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整形外科 > 腭裂 > 内容

腭裂内容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该如何治疗?

病请描述:首先,家庭关系和谐可以营造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多与患儿交流可以增加患儿的语言表达机会,鼓励患儿表达可以增强患儿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其次,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如针听对力性障治碍疗导。致的语言障碍需要佩戴助听器等辅助器具,腭裂导致的语言表达障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等。 第三,要包括对语言的理解、听觉记忆及听觉知觉等方面的训练,如结合游戏训练、手势符号训练、文字训练、交流训练等。在进行语言训练前一般需要进行语言评定,根据语言评定结果进行相关治疗。 第四,药物治疗也是治疗儿童语言发发育育迟中缓的的患方儿法可之适一当。予以营养脑神经药物治疗,如维生素B12、叶酸等。 最后,针灸治疗和经颅磁刺激治疗等也针是灸辅治助疗治可疗以的通方过法刺。激相关穴位,达到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从而促进语言发育。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通过磁场产生感应电流,刺激相关脑区,促进神经网络的重组和优化,进而改善儿童的语言功能。

王馥 2023-09-01阅读量311

孕期发热与不良妊娠结局

病请描述:以口腔温度为标准: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等度热,超过39℃为高热。发热是孕期的常见临床症状,约1/5的妇女在妊娠期间至少经历过1次发热。已有大量证据证实在多种动物模型中,孕期发热可对子代产生不良影响,如胎儿畸形、死亡等短期不良妊娠结局,以及行为改变、认知功能受损等长期影响。而在人类中,孕期发热是否直接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尚存争议。本文结合近年来有关于孕期发热和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阐述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孕期发热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以减少妊娠期并发症,改善母婴结局。 1、孕期发热的原因孕期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且以前者多见。妊娠期发热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包括: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微小病毒B19、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肝炎病毒等)、细菌(如B族链球菌)以及其他病原体如弓形虫、梅毒螺旋体、衣原体等。此外,妊娠期发热需考虑产科原因引起的发热,如长时间阴道流血或胎膜早破引起的逆行性宫内感染。非感染性发热包括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till病、多发性肌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亢等)、颅脑疾病等引起的发热。临床上应积极寻找孕期发热的原因,及时对症治疗以减少发热带来的影响。 2、孕期发热的易感因素妊娠期母胎之间的特异性免疫耐受和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是维持妊娠成功的主要因素。免疫功能由Th1型向Th2型转变,由细胞免疫为主转向体液免疫为主,但这种变化也导致机体免疫防御能力减弱,尤其是孕中晚期更为明显。妊娠期还发生了膈肌上抬、耗氧量增加、呼吸道黏膜水肿等适应性生理变化,使孕妇对缺氧不耐受,更易受呼吸道病原体感染。妊娠期增大的子宫压迫膀胱和输尿管,导致输尿管扩张、尿液淤积和膀胱输尿管返流。因此,孕期更易发生尿路感染,且恶化为肾盂肾炎的概率增加了10倍。正因为妊娠期间机体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生理变化,使孕妇对多种病原体易感。 3、孕期特殊类型的感染性发热下面着重阐述几种特殊类型的感染性致热原对妊娠结局的影响。3.1 李斯特菌病李斯特菌病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引起的急性食源性疾病,可通过食用受污染的即食食品、长保质期产品、肉制品、奶制品等感染。LM 的人群感染率较低但致病性极强,尤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易感,孕妇的感染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8倍左右。孕妇感染李斯特菌病的临床症状轻微,可仅表现为轻度发热。但LM可通过胎盘屏障垂直传播,胎儿感染的病死率高达25%~35%。新生儿罹患李斯特菌病可表现为败血症或脑膜炎,伴有严重的后遗症,病死率高达20%。由于孕妇LM感染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对于妊娠期发生流感样症状尤其伴有发热的孕妇,临床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并积极处理。建议静脉使用氨苄西林,同时进行血培养,并在分娩后进行胎盘组织培养,以进一步确诊。LM感染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显著改善母儿结局。3.2 Q热Q热是由伯纳特柯克斯体(又名Q热立克次体,Coxiellaburnetii)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起病急,可有高热(多为弛张热)伴寒战、严重头痛及全身肌肉酸痛,并发间质性肺炎、肝炎和心内膜炎。然而妊娠期发生的急性Q热90%以上的病例无症状,且由于妊娠期的免疫抑制,妊娠期急性Q热易迁延成为慢性感染。Q热立克次体可对胎盘造成直接损伤,引起胎盘炎症、坏死和血管炎。妊娠期Q热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低出生体重、早产甚至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多西环素是普通人群Q热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因动物实验发现该药可通过胎盘,对胎儿发育有毒性(妨碍骨骼生长及引起胎儿牙齿变色、牙釉质发育不良)。因此,妊娠期Q热的替代性治疗药物为磺胺类药物,且应合并大剂量叶酸一起服用。值得注意的一点是,Q热可通过气溶胶传播,保加利亚一项研究表明,产科医护人员中Q热血清学阳性率很高。因此,Q热孕妇在妊娠期和分娩期应采取严格的空气传播标准预防措施。3.3 登革热登革热是一种以白纹伊蚊、埃及伊蚊为传播媒介的传染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我国广东、海南、浙江等地发生过多起暴发疫情。2014年广东省发生登革热爆发疫情,导致45 224人感染,6人死亡,患病率47.3/10万。研究表明,2.6%的女性在孕期感染登革病毒(血清学IgM 阳性)。妊娠合并登革热与不良围产结局相关,可能增加流产、死胎、早产等风险,且新生儿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病毒。因妊娠期登革热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在发病早期发热、全身酸痛、乏力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混淆。因此,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对于登革热流行地区患者应早发现、早诊断、早防蚊隔离治疗。3.4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是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最严重的国家,病例数占全世界90%以上。临床典型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三红三痛”,即面、颈、胸部潮红,头痛、腰痛、眼眶痛。血清学汉坦病毒IgM抗体水平升高(>1∶20)为确诊主要依据。妊娠可加重流行性出血热病情,尤其加重患者血液、肝、肾损害,发病后病情较重,预后较差。汉坦病毒可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早孕期可导致流产,中、晚孕期可导致早产、死胎及难产,胎儿畸形的发生风险也升高。妊娠合并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较为少见,且症状不典型,病死率高,易出现误诊和漏诊。应注意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ELLP综合征等鉴别。早期诊断、积极的综合治疗对于控制病情极其重要。