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内科 > 风湿免疫科 > 风湿性多肌痛 > 内容

风湿性多肌痛内容

纤维肌痛综合症

病请描述:     纤维肌痛综合症是一种非关节性风湿病,临床表现为肌肉骨骼系统多处疼痛与发僵,并在特殊部位有压痛点。纤维肌痛综合征可继发于外伤,各种风湿病,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及各种非风湿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这一类纤维肌痛综合征被称为继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如不伴有其他疾患,则称为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症。天津市环湖医院疼痛科刘清军    一、发病机理本病的机制尚不清楚。文献报道与睡眠障碍、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及免疫紊乱有关。   1、睡眠障碍:睡眠障碍累及60—90%的病人。表现为睡眠易醒、多梦、晨起精神不振、疲乏、有全身疼痛和晨僵感。夜间脑电图记录发现有α波介入到Ⅳ期δ睡眠波中。用铃声干扰志愿者非快动眼睡眠(non rapid eye movement)亦可诱导出上述脑电图图形及临床症状。其他影响睡眠的因素如精神紧张、环境噪音均可加重纤维肌痛综合症症状。因此推测,这种Ⅳ期睡眠异常在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发开门见山中起重要作用。   2、神经递质分泌异常 :文献报道血清素和P物质等神经递质在本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血清素的前体是色氨酸、食物蛋白中的色氨酸在肠道被吸收后,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小部分呈游离状态。游离的色氨酸可被载体携带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然后,在5-HT能神经元中经羟化和脱羧作用生成5-HT。释放到突触间隙的5-HT,在部分被突触前神经末梢重摄取,部分经线粒体单胺氧化酶作用生成无活性的5-羟吲哚乙酸。5-HT也存在于消化道粘膜、血小板及乳腺细胞中,由于它很难通过血-脑屏障,所以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血中的5-HT分属两个系统。经研究发现:①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血浆中游离色氨酸及其转运率减低。减低的程度与肌肉骨骼疼痛呈相关,即血浆浓度及转动比率越低,疼痛越明显。②血小板膜上的高亲合力的5-HT受体,丙咪嗪 可与5-HT竞争性地结合到血小板受体上,用氚标记的丙咪嗪测定血小板膜上的的5-HT受体密度,发现纤维肌痛综合征比正常人受作用。③纤维肌前综合征现人脑组织中5-HT比正常人明显减少。实验表明,5-HT可调节非快动眼睡眠、减低对疼痛的敏感性,改善抑郁状态,还可加强麻醉的镇痛作用。阿米替林和胺苯环庚烯可使5-HT向5-羟吲哚乙酶转化,增加5-HT浓度,故对纤维肌痛综合症有一定疗效。相反,给予色氨酸羟化酶抑制剂--对氯苯丙氨酸会出现纤维肌痛综合症样疼痛,停用这种药物后,疼痛消失。   另一种与纤维肌痛综合症有关的神经递质是P物质。Littlejohn发现,物理或化学刺激可诱导纤维肌痛综合症病人产生明显的皮肤充血反应,这种过度反应可能与存在着持续的末梢伤害刺激有关。由于这些刺激,皮肤多型伤害感受器反射性地从神经末梢释放病理量的P物质,后者又可引起局部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及一种神经源性炎症。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后,背根神经节的初级感觉神经元将合成更多的P物质,以便维持一个恒定水平。合成的P物质同时向末梢和中枢双向传递,因此,中枢神经系统的P物质含量增高。由于它的缓慢但持久而强烈的兴奋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必会受到一定影响。   此外还发现在正常或高水平的5-HT存在下,P物质对感觉神经冲动的发放有一个阻抑作用。缺乏5-HT,它将失去这种控制作用,导致痛觉过敏。   3、免疫紊乱:一些作者报道在纤维肌痛综合症病人的真皮-表皮交界处有免疫反应物沉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纤维肌痛综合症病人肌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提示有急性血管损伤;组织缺氧及通透性增强。病人常述的原因不明的体重增加,手弥漫性肿胀及夜尿增多可能与通透性增强有关。   此外,初步研究发现,白介素-2水平在纤维肌痛综合征中升高。接受IL-2治疗的肿瘤病人会出生纤维肌痛综合征样症状,包括广泛的疼痛、睡眠障碍、晨僵及出现压痛点等。还发现α干扰素可引起疲乏。上述现象提示免疫调节紊乱。体内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可能与纤维肌痛综合症的发开门见山有关。     二、临床表现     纤维肌痛综合征多见于女性,最常见的发病年龄25—45岁。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下述4组症状:   1、主要症状:全身广泛疼痛是所有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都具有症状。虽然有的病人仅主诉一处或几处疼痛,但1/4的病人疼痛部位可达24处以上。疾病遍布全身各处,尤以中轴骨骼(颈、胸椎、下背部)及肩胛带、骨盆带等处为常见。其他常见部位依次为膝、头、肘、踝、足、上背、中背、腕、臀部、大腿和小腿。大部分病人将这种疼痛描写为刺痛,痛得令人心烦意乱。   另一个所有病人都具有症状为广泛存在的压痛点,这些压痛点存在于肌腱、肌肉及其他组织中,往往呈对称性分布。在压痛点部位,病人与正常人对“按压”的反应不同,但在其他部位则无区别。   2、特征性疾病:这一组症状包括睡眠障碍、疲劳及晨僵。约90%的病人有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易醒、多梦、精神不振。夜间脑电图显示有α波介入到非快支眼节律中,提示缺乏熟睡。50—90%的病人有疲劳感,约一半病人疲劳症状较严重,以至于感到“太累,无法工作”。晨僵见于76—91%的病人,其严重程度与睡眠及疾病活动性有关。   3、常见症状:这一组症状中最常见的是麻木和肿胀。病人常诉关节、关节周围肿胀,但无客观体征。其次为头痛、肠激惹综合征。头痛可分偏头痛或非偏头痛性头痛,后者是一种在枕区或整个头部的压迫性钝痛。心理异常包括抑郁和焦虑也比较常见。此外病人劳动能力下降,约1/3的病人需改换工作,少部分人不能坚持日常工作。以上症状常因天气潮冷、精神紧张、过度劳累而加重,局部受热、精神放松、良好睡眠、适度活动可使症状减轻。   4、混合症状: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很少见,大部分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都同时患有某种风湿病。这时临床症状即为两者症状的交织与重叠。纤维肌痛综合征常使与之共存在风湿病症状显得更严重,如不认识这种情况常会导致对后者的过度治疗和检查。     三、诊断标准      国外学者通过多中心协作,在以往标准的基础上,研究了大量病人的临床症状及压痛点,从中筛选出最有鉴别意义的一个临床症状及18个压痛点,提出了1990年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分类标准。   1、持续3个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身体的左、右侧、腰的上、下部及中轴骨骼(颈椎或前胸或胸椎或下背部)等部位同时疼痛时才认为是全身性疼痛。   2、用拇指按压(按压力约为4kg)18个压痛点中至少有11个疼痛。这18个(9对)压痛点部位是:枕骨下肌肉附着处;斜方肌上缘中点;第5至第7颈椎横突间隙的前面;冈上肌起始部,肩胛棘上方近内侧缘;肱骨外上髁远端2cm处;第二肋骨与软骨交界处,恰在交界处外侧上缘;臀我上象限,臀前皱襞处;大粗隆后方;膝内侧脂肪垫关节折皱线的近侧。同时满足上述2个条件者,可诊为纤维肌痛综合征。   应用这个标准可使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定义更趋一致。该标准所强调的纤维肌痛综合征与其他类似疾病的区别处,因而没有包括综合征特征性表现,如疲劳、睡眠障碍、晨僵等。应用这个标准时,考虑到上述特点,将会增加诊断的可靠性、正确性。但这个标准不能区分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和继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因此,纤维肌痛综合征诊断成立后,还必须检查有无其他伴随疾病,以区分原发性与继发性纤维肌综合征。这种区分在临床研究及疗效观察显然是必要的。    四、鉴别诊断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症状如疲乏、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它需要下列几种疾病相鉴别。   1、精神性风湿痛:精神性风湿有带感情色彩的症状。如把疼痛描述成刀割炎烧样剧痛,或描述为麻木、发紧、针扎样或压迫性疼痛。这些症状常定位模糊。变化多端,无解剖基础,且不受天气或活动的影响,患者常有精神或情感紊乱,如精神神经病、抑郁、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   2、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包括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和特发性慢性疲劳综合征。表现为疲劳、乏力,但缺少基础病因。检查患者有无低热、咽炎、颈或腋下淋巴结肿大,测定抗EB病毒包膜抗原抗体IgM。    3、风湿性多肌痛:风湿性多肌痛表现为广泛性颈、肩胛带、背及骨盆带疼痛。但根据血沉快、多见于60岁以上老人、滑膜活检示炎性改变、对激素敏感等特点,可与纤维肌痛综合征相鉴别。   4、类风湿关节炎:RA和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均有全身广泛性疼痛、发僵及关节肿胀的感觉。但纤维肌前综合征的关节无肿胀的客观证据,它的晨僵时间比RA短,实验室检查包括类风湿因子、血沉、关节X线片等也都政治。纤维肌痛综合征疼痛分布范围较广泛,较少局限于关节,多位于下背、大腿、腹部、头部和髋部,而RA的疼痛多分布于腕、手指和足趾等部位。   5、肌筋膜痛综合征:肌筋膜痛综合征亦称局限性纤维炎,也有学问压痛点,易与纤维肌前点征相混淆。但两者在诊断、治疗和预后上都有不同之处。   肌筋膜痛综合征的压痛点通常叫激发点,按压这一点,疼痛会放射到其他部位。虽然病人感到疼痛,但他们可能不知道激发点任何处。   肌筋膜综合征通常只有一个或聚集在局部的几个激发点。激发点起源于肌肉,受累肌肉活动受限,被动牵拉或主动收缩肌肉均可引起疼痛。用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激发点可暂时消除疼痛。它与纤维炎不同,没有广泛的疼痛、僵硬感或疲乏等症状。但是如果持续性的疼痛引起Ⅳ期睡眠障碍,肌筋膜综合征就可能演变为纤维肌痛综合征。   肌筋膜综合征通常由外伤或过劳所致。一般预后较好。    五、治疗    治疗方面较重要的一点是给患者以安慰和解释。告诉患者它不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也不会造成终生残疾,以解除病人的焦虑和抑郁。   在药物治疗方面,多数作者报告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和胺苯环庚烯是目前治疗本病的理想药物。近年发现S-腺苷甲硫氨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有一定疗效。它是脑组织许多甲基化反应的甲基拱体,且具有抗抑郁作用。     其他治疗如局部交感神经阻断、痛点封闭、经皮神经刺激、干扰电刺激、针灸、近摩等均可试用。这些治疗的疗效和机制尚有等进一步研究。   

