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眼科 > 散光 > 内容

散光内容

如何看懂电脑验光单?

病请描述:        很多家长拿到孩子的电脑验光单的时候,看着上面的数字和字母,一头雾水。其实,大部分人都不是专业人士,没有必要都弄得很懂。但简单的学习一下,更好的了解孩子的眼睛状况,还是很有必要的。下面开始学习啦         认识电脑验光单上的字母:         "R" 代表右眼;         "L" 代表左眼;         "SPH" 或者"S"代表近视或远视度数;         "CYL"或者"C" 代表散光度数;         "AX"或者"A" 代表散光轴位;         "PD" 代表瞳距,也就是两个黑眼球中点的距离,是配眼镜的重要参数;        字母下方的数字代表的就是相应的度数,但是需要知道的是,我们俗称的一百度,在验光单上表示的是不是100,而是1.00。数字前面有+-符号。"-"代表近视,"+"代表远视,比如近视一百度,验光单上表示的就是-1.00。还需要了解的是,散光也是有近视散光和远视散光之分的哦。        近视或远视度数、散光度数和散光轴位一般会连续测量3次、出现3行数据、 紧接着第4行数据为前 3次测量数据的平均值 (以"AVG"表示)。        实战一下,上面这个图就是我们常见的验光单,表示右眼225度近视,125度散光,散光轴位在146度。左眼125度近视,175度散光,散光轴位在50度。瞳距是62mm。聪明的你答对了吗?        需要知道的是,电脑验光单的度数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并不能直接配镜。如果需要配眼镜,还需要验光师根据电脑验光单,进行主观的插片验光才能确定。         

张传伟 2023-12-25阅读量212

普诺瞳仿生复眼离焦(B.C....

病请描述:志汇眼科近期引入了全新的近视防控利器普诺瞳仿生复眼离焦(B.C.M.D)镜片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近视防控新利器普诺瞳仿生复眼离焦镜片(B.C.M.D) 目前所有近视防控的光学产品基本都基于同一个原理:近视离焦原理,让一部分眼底的成像聚焦于视网膜上,而另一部分聚焦于视网膜前,视网膜有“向像而生”的特性,从而“牵引”视网膜,抑制其向后延伸。根据分光原理不同,又可以分为“周边离焦”和“双焦”两大类别,现行各种近视防控产品的原理归属见下图。 # 普诺瞳镜片设计原理 普诺瞳离焦镜片是一种佩戴在眼睛外面的框架镜片,采用仿生复眼离焦(Bionic Compound-ye Mutifocal Defocus B.C.M.D)技术,利用特殊的六边形微透镜组合形成同心圆状离焦环带,无论视线与镜片的相对位置如何变化,均能确保人眼在视力清晰的前提下,接收到近视离焦的信号,保持抑制眼轴增长的效果。 标准镜片设计:中央9mm为近视矫正区,可以提供清晰视力,在9mm~40mm范围内为离焦区,密布六边形的复眼结构,具有多个近视化离焦信号的环带,环带呈现同心圆式交替排布,环带之间的屈光力逐渐递增平滑过渡。 正六边形是唯一可以无缝组合成圆的规则几何结构,在自然界也常见于动物的复眼,人眼的角膜内皮细胞也是正六边形,这种结构可以用最小的边界获得最大的通光面积和光能利用,几乎没有光学信号损失。 # 根据眼部病理变化划分 1.更大的离焦面积: 圆形微透镜无论如何排布,透镜之间均存在空隙,只能形成点状离焦,而普诺瞳仿生复眼结构可以做到无缝衔接,形成连续离焦带,在相同的视线范围,近视离焦面积较圆形微透镜提升30%以上,提供更多入瞳的近视离焦信号。 2.更好的舒适度: B.C.M.D技术可以确保微透镜与微透镜之间无缝衔接,使屈光力分布更加平滑顺畅,透镜之间不存在屈光力的突变,从而降低像跳、星芒、光晕等视觉干扰,提高佩戴舒适度,缩短适应期。 3. 更佳的控制效果: 2021年10月开始的临床预实验,比较近视儿童佩戴普诺瞳离焦镜片和普通单光镜片后屈光度、眼轴长度的变化及舒适度。选取年龄8~16岁,近视度数-0.50~-6.00D,散光≤-2.00D共41人,其中21人佩戴复眼仿生镜片(BCMD),20人佩戴普通单光镜片(SV),计划随访2年,检测近视度数进展、眼轴长度、双眼视功能以及主观体验等。 截止目前,已有40名受试者完成6个月随访(单光镜组有1人退出)。试验初期结果汇报入选: 1)---等效球镜(近视度数)的变化 戴镜6个月,仿生镜组和单光镜组平均度数变化量分别为(-0.12±0.13)D和(-0.37±0.16),仿生镜组的增长明显低于单光镜组,延缓近视进展约67.57%。 2)---眼轴长度的变化 戴镜6个月,两组的眼轴长度平均变化量分别为:(0.05±0.03)mm和(0.16±0.10)mm。仿生镜片组(BCMD)延缓眼轴长度增长约68.75%。 4.更高的镜片折射率: 这款镜片采用树脂材料,有三种折射率可供选择,低度选择1.56,中度选择1.60,高度数可以选择1.67,可以让镜片做的更轻更薄。 # 产品价格 # 志汇眼科无忧验配计划 志汇眼科一直致力于青少年近视防控,引进最新的技术,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基于对这款复眼仿生镜片的信心,志汇眼科承诺: 佩戴本产品后,如果近视度数(不包含散光)1年内增长超过50度(不含50度),可以给予全额免费订制下一副镜片(同系列)。 本条款的认定需满足以下条件: 1. 保障效期:自验配日起至换片检查日止12个月内有效,超出时间不再享受本保障。 2. 需每日坚持佩戴,中间累积停戴时间不可超过20%(睡眠时间除外)。 3. 每3个月复查,以验配机构挂号检查记录为准,超期未复查,视为放弃本保障。 4. 在必要时需遵医嘱进行其他方案的联合治疗,不执行医嘱视为放弃本保障。 5. 散光的变化不在本合约内。 6. 如果只有一眼增长满足保障条件,可享受原价5折的价格优惠定制下一副镜片。 7. 近视度数的增长量以本机构检查结果为准。如有异议,需提供两家三甲医院验光数据证明。 8. 享受免费订制需提供镜片原始包装袋和配镜单据。 9. 本保障只能用于患者本人,不可转授他人,不可提现,不可抵扣其他产品。 10. 本保障只提供给原价购买镜片客户,不和任何优惠和折扣同享 本保障的最终解释权归志汇眼科

于青 2023-12-25阅读量2945

【眼科资讯】近视管理白皮书(...