3.5 病毒性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与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CoV)在过去20年累计造成全球10 000多例感染患者,SARS-CoV感染病死率为10%,其中孕妇SARS-CoV感染病死率为25%,而MERS-CoV感染病死率高达37%。在2004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篇研究中报道了12例确诊为SARS的孕妇围产期和新生儿结局,在这12例患者中有3例死亡,有4例在早孕期发生自然流产,有3例患者在中孕期早产。提示孕期冠状病毒感染的孕妇发生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及围产儿病死率增加。还有研究表明,与健康孕妇相比,患有肺炎的孕妇发生低出生体重儿、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和5min Apgar评分<7的风险均增加。在感染了SARS-CoV的孕妇中无母婴垂直传播的病例报道,且感染SARS-CoV病毒孕妇的脐血、乳汁和胎盘中均未找到病毒传播的证据。针对MERS-CoV的相关研究中得出同样类似的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 - 2)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与SARS - CoV 和MERS-CoV 同为β-冠状病毒属。患者感染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等。在已有报道中,我们发现妊娠期COVID-19的临床特征与普通人群相似,大多为轻型/普通型患者。罹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孕妇的新生儿大多无发热、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感染症状,预后良好。与SARS-CoV 感染相比,COVID-19感染的临床过程和结局相对比较乐观]。目前有几例新生儿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报道,但均不能排除来自看护人和医院环境的污染造成的新生儿感染可能。截至目前尚缺乏能够有效支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存在母婴垂直传播的可靠证据。4.孕期发热对母儿的近、远期影响4.1 对子代近期影响4.1.1 先天性出生缺陷4.1.1.1 神经系统缺陷多项研究表明,孕期发热对子代中枢神经系统有显著影响,可能由于胎儿大脑和脊髓神经元一旦损坏,无法通过其他尚存的神经细胞分裂进行再生和修复。在多项动物及人类研究中,孕早期母体体温升高被认为是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危险因素之一。孕早期高热38.5℃以上并持续1周以上者,或长期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孕妇胎儿发生神经管畸形的风险升高。还有学者认为,虽然发热对胚胎发育存在一定风险,但是只有发热和某一胚胎发育阶段重合时才会产生影响。比如,在受精后第21~28天神经管闭合阶段母体出现发热,就会引起胎儿神经管缺陷,但是在此时间段之前或之后出现发热症状则无任何影响。Kerr等的研究还发现,对于孕期摄入推荐量叶酸(≥400μg)的孕妇,其发热与胎儿神经管缺陷之间的相关性降低。4.1.1.2 唇腭裂孕期发热与新生儿唇腭裂发生率升高相关。Wang等在2000—2007年将586例唇腭裂患儿母亲与1172例正常儿童母亲进行对照,发现孕期发热或感冒史与唇腭裂发生风险增高相关。且唇裂伴腭裂与单纯腭裂之间有发病异质性,孕期发热与唇裂伴腭裂关联性更强。还有研究发现,适当使用退热药物降温可以减少母体发热带来的新生儿唇腭裂负面影响。4.1.1.3 先天性心脏病孕期发热与几种特定的先天性心脏病存在显著相关性,包括合并唐氏综合征患儿的右侧梗阻性缺陷和房室间隔缺损。还有研究证明,当孕妇患流感合并发热时,新生儿发生三尖瓣闭锁、左侧梗阻性缺陷、大动脉移位和室间隔缺损的发病风险增高。适时应用退热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酸类或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及孕期补充复合维生素,可使发热导致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风险降低。4.1.1.4 其他出生缺陷研究显示,孕期发热还可能与胎儿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听力损伤、肾脏畸形相关。4.1.2 新生儿脑损伤宫内感染是围产期感染的最主要形式,发热为宫内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产程延长、破膜时间延长、频繁阴道检查、B族链球菌定植(GBS)、细菌性阴道炎等均为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若胎儿未成熟的大脑暴露于上述环境中,不仅直接导致脑损伤,更增加了大脑的易损性。新生儿脑损伤可表现为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新生儿脑病、新生儿脑卒中等。荟萃分析显示,宫内感染导致的绒毛膜羊膜炎使子代发生脑瘫的风险升高4.7倍,单纯的母体发热(>38.1℃)亦可使子代发生脑瘫的风险升高2.9。当母体体温超过37.5℃,新生儿脑病发生率升高。因此,在临床上应高度重视母体发热对新生儿神经系统造成的潜在风险。4.1.3 早产尽管国内外均有病例对照研究认为只要孕期有发热病史,孕妇早产的发生率就增高。但大规模荟萃分析认为早产与孕期发热并无关联。分析原因可能为当先兆早产或胎膜早破的孕妇保胎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有可能考虑发生了上行性感染导致的绒毛膜羊膜炎,此时需提前终止妊娠从而导致医源性早产或流产。4.1.4 流产与死胎单纯的孕期发热症状与流产或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无关。在丹麦1996—2002 年间招募的100 418名孕妇的出生队列中,研究者采访了24 040名在妊娠16 周前有发热症状记录的孕妇。在这些妇女中,有18.5%的孕妇在妊娠16周前至少出现过1次发热症状,有1145名孕妇最终的妊娠结局为流产或死胎(4.8%)。然而在调整了胎儿死亡的已知危险因素后,结果发现孕期发热与胎儿死亡之间没有关联。且无论发热的最高温度、持续时间、发热次数、发热出现的孕周是怎样的,结果均表明在孕16周前出现发热症状与胎儿死亡风险没有关联。4.2 对子代远期影响4.2.1 自闭症有多项研究证实,孕期发热与子代罹患自闭症的风险相关。尤其在孕中期因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发热使子代自闭症风险升高约2倍。4.2.2 多动症Gustavson等的研究证实,孕早期有发热症状的母亲子代多动症的发病概率升高。尤其在妊娠前3个月中有2次及2次以上发热的母亲,其子代多动症的患病风险更高。而且无论母亲是否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都不能改变孕期发热与子代多动症患病风险的相关性。4.2.3 子代变态反应性疾病有研究发现,孕期发热使子代哮喘的发病率升高2倍。然而,另有一项研究发现,妊娠期发热并不增加子代哮喘、湿疹以及特异性过敏的发病风险。最近的一篇荟萃分析发现,子代发生哮喘和湿疹风险升高与绒毛膜羊膜炎、呼吸系统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有关。4.3 对母体影响孕期发热最常见病因为母体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和下生殖道上行感染。孕期菌血症占所有分娩总数的1%,仅少数发展成为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但严重的绒毛膜羊膜炎、肾盂肾炎、肺炎等可导致脓毒症的发生,严重者甚至导致孕产妇死亡。妊娠期的感染性发热增加了抗生素治疗的概率。当发热导致胎心率增快时产程干预和剖宫产的可能性升高。发热还会使孕妇氧耗量增加,对于原有心肺功能不全者可能增加额外风险。综上所述,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孕期发热可以直接影响母婴妊娠结局,包括增加孕产妇抗生素使用概率、产程干预及剖宫产概率和脓毒症的发生风险,新生儿神经管畸形、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等出生缺陷和新生儿脑损伤等近期影响,以及子代罹患精神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概率升高等远期影响。虽然荟萃分析认为,尚无直接证据证实发热的程度及持续时间与胎儿畸形之间存在量-效关系,但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针对孕期发热患者适时、适量使用退热药物可明显改善不良妊娠结局。因此,在临床上接诊妊娠期发热患者时应积极寻找发热的病因,注意鉴别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发热。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应注意识别特殊类型病原体导致的发热,全面评估、及时对症治疗,以减少孕期发热导致的不良影响。

