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民族医学科 > 维吾尔医学科 > 良性肿瘤 > 内容

良性肿瘤内容

临床解读(一)—...

病请描述:何谓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是一类在恶性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而合成分泌的,或由机体对肿瘤反应而异常产生和(或)升高的物质,通常包括蛋白质和糖类。肿瘤标志物可以存在于细胞、组织、血液或体液中,在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预后判断以及复发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其他辅助检查结果以及病史等综合信息进行解读。如果体检中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肿瘤的存在,因为它们可能因为其他非肿瘤性疾病(如炎症、良性肿瘤等)而升高。因此,肿瘤标志物通常不用于肿瘤的确诊,而是作为辅助诊断工具。肿瘤确诊通常需要通过病理学检查,如活检或手术取得的组织样本进行显微镜下的检查。 常见肿瘤标志物的组织分布 在不同的肿瘤类型中,肿瘤标志物的组织分布具有特异性,这为肿瘤的早期发现和精确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了解常见肿瘤标志物的组织分布,对于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疗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常见肿瘤标志物及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图1.常见肿瘤标志物的组织分布 常见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胆囊、胆管癌 CA19-9:是胆囊癌、胆管癌中最常用的血清标志物之一,也是目前胆囊癌最敏感的指标; CA125:约65%的胆囊癌、胆管癌患者伴有CA125升高; 癌胚抗原(CEA):大约30%的胆囊癌、胆管癌患者会出现CEA水平升高。 肝癌 甲胎蛋白(AFP):是肝癌诊断中最常用的血清标志物之一。AFP水平的升高通常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是AFP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升高可以作为肝癌诊断的一个辅助指标,尤其在AFP水平较低时; 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可作为早期原发性肝癌的高敏感性标志物,在诊断肝癌时,GP73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上都高于AFP。 胃癌 CA72-4: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胃癌较好的肿瘤标志物,特异性优于CA19-9和CEA; 胃蛋白酶原(PG):胃蛋白酶原I和II的水平及其比值对胃癌患者的疗效判定及复发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MG7-AG:MG7-AG是一种与胃癌相关的抗原,对早期胃癌有较高的检出率; 胃泌素17(G-17):在健康人体内表达水平较低,当胃炎、胃癌等病理改变发生时,G17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胰腺癌 CA19-9:是迄今为止报道的对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标志物。CA19-9水平与肿瘤的阶段有关,可用于监测肿瘤的复发; CEA:是第一个被用于检测胰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其在胰腺癌中的阳性率约为42.85%; CA50:CA50的正常值<20 μg/L,许多恶性肿瘤患者血中皆可升高,胰腺癌病人的阳性率可达87%; CA24-2:是消化系统尤其是结直肠和胰腺癌的标志物。在对胰腺癌的诊断意义上优于CA19-9,敏感性可达66%~100%; CA72-4:正常人血清中含量<6 U/mL,对胃癌的检测特异性较高,对胰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亦有一定的敏感性; 铁蛋白(SF):在胰腺癌患者中,SF升高阳性率为61.9%。但SF异常可由多种生理性及病理性原因引起,因此,SF一般要与其他标记物联合检测,提高灵敏度。 结、直肠癌 癌胚抗原(CEA):是结直肠癌中研究最广泛的血清标志物之一,其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中通常升高。CEA水平的升高与肿瘤的进展和转移有关,并且常用于监测治疗反应和疾病复发; CA19-9:尽管它在结直肠癌中的特异性不如CEA高,但在某些情况下,CA19-9的水平升高也可以作为诊断和监测的辅助指标; CA72-4:它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可能会升高,有时被用作辅助诊断和监测肿瘤进展的标志物。 