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帕金森病的精神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可能大于运动症状本身。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变逐渐涉及到蓝斑,黑质,和中间皮质部位的时候,则会产生是睡眠障碍和抑郁症。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出现典型临床运动症状,最后累及广泛大脑皮层,出现更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帕金森病的精神症状可以说是一直伴随着疾病的整个过程。 1.抑郁 帕金森病有三种类型的抑郁:反应性抑郁、内源性抑郁和波动性抑郁。反应性抑郁是患者理解病情的反应。内源性抑郁是帕金森病的一种症状,是帕金森病相关神经结构改变而导致。这种类型的抑郁症可以发生在帕金森病的不同阶段。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来说,运动症状不仅可以波动,抑郁也可以波动,使用对抗运动的措施也可以有效改善波动性抑郁。帕金森病与一般抑郁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在情感冷漠、偏执、自杀倾向方面,与帕金森病相关的抑郁发生率低于一般抑郁,提示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以轻度和中度为主。 当前指南推荐治疗PD抑郁的药物共有三种。首先是治疗PD本身的药物普拉克索,其具有确切的抗PD抑郁作用(B级推荐)。抗抑郁药帕罗西汀及文拉法辛缓释胶囊与安慰剂对比疗效有显著差异(B级推荐)。除此之外,SSRI类抗抑郁药,包括艾司西酞普兰等,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疗效,但由于SSRI类抗抑郁药副作用较轻,可考虑用于PD伴发抑郁症状的治疗(U级推荐);司来吉兰在PD患者中也有潜在的抗抑郁疗效(U级推荐)。 2.焦虑 PD患者的焦虑和普通焦虑患者相比差异不大,主要表现为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社交恐怖、广场恐怖及非特异性焦虑等,相比之下出现惊恐障碍的患者较多。 PD伴焦虑的治疗尚缺乏足够循证医学证据,PD患者焦虑一般与抑郁伴发,故抗抑郁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焦虑症状,SSRI类药品可用于PD惊恐发作、社交恐惧及强迫症状的治疗(U级推荐)。对于中度焦虑可以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劳拉西泮或地西泮(U级推荐)。 3.情感淡漠 帕金森患者的情感淡漠表现也比较明显。这种情感淡漠分为认知型、行为型及情感型三类,主要核心为动机缺乏。其中认知型表现为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对别人的问题漠不关心,这占大部分;其次为行为型,主要表现为行为缺乏进取及创造性、依赖他人活动;情感型表现为平淡的情感和对客观或负面事件缺乏情绪反应。情感淡漠可独立存在,也常与抑郁同时出现。 在PD伴情感淡漠的治疗方面,国外近期的一项试验使用吡贝地尔300mg/d治疗,结果显示其可以明显降低PD淡漠评分。需要注意的是,吡贝地尔说明书最大剂量为250mg/d,这一研究使用的药物剂量是超出国内的说明书剂量的。 4.幻觉、妄想、错觉等精神病性症状 除了上述之外,幻觉、妄想、错觉及存在的错误知觉等精神病学症状也较为常见。另外,冲动控制障碍虽然发生率较低,但随着病情进展,老年期患者的冲动控制障碍发生率逐渐升高,主要表现为暴饮暴食、性功能亢进、强迫性购物及赌博,除此之外还有冲动-强迫行为及多巴胺失调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强迫性过度服用抗PD药物。 PD精神病性症状的治疗首先要去除诱因,如感染、电解质紊乱等,之后暂时减去会加重精神症状的抗PD药物,如金刚烷胺、司来吉兰、普拉克索等,如仍不能缓解,可加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推荐使用氯氮平,对PD患者视幻觉、谵妄等精神病性症状有效,且不加重PD症状,但其有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因此需定期检查(B级推荐);此外喹硫平也可用于精神病性症状治疗(C级推荐)。需要注意,精神科常用药物奥氮平由于会明显加重锥体外系症状,且并无改善PD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作用,因此不推荐使用(B级推荐)。近期一项新的药物Pimavanserin进行了三期临床试验(持续6周),它是5-HT 2A拮抗剂,本身对多巴胺系统不产生影响,结果显示该药物可以改善PD的精神症状,并且不会加重PD本身的运动症状,具有较好效果,具体疗效尚需进一步循证医学证据证实。