刘清军 2018-07-25阅读量4893

面部疼痛通常考虑的问题

病请描述:  在面部都有一个或多个特别敏感的“触发点”,稍不留意就会触动引发疼痛,并放射到全身。人们“触发点”的位置、大小各不相同,甚至小到一个点或一根胡须,大多分在嘴唇、鼻翼、脸颊、口角、舌头和眼睛等处。气候变化也是易发因素,或被风吹着,或是乍热乍寒,都可使疼痛加剧。一.群集性头痛疼痛多见于一侧眼眶或(及)额颞部,可伴同侧眼结膜充血、流泪、眼睑水肿或鼻塞、流涕,有时出现瞳孔缩小、垂睑、脸红、颊肿等症状。头痛多为非搏动性剧痛,病人坐立不安或前俯后仰地摇动,部分病员用拳击头部以缓解疼痛.不少病人的头痛在固定时间内出现,每次发作持续15~180分钟,会自行缓解.发作连串持续2周到3个月(称为丛集期),许多病人的丛集期在每年的同一季节发生.间歇期数月到数年,其间症状完全缓解。属于血管性头痛。因头痛在一段时间内密集发作而得名。既往把此病作为偏头痛的一个亚型,近年来已确认其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实体。发作时可口服麦角胺1~2mg,或者在每天发作前服。预防发作或减轻发作时的症状,连服10~14天。舒马普坦(舒马坦))是5-HT受体激动药,与5-HT受体结合,从而抑制5-HT的扩血管作用,使血管收缩达到治疗目的,可以口服、滴鼻、皮下或静脉注射,1~2mg/次,每天不超过6mg,用药后如出现胸闷、胸部发紧应立即停用。丛集发作时口服泼尼松,20~40mg/天,或甲泼尼龙(甲基泼尼松龙)静脉滴注,200mg/天,至丛集发作停止后停药。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疼痛科王祥瑞 二.颞动脉炎  又称细胞性动脉炎,是一种非特异性动脉炎,最常侵犯颞动脉,其次多累及眼动脉和枕动脉,50岁以上的人发病率较高,临床更多见于60~75岁的人,女性比男性多见,两者之比为3:1。早期症状较轻隐性起病全身症状包括发热、不适、疲乏无力消瘦、多汗、贫血、头痛和关节痛,并伴有风湿性多发性肌痛症(polymyalgia rheumatica),表现为双侧性对称性肌僵直疼痛,颈部、肩、下背部、髋关节、大腿等处疼痛,活动时明显。有些患者以风湿性多发性肌痛症为首发症状。肌痛可以引起肌无力,但不是主要表现。消瘦可类似于恶性消耗性疾病多发性肌炎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肌肉骨骼症状可位于肩关节肌腱或肌腱附着部位,类似于肩关节肌腱炎或滑囊炎,也可类似于颈椎关节炎。最常受累的关节为胸锁关节、肩带关节膝关节、脊柱和骨盆关节偶尔周围关节疼痛可严重到类风湿关节炎程度。在发生全身症状数周或数月后,可出现疼痛性动脉炎。眼部疼痛可为本病的首发症状,这意味着眶后动脉已受累。可单侧或双侧发病。出现缺血性视神经炎所引起的突然失明,为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眼前冒火花或眼前闪光,为失明的前驱症状。糖皮质激素对本病有显著疗效,可使全身症状和局部血管炎表现很快缓解开始可用泼尼松20mg2~3次/d口服,也可改用相应剂量的其他剂型静脉滴注。在治疗过程中应每周复查血沉一次,因为血沉是本病活动性的指标,临床上可根据血沉的下降情况调整激素的用量若无眼底出血,也可应用肝素1万U静注,每6小时1次,直到视力恢复为止,也可应用丹参静脉点滴以改善微循环。应用肝素时应严密观察,防止发生出血等副作用。也可用乙酰唑胺,开始口服500mg,以后改为每6小时250~500mg以上药物均需连续给药3天,以后再根据血沉下降幅度及临床症状改变情况逐渐减少用药剂量至少需维持用药半年,个别患者用药需延长达1~2年或更长时间。只要血沉不恢复正常,就要继续用药。如为病程早期,全身症状严重,也可辅以少量阿司匹林或吲哚美辛(消炎痛)等药物。三.鼻窦炎  一般情况下并无并发症。即使有头痛,亦如急性鼻窦炎者严重,常表现为钝痛或闷痛。乃因细菌毒素吸收所致的脓毒性头痛,或因窦口堵塞,窦内空气,被吸收引起的真空性头痛。头痛长有下列特点  1  伴随鼻塞 ,流脓鼻涕和嗅觉减退等症状。2 多有时间性或固定性头痛,多为白天重,夜间轻,且长为一侧,弱为两侧者,必有一侧较重。前组鼻窦炎多为前额部痛,后组鼻窦炎多表现为枕部痛。3 经鼻内用减充血剂,蒸汽吸入等治疗后头痛缓解,咳嗽位或用力时头痛加重,因头部静脉压升高,吸烟,饮酒和情绪激动时候都头痛亦加重。四.三叉神经痛  面孔的半边摸上去、洗脸或咀嚼时感到神经疼痛,初期需服用剂量逐步增加的药物,疼痛解除后,再逐步减少药物的剂量。五.带状疱疹面部疼痛期间,若痛处出现红疹似水疱,它是一种神经的病毒感染。由于感染可能影响眼睛,需及时的治疗。若患病时间过长,会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痛,使疼痛加剧,且病期较长。应尽早使用止痛药、营养神经药及抗病毒药,同时保护眼睛。六.颞下颌关节炎颞下颌关节炎,俗称挂钩疼,是指由于颞颌关节功能紊乱或结构损伤而引起的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的综合征。疼痛位于耳前的深处,并且可由该处放射。疼痛可弥散到整个一侧面部,性质为钝痛,程度为轻度或中度,咀嚼、说话、咬牙等活动可诱发和加重疼痛。临床表现为:①关节弹响绝大多数都有关节弹响存在,单侧多见,有的伴有疼痛。②关节疼痛主要表现在开口和咀嚼运动时关节周围肌肉群的疼痛,不红肿。疼痛的性质为隐痛、钝痛或短暂刺痛,在关节处可有压痛。③下颌运动异常开口度异常,表现为开口过大或过小,正常开口度平均3.7厘米左右,超过4厘米为张口过大,小于2厘米为张口过小;开口型异常,表现为开口时下颌中线偏斜或歪曲。有时开口运动出现绞锁。④其他头痛、头晕、耳鸣、耳闷、眼花、眼胀,以及吞咽困难、咀嚼肌酸胀不适等。避免开口过大造成关节扭伤,如打哈欠.大笑。受寒冷刺激后,防止突然进行咀嚼运动,以免引起肌痉挛.关节韧带的损伤。纠正不良咀嚼习惯,如单侧咀嚼,夜间咬牙。每日进行张口练习,如张口受限时。消除有害刺激,如治疗牙周炎,拔除阻生智齿,修复缺牙,矫正错合等。改变单侧咀嚼习惯,忌食硬物,治疗夜间磨牙等。翼外肌封闭、针刺疗法、钙离子导入有效,.可口服镇静及解痉药物,红外线.超短波.激光.腊疗.按摩及局部热敷等,有一定疗效。    

王祥瑞 2018-07-20阅读量5889

痛病悟源(18)-晨僵之痛

病请描述:晨起病变的关节在静止不动后,腰背部肌肉、筋膜、关节、关节囊及韧带等组织会处于僵硬、板结状态,在适当的活动后逐渐减轻称为晨僵。晨僵的原因是由于在睡眠或活动减少时,使受累关节周围组织渗液或充血水肿,引起关节周围肌肉组织紧张,而使关节肿痛或僵硬不适,随着肌肉的收缩,水肿液被淋巴管和小静脉所吸收,晨僵随之缓解。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疼痛科王祥瑞晨僵是炎症的一种非特异性表现,炎症性腰痛和机械性腰痛都可出现晨僵,但程度不同。炎症性腰痛晨僵的特点:疼痛时间大于30分钟,休息时疼痛加剧,运动后疼痛减轻,一般无神经压迫症状,炎性指标增高。1.强直性脊柱炎:发病高峰年龄多在15-30岁,男性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女性较轻,是一种结缔组织病,主要累及脊柱及髋关节,并逐渐引起脊柱甚至其他关节的骨性强直,使骨关节及其周围韧带肌肉滑囊受到侵犯甚至影响到小血管及内脏,病情严重的可造成骨关节畸形及残疾。早晨起床、久卧或久坐起立时,腰呈“扑克背”,下床时先平移至床边再下床。腰部活动受限,须活动一段时间才会渐渐至缓解。全身其他疼痛不适的关节也可有晨僵,这是强直性脊柱炎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特点:典型表现为:炎性腰背痛、晨僵、腰椎各方向活动受限和胸廓无法正常活动,夜间疼痛重于白天。2.类风湿关节炎:基本病理变化为滑膜炎和血管炎。滑膜炎时,滑膜和关节囊充血、水肿、增厚、变粗糙,肉芽组织形成,造成关节内循环障碍。关节周围组织的血管炎,导致血管管径狭窄,引起关节外循环不畅。在活动时,血液和淋巴尚能正常流动,长期静止不动就易淤滞不畅。晨僵的原因就在于睡眠或运动减少时,水肿液蓄积在炎性组织,使关节周围组织肿胀所致。病人活动后,随着肌肉的收缩,水肿液被淋巴管和小静脉吸收,晨僵也随之缓解。在急性期或病情活动期均有晨僵出现,持续时间和滑膜炎的严重程度成正比。严重病人在醒着的时候可“全天”持续不止。晨僵现象表明类风湿病变在活动,晨僵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病变严重程度是一致的。晨僵常伴有肢端或指(趾)发冷和麻木感。晨僵可分为三度:①轻度晨僵:起床活动1小时内晨僵缓解或消失;②中度晨僵:起床后活动1~6小时内晨僵缓解或消失;③重度晨僵:起床后6小时以上,晨僵缓解或消失,或终日晨僵。3.腰肌劳损:腰肌劳损晨僵是指清晨僵硬感,活动后可缓解,是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也是腰肌劳损早期常见的症状之一。4.小结巨细胞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是一类病因不明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从主动脉弓发出的大、中动脉,尤其是颞动脉。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颞部、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和失明,患者多伴有风湿性多肌痛表现,即颈、肩胛带及骨盆带肌内疼痛和晨僵。但肌压痛和肌力减弱不明显,肌活检、肌电图均正常。多发生于老年人。5.纤维肌痛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疼痛性疾病。临床常表现为全身多处肌肉疼痛、发僵发紧、麻木、乏力,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易疲劳等精神心理症状,有许多患者无疼痛表现或除疼痛外伴有慢性乏力、抑郁、偏头痛、睡眠障碍、晨僵、关节肿胀和麻木、肠胃不适症状,而严重影响生活。主要临床表现为弥漫性慢性疼痛,除“压痛点”之外,别无客观体征。6.风湿性多肌痛: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可突然起病,多在数周内加重。肩胛带或骨盆带肌肌痛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状,多为对称性,也可先有一侧肩部或髋部肌肉不适或疼痛,数周后发展至对侧。四肢近端和颞部肌肉.及肌腱附着点亦可累及。病情轻者,晨僵及肌痛在晨起后1-2小时逐渐消失,休息后僵硬明显。严重者可出现上肢抬举受限,不能过肩,甚至不能梳头、持物,下肢抬腿及上下楼困难,不能下蹲,更有甚者连翻身都困难。常见夜间疼痛,影响病人休息。风湿性多肌痛病人肌肉一般无压痛或仅有轻度压痛,但病人可因关节疼痛和肌痛限制自身活动。关节痛多见于肩、膝、腕、胸锁关节。关节周围如肌腱、滑囊或关节囊可有压痛。常伴有低热、乏力、食欲不振,可有轻中度贫血,部分病人有白细胞、血小板轻度升高。急性期未治疗的病人,可有血沉和C反应蛋白增高,肝功能异常。7.假性痛风:主要侵犯膝、肩、髋等大关节,膝关节最多见,其次为髋、肩、肘、踝、腕和掌指关节.呈单关节炎或多关节炎,关节肿胀明显,但疼痛较轻,可出现晨僵,屈曲挛缩。老年人多见,常伴有其他疾病,出现相关的临床表现,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血色素沉积病等表现。急性期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血清尿酸含量往往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机械性腰痛晨僵的特点:疼痛时间小于30分钟,休息时疼痛减轻,运动后疼痛加重,多有神经压迫症状,炎性指标正常。1.软组织损伤:是指骨与软骨以外的组织损伤,常见的是四肢与躯干的软组织损伤。2.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疼痛是主要的症状表现,且腰部活动在各方面均受影响,尤以后伸障碍为明显。少数患者在前屈时明显受限,早晨症状会更加的明显,有的腰椎间盘突出伴随腰部肌劳损的病人,早上起床时也有腰部紧张僵硬现象。需要两者鉴别。腰椎间盘突出进行腰椎CT或者MRI可以确诊,强直性脊柱炎进行血清HLA-B27、脊柱、骶髂关节×光检查等综合检查可以确诊。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的70%至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减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就可出现骨痛。4.椎管狭窄:腰椎管狭窄是指腰椎椎管前后,左右内劲缩小或断面形状异常,引起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所致的腰腿疼痛综合症。椎管狭窄,黄韧带松弛、肥厚或内陷,关节突关节松动、增生或肥大,椎板肥厚等均可使腰椎椎管内径缩小,椎管内有效容量减少,达到一定程度。腰部向侧弯曲,腰椎的生理曲度减小,腰部多有明显的压痛点或者叩痛点。腰部受到活动的限制。早晨出现晨僵 