乳腺癌 CA15-3:是目前乳腺癌最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之一,在临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乳腺癌的辅助诊断、疗效检测及复发预警; CEA:可以在多种肿瘤中检测到,包括乳腺癌。它的升高可以提示肿瘤的存在,但也可能与其他非肿瘤性疾病相关; CA125:CA125在乳腺癌中也可能会升高,尽管它更常见于卵巢癌;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某些乳腺癌中过表达,与疾病的侵袭性和预后有关。HER2的状态还可以指导是否使用特定的HER2靶向治疗; 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ER和RP的状态有助于确定乳腺癌的亚型,以及患者是否可能从激素治疗中获益。 肺癌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是诊断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指标; 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和癌胚抗原(CEA)水平的升高有助于诊断非小细胞肺癌(包括腺癌、鳞癌、大细胞癌等)。 膀胱癌 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批准包含尿膀胱肿瘤抗原(bladder tumor antigent,BTA)、核基质蛋白22(NMP22)等多种尿液检测方法用于临床协助膀胱癌的诊断。因尿液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敏感性高但特异性较低,临床上尚未广泛应用,尚无能取代膀胱镜检查和尿细胞学检查的尿肿瘤标志物。 子宫内膜、卵巢癌 CA125:是卵巢癌中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尤其是在浆液性癌中,CA125也可用于监测疗效和疾病复发; 人附睾蛋白4(HE4):对卵巢癌的诊断特异性高于CA125。HE4水平不受月经周期及绝经状态的影响,且在绝经前人群中诊断卵巢癌的特异性优于CA125; ROMA指数:ROMA指数结合了CA125和HE4的血清浓度以及患者的绝经状态,用于提高卵巢癌诊断的准确性;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在卵巢非妊娠性绒毛膜癌中升高; AFP:AFP通常与卵黄囊瘤、胚胎癌和未成熟畸胎瘤相关,是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标志物; CEA:在胃肠道转移性卵巢癌中升高。 食管癌 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是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血清标志物。然而,它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癌胚抗原(CEA):可以在多种肿瘤中检测到,包括食管癌。它的升高可以提示肿瘤的存在,但也可能与其他非肿瘤性疾病相关。 肾癌 M2肾丙酮酸激酶(M2-PK):主要表达于远端肾小管,对肾细胞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被认为是有前途的一种肾癌标志物; 组织多肽抗原(TPA):虽然不是特异性的肾癌标志物,但可以作为监测肾癌病情的一种指标; 脂类相关唾液酸(LASA):作为肾癌肿瘤标志物其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82%,有助于肾癌的诊断和病情监测。 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PSA是目前最常用的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血液中的PSA以游离形式(fPSA)和总PSA(tPSA)存在。临床上,PSA检测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辅助诊断和治疗监测; 前列腺癌抗原3(PCA3):PCA3是一种非蛋白编码RNA,在前列腺癌中过表达,其水平较PSA更具有特异性预测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结果; 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AMACR):是前列腺癌细胞中过表达的一种酶,可作为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标志物。 甲状腺肿瘤 降钙素(Ctn):为甲状腺髓样癌血清检测标志物; 甲状腺球蛋白(Tg):可成为分化型甲状腺癌血清检测标志物; 癌胚抗原(CEA):与部分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诊断及临床进展存在相关性。

