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眼科 > 眼科 > 散光 > 内容

散光内容

长期戴OK镜有副作用吗?

病请描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给孩子佩戴OK镜,不仅控制近视的效果良好,而且白天还不用再戴任何眼镜。但更多的家长想知道长期佩戴这种镜片会不会有其他风险?今天我们就不说好的,只把“丑话”说在前头,罗列一下佩戴ok镜可能发生的问题。 视觉质量不够稳定 戴过ok镜之后白天的视力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近视度数、散光大小、角膜曲率、睡眠时间、镜片位置等,所以孩子第二天的视力有可能会有波动,上午下午也有差别,一般上午视力会优于下午和晚上,同时,如果角膜存在散光或者孩子瞳孔直径较大,或者联合使用低浓度阿托品,又或者镜片发生偏位,就可能会出现视物叠影、光晕等现象。 这些都会影响视觉质量,甚至导致视力达不到1.0,但这种眩光和叠影也是周边离焦的一种表现,是控制近视的作用方式,不仅不会影响近视控制效果,甚至有研究显示可能会对近视控制有帮助。 解决方案 有经验的医生会尽量避免这种视觉质量的波动,但如果发生,只要角膜健康,一般也不需要处理。 过敏或无菌炎性反应 OK镜片材质是一种含氟丙烯酸聚合物,性能稳定透气性好,对角膜有良好的兼容性。因此,很少出现过敏或无菌炎性反应。偶发的症状包括眼红、眼酸、畏光、流泪等,如果是过敏还会伴发眼痒。 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暂停佩戴,可以滴用人工泪液眼药水冲洗角膜、稀释致病源,同时用药抗炎抗过敏。 解决方案 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使用不含防腐剂的润眼液,戴镜前用生理盐水冲洗掉护理液残留,有时候更换镜片品牌和设计也有帮助。总体来说,只要及时处理,不会对角膜有远期影响。 角膜上皮点状缺损 人眼的角膜有五层,最表面一层叫上皮层,就像人体的皮肤,起到屏障和保护作用,这层上皮的细胞就像鱼的鳞片紧密排列,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在佩戴过程中,如果摘戴手法错误或镜片设计不合适,有可能会出现角膜上皮点状甚至片状缺损,医生称之为“角膜点脱”或“角膜点染”。 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近视度数越高发生几率越大,有研究显示,500度以上的近视佩戴者出现角膜上皮点脱的几率是63%。轻度的点脱可以不用处理,孩子也没有任何不适,片状的弥漫的上皮缺损会有疼痛和异物感,需要停戴并用药。角膜上皮的修复能力较强,痊愈后多数不留瘢痕,但要尽量避免这种损伤的发生。 解决方案 度数偏高的近视患者,尤其是500度以上,可以优先选择离焦软镜,如果出现点脱,需要根据医生判断,更换戴镜润滑液或者调整镜片参数。 角膜感染 OK镜是一种隐形眼镜,所以存在着角膜感染的风险,这是OK镜无法回避的“硬伤”,也是家长最大的顾虑。 2008年Van Meter等人发表了一篇关于ok镜戴镜感染的原因分析,主要是验配人员技能不足、佩戴者摘戴镜片手法错误、护理依从性差、复查不及时等原因。2013年Bullimore MA的研究显示佩戴ok镜造成的角膜炎总体风险为0.77‰,也就是每10000例有7.7例,这个比例和普通软性隐形眼镜的风险接近。现今的镜片材料和设计比十年前有很大改进,人们也越来越重视ok镜片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因此,近年来已经很少发生微生物性的角膜感染了。 解决方案 选择专业的机构,经验丰富的验配医生,遵从规则操作,按时复查随访。感染的风险只能尽量降低,很难完全杜绝。 泪膜稳定性下降 长期佩戴OK镜会影响泪液在角膜的分布,也会降低角膜的知觉敏感度,所以有些孩子会感觉眼睛干涩。已有研究显示,OK镜不影响泪液分泌的数量,但会影响泪膜的稳定性,但上述表现在停戴后会恢复正常。 解决方案 角膜表面的泪膜有三层,最上面一层是脂质层。 佩戴ok镜的眼干绝大部分是因为泪液蒸发过快导致,是脂质层分泌不足引起。人工泪液只能缓解症状,无法祛除病因,真正有效的方式是热敷加睑板腺按摩,热敷眼贴温度要超过40℃,持续10~15min,推荐使用医用版眼贴,敷好之后沿眼周从外向内(从远离眼睛的外围向眼睛方向放射状)挤压按摩,疏通睑板腺管。每晚一次,三周为一疗程。 文末寄语 以上是长期佩戴OK镜可能发生的副作用。佩戴OK镜出现不良症状,除了和验配护理相关,还和镜片保养有关系。志汇眼科新引进真空等离子镜片护理仪,可以增加镜片亲水、深度清洁并高效灭菌,减少感染风险,降低角膜点脱几率并且可以缓解眼睛干燥,推荐每三个月做一次。 OK镜作为一种隐形眼镜,确实存在一些并发症风险,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角膜感染,但家长们也不要太过担心,OK镜的感染风险和日戴隐形眼镜接近,只要选择专业机构检查验配,按照规范操作并定期复查,完全可以将这种风险控制到最低,而同时,OK镜控制近视的效果非常显著,因此,权衡利弊,这种方式仍然是值得推荐的近视控制方法!

