,包括肌腱炎,滑囊炎和关节周围炎,其特点在于病变部位在肌肉的起止点,多由于突发性外力损伤或慢性劳损所致。        1.肩袖综合征:包括肩袖损伤和肩峰下滑囊炎。以夜间痛为特点,主诉的疼痛在三角肌而不是肩关节。外展60-100度为疼痛弧,其他方向也可诱发疼痛。        2.二头肌腱炎:屈肘、手抗阻力旋后时肌间沟出疼痛,压痛点明显。        3.外上髁炎:外上髁伸肌附着处明显压痛,肘关节屈伸自如,腕部抗阻力伸展和旋后时疼痛加重。        4.挠骨茎突:腱鞘炎 Finkelstein,s Test(芬克尔斯坦试验)阳性        5.鹅状滑囊炎:膝关节痛明显,膝内侧副韧带附着点及胫骨近端前内侧面的缝匠肌止点压痛        6.跟腱滑囊炎:伴有红斑和压痛的足跟痛可以诊断。病因固然与行走与鞋有关,也可能提示记住关节病        7.风湿性多肌痛:老年患者多见,疼痛呈弥散性肌痛,而并非肌肉源性痛,倒有可能是炎症累及近端关节所致。        实验室检查多不具特异性,诊断多采用排除法。        跨关节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本身就是诊断,更好地说是诊断性治疗。倘若治疗有效,则诊断确立。        局麻药联合类固醇局部浸润治疗对跨关节疼痛综合征有效。