胡小吾 2022-02-27阅读量9071
病请描述:帕金森病的精神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可能大于运动症状本身。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变逐渐涉及到蓝斑,黑质,和中间皮质部位的时候,则会产生是睡眠障碍和抑郁症。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出现典型临床运动症状,最后累及广泛大脑皮层,出现更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帕金森病的精神症状可以说是一直伴随着疾病的整个过程。 1.抑郁 帕金森病有三种类型的抑郁:反应性抑郁、内源性抑郁和波动性抑郁。反应性抑郁是患者理解病情的反应。内源性抑郁是帕金森病的一种症状,是帕金森病相关神经结构改变而导致。这种类型的抑郁症可以发生在帕金森病的不同阶段。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来说,运动症状不仅可以波动,抑郁也可以波动,使用对抗运动的措施也可以有效改善波动性抑郁。帕金森病与一般抑郁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在情感冷漠、偏执、自杀倾向方面,与帕金森病相关的抑郁发生率低于一般抑郁,提示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以轻度和中度为主。 当前指南推荐治疗PD抑郁的药物共有三种。首先是治疗PD本身的药物普拉克索,其具有确切的抗PD抑郁作用(B级推荐)。抗抑郁药帕罗西汀及文拉法辛缓释胶囊与安慰剂对比疗效有显著差异(B级推荐)。除此之外,SSRI类抗抑郁药,包括艾司西酞普兰等,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疗效,但由于SSRI类抗抑郁药副作用较轻,可考虑用于PD伴发抑郁症状的治疗(U级推荐);司来吉兰在PD患者中也有潜在的抗抑郁疗效(U级推荐)。 2.焦虑 PD患者的焦虑和普通焦虑患者相比差异不大,主要表现为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社交恐怖、广场恐怖及非特异性焦虑等,相比之下出现惊恐障碍的患者较多。 PD伴焦虑的治疗尚缺乏足够循证医学证据,PD患者焦虑一般与抑郁伴发,故抗抑郁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焦虑症状,SSRI类药品可用于PD惊恐发作、社交恐惧及强迫症状的治疗(U级推荐)。对于中度焦虑可以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劳拉西泮或地西泮(U级推荐)。 3.情感淡漠 帕金森患者的情感淡漠表现也比较明显。这种情感淡漠分为认知型、行为型及情感型三类,主要核心为动机缺乏。其中认知型表现为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对别人的问题漠不关心,这占大部分;其次为行为型,主要表现为行为缺乏进取及创造性、依赖他人活动;情感型表现为平淡的情感和对客观或负面事件缺乏情绪反应。情感淡漠可独立存在,也常与抑郁同时出现。 在PD伴情感淡漠的治疗方面,国外近期的一项试验使用吡贝地尔300mg/d治疗,结果显示其可以明显降低PD淡漠评分。需要注意的是,吡贝地尔说明书最大剂量为250mg/d,这一研究使用的药物剂量是超出国内的说明书剂量的。 4.幻觉、妄想、错觉等精神病性症状 除了上述之外,幻觉、妄想、错觉及存在的错误知觉等精神病学症状也较为常见。另外,冲动控制障碍虽然发生率较低,但随着病情进展,老年期患者的冲动控制障碍发生率逐渐升高,主要表现为暴饮暴食、性功能亢进、强迫性购物及赌博,除此之外还有冲动-强迫行为及多巴胺失调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强迫性过度服用抗PD药物。 PD精神病性症状的治疗首先要去除诱因,如感染、电解质紊乱等,之后暂时减去会加重精神症状的抗PD药物,如金刚烷胺、司来吉兰、普拉克索等,如仍不能缓解,可加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推荐使用氯氮平,对PD患者视幻觉、谵妄等精神病性症状有效,且不加重PD症状,但其有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因此需定期检查(B级推荐);此外喹硫平也可用于精神病性症状治疗(C级推荐)。需要注意,精神科常用药物奥氮平由于会明显加重锥体外系症状,且并无改善PD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作用,因此不推荐使用(B级推荐)。近期一项新的药物Pimavanserin进行了三期临床试验(持续6周),它是5-HT 2A拮抗剂,本身对多巴胺系统不产生影响,结果显示该药物可以改善PD的精神症状,并且不会加重PD本身的运动症状,具有较好效果,具体疗效尚需进一步循证医学证据证实。