于青 2023-05-10阅读量999

什么是无晶状体眼

病请描述:什么是无晶状体眼? 无晶状体眼(aphakia)是指眼内缺少晶状体或是晶状体不在瞳孔区无法在屈光系统起作用的状态。 概述 例如晶状体脱位,因为此时脱位的晶状体不能参与眼屈光系统的共同作用。1856年,vonHelmholtz首次对无晶状体眼的光学特点作了阐明,在无晶状体眼远处平行光线聚焦于角膜顶点后约31mm为高度远视,外界物体形成模糊影像,无晶状体眼无调节力。 无晶状体眼大多属于医源性,即主要由于白内障手术所引起。再者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或创伤性白内障后自行吸收也较多见。原发性无晶状体眼较少见。此外全身性疾病如Marfan综合征等亦可合并发生无晶状体眼 瞳孔区无晶状体 古代医学文献中已有无晶状体眼的记载和用高度凸透镜矫正无晶状体眼的介绍。但对无晶状体眼的光学特点予以描述的是由Helmohy于1856年所完成根据Gullstrand研究正视眼的总屈光力为58.64D,缺少了晶状体后眼的屈光系统只剩下角膜的+43.05D屈光力因而形成高度远视,这种眼远视力明显降低,无晶体后眼的调节作用即不存在,其近视力降低更为明显鶒。同时白内障手术后不可避免地都会产生角膜性散光。术后8~16天可达8~10D健康搜索,以后逐渐下降,约到第6周可降至2~3D3个月后可稳定在最小值。即使现代眼科手术损伤轻微仍应待散光稳定后方可验光配镜。 超高度远视 病因 无晶状体眼的病因包括有: 1.先天性晶状体缺如或脱位。 2.白内障手术为最常见的原因。 白内障手术 3.眼外伤。 4.伴有晶状体脱位的遗传性眼病。 (1)Marfan综合征。 (2)Weill-Marchesani综合征。 (3)同型胱氨酸尿症 (4)亚硫酸氧化酶缺乏症(sulfiteoxidasedeficiency)。 5.伴有晶状体半脱位的遗传性眼病 (1)Alport综合征。 (2)颅面发育不全症(craniofacialdysostosis) (3)无虹膜症。 (4)Ehlers-Danlos综合征 (5)球形角膜 (6)高赖氨酸血症(hyperlysinemia)。 6.能导致晶状体半脱位的眼病 (1)牛眼症(buphthalmus)。 (2)眼内肿瘤。 (3)成熟期或过熟期白内障。 (4)表皮剥脱综合征 发病机制 1.光学模型眼为Gullstrand′s正视眼的模型眼鶒,各项参数均以mm示。就屈光力而言,角膜为43.05D,晶状体为19.11D,眼球总屈光力为58.64D。无晶状体眼可看为是一个丧失调节的高度远视眼球正视眼在移去晶状体后整个眼屈光力从58.64D减少到43.05D,仅相当于角膜的总屈光力。 图1B为无晶状体眼的模型眼,作一对照就能明显见到,在无晶状体眼中,前主点(H1)和后主点(H2)几乎都在角膜前表面,而第一结点(N1)和第二结点(N2)各自从正视眼时角膜后的7.079mm与7.333mm处,向后移至离角膜7.754mm附近。这充分显示出,在未矫正的无晶状体眼中主点向前移,结点向后移矫正无晶状体眼的过程中,是结点向前移的过程。从模型眼的对照图中,在眼轴为23~24mm的无晶状体眼中,平行光线的焦点落在角膜后约31mm处,前焦距为23.22mm,而正视眼中的前焦距(D1)为17.048mm,因此,必须加入一个能使光线强烈汇聚的高度凸透镜,才能补偿无晶状体眼的屈光系统。 2.症状和体征 (1)视力:在无晶状体眼中,物像被放大了33%,这是由于无晶状体眼的前焦距和正视眼不同而已。就视角范围而言,记录到的视力在理论上要比真正视力好。在已矫正的无晶状体眼中视力为6/9其实相等于正视眼中的6/12。 正视眼的前焦距D1=17.05mm 无晶状体眼的前焦距D1=23.22mm 比例为23.22÷17.05=1.36 比例从1到1.36,意味着无晶状体眼中的物像是正视眼中的1.36倍,也就鶒是说增加了33%。在近视眼的无晶状体眼中物像增加更大,在远视眼的无晶状体眼中,物像增加小些。戴角膜接触镜者物像放大约10%,在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者中,物像放大5%,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者中,物像不放大。 (2)调节:由于晶状体缺如,调节完全丧失,所以远近视力需用不同屈光度的镜片进行矫正。 (3)角膜性散光:当无晶状体眼是由白内障手术而获得时存在着角膜性散光多数为逆规性散光Hennig等报道采用无缝线囊外摘除术,术后6周85.5%的术眼平均有1.41D的逆规性散光在术后6周到1年中逆规性散光仍有轻度增加,平均增加值为0.66D。如果白内障手术方法是囊外摘除术或囊内摘除术,一般术后45天角膜性散光将得到稳定。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由于切口小,角膜性散光一般不明显。 (4)球面像差:在无晶状体眼前放置一片高度凸透镜片进行矫正时只有傍轴光线才能通过主焦点,而镜片的近缘光线的折射偏离更大,其焦距短于傍轴光线的焦距,因而产生了球面像差。当无晶状体眼通过这一高度凸透镜片观看前方的物体时,由于物体周边各点离镜片光学中心的距离不同,物像通过镜片时各点产生了不同的棱镜像移,当物像从近轴光轴向周边移开时,此时其放大率就会逐渐增加,发生了物像的变形,称之为枕形畸变(pincushiondistortion)。 其结果是,透过这一镜片看物,直线变成曲线,线形世界变成由抛物线组成当患者移动眼球时,抛物线面继续改变它们的形状通过镜片的周边看物体时,在主轴方向,物体变得更大、更近和更长。当眼球不动而移动物体时物体看上去移动得更快。 (5)色像差:当无晶状体眼通过配戴高度凸透镜片进行矫正时,由于白色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可出现色光,波长越长,折射率越小,因此,通过凸透镜后,红光的焦点离透镜远,而紫光的焦点离透镜近,镜片的周边光线的折射率比傍轴光线(光学中心)大。因此,镜片周边部产生的色光焦点和中心部不同,即当眼球通过矫正透镜的周边部看物体或光线时,出现了色像差。 (6)视野:无晶状体眼的视野减小,几乎为正视眼的一半。 当无晶状体眼用高度凸透镜镜片进行矫正时患者看物体时可出现一个移动的环形暗点称为“像跳”现象(jack-in-the-box)。所谓环形暗点是指中央及周边部视野能够看见,而在视野的中央与周边之间范围内出现暗点。这是因为通过镜片中央部的光线健康搜索,能够聚焦在视网膜上,而被看得清楚。