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手臂肌肉萎缩 > 饮食

手臂肌肉萎缩饮食

手臂肌肉萎缩饮食相关内容 更多>

世界卒中日 | 医体融合,预...

病请描述:2020年10月29日,第15个世界卒中日,本次宣传主题是:医体融合,预防卒中;宣传口号是:科学运动,健康生活。 脑卒中是影响我国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可导致: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吞咽苦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根据《2017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8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发现,脑卒中是目前导致我国人口致死致残首要病因,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卒中。 一、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即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两大类。脑卒中是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可导致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症状,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 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防治 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脑卒中可防可治。 早期积极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及规范化开展脑卒中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并改善脑卒中的预后。 (一)脑卒中危险因素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干预性和可干预性两类。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性危险因素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主要内容,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吸烟、酒精摄入、饮食、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心理因素等。脑卒中可防可治,一级预防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的根本措施。 (二)如何快速识别脑卒中 “中风120”是一种适用于国内的迅速识别脑卒中和即刻行动的策略: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如果通过这三步观察怀疑患者是中风,可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三)脑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的70%,其治疗时间窗窄,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在时间窗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内治疗(取栓)等方案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一旦发生脑卒中,需要尽快到最近的卒中中心和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等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救治。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发布了“卒中急救地图”APP,民众通过APP,可详细了解卒中防治和急救知识,明确获知身边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具体位置、联系方式等信息。 (四)脑卒中的康复。 脑卒中患者常遗留各种后遗症和功能障碍,长时间卧床也会出现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等问题,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一定要尽早进行并贯穿疾病恢复的全过程。包括急性期在病房的早期康复治疗,在康复中心的康复治疗及出院后在社区或家中的继续康复治疗。需要康复医师团队、社区、患者自身和家庭共同配合完成,帮助脑卒中患者在身体和精神双重层面上回归生活,重返社会。 三、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预防脑卒中 缺乏体育运动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更是增加死亡风险的独立因子,规律的有氧运动能降低慢性病患者45.9%的全死因风险。 一般的轻体力活动、断断续续的体育锻炼不能达到预防脑卒中的作用。 为达到有效水平,建议进行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总时间不少于150分钟、运动程度中度及以上(运动时心率达到120次/分以上),可选择如慢走、慢跑、游泳等项目,如果辅以肌肉强化(抗阻)训练,效果更佳。虽然预防效果与规律的有氧运动强度、持续时间正相关,但仍需强调个体化选择运动种类、强度、频率及持续时间,循序渐进并且不暂停原有慢性病药物治疗,老年患者尚需注意运动安全。 已具有一项或多项心脑血管危险因素者需进行最大运动负荷检测,结合临床意见选择个体化运动处方,并在运动期间定期监测;而处于原有疾病药物控制不佳或出现不稳定情况则需暂停或减少运动程度;有急性或慢性脏器进行性衰竭、冠心综合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状态时应避免或立即停止运动,及时就医;已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也应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逐渐加强恢复锻炼,预防脑卒中复发。 天佑医院“卒中中心”,脑卒中防治一体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2019年6月,我院通过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办公室“卒中中心”认证,标志着我院在脑卒中防治一体化建设上迈进新台阶,已经构建区域性卒中防治与救治体系,开设有NICU病房,更好的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天佑医院神经内科在脑卒中的预防与救治上做出不懈努力,打造了具有特色的脑卒中一体化治疗。卒中中心是组织化管理住院卒中患者的医疗模式,把传统治疗脑卒中的各种独立方法,如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健康教育等组合成一种综合的治疗系统。我院获“卒中中心”资质,为普陀区乃至周边区域的脑卒中患者急救与康复提供了更好保障。

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 2020-10-29阅读量8098

心力衰竭病人的急诊处理以及长...