病请描述: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作者中华医学会等 专家共识·Consensus 文章来源: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 等. 近视管理白皮书(2022).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2022, 24(9): 641-648. 文章作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专业委员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视光学组,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屈光问题及防控学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眼科学分会 DOI:10.3760/cma.j.cn115909-20220812-00321 中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的近视问题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现阶段,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高达52.7%,同时出现近视低龄化趋势,而且高度近视比例也居高不下[1]。2021年,李玲教授发布的《信息化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报告》[2]显示,未来在中国全人口中至少有9.6亿近视人口。近视已成为最影响儿童青少年视觉健康的疾病。 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关系着国家的战略发展,近视管理刻不容缓。2019年,由行业专家撰写的《近视管理白皮书(2019)》[3]给出了科学及有效的近视管理方法和手段。随着近视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地补充并升级,临床上需要根据个体自身条件综合考量,给予儿童青少年以科学的、个性化的近视管理方案。基于此补充编撰《近视管理白皮书(2022)》。 1.近视阶段的划分 儿童青少年不同的近视进展阶段,需要在规范监测下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包括对近视儿童青少年进行矫正与控制。对近视前期儿童青少年——即尚未近视,但存在近视风险因素,或者其眼球生长速度表明有较高近视风险的儿童青少年——进行近视预防[4]。有研究提示,与年龄对应的远视储备量是近视发生的最佳预测指标[5],可以用于近视前期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预测。结合《近视管理白皮书(2019)》[3]和《亚洲近视管理共识》[6],对6岁以上学龄期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阶段的划分见图1。 图1. 6岁以上学龄期儿童青少年近视阶段的划分 2.近视的监测 近视的监测包含: ①对近视发生发展风险因素的监测; ②对近视进展情况的监测; ③对高度近视儿童眼健康情况的监测。因此,监测的指标应包括近视相关环境或遗传风险因素、视力、眼屈光度、眼轴以及眼部健康等。 2.1 近视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测技术 “近视眼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在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病中起关键作用[7]”是学界的共识。近视相关环境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近距离工作负荷过重和户外暴露时间过少。近距离工作时,视近距离过近(<20 cm)[8]和单次持续近距离工作时间过长(>30 min)[9]被认为是与近视发生发展最相关的因素,而增加有效户外暴露时间是预防近视发生的独立性保护因素[10]。近年来,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技术的发展,发明了各种对近距离工作和户外暴露进行客观监测的设备,如:头戴式超声测距仪[11]和RangeLife[12]可监测工作距离;HOBO[13]、Actiwatch[14]和FitSight[15]可监测户外暴露时间;云夹等可对近距离工作和户外暴露进行全面量化[16]。近视相关致病基因与易感基因是明确的遗传危险因素。除此之外,东亚人种、父母患有近视、女性等也被普遍视为近视相关遗传危险因素[17]。 2.2 视力的监测技术 视力,又称视觉分辨力,通常是指中心视力。在一定范围内,裸眼远视力的下降程度与屈光度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近视度数越高,裸眼远视力越差。中小学生裸眼远视力筛查应采用《GB11533—2011标准对数视力表》,筛查频率每学年不少于2 次[18]。 2.3 眼屈光度的监测技术 屈光度是屈光力的单位,以D表示,是反映屈光状态最常见、最直接的参数之一。如果7~8岁儿童的远视储备<+0.50 D,9~10岁儿童的远视储备<+0.25 D,或11岁即达到完全正视的状态,他们将来发展成近视的风险会明显增高[5]。对于近视儿童而言,近视进展速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一般每年的近视屈光度进展约为0.50~1.00 D[19]。屈光检查常规以睫状肌麻痹后使用电脑验光仪进行自动验光的结果作为测量金标准。初次验光,对有远视、斜视、弱视和较大散光的儿童要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睫状肌麻痹验光的原则参照《儿童屈光矫正专家共识(2017)》[20]。而眼健康普查时的屈光度检查一般采用非睫状肌麻痹下电脑验光检查,频率每学年不少于2次[18]。 2.4 眼轴的监测技术 眼轴长度是指眼球前后径的长度,它代表着眼球的发育情况。研究表明,近视儿童在近视发生前3年到近视发生后5年之间眼轴增长更明显[21],且在近视发生前1年眼轴增长最快[22]。因此,眼轴在近视风险及近视进展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在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时,有条件的地方可增加眼轴长度的测量,每学年不少于2次[18]。 2.5 眼部健康的监测技术 对儿童青少年眼部健康的监测包括眼底、眼压和眼表健康等。随着近视度数增高,眼轴不断增长,发生眼底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变性、特征性后极部及周边部视网膜病变的概率也将大幅度增高[23]。同时,对于伴有青光眼的患者,视神经损伤的发生率随眼轴增长而增加。因此,监测近视人群,特别是高度近视人群的眼底和眼压情况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可通过超声、眼底照相、OCT和三面镜等方法监测眼底健康状况;通过非接触式眼压计等设备监测眼压。排除眼部结构特别是视网膜脉络膜异常,有助于了解高度近视的病程进展,辅助高度近视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接触镜是近视管理的重要技术之一,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引发眼表的不良反应,因此对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接触镜配戴史问诊和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检查必不可少。 3.近视管理技术 近视发生与发展的机制尚不明确,近视防控技术要基于科学研究进程进行不断更新。新的近视管理技术要通过临床试验,进行科学验证,获得循证依据,才能判断其是否有效。根据临床试验结果,多种近视管理技术有了新的进展,提高了近视控制效能。因此,本共识在《近视管理白皮书(2019)》基础上对进展性近视的控制手段,包括角膜塑形镜,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特殊设计框架眼镜以及药物做了补充延展。 3.1 进展性近视管理技术的应用及进展 3.1.1 角膜塑形镜的应用及进展 角膜塑形镜是一项成熟可靠的光学干预技术,也是目前临床应用于近视控制的最有效的干预方法之一。角膜塑形镜使中央角膜变平坦、中周角膜变陡峭,这些改变可能通过周边视网膜近视性离焦信号和高阶像差变化延缓配戴者的近视进展。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对提高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控制效能提供了相关的优化建议:(1)缩小光学区:小光学区设计的角膜塑形镜通过减小镜片光学区直径来获得更小的中央角膜治疗区和更接近瞳孔的离焦环。相比传统角膜塑形镜,小光学区角膜塑形镜配戴者塑形后角膜治疗区直径更小[24-26],旁中央离焦环更陡、更宽[25],产生更多的高阶像差[25],更好地控制眼轴增长[26]。同时,在首片验配成功率、屈光矫正、裸眼视力、戴镜舒适度、眼表健康和严重不良反应等方面,小光学区角膜塑形镜与传统镜片相似[24-26]。但由于治疗区变小,小光学区角膜塑形镜配戴者可能产生更多光晕、对比度视力下降等视觉质量问题[25-26]。(2)提高Jessen因子:Lau等[27]的研究表明,Jessen因子由传统的+0.75 D提高至+1.75 D,角膜塑形镜配戴者的总高阶像差和球差增加,因此,他们认为相较于传统角膜塑形镜,高Jessen因子的角膜塑形镜可能更快速达到矫正终点[28],且首片成功率、中心定位、屈光矫正、裸眼视力和眼表健康无明显差异[28-29],但需要关注个体的调节功能变化。” 3.1.2 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的应用及进展 大量研究表明,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相较于单光框架眼镜和单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能有效延缓近视度数及眼轴的增长,屈光度进展减缓0.2~0.3 D/年,眼轴增长减缓0.1 mm/年[30]。因此,IMI和《亚洲近视管理共识》均将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列为近视控制的推荐方法[6, 31]。近年研究提示有诸多的影响因素可以影响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近视控制的效果,包括:(1)离焦量的优化:Walline等[32]的3年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发现高附加(+2.50 D)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与中附加(+1.50 D)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相比,近视屈光度进展延缓0.30 D,眼轴增长延缓0.16 mm,高附加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显著降低了3年的近视进展率。另一项Meta分析得出类似结论:当附加度数增加到+2.50 D时,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的近视控制效果可能会有明显的提升[33]。(2)离焦环的设计:Li等[30]的Meta分析发现,同心圆双焦设计的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近视控制效果优于渐进多焦设计。IMI的报告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认为同心圆双焦设计的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具有比渐进多焦设计更好的对眼轴增长的控制作用(44.4% vs. 31.6%),而它们对近视屈光度进展的影响相似(36.3% vs. 36.4%)[31]。(3)配戴时长的管理:Lam等[34]的研究发现,配戴时间是影响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近视控制效果的一个因素。每日配戴时间越长,近视控制效果越好。当每天配戴镜片7 h或更长时间时,近视控制效果可达58%[34]。因此,选择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作为近视干预措施时,除了考虑年龄、屈光度等因素,应综合镜片设计及配戴时长做出最佳选择。” 3.1.3 特殊设计框架眼镜的应用及进展 特殊设计框架眼镜具备配戴方便、不良反应少等优势,成为临床近视控制技术的主要选择之一。近年来,近视管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为特殊设计框架眼镜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1)多点近视离焦设计技术的进展:多点近视离焦设计框架镜片中央区有清晰的单焦光学区,在镜片旁周边利用紧密排列的微透镜产生旁周边视网膜近视性离焦,从而可能延缓近视进展[35]。传统的多点近视离焦设计框架镜片诱导产生2 个分离的离焦面,新的多点近视离焦设计框架镜片通过具有屈光度梯度的非球面微透镜诱导产生连续的近视性离焦带[36]。Bao等[35]的2 年随机对照试验发现, 配戴非球面微透镜设计框架眼镜,近视屈光度进展延缓55%,眼轴增长延缓51%(每天配戴时间12 h 以上,近视屈光度进展延缓67%,眼轴增长延缓60%)。(2)视网膜对比度理论的应用:遗传学研究显示,近视相关基因位点MYP1 发生突变的儿童,视网膜对比度信号异常增高,可能导致高度近视[37-38]。 多种近视管理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被发现会导致对比敏感度降低[39-41],也体现了视网膜对比度信号在近视发生、发展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Rappon等[42] 的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发现,配戴点扩散技术设计的新型框架眼镜,通过降低视网膜对比度,近视屈光度进展延缓74%,眼轴增长延缓50%。” 3.1.4 药物的应用及进展 目前,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在药物近视控制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占主导地位。阿托品是一种非选择性的毒蕈碱受体拮抗剂,其控制近视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其作用与睫状肌麻痹无关,可能机制为:①M受体学说:阿托品直接作用于视网膜和巩膜M受体,主要由M1和M4受体介导, 阻止巩膜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和眼轴增长;②改善脉络膜血供;③光照理论:阿托品使瞳孔扩大,接受的光照增加,从而阻止眼轴增长。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的临床使用需要进行规范的临床评估以及危险因素评估,与家长以及儿童需充分沟通,取得家长和儿童的理解和同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严密随访用药反应以及近视控制效果,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43]。除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之外,哌仑西平、7-甲基黄嘌呤等药物没有广泛地用于临床近视管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2 近视管理技术的联合应用 3.2.1 近视管理技术的联合应用适应证 采用以上近视控制光学策略或药物手段治疗6个月后,眼轴增长速度过快(≥0.4    mm/年)或近视屈光度进展速度过快(≥0.75 D/年)者建议采用联合应用方案(见图2)。多个研究显示,联合应用的近视控制方案相较单一方案对眼轴控制效力显著提高,可最大限度提高当前方案的近视控制效力[44-45]。” 3.2.2近视管理技术的联合应用方案 联合应用方案指一种光学策略联合药物方案, 而非2种及2种以上的光学控制方案的结合[7]。” 3.2.3近视管理技术的联合应用有效性判断 以眼轴或屈光度变化作为联合应用方案的有效性评价指标,每3 个月为1 次访视周期进行随访,连续观察6 个月。联合应用后相对于独立近视管理技术眼轴增长减缓量≥0.1 mm/年或近视屈光度进展减缓量≥0.25 D/年视为联合方案有效[44]。联合应用6 个月眼轴增长速度和近视屈光度进展无明显减缓,建议逐级提升低浓度阿托品药物浓度或增加滴用频次。” 图2. 近视管理技术的联合应用 4.特殊人群的视觉健康监管 4.1 0~6岁儿童的视觉监测与管理 学龄前儿童时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除了预防弱视、斜视的发生以外,也是预防近视发生、养成良好视觉习惯的关键时期[46],因此需要通过医 院、学校、社会等多方对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状态进行监测及评估。根据不同年龄段正常儿童眼及视觉发育特点, 结合0~6 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时间和频次,为0~6 岁儿童提供13 次眼保健和视力检查服务。其中,新生儿期2 次,分别在新生儿家庭访视和满月健康管理时;婴儿期4次,分别在3、6、8、12月龄时;1 至3 岁幼儿期4 次,分别在18、24、30、36 月龄时; 学龄前期3次,分别在4、5、6岁时[47]。 4.2 高度近视人群的视觉监测与管理 高度近视指的是当调节放松时,屈光度≤-6.00 D的情况,根据《重视高度近视防控的专家共识》[48],高度近视可分为单纯性高度近视和伴有眼轴过度增长(>26.5  mm),可出现不可逆的视觉损害和眼底病变的病理性近视两类[4]。对于高度近视患者,建议至少每6 个月进行1 次评估[49],以监测屈光度数的发展对眼睛的影响及相应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除上文所述监测技术外,高度近视的监测还应包括视觉电生理检查、视野检查、眼底照相、血管造影及3D-MRI等[48]。 5.近视管理机制的理论探索 目前,仍没有一种理论体系能够解释所有的关于近视成因以及控制机理的疑惑,均存在一定局限性。但近年来,各种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令人对近视发病和近视管理机制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充满期待。见表1。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近视管理白皮书(2022)》在《近视管理白皮书(2019)》的基础上,基于现有研究文献,对近视阶段进行了划分,补充了监测和管理手段,增加了联合应用技术等,并将主要内容总结为图3,为临床人员提供参考。 图3. 《近视管理白皮书2022》内容图 执笔团队(按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参与共识意见的专家成员名单(按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引用本文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 等. 近视管理白皮书(2022).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2, 24(9): 641-648. DOI:10.3760/cma.j.cn115909-20220812-00321. 转载声明 本文经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公众官方号授权转载,仅作为学术交流使用,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原作者和出版机构所有。如欲转载本文,请与原官方号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于青 2023-12-19阅读量601