通过镜片边缘部位的光线,由于凸透镜鶒的三棱镜效用,造成不良折射,不能在视网膜上聚点,因而不能看见物体。至于通过透镜旁的光线,无不良折射发生仍然能到达视网膜,物像虽不清楚但仍然存在这样就形成了环形暗点。 所示,当眼球在原位时,在无晶状体眼前近距离放置一凸透镜矫正镜片时由于镜片的三棱镜效用,造成了环形暗点。当眼球转动时,暗点对向移动当眼球转动到镜片周边部位时,暗点和眼球的移动方向相反,向更中心的部位移动。这样当患者观察一个物体,而将眼球转向这一物体时,暗点也随之移动而挡住这一物体鶒。当眼球从这一物体处移开时,暗点再次移动,物体又能被看到物体从观察处被晃入或晃出,故称为玩偶盒现象。 (7)双眼视力:在单眼无晶状体眼中,要获得双眼单视功能是困难的,即使在双眼无晶状体眼患者中健康搜索,双眼视力也不总是存在的。 临床表现 无晶状体眼的临床表现依产生的原因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 1.伤口瘢痕:如果无晶状体眼是由白内障手术所致,尤其囊外或囊内手术(ECCE或ICCE)后可以看到切口瘢痕,有缝线者还可看到缝线。 2.角膜:多为逆规性散光,尤其在ECCE或ICCE术后。 3.前房:较深这是由于缺少了晶状体,虹膜后移所致 4.虹膜:由于缺少了晶状体的支撑,表现为虹膜震颤,也可伴有虹膜缺损 5.瞳孔:表现为深黑色,这是由于从患者眼内来的反射光不能到达观察者的眼部。 6.晶状体脱位:如果为晶状体脱位,则可看到脱位的晶状体 7.晶状体皮质残留:主要在ECCE术后可见到部分残留的晶状体皮质。 8.Purkinje-Sanson氏映像:由于缺少了晶状体,将看不到第三和第四像。 9.眼底镜检查:用直接眼底镜在+10D下可以看到眼底,所见视盘较小。 并发症: 由于缺乏天然的阻挡,晶状体缺如时玻璃体可以由瞳孔区疝入前房,并造成瞳孔阻滞现象,形成类似恶性青光眼的临床表现。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同时结合验光及超声波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 治疗 无晶状体眼的矫正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无晶状体眼镜 使用简单易行,容易调整更换,适用于双眼患者由于无晶状体眼的调节功能完全丧失鶒,要满足看近和看远需要,需配看近和看远两副眼镜对于原先屈光状态为正视眼鶒的无晶状体眼,所需眼镜度数约为+10D~+11D,近距离阅读时用的眼镜度数应增加约+3D对于原先有屈光不正鶒的患者,其所需眼镜的度数可根据Ostwalt公式估算,即R2=K+R1/2,R2为眼镜度数,K为+10D或+11D,R1为原屈光度数。例如:原先屈光度为-10D的无晶状体眼患者所需眼镜的屈光度约为10+(-10/2)=+5D,而原先为+4D的远视眼鶒,其矫正镜片的屈光度为+12D。由于无晶状体眼为高度远视眼,配戴高度远视镜片存在有明显的光学缺点。 (1)物像放大作用:无晶状体眼镜一般度数为+10D~+11D,可产生25%~28%的放大率,单眼患者配戴无晶状体眼镜后,双眼形成的像不能在视中枢形成双眼单视,可发生叠合性复视而无法耐受。 (2)棱镜作用:产生环形暗点、旋转放大和辐辏不足。由于角膜顶点离镜片中心顶点与离周边的距离不等故中间和周边物像放大率也不等,物像发生畸变。屈光度越高,物像变形越明显。 (3)视野缩小:环形暗点及眼镜框架的影响。 (4)像差和色差。 2.角膜接触镜 由于其紧贴角膜,较普通眼镜更靠近眼光学结点,矫正效果更佳。其视网膜成像放大率一般为4%~10%,可维持双眼单视,尤其适合于单眼无晶状体眼患者。由于镜片可随眼球转动,无明显棱镜作用,避免了环形暗点的产生像差和色差不明显,周边视野大。随着角膜接触镜材料、设计及护理液的改进,使术后无晶状体眼的接触镜矫正成功率更高。但角膜接触镜也存在有局限性,如仍存在有少量的视像不等,取戴操作不如普通眼镜方便,对于老年患者等配戴有困难。由于镜片直接与角膜接触若配戴不当可引起角膜炎等并发症。 3.角膜屈光手术 (1)表层角膜镜片术(epikeratophakia):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可逆的屈光手术是将供体角膜经切削加工成具有不同屈光度的角膜组织镜片,移植于去除上皮的受眼角膜上,以矫正高度屈光不正。适合于不宜配戴角膜接触镜又不能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单眼患者,尤其鶒是婴幼儿患者。首先由哥伦比亚的Barraquer(1949)提出,Verbin和Kaufman(1980)首次在美国作了表层角膜镜片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临床报道健康搜索。 (2)角膜磨削术(keratomileusis)鶒:将患者角膜板层取下,将已加工切削成组织镜片的自体或异体角膜缝到受体植床上以矫正高度屈光不正陈家祺等(1994)报道了6例异体角膜磨削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临床观察效果满意。 (3)角膜镜片术(keratophakia):是将受体角膜前基质板层取下,在植床与取下的前基质板层间植入一个已加工成一定屈光度的角膜组织镜片再将前角膜板层缝回原处,用以矫正远视或无晶状体眼。Barraquer于1963年在人眼上作了第一例该手术以矫正无晶状体眼性高度远视。 (4)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机械下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通过波长为193nm的准分子激光切削治疗,手术安全,精确度高。LASIK手术需应用微型角膜刀制作角膜瓣,而后进行准分子激光切削。LASEK手术只需制作角膜上皮瓣无需应用微型角膜刀,较LASIK手术更安全简便,尤其适合于角膜较薄或角膜不规则而制作角膜瓣有。 (5)植入人工晶体是最有效的解决无晶体眼的屈光状态的方法。植入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没有晶状体囊袋,可以采用缝合人工晶体,或者巩膜层间固定人工晶体等方法,如果之前晶体囊袋保留可以直接植入囊袋或者睫状沟。这样基本就恢复了眼原始的屈光状态。可以恢复原来的视力。