王兴华 2022-04-06阅读量1.0万

科普|腭裂与分泌性中耳炎

病请描述:唇腭裂的发病原因 唇腭裂,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兔唇”,是颜面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根据国内外统计,约每千个新生婴儿中有一个患有唇腭裂,男多于女,左侧多于右侧。出现这种畸形,是由于胚胎在发育过程中,颌面部发育遇到一些障碍而导致的。 而诱发这种障碍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遗传基因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唇腭裂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17%,但如果父母患有唇腭裂,则新生儿发病率就高达4%。 除此之外,也可能跟母体在怀孕时期的内分泌不调、病毒感染、营养不良等原因有关。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与腭裂又有什么关系?      分泌性中耳炎很常见,小儿的发病率比成人高,也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鼓室积液,如果病程短,可称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如果病程较长(一般在8周以上),称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的最常见的病因是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但一些颜面部畸形的疾病例如唇腭裂也可以导致分泌性中耳炎,腭裂的孩子患中耳炎的机率要比正常人高很多,这是因为从耳朵内的中耳到咽喉,有一条通道叫咽鼓管。咽鼓管可以让中耳的分泌物引流到咽喉中,维持鼓膜内外两侧的压力平衡。腭裂患者的上腭有缺陷,软腭的肌肉分布不正常,使得咽鼓管咽口的开闭合功能失常,中耳产生负压,造成了分泌性中耳炎。根据统计,1岁左右的腭裂患者,分泌性中耳炎的比例高达95%,是常见的并发症。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主要有听力减退或耳内有肿胀感。但因幼儿大多不会表示,所以父母一般都不会察觉。除非发生感染,变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才会有发烧或是耳道有分泌物流出现象。有时幼儿会因耳朵不舒服而时常用手抓耳朵,此时也要怀疑耳朵是否有问题。由于儿童不会主诉,容易拖延病情,并导致较明显的听力减退而影响终身,因此家长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左图为正常中耳结构,中图为分泌性中耳炎,右图为耳内镜下鼓膜的表现   儿童的咽鼓管接近水平位,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故小儿的咽部感染易经此管传入中耳 分泌性中耳炎会影响宝宝的听力吗?      关于腭裂引起的中耳炎,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会不会影响小朋友的听力了。由于中耳炎的缘故,听力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而且腭裂越大,程度越重,听力下降也更明显。在腭裂修补手术后,中耳炎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听力也会相应提高。但是由于先天性的肌肉功能异常,腭裂手术之后小朋友还是可能会反复发生分泌性中耳炎。因此具体的诊断和手术时机的选择还是要在完善检查并咨询专业的耳鼻喉科医生后决定。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发育逐渐完善,听力有自愈趋势。但也有少数病人由于治疗不及时等原因在成年后最终会遗留一定程度的听力障碍。     如果中耳炎反复发作或者迁延不愈(单耳>6个月,双耳>3个月),可以考虑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做鼓膜置管,在鼓膜上打一个小孔放根管子,把中耳里积聚的液体引流出来。 左图为鼓膜穿刺,右图为鼓膜置管 总体来说,如果发现小朋友患有腭裂,建议家长们应及时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检查双耳的鼓膜和听力状况。如有问题及时就诊对症治疗,保护好宝宝珍贵的听力。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在治疗小儿耳鼻喉科方面的疾病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诊疗技术,尤其在小儿鼾症,分泌性中耳炎等方面。   张治华,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擅长外中耳畸形重建、人工听觉植入、中耳炎治疗及听力重建,鼾症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序贯治疗,小儿耳鼻咽喉疾病诊疗。门诊时间: 每周一,周三上午专家门诊,每周一、五下午特需门诊  

张治华 2022-03-22阅读量8984

腭裂患儿为什么常常会得中耳炎?