王祥瑞 2018-07-20阅读量7605

多发性肌痛

病请描述: 患者:检查及化验:因心律失常iii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心脏起搏器,安装前化验结果及安装后症状检测报告祥见附件治疗情况:2012年5月1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医院置入安装心脏起搏器后,出现体温升高,用药5天后恢复正常。出院后因全身疼痛难忍,在本地永康市人民医院就诊仍无法好转,1个月及3个月后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医院心内科复查,无法确诊病因。6个月时到金华人民医院约心脏起搏器厂家随访,且又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医院手术医生复查,还是无法确定病因。红细胞沉降率始终在100以上。病史:2012年5月1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医院置入安装心脏起搏器后,出现体温升高,用药5天后恢复正常。出院后安装起搏器的一边手臂肩痛的无法提起,6周后头、颈、手、双肩、背、锁骨等全身都痛,尤其膝盖既痛又无法屈伸、服用扶他林、醋酸泼尼松、昔日宝后,午后至前半夜疼痛有所减轻,其他时间仍疼痛难忍。查明疼痛病因,得到诊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疼痛科王祥瑞 上海仁济医院疼痛科王祥瑞: 风湿性多肌痛 50岁以上老人;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颈、肩、腰背或全身僵痛持续4周以上;血沉>50mm/h;对小剂量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症状轻者晨僵及肌痛,于晨起后1~2小时逐渐消失,休息后僵硬明显,对于严重者可上肢抬举受限,梳头或持物有一定的困难,下肢抬腿及上下楼困难,更有甚者翻身也感到困难,夜间疼痛常见,否则疾病发展到晚期可出现废用性肌肉萎缩,肩或髋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可引起关节挛缩,导致关节运动障碍,受累肌肉无红肿热现象。一般用泼尼松10~20mg/d,次日或数日内症状明显减轻,如1~2周仍无疗效反应,应注意是否与GCA并存,或考虑其他诊断。对泼尼松治疗有反应者,一般维持2~4周即可开始减量,总疗效根据撤药反应确定;少数病人须小剂量(7.5mg/d)维持治疗1~2年。轻症病例可试用非甾体抗炎如消炎痛、阿司匹林等治疗,但不如小剂量皮质激素效力强。中药可对症治疗如新加坡产的马泰苏疗效较好。

王祥瑞 2018-07-20阅读量5655

持续全身性疼痛,小心肌纤维痛

病请描述: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S)是一种非关节性风湿病性的软组织疼痛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肌肉骨骼系统多处疼痛与发僵,并在特殊部位有广泛的压痛点,可继发于外伤,各种风湿病,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及各种非风湿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这一类纤维肌痛综合征被称为继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如不伴有其他疾患,则称为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症。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疼痛科王祥瑞持续3个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身体的左、右侧、腰的上、下部及中轴骨骼(颈椎或前胸或胸椎或下背部)等部位同时疼痛时才认为是全身性疼痛。18个压痛点中至少有11个疼痛。压痛点部位是:枕骨下肌肉附着处;斜方肌上缘中点;第5至第7颈椎横突间隙的前面;冈上肌起始部,肩胛棘上方近内侧缘;肱骨外上髁远端2cm处;第二肋骨与软骨交界处,恰在交界处外侧上缘;臀部上象限,臀前皱襞处;大粗隆后方;膝内侧脂肪垫关节折皱线的近侧。同时满意上述2个条件者,可诊为纤维肌痛综合征。本病的确切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睡眠障碍:约60—90%的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存在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睡眠易醒、多梦、晨起精神不振、疲乏、有全身疼痛和晨僵感。精神紧张、环境噪音均可加重纤维肌痛综合症症状。2.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已发现血清素(serotonin,5-HT)和P物质(substance  P)等神经递质在本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血清素的前体是色氨酸、食物蛋白中的色氨酸在肠道被吸收后,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小部分呈游离状态。游离的色氨酸可被载体携带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然后,在5-HT能神经元中经羟化和脱羧作用生成5-HT。释放到突触间隙的5-HT,在部分被突触前神经末梢重摄取,部分经线粒体单胺氧化酶作用生成无活性的5-羟吲哚乙酸(5-hydroxyindole acetic acid)。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和胺苯环庚烯(cyclobenzaprine)可5-HT向5-羟吲哚乙酶转化,增加5-HT浓度,故对纤维肌痛综合征有一定疗效。相反,给予色氨酸羟化酶抑制剂—对氯苯丙氨酸(parachlorophenylalamine)会出现纤维肌痛综合征样疼痛,停用这种药物后,疼痛消失。物理或化学刺激可诱导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产生明显的皮肤充血反应,这种过度反应可能与存在着持续的末梢伤害刺激有关。由于这些刺激,皮肤多型伤害感受器反射性地从神经末梢释放病理量的P物质,后者又可引起局部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及一种神经源性炎症(neurogenic inflammmation)。3.免疫紊乱: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的真皮-表皮交界处有免疫反应物沉积,肌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提示有急性血管损伤;组织缺氧及通透性增强。患者常述的原因不明的体重增加,手弥漫性肿胀及夜尿增多可能与通透性增强有关。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水平在纤维肌痛综合征中升高。接受IL-2治疗的肿瘤患者会出生纤维肌痛综合征样症状,包括广泛的疼痛、睡眠障碍、晨僵及出现压痛点等。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症状如疲乏、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它需要下列几种疾病相鉴别。1.精神性风湿痛:纤维肌痛综合片易与精神性风湿病相混淆,但两者有显著不同。精神性风湿有带感情色彩的症状。如把疼痛描述成刀割炎烧样剧痛,或描述为麻木、发紧、针扎样或压迫性疼痛。这些症状常定位模糊。变化多端,无解剖基础,且不受天气或活动的影响,患者常有精神或情感紊乱,如精神神经病、抑郁、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区别两者是重要的,因前者更难处理,常需精神病专家治疗。2.慢性疲劳综合征:包括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和特发性慢性疲劳综合征。表现为疲劳、乏力,但缺少基础病因。检查患者有无低热、咽炎、颈或腋下淋巴结肿大,测定抗EB病毒包膜抗原抗体IgM,有助于鉴别二者。3.风湿性多肌痛:表现为广泛性颈、肩胛带、背及骨盆带疼痛。但根据血沉快、多见于60岁以上老人、滑膜活检示炎性改变、对激素敏感等特点,可与纤维肌痛综合征相鉴别。4.类风湿关节炎:均有全身广泛性疼痛、发僵及关节肿胀的感觉。但纤维肌前综合征的关节无肿胀的客观证据,它的晨僵时间比RA短,实验室检查包括类风湿因子、血沉、关节X线片等。纤维肌痛综合征疼痛分布范围较广泛,较少局限于关节,多位于下背、大腿、腹部、头部和髋部,而RA的疼痛多分布于腕、手指和足趾等部位。5.肌筋膜痛综合征:肌筋膜痛综合征亦称局限性纤维炎,易与纤维肌前点征相混淆。但两者在诊断、治疗和预后上都有不同之处。肌筋膜痛综合征有激发点,与纤维炎不同,没有广泛的疼痛、僵硬感或疲乏等症状,除非合并其他疾病,纤维肌前综合征一般无实验室异常。但有报道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IL-1水平增高,自然杀伤细胞及血清素活性减低,脑脊液中P物质浓度升高。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药物治疗 ,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单纯使用布洛芬等消炎镇痛 ,效果往往不太理想 ,激素类药物对本病亦无效。三环类抗抑郁剂 ,如阿米替林、丙咪嗪、多虑平等 ,对治疗一般有效 ;其中以阿米替林疗效最好 ,应用阿米替丁10-25mg和环米扎林10-20mg等解除忧郁、帮助睡眠 ,可使疼痛减轻.若与萘普生合用 ,止痛效果更佳。有报道用安定、维生素B_1、布洛芬加小活络丸 (或大活络丸 )治疗有效 ;中医辨证施治对本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它治疗 :如局部交感神经阻断、痛点封闭、经皮神经刺激、干扰电刺激、针灸、按摩等均可试用.

王祥瑞 2018-07-20阅读量6114

全身游走性疼痛的病因

病请描述: 游走性疼痛多发生于.全身关节轮换着疼痛的疼痛类型就叫“游走性疼痛”。一.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痛:以烧灼性神经痛的特征为:(1)自发性,顽固性疼痛,不经合理治疗则不易自行缓解;(2)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下肢和肋间神经病多见;(3)疼痛呈烧灼感,弥漫而持续,或呈阵发性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痛性痉挛;(4)疼痛部位比较浅表,且无骨骼、肌肉及关节的异常变化;(5)发作时可有血管-植物神经症状伴随,包括体位性低血压,血管神经性水肿,汗腺分泌障碍等。其发病机理可能与血糖高引起神经营养及代谢障碍,加之某些维生素(如B1、B2、B6等)缺乏,特别是老年病人常伴血管病变,使得局部易发生缺血性改变,这样的多因素最终促成了烧灼性神经痛的发生。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疼痛科王祥瑞二.关节退行性改变 :退行性变,就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所发生的一种异常改变。通俗说法就是“老化”。三.关节慢性劳损:由于关节部位活动量相对较大,导致关节周围的肌肉等软组织出现劳损,进而引起疼痛。四.风湿、类风湿等引起的骨关节炎:骨关节炎常影响的部位有大的负重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颈椎、腰椎及手部指间关节。其发生之原因包括老化、肥胖、创伤或是常常需要搬运重物等。临床症状包括关节疼痛、僵硬、偶而肿胀,开始时上下楼梯困难,无法蹲下,逐渐地其行动功能慢慢衰退,无法长距离行走及上下楼,关节变形(如膝关节为O型或X型),严重者需以拐杖协助步行或以轮椅代步。五.风湿性多肌痛:以四肢和躯干近端疼痛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一般包括以下要点: ①50岁以上起病;②肩胛带、骨盆带和颈部3处易患部位中有2处出现疼痛和晨僵,时间超过30min,持续1个月以上;③全身反应证据如血沉升高超过40mm/h或50mm/h。六.骨质疏松:卵巢功能的衰退 ,雌激素分泌下降 ,导致钙剂大量丢失 ,引起骨质疏松所致。女性过了 40岁以后 ,随着雌激素的分泌减少 ,会抑制肠道对钙的吸收 ,成骨细胞活动也减弱 ,此时骨量会大量流失 ,绝大部分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肌肉酸痛,特别是腰背肌肉痛、肋间痛、髋关节酸痛等。欢迎扫一扫下面微信号加入脊椎保养与除痛