顾操 2023-03-31阅读量1126

屈光不正怎么治疗?

病请描述:屈光不正怎么治疗? 屈光不正怎么治疗,屈光不正最常见的类型是近视、远视和散光,那么近视就是平行光线,进到眼里之后,它的焦点成像在视网膜前方,也就是说它提前进行了汇聚,那么这个时候我们针对他的病因,在他的前方,在他的屈光系统的前方,放上一片凹透镜,也就让它发散一下,那么这样它的焦点就成在了视网膜上,那么远视眼是它的经过汇聚之后,焦点成到了视网膜的后方。 那么在视网膜上就没有形成清晰的像,那么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在他前方放一个凸透镜,让它光线进行一下汇聚,那么就让它的焦点成在视网膜上了,而散光指的是最多见的是规则散光,也就是说在这个眼睛的某一个方向,它的屈光度可能比其他的方向不一致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在他前面放上一片柱镜,也就是说我们配一个散光镜,让它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这就是最常见的三类屈光不正的光学矫正方法。

吴世洪 2022-11-05阅读量1329

视力突然下降,为什么要移植角...

病请描述:文章转载自:澎湃新闻 问:移植角膜,很吓人吗? 答:角膜移植手术,是应用正常的角膜替代病变的角膜。在器官组织移植手术中属于低风险、成功率最高的手术。 小陈是上海同济大学的大二学生,但是从大一开始小陈觉得自己的右眼看东西越来越模糊了,视力也在不断下降,这给小陈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但是看东西模糊的同时,却并没有感觉右眼有红肿热痛,看东西也没有变形,也没有感觉看东西有黑影在眼前遮挡,后来在外院就诊,诊断为“圆锥角膜”。 饱受视力不断下降的困扰,小陈来到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眼科就诊。毕燕龙教授为小陈进行了全面的眼科检查,确诊为右眼圆锥角膜,双眼屈光不正,收治入院。考虑到小陈的病程较长,无法通过普通的眼镜矫正控制病情,遂行右眼角膜热凝术,控制病情发展,一月后,再次收治入院,进行右眼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在毕教授团队的通力协作下,手术顺利结束了。 目前,小陈术后情况理想,右眼角膜植片透明,位置正,视力显著提高,待植片拆线后,视力就会保持稳定。术后头两年的随访需比较密切,之后大多数病人的角膜植片会保持透明,而且可以沿用终生,况且鉴于发生排斥反应的机会较少,大多数病人术后不需长期使用抗免疫排斥的眼药水。这与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不同,那种植片一般最多使用十几年就需更换。 小陈十分好奇自己是如何患病的,并询问了毕燕龙教授关于圆锥角膜的疾病进程与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的注意事项。毕燕龙教授解释:圆锥角膜是以角膜扩张、中央变薄向前突出,呈圆锥形为特征的一种眼病。多于青春期发病,缓慢发展。病因不明,目前多认为与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有关。临床表现为严重的不规则散光及高度近视,视力严重下降。可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学习,造成较大心理压力。最终导致视力严重下降。 提到角膜移植,很多人会有恐惧心理。毕燕龙教授介绍说,角膜移植手术,是应用正常的角膜替代病变的角膜。我们采用的人脱细胞角膜植片,本身抗原性极低,不容易引发移植排斥反应,植片本身又没有血管、淋巴管,在器官组织移植手术中属于低风险、成功率最高的手术。因此,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是安全、有效和效果持久的。 毕燕龙教授提醒广大市民,如有圆锥角膜家族史则更应多加留意,一旦出现视力迅速下降、高度近视、高度散光等情况,最好到专业眼科医院对眼睛进行系统的检查,以免延误此类眼病的治疗时机。