【内参】2023年度志汇眼科...

病请描述:青少年近视的防控手段主要包括ok镜、离焦框架眼镜和离焦隐形眼镜,有些时候还会联合使用低浓度阿托品,为了了解这些近视防控手段对孩子近视控制的效果,并评估志汇眼科医生和专业人员对治疗方案设计的有效性,门诊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年7月~10月前来复查并更换镜片的患者,追溯到上一次配镜时间,分类并记录这一治疗周期的近视度数、眼轴长度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受治者的控制效果。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录了1168人,2291眼,其中45人是单眼配镜,平均年龄12.70±2.22岁,平均戴镜时长465.40天(1年3个月),平均近视度数-2.57D,平均眼轴长度25.07mm,平均散光-0.76D。其中佩戴ok镜1021人,佩戴离焦框架眼镜111人,佩戴离焦软镜36人。 2# OK镜控制效果 研究对象中佩戴ok镜的孩子共1021人,1998眼,平均戴镜时长1年3个月。佩戴品牌包括CRT、阿尔法、露晰得、梦戴维、欧几里德和普诺瞳。分别对佩戴ok镜前后的眼轴长度、近视度数进行两样本均数配对t检验,结果如下: 所有患者在戴镜前后均测眼轴长度,年化眼轴增长0.143mm(年化公式为眼轴增长量/戴镜时间*365,下同)。其中有271眼换片未停戴检查,因此只有1727眼有精确验光度数,年化近视增长0.164D,也就是1年增长16.4度。在1998眼中有740眼联合使用了低浓度阿托品,占比37%。 OK镜各品牌数据 对于以上数据,需要有几点说明: 本研究数据只是临床结果展示,并非随机对照分组也未做正态分布检验,因此结果有可能存在偏倚,请勿直接作为不同品牌效果的评判依据。 因为欧几里德和普诺瞳的验配量较小,未纳入品牌分析。 CRT组几乎均为6.0BC设计(698眼6.0,14眼5.0,未做分类剔除) 各组年龄有差异,近视度数也有不同,梦戴维组全部是大龄儿童及中高度近视,所以表现效果更好。 有271眼换片之前未停戴,所以统计年化眼轴增长及度数增长将此数据排除。 联合阿托品绝大多数为0.01%浓度每晚1次,少数未知渠道或其他剂量未做统计。 3# 离焦框架眼镜控制效果 研究人群中佩戴离焦框架眼镜的孩子共有111人,平均戴镜时长1年3个月。镜片品牌包括新乐学、星趣控和普诺瞳,统计离焦框架眼镜佩戴前后的眼轴长度和近视度数,采用两样本均数配对t检验,结果如下: 所有患者佩戴离焦框架眼镜的年化眼轴增长0.162mm,年化近视度数增长0.233D,也就是1年增长23.3度。111人中有56人联合使用了低浓度阿托品,占比50%。 离焦框架各品牌数据 注:因为普诺瞳离焦框架的验配量较小,未纳入品牌分析。 4# 离焦软镜的效果 研究对象中共有36人71眼佩戴离焦软镜,品牌包括安视美和MiSight,平均观察时长1年2个月。分析统计结果如下: 所有佩戴离焦软镜的孩子年化眼轴增长0.124mm,年化度数增长为0.283D,也就是1年增长28.3度。但要注意这组人群的平均年龄为14.22岁,相比前面两组12岁左右的平均年龄要大,所以眼轴增长会降低。其中16人联合低浓度阿托品,占比44%。因为数据量较小,不再做品牌分析。 5# 总结 本研究共计有1168人2291眼纳入分析,平均年龄为12.70±2.22岁,平均戴镜时长465.40天(1年3个月),其中87%的孩子佩戴ok镜,10%的孩子佩戴离焦框架眼镜,还有3%的孩子选择了离焦软镜。相比三种治疗方式: ok镜和离焦框架眼镜的平均年龄接近,而ok镜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离焦框架眼镜,年化近视增长0.164D vs 0.233D,年化眼轴增长0.143mm vs 0.162mm。 本门诊离焦软镜的佩戴人群年龄偏大,因此眼轴增长只有0.124mm,但同时期近视度数增加0.283D,相对控制效果较弱。 新乐学和星趣控两种离焦框架的数据未见明显差异。 最后需要再次强调,这是一个回顾性的数据展示,未做前瞻性设计,不是随机对照分组,中间有额外施加因素,比如阿托品和鱼油,阿托品已被大量研究证实有效,门诊在随访中用于效果不佳的患者额外补充。另外,志汇眼科从2022年开始尝试补充DHA(mueyeco儿童鱼油),现有数据发现也有协同效果,但因数量较少,本次研究未做单独分析,会在明年的数据中再向大家汇报。 感谢帮助统计数据的同事董晶晶,文章虽短,数据汇总非常不易,也正是有了这些真实数据才能让我们更好的总结过去,同时更加精准的改进未来!