陈培莲 2016-10-28阅读量9153

颈椎病 预防 综合治疗

病请描述: 病因: 1.颈椎的先天性畸形        在对正常人颈椎进行健康检查或作对比研究性摄片时,常发现颈椎段可有各种异常所见,其中骨骼明显畸形约占5%。 2.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        近年来已明确颈椎管内径,尤其是矢状径,不仅对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而且与颈椎病的诊断、治疗、手术方法选择以及预后判定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人颈椎退变严重,骨赘增生明显,但并不发病,其主要原因是颈椎管矢状径较宽,椎管内有较大的代偿间隙。而有些患者颈椎退变并不十分严重,但症状出现早而且比较严重。 3.颈椎的退行性变        颈椎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间盘的退变尤为重要,是颈椎诸结构退变的首发因素,并由此演变出一系列颈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变。①椎间盘变性;②韧带-椎间盘间隙的出现与血肿形成;③椎体边缘骨刺形成;④颈椎其他部位的退变;⑤椎管矢状径及容积减小。 4.慢性劳损        慢性劳损是指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时值的各种超限活动。因其有别于明显的外伤或生活、工作中的意外,因此易被忽视,但其对颈椎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等都有着直接关系。 (1)长期不良坐姿        不良坐姿是颈椎类疾病最大的杀手,长期处于不良坐姿,颈椎会被拉长、过直,肩颈容易僵硬酸痛。        温馨小贴士:正确健康的坐姿应将臀部坐到底,背部平贴椅背,双脚平放地面,两侧肩膀放松,当身体需要前倾时,应该弯曲髋部并保持背部平直。使用电脑时,眼睛应俯视约15~20度。 (2)侧头煲电话粥        将话筒夹在脖子上讲电话,肌肉会过度用力收缩,颈椎容易受伤。        温馨小贴士:如果不得已必须得用这种姿势讲电话,记得时间一定要缩短,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以上,建议使用耳机。 (3)坐卧床上看书        忙碌了一天,很多人喜欢在睡前将头、背靠在床头,整只脚平放,或坐或卧在床上看书。这些姿势其实很伤脊椎、骨盆与膝盖,容易造成肩颈痛、头痛、落枕、腰酸、腿麻等症状。        温馨小贴士:如果习惯睡前看书,建议别超过15分钟,或改成将一腿弯曲、另一腿伸直的姿势,数分钟后交换,避免让身体的受力点集中在一个点上(骨盆或腰椎),导致肌肉疲乏而受伤。 (4)睡觉枕头过高        枕头是维持人体处于卧位时,颈椎和腰椎自然生理曲线的主要工具,如果我们使用的枕头过高,很容易导致颈椎、颈部软组织过度紧张、疲劳。        温馨小贴士:睡觉时,枕头要整个塞满颈椎,不要让颈椎悬空,以免造成肌肉紧绷,颈椎无法放松。适宜的枕头有利于全身放松,保护颈部和大脑,可以促进和改善睡眠。成年人的枕头高度以仰卧时高为自己手拳虎口朝上一拳高,侧卧时高为自己肩宽的1/3为宜。 (5)趴着扭头睡觉        趴在床上睡觉对颈椎与腰椎带来很大的压力,因为这会让腰椎与颈椎过度往后仰,对神经造成压迫,尤其有背痛或颈痛的人,最好是要平躺或侧睡。        温馨小贴士:平躺时,额头跟下巴要和床面呈平行,侧睡时,颈椎要与床面呈平行,掌握这个要诀去挑选适合自己头型的枕头,至于床垫的选择,要适中偏硬,床垫过软,将无法支撑脊椎。 (6)起床动作过猛        早上很多上班族都是坚持到最后一分钟才会起床,一起床就从床上弹起,赶着刷牙洗脸,即使是年轻人也常常扭到脖子闪到腰,主要是因为平时肌肉就僵硬,在床上躺了一晚,肌肉还没放松就瞬间下床,肌肉很容易受伤。        温馨小贴士:起床时先翻身,采取右或左侧躺,然后用手部的力量将上半身撑起来,再把脚移到床外,放在地板上,慢慢起身。        临床表现: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1.神经根型颈椎病 (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4)痛点封闭无显效。 (5)除外颈椎外病变如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2.脊髓型颈椎病 (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 (2)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 (3)除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3.椎动脉型颈椎病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 (4)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6)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III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7)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颈椎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5. 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是指具有头、肩、颈、臂的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 检查 1.颈椎病的检查        颈椎病的试验检查即物理检查,包括: (1)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顶试验) 令患者头偏向患侧,检查者左手掌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则出现肢体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传递到椎间孔变小,有根性损害;对根性疼痛厉害者,检查者用双手重叠放于头顶、间下加压,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当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或后伸位时出现加压试验阳性称之为Jackson压头试验阳性。 (2)臂丛牵拉试验 患者低头、检查者一手扶患者头颈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这称为Eaten试验。如牵拉同时再迫使患肢作内旋动作,则称为Eaten加强试验。 2.X线检查        正常40岁以上的男性,45岁以上的女性约有90%存在颈椎椎体的骨刺。故有X线平片之改变,不一定有临床症状。现将与颈椎病有关的X线所见分述如下:        (1)正位 观察有无枢环关节脱位、齿状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颈椎横突有无过长,有无颈肋。钩椎关节及椎间隙有无增宽或变窄。        (2)侧位 ①曲度的改变 颈椎发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弯曲。②异常活动度 在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中,可以见到椎间盘的弹性有改变。③骨赘 椎体前后接近椎间盘的部位均可产生骨赘及韧带钙化。④椎间隙变窄 椎间盘可以因为髓核突出,椎间盘含水量减少发生纤维变性而变薄,表现在X线片上为椎间隙变窄。⑤半脱位及椎间孔变小 椎间盘变性以后,椎体间的稳定性低下,椎体往往发生半脱位,或者称之为滑椎。⑥项韧带钙化 项韧带钙化是颈椎病的典型病变之一。        (3)斜位 摄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来观察椎间孔的大小以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的情况。 3.肌电图检查        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肌电图检查都可提示神经根长期受压而发生变性,从而失去对所支配肌肉的抑制作用。 4. 颈椎CT检查和 颈椎MRI        CT已用于诊断后纵韧带骨化、椎管狭窄、脊髓肿瘤等所致的椎管扩大或骨质破坏,测量骨质密度以估计骨质疏松的程度。此外,由于横断层图像可以清晰地见到硬膜鞘内外的软组织和蛛网膜下腔。故能正确地诊断椎间盘突出症、神经纤维瘤、脊髓或延髓的空洞症,对于颈椎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根据临床表现和检查可诊断。 鉴别诊断 1.神经根型颈椎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颈肋和前斜角肌综合征、椎管内髓外硬脊膜下肿瘤、椎间孔及其外周的神经纤维瘤、肺尖附近的肿瘤均可引起上肢疼痛、神经痛性肌萎缩、心绞痛、风湿性多肌痛。 2.脊髓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 3.椎动脉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鉴别,如椎动脉粥样硬化和发育异常等。椎动脉造影是最可靠的鉴别方法。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 并发症 1.吞咽困难        吞咽时有梗阻感、食管内有异物感,少数人有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干咳、胸闷等症状。这是由于颈椎前缘直接压迫食管后壁而引起食管狭窄,也可能是因骨刺形成过速使食管周围软组织发生刺激反应所引起。 2.视力模糊        表现为视力下降、眼胀痛、怕光、流泪、瞳孔大小不等,甚至出现视野缩小和视力锐减,个别患者还可发生失明。这与颈椎病造成自主神经紊乱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的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损有关。 3.颈心综合征        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胸闷、心律失常(如早搏等)及心电图ST段改变,易被误诊为冠心病。这是颈背神经根受颈椎骨刺的刺激和压迫所致。 4.高血压        可引起血压升高或降低,其中以血压升高为多,称为“颈性高血压”。由于颈椎病和高血压病皆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故两者常常并存。 5.胸部疼痛        表现为起病缓慢的顽固性的单侧胸大肌和乳房疼痛,检查时有胸大肌压痛。这与颈6和颈7神经根受颈椎骨刺压迫有关。 6.下肢瘫痪        早期表现为下肢麻木、疼痛、跛行,有的患者在走路时有如踏棉花的感觉,个别患者还可伴有排便、排尿障碍,如尿频、尿急、排尿不畅或大小便失禁等。这是因为椎体侧束受到颈椎骨刺的刺激或压迫,导致下肢运动和感觉障碍所致。 7.猝倒        常在站立或走路时因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倒地后能很快清醒,不伴有意识障碍,亦无后遗症。此类病人可伴有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这是由于颈椎增生性改变压迫椎动脉引起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导致一时性脑供血不足所致。 治疗:        药物治疗,内服和外用;牵引治疗;物理治疗:光疗,电疗等;针灸治疗;按摩治疗;拔罐治疗;小针刀治疗;注射治疗;银质针治疗等,微创手术治疗:射频,臭氧,切吸等。开放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口服药和外用药        可选择性应用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如B1、B12),对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效果。可尝试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进行支持治疗。硫酸氨基葡萄糖与硫酸软骨素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全身各部位的骨关节炎,这些软骨保护剂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抗软骨分解作用。基础研究显示氨基葡萄糖能抑制脊柱髓核细胞产生炎性因子,并促进椎间盘软骨基质成分糖胺聚糖的合成。临床研究发现,向椎间盘内注射氨基葡萄糖可以显著减轻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导致的下腰痛,同时改善脊柱功能。有病例报告提示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外用活血化瘀中药。 2.运动疗法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医疗体操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时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 3.牵引治疗        “牵引”在过去是治疗颈椎病的首选方法之一,但近年来发现,许多颈椎病患者在使用“牵引”之后,特别是那种长时间使用“牵引”的患者,颈椎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        牵引不但不能促进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相反牵引拉直了颈椎,反而弱化颈椎生理曲度,故颈椎病应慎用牵引疗法。 4.手法按摩推拿疗法        是颈椎病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它的治疗作用是能缓解颈肩肌群的紧张及痉挛,恢复颈椎活动,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来缓解症状,脊髓型颈椎病一般禁止重力按摩和复位,否则极易加重症状,甚至可导致截瘫,即使早期症状不明显,一般也推荐手术治疗。 5.理疗        在颈椎病的治疗中,理疗可起到多种作用。一般认为,急性期可行离子透入、超声波,紫外线或间动电流等;疼痛减轻后用超声波、碘离子透入,感应电或其他热疗。 6.温热敷        此种治疗可改善血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肿胀以减轻症状,有助于手法治疗后使患椎稳定。本法可用热毛巾和热水袋局部外敷,急性期患者疼痛症状较重时不宜作温热敷治疗。 7.手术治疗        严重有神经根或脊髓压迫者,必要时可手术治疗。