毕燕龙 2022-09-25阅读量1170

如何正确看待血管瘤?

病请描述:        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目前病因尚不明确。随着诊断治疗技术的发展,现已将血管瘤分为浅表性、深在性、混合性三大类。一般来说,根据血管瘤分布部位和面积大小的不同,可分为3个风险等级:高风险、中度风险和低风险,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邓娟就为广大血管瘤患者,讲解一下这3类血管瘤。           高风险的血管瘤包括眼睛、嘴巴、鼻子、喉咙周围的血管瘤。例如,眼睛周围的血管瘤扩大,会压迫到眼睛,有可能会出现弱视、散光、青光眼等症状,也十分影响美观。鼻子周围血管瘤容易增生,可能会出现呼吸不顺畅、窒息等情况;喉咙周围的血管瘤容易堵塞气管,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这类的血管瘤都需要早期治疗。           中度风险的血管瘤包括头、手、足、颈等部位的血管瘤,这些部位的血管瘤容易反复摩擦,比如穿脱衣服的时候就很容易碰到,容易破损出血,留下疤痕。            低风险的血管瘤一般指身体、胳膊、腿上这些部位仅存在低度的毁容和功能损害,根据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血管瘤,都要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案,才能减少留疤、留下色沉的风险。当然,这与后期的优质护理指导也得密不可分的。           对于不同程度风险的血管瘤,需要到专业的皮肤科就诊,当面评估风险,再确定是否需要积极治疗还是暂时观察。在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皮肤科,邓娟主任采用多技术联合治疗方案,实现了对血管瘤分型分治,分类分治,治疗安全、疗效美观三大原则。针对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血管瘤,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血管瘤的治疗一定要趁早,越早治疗,对患者后期的恢复越可观。

邓娟 2022-05-04阅读量8334

小孩弱视怎么办

病请描述:        林女士最近正为5岁的儿子眼睛犯愁,因为幼儿园体检时发现儿子的视力不达标,到医院眼科检查后的结论是“弱视”。可能许多家长会问:“什么是弱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弱视?弱视又如何防治呢?”       每个儿童的视力是逐步发育成熟的。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为0~3岁,敏感期是0~12岁,双眼视觉发育6~8岁成熟。如果在视觉发育期内由于某种原因引起单眼或双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球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即称为弱视(注意最佳矫正视力指的是戴眼镜以后的视力)。以前以最佳矫正视力达到0.8为弱视的诊断标准,现在认为这个诊断标准过于宽泛,因为不同的年龄,正常视力标准是不同的。儿童正常视力参考值其下限为:3~4岁为0.5;4~5岁为0.6;6~7岁为0.7;7岁以上为0.8。低于下限或两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两行以上的较差眼,一般就认为有弱视。       弱视常见的原因包括:1.一只眼斜视;2.屈光参差(两眼度数相差较大);3.高度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4.形觉剥夺(如眼皮下垂遮盖瞳孔)等。研究表明,幼儿早期和定期到医院检查眼睛和视力,可以显著降低弱视的患病率和减轻弱视的程度。一旦确诊为弱视,应立即治疗,否则年龄超过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即12岁以后,弱视治疗将变得非常困难。弱视的疗效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发病越早、治疗越晚、疗效越差。在3岁前作视力检查是治疗弱视的重要措施。你可别小看了儿童的视力检查,它可是一门学问。幼儿(一般3岁以内)不会配合视力检查,我们如何大致判断幼儿的视力好坏呢?正常婴儿2个月以上就有中心注视,能准确地跟随目标,以及再注视能力。可以用物品吸引幼儿,看幼儿是否盯着物品看;当物品慢慢移动时,观察幼儿眼睛是否跟随物品移动;还可以遮盖一只眼,看没有遮盖的眼有没有移动,去掉遮盖后,再看没有遮盖的眼有没有移动。左右眼都分别试试。如果有明显移动,没有遮盖的眼可能有斜视或弱视。       那么如何治疗弱视呢?基本策略是精确的配镜和对优势眼的遮盖。什么是优势眼呢?优势眼就是视力较好的那只眼。主要的治疗措施包括:1.消除病因。包括矫正存在的近视、远视、散光;早期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或先天性完全性上睑下垂等。2.遮盖治疗。遮盖优势眼,让患儿强迫使用弱视眼是最为有效治疗单眼弱视的方法。用遮盖法治疗时,遮盖要严,防止幼儿偷看。另外须密切随访被遮盖眼视力的变化,避免被遮盖眼发生遮盖性弱视。复查的时间根据患儿的年龄而定,年龄越小,复查间隔时间越短。1岁儿童复查间隔为1周,2岁儿童复查间隔为2周,4岁儿童复查间隔才能为1个月。因为弱视治疗效果易反复,双眼视力平衡后,要逐步减少遮盖时间,慢慢停止遮盖治疗,以巩固疗效。3.光学药物治疗。4.综合疗法。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一下治疗方法,具体还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总之,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儿童弱视的关键!