病请描述:腭裂患儿为什么常常会得中耳炎? 有这样一位女孩:,她一岁半可爬山,三岁背熟《金刚经》,五岁可独走十五公里.....她是天后王菲的女儿,也是先天性唇腭裂患者。她叫李嫣,先后经过多次的治疗,如今已经12岁的李嫣看起来和正常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什么是腭裂? 先天性腭裂(俗称狼咽) 是因为胚胎时期向腭部融合的突起发育受到阻碍,造成口腔与鼻腔的相通,导致腭部中央形成裂隙。先天性唇裂(俗称兔唇)的形成是因为胚胎时期上唇的发育受到阻碍,导致上唇形成单侧、双侧或正中的裂隙。由于这两种畸形常常合并存在,因此我们统称为唇腭裂畸形。唇腭裂是最常见的颜面裂畸形,发病率约为1/600 至1/1000,男性较多。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与腭裂又有什么关系? 分泌性中耳炎很常见,小儿的发病率比成人高,也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鼓室积液,如果病程短,可称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如果病程较长(一般在8周以上),称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的最常见的病因是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但一些颜面部畸形的疾病例如唇腭裂也可以导致分泌性中耳炎,腭裂的孩子患中耳炎的机率要比正常人高很多,这是因为从耳朵内的中耳到咽喉,有一条通道叫咽鼓管。咽鼓管可以让中耳的分泌物引流到咽喉中,维持鼓膜内外两侧的压力平衡。 腭裂患者的上腭有缺陷,软腭的肌肉分布不正常,使得咽鼓管咽口的开闭合功能失常,中耳产生负压,从而造成分泌性中耳炎。根据统计,1岁左右的腭裂患者,分泌性中耳炎的比例高达95%,是常见的并发症。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主要有听力减退或耳内有肿胀感。但因幼儿不会讲话,所以父母一般都不会察觉。有时幼儿会因耳朵不舒服而时常用手抓耳朵,此时应怀疑耳朵是否有问题。由于儿童不会主诉,容易拖延病情,并导致较明显的听力减退而影响终身,因此家长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左图为正常中耳结构,中图为分泌性中耳炎,右图为耳内镜下鼓膜的表现 如果中耳炎反复发作或者迁延不愈(>3个月),应考虑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做鼓膜置管,在鼓膜上造一个小孔放根管子,把中耳里积聚的液体引流出来。 关于腭裂引起的中耳炎,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会不会影响小朋友的听力了。由于中耳炎的缘故,听力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而且腭裂越大,程度越重,听力下降也更明显。在腭裂修补手术后,中耳炎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听力也会相应提高。但是由于先天性的肌肉功能异常,腭裂手术之后小朋友还是可能会反复发生分泌性中耳炎。因此具体的诊断和手术时机的选择还是要在完善检查并咨询专业的耳鼻喉科医生后决定。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发育逐渐完善,听力有自愈趋势。但也有少数病人由于治疗不及时等原因在成年后最终会遗留一定程度的听力障碍。 总体来说,如果发现小朋友患有腭裂,建议家长们应及时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检查双耳的鼓膜和听力状况。如有问题及时就诊对症治疗,保护好宝宝珍贵的听力。  

张治华 2022-03-22阅读量8460

能言善食|宝宝为什么&ldq...

病请描述:经常会有家属问医生:“我家二宝都两岁了还不太会说话,姐姐以前一岁多就会说了,这是正常的吗?”“我家宝宝很聪明,就是不会说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啊?”“孩子不跟幼儿园的同学交流,到底是不会说话还是性格内向啊?”“我们叫他,他总是对我们爱理不理,自言自语,不知道宝宝到底有没有听进去?”“宝宝快要上学了,还不怎么会说话,孩子奶奶说他爸爸以前就是说话晚,现在到底要不要去医院看?”相信很多家长会有类似的疑惑,今天就好好跟大家聊一聊,孩子说话晚到底是什么原因?从哪些方面入手解决孩子说话晚的问题。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表达观念的符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语言对于我们来说是公平的,每个人从出生都必须从零开始习得使用语言这项技能。然而不同个体习得这项技能的能力有强弱之分,正如有些宝宝会出现语言发育迟缓。那么为什么宝宝会出现语言发育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语言是怎么产生的:语言的发生是一个环环紧扣的加工过程,从计划阶段到执行阶段,任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相应的语言障碍;而每一加工环节都需要“载体”,产生语言的必备“载体”如下:1. 健全的大脑半球语言中枢,神经核间的联络通路畅通及正常的小脑2. 正常的听觉和视觉3. 正常的语言器官4. 健康的精神心理状态因此,人就像一部电脑,语言的产生的加工环节是软件,那么上述的“载体”就是硬件,“软硬件”发生问题,就会影响到语言发展。 影响语言发育的主要因素有:  1. 听觉障碍:人类的听力是先天具有的,但是在生后数年间不断进行的听觉方面的学习才使听觉功能不断提高和完善的。 听觉是人对声音的感知、注意、理解、反馈等。听觉的异常会影响儿童对声音信息接受的通路从而影响了语言的发育,出现听理解障碍、音调异常、构音含糊等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临床上我们会去关注小朋友是否有过中耳炎病史,或者听力问题;  2. 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信息的沟通传达与日常社交,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主要表现为社交交流与社交互动方面存在持续性缺陷,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整合困难到异常的眼神接触和肢体语言,不能启动或是会社交互动做出回应。这类儿童对语言交流对象的存在及语言刺激本身的关心不够,儿童语言发育必然会受到影响。  3. 智力发育迟缓(精神发育迟缓):4.受语言学习限定的特异性障碍包括单纯语言发育落后:儿童未有明确原因而出现语言发育比同龄儿童慢;  5. 语言环境脱离儿童本身没有发育问题,但在儿童发育的早期被剥夺或脱离语言环境可以导致语言发育迟缓,常出现2岁以前。  6. 构音器官的异常常见以脑瘫为代表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及以腭裂为代表的器质性疾病等。 从上我们可以知道语言的习得需要很多大脑功能参与,影响因素也复杂,不会说话只是某些功能缺陷的外在表现,导致儿童语言迟缓现有的已知病因包括脑损伤、孤独症谱系障碍、智力障碍、遗传性疾病(唐氏综合征);另外也会存在一些危险因素会增加语言发育迟缓的风险,如语言障碍或读写困难的家族史、男性、父母教育年限等;也会有部分语迟孩子没有明确的具体病因。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生常常会从这些方面去寻找原因,从而有的放矢。最后,提醒各位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语言发育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全面评估,尽早干预。 参考文献:陈卓铭,《特殊儿童语言康复》. 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 978-7-117-320498-9 ,2015 ;李胜利,《言语治疗学》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张道龙(译),精神诊断障碍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7高素荣,《失语症》第二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ISBN: 9787810719292,2006-03-01

杨海芳 2021-12-13阅读量8128

【警惕】这些疾病,正在伤害着...