病请描述: 心力衰竭患者的就医指征: 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包括活动时气促、乏力,平卧不能正常呼吸等,需及时就诊。 当患者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伴咳嗽,可咳出粉红色泡沫痰,或有脸色苍白、大汗淋漓、心跳过速等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急诊科进行抢救处理。 医生根据患者病史,尤其是心脏病病史,典型症状、体征等,通常不难诊断该病。对于疑似的患者,可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辅助判断。 就诊科室 一般就诊于心血管内科。如果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症状应去急诊科进行抢救处理。 相关检查 查体 详尽的体格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心肺部的听诊。 实验室检查 BNP及NT-proBNP 即血浆脑钠肽(BNP)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主要用于诊断心衰或评估心衰的严重程度,一般如未经治疗患者指标正常,基本可排除心衰。但许多疾病可导致该指标增高,因此该检查特异性不高。 肌钙蛋白 严重心衰患者的肌钙蛋白可略微升高。此外,该指标还可协助明确是否存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其他常规检查 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主要用于排查其他疾病,并评估患者病情。 心脏相关特殊检查 心电图 心脏常规检查,但心力衰竭本身并无特异性心电图表现,可判断是否有心跳节律异常,是否有心梗发生等。 心导管检查 从手臂或者腿部动脉插入导管,进入到主动脉测定下心室的动脉压力,还可以注入造影剂,显示出冠脉和心脏的情况。 6分钟步行试验 主要适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评价,还可判断患者心衰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效果等。 检查要求患者在平直的走廊里尽快行走,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将<150m、150m~450m、>450m分别诊断为重度、中度和轻度心衰。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 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状态,是心衰最有价值的检查,简便可重复。 X线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心衰与肺部疾病,是确诊左心衰竭肺水肿的重要依据。 心脏磁共振(CMR) 是评价心室容积、室壁运动的金标准。可用于排查众多心脏相关疾病。 冠状动脉造影(CAG) 可确诊是否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鉴别诊断 支气管哮喘 左心衰竭严重时的“心源性哮喘”需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 心力衰竭患者多有基础的器质性心脏病,体位改变可影响到呼吸,严重时可咳粉红色泡沫痰。 支气管哮喘患者多有青少年期过敏史,可咳白色黏痰,血浆BNP水平可辅助鉴别。 心包相关疾病 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等,可使心脏被压缩,腔静脉回流受阻,肝大、颈静脉怒张等,根据病史、超声心动图等可确诊。 肝硬化伴下肢水肿 与慢性右心衰竭鉴别,肝硬化常伴腹腔积液,基础心脏病体征、有无颈静脉怒张等均可帮助鉴别。 对于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需优先解除严重呼吸困难、缺氧等威胁患者生命的症状,治疗目标以改善症状、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维护重要脏器功能为主。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治疗目标为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长期预后、降低病死率与住院率,并尽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总体来说,对于心力衰竭患者需采取综合治疗,主要包括祛除诱因、针对病因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 急性期治疗 急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力衰竭的急性加重时,患者可出现急性肺水肿、休克、晕厥甚至心脏骤停,可威胁患者生命。此时,医生会优先控制患者症状、尽可能保护患者重要器官功能、改善预后。 家庭急救措施 如果患者发生急性心衰或心衰突然加重,需要及时进行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在家中可参考如下步骤进行施救: 施救者需保持冷静,及时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急救; 抬高患者上躯干(半卧位或高坐位),双腿下垂; 有条件者立即给患者吸氧; 把患者胸前衣物剪开或敞开,保证患者呼吸顺畅; 对患者进行安抚镇静; 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管理 学习了解疾病管理相关知识,正确认识疾病,保持情绪稳定。 患者在治疗期间还需要特别注意监测自己体重变化。 饮食上需严格限制水分及钠盐摄入,以预防水钠潴留。 休息与活动 对于病情不稳定或急性期患者应严格限制体力活动,可高坐位或半卧位休息,但应同时预防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压疮等的发生。 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可遵医嘱适度运动。 药物治疗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利尿剂 利尿剂可以通过增加排尿来减轻患者心脏负担,是心衰治疗的基础药,长期应用利尿剂应警惕电解质紊乱。 RAAS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血管紧张素受体措抗剂(ARB):作用和ACEI类药物类似,但患者耐受性更好,如果患者不能耐受ACEI类,可改为此药。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ACEI基础上加用可以改善预后。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可抑制血管收缩,减轻心肌重构。 β受体拮抗剂 美托洛尔等,可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长期应用可减轻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正性肌力药 洋地黄类药物: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低氧血症、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易发生洋地黄中毒。血液流出道不畅(肥厚型心肌病等)的患者禁用。 其他:β受体激动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I)等。 硝酸酯类药物 硝普钠等,可以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心绞痛、高血压等患者的症状。 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 心衰时血液瘀滞、心肌收缩异常可形成血栓,易致栓塞,因此需应用抗血小板(阿司匹林等)、抗凝(华法林等)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相当于给心脏装上了一个电子助力泵,植入后可以让左右心室同时泵血,从而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帮助患者改善症状,进行更多活动,延长患者寿命。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主要目的是防止异常的心脏节律发生,它可以自动检测心脏是否会出现严重的异常节律,如果出现会自动进行电击帮忙纠正,对于心衰患者,植入ICD可以避免室颤的发生,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心脏移植 治疗顽固性、难治性心衰的最终选择,但是价格昂贵、供体难寻。