丁凡 2024-06-01阅读量131

是不是所有的脑膜瘤都要做手术?

病请描述:  脑膜瘤属于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因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病人往往以头疼和癫痫为首发症状。根据肿瘤位置不同,还可以出现视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在老年人,尤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多见。颅压增高症状多不明显,尤其在高龄病人。   在CT检查日益普及的情况下,许多患者仅有轻微头痛,甚至经CT扫描偶然发现为脑膜瘤。因肿瘤生长缓慢,所以肿瘤往往长的很大,而临床症状还不严重。临近颅骨的脑膜瘤常可造成骨质的变化。   是不是所有的脑膜瘤都需要手术治疗呢?   赵天智主任介绍:虽说越早治疗,治疗难度和效果越低,但是手术毕竟是有风险和创伤的,所以临床上并不主张对所有的脑膜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脑膜瘤患者是不是需要手术需要根据患者肿瘤的大小位置、生长速度,以及是否合并脑水肿,是否出现症状等来综合判断,具体如何处理则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来制定相应的方案。   目前,临床上主主张对于出现肿瘤生长较快或出现癫痫、虚弱乏力、感觉缺失、颅神经功能紊乱等临床症状,需要手术治疗。   那么,哪些患者是不需要或者不建议手术治疗的呢?   1、患者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且肿瘤直径小于30mm,首选观察;   2、患者年龄较大(≥65岁)可能难以耐受手术的患者,不建议手术;   3、对于肿瘤位置特殊,手术危险性很大的患者,不建议手术;   4、对于病人难以接受手术的病例,不建议手术;   5、观察期间,如果发现脑膜瘤周围没有明显水肿,可以不手术;   6、脑膜尾征不典型;   7、肿瘤位于非重要功能区。   脑膜瘤手术,随着神经外科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也有了显著提高,因此,患者在发现脑膜瘤后最重要也是唯一要做的就是配合医生开展治疗或随访。   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手术器械如双极电凝,超声吸引器以及激光的不断改进和普及,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不断提高,使大多数病人得以治愈。影响手术类型的因素包括部位、术前颅神经损伤情况(后颅凹脑膜瘤)、血管结构、侵袭静脉窦和包裹动脉情况。原则上应争取完全切除,并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脑膜与骨质,以期根治。如患者无症状且全部肿瘤切除有产生难以接受的功能丧失的危险,应选择部分切除。对大脑凸面的脑膜瘤,力争全切肿瘤并要切除受累硬膜以减少复发机会。蝶骨翼内侧、眶、矢状窦、脑室、脑桥小脑角、视神经鞘或斜坡的脑膜瘤可能难以完全切除。对海绵窦脑膜瘤,要考虑到有损伤颅神经和颈内动脉的风险,外科治疗要求高,应选择正规神经专科医院就诊。   术中神经导航系统   神经导航技术又称为无框架立体定向导航技术或影像导向外科,是立体定向技术、代影像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微创手术技术结合的产物。神经导航可以术前设计手术方案、术中实时指导手术操作的精确定位技术,其意义在于确定病变的位置和边界以保证手术的微创化。对于小的脑膜瘤和深部脑膜瘤可精确的定位,指导手术,最大程度的减少手术对脑组织的损伤。   术中电生理监测   临床手术中神经系统监护或称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是一个术语,用来表达应用各种神经电生理技术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监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在各科各类手术中,凡是可能影响到脑、脊髓、神经根和外周神经功能的手术,都可以在手术中通过不同方式的神经监测技术直接了解神经功能的完整性,减少神经损伤的机会,提高手术质量,利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估价重症昏迷病人的预后,利用脑电图监测,使处于药物性冬眠的病人脑组织功能代谢活动降低到最低程度,以保护脑组织。

赵天智 2024-05-29阅读量187

关于肺结节,你了解多少?