王祥瑞 2018-07-20阅读量5074

冬病夏治正当时

病请描述: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作用机理 冬为阴,夏为阳。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 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 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体内也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以及各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 但若是阳气衰弱,体内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消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等,然后整日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祛,又添新寒。 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 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 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 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会运行不畅,就会出现四肢不温、手脚发麻等症状。 所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冬病夏治方法 夏季虚寒性疾病病情较稳定,针对“虚”采用“补”、针对“寒”采用“热”的治疗方法,如内服温补药物以扶助正气,驱逐寒邪;采用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外治方法温通经络、散寒祛邪,都可以达到扶正祛邪、促进疾病好转,以期收到“治病求本”的疗效。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根据穴位的主治病证,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药物注射、艾灸、埋线、刮痧、拔罐,或内服药物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治疗措施为三伏天的药物穴位贴敷(即天灸疗法,常采用具有温通功效的中药组方制成贴敷药物),因其疗效明显、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无明显副作用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发现,在夏季的三伏天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疗效显著,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根据具体的病证选用不同的穴位,分别于三伏天各敷一次。  2018年三伏 初伏: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26日(10天) 中伏:2018年7月27日——2018年8月15日(20天) 末伏:2018年8月16日——2018年8月25日(10天) 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以机体自我感觉可以耐受为度,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不同的体质和不同的病证选用不同的穴位,同时可配合辨证施治的中药内服等治疗措施,冬病夏治的疗程最好连续应用3~5年。  药物穴位帖敷禁忌证 1.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皮肤长有疱、疖或皮肤有破损者。 2.处于疾病发作期(如发热、正在咳喘等)的患者。 3.孕妇。 4.体制壮实易上火之人。 哪些疾病适合冬病夏治? 1.夏季膏方适合人群:外科术后、放化疗后的辅助治疗,亚健康、慢性疲劳等的调理等,也适合去年冬天服用冬令膏方的患者,达到“进补接力”的作用。 2.肺病科适合人群: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间质性肺病等慢性咳喘病,也适用于体虚易感,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等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 3.儿科适合人群: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儿童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小儿慢性咳嗽等。 4.风湿病科适合人群: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产后风湿病、骨质疏松、风湿性多肌痛、痛风等风湿性疾病及免疫失调类疾病。  冬病夏治注意事项 1.药物穴位帖敷后如有局部皮肤出现瘙痒时,不要用手搔抓以防感染。敷贴4~24小时后,局部若有发痒发热,皮肤发红为正常;若皮肤出现水疱,涂烫伤膏或紫药水,敷贴24小时内患者禁用冷水洗澡,不曝晒。 2.慎食寒凉肥甘滋腻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影响治疗效果。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易伤脾胃,影响消化,易导致阳气不运,变生它病。 3.冬病夏治包含了中医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建议在正规医院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证的具体表现辨证施用。 四类人群冬病夏治注意事项 一.儿童 1.贴敷疗程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治未病”的方法,需要至少三年以上的长期使用。若间断治疗会影响后期效果,有些家长提出路途较远或暑期远行,建议可以用廉便有效的夏季小敷贴代替,其作用和大敷贴是相似的,并且可以自行在家中操作。 2.个体差异 根据个体差异,部分患儿贴敷后局部皮肤会出现潮红、轻度刺痛,此属于正常现象,忌抓挠或淋浴揉搓,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若出现红疹甚至水疱,此为不良反应,家长不可随意处置,防止感染,建议即刻就医。 3.生活注意 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敷贴当日建议不宜游泳,贴后亦忌立刻洗澡,建议沐浴时清水外洗,不宜用较多的碱性洗剂防止皮肤过敏。 夏季炎热,敷贴期间建议空调温度调至人体适宜温度,不可过冷,以免因毛孔开放,寒气进入引起外感。同时尽量减少运动,避免出汗。 部分患儿若遇高热不退时、或哮喘发作期、或体质较热鼻衄时有、或极度敏感体质,建议慎用敷贴,可行中医中药内服治疗。 二.肺病患者 肺病科“冬病夏治”适合于那些冬季易发病或病情加重,夏季病情缓解的慢性疾病患者,中医辨证属于阳虚内寒。 1.禁忌症 如患者出现阴虚火旺、咳吐黄痰、咽痛、咯血以及皮肤过敏等情况,则不宜进行冬病夏治。 2.生活注意 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慎用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新鲜桂圆或荔枝、狗肉、羊肉等等。 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 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 忌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 三.皮肤病患者 1.日常生活方面 夏季预防足癣应注意穿透气性好的鞋子,勤更换鞋袜,有脚气的人应将鞋袜放在太阳底下晾晒,还要勤洗脚。少穿球鞋或塑胶鞋,减少脚底与脚趾汗液积存。 2.饮食方面 中医认为足癣与膳食结构也有关,如嗜食甘肥、香燥之品,肠胃湿热,蕴久成毒,热毒上攻,溢于肌表而成,正所谓“膏梁厚味,足生大疔”,应少吃辛辣、荤腥食物,例如火锅、烧烤等,若患有丹毒者更应注意饮食忌口。 四.风湿病患者 风湿病的冬病夏治可采用服用膏方、针灸、敷贴等各种方法,风湿病的患者在进行冬病夏治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注意保暖 因为三伏天正处于盛夏,虽然天气炎热但是仍要注意保暖,尤其长时间在空调房里,一定要避免空调的风叶直接对着身体吹冷风。 病人做好三伏灸后会出些汗,此时切忌贪凉,不要直接吹冷风或进入空调房,因为此时毛孔大开,风寒湿邪容易进入体内,一定要特别注意保护腕、肘、肩、膝等部位。 治疗回家以后不要马上洗澡,从施灸结束到洗澡最好间隔2小时以上,更不能贪凉用冷水洗头洗澡,洗头后应用干毛巾擦干,禁止直接对着电风扇或空调冷风长时间吹。 2.饮食方面 伏灸治疗后需要饮用较平常多的温水,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但不能直接饮用冷水,避免喝浓茶,更不能喝冰水、食用冰西瓜、冷饮等。另外在艾灸期间的饮食要稍清淡些,不要过饥过饱。 3.生活起居方面 伏灸过后宜保持平心静气,切忌大怒大劳,平时可以参加户外运动,宜选择不是太过激烈的运动,比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的锻炼时间,活络筋骨,保持气血流通。 本文来源于网络整理

孙振 2018-07-19阅读量8857

风湿性多肌痛

病请描述:风湿性多肌痛解放军八十八医院风湿免疫科杨新新【概述】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 PMR)多发于老年人,以近端肌群(肩胛带肌、骨盆带肌)和颈肌疼痛和僵硬为主要特征,伴血沉显著增快和非特异性全身症状。本病病因不明。一般为良性过程且与年龄密切相关,随年龄增长发病渐增多,50岁之前患本病者甚少。女性较男性多2~3倍。有家族聚集发病现象。该病可与巨细胞动脉炎(GCA)见于同一患者,提示两者关系密切,但二者之间的确切关系尚不十分清楚。我国PMR并不少见。【 临床表现 】1症状与体征(1)一般症状 发病前一般状况良好,可突然起病,晨间醒来出现肩背或全身酸痛、不适、低热、乏力等症状;亦可隐袭起病,历时数周或数月,且多伴有体重减轻等。(2)典型症状 颈肌、肩肌及髋部肌肉僵痛,可单侧或双侧,亦可局限于某一肌群。严重者不能起床,上肢抬举受限,下肢不能抬举,不能下蹲,上下楼梯困难等。但这些症状与多发性肌炎不同,活动困难并非真正肌肉无力,而是肌肉酸痛所致。有些病变也可累及肢带肌肌腱附着部,有些也可出现腕及指间关节疼痛和水肿,甚至出现胸锁、肩、膝或髋关节的一过性滑膜炎。2辅助检查:(1)可有轻至中度正色素性贫血。(2)血沉显著增快(≥50mm/hr魏氏法);C-反应蛋白增高,且与病情活动性相一致。(3)肝酶可轻度升高,但反映横纹肌炎症的血清肌酶多在正常范围内。(4)肌电图和肌活检无炎性肌病的依据。(5)抗核抗体和其它自身抗体及类风湿因子通常均为阴性。(6)肩、膝或髋关节可有少量滑膜腔积液,为非特异性炎症性反应。【诊断要点】老年人有不明原因发热,血沉增快和不能解释的中度贫血,并伴举臂、穿衣、下蹲及起立困难,在排除肿瘤等其他疾病后要考虑风湿性多肌痛。1 诊断标准:可根据下述6条临床特征作出诊断:(1)发病年龄≥50岁。(2)颈部、肩胛部及骨盆部肌肉僵痛,至少两处,并伴晨僵,持续四周或四周以上。(3)血沉≥50mm/hr(魏氏法)。(4)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阴性。(5)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15mg/日)治疗反应甚佳。(6)需除外继发性多肌痛症。2 鉴别诊断 :(1)巨细胞动脉炎(GCA):风湿性多肌痛与巨细胞动脉炎关系密切,在风湿性多肌痛中若出现下列情况应注意除外合并巨细胞动脉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颞动脉怒张、波动增强或减弱并伴有触痛;伴有头皮痛、头痛或视觉异常等,均需进一步作颞动脉超声、血管造影或颞动脉活检等。(2)类风湿关节炎:持续性对称性小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常有类风湿因子阳性。而风湿性多肌痛虽可有关节肿胀,但无持续性小关节滑膜炎,无关节破坏性病变和无类风湿结节,通常类风湿因子阴性。(3)多发性肌炎:该病肌无力更为突出,伴肌萎缩、血清肌酶活性升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为肌炎表现,而风湿性多肌痛患者肌酶、肌电图和肌活检正常,肌痛甚于肌无力。(4)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该综合征躯体疼痛有固定的敏感压痛点,如颈肌枕部附着点,斜方肌上缘中部,冈上肌起始部,肩胛棘上方近内侧缘,第二肋骨与软骨交界处外侧上缘,肱骨外上髁下2cm处,臀部外上象限臀肌皱褶处,大转子后2cm处,膝关节内侧鹅状滑囊区等9处,共18个压痛点。并伴有睡眠障碍,紧张性头痛,激惹性肠炎,激惹性膀胱炎,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5)排除其他疾病:如结核等感染性疾病;排除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或其他肿瘤;并注意同其他风湿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血管炎相区别。【治疗方案及原则】1一般治疗:作好解释工作,解除顾虑,遵循医嘱,合理用药,防止病情复发。进行适当的肢体运动,防止肌肉萎缩。2 药物治疗:(1)非甾类抗炎药  对初发或较轻病例可试用非甾体抗炎药,如消炎痛、双氯芬酸等。约10~20%风湿性多肌痛患者单用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控制症状。但难以防止并发症发生。用药注意常规见类风湿关节炎。(2)糖皮质激素 一般病例首选泼尼松 10~15mg /日 口服。若诊断无误,一周内症状应明显改善,血沉开始下降。对病情较重,发热、肌痛、活动明显受限者,可以泼尼松15~30mg/日,随着症状好转,血沉接近正常,然后逐渐减量,维持量5~10mg日,维持时间不应少于6~12月。减量过早、过快或停药过早,可导致病情复燃或复发,大多数患者在2年内可停用激素,少数患者需小量维持多年。必须指出,对老年人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应特别注意其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白内障、骨质疏松),及时给以相应治疗甚为重要。(3)免疫抑制剂  对使用糖皮质激素有禁忌症,或效果不佳,或减量困难、或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7.5~15mg/周,或其它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预后】经过适当的治疗,病情可迅速控制、缓解或痊愈;亦可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疾病后期也可出现肌肉废用性萎缩或肩囊挛缩等严重情况。PMR如不发展为GCA,预后较好。  