胡小吾 2022-01-10阅读量8693
病请描述:帕金森病的精神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可能大于运动症状本身。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变逐渐涉及到蓝斑,黑质,和中间皮质部位的时候,则会产生是睡眠障碍和抑郁症。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出现典型临床运动症状,最后累及广泛大脑皮层,出现更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帕金森病的精神症状可以说是一直伴随着疾病的整个过程。 1.抑郁 帕金森病有三种类型的抑郁:反应性抑郁、内源性抑郁和波动性抑郁。反应性抑郁是患者理解病情的反应。内源性抑郁是帕金森病的一种症状,是帕金森病相关神经结构改变而导致。这种类型的抑郁症可以发生在帕金森病的不同阶段。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来说,运动症状不仅可以波动,抑郁也可以波动,使用对抗运动的措施也可以有效改善波动性抑郁。帕金森病与一般抑郁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在情感冷漠、偏执、自杀倾向方面,与帕金森病相关的抑郁发生率低于一般抑郁,提示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以轻度和中度为主。 当前指南推荐治疗PD抑郁的药物共有三种。首先是治疗PD本身的药物普拉克索,其具有确切的抗PD抑郁作用(B级推荐)。抗抑郁药帕罗西汀及文拉法辛缓释胶囊与安慰剂对比疗效有显著差异(B级推荐)。除此之外,SSRI类抗抑郁药,包括艾司西酞普兰等,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疗效,但由于SSRI类抗抑郁药副作用较轻,可考虑用于PD伴发抑郁症状的治疗(U级推荐);司来吉兰在PD患者中也有潜在的抗抑郁疗效(U级推荐)。 2.焦虑 PD患者的焦虑和普通焦虑患者相比差异不大,主要表现为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社交恐怖、广场恐怖及非特异性焦虑等,相比之下出现惊恐障碍的患者较多。 PD伴焦虑的治疗尚缺乏足够循证医学证据,PD患者焦虑一般与抑郁伴发,故抗抑郁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焦虑症状,SSRI类药品可用于PD惊恐发作、社交恐惧及强迫症状的治疗(U级推荐)。对于中度焦虑可以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劳拉西泮或地西泮(U级推荐)。 3.情感淡漠 帕金森患者的情感淡漠表现也比较明显。这种情感淡漠分为认知型、行为型及情感型三类,主要核心为动机缺乏。其中认知型表现为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对别人的问题漠不关心,这占大部分;其次为行为型,主要表现为行为缺乏进取及创造性、依赖他人活动;情感型表现为平淡的情感和对客观或负面事件缺乏情绪反应。情感淡漠可独立存在,也常与抑郁同时出现。 在PD伴情感淡漠的治疗方面,国外近期的一项试验使用吡贝地尔300mg/d治疗,结果显示其可以明显降低PD淡漠评分。需要注意的是,吡贝地尔说明书最大剂量为250mg/d,这一研究使用的药物剂量是超出国内的说明书剂量的。 4.幻觉、妄想、错觉等精神病性症状 除了上述之外,幻觉、妄想、错觉及存在的错误知觉等精神病学症状也较为常见。另外,冲动控制障碍虽然发生率较低,但随着病情进展,老年期患者的冲动控制障碍发生率逐渐升高,主要表现为暴饮暴食、性功能亢进、强迫性购物及赌博,除此之外还有冲动-强迫行为及多巴胺失调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强迫性过度服用抗PD药物。 PD精神病性症状的治疗首先要去除诱因,如感染、电解质紊乱等,之后暂时减去会加重精神症状的抗PD药物,如金刚烷胺、司来吉兰、普拉克索等,如仍不能缓解,可加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推荐使用氯氮平,对PD患者视幻觉、谵妄等精神病性症状有效,且不加重PD症状,但其有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因此需定期检查(B级推荐);此外喹硫平也可用于精神病性症状治疗(C级推荐)。需要注意,精神科常用药物奥氮平由于会明显加重锥体外系症状,且并无改善PD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作用,因此不推荐使用(B级推荐)。近期一项新的药物Pimavanserin进行了三期临床试验(持续6周),它是5-HT 2A拮抗剂,本身对多巴胺系统不产生影响,结果显示该药物可以改善PD的精神症状,并且不会加重PD本身的运动症状,具有较好效果,具体疗效尚需进一步循证医学证据证实。
