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惊跳 > 预防

惊跳预防

惊跳预防相关内容 更多>

流感、支原体、腺病毒、合胞,...

病请描述:目前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4种:肺炎支原体、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冒去医院基本就查这几个。 肺炎支原体的流行强度已慢慢下来,当下发病率前三的是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不同年龄群体流行的主要病原体 1~4岁:流感病毒、鼻病毒; 5~14岁: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腺病毒; 15~59岁:流感病毒、鼻病毒、新冠病毒; 60岁及以上: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普通冠状病毒。 一下子冒出来这么多病毒,相信还是有人弄不清啥是啥,今天微医君就来解答下常见的一些疑问吧。 呼吸道感染潮是免疫债吗? “免疫债”并不是一个科学名词,人体的固有免疫与生俱来,和抗原刺激无关,只与遗传、年龄、性别、营养、代谢等因素有关。儿童患病增多主要是由非特异性免疫的不足造成,对流感而言,每年的流行株都不同,基本不存在免疫欠债。 免疫系统并不是一直使用才能保持形状的肌肉,恰恰相反,病原体的持续攻击会导致免疫系统出现故障,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感染并不一定对健康有益,疫苗接种才是增强人群免疫力的有效方法。 新冠病毒扮演了什么角色? 人体的免疫细胞有很多,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等。T淋巴细胞又可以分成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三种,其中CD4+T细胞主要负责保护机体避免感染,数值高低代表人体免疫力的强弱。 新冠病毒入侵会导致CD4+T细胞减少,仅5周时间便会降至非常低的水平,随后的2~10个月部分或完全恢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影响可能持续至2024年1月,与当下多重病原体集体来袭是否存在联系,有待考证。 呼吸道合胞病毒究竟是啥? 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毒,儿童、成人都有可能感染,流行高峰期是秋末至次年春季,冬季将迎来第二个高峰,预计会持续至2024年春季。合胞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性约是流感的2.5倍,最初几周内传染性最强,即便症状消失,也可能持续传播长达四周。潜伏期通常为2~8天,感染者在接触病毒后3-5天便会出现症状,早期表现主要是鼻塞、流涕、咳嗽、声音嘶哑等上呼吸道症状。 儿童感染后的典型症状是发烧、咳嗽、鼻塞、流涕,婴幼儿感染一般较为严重,不足6个月的婴儿可能出现呼吸暂停、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初次感染的儿童,约有一半会出现咳嗽、哮鸣,意味着肺部感染。大龄儿童、成人感染后一般只会出现鼻塞、流涕、干咳、低烧等普通感冒症状,相比流感较为轻微,症状会在1~2周内自行消失。合胞病毒目前没有特效药及疫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可能重复感染,若出现哮鸣音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前往医院。 什么是人腺病毒? 人腺病毒是一种没有包膜的直径为70~90nm的颗粒,其中3型和7型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型别,而55型则是社区型肺炎最常见的型别。腺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其次是接触、粪口途径传播。 呼吸道感染一般会引起支气管炎、肺炎、咽结合膜热等,消化道感染可导致胃肠炎、肝炎、出血性结肠炎、胰腺炎等,而眼部感染会引起流行性角膜结膜炎。急性呼吸道感染会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咽痛等不适症状,还可能伴随乏力、腹泻、食欲减退等,部分患者会存在头痛、头晕等情况,一般5~7天症状便能自行消退。腺病毒感染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类型之一,约占4%~10%,多发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儿童感染腺病毒早期并无症状,感染2~14天便会出现反复、持续的高烧,体温多在39℃以上,精神差,食欲不佳,伴随咳嗽、喘息。高烧最高可超过40℃,一般会在7~11天左右恢复,重症患儿可能持续2~4周,退烧后其它症状也随之消失。若胃肠道出现感染,容易出现稀便或水样便;若发生眼部感染,会存在眼部刺痛、角膜结膜炎等。人腺病毒目前也没有特异性药物,也没有疫苗,若病情控制不佳,可能导致呼吸衰竭、中毒性脑炎、脓毒症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 流感高峰何时来? 儿童肺炎支原体的高峰已经过去,接下来更需要重点预防的是流感。我国流感的流行季一般在每年10月中下旬至次年3月中上旬,今年的流感高峰可能在1月左右到达。流感的重症率和死亡率都远高于肺炎支原体,老年人易感且重症死亡率高,是需要重点预防的人群。 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 流感疫苗能够显著降低接种者患流感及并发症的风险,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还可以避免患流感后传染给他人。 即便如此,我国流感疫苗的总体接种率仍不足5%。 2022年,德国60岁以上人群的流感疫苗接种率达43%; 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流感疫苗接种率常年维持在60%以上; 英国65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率自2004年以来一直维持在70%以上。 宝宝6个月以上便能接种流感疫苗,只要符合条件都应积极接种,预防重症的发生。这个冬季不排除区域性季节性流感,尽快接种流感疫苗,时间上还来得及。必要时,奥司他韦可以作为流感的预防用药,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 出现哪些情况要去医院? 出现超高热、持续发热超3天、呼吸困难、频繁呕吐、抽搐等情况,建议及时前往医院。惊跳、肌肉抽动或震颤、喷射性呕吐、皮肤发花、面色苍白等,尽早去医院。 体温正常,但精神状态差,嗜睡、烦躁等,也建议尽早去医院。咽痛导致无法进食,因腹泻等原因出现脱水,早去医院。呼吸暂停;嘴唇、牙龈或指甲变蓝;心率加快;发出呼噜音,以上情况均建议赶快去医院。 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流感、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种疾病叠加感染https://cdc.fuzhou.gov.cn/zz/crbkz/crb/202312/t20231204_4730155.htm