杨新新 2018-07-19阅读量7897

颈椎病

病请描述: 一概述上海长征医院骨肿瘤外科刘铁龙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颈椎病可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二病因1.颈椎的退行性变颈椎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间盘的退变尤为重要,是颈椎诸结构退变的首发因素,并由此演变出一系列颈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变。①椎间盘变性;②韧带-椎间盘间隙的出现与血肿形成;③椎体边缘骨刺形成;④颈椎其他部位的退变;⑤椎管矢状径及容积减小。2.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近年来已明确颈椎管内径,尤其是矢状径,不仅对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而且与颈椎病的诊断、治疗、手术方法选择以及预后判定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人颈椎退变严重,骨赘增生明显,但并不发病,其主要原因是颈椎管矢状径较宽,椎管内有较大的代偿间隙。而有些患者颈椎退变并不十分严重,但症状出现早而且比较严重。3.慢性劳损慢性劳损是指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时值的各种超限活动。因其有别于明显的外伤或生活、工作中的意外,因此易被忽视,但其对颈椎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等都有着直接关系,此种劳损的产生与起因主要来自以下三种情况:(1)不良的睡眠体位  不良的睡眠体位因其持续时间长及在大脑处于休息状态下不能及时调整,则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平衡失调。(2)不当的工作姿势  大量统计材料表明某些工作量不大,强度不高,但处于坐位,尤其是低头工作者的颈椎病发病率特高,包括家务劳动者、刺绣女工、办公室人员、打字抄写者、仪表流水线上的装配工等等。(3)不适当的体育锻炼  正常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健康,但超过颈部耐量的活动或运动,如以头颈部为负重支撑点的人体倒立或翻筋斗等,均可加重颈椎的负荷,尤其在缺乏正确指导的情况下。4.颈椎的先天性畸形在对正常人颈椎进行健康检查或作对比研究性摄片时,常发现颈椎段可有各种异常所见,其中骨骼明显畸形约占5%。三临床表现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1.神经根型颈椎病(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2)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4)痛点封闭无显效。(5)除外颈椎外病变如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2.脊髓型颈椎病(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2)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3)除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3.椎动脉型颈椎病(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3)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4)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6)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III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7)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颈椎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5.食管压迫型颈椎病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等。6.颈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是指具有头、肩、颈、臂的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四检查1.颈椎病的试验检查(1)前屈旋颈试验  令患者颈部前屈、嘱其向左右旋转活动。如颈椎处出现疼痛,表明颈椎小关节有退行性变。(2)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顶试验)  令患者头偏向患侧,检查者左手掌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则出现肢体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传递到椎间孔变小,有根性损害;对根性疼痛厉害者,检查者用双手重叠放于头顶、间下加压,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当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或后伸位时出现加压试验阳性称之为Jackson压头试验阳性。(3)臂丛牵拉试验  患者低头、检查者一手扶患者头颈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这称为Eaten试验。如牵拉同时再迫使患肢作内旋动作,则称为Eaten加强试验。(4)上肢后伸试验  检查者一手置于健侧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于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渐向后、外呈伸展状,以增加对颈神经根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表明颈神经根或臂丛有受压或损伤。2.X线检查正常40岁以上的男性,45岁以上的女性约有90%存在颈椎椎体的骨刺。故有X线平片之改变,不一定有临床症状。现将与颈椎病有关的X线所见分述如下:(1)正位  观察有无枢环关节脱位、齿状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颈椎横突有无过长,有无颈肋。钩椎关节及椎间隙有无增宽或变窄。(2)侧位  ①曲度的改变  颈椎发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弯曲。②异常活动度  在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中,可以见到椎间盘的弹性有改变。③骨赘  椎体前后接近椎间盘的部位均可产生骨赘及韧带钙化。④椎间隙变窄  椎间盘可以因为髓核突出,椎间盘含水量减少发生纤维变性而变薄,表现在X线片上为椎间隙变窄。⑤半脱位及椎间孔变小  椎间盘变性以后,椎体间的稳定性低下,椎体往往发生半脱位,或者称之为滑椎。⑥项韧带钙化  项韧带钙化是颈椎病的典型病变之一。(3)斜位  摄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来观察椎间孔的大小以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的情况。3.肌电图检查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肌电图检查都可提示神经根长期受压而发生变性,从而失去对所支配肌肉的抑制作用。4.CT检查CT已用于诊断后纵韧带骨化、椎管狭窄、脊髓肿瘤等所致的椎管扩大或骨质破坏,测量骨质密度以估计骨质疏松的程度。此外,由于横断层图像可以清晰地见到硬膜鞘内外的软组织和蛛网膜下腔。故能正确地诊断椎间盘突出症、神经纤维瘤、脊髓或延髓的空洞症,对于颈椎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五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检查可诊断。六鉴别诊断1.神经根型颈椎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颈肋和前斜角肌综合征、椎管内髓外硬脊膜下肿瘤、椎间孔及其外周的神经纤维瘤、肺尖附近的肿瘤均可引起上肢疼痛、神经痛性肌萎缩、心绞痛、风湿性多肌痛。2.脊髓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3.椎动脉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鉴别,如椎动脉粥样硬化和发育异常等。椎动脉造影是最可靠的鉴别方法。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5.食管压迫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需与食管炎、食管癌引起的吞咽困难鉴别。6.颈型颈椎病与慢性颈部软组织损伤鉴别因长期低头工作,头经常处于前屈的姿势,使颈椎间盘前方受压,髓核后移,刺激纤维环及后纵韧带,从而产生不适症状。七并发症1.吞咽障碍吞咽时有梗阻感、食管内有异物感,少数人有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干咳、胸闷等症状。这是由于颈椎前缘直接压迫食管后壁而引起食管狭窄,也可能是因骨刺形成过速使食管周围软组织发生刺激反应所引起。2.视力障碍表现为视力下降、眼胀痛、怕光、流泪、瞳孔大小不等,甚至出现视野缩小和视力锐减,个别患者还可发生失明。这与颈椎病造成自主神经紊乱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的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损有关。3.颈心综合征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胸闷、心律失常(如早搏等)及心电图ST段改变,易被误诊为冠心病。这是颈背神经根受颈椎骨刺的刺激和压迫所致。4.高血压颈椎病可引起血压升高或降低,其中以血压升高为多,称为“颈性高血压”。由于颈椎病和高血压病皆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故两者常常并存。5.胸部疼痛表现为起病缓慢的顽固性的单侧胸大肌和乳房疼痛,检查时有胸大肌压痛。这与颈6和颈7神经根受颈椎骨刺压迫有关。6.下肢瘫痪早期表现为下肢麻木、疼痛、跛行,有的患者在走路时有如踏棉花的感觉,个别患者还可伴有排便、排尿障碍,如尿频、尿急、排尿不畅或大小便失禁等。这是因为椎体侧束受到颈椎骨刺的刺激或压迫,导致下肢运动和感觉障碍所致。7.猝倒常在站立或走路时因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倒地后能很快清醒,不伴有意识障碍,亦无后遗症。此类病人可伴有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这是由于颈椎增生性改变压迫椎动脉引起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导致一时性脑供血不足所致。八治疗1.药物治疗可选择性应用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如B1、B12),对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效果。可尝试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进行支持治疗。硫酸氨基葡萄糖与硫酸软骨素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全身各部位的骨关节炎,这些软骨保护剂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抗软骨分解作用。基础研究显示氨基葡萄糖能抑制脊柱髓核细胞产生炎性因子,并促进椎间盘软骨基质成分糖胺聚糖的合成。临床研究发现,向椎间盘内注射氨基葡萄糖可以显著减轻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导致的下腰痛,同时改善脊柱功能。有病例报告提示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椎间盘退行性改变。2.运动疗法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医疗体操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时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3.牵引治疗“牵引”在过去是治疗颈椎病的首选方法之一,但近年来发现,许多颈椎病患者在使用“牵引”之后,特别是那种长时间使用“牵引”的患者,颈椎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牵引不但不能促进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相反牵引拉直了颈椎,反而弱化颈椎生理曲度,故颈椎病应慎用牵引疗法。4.手法按摩推拿疗法是颈椎病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它的治疗作用是能缓解颈肩肌群的紧张及痉挛,恢复颈椎活动,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来缓解症状,脊髓型颈椎病一般禁止重力按摩和复位,否则极易加重症状,甚至可导致截瘫,即使早期症状不明显,一般也推荐手术治疗。5.理疗在颈椎病的治疗中,理疗可起到多种作用。一般认为,急性期可行离子透入、超声波,紫外线或间动电流等;疼痛减轻后用超声波、碘离子透入,感应电或其他热疗。6.温热敷此种治疗可改善血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肿胀以减轻症状,有助于手法治疗后使患椎稳定。本法可用热毛巾和热水袋局部外敷,急性期患者疼痛症状较重时不宜作温热敷治疗。7.手术治疗严重有神经根或脊髓压迫者,必要时可手术治疗。

刘铁龙 2018-07-19阅读量7481

头痛常见-病史查体最重要,检...