于青 2023-12-19阅读量250

怎么判断OK镜控制效果好不好?

病请描述:Ok镜戴后没有办法验光检查度数,所以很多家长不知道ok镜控制的效果到底怎么样,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OK镜。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几个判断标准。 判断标准 01 眼轴长度 因为没有办法直接验光查度数,所以眼轴长度就成了效果预估的标准,其实这个预估也没办法很准,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经验公式: 眼轴3个月的增长量理论值 ≈ 0.05 +(12 - 实际年龄)*0.008 根据小括号里面的正负值可以推断,小于12岁的孩子会大于0.05mm,而大于12岁的孩子会小于0.05mm,12岁的孩子正好是0.05mm,也就是3个月增长0.05mm,1年增长0.2mm应该属于正常,超过这个有可能度数会有加深。不过,这个只是个粗略估测,不同个体存在差异。  除了眼轴长度这个预估,还有几个规律可以参考: 02 年龄小的孩子控制效果偏差 8岁之前发生的近视,我们称之为早发性近视。发病年龄越早,预示着加深速度更快,将来变成高度近视的风险越大,这种情况单纯使用ok镜往往没办法得到很好的控制效果的,一定要多种手段联合防控。 03 角膜偏平、度数偏低 角膜曲率低于41,近视度数低于100度,这种情况佩戴ok镜之后的离焦量会比较小,会导致抑制眼轴增长的作用偏弱。改善的方法是增加镜片过矫量同时缩小镜片的光学区设计。当然,同时联合阿托品也是不错的选择。 04 角膜厚度过薄、眼压偏低 Ok镜控制近视的原理是要在角膜周边塑造离焦环,如果角膜厚度偏薄(低于480um)、眼压很低(低于12mmgh),也容易塑形不佳,这种情况建议选择其他方式来控制近视。 05 间断佩戴或超期佩戴 如果ok镜片经常停戴,会造成白天视力波动,视网膜离焦量减弱。Ok镜的建议使用周期是1年,1年之后镜片会有磨损和变形,而且孩子的角膜尺寸也会发生变化,继续佩戴尺寸不相符的镜片不仅增加了风险,也会造成控制效果下降。 除了以上情况和近视控制效果有关联,还有几种常见的现象并不影响控制效果: 1.白天的裸眼视力 不同孩子的眼部条件不同,有些度数偏高、散光偏大,戴镜后第二天的视力达不到1.0,甚至需要补戴低度数框架眼镜,但这种情况不影响控制效果。 2.镜片偏位,视物叠影 Ok镜片在眼中是滑动的,有时候因为散光、角膜不规则或眼睑力量不对称等原因,造成镜片无法居中,白天视力不是最清晰,有叠影和眩光感。这种情况也不影响控制效果,甚至有研究偏位可能效果更好。 总结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验配了OK镜也只是完成了近视防控的第一步,长期佩戴的效果更多依靠日常复查过程中的监测和调整,有不好的征兆就要增加手段、调整设计,医生的经验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

于青 2023-12-18阅读量158

近视与脉络膜厚度和脉络膜毛细...

病请描述:近年来,儿童近视的患病率越来越高,青少年人数继续大幅增加。据估计,到2050年,近视患者的数量将达到约40亿。然而,近视发病的确切机制以及近视的进展的影响因素尚不十分清楚。佩戴OK镜三到四周以后,近视患者脉络膜出现增厚的现象。在近距离阅读一段时间以后脉络膜厚度又会减少。这表明脉络膜变化的机制参与了人眼屈光状态调节的变化。脉络膜由高度血管化的组织构成,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给巩膜和视网膜外层提供营养和氧气。在近视发生的早期出现脉络膜的变薄和血流灌注的减少,导致供应巩膜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不足,并最终引起眼睛轴向伸长和近视的发生。 为了排除个体脉络膜结构的差异性,更好的体现脉络膜血管密度与近视程度和眼轴发展之间相关性,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检查了屈光参差(屈光参差通俗的讲就是指同一患者两眼的近视度数不一样)患者两眼间脉络膜厚度、血管密度和毛细血管之间流动空隙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探索了年轻患者的脉络膜血流和近视之间的关系。 近视与脉络膜厚度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的关系 方法 这项横断面研究招募了44个年龄在9至18岁两眼近视度数相差至少1.0D的患者,同时每个眼睛的最佳矫正视力都高于等于1.0。所有患者,近视度较高的眼睛的度数小于-8.00 D,近视度较低的眼睛的度数小于-6.00 D,散光小于2.00 D。他们眼部健康,从未做过任何的近视防控。所有患者在白间上午进行主觉验光后测量眼轴, 脉络膜中心凹以及距离中央凹为 0.5、1.0、1.5、2.0、2.5 和 3.0 mm的鼻侧、颞侧、下侧和上侧区域厚度和血管密度,同时测量脉络膜结构图像。由两个独立的观察者测量脉络膜厚度,血管密度和流动空隙,然后研究脉络膜厚度、血管密度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的流动空隙、近视度数和眼轴之间的关系。 结果 # 1 近视度数较高眼的眼轴和玻璃体腔深度明显长于近视度数较低的眼睛(表 1)。 # 2 两位独立观察者获得的脉络膜厚度和血管密度图像处理结果密切相关。 # 3 1) 垂直扫描显示在近视度数较高眼中,脉络膜厚度在所有点都明显变薄(图3b),水平扫描在中心凹,颞侧的1.5mm,1.0mm,0.5mm,及鼻侧所有区域均显示近视度数较高眼的脉络膜厚度明显小于近视度数较低眼的脉络膜厚度(图3a)。 图3:所有受适者平均脉络膜厚度. a-表示在T3.0、T2.5、T2.0、T1.5、T1.0、T0.5、C、N0.5、N1.0、N1.5、N2.0、N2.5和N3.0处水平B扫描的脉络膜厚度; b-表示在I3.0、I2.5、I2.0、I1.5、I1.0、I0.5、C、S0.5、S1.0、S1.5、S2.0、S2.5和S3.0处垂直B扫描中的脉络膜厚度。 数据表示为SEM±平均值 2) 同一患者不同近视度数两眼之间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在整个2.5mm区域的平均值)没有显着差异(图4a),当近视度数大于1.50 D时,近视度数较高眼中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血管密度明显小于近视度数较低眼(图4c),近视度数较高眼的流动空隙明显大于近视度数较低眼(图4d)。 图4受试者眼内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血管密度和血流空隙。 a表示所有受试者不同区域的血管密度。 b表示屈光参差小于1.50 D的受试者的血管密度。 c 表示屈光参差大于1.50 D的受试者的血管密度。 d表示受试者眼部不同区域所有的流动空隙。 e 表示屈光参差小于1.50 D的受试者毛细血管流动间隙。 f表示屈光参差大于1.50 D的受试者毛细血管流动间隙。 数据表示为SEM平均值。 P1:眼部区域相互作用的P值; P2:P值对眼睛的主要影响 3) 下图中,除颞侧外的其他各区域内,近视度数>1.50 D的患者脉络膜的差异性大于近视度数<1.5D的眼部脉络膜差异。 4) 在中心、上、下区域脉络膜厚度的两眼差异与近视度数、眼轴的差异性高度相关,在鼻侧或颞侧部区域脉络膜厚度的眼间差异与近视度数和眼轴的眼间差异无关。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和血流空隙的眼间差异与近视度数和眼轴的眼间差异无关,此外,上部区域流动空隙的眼间差异与玻璃体腔长度显著相关(表4)。 本研究检查了双眼近视度数有差异的患者的脉络膜厚度、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血管密度和流动空隙的眼间差异。我们能够看到,同一患者近视度数不相同的两眼相比较,较高度数近视的眼睛具有较薄的脉络膜厚度。在黄斑中央凹和中央凹旁区域,较高度数近视眼的脉络膜厚度明显小于较低度数近视眼。但是,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血管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只有两眼的近视度数相差超过1.50D时,近视度数较高的这只眼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血管密度才降低,无灌注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区域增加。这表明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量的差异在近视差异较大的组之间更为明显。此外,有研究显示,脉络膜厚度与眼轴增长的严重程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几项关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近视发展过程中脉络膜变薄的情况。由此可见,脉络膜在近视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它的变化跟近视有着密切关系。 我们都知道脉络膜是高度血管化的组织,由三个血管层组成(即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以及中大血管层)。脉络膜变薄主要发生在近视患者的中型和大型血管层。目前尚不清楚近视相关性脉络膜变薄是否伴有脉络膜血流减少。但有研究的结果显示,近视度数不同的患者两眼之间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血管密度没有显著差异,只是脉络膜厚度和流动空隙存在显著差异。而当近视度数相差超过1.50 D时,近视度数较高的眼睛中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血管密度明显低于近视度数较小的眼睛。所以,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血管密度在近视的早期阶段可能不会降低。 另外,近视刺激信号可以减少脉络膜的血流灌注,使附近巩膜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从而导致巩膜缺氧和变薄,并最终造成眼球轴向伸长和近视。这表明巩膜缺氧依赖机制也可能是近视发展中潜在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脉络膜在近视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脉络膜厚度的双向变化,改变焦平面与视网膜的距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近视成像模糊的问题。脉络膜毛细血管流动空隙增加,毛细血管密度降低则出现在近视度数相差超过1.50D的患者的度数较高眼中。另外,近视与脉络膜血流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认证研究。 作者:志汇眼科 马莹 校审:于青