健康资讯 2024-03-15阅读量8106

疱疹性咽峡炎来势汹汹

病请描述:每年5—7月份,前来医院急诊科、发热门诊及儿科门诊就诊的疱疹性咽峡炎明显增多,甚至占发热病人的一半以上。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时期主要发生于1-7岁的小儿,尤其是5岁以下娃。(不代表其他年龄段不会感染,有些家长都中招了~)在南方,尤其是华南,夏天是疱疹性咽峡颊炎的高发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常常是聚集性感染,很多幼儿园因此停课关园。疾病发作时主要有以下几个症状:-口腔、喉咙、舌下咽部、软腭、扁桃体等部位起1-2mm的疱疹溃疡-突然高热,反复难退,可出现惊厥,体温一般在37.7~40℃,少数可达41℃,可诱发惊厥。-咽痛,口腔痛,疼痛到可使孩子流口水、拒食、烦躁不安、哭闹不止-婴幼儿发病时常时可伴有呕吐或头痛,少数患儿有腹痛、肌痛。疱疹性咽峡炎vs手足口病傻傻分不清楚?一提到手足口病,很多家长都表示“这货我熟”,但说到疱疹性咽峡炎,家长们有点懵圈了。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传染性疾病;-被它们盯上,不仅会发烧,娃的口腔内会长小水疱和溃疡。不同之处在于:①病原学有点区别。虽然说都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但有些细微的区别。疱疹性咽峡炎更多由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引起,手足口病更多由新型肠道病毒引起;②发烧程度不一样。手足口病的发烧,往往更加温和一些,以中-低热为主。疱疹性咽颊炎往往一来就是高烧。③出疱疹的位置不同。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主要位于咽喉部位内。大多数手足口病口腔患儿除了嘴里出现疱疹主要位于上颚,可蔓延至咽喉,另外,手、足、臀部甚至躯干等部位也会出现有疱疹。④发病风险不同。疱疹性咽峡炎虽然可能合并细菌感染,但出现脑炎等并发症的几率小,极少出现严重并发症和重症病例。手足口病却有1%左右的重症病例。尤其是3岁以下的娃,可会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有时候甚至危及生命。 疱疹性咽峡炎的护理和治疗在家护理这么做!疱疹性咽峡炎没有特效药!娃一旦患病,会导致咽喉痛、发烧,吃不好、睡不好、极其不舒服。这时候,靠谱的护理妙招很关键!1.发热的护理当体温超过39℃时,应服用退烧药。比如,对发烧超过38.5℃的娃,医生会推荐使用对可使用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或乙酰氨基酚退热。专家提醒:因为婴幼儿高热易引起高热惊厥,服用退热药后大约需要半小时以上时间体温才会逐步下降,所以还可以用一定要同时配合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辅助降温。2.关于抗生素。疱疹性咽峡炎是病毒导致的,所以除了合并扁桃体化脓、溃疡,严重口腔炎,一般情况下不推荐使用服用抗生素没啥用,因反而会导致宝宝体内菌群紊乱。3.饮食方面   ①选择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如牛奶、蛋羹等。②鼓励孩子多喝凉白开水,可以镇痛且能冲刷创面。③实在难受可以吃点冰淇淋,接触低温甜食可以帮娃降低疼痛感。当然要在健康状况许可的前提下吃,且吃完后建议喝温开水漱漱口。4.出现这些症状,及时复诊。疱疹性咽峡炎绝大部分是自愈性的,大约过个7-10天,大多数宝宝能自愈。但出现以下情况,警惕重症:①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给予退烧药,退烧效果不好。②可疑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萎靡,频繁惊跳,肢体抖动、手脚乏力,翻白眼、眼球震颤,眼神涣散等。③可疑循环异常:皮肤有花斑纹,面色苍白、冒冷汗、反复呕吐、心跳加快、血压低或者血压高等。 关于疱疹性咽峡炎,家长关心的还有……1.我家娃打了疫苗,为啥还是得病了?现在只有EV71疫苗,只能对付EV71(肠道病毒71型)病毒,对其他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肠道病毒是无效的。针对其他肠道病毒血清型的疫苗,尚在研发中。虽然EV71疫苗不能预防所有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但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建议≥6月龄的宝宝,在流行季节前2月接种EV71疫苗,接种年龄越早越好,最好在12月龄前打完2针。对于5岁以上儿童,感染和发生重症病例的可能性小,不推荐接种。2.得过疱疹性咽峡炎,还会再得吗?答案是:会!常见大概有20来种病毒可以引起疱疹性咽峡炎,而得一次之后产生的抗体,只能预防再次感染同样的病毒。所以理论上来讲,孩子有反复多次的得疱疹性咽峡炎的可能。与其纠结这,不如把预防措施记记牢!①不聚集人多地方少去挤,防止交叉感染。当然已经得了手足口病或者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至少需要隔离两周。②勤洗手饭前便后,都要洗手。特别在游乐场玩过,一定要及时洗手。③勤清洁孩子餐饮具、奶瓶使用前要煮沸或高温消毒;玩具及地面、家具等表面要每周清洁;尿布、毛巾、衣物、被褥等应经常换洗与晾晒。④多通风家中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刘培辉 2021-07-05阅读量9842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危险