病请描述:男性不育疾病(一)可分为以下三类Testicular diseases一:睾丸前性病因  二:睾丸病因三:睾丸后性病因睾丸前性病因内分泌疾病 男性不育的内分泌性疾病病因也称作睾丸前性病因,该类患者生育功能的损伤系继发于体内激素的失衡。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疾病:(一)下丘脑病变1.选择性促性腺激素功能低下型性腺功能减退症(Kallmann综合症)2.选择性LH缺陷症(“生育型无睾“综合症)3.选择性FSH缺陷症4.先天性低促性腺激素综合症(二)垂体病变1.垂体功能不全(肿瘤、梗死、浸润性疾病、手术及放疗后)2.高催乳素血症3.血红蛋白沉着症(血色病)(四)外源性或内源性激素水平异常1.雄激素过多2.雌激素过多3.糖皮质激素过多4.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症(一)下丘脑病变1.选择性促性腺激素功能低下型性腺功能减退症(Kallman综合征)  本病可散发或以家族性形式出现,发病率(1∶10 000,男性)次于Klinefelter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性成熟障碍和某些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耳聋、唇裂、腭裂、颅面不对称、色盲和肾畸形,有或无嗅觉缺乏(部分患者缺乏嗅叶)。青春期发育延迟是该综合征最明显的特征,也是患者就诊的最常见原因。本病偶尔会因隐睾或小睾丸在幼年得到诊断,青春期或青春期后的患者可见睾丸不发育,直径常小于2cm。因为缺乏雄性激素,而长骨骺板闭合过程是雄激素依赖性的,故其闭合的延迟将导致四肢过长。病因乃由于下丘脑GnRH释放障碍导致血促性腺激素水平低下,进而引起睾丸功能低下。注入外源性GnRH可刺激垂体释放LH和FSH。除促性腺激素缺乏外,垂体前叶其余功能完整。不完全外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最普遍的遗传方式,但X-连锁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有报道(Ewer,1968)。Del Castillo(1992)报道X-连锁的Kallmann综合征的基因定位于Xp22.3,且有一个同源染色体Kalp,位于Yq11。遗传学研究提示该症不是由于GnRH基因发生了异常,而可能涉及到控制GnRH神经元发育和移行的有关基因。在青春期前区分男性Kallmann综合征和一般的性发育延迟是非常困难的。青春期延迟、躯体中线畸形、嗅觉缺失、家族史、睾丸直径不足2cm等均可帮助诊断。如果睾丸在增长,则患者是一般的性发育延迟而不是该症。反复检查正在经历青春期早期发育的正常男性的血样,可以发现LH水平呈波动性。Kallmann综合征的患者则没有这种波动性。本症GnRH刺激试验结果为血促性腺激素水平不上升或上升缓慢。然而,反复的GnRH注射可以激活垂体,导致两种促性腺激素都增高。这种反应在青春期前也可以出现。另外,在给予剂量为5 000U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后,处于青春期前和青春期的Kallmann综合征的患者,其血睾酮水平的上升都较正常男性低。2.选择性LH缺陷症(生育型无睾综合征)  本症偶见于血FSH水平正常的患者中。表现有程度不等的男性化、部分无睾综合征的特征和乳房女性化,睾丸略大或正常,精液量较少,精液内偶见少许精子。血睾酮和LH水平降低,但FSH正常。睾丸活检表明生精上皮是成熟的,由于缺乏足够的LH支持,不易见到Leydig细胞。但仅存的Leydig细胞功能正常,这一点在用hCG治疗后,血睾酮水平得以上升可以证明。发育不良的Leydig细胞产生的睾丸内睾酮,足以支持精子发生,但较低的外周睾酮水平则导致男性化的不足。3.选择性FSH缺陷症  选择性FSH缺陷症属罕见病症。患者有正常的男性性征,正常的睾丸体积,血LH和睾酮达到正常的基线水平,FSH水平降低,对GnRH的刺激无反应。精子计数从0(无精子症)至少许(严重的少精子症),hCG或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Pergonal])可改善其生精功能。更加特异性的治疗可给予纯FSH(Metrodin)。4.先天性低促性腺激素综合征  此先天性综合征伴有继发性促性腺功能减退和多发性躯体异常。Prader-Willi综合征者体型肥胖、肌张力低、智力发育障碍、手足和身材短小以及性腺功能低下。用hCG刺激后血睾酮水平增高,长期GnRH治疗能升高血LH和FSH水平,提示基本病因是下丘脑GnRH缺乏。该综合征有家族倾向,基因缺陷定位于15q11-q13,其改变为基因丢失或单亲化双染色体。DNA探针PW71可用于本病的诊断。治疗和Kallmann综合征相同。因为多种畸形的存在,不育往往未被关注。Laurence-Moon-Bardet-Biedl综合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表现为促性腺激素功能低下型性腺功能减退症、色素沉着性视网膜炎、多指(趾)畸形和记忆减退、智商低下。(二)垂体病变1.垂体功能不全 :垂体在经历手术、缺血、肿瘤、感染、放射损伤或几种浸润性和肉芽肿性病变后,功能会受到影响。青春期前即发生垂体病变的患者,经常在因生育障碍就诊前即存在明显的发育延迟并伴有肾上腺或甲状腺的功能缺陷。出现在男性性成熟时的血促性腺激素低下症,通常为垂体肿瘤所引起。在肿瘤压迫症状如头痛、视野异常、和甲状腺及肾上腺功能缺陷等综合征出现之前数年,因间质细胞功能减退,可先有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ED)和不育,睾丸变得小而软,这和因生精小管及生精小管周硬化所致的小而硬的原发性睾丸衰竭不同。若患者已度过了正常的青春期,除非肾上腺功能不足,否则第二性征消失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实验室检查血睾酮水平低下伴促性腺激素水平低下或正常偏低。