于青 2023-12-12阅读量262

【诊间故事汇】镜框选择不当竟...

病请描述:前几日遇到一个小病人,是位调皮的小男孩,6岁,白白的皮肤大大的眼睛,戴了一副纯圆的黑框眼镜,有些哈利波特小时候的样子。 孩子性格活泼好动,在诊室一刻不停,摸摸这里动动那里,还不时的摘下眼镜摆弄一下……不过妈妈在旁边一直有些紧张和焦虑。原来孩子有“弱视”,半年前在其他医院诊断并配了这副眼镜。 一周前孩子说右眼看不清楚了,粗略一查右眼的戴镜视力竟然只有0.25! 我翻看既往病历,当时戴镜后的矫正视力有0.5和0.8,这半年来每天坚持遮盖左眼2小时。孩子右眼+6.00D的远视,还伴随-3.00D的散光,轴向5度,左眼远视+4.50D,散光-2.25D,轴位180度。 (轴向代表散光的方向,0度和180度代表水平,90度代表垂直,其它角度类推,记录为+6.00D/-3.00Dx5) 初步问诊后我开始逐个排查原因,半年前矫正视力0.5,现在只有0.25,如果是急性下降,应考虑眼底或视觉神经问题,如果是慢性的,或许是眼球正视化造成的远视减低? 思路定好,开始检查,常规电脑验光、眼压、曲率,再做了个角膜地形图以排除角膜急性改变,之后扩瞳验光,一切均正常! 更加奇怪的是验光过程中按旧眼镜的数据给孩子重新配镜,孩子视力竟能达到0.6!眼底表现良好,看来问题出在眼镜上! 我们仔细观察旧镜片表面,无破损,无划痕,无毛糙,只能送去检测度数,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右眼+6.00D/-3.00Dx85! 右眼镜片的散光方向和原处方相差整整80度! 80度的偏差代表方向接近垂直,而且是近300度的高度散光,镜片几乎旋转了90度!怪不得孩子最近才突然右眼看不清楚! 问题找到,我也放下心来,耐心给家长解释了这种纯圆眼镜的与众不同:附带散光的镜片就像切好的披萨,以圆心划分开来每一部分都是独特的。但孩子的眼镜是圆形镜片,加上孩子调皮爱动,不小心把镜片旋转了!就相当于无意中更改了镜片处方! 我把镜片扭转回来,然后加固了螺丝,孩子的视力又恢复了,不过还是推荐他们买了另外一副新的以备不时之需! 看来散光比较大的孩子最好不要选择纯圆的框架!!

于青 2023-12-06阅读量361

真实案例丨戴OK镜一年眼轴缩...

病请描述:近视度数不是不可逆的吗? 戴OK镜不是只能控制度数增长速度吗? 但是近期在临床门诊中, 不仅度数降低了,眼轴也缩短了! 我们又碰到了这样的特殊案例。 你没看错,是“又”!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案例 孩子因为散光偏高,离焦软镜无法提供清晰视力,最终选择了ok镜,给予国产品牌梦戴维散光设计。 初次检查数据  2021.12.19 右眼近视475度,散光300度,眼轴 25.97mm左眼近视325度,散光350度,眼轴 25.36mm 第二次检查数据  2023.7.26 右眼近视400度,散光325度,眼轴25.79mm左眼近视225度,散光350度,眼轴25.18mm 一年半的时间, 双眼近视度数分别降低了75度和100度, 眼轴回退0.18mm。 为什么说又碰到这样的案例 是因为之前也碰到过戴镜10年度数回退的案例。 点击阅读推荐: 您可搜索志汇网络文章"真实记录丨戴ok镜9年,眼轴和度数竟然都下降了?!" 那么我们平时佩戴,还需要注意什么来保持OK镜良好的控制效果呢? 1.OK镜片的设计很重要 相对于镜片的品牌选择,它的设计更加重要,每个镜片都有6~11段弧拼接而成,如何让镜片弧度和角膜精准匹配,如何设计离焦的量,瞳孔和光学区的大小如何选择,散光的位置和量等等,都离不开医生的专业功底和经验,一个精准适合的镜片设计已经让孩子的近视防控成功了一半! 2.坚持每天佩戴 OK镜还是要尽量保持连续佩戴的! 有些时候,孩子可能因为今天戴镜比较困难,或者学习太晚过于困倦当天来不及再戴镜,就选择“临时妥协”,隔日再佩戴,即使这种停戴没有影响孩子的自觉视力清晰度,但会影响OK镜在视网膜上的周边近视性离焦,也就会影响控制效果。 还有一些情况,可能因为临时外出,比如孩子在长辈家或者朋友家中留宿,没有携带OK镜也就只能选择停戴。这种情况下,其实选择夹片式镜盒,就可以方便又安全的随身携带OK镜。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要频繁的间歇性佩戴。 3.坚持定期复查,按时更换镜片 每次复查,医生都会依据当下孩子的角膜形态和眼轴长度,对近期佩戴情况给予专业的判断,并及时提出建议,所以这对孩子控制效果的长期监控是十分有效的! 点击阅读推荐: 您可搜索志汇网络文章"OK镜为啥一年就要换?多戴戴不行吗?真相来了!" 而OK镜片的使用周期为1年,更换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度数改变和镜片的变形,也和眼睛正常生长发育带来的变化有关。人眼从出生到18岁,角膜有个持续变平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眼轴的增长。如果一直是旧的参数,镜片塑性效果逐渐积累的失稳与误差,对近视控制的影响往往并不体现在视觉质量的改变,潜在的控制效果可能已经下降了。 4.保持良好的日常用眼习惯 佩戴OK镜了并不代表近视防控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是否良好的日常用眼习惯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控近因素。长时间的高强度用眼,使用电子设备,也是许多孩子控制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最新的研究显示,户外活动时不同的光照环境也对近视防控有影响。 点击阅读推荐: 您可搜索志汇网络文章" 不同户外环境、太阳镜和遮阳帽对近视防控的影响" 在目前的近视干预措施中,阿托品滴眼液和OK镜被认为对抑制近视进展有效,阿托品与OK镜的联合使用已经有了大量有效的数据支持。在药水本身的控制效果之外,其扩瞳作用也可以增加入眼的周边离焦量,进而改善控制效果。 点击阅读推荐: 您可搜索志汇网络文章" 不同浓度阿托品和OK镜联用效果荟萃分析" 虽然这些都只是个例,但是可以看出选对方法并在早期干预控制近视度数的重要性。希望能有更多的个例出现,能有更多的孩子控制住近视发展,打赢控近的胜仗。 作者:志汇眼科