病请描述:近些年随着薄层胸部CT的逐渐普及和应用,老百姓在日常体检过程中,经常看到胸部CT的报告中有提及肺部结节,对于不了解肺结节的人来说,或多或少会造成一定的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更有甚者每日“以泪洗面”,因此,今天我们就详细聊一聊什么是肺结节。 肺结节,顾名思义,是长在肺上的类似结节样的东西,与周围正常的肺组织有明显区别。定义是指肺内直径≤3cm的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病灶。一般<5mm的结节被称为微小结节。根据肺结节的密度不同,一般可分为三类:1.实性结节2.混合性结节(也叫部分实性结节)3.磨玻璃结节。根据国际和国内肺部结节诊断治疗标准,我们根据结节的大小、密度、形态、边缘形态等情况,又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结节。肺部结节从性质上又可分为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两大类。肺结节不等于肺癌,90%的肺结节是良性的。有研究指出,我国正常人群体检肺结节检出率为20%-40%。事实上,最后病理确诊的肺癌患者仅为筛查总人数的1%-2%,90%以上的肺结节是良性的。 肺结节形成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吸烟、空气污染、汽车尾气、装修废气等有害气体的大量吸入,恶性肿瘤(原发性肺癌或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造成的转移性肺结节),各类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肺血管瘤、肺错构瘤等良性肿瘤性病变,心理因素等。 肺结节由于直径≤3cm,大多数患者是在常规体检过程中发现肺结节的,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这种肺内的结节,由于直径还是比较小的,且没有侵犯周围相应的组织,所以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体征。少数病灶大、结节位置靠近胸膜或者肺门中央的患者,累及气管、支气管或者血管,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一系列症状。这些症状主要由于一部分肺结节在生长过程中形成刺激、浸润、阻塞等所引起,在其他肺部疾病中也会有这些表现,因此,一般也没有特异性。 肺结节多数是在胸部CT检查时发现的,在胸部CT检查报告单中的常常被描述为:肺内密度增高影或磨玻璃影,形态呈圆形、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态,边缘规则或毛糙。可以是单个肺结节,也可能是双肺多发肺结节。根据胸部CT检查的影像特征,会对肺结节的良恶性有初步判断。动态随访胸部CT对结节性质的判断准确性提高具有一定价值。对于高度怀疑恶性肿瘤的肺结节,可以进一步行PET-CT检查,PET-CT检查不仅能展现肺结节的形态学特征,还能提供病灶的生化代谢信息,有利于提高对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同时,对于恶性肿瘤而言,PET-CT也可以进行精准分期,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后续疗效的评估。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支气管内的病变情况,进行病理组织活检,明确肺结节的性质。同时,对于周围型的肺结节,也可以通过气管镜进行经支气管肺活检术,获取细胞或组织行病理学检测。除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以活检明确肺结节的良恶性外,对于许多位于外周的肺结节,支气管镜无法准确定位或很难到达,则需要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明确肺结节的良恶性。肿瘤标志物检查,目前来说,对诊断肺结节的良恶性的特异性并不高。仅仅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 对于考虑良性可能性大的肺结节,一般采取定期胸部CT检查进行随访观察变化,在随访观察过程中,如果肺结节有增大趋势,可以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或经皮肺穿刺活检明确病灶性质后,进行相应的治疗,甚至需要直接手术干预。 而对于高度怀疑恶性的肺结节需要及时到胸外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后,排除远处转移及手术禁忌症,对于可手术切除的肺结节患者择期进行手术治疗。随着影像学、外科技巧、外科手术器械和可视化设备的快速发展,现在多以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的胸腔镜下微创的外科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不同医院胸壁切口的数量不同,从早期的3-4个小切口,逐步过度到现在以单孔胸腔镜手术为主,在侧胸壁行一个3-4cm的小切口完成手术,比起多个切口,损伤更小,患者术后疼痛更轻,而且伤口更美观。手术方式根据肺结节的具体部位不同,主要包括肺楔形切除术,肺段切除术,肺叶切除术以及联合肺叶/肺段切除术等。需要行全肺切除术、支气管和血管成型/袖式手术、隆突切除重建手术等在肺结节患者中较为少见。对于术后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完全切除病灶后,不需要辅助治疗,定期随访即可。对于I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完全切除病灶后,如果没有高危因素(包括低分化肿瘤、脉管侵犯、脏层胸膜侵犯、气腔内播散、楔形切除等),不需要辅助治疗,定期随访即可。对于IIA期以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基因检测结果,行化疗或靶向治疗。 肺结节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肺部,一旦在体检过程中发现,切莫惊慌失措。首先要带着胸部CT来医院就诊,如果条件允许,电子版影像资料将更全面更直观地展示肺结节的形态特征。呼吸科或者胸外科医生会结合病人的临床资料,对肺部结节性质进行判断,必要时,也会通过进一步行PET-CT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或经皮肺穿刺活检增加诊断的准确性。大多数良性结节定期随访观察即可。而对于考虑恶性肿瘤的肺结节,秉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大多数病人的预后还是很好的。总之,肺结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好多时候都是心中的恐惧和焦虑在作祟,一旦发现,及时到专业的胸外科或者呼吸科就诊,根据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应对策略,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吴峻 2024-05-27阅读量89

40天宝宝的4块血管瘤

病请描述:        血管瘤虽然是可治的,但是很多家长朋友们面对血管瘤,还是非常的恐慌,不知道如何去面对。         商丘就有这样的一个宝宝,小橘子(化名)她的身上有4出血管瘤,分别是腹部、后背、左脚踝、右脚趾,坐落的非常散在。         在医学的角度上来说,两个或两个以上一般定为多发血管瘤,虽然是多发性血管瘤,但也是一种良性肿瘤,常见于婴幼儿时期,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出现皮肤颜色和形态的改变,比如出现红斑、凸起或结节等症状。         多发性血管瘤的治疗方案因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而大不相同,对于轻度症状的患者,可以暂时观察和监测的方法,因为血管瘤有较小的自愈率。当然,对于严重症状的患者,还是建议患者先确定血管瘤的类型,然后采用适合的综合治疗方案。         经过邓娟主任检查诊断,小橘子的4块血管瘤,都不属于可观察的范围。据了解,小橘子的血管瘤是出生就发现的,伴随着她每天的生长发育,小橘子的4块胎记都变得更鲜红了,一家人对于这4个不同部位上的胎记,表示十分的想治疗,但是对于治疗又很焦虑,怕影响宝宝的身体健康问题。         多发性血管瘤给小橘子一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扰。针对血管瘤的治疗这一问题,邓娟主任介绍了很多次。不论是对于轻度症状还是严重症状,一定要经过检查诊断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决定是否采取观察疗法,需要综合治疗的,也不用担心治疗会影响宝宝的健康。血管瘤属于进行性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