赵飞 2020-06-19阅读量9347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病请描述:87岁老人不慎摔倒致胯骨骨折,手术还是保守治疗? 87岁老人夜里上厕所一不留神摔了一跤,左侧胯骨摔伤了,稍微活动便痛苦不堪,被家人送往医院,拍片确诊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在医学上,我们把这种骨折叫做骨质疏松性骨折,股骨颈骨折又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意思是说一旦发生股骨颈骨折,很多老年人的身体便每况愈下,乃至走到人生的终点,连再次骨折的机会都没有了。 骨折本身不致命,而骨折造成的各种并发症却是会要人命。老年人骨折后翻身和坐起十分困难,一旦长期卧床,很容易引起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血栓和褥疮等并发症,不论发生哪种并发症都会危及病人的生命。 老人摔倒为什么这么容易骨折? 年轻人骨骼坚硬,髋关节周围有强有力的肌肉保护,除非受到巨大的外力冲击,髋关节这个地方并不容易发生骨折。 但是一旦上了年纪,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特别是绝经后女性,情况更加严重。这时候髋关节就处于一个十分脆弱的状态下。当一脚踩空,发生摔倒、滑倒,身体扭转倒地,股骨近端就很容易受到损伤,造成股骨颈骨折。 那该如何治疗?保守还是手术? 老年人骨折,多数人都想的是“年纪那么大了,怕承受不了手术这么大的打击”所以,都愿意不做手术,或者是能不做手术就不做手术。 但其实,在符合手术指征的前提下,老年髋部骨折应优选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一是并发症多,长期卧床容易导致肌肉萎缩,压疮,便秘,泌尿道感染,肺部感染,严重者危及生命;二是护理难度大,吃喝拉撒全都要在床上解决,每一次挪动身体或者是翻身拍背都会引起骨折部位剧烈的疼痛。三是治疗效果欠佳,多数患者的骨折容易畸形愈合甚至不愈合,影响以后的生活质量。 更有多个研究发现,股骨颈骨折的病人采取保守治疗之后的死亡率接近 50%。 ▼ 老年人做手术风险高吗? ▼ 任何手术都有风险,但周全的术前准备可以把它降到最低限度。身体重要器官的状况术前会详细地检查,医生在术前会评估手术风险,只有风险可控,才会建议手术治疗。 目前对于股骨颈骨折一般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粗隆间骨折多采用髓内钉内固定,两种手术都很成熟,绝大多数老人都可耐受。手术后的老年人,可以让其早期活动,预防上述并发症。 如何预防骨折的发生? 髋部骨折对一个家庭来说,是灾难性事件,我们尽可能的做到避免骨折的发生。 1 防治骨质疏松是预防骨折的关键。 老年朋友要定期监测骨密度,及时采取措施延缓骨质疏松的进展,从根本上加强骨质,合理饮食,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D,加强运动,增强肌肉力量,提高机体反应性,这样骨头硬朗,肌肉保护髋关节,身体灵活反应,就能有效避免骨折啦。 关于骨质疏松的防治我们在前面文章介绍过很多次,不在此赘述,可点击这篇文章查看:人老后越变越矮?竟是一种病! 2 没有跌倒就没有骨折。 建议老人走路速度不要太快,可适当借助助行器,最好穿防滑鞋,雨雪天气应当尽量不出门。 卫生间安装扶手,蹲便改为坐便。 万一摔倒的时候,用手撑地,即便手臂骨折在护理上不需要卧床,而且康复训练也容易做,更不会发生致命的并发症。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应对骨折的发生,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尽力将伤害降到最低, 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的家人和朋友, 因为同样的事, 可能就发生在你我身边。