于青 2023-11-29阅读量459

近视发生前后5年屈光度、眼轴...

病请描述:本期导言近视发生前后五年屈光度、眼轴长度和周边离焦的变化———既往研究显示眼轴长度在近视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要作用,同时,周边离焦似乎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很少有研究记录在近视发生前的眼轴长度变化和周边离焦改变,作者查到一篇文献详细记录了近视发生前5年至后5年的近视儿童与一直保持正视的儿童屈光不正度数、眼轴长度和相对周边屈光不正的变化及差异,发现了几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今日整理出来和广大同行探讨。以下为文章翻译节选,为了方便理解,部分内容采用意译。1# 正文眼轴长度通常被认为是屈光不正的主要决定因素。它与屈光不正的相关性大于任何其他眼睛参数。但近视发生前和发生时的眼轴长度变化尚未被广泛记录。Goss和Jackson发现,在近视发生前1年,24名近视儿童的眼轴长度与56名正视的儿童的眼轴长度没有差异。然而,这一发现可能是由于样本量小和统计效能有限。在一项较大样本的研究中,Zadnik等人报告称,父母双方均患有近视的儿童眼轴长度比父母一方患有近视或均无近视的眼轴更长。三年级眼轴比较长的儿童,即使当时没有近视,等到八年级发生近视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这提示或许可以把眼轴长度作为一种近视的预测因素。除了具有过长的眼轴之外,有报道称近视眼相对于正视眼或远视眼具有眼球形状的改变(即:近视眼的眼轴前后径比眼球赤道平面的水平径更长,所以会呈现一个前后径更长的长椭圆的形状)。这种形状上的不对称性已经通过X射线、干涉测量法和磁共振扫描检测到。眼底视网膜形状的改变也会影响周边屈光,近视眼通常比正视眼具有更多的远视性周边屈光不正。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存在屈光力子午线差异(即,在水平子午线上,周边相较于中央有更多的远视性屈光不正,但在垂直子午线上,周边较中央有更多的近视性屈光不正)。这与既往研究显示眼球的垂直高度大于水平宽度的结论相符合,而且,对于近视的眼球来说,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椭球的程度也不同,水平方向更加“长椭圆”一些。和眼轴长度相比,周边离焦对近视的作用可能只起次要作用,但人们越来越关注周边屈光不正作为近视发病的危险因素。动物实验也支持周边远视性离焦在近视发展中的潜在作用。通常是通过施加镜片导致中央视网膜离焦来模拟远视和引起相应眼轴生长的代偿。如果对周边视网膜的刺激也能有效地改变眼球生长,那么正视眼的周边相对性远视可能最终导致眼球整体生长加速和近视。另外一个有趣的实验发现,眼睛生长的控制是视网膜局部的,是接收视觉输入的特定区域视网膜特有的。为了中心凹屈光状态能够受到周边离焦的影响,眼睛必须忽略正视的中心凹信号。然而,这种局部控制的空间范围尚不清楚,尽管中央凹没有离焦,但外周视网膜远视离焦的诱导效应可能已经足够改变中心凹的屈光状态。力学因素也可以解释近视眼形状更加长椭圆的原因,例如眼眶轴向与赤道大小的差异以及脉络膜的各向异性。晶状体也可能是赤道限制的原因。从婴儿期到9或10岁的发展模式是晶状体变薄、变平坦并且屈光力变小。在10岁之后就会偏离这种模式,与近视发病的高峰年龄接近。van Alphen提出的与晶状体轴向生长和晶状体屈光力下降相关的因素——赤道拉伸,可能是导致10岁之前晶状体发育变薄和变平的原因。如果眼球的大小超过了晶状体向外伸展的能力,就会出现眼球在赤道面方向的生长受限。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近视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眼轴长度和相对周边屈光不正的表现,并与正视儿童的发育模式进行比较。2# 方法受试者为1995年至2003年期间参与不同种族屈光不正(CLEERE)研究的6至14岁儿童,共有4929名儿童参加了CLEERE研究。其中,374名儿童在第一次就诊时符合近视标准。在剩下的4555名儿童中,有569名儿童由于当时随访分析不足而被排除在外。另有368名儿童在1995 年开始进行周边屈光测量后没有观察结果,也被排除,剩下3618名儿童进行分析(49%为女性,16%为亚裔,20%为黑人,28%为西班牙裔,36%为白人)。在所有研究随访时,有374名儿童的屈光度在-0.25~+1.00 D(不包括)的数据可用于正视眼模型, 这些儿童的屈光状态是由睫状肌麻痹自动验光检测的。有605名儿童至少接受了一次非近视随访,近视度至少为-0.75 D,并进行了周边屈光测量。其余不属于这两类的儿童(n = 2639)没有进行分析也被排除。每次研究随访的近视儿童人数见表1。表1 每次研究随访的近视儿童人数注:以近视发生的年份定义为0年,之前为负,之后为正受试者均在扩瞳和睫状肌麻痹后进行检测。受试者首先通过+4.00D 的Badal 透镜固视一个缩小的Snellen视标。(Badal Optometer:当改变目标距离和调节刺激时,该仪器可保持图像大小不变)根据我们的睫状肌麻痹自动验光标准方案进行了10次自动验光仪测量。在前方注视测量之后,立即将Snellen视标旋转30°,在周边注视中进行五次自动验光测量。相对周边屈光不正等于颞侧注视30°中的平均等效球镜度减去前方注视中的平均等效球镜度(即,自动验光仪轴的方向在受试者右眼的鼻视野30°)。眼轴长度通过A型超声( 820型; Carl Zeiss Meditec,Inc. Dublin,CA),由半自动模式下的手持式探头的五个读数组成。3# 正视眼模型对于正视眼,分别构建屈光不正、眼轴长度和相对周边屈光不正随年龄变化的生长曲线。性别和种族以及种族和年龄之间的相互作用随后被纳入模型。4# 年龄匹配的近视数据要被纳入近视组,受试者必须在之前至少有一次随访为非近视。将近视受试者首次达到近视标准的年份定义为0年,即发病年份。发病前的第一个研究年为-1,2年前为-2,依此类推,直到发病前的-5年。表1中0年和-1年的儿童数量并不相同,因为一些儿童在末次非近视随访和近视发病随访之间错过了随访。给定受试者近视发病后的每个研究年被指定为+1、+2,依此类推至+5。5# 结果图1A显示了相对于近视发病年份,正视儿童(空心圆)与近视儿童(黑方块)的平均屈光不正变化曲线。正视眼的等效球镜屈光不正平均为+0.50 D,在整个研究期间仅降低了0.25 D。近视儿童在发病后+5年远视下降幅度较大,近视度数达到-3.80 D。图1B显示了两组患者不同年份屈光不正的差异量(近视眼组-正视眼组的屈光差异量)。发病前-5年,近视和正视儿童的等效球镜屈光不正水平相似(P = 0.48)。从发病前-4年到发病后+5年,与正视儿童相比,最终近视的儿童的远视较少或近视较多(每年P < 0.0001)。组间差异单调增加,在+5年达到最大值−4.10 D。然后又分析了那些在-2~+2年期间每次访问时都有数据的儿童来探讨这一发现是否是所有孩子所共有。这 145 名儿童的结果(用B图中访问−2 和+2 之间的空心方框表示)与根据访问情况分析的结果基本相同。(星号*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同)图1C显示为近视组和正视组每年屈光不正的差异量的变化。从-5至-4年随访开始并且此后每年持续,近视儿童的屈光不正变化明显大于正视儿童。在发病前-1年到刚开始发病年之间,组间变化率的差异幅度最大为-0.81 D,即,屈光变化最快的时间是发病前一年。这一结果与发病后每年−0.39 至−0.52D的进展率形成对比。图2A显示了相对于近视发病年份,近视儿童(黑方块)与正视儿童(空心圆)的平均眼轴长度变化曲线。正视眼的初始眼轴长度为22.7mm,大约以每年0.10mm的稳定速率增长。近视儿童的眼轴长度最初和正视眼接近,但最终比正视眼长很多。图2B显示两个组之间眼轴长度差异量的变化。近视和正视儿童在发病前-5年和-4年时的眼轴长度相似。从发病前-3年到发病后+5年,近视儿童的眼轴长度相较于正视儿童更长。该模式与屈光不正的时间进展相似,但在1年后才具有显著性。两组之间的差异单调增加,在+5年时在近视儿童组中达到最大值1.31。同样,每次访问-2到+2之间的数据的儿童显示出与整个样本相似的模式(上图,空心正方形□)图2C显示了两组之间眼轴长度每年的差异变化。在发病前-5年至-4年之间发生的眼轴变化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 = 0.057)。从随访-4到-3年之间开始,近视儿童眼轴长度的变化开始显著,此后每年持续。发病前-1年与发病当年之间,组间变化率差异最大,为0.23 mm。这与发病后每年0.10~0.17mm的增长率形成对比。与屈光不正的变化一样,眼轴增长最快的时间是在发病的前一年。图3A显示了相对于近视发病年份,近视儿童与正视儿童的平均相对周边屈光不正的变化曲线。在整个研究期间,正视眼的相对近视性周边屈光度在-0.17~-0.31 D之间。近视儿童的相对周边屈光不正最初也是呈现轻度近视,但随后就有越来越多的远视。图3B显示两组之间不同年度相对周边屈光的差异量。在发病前-5至-3年,近视和正视儿童的相对周边屈光不正相似。从发病前-2年至发病后+5年,近视儿童的相对远视性周边屈光度高于正视儿童(-3年至+4年P < 0.0001;第+5年P = 0.002)。此图表示相对周边屈光不正的改变比眼轴长度的改变延迟1年,与屈光不正相比延迟2年。与屈光不正和眼轴长度不同,两组间相对周边屈光不正的差异并不是单调递增的。