胡小吾 2022-01-05阅读量8771
病请描述: 帕金森病的精神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可能大于运动症状本身。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变逐渐涉及到蓝斑,黑质,和中间皮质部位的时候,则会产生是睡眠障碍和抑郁症。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出现典型临床运动症状,最后累及广泛大脑皮层,出现更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帕金森病的精神症状可以说是一直伴随着疾病的整个过程。1.抑郁帕金森病有三种类型的抑郁:反应性抑郁、内源性抑郁和波动性抑郁。反应性抑郁是患者理解病情的反应。内源性抑郁是帕金森病的一种症状,是帕金森病相关神经结构改变而导致。这种类型的抑郁症可以发生在帕金森病的不同阶段。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来说,运动症状不仅可以波动,抑郁也可以波动,使用对抗运动的措施也可以有效改善波动性抑郁。帕金森病与一般抑郁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在情感冷漠、偏执、自杀倾向方面,与帕金森病相关的抑郁发生率低于一般抑郁,提示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当前指南推荐治疗PD抑郁的药物共有三种。首先是治疗PD本身的药物普拉克索,其具有确切的抗PD抑郁作用(B级推荐)。抗抑郁药帕罗西汀及文拉法辛缓释胶囊与安慰剂对比疗效有显著差异(B级推荐)。除此之外,SSRI类抗抑郁药,包括艾司西酞普兰等,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疗效,但由于SSRI类抗抑郁药副作用较轻,可考虑用于PD伴发抑郁症状的治疗(U级推荐);司来吉兰在PD患者中也有潜在的抗抑郁疗效(U级推荐)。2.焦虑PD患者的焦虑和普通焦虑患者相比差异不大,主要表现为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社交恐怖、广场恐怖及非特异性焦虑等,相比之下出现惊恐障碍的患者较多。PD伴焦虑的治疗尚缺乏足够循证医学证据,PD患者焦虑一般与抑郁伴发,故抗抑郁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焦虑症状,SSRI类药品可用于PD惊恐发作、社交恐惧及强迫症状的治疗(U级推荐)。对于中度焦虑可以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劳拉西泮或地西泮(U级推荐)。3.情感淡漠帕金森患者的情感淡漠表现也比较明显。这种情感淡漠分为认知型、行为型及情感型三类,主要核心为动机缺乏。其中认知型表现为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对别人的问题漠不关心,这占大部分;其次为行为型,主要表现为行为缺乏进取及创造性、依赖他人活动;情感型表现为平淡的情感和对客观或负面事件缺乏情绪反应。情感淡漠可独立存在,也常与抑郁同时出现。在PD伴情感淡漠的治疗方面,国外近期的一项试验使用吡贝地尔300mg/d治疗,结果显示其可以明显降低PD淡漠评分。需要注意的是,吡贝地尔说明书最大剂量为250mg/d,这一研究使用的药物剂量是超出国内的说明书剂量的。4.幻觉、妄想、错觉等精神病性症状除了上述之外,幻觉、妄想、错觉及存在的错误知觉等精神病学症状也较为常见。另外,冲动控制障碍虽然发生率较低,但随着病情进展,老年期患者的冲动控制障碍发生率逐渐升高,主要表现为暴饮暴食、性功能亢进、强迫性购物及赌博,除此之外还有冲动-强迫行为及多巴胺失调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强迫性过度服用抗PD药物。PD精神病性症状的治疗首先要去除诱因,如感染、电解质紊乱等,之后暂时减去会加重精神症状的抗PD药物,如金刚烷胺、司来吉兰、普拉克索等,如仍不能缓解,可加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推荐使用氯氮平,对PD患者视幻觉、谵妄等精神病性症状有效,且不加重PD症状,但其有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因此需定期检查(B级推荐);此外喹硫平也可用于精神病性症状治疗(C级推荐)。需要注意,精神科常用药物奥氮平由于会明显加重锥体外系症状,且并无改善PD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作用,因此不推荐使用(B级推荐)。近期一项新的药物Pimavanserin进行了三期临床试验(持续6周),它是5-HT 2A拮抗剂,本身对多巴胺系统不产生影响,结果显示该药物可以改善PD的精神症状,并且不会加重PD本身的运动症状,具有较好效果,具体疗效尚需进一步循证医学证据证实。