王成文 2016-08-19阅读量6456

清晨出现腰痛并感觉僵硬是怎么...

病请描述:        晨起病变的关节在静止不动后,腰背部肌肉、筋膜、关节、关节囊及韧带等组织会处于僵硬、板结状态,在适当的活动后逐渐减轻称为晨僵。这种现象尤其好发于中老年人,也可见于少部分青壮年人群,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腰部晨僵的特点为时有发生,在夜间休息时,上半夜休息好。下半夜逐渐出现背部僵硬症状,严重者晨僵并伴有背部疼痛症状,晨僵一般从凌晨3-4时开始,症状逐渐加重,至5-6时最为严重,患者不能继续入睡。晨僵严重患者在下床时,需要首先身体平移至床边再下床活动。背部僵硬活动受限,必须活动一段时间才会逐渐减轻消失,严重者整日有晨僵症状,症状连续不缓解。晨僵的原因是由于在睡眠或活动减少时,使受累关节周围组织渗液或充血水肿,引起关节周围肌肉组织紧张,而使关节肿痛或僵硬不适,随着肌肉的收缩,水肿液被淋巴管和小静脉所吸收,晨僵随之缓解。        晨僵是炎症的一种非特异性表现,炎症性腰痛和机械性腰痛都可出现晨僵,但程度不同。炎症性腰痛晨僵的特点:疼痛时间大于30分钟,休息时疼痛加剧,运动后疼痛减轻,一般无神经压迫症状,炎性指标增高。常见病有: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筋膜炎、腰椎关节突关节紊乱综合征、小结巨细胞动脉炎、纤维肌痛综合征、风湿性多肌痛、假性痛风等。机械性腰痛晨僵的特点:疼痛时间小于30分钟,休息时疼痛减轻,运动后疼痛加重,多有神经压迫症状,炎性指标正常。常见于软组织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椎失稳、椎管狭窄症等疾病。        一旦出现了腰部晨僵的现象,患者应及早就医,经过一定的检查明确属于哪类晨僵,由什么疾病所致。绝大多数晨僵患者通过早期治疗进行干预,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避免疾病进一步进展。

李志钢 2014-11-04阅读量8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