发病年份的差异为0.67 D,与+4年的最大差异0.65 D基本一致。图3C显示两组之间相对周边屈光度每年的差异量变化。发病前-5 ~-4年和-4 ~-3年的相对周边屈光度变化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在随访-3~-2年(0.11 D; P < 0.006),−2和−1年(0.19 D; P < 0.0001)和-1和0年(0.33 D; P < 0.0001),近视儿童的相对周边屈光变化显著大于正视儿童。这代表与屈光不正相比延迟2年,与眼轴长度相比延迟1年。相对周边屈光度的变化与屈光不正和眼轴长度不同,在0~+1年及以后的任何时间间隔内均无显著变化(所有年份P < 0.93)。相对周边屈光度呈现相对性远视,从发病年份到+5年稳定。图4显示了不同种族的近视儿童的屈光不正与相应的正视儿童之间差异的变化曲线。在发病前不同种族之间没有差异。在发病时和发病后,亚裔近视儿童往往比西班牙裔和非裔美国近视儿童(发病后0 ~+5年的随访)以及白人近视儿童(发病后+1 ~+3年的随访)具有更多的近视性屈光不正。白人近视儿童仅在+3年时比西班牙裔近视儿童近视程度更高,在+1至+5年期间比非裔美国近视儿童近视程度更高。西班牙裔和非裔近视儿童在发病后的任何一年都没有显著差异,除了在发病后+2年时,西班牙裔近视儿童的近视程度更高。图5显示了不同种族之间近视儿童与正视儿童的眼轴长度差异变化曲线。在近视发病前的任何一年,除了在发病前-1年时,亚裔近视儿童的眼轴长度短于白人近视儿童之外,其他时候没有任何种族差异。发病时和发病后近视程度一致,在近视发生后+1~+5年期间与西班牙裔近视儿童相比,在0~+5年期间与非裔美国近视儿童相比,以及在+1~+3年和第+5年时与白人近视儿童相比,亚裔近视儿童的眼轴长度都较长。在+1到+5年期间,白人近视儿童的眼轴比非裔美国近视儿童的眼轴要更长。白人和西班牙裔近视儿童在发病后的任何一年都均无显著差异。西班牙裔和非裔美国近视儿童在发病后的任何一年内均无显著差异,除了西班牙裔近视儿童在第+2年时的眼轴长度较长。图6显示了不同种族之间近视儿童与正视儿童的相对周边屈光不正差异变化曲线。无论是在近视发病前还是发病后(从-3年到+5年差异显著),亚裔近视儿童倾向于有更多的相对周边性远视,而非裔近视儿童倾向于有很少的相对周边性远视。表2随访中进行屈光矫正或未进行屈光矫正的近视儿童数量(%)我们还探讨了近视儿童进行屈光矫正与相对周边屈光不正之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随访0年前屈光矫正很少见,而在随访+2年时大部分近视儿童都进行了屈光矫正。在任何一次随访时矫正和未矫正的儿童相对周边屈光不正均无显著差异(图7; P = 0.069)。这种平行模式表明矫正对相对周边屈光不正没有影响。图7进行屈光矫正与未进行屈光矫正的近视儿童的相对周边屈光不正的差异变化曲线。误差条,SEM。4# 讨论近视眼在屈光不正、眼轴长度、相对周边屈光不正和这些变量的增长率方面与正视眼有明显差异。近视儿童在发病前4年内的平均远视程度较低。眼轴长度遵循类似的过程,从发病前-3年开始比正视眼长;周边屈光差异延迟1年,在发病前-2年,近视眼比正视眼的相对周边性远视更多。这些结果表明,预测发病的窗口是有限的。在结果已知的理想(人为)条件下,屈光不正、眼轴长度和周边屈光作为横断面预测因子仅在发病前-4~-2年有用。这个小窗口对准确预测和及时干预提出了重大挑战。近视眼组除了在发病前-2~-4年与正视者相比具有横截面差异外,其在不同年份之间的变化率也不同。显著特征之一是三个预测因子(屈光不正、眼轴长度、相对周边屈光不正)变化最快的时间是在近视发生之前的一年(图1C、2C、3C)。屈光不正和眼轴长度的变化在发病后一年有所减缓,眼球的逐渐扩张和屈光不正增加的过程似乎不是一致的,近视似乎有某种加速,这种现象以前就观察到过。虽然我们的标准是球镜屈光度为-0.75 D,比之前(每条子午线上的负屈光度为至少-0.25 D的等效球镜)更保守,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定义存在差异,两项研究都显示近视发生前一年和近视发生年之间的时间间隔内近视的变化率最快。进行屈光矫正似乎对相对周边屈光的水平没有影响。我们不知道儿童的屈光处方,人们可以合理地假设,大多数矫正是针对近视而不是散光,与那些没有矫正的儿童相比,矫正儿童预期会增加周边性远视和中央凹调节滞后,这种增加是否在外周和中央凹之间对称尚不清楚。人们可能会问矫正是否会加速近视的进展?虽然矫正视力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调节滞后和更严重的近视,但矫正不是随机应用的,这一事实使这个结果变得混乱。因为近视的孩子更有可能戴矫正眼镜,所以使用这些数据不能区分近视进展的原因和影响。图7中所示的相对周边屈光不受矫正和未矫正的影响,因为相对周边屈光在发病早期(除了+5年时的西班牙裔)中在很大程度上与进展无关。相对周边屈光不正在发病时显示出与屈光不正和眼轴长度相似的模式,即发病前随访时这些指标变化比较快,发病时变化最快。但是在发病后的随访中显示出不再有变化。这种模式表明了眼球生长的两个阶段,一个在发病前,另一个在发病后,假设周边屈光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局部眼球形状的改变。眼球逐渐向长椭圆的形状发展表明赤道限制(晶状体,晶状体悬韧带,睫状体),而恒定的形状表明一种整体的、更均匀的眼球扩张。两个阶段的形状变化表明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机制。如果眼球生长优先发生在后极,则轴向扩张将超过赤道扩张,以产生相对更加长椭圆的形状。然而,这种机制将产生单调递增的长椭圆形状。形状的稳定性可以通过眼球停止生长来实现,然而数据清楚地显示,在近视发病后眼球形状稳定的期间眼轴还在持续的增长。另外,来自眼外肌的外赤道限制或来自眼眶大小的限制也被认为是眼球变成长椭圆的可能原因。一些作者已经讨论了屈光不正的眼球形状是局部离焦刺激眼睛生长的原因或结果。可以认为,在近视发生之前逐渐增加的相对扁长的形状增加了远视离焦,并推动了眼轴的加速生长。然而,很难解释的是,周边屈光的稳定发生在眼睛周边最远视时,似乎突然失去对周边离焦的敏感性。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与后极离焦相比,周边离焦在驱动眼球生长方面效果较差。这可能会加重极点的后部生长,导致其形状越来越长,而前后径更长的形状又促进了周边远视离焦增加,直到某一点,少量的中心离焦和高的中心敏感度与大量的外周离焦和低的外周敏感度同样有效地促进眼球生长,就可能发生眼球各向均匀的扩张。内部的限制源也可能产生所观察到的模式。因为脉络膜、睫状体和晶状体之间的连接足够强,所以当睫状体直径扩大时,可以向晶状体传递变形力。无论所施加的力是普通的(如调节松弛时),还是极端状态下的(如诱导拉伸实验时),晶状体都可能发生变形。在拉伸过程中,晶状体变薄变平。赤道生长有两个阶段,一个是葡萄膜张力增加,另一个是当张力达到拉伸极限时,可产生两种不同的眼部形状变化模式。这两种模式是由van Alphen的试验提出的,试验过程使用的眼球切除了巩膜,并将巩膜环留在睫状体附近,充分暴露出脉络膜,然后使眼球膨胀。试验发现膨胀的第一阶段以前后扩张为特征,即向更长的形状转变。当球体进一步向睫状体(最平坦的一点)扩展时,第二个阶段就出现了,眼球的扩张变得更加趋向于球形。这两个阶段的变化可能类似于发病前相对周边远视的增加,然后发病后更对称的扩张。相对周边屈光的种族差异表明,相对周边远视的出现和增加都不是近视眼的普遍特征。非裔美国近视儿童在+3年时与亚裔美国近视儿童在+1年时的平均近视程度几乎相同(图4)然而,非裔美国儿童组没有显著的平均相对周边远视,而亚裔美国儿童组的平均相对周边远视量最大(图6)。这可能表明导致过度眼轴增长的潜在过程中的种族差异,或仅仅是同一过程中程度的差异。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较长的眼轴,更多的近视性屈光不正以及相对周边远视的增加发生在近视发病前2~4年,因此这可能是近视发生的潜在预测因素。然而,这个机会之窗很短暂。纵向数据表明,更快的生长、更快的进展和向周边远视的更多变化也可以预测近视的发生,但同样,这只是在一个狭窄的时间窗口内。因为时间是相对于发病时间而不是年龄来安排的。目前的分析表明,近视的过程并不是逐渐积累过长的眼轴长度。近视发生前眼轴生长加速、近视进展和周边远视增加,而发病后相对周边屈光无变化,表明这是两个阶段的过程,与简单的外部限制不一致。5# 总结在整个数据结果中,我们发现了以下现象:1.近视儿童相较于正视儿童在近视发生前后有着更少的远视和更长的眼轴2.近视儿童从近视发生前2年到发生后5年的相对远视性周边离焦均高于正视儿童。3.屈光不正、眼轴长度和相对周边离焦量在近视发生前1年里变化最快。4.近视发生之后,相对远视性周边离焦量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5.近视发生之后,眼轴和近视度数均持续增长和进展,但相较发生近视当年有减缓。6.更多的近视性屈光不正、更长的眼轴、更多的远视性周边离焦以及这些变量的加速变化可能有助于预测近视的发生,但仅在近视发生前2 ~ 4年内有效。7.屈光度和眼球长度的持续稳定改变似乎不能作为预测近视的指征。8.近视、眼轴和周边性远视离焦在发病前1年中的加速增长,以及在发病后相对缓慢稳定的变化表明,在近视发生和进展期间,可能影响眼球扩张的因素不止一个。本文内容取材于文献,不代表本平台观点。翻译内容只为传播学术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作者:志汇眼科 董晶晶校审:于青