病请描述:  Headache is common: medical history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are primarily importan,  selected  medical examinations should be necessarily focused. 最新修改20150102 3:34AM/20180406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闵宝权附录1:偏头痛的分类、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药物治疗、预防等附录2:颞动脉炎附录3:颜面部疼痛的疾病汇总附录4:女,68,头痛、颈痛、手麻、失眠1年余,是否需要马上进行颈椎手术?    头痛的分类有多种,且头痛头晕是姐妹症状,我个人认为大夫中肯、快速和适当的病史询问及查体对头痛的识别和处治尤为重要。仪器检查有时也非常重要的,但仪器方面检查目的应主要是为了印证医生对疾病的某种大致判断或必需除外某种疾病的可能,而不是撒大网或撒胡椒面似的下检查单。    像非常常见的偏头痛、部分血管性头痛、头皮神经炎所致的神经性头痛、一般的脑供血不足、其它功能性的头痛、低颅压性头痛、功能性头晕、头沉、记忆下降和肩颈酸痛发沉等,一般情况下头颈CT和核磁根本查不出什么异常,即使查出脑内有星点脱髓鞘和腔隙性缺血点或颈椎有间盘轻度后突(在正常人群出现大于50%),与上述症状一般关联度是很低的或干脆就没关系。    大夫应参考之前已做的各种检查结果并仔细考虑后,才下笔开出检查单的,而不是撒大网或随意而为,或为了降低医药比例。   多数类型的头痛只能对症性治疗,且很难彻底治愈,容易重新出现,且容易受身体状况和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头皮神经炎(遭风寒后)所致的某个部位的头痛很常见(属于神经性头痛中的一种,可惜“头痛指南”仅一句话带过,没有关于临床操作上面任何实务性指导),通常情况下,只要简单询问此头痛为短时间内相对固定位置的阵发性头痛,可能有遭风寒史,查体时病人没有发热,没有颈项强直,面诊大夫用小针检查局部头皮的针刺觉存在异常(与对侧相比较),即能发现和印证问题的存在(当然需同时排除其它疾病),这不起眼的检查手法其价值远不是昂贵的CT或核磁能媲美的。故我称之为“1分钱价值大于1000元”。让这价值公式成立的是少数大夫们的思辨能力和实实在在细微见长的临床经验。但多数情况下,这些细小而又非常关键的信息,很容易被临床大夫忽视。他们常见的处治方式:碰见头痛头晕很容易开出头CT或核磁检查。同时易诊断为血管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脑供血不足等(故我在给同行们交流时反复强调:这些犄角旮旯和细节不要等指南和教科书来告诉你。需要大家在临床实践中仔细观察和反复琢磨,反复求证,反复实践……)。    头皮神经炎所致的局部头痛常发生在易遭风寒侵袭的寒冷冬季、乍寒的初春、夏天室内空调温度偏低、在窗口睡觉被风吹、洗头后头发未干就出门等等。此种头痛可同时伴有头晕。简单有效的处治是使用维生素B1和B12(或甲钴胺)。针对上述头皮神经炎导致的局部头痛,推荐:若当地有药的话,不妨可试用(用之前最好先面诊和征求一下当地神内科大夫的意见):维生素B1  100mg   im(肌肉注射)  1次/日   10 天维生素B12 1.0mg    im(肌肉注射)  1次/日   10 天0.9%氯化钠 250ml 七叶皂苷钠20mg iv drip(静脉点滴)  1次/日  10 天(需缓慢静滴,至少2小时左右输完,输液时血管稍有些疼痛的,一般无大碍。肾功障碍者慎用)钙片 1粒     2次/每日  通天口服液  1支   3次/每日  可以适当用止痛片 对局部头痛或头颈痛非常明显的,在排除感染性疾病、占位性疾病等情况下,可以适当予口服强的松(或地塞米松)片 6-10片/日。对疼痛部位也可热毛巾热敷,或超短波照射理疗。一般来讲,根据我的经验,若局部头皮神经炎的诊断无误,经上述治疗5-10天后90%左右会见效的(尤其是发病1个月内,1个月后有效率会下降),若治疗5-10天还不见效,就要重新审视和检查诊断和治疗了,有时需考虑其它可能了。     最常见类型是偏头痛(特点:见附录1),包括上面提及的头皮神经炎所致的神经性头痛等一般不是化验或高级检查能发现异常的(无论什么检查结果可能均正常),此时兴许医生几句技巧性和针对性的谈话就能发现问题所在,再结合简单实用中肯的查体后,即能大体识别,随即给出中肯有效的处治。对这些类的头痛,若大夫一味想通过仪器和化验来验证或发现什么异常,无异于水中捞月。即使头核磁发现脑组织内星点异常,或颈椎轻微的间盘后突,通常情况下这些看似器质性的小瑕疵,一般与头痛无明显关联的(但大夫或病人容易想当然地认为是关联的)。当然,从鉴别诊断的角度,有时适当做些检查或化验是可取的(不是撒大网或动辄开出头CT或核磁检查),前提是大夫要充分做到中肯的病史询问和查体后,反复斟酌后,有的放矢地开出某些化验单和核磁什么的,有时还要给病人和家属做必要的解释或商量。    有不少网上的问题是关于头痛的,为便于病友提供详尽中肯的相关信息以便于大夫参考,结合我实际的临床工作经验,我把相关信息提问列在此处,以供大家参考。(在实际临床的病史询问和查体中,多数情况面诊大夫无需面面俱到,只需快速了解相关病情和简要查体,对大夫的要求是问诊和查体简要明了,能快速切入要害即可)1.病人的头痛多长时间了?是间断出现?持续存在?2.若是间断出现,大致多长时间出现一次?每次持续多长时间?3.头痛多长时间达到最痛程度?几分钟还是数小时还是数天?4.是单一形式还是多种不同形式的头痛?5.头痛的性质是:压迫性、搏动性、撞击性、刺痛、刀割样、烧灼样、闷痛、酸痛。6.头痛的部位在哪里?是固定部位或某个部位为主?还是不定部位?还是整个头部?7.头痛还波及颈部、肩部、眼睛、鼻子、面颊吗?8.疼痛的起始部位?A 始发于头部;B 始发于其它部位,尔后波及头某部位。9.头痛前1小时内有无先驱症状(先兆)?眼前闪光、黑点、流泪、头部或身体一侧麻木或无力等?10.头痛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 病人能否忍受?严重时病人有什么举动:大喊大叫、右手击打头部、有头碰墙、或肢体不自主的抽动。11.头痛对劳作的影响?如停止劳作,必须休息还是可以继续劳作/学习/工作?12.头痛是伴随症状有哪些?常见如:头晕、恶心、呕吐、面部潮红、视力模糊或明显下降。13.有无身体其它部位的不适?胸闷气短、疼痛、麻木、窜疼。14.头痛时有无情绪的波动如:明显的心烦意乱、心慌、气短、濒死感。出现意识清晰度下降:神志恍忽、答非所问等。15.头痛有无诱发因素?具体诱因有哪些?比如着凉感冒、气温低、着急、生气、发脾气、劳累、缺觉?有的思考后易头痛,有的受强光照射后头痛,女同志还可能受月经的影响。16.头痛受饮料或食品的影响吗?有的进餐后或剧烈活动后头痛,有的咳嗽时头痛,有的喝酒后头痛,有的是喝某种饮料或进食某种食品后头痛,有的受气味的诱发。17.头痛受体位影响吗?若受影响,比如:站立位明显,躺下即缓解,或反之亦然。18.头痛有时间性吗?有的在一天24小时中的某个时段易出现头痛,有的在某个季节容易头痛。有的是周一容易头痛,有的是上班或上学容易头痛,回家即减轻,或反之亦然。19.头痛有无空间性吗?有的易在人多嘈杂、幽闭空间内、空旷广场时出现头痛。20.头痛有无缓解因素?具体比如:睡一觉、剧烈活动、呕吐、头颈部按压按摩、理疗、热敷、服药等。21.头痛具体服什么药有效?服用过哪些药物无效?近期有无针对其它疾病的具体服药史?服药后头痛是减轻还是加重了?22.头痛时马上静滴250毫升甘露醇,是否有效?23.最近工作或生活压力如何?人际关系如何?有无重大负性事件发生:自己生病,亲友生病、离世、退休、晋升失意、感情或经济纠纷或人际关系纠纷等等?24.心情如何?低落、无精打采、失去兴趣、易疲乏易担心害怕、心神不宁等25睡眠如何?入睡困难吗?有无早醒、醒后能否快速再睡?有无多梦、恶梦、梦后或醒后心情不好,疲乏感?26既往病史?有什么特殊疾患病史?有无头部碰击史?受惊吓病史或伤痛病史?27.家人有无偏头痛或其它头痛的病史?28.你都已经做过哪些检查,结果是什么?29.若头痛部位相对固定,头痛是此处头皮能用手触摸吗?医生用针扎此部位,针刺觉是否增强或减退?有无头颈部某个部位明显压痛?若有大夫的总体查体情况汇报就更好了。30.看过哪科的医生? 医生诊断是什么?对方是如何解释您的头痛的?20130503 闵宝权-下面附录的内容均是从百度网上搜到的,暂未做明显改动,仅做部分添加或评论:附录1:偏头痛的分类、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药物治疗、预防等一、偏头痛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偏头痛诊断应结合偏头痛发作类型、家族史、临床表现和神经系统检查进行综合判断。IHS(2004年)偏头痛诊断标准对不同类型偏头痛诊断做出如下规定:一)、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1)符合(2)~(4)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2)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72小时。(3)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中或重度头痛;④日常活动(如步行或上楼梯)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会主动避免此类活动。(4)头痛过程中至少伴有下列1项:①恶心和(或)呕吐;②畏光和畏声。(5)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二)、伴先兆的典型偏头痛性头痛诊断标准(1)符合(2)~(4)特征的至少2次发作。(2)先兆至少有下列中的1种表现,但没有运动无力症状:①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表现(如闪光、亮点或亮线)和(或)阴性表现(如视野缺损);②完全可逆的感觉异常,包括阳性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表现(如麻木);③完全可逆的言语功能障碍。(3)至少满足以下2项:①同向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②至少1个先兆症状逐渐发展的过程≥5分钟,和(或)不同的先兆症状接连发生,过程≥5分钟;③每个先兆症状持续5~60分钟。(4)在先兆症状同时或在先兆发生后60分钟内出现头痛,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中的(2)~(4)项。(5)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2]二、偏头痛的鉴别诊断:丛集性头痛: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又称组胺性头痛,临床较少见。表现为一系列密集的、短暂的、严重的单侧钻痛。头痛部位多局限并固定于一侧眼眶部、球后和额颞部。起病突然而无先兆,发病时间固定,持续15分钟至3小时,发作从隔天1次到每日8次。剧烈疼痛,常疼痛难忍,并出现面部潮红,结膜充血、流泪、流涕、鼻塞,多不伴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头痛中可出现Horner征。发病年龄常较偏头痛晚,平均25岁,男女之比约4∶1。 2 诊断依据2.1 以一侧眶周和前额的突发性搏动痛或胀痛为主,可一天内发作数次,连续发作数天至数月后中止。间隔数周、数月或数年后又以原有形式复发。2.2 头痛突发突止,发作时间较恒定,1次发作持续数l0分钟至数小时。2.3 发作时常伴有眼部充血、流泪、鼻阻、流涕,少数可有恶心、呕吐。2.4 脑阻抗血流图呈高血容量型。2.5 可能有过敏、颅脑外伤、鼻窦炎、颈椎病变等病史及相应体征。3 容易误诊的疾病 颅脑CI或MRI排除颅内、外其他引起头痛的器质性疾病。功能MRI显示发作期同侧下丘脑灰质激活。   丛集性头痛做组织胺试验可诱发典型疼痛即可诊断。治疗与偏头痛治疗基本相同。发作时可口服麦角胺1~2mg,或者在每天发作前服。预防发作或减轻发作时的症状,连服10~14天。舒马普坦(舒马坦))是5-HT受体激动药,与5-HT受体结合,从而抑制5-HT的扩血管作用,使血管收缩达到治疗目的,可以口服、滴鼻、皮下或静脉注射,1~2mg/次,每天不超过6mg,用药后如出现胸闷、胸部发紧应立即停用。丛集发作时口服泼尼松,20~40mg/天,或甲泼尼龙(甲基泼尼松龙)静脉滴注,200mg/天,至丛集发作停止后停药。1.2 发作时面罩吸氧或高压氧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钙离子拮抗药,如氟桂利嗪(氟桂嗪)每晚5~10mg口服。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0.6~1.2/天口服,部分患者有效。非甾类固醇类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双氯酚酸等可以试用。组胺脱敏治疗对分患者有效。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试用神经阻滞疗法,如利多卡因蝶腭神经节阻滞,眶上神经或眶下神经酒精注射,射频三叉神经节阻滞。预后良好,多数经治疗或自行缓解。紧张型头痛紧张型头痛:又称肌收缩型头痛。头痛部位较弥散,可位前额、双颞、顶、枕及颈部。头痛性质常呈钝痛,头部压迫感、紧箍感 。头痛常呈持续性,部分病例也可表现为阵发性、搏动性头痛。很少伴有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头皮、颈部有压痛点,按摩头颈部可使头痛缓解。多见于青、中年女性,情绪障碍或心理因素可加重头痛症状。痛性眼肌麻痹痛性眼肌麻痹(painful ophthalmoplegia):是一种以头痛和眼肌麻痹为特征,涉及特发性眼眶和海绵窦的炎性疾病。为阵发性眼球后及眶周的顽固性胀痛、刺痛或撕裂样疼痛,伴随动眼、滑车和(或)展神经麻痹,眼肌麻痹可与疼痛同时出现或疼痛发作后两周内出现,MRI或活检可发现海绵窦、眶上裂或眼眶内有肉芽肿病变。本病持续数周后能自行缓解,但易于复发,适当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使疼痛和眼肌麻痹缓解。 疼痛性眼肌麻痹的诊断应与眼肌麻痹性偏头痛、垂体瘤卒中、痛性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以及颈内动脉瘤相鉴别。眼肌麻痹性偏头痛与疼痛性眼肌麻痹有时难以区别有人认为此两种疾病的表现为同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故而在诊断疼痛性眼肌麻痹时需非常慎重。