若出现血睾酮水平降低,但LH水平正常,则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其中有些患者尚需进行其他垂体激素测定。全垂体功能障碍者,血清皮质类固醇将下降,血FSH和生长素水平也下降。2.高催乳素血症:  血清催乳素过高可引起生殖和性功能的障碍。分泌催乳素的垂体肿瘤,无论是微腺瘤还是大腺瘤,均可导致性欲丧失、ED、乳溢、男性乳腺增生和生精障碍。女性患此病时多为微腺瘤,而男性则多为大腺瘤(>10mm)。大腺瘤的患者首先表现为视野异常和头痛。根据垂体前叶、甲状腺和肾上腺功能的实验室检查、头部CT扫描或MRI检查可作出诊断。垂体腺瘤患者的血催乳素水平多明显升高,促性腺激素和睾酮水平则降低。某些患者催乳素水平仅轻度升高,促性腺激素和睾酮水平正常,进一步检查可发现很小的垂体微腺瘤或无垂体瘤。血睾酮水平低下,伴LH和FSH水平低下或正常偏低,反应了垂体对睾酮下降的应答不正常,也提示高催乳素血症降低GnRH的脉冲式释放,导致LH和FSH分泌减少,血睾酮水平降低。对大腺瘤患者,还应寻找其他激素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肾上腺功能低下)的症状和体征。3.血红蛋白沉着症:这类患者大约80%有睾丸功能障碍。其性腺功能减退可能是铁沉积在肝脏或睾丸的结果。新近也有人报道铁可沉积在垂体,表明主要病变在垂体。(三)外源性或内源性激素水平异常August4,2021 1.雄激素过多:  男性体内的雄激素绝大部分由睾丸间质细胞合成和分泌,少量来自于肾上腺皮质网状带。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在下丘脑和垂体受雄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因此,性腺功能减退可能是循环雄激素过多造成的。雄激素来源可为外源性如运动员违章使用类固醇类药物;也可为内源性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CAH)或能分泌雄激素的肾上腺皮质肿瘤或睾丸肿瘤。正常情况下,Leydig细胞利用外来原料合成大量的雄激素,弥散至生精小管,使其处于高水平的睾酮暴露下,从而减少LH的合成。非睾丸合成的雄激素则不会在生精小管形成同样的高浓度,造成一种相对的性腺功能低下状态。不仅如此,外周的雄激素还可通过抑制FSH的合成,影响精子的发生。CAH是内源性雄激素过多最常见的原因,21-羟化酶的先天性缺陷,则是导致CAH的五种可能出现缺陷的酶中最常见的一个。在几乎所有因类固醇合成酶(包括21-羟化酶)缺陷并进而导致内分泌疾病的患者中,都已证实存在相应基因编码的缺陷。该症的遗传学定位位于X短臂上的DAX-1。21-羟化酶的缺陷,使17-羟孕酮不能转化成11-脱氧皮质酮,导致皮质醇合成障碍,从而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升高的ACTH过度的刺激肾上腺,使肾上腺源的雄激素产量大增,反馈性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导致一种特殊的性腺功能低下状态:发育过早,身材矮小,阴茎因受到外周雄激素的刺激而早熟和异常肥大,睾丸则因促性腺激素的缺乏而发育迟滞。血清17-羟孕酮常升高至正常水平的50~200倍,尿17-甾酮和孕三醇(pregnanetriol)也升高。但并非所有的该症患者都存在生育障碍。Urban等研究了20例CAH患者,几乎所有患者的血促性腺激素和睾酮水平都正常。两名患者从未接受过治疗,3名接受过非正规治疗,此5人中4人育有后代。另外15名曾正规治疗过的患者中,8人育有后代。这些患者的肾上腺源雄激素,似乎足以支持生殖细胞的整个成熟过程。糖皮质激素疗法可降低血ACTH水平,故可降低外周睾酮水平,增加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此类患者还偶发双侧睾丸的肾上腺剩余肿瘤,也可用激素治疗。伴有肾上腺剩余肿瘤的21-羟化酶缺陷的患者可能会因纤维化而永久性不育;而不伴这种肿瘤的患者则可能不会丧失生育力。另外,某些患者的21-羟化酶呈不完全性缺陷,其雄激素仅轻度升高,不足以诊断雄激素过多,表现为隐匿型。不育患者中也偶见隐匿型者。雄激素的过量分泌也可能是由肾上腺或睾丸肿瘤引起。对于青春期前患者,将影响其睾丸发育;对于青春期已结束的患者,由于过量雄激素所致的性腺功能低下,将发生生精小管和管周的不可逆性硬化。2.雌激素过多睾丸肿瘤如Sertoli细胞瘤或睾丸间质细胞瘤以及肾上腺皮质肿瘤可产生雌激素,肝功能障碍也可导致外周雌激素堆积,外周脂肪组织还可将雄激素转变为雌激素(故肥胖患者可测出升高的雌激素水平,但并非所有的学者都同意这个观点)。外周雌激素过多将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造成继发性睾丸功能衰竭。血液检测雌激素水平升高,FSH、LH和睾酮水平降低,尿17-甾酮水平升高。临床表现为ED、女性型乳房和睾丸萎缩。3.糖皮质激素过多  糖皮质激素过多可能是内源性的,如库欣综合征;或外源性的,如溃疡性结肠炎、哮喘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所致。血皮质醇水平升高可抑制LH的分泌,导致雄激素缺乏和睾丸功能障碍。睾丸活检发现精子发生减弱且成熟过程受阻。纠正糖皮质激素的异常可改善生精功能。4.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症  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增高或下降,均可影响精子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影响垂体和睾丸的功能,改变释放激素的分泌,并使雄激素加快转变为雌激素,睾丸活检可发现精子成熟过程受阻。故可导致不育,但早期并不出现。王鸿祥医生上海资深男性不育专家;仁济医院生殖男科、男科主治医师---王鸿祥医生为你讲解、分析内分泌疾病对男性生育健康的影响及分类。