邓娟 2024-05-24阅读量878

确诊脑膜瘤该怎么办?如何选择...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肿瘤,在颅内肿瘤中占第二位,也是神经外科中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脑膜瘤来源于蛛网膜颗粒,也就是说在脑内有蛛网膜颗粒的地方都可能会发生脑膜瘤。脑膜瘤按发病部位分大脑凸面脑膜瘤、矢状窦旁脑膜瘤、大脑镰旁脑膜瘤、蝶骨嵴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嗅沟脑膜瘤、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等等。   脑膜瘤是颅内较常见的良性肿瘤,生长较缓慢,病程周期较长。部分患者发现症状时,已经生长10年甚至几十年。还有部分患者发现脑膜瘤后,观察20-30年后都不会生长。因此对于生长较慢的良性脑膜瘤,治疗方案有以下几种:   1、手术:治疗最彻底,根据切除程度,可以分为彻底切除、次全切和近全切。虽然手术治疗效果最彻底,但是手术也有缺点,理论上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最严重的是生命危险。头颅手术风险相对其他手术更大,可能会引起昏迷、偏瘫,以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感染、术后癫痫、头痛等。但是如果患者手术顺利,虽然上述风险理论上存在,并非一定会发生;   2、放疗:常使用伽玛刀治疗,如果脑膜瘤体积较大,可能需进行适形放疗。放疗优点在于无创,仅需使用射线进行照射,缺点是存在脑膜瘤控制不住再生长的情况。因脑膜瘤如果被放射线照射后再生长,局部如果有重要神经和血管,可引起粘连,如果再去做手术,会极大增加手术难度。医生在给患者选择伽玛刀时,需考虑到患者对手术能否接受,评估患者身体条件,如心、肺等其他基础器官能否耐受手术,以及是否有恐惧手术的情况;   3、观察:临床上通过影像学判断脑膜瘤,如果生长较缓慢,同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以先观察。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脑膜瘤增大,此时再考虑手术或伽玛刀治疗。

赵天智 2024-05-21阅读量65

如何预防手术后出现听神经瘤面...