症状性偏头痛(或一侧性头痛或局部性头痛)症状性偏头痛(symptomatic migraine) 缘于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的头痛如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未破裂的囊状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源于动脉炎所致的局灶性头痛(见后);缘于非血管性颅内疾病的头痛如颅内肿瘤;源于头部外伤或风寒导致的局部头皮神经损伤;源于各种颈椎病变、局部肌肉紧张、局部炎症等导致的劲神经根激惹,后者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头痛(偏后方);缘于颅内感染的头痛如脑脓肿、脑膜炎等;源于附鼻窦炎的头痛等;源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高颅压常常引起头痛,只是颅压与头痛程度未必平行。这些继发性头痛在临床上也可表现为类似偏头痛性质的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但无典型偏头痛发作过程,大部分病例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或刺激症状,颅脑影像学检查可显示病灶。缘于内环境紊乱的头痛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子痫或先兆子痫等,可表现为双侧搏动性头痛,头痛在发生时间上与血压升高密切相关,部分病例神经影像学检查可出现可逆性脑白质损害表现。还有一种低颅压性头痛也不少见,头痛特点是躺下休息可以得到缓解,起立时头痛加重,原因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脊液含量减少,要不是因为脑脊液流失增多,或者产生减少。治疗一是针对病因的治疗,二是对症治疗:大量输液,每日输液量2000--3000毫升。药物过量使用性头痛药物过量使用性头痛属于继发性头痛。药物过量主要指使用过于频繁且规则,如每月或每周有固定天数。临床常见每月规则服用麦角胺、曲普坦、鸦片类≥10天或单纯止痛药≥15天,连续3个月以上,在上述药物过量使用期间头痛发生或明显恶化。头痛发生与药物有关,可呈类偏头痛样或同时具有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性质的混合性头痛,头痛在药物停止使用后2个月内缓解或回到原来的头痛模式。药物过量使用性头痛对预防性治疗措施无效,因此对它作出正确的诊断极为重要。神经症病性头痛或功能性头痛:头痛的部位不固定,方式不固定,易受情绪和心情状态的影响(通常的偏头痛似乎也多少如此),无器质性病变基础,按偏头痛治疗效果不太好,但按神经症给予抗焦虑药和心理疏导(包括浅催眠放松)有效。故头痛仅作为神经症里众多躯体化症状里的一种而已。详见:《神经症或躯体化症状:药物加心理疏导1+1>2 》。颞动脉炎:常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可以是一侧也可以是双侧,以太阳穴痛为主要表现。详见:附录5:颞动脉炎三)、偏头痛的药物治疗 (20130527闵宝权:不管如何治疗和康复保健,偏头痛一般难以的治愈或彻底断根的。多数只能对症性治疗或姑息性治疗。症状部分减轻就很不错了。而且建议病人平时尽可能避免过劳、着凉、感冒、发热、腹泻、外伤,保持心情平和,减少复发几率。锻炼要适度,不必练得太劳累。若抽烟或酗酒,应戒掉。若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应规律服药的。)偏头痛治疗目的是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症状,预防头痛复发。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非药物治疗主要是物理疗法可采取用磁疗、理疗、氧疗、心理疏导 ,缓解压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避免各种偏头痛诱因。 药物性治疗分为发作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发作期的治疗为了取得最佳疗效,通常应在症状起始时立即服药。治疗药物包括非特异性止痛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和阿片类药物,特异性药物如麦角类制剂和曲普坦类药物 。药物选择应根据头痛程度、伴随症状、既往用药情况等综合考虑, 进行个体化治疗。(闵宝权:不管如何治疗,偏头痛很难断根的。)1.轻-中度头痛:单用NSAIDs如对乙酰氨基酚、萘普生、布洛芬等可有效,如无效再用偏头痛特异性治疗药物。阿片类制剂如哌替啶对确诊偏头痛急性发作亦有效,因其具有成瘾性,不推荐常规用于偏头痛的治疗,但对于有麦角类制剂或曲普坦类应用禁忌的病例,如合并有心脏病、周围血管病或妊娠期偏头痛,则可给予哌替啶治疗以终止偏头痛急性发作。部分临时用索米痛(普通止痛片)也有效的。2.中-重度头痛:可直接选用偏头痛特异性治疗药物如麦角类制剂和曲普坦类药物,以尽快改善症状,部分患者虽有严重头痛但以往发作对NSAIDS反应良好者,仍可选用NSAIDS。①麦角类制剂:为5-HT1受体非选择性激动剂,药物有麦角胺(ergotamine)和二氢麦角胺(dihydroergotamine,DHE),能终止偏头痛的急性发作。②曲普坦类:为5-HT1B/1D受体选择性激动剂,可能通过收缩脑血管、抑制周围神经和“三叉神经颈复合体”二级神经元的神经痛觉传递,进而发挥止痛作用,通常是有头痛的先兆或刚有头痛时服用有效,等头痛开始后再用多无效。故是伴先兆的典型偏头痛的首选。常用药物有舒马曲普坦、那拉曲普坦、利扎曲普坦、佐米曲普坦、阿莫曲普坦。麦角类和曲普坦类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心悸、烦躁、焦虑、周围血管收缩,大量长期应用可引起高血压和肢体缺血性坏死。以上两类药物具有强力的血管收缩作用,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和孕妇患者均为禁忌。另外,如麦角类和曲普坦类药物应用过频,则会引起药物过量使用性头痛,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建议每周用药不超过2~3天。 3.伴随症状:恶心、呕吐是偏头痛突出的伴随症状,也是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因此合用止吐剂(如甲氧氯普胺10mg肌内注射)是必要的,对于严重呕吐者可给予小剂量奋乃静、氯丙嗪。有烦躁者可给予苯二氮类药物以促使患者镇静和入睡。四)、偏头痛的预防1.避免头痛诱发因素:要预防偏头疼的发作,首先消除或减少偏头疼的诱因,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强光线的直接刺激,如避免直视汽车玻璃的反光,避免从较暗的室内向光线明亮的室外眺望。避免对视光线强烈的霓虹灯。避免服用血管扩张剂等药物,避免饮用红酒和进食含奶酪的食物,咖啡、巧克力、熏鱼等。避免情绪紧张、发脾气或大起大落、过度劳累、明显缺觉、着凉感冒、外伤等等。  2.药物治疗:预防性治疗适用于:①频繁发作,尤其是每周发作1次以上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②急性期治疗无效,或因副作用和禁忌证无法进行急性期治疗者;③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特殊变异型偏头痛,如偏瘫性偏头痛、基底型偏头痛或偏头痛性梗死等。预防性药物需每日服用,用药后至少2周才能见效。若有效应持续服用6个月,随后逐渐减量到停药。临床用于偏头痛预防的药物包括(要结合个体的实际情况):①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 、美托洛尔 ;②钙离子拮抗剂,如氟桂利嗪、维拉帕米;③抗癫痫药,如丙戊酸 、托吡酯;④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氟西汀;⑤5-HT受体拮抗剂,如苯噻啶。其中,普萘洛尔、阿米替林和丙戊酸三种在结构上无关的药物,是主要的预防性治疗药物,一种药物无效可选用另一种药物。附录2:颞动脉炎颞动脉炎是一种老年性疾病,发病年龄以50岁以上最多见,男女之比为1∶3,起病与季节变化所出现的上呼吸道感染有明显关系。组织学变化为内膜和中膜内层的肉芽肿性炎症;浸润细胞以淋巴细胞,类上皮细胞和巨细胞为主,导致内膜层显著增厚,管腔变狭和阻塞.动脉炎可为局灶性,多灶性或广泛性损害.本病除颞动脉受累外,还常有全身性或系统性、多发性中、大动脉炎,如颈动脉主动脉、锁骨下动脉、冠状动脉、肠系膜动脉、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和颈动脉各个分支如面动脉、枕动脉和眼动脉等,均可受累。不同动脉受累症状不一样。早期症状较轻隐性起病全身症状包括发热、不适、疲乏无力消瘦、多汗、贫血、头痛和关节痛,并伴有风湿性多发性肌痛症(polymyalgia rheumatica)表现为双侧性对称性肌僵直疼痛,颈部、肩、下背部、髋关节、大腿等处疼痛,活动时明显。当发生颞动脉炎时,受累血管呈节段性局部肿胀可持续数天,有局部疼痛。此期血管造影可见有不同长度的血管节段性狭窄,狭窄部分与正常部分相间出现。在较大的血管受累部位听诊时可闻及血管杂音。颞动脉炎最常见的症状为难以忍受的疼痛,有时痛得不能梳头和在床上静卧,头痛可为双侧性(太阳穴为主),也可为单侧性可伴有头皮疼痛、感觉异常、麻木或灼烧感,风吹时加重。枕动脉炎引起的头痛多位于头后部,此时多不能仰卧。上颚动脉炎可引起牙痛和咀嚼时口腔疼痛。舌动脉炎可引起舌麻木味觉异常反复发作性苍白,甚至可发生舌坏疽。颈外动脉炎可引起喉部疼痛和感觉异常锁骨下动脉炎可引起肩关节疼痛不适。眼部疼痛可为本病的首发症状,这意味着眶后动脉已受累。可单侧或双侧发病。出现缺血性视神经炎所引起的突然失明,为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眼前冒火花或眼前闪光,为失明的前驱症状。此外,尚可出现视力模糊,象限性视野缺损。有时视觉症状也可随着体位的改变而变化,这可能是由于颈动脉炎在体位改变时,流经病变血管的血液发生变化所致缺血性球后视神经炎或中心视网膜动脉闭塞也可引起视力下降。眼底表现视盘苍白、水肿,乳头边缘有条纹状出血,动脉变细,数天后视网膜即可出现出血和絮状渗出性斑点以后渗出即被吸收。4个月后可出现神经萎缩,此种改变是本病最常见的终末后果。糖皮质激素对本病有显著疗效,可使全身症状和局部   血管炎表现很快缓解开始可用泼尼松20mg2~3次/d口服,也可改用相应剂量的其他剂型静脉滴注。在治疗过程中应每周复查血沉一次,因为血沉是本病活动性的指标,临床上可根据血沉的下降情况调整激素的用量。多闭塞性血管病变可以酌情使用肝素、巴曲酶和银杏叶制剂。可以发生各种视野缺损。睫状动脉小的分支受累可引起视野部分缺损,垂体前上动脉炎和供血视交叉部位小动脉受累常引起双颞侧视野缺损。椎动脉栓塞可引起双侧枕叶性失明(皮质盲)眼运动障碍也是眼部的常见症状,以眼睑下垂   为常见,其次为复视。多发生于眼部受累的早期,为失明的前驱症状,可持续数周,这是由于第3、4、6对脑神经供血不全所造成的。有时也可表现为耳聋或耳部疼痛,这是由于供血耳蜗的血管受损所致。对50岁以上的患者,当出现发热、贫血、血沉增快、头痛、眼痛或视力突然改变,伴有或不伴有肌痛时,应高度怀疑本病。沿颞动脉走向有明显局部触痛和血管变硬、增粗可基本诊断为本病。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有的可表现为眼部症状在前,颞动脉炎症状在后,此时应提高警惕。对老年患者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伴有血沉增快,应考虑为本病因为本病早期发热特别常见。老年人出现任何一种性质的头痛或面部疼痛并伴有血沉增快,均应考虑为颞附录3:颜面部疼痛的疾病汇总引起颜面部疼痛的疾病很多,无论颅外疾病还是颅内疾病,血管疾病还是神经疾病都可使颜面部疼痛。各种引起颜面部疼痛的疾病有其共同点,就是都能使颜面部具有与三叉神经痛类似的疼痛但各有其自己的特点,如颅外疾病多有局部的改变及压痛点,颅内局部多有眼底的变化及其他颅神经的改变等。在作鉴别诊断时,应注意病史,仔细检查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检查以及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等,是能够作出正确诊断的。先重点介绍三叉神经痛。  一、 三叉神经痛有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一)疼痛部位:不超出三叉神经分布范围,常局限于一侧,多累及一支,以第二、三支最常受累,约占95%。 (二)疼痛性质:疼痛呈发作性电击样、刀割样、撕裂样剧痛,突发突止。每次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十秒种。发作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逐渐加重。发作频繁者可影响进食和休息。 (三) 疼痛发作时表现:疼痛发作时,病人表情痛苦,有的保持固定姿势,不敢多动,有的呻吟,不停吸气,咀嚼,或急躁地用手搓揉面部,有少数患者出现跳动、抽搐,也有伴有面部潮红、流泪、流涕、出汗,高血压等症。  (四)诱发因素及“扳机点”:疼痛发作常由说话、咀嚼、刷牙、洗脸等动作诱发,甚至风吹或响声也能引起发作。有些病人触摸鼻旁、口周、牙龈、眉弓内端等区域即可引起疼痛发作,这些敏感区域称为“扳机点”或“触发点”。麻醉“扳机点”常可使疼痛发作暂时缓解。因此病人为了减免发作常常不敢洗脸、大声说话、甚至不敢进食。 (五)体征:发作时可伴有同侧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和流涎,故又称痛性抽搐。疼痛发作时病人常用手揉搓同侧面部,久而久之面部皮肤变得粗糙、增厚、眉毛脱落,再因不敢吃饭、洗脸、不修边幅,病人往往显得消瘦、面容憔悴、蓬头垢面、情绪抑郁。客观检查多无三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及其他局限性神经体征,但有时由于面部皮肤粗糙、增厚或已作过封闭治疗,面部痛觉、触觉可有减退。   二、三叉神经痛应该如何治疗?  (一)药物治疗:①酰胺脒嗪,又称卡马西平。对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一般自小剂量开始,初服100mg,2/d,以后每日增加100mg,直疼至痛控制或不能耐受时为止。通常有效剂量宜为200mg,3-4/d。副作用可有嗜睡、恶心、呕吐、眩晕、共济失调、药诊和白细胞减少等。一般不严重,减量或停药可消除。②苯妥英钠。通常剂量为0.1~0.2g,2-3/d,日总量不宜超过0.6g。副作用有齿龈增生、共济失调、白细胞减少等。③维生素B族药物。维生素B1、B6各10~20mg,3/d。维生素B12 100~200μg,肌注1/d。④山莨菪碱(654-2)。10mg,肌注,2/d或5~10毫克,口服,3/d。⑤甲钴胺或当归局部注射 。  (二)理疗:可用间动电(疏密波)疗法或旋磁疗法。也可用激光疗法,采用氮氖激光照射半月神经节。   (三)中医针刺疗法:①体针。三叉神经第一支疼痛可针刺患侧太阳、头维等穴;第二支痛可针刺四白、下关、颧髎等穴;第三支痛可针刺颊车、承浆等穴,可配合谷。②耳针。取穴上颌、下颌、神门等。   (四)神经阻滞疗法:当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不良反应时,而疼痛严重者可行神经阻滞疗法。最常用的注射药物为无水酒精。三叉神经半月节或周围支,因感觉神经受破坏而止痛。疗效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但易复发。   (五)射频电流经皮选择性热凝术:该术优点为可选择性破坏三叉神经的痛觉纤维,而基本上不损害触觉纤维。近期疗效尚可,但容易复发。一般做1~2次,间隔1~2天。   (六)手术治疗:常用的有三叉神经周围支切断术、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近年来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近年来较受推崇,减压术无需切断神经即可到达止痛效果,且无感觉缺失。近期疗效可达80%以上,且疗效减退,复发率低。并发症有听力减退或丧失,面部感觉减退,滑车、外展、面神经暂时性麻痹等。   三、与三叉神经痛相混淆的几种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阐述如下。    (一)舌咽神经痛 舌咽神经痛是一种出现于舌咽神经分布区域的阵发性剧痛,疼痛部位易与三叉神经痛第三支疼痛相混淆。偶有舌咽神经痛和三叉神经痛合并存在者。舌咽神经痛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鉴别诊断 舌咽神经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率疼痛部位侧别疼痛深度扳机点诱发因素进食情况发作频率试验治疗少见舌神经分布区域左侧多于右侧深在多在咽后壁、舌根吞咽惧怕吞咽动作较少咽部可卡因喷雾可止痛有效多见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右侧多于左侧表浅多在唇、鼻翼咀嚼、说话、洗脸、剃须惧怕口唇动作和咀嚼,吞咽无痛频繁咽部可卡因喷雾试验无效(二)牙源性头面部痛 其原因多为炎症所致,如急性牙髓炎、牙周炎、根尖周围炎、龋齿病等牙齿及牙周病变常可刺激、压迫三叉神经末梢,引起三叉神经第二、三支痛,称之为牙源性三叉神经痛。牙痛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鉴别诊断 牙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年龄和性别病史疼痛性质夜间表现诱发因素扳机点扣击痛检查任何年龄均可发行且无性别差异近期有牙周炎、龋齿病史持续性跳痛或胀痛夜间加重牙齿对冷热敏感可诱发疼痛无常有牙龈有红肿40岁以上,女性多于男性无阵发性刺痛、烧灼痛夜间较轻说话、洗脸、剃须时易诱发有少有无 仔细询问病史,详细的口腔检查及牙齿X线照片检查是不难查出致痛的病齿的。但有的牙病患者,由于疼痛发作时常常沿三叉神经分布区放射至同侧上、下牙龈及头面部,因此易与三叉神经痛引起的颜面部疼痛混淆在一起,致使后者多次拔牙,甚至将患侧牙齿全部拔除后仍有疼痛发作。    (三)偏头痛性神经痛 偏头痛性神经痛一词是Harris等(1926年)首先提出的,这种疼痛的性质有的病例很象三叉神经痛。偏头痛性神经痛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鉴别诊断 偏头痛性神经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年龄性别发作时间持续时间疼痛部位发作频数疼痛性质伴随症状发作时习惯诱发因素扳机点家族史试验治疗30~50岁男性多于女性多在夜间和午睡后半小时至两小时多在眼周发作周期中每日1~2次灼痛、钻痛、钝痛流涕、鼻塞、流泪、面部潮红情绪激动,踱步不止组织胺试验(+)无可有麦角胺有效多在40岁以上女性多于男性多在白天数秒至2分钟多在下颌及颜面部随时可诱发闪电样刺痛、刀割痛面部抽搐、流泪停止任何面部运动,以手掩面说话、洗脸有极少见卡马西平有效(四)三叉神经支炎 属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此病多发生于眶上神经,为持续性剧痛,发作后数日,部分患者额部出现带状疱疹。少数患者可发生角膜炎与溃疡;病原是一种病毒;此病有自限性,大多在1~3周内痊愈。镇痛药物、维生素或局部麻醉药、糖皮质激素溶液,皆有效。    (五)副鼻窦炎或肿瘤 上颌窦、颌窦、筛窦病患者均可引起头面部痛。鉴别时应特别注意:鼻腔检查,两侧是否一样通畅, 细查各鼻窦的压痛点;鼻腔有无粘液或脓液史;疼痛的发作性不明显,此点在上额窦癌更为显著;患侧面部有时肿胀;上颌窦及额窦的透光检查;X线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六)半月神经节附近的肿瘤 半月神经节和小脑脑桥角处的肿瘤并不少见,如:三叉神经鞘瘤、听神经纤维瘤、胆脂瘤、脑干胶质瘤、鼻咽癌、转移瘤、血管瘤、脑膜瘤或皮样囊肿等,这些肿瘤引起的疼痛一般并不十分严重,不象三叉神经痛那样剧痛发作。另外,还可同时有外展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耳鸣、眩晕、听觉丧失、三叉神经支感觉丧失,以及其他颅内肿瘤的症状。如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颅底X线检查,岩骨尖区有时有骨质破坏或内耳道区有骨质破坏。CT、X线造影检查可帮助诊断。    (七)膝状神经节痛 膝状神经节在发出鼓索神经之前,发出岩大浅神经,供给泪腺以副交感神经纤维,司理泪腺的分泌。中间神经主要司理舌前2/3的味觉和耳鼓膜及外耳道后壁的感觉,也有些纤维司理颌下腺、舌下腺及口鼻腔粘液腺的分泌。膝状神经节神经痛为阵发性,但发作时痛在耳内深处,向其附近的眼、颊、鼻、唇等处放射,并多在外耳道后壁有个“扳机点”。这些患者多合并面神经麻痹或面部抽搐,并有时在软腭上、扁桃体窝内及外耳道处,发生疱疹并味觉丧失。     (八) 临床上对儿童或青少年出现的头痛或腹痛,除考虑血管性偏头痛外,还应进一步考虑有无头痛型癫痫和腹型癫痫。两者的鉴别:   1、头痛型和腹型癫痫患者发作时除头痛及腹痛外,还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接触能力丧失即意识障碍,而血管性偏头痛除少数人有晕厥外,神志清楚。   2、癫痫患者多有肢体抽搐现象,而偏头痛较少抽搐。   3、癫痫患者可在睡眠时发作,偏头痛发作于睡眠时消失。   4、癫痫患者有偏头痛史者占1%~3%,而偏头痛有家族史者达70%左右。   5、癫痫患者发作时常有痫性放电,而偏头痛发作脑电图基本正常。   6、抗癫痫治疗,患者头痛和腹痛缓解,而偏头痛对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差,仍可反复发作。附录4:女,68,头痛、颈痛、手麻、失眠1年余,是否需要马上进行颈椎手术?说明:李教授,女,68,某精神病院医生,头痛、颈后部痛、手麻1年余,颈椎像提示间盘突出,某骨科主任医师建议手术治疗。某日在某医学论坛开会结束后,由3位神内科大夫(包括闵大夫)集体予简单会诊。简单询问后我得知她退而不休,同时出诊和负责国内某核心期刊的主编工作,自述工作量大,有疲劳感,失眠质量欠佳。查体:颈部肌肉有些紧张,C2-4椎旁有些压痛,余没有明显阳性体征。我们3位神内科大夫的意见是可以暂不手术,先保守治疗,包括营养神经、抗焦虑、理疗、颈椎牵引和减少工作量。下面是我当晚回家后给她发的邮件,详细阐述我个人的意见。 其中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李教授:在决定最终要做颈椎手术前,不妨试问问下面这样的问题:A:是否已经做了较全面和中肯的评估?B:骨科和神内科是否都从不同角度做了较充分的论证或讨论?C:是否非得手术?即便是,症状较重或时间等不及了,必须马上手术吗?D:即使可做手术,是否先试用了非创性方法:比如物理疗法、颈椎牵引或药物保守治疗或其它非创性方法? (闵宝权评论:知名教授非常忙,门诊接待时也非常匆忙,很难在短时间内给予详细解释,更汪伦联合多个专业进行联合会诊了。不过,当遇到类似案例是否需要手术时,我个人的做法是鼓励病人先保守治疗试试,其后是否需要手术,建议看看相关外科大夫的意见)您说的骨科教授说晚做手术不如早做了,从辩证思维角度讲,这点我持保留态度。关键要看什么病种。从风险的角度看,肺部可疑是恶性的阴影,有些需及时手术,因为观察太久,若是癌症,怕是太晚。3年前一65岁的病人,朋友的亲戚,顺便让我看看,虽然病灶小,但关键是边缘不清,隐约有毛刺感,我的意见是偏恶性,晚做不如早做,她说想先服中药试试半年,通过关系已经刚找了一位京城很有名的中医大夫,刚服4剂中药。我让其再去协和的呼吸科看病,他们也倾向于考虑恶性。在我和那位朋友的劝说下她1个月后及时做了肺叶切除,术后证实是恶性的。我当时是这么劝她的:假如是良性的,她损失的并不大;但若她非要去服中药半年,若是恶性的,他的损失就老大了。但像颈椎病腰椎病等,若症状不是太重,而且有较大的波动性的话,反而允许多观察一段时间的。因为有多种原因可以导致类似的症状。而且我们时不时见到颈椎手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者(包括积水潭医院、北大三院做的,当然也有不少很成功的案例),回头看这些病例都术前无严格和较全面评估,无实验性的中肯的保守治疗。包括一些颅内病变,看似肿瘤,实际是炎性或脱髓鞘病灶,神外科大夫有时太着急手术,也是因为同样的着急风格和无周详的诊治思路和程序。换个角度讲,即使您现在做手术是正确的选择,假设再等半年一年的,只要症状没有迅速加重(可以密切关注嘛!),现在需要做的手术,一年后仍然可以做的,而且一般没有大的新的风险出现的(不比上面的肺部阴影)。外科大夫有一次讥笑我们内科大夫太面,我回应到:“你们外科的干脆利落是建立在我们禅思竭虑、反复检查、求证的基础上的。我们排除了不该做手术的各种情形后才推荐去找外科寻求有创手术的。没有我们的看似很面的工作,你们的错误几率就会大大增高,多次做了不该做的手术,你们还会干脆利落吗?”故外科和内科的思维模式有些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重点不一样,可能有时结论不太一样,这些都是自然的。只是不要相互贬低或指责或不信任,反而要经常沟通、互通有无和取长补短。若我在门诊接待像类似颈椎病的症状比较明显的话,一般都会推荐病人找我院骨科某些大夫,让对方看看是否要手术,让病人最后尽量给我反馈对方大夫的意见。必要时我会电话里再与对方讨论。有时我完全同意对方,有时我会建议保守治疗看看,有时经保守治疗毫无效果后,我建议再找骨科、疼痛科、神经外科或功能神经外科,再决定是否手术,手术是否可行。一次,一男性病人,大概60岁,骨科和我在诊断上均无异议:胸11的黄韧带肥厚。分歧是骨科某大夫不认为黄韧带肥厚是主因,因为不能解释双下肢无力,故不该手术,手术后获益可能不大的。我认为黄韧带肥厚是主要的罪魁祸首,而且我准确发现和定位了感觉平面在胸11/12左右。那位主任医师亲自给我打电话商讨上面各种疑问和分歧,最终达成协议,若保守治疗无效,他愿意给病人手术。后来一切都按我们协商那样发展,保守治疗无效,手术成功,术后随访3个月,好了至少80%(病人原话)。前年又有一次,一男性病人次日马上要做颈椎手术,骨科某主任让他手下的大夫给我打电话,务必术前让我会诊一下。我会诊结果:症状的30%可能是颈椎间盘突出所致,70%由焦虑所致(焦虑症状很明显,且有性格和外界诱因),建议先别手术,先保守治疗看看。后来门诊我给治疗的 A 先用下面的药物7天,效果一点点,麻木稍有改善,无力感和肩颈酸痛、焦虑情绪和失眠无解。B 抗焦虑药物(帕罗西汀 1粒 QD,黛力新 1粒 BID,心神宁 4粒  TID,氯硝西泮 1粒 QN)+心理咨询2次(包括每次浅催眠放松10分钟),2个月内效果有60%,后来病人没再来找我。先用A方案是想考证按神经根炎治疗,看能否见效。A方案无效后再按B方案治疗。后来B方案的抗焦虑药物直接改善了部分症状,心理访谈和浅催眠放松训练或多或少让病人当下的焦虑情绪有所缓解,病人也能理解症状与颈椎病和心情的关联程度,但病人的性格、心理特质短期内很难有实质性调整和改善,况且现实家庭矛盾也不能达到很理想的解决,而且心理疏导是自费项目,病人也比较在意自费花费的。故做不做,做几次心理访谈我们完全尊重病人的意愿,他不愿继续做也只能算了,不过抗焦虑药也确实明显起作用了。我要给您推荐的药方如下:先试试保守治疗A药物治疗(见本文前面的红色字体部分):B 假如您近期能不再负责杂志,减少工作量后,观察2-4个月看看如何。C 问问相关科室,是否可以做物理疗法?比如超短波治疗或颈椎牵引。我院是理疗科负责。D 若需要,必要时我排我心理团队的心理老师给您做浅催眠放松和颈部肌肉按摩。当然,您随时可以找骨科大夫咨询是否必要手术和手术可能的效果以及何时手术的等等。最终选择,是要由您自己拿主意的。我相信我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管您选择如何做,希望您的病症能早日缓解或消失。能继续很好工作,愉快生活!晚安!闵宝权附录5:行医28年感悟     检查不在多少,在于必要和中肯与否,还需分清轻重缓急,要考虑病人实际的经济状况。     解释的话不在多少,在于恰当与否,病人能否理解和认可(内心感知)。     药不在贵贱,在于对症与否,中肯与否。(看实际疗效), 要考虑病人的经济状况和内心意愿。     关爱是否真诚,不完全在面上的言行,更在于人心的感知。     20180405:今天是清明节,休假3天,我要好好把这几篇文章重新梳理一遍,做一点修改,加稍许内容。我们作为临床医生:把病人接待好,把病诊断相对清楚,处治相对合理中肯就行,其它其实都是浮云。莫被浮云遮望眼,人生事事化菩提!若能做到此,医生应有高悟性、仁慈心、对专业的狂热喜爱和执着追求!简言之:欲良医,专业和人文并重! 人一出生就迈向目的地,排队靠向天堂之门。医生就是当你向他求助时,他使出浑身数解,帮你尽量减慢挪动速度的那个令人爱恨交加的穿白大褂的人。但他说,他不是白衣天使,他愿帮你忙,不惜得罪死神辅助你与之对抗,只是他的职业职责要求而已。就像战士保家卫国,就像环卫工人清扫垃圾,就象宾馆服务员的贴心服务,就像农民伯伯的辛勤耕作,就像飞机驾驶员的小心操作,就像运动员的反复苦练,就像公仆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书山有径勤为路,学海无涯苦作舟。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授业解惑,培育人的心灵。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世事皆浮云,唯有健康高。医师的职责是医治疾病,解人身体病痛,抚慰人的身心。  民众应做的就是爱惜自己的身体,远离不良嗜好,防未病,治早病;尊重爱护令你爱恨交加帮你对抗死神的那个穿白大褂的那个并不完美无缺的人,更应尊重引导你孩子学习成长的教师。  身居庙堂的父母官们既要考虑大众的殷切和美好需求,也要考虑医学的特殊内在规律,考虑如何提高从医者的内在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医改危机更可怕的是:目前最优秀的孩子都不学医了”(请搜看网络文章)  我个人私下担忧的是:当我老了,我去找谁看病?我本是个完美控啊!我当医生时,尽量善待我的病友,今后当我生病时,谁能善待闵老头?

闵宝权 2018-07-18阅读量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