王鸿祥 2021-08-16阅读量8837

宝宝听力减退?小心分泌性中耳...

病请描述:专家简介:钟建文,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儿童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擅长微创手术,如小儿喉狭窄、先天性喉软化、喉气道异物、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儿童慢性难治性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等疾病微创手术治疗,以及新生儿先天性耳畸形无创矫治、儿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家长们在带娃的时候,是否有过喊孩子几遍,孩子都跟没听到一样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不一定是孩子不愿意理你,也有可能是得了“分泌性中耳炎”。这“分泌性中耳炎”究竟是何方妖魔,一起来了解一下吧!01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英文缩写为OME)是指不伴有中耳急性感染症状和体征的中耳积液。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是儿童常见病,是引起儿童听力减退的重要原因之一。02分泌性中耳炎都有哪些症状?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的症状是听力减退,中耳鼓室能够接受、传导和放大从外界传入的声音,而分泌性中耳炎的鼓室内则充满了液体,从而影响声音的传导,导致听力减退。由于儿童的表达能力还未完善,所以家长一般难以发现。如果没有及时发现,中耳内的积液会越来越粘稠形成胶耳或者中耳负压越来越严重导致鼓室粘连,从而导致无法逆转的听力减退。除了听力减退以外,耳痛也是比较常见的症状:孩子在晚上可能会因为耳痛从而哭闹不止,这种情况一般持续一两天就会消失。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有时候听不到自己讲话或看电视需要较大音量,尤其是感冒后出现过夜间哭闹伴上述情况时,就要警惕分泌性中耳炎了。03分泌性中耳炎是怎么发生的?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有很多种,总得来说就是一些原因导致中耳通气功能障碍,进而导致鼓室内负压,引流不畅与液体潴留。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病因有:①咽鼓管阻塞 咽鼓管是连接中耳和鼻腔的一条通道,有着调节中耳与外界气压平衡的作用,当一些病变如腺样体肥大等导致咽鼓管阻塞后,中耳内不能及时地补充气体,从而出现负压,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强和液体渗出形成积液。②免疫反应 如过敏性鼻炎患者更容易得分泌性中耳炎。③细菌感染:如鼻窦炎、扁桃体炎等。04分泌性中耳炎如何治疗?可以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例如具有消炎止痛的滴耳液,鼻用糖皮质激素以及一些粘液促排剂等。05分泌性中耳炎如何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鼓膜置管、鼓膜穿刺、鼓膜置管合并腺样体切除等。其中,鼓膜置管可以引流中耳积液,长时间改善中耳通气功能,所以被广泛应用。除了上面的这些治疗方法外,近年来发展了一种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的新技术。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简单、安全、微创,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患儿或者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伴有咽鼓管功能障碍者,需考虑咽鼓管球囊扩张术。06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我国儿童中耳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指出,出现以下情况时,可以进行手术治疗:(1)病程持续3个月以上;(2)伴有高危因素;所谓的高危因素包括:①存在与OME 无关的永久性听力下降;②言语发育迟缓或障碍;③自闭症;④可能导致认知、言语发育迟缓的综合征;⑤颅面部发育异常;⑥失明或无法纠正的视力损害;⑦腭裂;⑧生长发育迟缓。(3)观察期间较好耳的听力水平为40dB或更差;(4)反复发作的OME伴腺样体肥大。07鼓膜置管有哪些并发症?鼓膜置管后常出现的并发症有耳漏、鼓膜穿孔、鼓室硬化、鼓膜内陷和胆脂瘤形成。其中耳漏最为常见,出现耳漏后可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滴耳。08什么是鼓膜置管合并腺样体切除?腺样体肥大是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的病因,据报道腺样体肥大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高达43.19%。而腺样体切除可通过改善咽鼓管机械阻塞、消除咽鼓管周围的炎症,减少分泌性中耳炎的复发。

钟建文 2021-03-12阅读量9872

先心病一定会传给下一代吗?

病请描述:生活中常见这样的现象,恋爱时一听到对方有先心病史就脸色大变,有些病人则不肯向对方坦白自己的先心病史,害怕最终不能踏入婚姻的殿堂。主要还是因为担心先心病一定会遗传!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实际上大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并不是一定会生育先天性心脏病的宝宝。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先天性心脏病的患病原因非常复杂,已知影响因素上百种。大多数不合并其他脏器畸形的先天性心脏病是环境和遗传共同作用做引起的,具体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明确。先天性心脏病的遗传易感性,也就是遗传因素在发病中所起作用的大小,远低于精神分裂、哮喘、唇或腭裂、先天幽门狭窄、早发糖尿病、冠心病、原发高血压。这类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生育的孩子出现先天性心脏病的几率高于正常孩子,亲属患病率随亲属的疏远而递减,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生育的孩子是健康的。先天性心脏病的遗传因素包括染色体病和单基因病。染色体病最容易测出,最常见的是21三体综合征(所谓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等。单基因病120余种,大多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比如wllliams综合征、Holt-Oram综合征等。引起心脏发育异常的单基因突变大多发生在对胎儿各系统发育有较大影响的基因上,常表现为某个综合征,不仅是单独存在的心脏畸形。这两种类型的患者基因、染色体的异常会遗传给下一代。某些环境因素在母亲早孕期会导致胎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比如母亲受到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或者用了一些可以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药物,叶酸等营养缺乏或放射线照射等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先天性心脏病。总体来讲,非综合征的先天性心脏病虽然后代发生先心病的几率高于正常人群,但是大多数患者生育的宝宝不会发生先天性心脏病。染色体畸变和单基因异常导致的先心遗传的可能性很大。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减少或者避免环境因素的干扰而减少先心病的发生。如何减少先心病的发生?建议有先心病病史者或者孩子有先心病,父母想再次生育时,找专业医生进行遗传咨询。首先,要知道家族遗传史,有些单基因的隐性遗传病是可以通过家族史初步判定的,其次可以先查一下孩子的染色体,还有父母的染色体。另外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些染色体的微缺失、重排等以及一些单基因病已经可以进行筛选,必要时可以检查。其次,预防先心病发生一定要到妇产科做好孕前检查,孕前避免各种环境因素影响。最后,孕期保健,尤其早孕期非常重要。要积极预防风疹、流感等风疹病毒性疾病、多吃蔬菜、补充叶酸等维生素、适龄怀孕、不随便用药、定期产前检查、进行孕妇糖耐量筛查等。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吕小东 2020-12-09阅读量8527

指南速递:母乳喂养医学会(A...