王一心 2022-02-13阅读量8373

婴幼儿血管瘤:早期治疗很重要

病请描述:专家简介:徐建国,上海长海医院整形外科副主任医师,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博士后。擅长各种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专注血管瘤科研和临床治疗10余年,专注面部美学设计、面部年轻化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中胚叶的正常血管组织过度增殖所致。婴幼儿血管瘤好发于头、面、颈部,其次为四肢和躯干。在新生儿中发生率为1.1%~2.6%,其中15%~30%为多发血管瘤。婴幼儿血管瘤约有30%在出生时即可见到,通常在出生后2周或4周时缓慢生长,在1岁婴儿中发生率为10%~12%。女婴与男婴发生比率为2~5:1。婴幼儿血管瘤的病因不明,根据病变发展的过程分为增殖期、消退期、消退完成期。增殖期血管瘤最初的表现常为苍白色斑,随后即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其周边绕以晕状发白区。婴幼儿血管瘤有2个典型的快速增长期,第1个快速增长期在出生后4~6周,第2个在4~5个月。血管瘤在这2个时期快速增长,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如触痛、溃烂、出血等。消退期通常在出生后的1年末(12~14个月),瘤体生长速度减慢,瘤体色泽由鲜红色向暗灰色转变,瘤体逐渐消退缩小。一般认为5岁以内的自然消退率为50%~60%,7岁以内为75%,9岁以内可达90%以上。既然大部分婴幼儿血管瘤能自行消退,是不是就不需要治疗?不是的。虽然大多数血管瘤能自行消退,但是部分血管瘤在增殖期会发生溃疡、出血等症状。且婴幼儿血管瘤的自然消退过程比较漫长,而头、面、颈部的皮损会给患儿及家长造成心理负担。另外,未经治疗的血管瘤即使消退后,也可能有25%~69%残存皮肤及皮下组织退行性改变,包括瘢痕、萎缩、色素减退、皮肤松弛等。当血管瘤生长在某些特殊部位时,更可能导致潜在生命危险和功能问题。比如生长在下颌部位的血管瘤,快速增殖时,可能使瘤体阻塞气道;眼周血管瘤,可能出现散光、屈光不正、眼球突出、弱视、导致功能障碍;位于腰骶部或会阴区节段型血管瘤可能合并LUMBAR综合征、PHACE综合症、并合并肾脏、骨髓、泌尿生殖系统及直肠的异常。那么,婴幼儿血管瘤应如何治疗呢?婴幼儿血管瘤根据高低风险,治疗原则不同。高风险血管瘤即可能造成潜在生命风险、溃疡表现、功能问题或毁容性问题等后果严重的血管瘤。这些血管瘤需要根据婴幼儿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等来判断血管瘤的风险,建立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低风险血管瘤,可以选择脉冲光染料激光治疗、外用药物、口服药物、注射药物、手术治疗等方法。若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现瘤体继续生长或出现溃疡等,则要按照高风险的血管瘤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脉冲光染料激光治疗:是浅表性婴幼儿血管瘤治疗的首选方法。常用于浅表型婴儿血管瘤增殖期,也可用于溃疡性血管瘤。用于消退期血管瘤可减轻血管瘤的颜色或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β-受体阻滞剂外用治疗:如凝胶、软膏等,一般为外涂或外敷,将凝胶、软膏薄层涂抹于红色瘤体的表面,注意不要扩大到周围正常皮肤,并且每次用药后1小时,将瘤体表面残留的药物擦洗干净,每日4次,早、中、晚、临睡前各一次。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普萘洛尔用于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性高、副作用小、效果好。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对于深度较深或厚度较厚,但同时体积又不大的血管瘤,外用和口服药物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可以选择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每次注射1个月后复诊,观察瘤体是否缩小,平均注射为2~5次。手术治疗:婴儿期的婴幼儿血管瘤的手术指征主要包括:影响视力发育。呼吸道阻塞。外观畸形。出血。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溃疡。1岁后至学龄前期的血管瘤,手术切除的指征包括:非手术难以改善的皮肤松弛、溃疡后疤痕、难以消退的纤维脂肪组织残留等,推迟手术无助于获得更好外观者。手术疤痕可隐藏于皮肤张力线或面部美容单位交界线者。小学期间的血管瘤,手术切除指征为所有非手术难以改善但通过手术可以改善的皮肤松弛、皮肤损害、溃疡后疤痕、难以消退的纤维脂肪组织残留等。

徐建国 2021-08-26阅读量8867

医疗设备新投入超2000万上...