张念军 2020-04-03阅读量8429

全景式解码腿痛与周围动脉疾病

病请描述:全景式解码腿痛与周围动脉疾病 原创: 武汉协和医院血管外科 Lyu, Ping(吕平) 下肢周围动脉疾病 动脉血管腔内面正常情况下是光滑的,血液容易流通。 在下肢周围动脉疾病,动脉腔内面受损,导致胆固醇和其他脂质堆积而造成动脉壁内面粗糙和增厚,这个堆积物被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的硬化。随着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进展,动脉腔变窄或堵塞,导致血流降低,这可导致行走时臀部、大腿或小腿部的不适、痉挛或疼痛。 间歇性跛行典型地发生于身体活动时,如行走时,通过短暂的休息期(数分钟)可立即缓解。正常情况下,血流可增加至十倍以满足锻炼时肌肉对额外氧增加的需求。然而,当腿部动脉堵塞时,血流无法增加来应对锻炼并出现疼痛。 间歇性跛行的疼痛总是涉及同样的肌肉群,常是小腿部肌肉,不会一天天地变化。血管外科医生会以“跛行距离”作为一个衡量标准,跛行距离是指从患者开始行走到出现疼痛前所行走的距离,跛行距离还可用作某种治疗效果的评估标准。 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血管堵塞变得更严重,疼痛甚至会在休息时发生于足部,被称为静息痛,这是由于即使在休息状态下,腿部的动脉(因狭窄或堵塞)也无法将足量的血流输送至足部。当腿部抬高时静息痛常会加重,如夜间躺在床上时,只在足悬垂于床边时疼痛缓解。下肢动脉广泛狭窄或完全闭塞时,无法再提供正常生长和修复所需的营养时,会发生坏疽或组织坏死。 当前,动脉粥样硬化累及百分之十的西方六十五岁以上的人群。如果以间歇性跛行用作下肢动脉疾病的指标,估计四十至六十岁人群中的百分之二以及七十岁以上人群中的百分之六受累。随着发达国家进入老年社会,下肢动脉疾病会更加常见。 风险因素 影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疾病或脑血管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是相同的。这些风险因素包括: @吸烟 @高血压 @高胆固醇血症或高脂血症 @肥胖 @静态生活方式 @糖尿病 @心脏病或动脉疾病家族史 吸烟是所有风险因素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尽管吸烟导致或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还不清楚,但动脉壁内面受损的程度与烟草使用量直接相关,戒烟对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是必要的。 症状与体征 导致腿痛的进展性下肢动脉疾病的症状与体征包括: @腿部和足部毛发生长减少 @当受累的腿足部悬垂时出现变色(从苍白至蓝红色) @受累腿足部脉搏减弱或消失 @受累腿足部皮温差异(比其他肢体凉) @感觉变化(麻木、刺痛、痉挛、疼痛) @受累肢体出现经久不愈的伤口 @小腿肌肉萎缩 @出现脚趾增厚 @坏疽发展 导致腿痛的其他疾病: @关节炎:关节炎所致疼痛日复一日多变,并且会因某种特定的天气模式或身体运动而加重。不像间歇性跛行,休息时疼痛不会缓解。 @静脉曲张:为钝痛,常发生于一天结束时或长时间站立后。疼痛不会因运动加重。 @静脉血栓:常在行走时发生,并可经提高肢体缓解,不同于动脉疾病。 @椎管狭窄:椎间盘破裂或背部关节炎导致站立时腿痛,简短休息不能缓解,身体向前倾倚靠于一个固定物体时或坐下时,疼痛常减轻。 @糖尿病神经病变:其相关的疼痛常出现于双腿,常与麻木和感觉减退出现于下肢。 诊断性检测 包括非侵袭性或侵袭性诊断检测。 非侵袭性检测:可在门诊完成,实际上是检查肢体血流的无痛方法,本质上无副作用或风险。 @脉搏检查:这是循环的基本评估。有经验的医师如发现脉搏正常,罹患下肢动脉疾病的可能性小。 @动脉血压:应用多普勒,可测量手臂和腿部血压,并将两者进行比较,该方法可对下肢动脉疾病的严重程度做出大体上的评估。 @双显性扫描:可用于检测动脉堵塞并测量动脉的大小。还可用于测量静脉的大小以便将其用于旁路移植,即将血流绕过堵塞或闭塞处的一种改道方法。 @核磁动脉成像或CT动脉成像。 侵袭性检测:这类检测涉及在X光引导下将造影剂直接注射入动脉。 @血管造影:是最有帮助的影像学研究,用于对症状性下肢动脉疾病的直接治疗。造影剂直接注射人动脉并经X线以揭示动脉堵塞的精确定位。血管造影仅当介入或外科治疗被考虑时才需要做。 医疗管理与药物治疗 间歇性跛行所致疼痛的治疗首先要用药物治疗并进行锻炼,手术治疗用于运动后导致的严重疼痛并对个人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的患者,尽管动脉粥样硬化不能被完全治愈或防止,但疾病的进展可以通过对风险因素的管控而得到控制。这涉及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以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吸烟:无论如何要戒烟。