病请描述:原文信息:Berens P, Eglash A, Malloy M, Steube AM. ABM Clinical Protocol #26: Persistent Pain with Breastfeeding. Breastfeed Med. 2016 Mar;11(2):46-53. 母乳喂养医学会(ABM)的一个中心目标是制定临床方案,以处理可能影响母乳喂养成功的常见医疗问题。这些方案仅作为母乳喂养的母亲和婴儿的护理指南,并不规定一个强制的治疗过程或作为医疗护理的标准。根据个别病人的需要,可适当改变治疗方法。一、目的为持续性乳头和乳房疼痛的母乳喂养妇女的诊断、评估和治疗提供循证指导。二、定义在母乳喂养的女性中,区分病理性疼痛和母乳喂养前几周常见的不适是一项挑战,在本方案中,我们将“持续性疼痛”定义为持续超过2周的母乳喂养相关疼痛。我们不处理急性或复发性乳腺炎,关于乳腺炎的处理方案可以参考其它相关指南。三、背景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疼痛和不适在产后最初几周很常见。由于这是导致早期停止母乳喂养的常见原因,母婴二元体的情况应由哺乳专家进行评估。在这个早期阶段之后,疼痛的报告通常会减少,但是多达五分之一的妇女在产后2个月时报告持续性疼痛。虽然在开始哺乳的早期阶段的不适被认为是生理性的,但足以导致过早断奶的疼痛不应出现。在一项对1323名产后第一个月停止母乳喂养的母亲的研究中,29.3%的人认为疼痛,36.8%的人认为乳头酸痛、破裂或出血是导致停止母乳喂养的重要原因。一些作者已经发现母乳喂养引起的疼痛和产后抑郁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表明,母乳喂养相关的疼痛与严重的心理压力有关;因此,对于出现疼痛的母亲,应评估其情绪症状,并密切关注其对解决或治疗方法的需要。及时识别和适当处理持续的母乳喂养相关疼痛对妇女实现其喂养婴儿的目标至关重要。尽管有关持续性乳头和/或乳房疼痛的文献有限,且鉴别诊断广泛,但仍有许多病因研究和治疗策略正在出现,其中大多数是基于专家意见。母乳喂养关系的高度个体化,加上哺乳期乳房的复杂性,包括其解剖、生理学和动态微生物群的特点,给临床医生的工作增加了挑战。四、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1、母乳喂养相关的持续性疼痛的评估首先要对母亲和婴儿进行仔细的病史采集和身体检查,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1)母乳喂养史:以前的母乳喂养经历/问题/疼痛;怀孕前乳头/乳房敏感;乳汁产生情况(持续的乳房肿胀,高供给与低供给);母乳喂养方式(频率、持续时间、单侧或双侧乳房);排空乳汁的方式(手法排空和/或吸奶器的类型、频率);母亲对母乳喂养的态度及其母乳喂养目标。(2)疼痛史:产后发病;早期乳头外伤(擦伤、破裂、出血);疼痛出现的时间(哺乳时、两次哺乳之间、排空乳汁时);部位(乳头和/或乳房;浅部与深部);持续时间(定时、间歇性或持续性);性质(灼热、发痒、锐痛、钝痛、隐痛);疼痛严重程度(可使用评分量表评估,如0-10);相关体征和症状(皮肤变化、乳头颜色变化、哺乳后乳头形状/外观、发烧等);加重/缓解因素(冷、热、轻触、深压);迄今为止的治疗方法(非甾体抗炎药和/或麻醉制剂等镇痛药、抗生素、抗真菌药、类固醇、中草药、润滑剂、其他补充剂等)。(3)母亲病史:妊娠、分娩和分娩期间的并发症(病情和治疗情况);疾病情况(特别是雷诺现象、冷过敏、偏头痛、皮炎、湿疹、慢性疼痛综合征、念珠菌感染、舌系带缩短家族史);乳腺手术史及病因;药物使用史;过敏史;抑郁、焦虑病史;乳头/乳房区域有单纯疱疹或带状疱疹病史;近期乳腺感染史。(4)婴儿病史:产伤或检查异常;当前年龄和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体重增加和一般健康情况;哺乳时对乳房进行的行为(拉扯、咬、咳嗽、气短、过度嗜睡);易激惹;胃肠道问题(反流症状、血便、粘液便);疾病/综合征情况;舌系带缩短的既往诊断,舌系带切开术史;药物使用情况。2、身体检查应包括以下内容:(1)母亲:外观(苍白,可能代表贫血;疲惫);乳头评估(皮肤完整性、敏感性、脓性破溃、皮疹存在/无、着色、病变);乳腺检查(肿块、轻/深压痛);对胸部、乳晕和乳头的轻触或尖锐触摸敏感;手法排空乳汁过程的疼痛;使用有效工具(如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估母亲情绪。(2)婴儿:头部和面部特征的对称性(包括下巴角度、眼睛/耳朵位置);口腔解剖(舌系带的存在/缺失、鹅口疮的迹象、腭裂、粘膜下裂);气道(可能影响鼻呼吸的情况);头颈部运动范围;婴儿肌肉张力;其他可能为潜在神经系统问题提供线索的婴儿行为,例如眼球震颤。3、应直接观察母乳喂养过程,以评估以下各项:喂奶的姿势;婴儿在哺乳时的姿势和行为;吮吸情况(张大嘴巴,嘴唇外翻);吸力动力学:进食方式,营养性和非营养性吸吮、嗜睡;喂奶后乳头的形状和颜色。4、如果母亲正在排空乳汁,临床医生应直接观察排空过程,以评估以下内容:手法排空乳汁技巧;吸奶器的罩是否合适/法兰盘是否正确安装;吸奶器的动力,包括吸吮和母亲使用的吸奶器的周期频率;有无吸奶器外伤的证据。5、可根据病史和体检结果考虑是否使用实验室检查(如乳汁和乳头培养),如:急性乳腺炎或不能用抗生素治愈的乳腺炎;持续性乳头破裂、裂口或流脓;红斑或皮疹提示病毒或真菌感染;乳房疼痛与检查不相称(乳房或乳头表现正常,但非常脆弱)。

王姝 2020-11-24阅读量8563

婴儿营养不良怎么补救?

病请描述: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大多因能量或蛋白质不足引起,所以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它的病因是饮食不当、疾病诱发,比如说因为疾病长期摄食不足或消化吸收功能紊乱或消耗过多均可以引起营养不良。作为诱因因素的常见疾病,有急性腹泻,慢性菌痢,双糖酶缺乏和肠吸收不良症,也可以在某些慢性病,比如说麻疹、肝炎、结核、寄生虫、反复呼吸道感染以及严重的慢性心肾疾病可以发生,当然有些先天畸形,比如说唇裂,腭裂,幽门肥大性狭窄等造成长期喂养困难和摄入不足。那么它的补救措施首先是要去除病因,第二是加强护理,第三是改善喂养、调整饮食,第四方面是促进消化和代谢的功能,这四条中间最重要的是改善喂养调整饮食,热卡要保证每天每公斤体重120大卡,蛋白质应该从每天每公斤体重三克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王莹 2020-11-23阅读量8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