胡小吾 2021-11-15阅读量8578
病请描述:宝宝开始吃米饭之后……“爱吃饭的孩子,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吃饭难,简直难于上青天!”相信很多爸妈说出来都有一本辛酸血泪史。然而,真相却是:没有不爱吃饭的孩子,只有不会喂饭的父母!让娃爱上吃饭,真的这么难吗?其实,孩子也想好好吃饭……随着小手的动作越来越灵活,吃饭其实是宝宝乐意挑战的事情。同样的,对各种不同类型的食物感兴趣,吃饭的时候喜欢戳戳、捏捏,甚至抓着勺子折腾,也是宝宝大脑发育到新阶段的表现。可是,为什么到了最后,就成了家长嘴里的:“一岁半了吃饭还磨蹭” “总是边玩边吃” “一顿饭没有一个小时是喂不下来的”……还不都是被逼出来的!孩子怎么想的,你真的了解过吗?宝宝的内心小剧场——本来吧,挺想自己吃饭的,结果爸妈嫌我吃得满嘴满身满桌子都是,还说“每次搞卫生比吃饭还折腾”,后来就不让我碰勺子了,唉……每次我好不容易把小勺子都送到嘴里了,可老有一半要洒出去,我也没办法嘛。哼!爷爷奶奶紧张了,“这样下去,营养怎么够哟!”然后?又不让我吃了!我就是不饿呀!不饿呀!他们都不听我说,非说“都过了3小时了怎么会不饿,来,给了洋娃娃玩着,妈妈喂你。”就是就是,还老趁我玩的时候塞我饭,不注意时被塞一口,一会儿又塞一口,活活撑了我大半碗,呜呜……别说了,我才可怜呢。我妈妈不光规定了要吃多少、吃多快,还总吓我“你不吃饭,妈妈就不爱你了!”,要么就拿动画片哄我“你好好吃饭,我给你看动画片”。哎哟,我现在看到饭都发愁……瞧,孩子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逼着把“吃饭=游戏”变成了“吃饭=负担”,甚至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宝宝不愿自己吃饭,甚至压根不肯吃饭于是,家长只好出尽法宝,追着喂,玩着喂。只要宝宝能吃多一口,自己辛苦一点又算得了什么?这样的行为,又加重了孩子对吃饭的抗拒,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怎么让宝宝重新爱上吃饭?试试这些“套路”1、2岁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大约只有10分钟。不能安静坐下来好好吃完一顿饭是正常的。想让宝宝在餐桌上一坐就半小时,怎么可能呢?如果宝宝每次注意力分散、不想吃饭、吃不多,父母就批评他,只会让宝宝潜意识里害怕和讨厌吃饭。可是,大人也有自己的时间安排啊,完全任由宝宝自己发挥,也真的伤不起呀。何况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宝宝健康发育的必备条件之一。那么,怎么让宝宝重新爱上吃饭呢?1 来一点仪式感给宝宝准备专门的餐椅,与大人同桌吃饭。每餐开饭前,先带宝宝洗手、入座、带上围兜,摆上他的小餐具。让他坐在桌边,看一桌饭菜一个接一个端上来……这样不但可以营造一种吃饭的氛围,同时也会增加宝宝的参与感,培养孩子吃饭的兴趣。2 多多鼓励当宝宝努力用勺子把食物送到嘴里,却总会洒掉一半时,你知道他有多挫败吗?与其把勺子接过来代劳,这时候你更应该表达你的理解:“宝宝努力想自己吃饭,可是饭菜太调皮了,总是掉出来。”“其实自己吃饭真的挺难的,我小时候也练习了很久才学会。”帮助宝宝从挫败感中走出来,专注在吃饭这件事情上。当宝宝获得小进步时,也别忘了及时鼓励和表扬,让他感受到自己吃饭的乐趣和成就感。3 给宝宝不吃的自由孩子的饭量、掌握的能力,并不会随月龄的增长而直线增加。只要宝宝各方面发育正常,精神状态也没有太大问题,父母要学着遵从宝宝选择饭量的权利。同样的,这个时期的宝宝情绪不稳是常有的事情,当孩子不想吃饭时,家长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等孩子情绪稳定或者感觉饥饿再去吃饭,千万不要强迫宝宝进餐。积极的进食环境和方式,才能养育健康的孩子。除了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宝宝准备最棒的食物也相当重要。对宝宝来说,最好的增加体抗力的“补品”就是母乳了。
母婴育儿健康号 2020-12-29阅读量8541