病请描述:  听神经瘤(前庭神经鞘膜瘤)是原发于第八对颅神经鞘膜上的良性肿瘤,大多来自于前庭神经。该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8%~10%,占小脑脑桥肿瘤的80%~90%,多见于30~60岁的成人,女性较多见,男女比例为2:3,借助于诊断方法的进步,其发病率逐年增长,目前已达2.28例/10万人/年。多为单侧,双侧者罕见。肿瘤生长一般比较缓慢,平均每年月增长0.25-0.4cm,个别肿瘤可在1年内增大2cm。   听神经瘤的临床表现   听神经瘤临床表现较复杂,其症状并不完全一致,可轻可重,这主要与肿瘤起始部位、生长速度、发展方向、肿瘤大小、血供情况、是否囊性变等诸多因素有关。听神经瘤典型的首发症状为单侧耳聋和耳鸣,大多数病例中,患耳耳鸣,为高频音,耳鸣被描述为“汽笛声”、“哨音”、“蝉鸣音”、“轰鸣声”等。耳鸣的声音有时经常变化,出现一段时间有时自行消失。   耳鸣可为间断性,也可为持续性。其非典型症状包括头痛、耳闷胀感、眩晕及行走不稳。后期瘤体增大,会压迫脑干或造成颅内高压,不及时进行外科干预则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因此以耳鸣及听力下降为主诉的病人前来就诊时,如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则需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排除听神经瘤可能。   听神经瘤的治疗:   听神经瘤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三种:随访观察、放疗及手术切除治疗。   对于小听神经瘤,特别是局限于内听道内症状轻微及无症状的肿瘤可以进行随访观察。放疗适应于首发或复发的小型或中型听神经瘤,但不适用于大于3cm的听神经瘤。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手术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途径,特别是对于肿瘤直径大于2.5cm,或出现脑干压迫或其它症状的患者。   预防术后出现听神经瘤面瘫有以下方案:   1、术中精细操作:在手术中要尽可能的去做到精细操作,将面神经识别,精细的从肿瘤上分离,如果黏连特别紧的情况下,必要时甚至可以残留少部分肿瘤,尽可能保住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是由于对患者将来的社交生活较为重要;   2、面-舌下神经吻合:如果由于肿瘤可能特别大,或者在某些出血的情况下为达到术中止血的目的等,确实造成面瘫,要根据术中的情况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如果术中确切发现已经无法找到面神经,或面神经已经彻底断裂,此时常建议患者早期做面-舌下神经吻合,用舌下神经代替面神经功能,帮助重建面部表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面神经会逐渐萎缩,因此患者需要尽早手术。在没有面神经营养支持的情况下,如果拖得越晚,即便用舌下神经去替代面神经功能,面部的表情也不一定能得到较好的恢复;   3、保守治疗:如果面神经在术中仅是短暂性损伤,此时还有恢复的可能性,通常不建议患者优先考虑面-舌下神经吻合,可以先观察0.5-1年的时间。在观察过程中,可以进行康复锻炼,包括搓揉面部、针灸,或面部康复性运动等。如果病人的面神经功能有恢复,可以起到较好的观察效果,通常无需再行手术。如果在此过程中,患者的面神经没有改善,甚至呈现进行性加重,此时再进行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手术,纠正面瘫。

赵天智 2024-05-16阅读量98

听神经瘤不做手术会怎么样?

病请描述:  听神经瘤起源于神经鞘瘤,是一种典型的神经鞘瘤,占桥脑小脑角区肿瘤的75%-80%,发病率约1/10万人,多发年龄30-5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   听神经瘤为良性肿瘤,引起的症状主要是随瘤体的生长,对周围神经、血管及脑组织产生压迫。听神经瘤大多数发生于单侧,虽然它发展缓慢,但与脑干及脑神经相邻,随着肿瘤的增大会导致耳鸣,听力下降,最终会导致丧失听力;肿瘤进一步生长还会引起其他颅神经受侵犯的症状,如面神经受累,出现面瘫,三叉神经受累出现面部,舌尖麻木、舌咽、迷走神经受累出现咳嗽无力、吞咽困难等。肿瘤压迫小脑后,会出现行走不稳,眩晕,不能完成一些精细的动作。肿瘤进一步发展可能会造成脑积水,一旦颅内压增高会导致头痛加重、呕吐、视力下降,甚至出现脑疝,威胁病人生命。由于听神经瘤起病隐袭,早期症状有耳鸣、听力下降、眩晕等。初期因症状轻微很容易被忽略。   目前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听神经瘤的最佳选择,既可以把肿瘤全部切除,还可以尽可能地保留面神经和听神经功能。小的听神经瘤首选显微外科手术,也可考虑伽玛刀治疗,后者的治疗目标是阻止肿瘤继续生长,维持神经功能和预防新的神经损害,但是存在治疗不彻底和放射性脑水肿问题,而且照射后再手术,面神经功能保留较困难。   患有听神经瘤,不进行手术,随着听神经瘤进展,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   1、听力下降:随着疾病自然进展,听力会慢慢下降,此过程可能会较长,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   2、手术难度增大:随着听神经瘤生长,体积增大后,手术时再保留面神经、听神经的难度会增加。   通常医生给不同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会考虑个体化原则。如果患者有听力,术中保留听力的把握不大,但肿瘤较小,没有明显压迫,为保留患者双耳听力的生活状态,可能会建议先观察。如果病情发生变化,如听力急剧下降,或肿瘤进行性增大,会建议进行手术治疗。如果患者有听力,术中保留听力的可能性较大,会建议早期手术,因早期手术可能将听神经瘤和面神经、听神经分开,并全切听神经瘤,将来可能终身保留听力。因此,听神经瘤的治疗方案因人而异。

赵天智 2024-05-10阅读量101

乳腺增生不要怕,它不是乳腺癌...