病请描述:文章转载自:同济医院专家简介:毕燕龙,上海市同济医院现任眼科行政主任、眼科教研室主任、眼科规培基地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博士、德国科隆大学博士后,玻璃体视网膜专业硕士、角膜病专业博士和博士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星光计划创新之星。擅长常见眼科复杂显微手术。尤其是各类白内障、角膜病、青光眼、眼整形美容、泪道病及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等的诊治。眼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各类电子产品,尤其是近距离观察类电子产品的大规模普及应用、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加大,我国眼科疾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眼病已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在此背景下,我院眼科医疗需求正日益增长。近两年来,上海市同济医院对眼科投入了超2000万的经费购置检查仪器及手术设备。这有助于上海市同济医院眼科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成为上海市西北地区三甲医院重要学科,希望能以目前片区为中心辐射全上海及周边,提高眼科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需求。眼科学是研究视觉器官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以及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学科。由于视觉器官的独特性及其功能的复杂性,眼病的检查和诊治方法与其他临床学科差别很大,先进、全面的诊疗设备是眼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上海市同济医院眼科就拥有30余项世界一流的眼科检查及手术设备,其中主要包括:1、德国海德堡HRT3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1μm的图像分辨率将角膜和眼表结构的观察提高到活体组织细胞学的水平。应用于角膜病原菌的检测、角膜形态学检查、屈光手术术前术后角膜状态评估、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判断等。2、德国欧科路Pentacam®是全球第一台三维测量眼前节的设备,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基于角膜高度数据的地形图和前节分析系统。其采用的Scheimpflug技术,专利的旋转360°扫描,获取眼前节多重图像,生成眼前节三维立体图,计算角膜、前房和晶状体的各种测量值,并以彩色图形显示结果。可广泛应用于准分子手术、视光RGP、角膜病、青光眼和白内障等疾病的诊疗。3、德国蔡司CIRRUS OCT血管成像视网膜微血管可视化的技术让视网膜眼部检查的变得全面深入,拥有全新的FastTrac TM视网膜跟踪系统,准确的黄斑厚度定量分析,实现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分层成像,量化病灶血流面积和指定区域血流指数;同时避免了眼底血管造影等有创检查的潜在风险。可应用于绝大部分眼底疾病的诊断。4、日本拓普康Topcon 眼底照相机高分辨率数码相机,提供高品质眼底图像彩照、无赤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脉络造影(ICG)、自发荧光等多种成像模式,可选小瞳孔成像,方便老年患者及瞳孔不规则患者的成像体化机身设计。可以动态观察眼底的血液循环状态,并且是眼底镜所不能发现的。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诊断:黄斑出血、黄斑裂孔、黄斑变性、视神经炎、视神经水肿、眼底出血、眼底血管瘤、中央或分支静脉或动脉阻塞、网脱、中浆、中渗、Eales病、Coats病、糖网等各种眼底病疾病。5、德国Oculus眼表综合分析仪提供全面的干眼分析,包括非倾入泪河高度,非侵入泪膜破裂时间,睑板腺拍照,脂质层分析,眼红分析,睑板腺开口观察,角膜点染等测量功能。通过这些非侵入式、客观量化的检测,对干眼情况进行分级,寻找干眼病因。6、法国光太AVISO眼科AB超可拥有多达7种不同检测探头,分别为普通A超,激光瞄准A超,标准化A超,普通B超,20兆后节,25兆前节屈光探头何50兆UBM探头,可测量眼球各种生物参数,对眼眶和眼内肿瘤进行定性诊断。7、蔡司 OPMI LUMERA 700最先进的眼科手术显微镜,具备无痕标记的IOL植入和术中OCT实时导航引导。实现有效和更加精准的散光IOL对齐以及减少的残余散光,为白内障手术提供出色的手术视野和精准的导航功能。采用集成术中OCT4和蔡司非接触式眼底观察系统RESIGHT®等创新技术,在视网膜手术过程中提供了清晰的手术视野和术中影像学检查。8、德国Polydiagnostic眼内窥镜系统微创泪道手术是通过鼻内窥镜展示鼻腔内径路完成的泪道手术,是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临床诊疗方法。微创泪道手术对周围组织损伤极小,疏通泪道完全,并最大限度的保持类泪道的原有结构,手术均在表面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具有面部无切口,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痛楚少的优点。9、德国蔡司532眼底激光治疗仪是一台功能强大、二极管泵浦固态激光仪。其内置的热电冷却系统确保良好的激光功率及能量稳定性,从而满足可重复的临床效果要求。设计用于视网膜激光光凝术,青光眼小梁成形术和虹膜切开术治疗。用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裂孔等疾病的治疗。10、美国科医人VISION ONE多波长激光系统首台量子芯片激光QWL微米级量子芯片激光腔,体积小,耗能低,产热少,更耐用。多波长激光系统集成了三种波长的激光——黄光、红光、绿色,可在红、绿、黄三种波长的激光中实现瞬间切换,能够满足各种眼底病的激光治疗。11、美国科医人Selecta Duet眼科激光系统美国科医人公司生产眼科激光系统是目前先进的眼科激光系统之一,该设备结合了传统的YAG光爆破激光以及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技术,借鉴眼底激光的设计思路,创造性地推出满足玻璃体和前节观察及治疗的Smart V 共焦光路技术,特有的超高斯光束技术,两点聚焦模式,打造出眼前后节一体化多功能激光治疗平台,可以精确治疗青光眼、白内障后发障、飞蚊症及眼后节疾病。12、Moria全自动角膜板层刀法国Moria旋转式微型角膜板层切削刀是当今世界最先进最安全的微型角膜刀。性能稳定可靠,操作简单方便,并可将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到千分之一以下,大大提高了各类角膜手术的安全性。适用于各类角膜移植手术、LASIK手术。此外医院还新购置了各类多焦、散光人工晶体、屈光检查、干眼症、斜视等检查治疗设备。随着周边社区人群眼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我院眼科依据自身特点,追求更为人性化、个体化的眼科诊疗效果,开展了中高端眼科医疗服务项目,比如:干眼症治疗、屈光性白内障、高端视光业务。上海市同济医院眼科长期关注眼病发展,专门开设各类眼科专家专病门诊及网络科普平台,集健康新闻、疾病咨询、健康科普、临床学术四位一体,以创新互联网医疗传播模式向民众送达专业、安全的健康知识,守护国民眼部健康。  眼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各类电子产品,尤其是近距离观察类电子产品的大规模普及应用、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加大,我国眼科疾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眼病已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在此背景下,我院眼科医疗需求正日益增长。近两年来,上海市同济医院对眼科投入了超2000万的经费购置检查仪器及手术设备。这有助于上海市同济医院眼科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成为上海市西北地区三甲医院重要学科,希望能以目前片区为中心辐射全上海及周边,提高眼科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需求。