在间歇性跛行的患者中,持续吸烟是最稳定的、与下肢动脉疾病进展相关的不利风险因素。烟草产品中的尼古丁会导致血管收缩,接着是血管狭窄,妨碍血流抵达身体的靶器官和肢体,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另外,吸烟还降低血液中的氧含量并使血液更容易凝固。 @高血压:未治疗或未得到控制的高血压会导致心脏工作加强而对动脉产生额外的应力,要定期监测血压,因为高血压发生常无症状。要按医嘱坚持服用药物。 @饮食:通过监控饮食中的胆固醇(内脏、红肉类、乳制品和蛋黄中含有)和饱和脂肪(动物脂肪与植物油中含有)也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多不饱和脂肪(玉米、藏红花油及橄榄油中含有)是包含在饮食中的脂肪。另外,限盐饮食对控制高血药和与体重增加相关的液体潴留有帮助。如体重超重,减重饮食有益。要监测血胆固醇水平,如果依然高于两百,在上述控制饮食的基础上要考虑服用降脂药物。 @锻炼:在治疗间歇性跛行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中起关键性的作用。有间歇性跛行症状的患者因疼痛和害怕加重组织损伤,常自愿减少他们的日常行走,这会导致更甚的静态生活方式而使情况变得更复杂。应逐渐增加步行距离,出现腿部疼痛时停下休息,疼痛消失时再开始行走。对照研究表明,将规律的步行计划编入日常生活中,可衡量的改善自百分之八十至两百三十四。推荐每天有规律的步行四十五分钟至六十分钟。 @糖尿病:鉴于糖尿病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启动和加速进展上的重要角色,在饮食、药物和治疗上遵医嘱至关重要。早治疗及细致的管理对控制糖尿病对动脉的影响最重要。 @足护理:当下肢血流降低时,看似小的损伤也会导致足或趾疮疡经久不愈、严重感染和足或趾坏疽。要小心避免足部的任何损伤,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药物治疗:除了医师开的其他药物,还有下面的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这类药物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整体风险。还可通过增加血流和整体循环而改善步行距离。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抗凝药:这类药物抑制血栓形成。这类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利伐沙班等。 其他还有改善下肢循环的药物,如己酮可可碱、西洛他唑等。 手术及腔内治疗 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患者症状进展很快并影响到生活,可考虑手术治疗。首先要确定腿部动脉堵塞的准确位置。一般会先行超声检查,接着会采用CT动脉成像,后者可提供所有正常和异常动脉段的“路线图”,医师据此可对病变情况和部位作出准确的判断并拟定手术方案。 一旦动脉堵塞部位被确定,有两类手术方式可供选择,即血管成形+支架术或者开放外科手术。血管成形术是用小球囊来扩张动脉的狭窄段,扩张的球囊将阻碍血流的动脉斑块压碎,支架常与血管成形联合应用以达到最佳结果,支架维持管腔的开通并将被压碎的斑块限制于支架和管壁之间,这类术式术后恢复较快。 如果动脉堵塞太严重无法行血管成形+支架术,需要采用一种开放的旁路术。在这类手术中,医师会取用患者自体的一段大隐静脉或使用一段人工合成血管将动脉堵塞段之上、下相对正常的动脉血管段直接桥接起来,也就是让动脉堵塞段近端的血流可经上述移植静脉或人工血管形成的旁路绕过堵塞段而流入堵塞段远端的动脉内以维持远端组织的血供。这类手术效果确实,仅有少于百分之十的病例需要输血。 血管成形术与开放外科手术都是非常成熟的手术技术,只要病例选择适当,都能获得非常好的结果。可能减少成功的因素有: @动脉堵塞的数量 @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术后是否能坚持风险因素的管控 术后早期失败的最显著风险因素是吸烟,因此终身禁烟最重要。 小结 罹患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从较轻的间歇性跛行到广泛的坏疽和肢体丧失(截肢)。动脉疾病进展至肢体丢失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因素的数量和严重性。及时定期的医疗评估以及戒烟、控制饮食和血压、每天锻炼并遵医嘱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与下肢动脉疾病相关的间歇性跛行的症状与预后。

吕平 2019-11-03阅读量8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