病请描述:  门诊中,常有患者因为乳房有个“包块”、疼痛来就诊,经过B超、钼靶检查,确诊为乳腺增生,当病人听到“不用治疗、注意观察”的建议时,常常有疑问,已经长“疙瘩”了不用治疗?会不会发展成乳腺癌?   其实,乳腺增生不用怕,一般不会发展成乳腺癌。   乳腺增生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主要症状为乳腺胀痛,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好发于中年妇女,青少年和绝经后妇女也有发生,当今大城市职业妇女中50%-70%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乳腺增生与乳腺癌都是乳腺上皮细胞的过快增长。不过乳腺增生是良性的,可控的细胞堆积,而乳腺癌则是恶性的,不受控制的细胞快速生长。   绝大多数乳腺增生并不会进展为乳腺癌,乳腺增生的患者应定期(6-12个月)复查和有症状改变时随时就诊。在临床上常用到的辅助检查有B超和钼靶检查。   教你如何鉴别乳腺增生与乳腺癌?   一、乳房周期性疼痛不用慌,可能是增生   1、乳房胀痛:有周期性,发生或加重于月经前期。   2、乳房肿块:常多发性、一侧或双侧,结节状,大小不一,肿块结节状质韧而不硬。   3、乳头溢液:黄绿色、棕色或血性。   4、有2~3%恶变:应注意有无迅速增长或质地变硬的单个肿块出现,一旦有,高度怀疑恶性可能。   二、不痛的乳房包块、边界不清要注意,小心乳腺癌   没有疼痛的乳房肿块要看大小情况、同周围组织关系,以及硬度、边缘是否规整。如果肿块边缘比较规整,要考虑是良性肿瘤。乳房肿块边界不很清楚、摸起来比较偏硬、局部皮肤有改变,比如局部皮肤橘皮样改变,像橘子皮样改变,或者乳头凹陷、牵拉等情况的肿块,要高度引起重视。   如何治疗?   乳腺增生无特殊的方法,多数在数月~1~2年间可以自行缓解,多不需特殊治疗,也可以用药,一般建议观察无需治疗。   发现乳腺癌也不用过于担心,目前的医疗技术对于乳腺癌已经实现慢病化管理,可以像高血压一样,长期生存,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治愈率更高。乳腺癌的治疗一般需要手术、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方法联合进行。

赵华栋 2024-05-08阅读量151

泌乳素垂体瘤的治疗方该如何选...

病请描述:  垂体瘤有很多种,泌乳素型垂体瘤是常见的垂体瘤。患者多为女性,年龄多发在20~40岁之间。患者的主要症状是月经稀少、闭经、不孕、泌乳、性欲减退等。泌乳素垂体瘤肿瘤占位的表现,与其他垂体瘤一样、增大的垂体瘤尤其是巨大的肿瘤可压迫、浸润邻近组织结构,出现头痛、偏盲型视野缺损、视力下降。   泌乳素型垂体瘤来源于分泌相应激素的腺细胞,由分泌催乳素或生长激素的一种瘤细胞组成或由分泌混合型多激素两种或多种以上瘤细胞组成。   泌乳素增加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下丘脑性障碍。下丘脑及邻近部位的疾病,如脑炎等将会影响泌乳素抑制分子,抑制分子减少,泌乳素释放因子以及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因子增加将会导致泌乳素增加。   另一个主要原因之一是垂体肿瘤,因为肿瘤是由分泌泌乳素的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失控状态的时候会无节制地分泌泌乳素,同时,垂体柄受压等原因也会造成泌乳素升高。   大多数患者都会担心泌乳素型垂体瘤会危及生命,但其实泌乳素型垂体瘤没有想象中的严重。因为垂体瘤一般都是良性肿瘤,经过科学、合理的治疗以后是能够实现长期生存的。   目前,临床上对于泌乳素型垂体瘤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泌乳素型垂体瘤患者的治疗中,药物治疗是治疗首选。从临床效果来看,药物(溴隐亭)治疗能够促使肿瘤体积缩小,甚至治愈,如果药物治疗后无缓解可等到患者出现垂体腺瘤卒中或明显增大,在考虑手术的问题。当然,如果患者药物治疗副作用比较严重,也可以通过手术治疗。   泌乳素型垂体瘤的手术治疗是极其有效的,据统计,60%~90%的患者在术后达到正常的泌乳素水平。当然,手术的效果也受到术者的经验、肿瘤的大小和是否具有侵袭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患者最好选择大一点医院,神经外科比较强的医院就诊。

赵天智 2024-05-06阅读量52

频繁意识丧失竟是颅内藏&ld...