病请描述:   小云:“小博士,什么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小博士:“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常危及新生儿的生命,并且后遗症严重。病原菌多是由于产前母亲患有严重的细菌感染,或新生儿出生时分娩时间长,羊膜早破或助产过程中消毒不严格,出生后细菌通过脐部、皮肤、粘膜、呼吸道及消化道侵入人体而引起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王新良  小雷:“有什么表现呢?”  小博士:“当细菌侵犯到大脑表面的一层薄膜时,就发生了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脑膜炎的表现是很不典型的。早期症状主要是吮奶无力或不吃奶,呕吐、精神不好、想睡、或不停地吵闹。有时患儿爱躺着,但当换尿布或抱起而触及两下肢时,会突然尖叫、惊跳。细心的父母还会发现患儿双眼呆直,眼珠上翻,前囱比平时略高,抚摸时有紧张的感觉,有时可见面部肌肉小抽动。比较特殊的表现有挤眉弄眼,口唇不断作吮乳动作,或口角向一边歪斜。多数病儿有发热,少数全身发凉,体温不升。病情进一步加重时则出现四肢抽动,面色发育,口吐白沫等危症表现。发现上述任何症状,都要急送医院。”  小雷:“有什么影响吗?”  小博士:“化脓性脑膜炎可使患儿大脑普遍受累,脑组织表面及脑底、脑沟、脑裂和脊髓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脓性渗出物。造成广泛的炎性粘连及脓液积聚。多数情况下由于大脑底部炎症后的广泛粘连等,可影响脑脊液的再吸收而出现交通性脑积水。有时脓液可包围神经及神经根,引起脑膜刺激征及肢体的瘫痪。血管壁也受到炎症细胞的浸润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狭窄、继发性缺血及梗塞。由于缺氧、脑内血液循环的障碍、中毒及发热等可影响脑细胞的功能以致出现惊厥、神志改变甚至神经系统的症状。其并发症以硬脑膜下积液、积脓较多见,后遗症以脑积水、四肢屈曲、智力低下较常见。”  小雷:“如何预防呢?”  小博士:“为了预防本病的发生,首先注意孕妇的产前卫生,分娩应严格无菌消毒,遵守无菌规则。护理好新生儿的脐带,保护好新生儿的皮肤、粘膜,防止损伤,一旦发现有感染灶应迅速治疗。其次是进行合理喂养,以增强新生儿抵抗力。” 摘自《儿童健康红宝书-新生儿篇》,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王新良主编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王新良 2020-09-23阅读量8893

带你认识手足口,有图

病请描述:概念: 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学龄前儿童易感,成人也可发病。 主要特征: 以手、足、口出现水疱为特征,臀部、膝关节等处也可见疱疹,部分可见全身皮疹。 病程:约1周,不发热、不咳嗽,精神好的患儿,可以多饮温开水促进病毒排泄,适当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提高机体免疫力,必要时给予抗病毒药物应用, 但是孩子病情变化比较快,一定要注意严格监测孩子情况,不可大意。 如出现下面这些情况如: 持续高热、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无力、惊跳、精神差、呼吸增快或不规则、出冷汗、手脚凉等症状表现,必须马上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怎样预防? 1、一定要勤洗手幼儿园小朋友穿袜子 2、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3、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4、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室内空气流通,勤晒衣被; 5、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6、避免与手足口病病人接触; 7、一旦婴幼儿出现相关症状,或者疑似手足口病,及时就诊。  

李真真 2020-01-05阅读量1.0万

惊跳预防相关医院 更多>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

潍坊市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0

乌镇微医互联网医院

一级医院 预约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