病请描述: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你要他往东,他往西跑得飞快;你给他苹果,他哭喊着要梨……分分钟“抢跑”进了叛逆期。所以,绝大部分老母亲都会经历那么一瞬间:青筋暴跳,血压升高,怒斥的话就在嘴边即将喷涌而出……且慢,家长再着急上火,以下四种话也千万别对孩子说!随口哄骗“没事儿~打针一点也不疼。”“再这样警察叔叔来抓你了。”宝宝的无尽哭嚎,简直是让家长放弃原则、缴械投降的利器。当想尽办法还是安抚不住自家哭闹的娃,身心俱疲的家长往往会不自觉地,用一些看起来可笑的说法。然而,说者无心,听者——纯洁如一张白纸的宝宝可是会认真的。久而久之,在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家长们的话语可能会让孩子们不相信警察、医生,从而酿成危险。而家长们随口说出、却无法兑现的承诺,或者是明显和现实不符的描述,也会令宝宝对父母失去信任。可以尝试的说法:打针会有点疼(说实话)宝宝如果害怕或者难受可以哭出来(接纳他的情绪),但我们必须要打针哦(温柔地坚持),打了针才不会一直XX(简单说明原因)不过呢,妈妈觉得打针也没有那么可怕,你看,刚刚那个哥哥就没有哭呀(分散注意)而且妈妈会陪着宝宝的,来,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如果宝宝实在太抗拒,也可以尝试】:宝宝这么害怕呀,那你想先去外面呆一会儿,还是下楼走走再过来呢?正面回应宝宝的情绪和想法,温柔而坚定地告诉他哪些事情必须做或者不做,同时也给宝宝一些小选择。用“爱”威胁孩子 “再哭我不要你了!”孩子对父母有天然的依恋感。但倘若父母一再用爱绑架、威胁、强迫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父母的“爱”感到恐惧。这种情况下,父母的“爱”成为控制孩子的强权,容易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被磨灭,并养成讨好型人格。可以尝试的说法:宝宝想哭就哭吧,妈妈会一直陪着你的。如果久哄不下,我们可能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我们是只想让宝宝按照我们的意愿:不哭。还是有尊重他的情绪,站在他的角度解决问题呢?给孩子贴标签“这孩子就是内向,以后怎么办?”“说几遍了怎么还是不懂,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笨”给孩子贴“标签”,背后或多或少是家长们过度焦虑的情绪。但孩子们的性格与认知能力都是在不断成长的。家长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孩子贴上这些负面的标签,孩子们往别处生长的“枝桠”就被剪断了。再碰到类似的事情,他们很可能会缺乏自信,也不敢轻易尝试。潜移默化地,孩子们就会长成“标签”中的样子。可以尝试的说法:宝宝是不喜欢刚才的小哥哥吗?为什么呀?哦,没关系,下次我们试试……不好意思是正常的,妈妈小时候也这样,现在碰到不太熟悉的人,有时候也会不敢说话呢~拿“别人家的孩子”和孩子比较“别人家的小孩都会了,怎么就你这么笨?”“你看XX家的XX,再看看你!”当家长们说起“别人家的孩子”时,想表达的是希望孩子变好,而不是指责孩子有多差。但看看社交平台上对“别人家的孩子”的各种吐槽,就会知道,拿别人和孩子做比较,很容易令孩子丧失自信,甚至产生逆反、自暴自弃的心理。怎样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原则很简单:将孩子当成另一个平等的人。孩子是与家长平等存在的个体,不应该成为家长发泄情绪的垃圾桶,也不应该成为满足家长意志的工具。在具体操作上,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有详细的阐述:① 及时回应孩子的情绪与想法,并客观地描述现状、给出选项,让孩子选择乐意配合的方式。② 通过解决问题来代替惩罚。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帮助孩子说出自己真正的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案。③ 赞扬需要有具体描述。明确描述孩子值得夸赞的某样具体行为,并予以正向鼓励,而不是笼统地称赞“真聪明”“真棒”。④ 通过合理方式来抒发愤怒。强行克制愤怒,会令你的情绪更糟糕。有时候,通过游戏等方式坦率表达自己的情绪,而非诉诸于无意义的斥骂甚至体罚,可以更好地释放愤怒,也可以令孩子更好地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教人如何说话、如何察言观色的书本、文章不胜枚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跟同事、朋友说话时也都讲究语言的技巧。孩子明明更幼小,对情绪和话语更敏感,也更需要我们的小心呵护。为什么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就任意而为了呢?和孩子的沟通,更要注意技巧方式,别等伤害的话说出口了,才追悔莫及。
母婴育儿健康号 2020-12-29阅读量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