病请描述:  突然“两眼一黑”失去意识,不一会儿又恢复正常——3月以来,年逾六旬的章女士(化名)身上多次发生蹊跷“怪事”。去医院后,意外查出颅内藏着一枚鸭蛋大的脑膜瘤。近日,同济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筹)、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于耀宇、沈建康主任团队历时6小时,顺利切除肿瘤,患者化险为夷。   无诱因意识丧失 查出了脑肿瘤   患者章女士今年65岁。从2024年3月起,多次无明显诱因出现的意识丧失,打破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发作时,章女士会突然“眼前一黑”没了意识,好在持续时间并不长,从几秒钟到数十秒不等。“恢复后感到手脚麻木,但没有明显头晕头痛的感觉。”章女士表示。   随后,章女士前往当地医院检查头颅CT,意外查出了右侧额叶占位病变伴脑水肿。患者远在新疆,经亲友推荐,章女士了解到同济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筹)、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学术副院长兼神经外科6A病区主任于耀宇,及神经外科团队在颅脑肿瘤规范化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便与于耀宇主任取得联系。在于主任悉心安排下,患者不远千里,慕名来到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   入院后,于耀宇主任为章女士完善检查。头颅MRI增强示:右侧额叶不规则团块状异常信号影,边界不清,最大直径约5.6cm,大小与鸭蛋相仿。病灶周边有大片水肿信号影;邻近大脑脚、胼胝体及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左偏。   ▲ 肿瘤大小与鸭蛋相仿   结合影像学检查和患者症状表现,于耀宇主任与神经外科主任沈建康等开展严谨细致的病情分析和治疗方案评估后,一致认为,患者右侧额叶大面积占位;中线结构偏移,高颅压伴脑疝形成,考虑侵袭性脑膜瘤可能大(不排除恶性肿瘤),若不尽快手术切除,病情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甚至直接危及患者生命。   6小时手术全切肿瘤   患者手术指征明确,未见明确手术禁忌。在进一步完善手术预案,并取得患者家属同意后,于耀宇主任和沈建康主任联手,为章女士开展了肿瘤切除手术。 ▲ 于耀宇、沈建康主任联手开展肿瘤切除手术   神经外科团队按照预定方案,在蔡司显微镜(双荧光)辅助下,充分显露肿瘤边界后,仔细分离肿物周边密集的神经血管,逐步分块切除肿物及附着的硬膜。在确保重要功能组织和动脉不受损害的前提下,经过6个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将肿瘤予以全切,同时完整地保留了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 ▲ 术后影像,肿瘤已切除   手术顺利完成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安返监护病房。留取病理标本送检,确定为脑膜上皮型脑膜瘤(WHO I级),为良性肿瘤。 ▲ 病理分析确定为脑膜上皮型脑膜瘤(WHO I级)   于耀宇主任介绍,脑膜瘤通常生长慢病程长,早期可无明显体征表现。但其呈膨胀性生长,患者往往以头痛、癫痫为首发症状,也可因肿瘤生长于不同的脑功能区,压迫到神经和重要血管,出现视觉、听觉、嗅觉及肢体运动障碍等不同体征表现。   发生于额叶部位的脑膜瘤,除了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外,还可出现精神改变、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意识障碍或意识丧失(多为一过性),以及癫痫、锥体束损害、额叶性共济失语等症状。   不过,大家也不必谈“瘤”色变。于耀宇主任表示,目前,就像本例脑膜瘤手术达到肿瘤全切,目前大多数低级别脑膜瘤患者通过手术全切,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预后。   个别不能全切的脑膜瘤,通过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亦可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因此,在出现相应症状时,应及早就医检查诊断,积极干预治疗,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5-06阅读量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