毕燕龙 2021-08-13阅读量1.1万

斜着看就是“侧视...

病请描述:     经常会有满目愁云的家长带着孩子来我诊室,说:“我家孩子一看电视就斜着看”,同时掏出手机中的一张孩子斜着看电视的照片。下面就是家长们出示给我看的一些孩子的照片。     来我诊室的孩子们绝大部分已辗转了多家医院,找不到病因,被告知这是“侧视症”,不需要特别处理,长大了就好了。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孩子斜着看的情况并不见好转。这些孩子真是不明病因的“侧视症”吗?其实大部分孩子均有病因,当查出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大部分均可治愈。    “侧视症”常见病因有:屈光不正、眼球震颤、倒睫、斜视。前三种病因容易发现,后一种病因——斜视容易被漏诊。 很多被诊断为“侧视症”的孩子,斜视非常隐匿。这种斜视很“狡猾”,很难被发现,甚至从很多专业医生的眼皮下“逃脱”,伪装成了所谓的“侧视症”。遇到这样的“侧视症”,我们会用仔细的检查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揪出导致孩子“侧视”的“真凶”——斜视,并通过配戴三棱镜或者手术治疗,效果立竿见影,压在家长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孩子不再被家长不停的被叫喊不要斜着看;看电视、看黑板不再歪头了,不再被小朋友取笑了。     总结一下,斜着看的原因有散光,倒睫毛,眼球震颤,斜视等,没有那么多毫无原因的“侧视症”,如果家长或者老师发现孩子看远侧视,歪头,请来门诊排查斜视等引起侧视的原因,以便延误病情,同时得到有效的治疗。 

刘红 2021-07-30阅读量9047

帕金森病患者会出现哪些视力问...

病请描述:视力异常在帕金森病患者中是经常出现的一种症状,包括视觉功能下降、视幻觉、眼睑运动异常、眼球运动异常等。王学廉教授介绍,帕金森病患者可能会遇到的视力困扰如下: 眼球运动困难 当移动眼睛或试图快速移动时,会有些困难的感觉,尤其是注视快速移动的物体时,比如症状会更明显。这些会导致一些日常活动受影响,比如驾驶。出现这些情况,可以咨询医生,某些帕金森病药物可能有帮助。 视力模糊 视力模糊可以是眼球移动困难造成,也可以是帕金森病的药物副作用,特别是服用抗胆碱能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或有改善,也可以在长期服药后调整剂量的过程中出现。如果视力模糊持续或恶化,不要擅自停药,应及时咨询医生。 复视 对一个单一的物体,会看到双重的影像,这可能是眼球移动困难造成。由于帕金森病患者存在肌肉的协调性差和疲劳,使得眼球移动不能统一行动,就会引起复视。另外,也有些与帕金森病无关的疾病也会引起复试,如甲状腺疾病,糖尿病,或散光眼。 眼睛干涩 帕金森病患者眨眼次数可能比其他人少。眨眼动作有助于清洁眼睛,清除灰尘和污垢。如果不经常眨眼,会使眼睛干燥或酸痛。眼睛干涩还可能有其他的原因,有时眼科医生会建议尝试人工泪液,或有助于减少不适和干燥。 眼睑不自主闭合 负责眼睑的周围肌肉出现痉挛性收缩,导致眼睑抽动,引起眼睑的不自主闭合甚至睁眼困难,有时眼睑甚至完全关闭。眼睑痉挛的病因和治疗复杂,左旋多巴可能会导致这一症状的发生。一般如果情况不严重的,简单按摩眼皮可以改善症状。 视幻觉 有些帕金森病患者会出现视幻觉。患者看见了并不存在的东西,如闪烁的灯光、物体、人或动物,通常出现在中晚期。一般多由于疾病本身和药物副作用引起。某些有认知功能问题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这个问题。

王学廉 2021-01-06阅读量8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