于青 2023-10-30阅读量505

不远万里回国“摘...

病请描述:近视,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因此,很多近视人群选择通过近视手术摘掉眼镜,摆脱近视烦恼。而作为目前近视手术领域“天花板”一样的存在,ICL人工晶体植入术近年来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应先生和沈女士是一对夫妻,两人常年在中东国家工作,将近二三十年的近视史,让他们摘镜的渴望达到了顶峰。看到身边很多朋友都接受了近视手术,夫妻两人也都跃跃欲试,之所以迟迟未行动,主要有几点原因,“平时工作实在是太忙了,很难抽出时间,加上国外就医很麻烦,排队耗时耗力,非母语沟通费劲,远不如国内方便。毕竟是在眼睛上动手术,还是要选择一家安全、正规、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这个事情得慎重考虑。”沈女士解释道。因为有亲人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宁波市第一医院)工作,而太学眼科和第一医院眼科中心互为技术协作关系,应先生和沈女士对宁波太学眼科和余威德主任也有所了解,多重考虑下,沈女士决定先回国到太学眼科做个检查,而她的弟弟陪同到院也顺便做了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沈女士右眼近视900度,左眼近视1000度。她的弟弟沈先生右眼近视550度,左眼近视575度,同时查出眼底有变性灶,需要先做眼底激光治疗。结合宁波市第一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医师余威德的建议和自身情况,沈女士最终选择了ICL晶体植入术。术后第一天,沈女士的双眼视力就达到了1.0+,而经过一个月的恢复和稳定,她的双眼视力则达到了1.2,沈女士的丈夫应先生在她手术一周后立即回国,到家第二天就到院初查,第四天就完成手术。术前他右眼650度近视加200度散光,左眼850度近视,术后双眼视力也都恢复到了1.0。紧接着,在做完眼底激光治疗2周后,沈女士的弟弟沈先生也顺利接受了该手术,目前术后一周,视力也到了1.2。在最近的一次复查中,重返清晰视界的三人激动万分,拉着余威德主任连连道谢。“近视这么多年了,真不敢相信还有看得这么清楚的一天,摘掉了眼镜,感觉人都轻松了很多!真的非常感谢余主任!”目前近视手术主要分为两大类——近视激光手术和ICL晶体植入术,他们的手术原理有所不同,但殊途同归,都能有效地矫正患者的裸眼视力。近视激光手术属于“近视手术中的减法”,不论是全飞秒近视手术,还是AI精雕个性化微飞秒近视手术,都是通过激光雕琢改变角膜形态,来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近视激光手术对角膜厚度要求比较高,可以矫正1200度以下近视、600度以内散光。ICL晶体植入术属于“近视手术中的加法”。它不改变角膜形态,在虹膜和晶状体之间植入又薄又柔软的镜片来矫正视力。ICL晶体植入对角膜厚度没有要求,可以矫正1800度以内近视、600度以内散光,对近视度数高、角膜厚度薄者尤为合适。ICL不切削角膜,具有“可逆”性,未来需要做其他眼部手术,镜片可以取出。如今,沈女士夫妇已经出国重返工作岗位,相信清晰的视力会给他们的工作带来极大的改善,让他们往后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和美好!

余威德 2023-10-24阅读量235